中学生读书方法研究_第1页
中学生读书方法研究_第2页
中学生读书方法研究_第3页
中学生读书方法研究_第4页
中学生读书方法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学生读书方法研究 一、研究背景 读书,作为学习的第一要义,对学生学习特别是文字科目学习有着举足轻重的作 用。在第15 个世界读书日之际,在我校首届读书节活动开展之际,研究中学生当前读 书的渠道、方式和方法,对提高学生读书效果、教师教学效率,提高全民读书素养意 义重大。 1、随着科技信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互联网及各种媒体的普及,人们进入了一个 读图的时代。读书方式已由纸质阅读转入了网络、MP4、手机等媒体阅读,阅读渠道 多元化,读书方法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时尚化发展趋势。 2、新课程改革实施后,学生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 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活。选修课程、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课等课程的设置, 要求学生读书由内敛积淀型转向开放学习型,由被动转向自主、合作、探究式阅读, 由一般性阅读转向研究性阅读。 3、高一学生刚由初中升入高一级的学校,原来已有的读书方法(如预习法、圈点 法、批注法、摘抄法、机械记忆法)已经不适应高中新课程的学习了;因此探究新的 科学的读书方法,对高中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势在必行。同时,随着学习任务加重,生 活节奏加快,中学生读书比较浮躁,常易把读书用于调节情绪或休闲消遣的方式。研 究中学生当前的读书方式、方法现状,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认识,规范读书行为,从 而提高读书的效率。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本研究性课题旨在通过学习借鉴古今中外名人的读书方法或经验,不断丰富中学 生的读书方法;通过与同龄人切磋读书经验,提高自己的阅读品位和效率;通过开展 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提高学生读书的兴趣,提升全民的读书素养。具体说来,研究 本课题有以下目的和意义: 1、以史为鉴,了解传统常见读书方法的特点,便于中学生在具体阅读时,因“书” 而读,因人(因时、因地)而读,提高认识,规范读书行为。 2、以人为鉴,讨论交流读书心得体会,切实提高课前预习、课堂自主学习、课外 读书的效率,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服务。 3、寓读于活动,寓读于乐,提高中学生的读书品位、读书情趣和读书素养。 4、多元读书,立体思维,让学生从读书中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 审美情趣,培养他们审美感知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知、情、意全面发展, 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研究重点和难点 研究重点:通过读书活动与资料搜集方式,结合中学生当前读书实际,探讨出适 合中学生的科学高效的读书方法。 研究难点:读书活动中学生自觉性的调控。讨论交流中有效性的把握。研究性报 告或小论文的撰写。 四、研究方法与设想 1、问卷调查法。设计有针对性的问卷,调查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读书情况,全面 客观地掌握中学生读书方式方法的现状。 2、资料卡片整理法。利用网络媒体搜集整理古今中外名人的读书方法或经验或读 书的掌故,以备研讨之需。 3、活动探究法。利用班团课或自习课以专题探讨(讲座)形式,对目前中学生的 读书现状、读书方法进行纵深的探究,从而提高认识,找到解决途径。 4、个案分析法。就阅读课上某个学生的读书方法进行分析探讨,从而寻求最优化 的读书方法。 5、开展读书月(节)评比活动。充分利用学校或年级组织的大型读书活动,倡导 学生积极参与,博览群书,然后把学生读书的笔记、读书心得、研究小论文等成果以 报告会、论文评比、板报展览等形式体现出来,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读书的情趣性、有 效性. 传统节日知多少活动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中国的传统节日在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中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散 发着迷人的光芒。可是,现在有多少人了解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它到底有多大的意 义?所有关于它们的故事、习俗、起源,都有待我们去真正了解、发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提高,国外的一些节日也逐步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如 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同学们对这些节日了解很多,却对中国传统节日了解很 少。针对当今的青少年过少的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象,为了让同学们全面了解中国 的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我们进行了这次研究性学习活动,希望能够让身边的青少年 更加地重视中国的传统节日,使中国的传统节日和民族文化得到继承和发扬,提高同 学们探究学习的能力和让更多的同学在更大程度上明白“知识来源于生活”的道理。 二、研究内容 1、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来源,发展的历史和背景(查找资料) 2、查找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其他内容的资料(查找资料) 3、了解各民族传统节日的内容,分析其意义(查找资料) 4.了解其他国家比较重要的传统节日,与中国的传统节日作比较(查找资料) 5、调查身边的人们对中国的传统节日的认识和对现在传统文化发展的看法(问卷 调查) 6、分析传统节日对人们交往方式,行为习惯,生活态度,价值观念的影响(研究 分析) 7、总结论文(资料汇总,总结分析) 三、预期成果:调查分析报告、论文 四、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图书资源、网络资源) 2、对比分析法 3、问卷调查法 4、民间采访法 3、成果总结法 五、活动计划: 1、任务分工:全组全过程参与 2、研究的基本过程- 第一阶段:确定研究小组的主要成员名单,网上调查有关民族文化的内容,思 考老师布置的相关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将课题分为5个子课题,分别是: 多彩的传 统节日 传统节日的由来 传统节日的习俗文化里的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的现状及 功能。 (2课时) 第二阶段拟定研究课题开展计划和进行方案,指导撰写开题报告。对调查问卷的 内容及调查问卷的纸张进行准备。号召全班其他同学一起参与研究。 (3课时) 第三阶段:从八大传统节日入手,开始搜集相关的资料,制定问卷调查表。 (3课 时) 第四阶段:汇总并筛选同学们交上来的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作业。 (1课时) 第五阶段:研究小组成员分别利用周末时间去学校图书馆或新华书店搜集资料并 在平时上课时向全校师生发放问卷调查表。 (8课时) 第六阶段:清明节期间,举行一场以“走近传统节日”为话题的作文比赛。 (2课时) 第七阶段:清明节后,整理并充实资料,形成研究性学习报告。在初步完成报告 后,利用络资源和信息技术,同时在老师的协作下制作出课题成果汇报课件,指导撰 写结题报告。 (6课时) 第八阶段:研究结束后,在班上展示研究成果(并放映课件) 。 (2课时) 第九阶段:评价阶段(2课时) 六、 【教学目标】 1、通过社会调查活动及其调查报告的写作和交流,初步培养学生采集、筛选、分 析、整合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2、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来龙去脉及现状的了解,引领学生走近中国传统文化。 【重点难点把握】 重点 通过专题研究活动,引领学生走近中国传统文化。 难点 调查活动中,信息的筛选、分析和整合。 七、注意事项 1开展考察或其他活动时,要引导学生事先写好行动计划书,设计好调查问卷, 准备收集资料的相应工具,如笔记本、照相机等。 2教师事先要了解学生外出活动的时间、地点、活动内容,并争取家长的支持。 3。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搜集、处理信息,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4在活动进行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创造性,不要过多地干涉学生的活动,更 不能用自己的观点去影响学生。教师应将自己定位于学生的合作伙伴。 5在进行总结评价时,不要过分关注结果,而应注重学生的体验与感受。 八、 、活动目标 1 、寻找好的阅读方法。 2 、培养自我的创新精神,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研究性学习:中英电影名称互译的研究 高一(2)班刘彦茜谢晖邓丽云 指导教师谢宇峰 一、 问题提出 随着物质生活的逐渐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在不断加大,这就促成了电 影市场的火暴场面,无论是中国国产电影还是外国的进口电影都能在这个市场中找到 自己的一片天地。近年来,中国的电影不断打进欧美市场以及外国电影在中国不断深 入人心,除了靠演员的努力演出外,各式各样层出不穷的电影名称也是吸引人群的一 大关键。 片名,是影视片的品牌商标看似简单却是作者颇费神思的产物,寥寥数词凝聚着整个 作品的精髓。在众多的影视广告海报上,片名都处于十分醒目的位置,它直接起着“导视” 的作用。电影片名的翻译其实同译制片的作用一样,起到了文化媒介的效果。这两年 有人呼吁取消配音电影,那么片名就不需要翻成中英文了。不过就目前我国大多数人 所受的教育来看,绝对是不现实的。翻译前辈严复早在十九世纪末就提出过:“译事三 难:信、达、雅。 ”后人对此一直争论不休,反映到电影界的实际情况便是片名直译好 还是意译好。 那么,中英电影名称间到底存在怎样的关系?中国的电影翻译成英文会是怎样的 一幅“面孔”,外国的英文电影到了中国的土地上又将如何换脸,这些都是我们值得研 究的问题。这些翻译遵循了怎样的规律,这样翻译合理吗?存在什么弊端,人们能看 懂吗?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几个同学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对 中英电影名称间的联系进行研究。 二、 研究目的 1.通过查阅资料,发现中英电影名称翻译间遵循的规律、常用的方法以及其具有的 长短处,拓展课外知识,正确认识中英电影名称间的联系。 2.将书本上获得的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激发新的求知欲。 3.学会互相协作、互相交流、增强团队精神。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成果 通常,翻译英文电影名称有两种方法:直译与意译。它们各有各的好处与弊端。 下面我们通过英译中的电影名称来找出这两种方法的优缺点。而中译英的电影名称却 又有另外一翻景象。 1、翻译引进电影(英译中) (1)直译 Americas Sweethearts 翻译:美国甜心 Cats Dogs 翻译:猫狗大战 Aladdin 翻译:阿拉丁 Save the Last Dance 翻译:留住最后一支舞 Mission Impossible 翻译:不可能的任务 The Lord of the Rings 翻译:指环王 Men in Black翻译:黑衣人 Titanic 翻译:泰坦尼克号 The Italian Job 翻译:意大利任务 Sound Of Music 翻译:音乐之声 Spiderman 翻译: 蜘蛛侠 Batman翻译:蝙蝠侠 Lucky Numbers 翻译:幸运数字 从以上十几个比较浅显的英语电影名称中,我们可以清楚的发现,它们所采取的 翻译方法均为直译法。单从英语单词的含义中直接翻译出来后组成名称,这种方法使 人一目了然,清楚、直接;同时电影主要围绕的内容也可从中略知一二,因为从名称 上看来,翻译的名称中已经把中心事物以及事件概括出来了。但是直译没什么创造性 可言,尤其是了解电影情节及片名含意后进行的直译,一般都不会出什么差错,也就 没有什么可研究的了。 (2)意译 Dont Say a Word 翻译:沉默生机 (注:该译名符合原片名,也点出了电影剧情。 ) The One 翻译:救世主 (注:该译名尊重了英文原意。 ) The Others 翻译:小岛惊魂 Billy Elliot 研究性学习教案 教学目的: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在了解知识发生和形成 的过程中,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 践经验,使学生获得了比较完整的学习经历。 培养学生开放性的思维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研究性学习课程重视结果,但更注重学习的过程,注重学习过程中学 生的感受和体验 教学难点:资料、信息收集和整合 如何选题 如何撰写结题报告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知晓“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课程价值定位 了解“研究性学习”的含义 了解自己在 “研究性学习”的角色定位。 1、导入:对于这门名叫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一定是个新鲜东 西。有没有哪位同学在以前听说过这门课程的?(若有,请这位同学起来介绍介绍) 所谓研究性学习,顾名思义指的就是研究性性质的学习,它与我们传统的课堂讲 授性的学习有着质的区别。研究研究嘛,肯定是重在各位同学的参与性、自主性,在 这一活动之中,研究的内容都来自我们周围的世界、取材与我们平时的生活点滴。那 么研究的主题呢,也都是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亲自确定的。概括地说,看 PPT。其 实呢,这种形式就类似于大学里要做的论文。 从今天开始呢,我和在座的各位同学一起呢,走进我们的研究性学习,我们会利 用前三周,也就是三节课的时间向同学们介绍研究性学习的相关内容,然后我们就会 直接进入研究性学习的操作阶段,也就是同学们要去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用一 种你们为主、教师为辅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那么,我想呢,提到学习这两个字,同学们一定不会陌生吧,甚至有的同学从胎 儿时期就开始学习啦,然后学习就一直伴随着我们,从托儿所到幼儿园到小学、初中、 直到现在,那么在你们的前 15 年中,你们觉得你们明白、理解了学习这两个字的含义 了吗? 我相信有一个问题不仅困扰着我们做学生的,而且应该是困扰着所有的人,那么 这个问题就是“到底要怎样学习,效果才能更好、效率才能更高呢”,同学们可以畅所 欲言的谈谈这个问题。PPt2 让我们来看看这句来自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馆训,咱们一班是英语实验班啊,我 们现在有请一位同学来为我们朗读一下这段英文,PPt3 ,请在座的各位英语精英来翻 译翻译。 (我只是听,就会很快忘记) (我看到了,就会记住) (我亲自体验过,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我亲自动手做了,才真正学到了知识) -(源自中国的一个谚语) 原来是源于咱们国家的一句谚语,最后证明了这句话原来是咱们的大思想家荀子 老先生所说过的话,只不过那时还没有白话文,他当时的原话是这样说的。PPt4 那么这句的意思就是说呢, (对待学问道理呢) ,未有听说不如听说过,听说过不 如眼见为实,眼见为实不如明晓事理,明晓事理不如亲自实践。因为,实践呢,也就 是 do ,可以使人真正的去理解一样东西、去明晓事理。 可见呢,行知观念、也就是实践观念的本源还是在咱们的老祖宗这里,然后呢这 些观念通过某种渠道传到了西方,并于西方文明相嫁接,嫁接之后呢又复归故里,并 广泛影响了我国的教育理论和实践。 2、做好的学习方式究竟是什么呢?那么就是首先我们要弄清楚是什么,这是符合 人的常规思维方式的,如果我们都不知道那究竟是一个什么东西,我们绝对是不会有 兴趣去对它进行下一步探索的,比如,很多同学们包括很多成年人都很习惯看动画片, 有一个叫张三的同学就看了狮子王和宝莲灯 ,也就是首先他弄清楚了这两部动 画片是什么,有什么不同,除了内容情节的不同,那最大的不同就是一部是外国动画 片、一部是国产动画片了、并且大多数人总是爱看外国动画片。好了,到此,whats it?解决了。解决之后呢,也就是在弄清楚是什么之后呢,就要继续追问为什么,这位 爱思考的张三同学 研究性学习课题 引言: 当代中学生佩带手机的现象已经不稀有了,我们这次调查活动,针对这一现象调查同学们的看法。 研究对象:中学生及老师 研究重点:中学生佩带手机利与弊 组长: 组员: 指导老师: 表一:海口四中研究课题开题报告表 课题名称 中学生在校该不该佩带手机 课题的背景或问 题的提出 现中学生普遍佩带手机,利用上课时间发短信上网听音乐。 课题研究的意义、价值 让同学们了解佩带手机的利于弊 主要研究方法 填写调查问卷;上网查资料;向老师咨询 研究阶段与步骤(活动计划) 制定研究初步计划 设计调查问卷 编写论文 研究成果的呈现形式 调查问卷 论文 指导老师的意见 优秀 学校研究性学习领导小组意见 调查问卷 中学生能否佩带手机 一、当代学生佩带手机的现象已经不稀奇了,对于这一现象你有什么看法? 1赞同 77% 2.不赞同 7% 3.其他看法 16% 二、请问你有佩带手机吗? 1有 56% 2.没有 36% 3偶尔带 5% 4.其他 3% 三、你所在的学校对学生在校期间佩带手机持何种看法? 1赞同 17% 2.反对 57% 3.无所谓 26% 四、请在你所同意的看法前打勾 1带手机加强了同学之间的交流 53% 2.带手机使学生在学习时间分心,导致成绩下降 23% 3.手机能够使家长迅速的了解孩子的情况 60% 4.手机容易使学生之中形成攀比风气 17% 五、您是否赞成中学生佩带手机,对此有什么看法? 根据同学们的看法,综合归类后显示:绝大多数赞同中学生在适当的及合理的情况下佩带手机,并肯 定了手机对中学生的利处。 中学生该不该在校佩带手机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出现了许多新鲜事物,你看中学生中骑电动车的多了,中学生中拥有手机的也 多了起来。中学生带手机进入学校,带来了许多很多新问题;这边老师在课堂上讲课,同学们也正在 聚精会神地听课,忽然手机铃声大作,全班同学。 。 。学生上课不听课,而是埋头专注地在发短信,考 试手机成了作弊工具,中学生也学会了从考场外发送 ABCD下面 就让我来介绍下手机在学生中的 功能吧! 1、玩游戏,很多手机都有游戏的功能,随着新机型的不断推出,手机的游戏功能也越来越多,有的 手机还可以从网上直接下载游戏功能。这就大大方便了一些喜欢上网玩游戏的同学,可以通过手机在 课堂上游戏,虽然不如网吧里尽兴,但足可以让自制力差的同学乐不思蜀,课间玩、上课也玩。影响 听课质量。 2、发短信,学生在课堂上偷发短信、玩游戏,根本无心听讲,学习质量大打折扣。很多网站都开通 了短信业务,分辨能力不高的同学很容易就可以从网上下载各种各样的短信,互相发送。那些内容不 健康的短信势必影响他们的成长。 3、考试作弊,某校在寒假期末考试中发现,有学生利用手机互相传递考试答案,虽然利用现代通讯 手段在考场上作弊在社会上已经屡见不鲜,但是出现在高中考场上老师还是有些吃惊,立刻进行制止。 由于手机发短信简单、隐蔽,成了学生作弊的又一理想工具。 4、炫耀资本,有些同学经常在课间有意无意地把手机拿出来显示一番,引得很多同学围观,达到了 自己炫耀的目的。有些学生把自己的手机款式拿出来相互比较,炫耀自己手机的各种功能,一股校园 攀比风气也在暗暗滋生。 。 有很多家长给孩子购买手机的初衷是方便同孩子联系,但手机的很多附加功能,例如游戏、上网、短 信等,并不一定都适合中学生,因此家长不能提倡学生用手机。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手机并不是必 备的学习工具,完全没有必要。 手机的确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是在欣赏手机带来的精彩的同时,我们往往会无意间耗 去过多的精力、时间、金钱,慢慢却发现,已不会用直接的交谈与亲人沟通,不会用笔写出更有人情 味的书信。当你专注于手机的绿屏或蓝屏的时候,也许你正错过生活中一些更美好的东西,你正变得 更加寂寞苍白。而且有专家表示,由于青少年的耳朵和颅骨比成年人更小、更薄,因此,孩子在使用 手机时,大脑中吸收的辐射比成年人要高出50。手机辐射会对脑部神经造成损害,引起头痛、记 忆力减退和睡眠失调。因此为健康着想,青少年应该尽量减少手机的使用,父母也应使子女尽可能远 离这项高科技。 再有中学生成为“手机族” ,会不会影响学习?会不会在学生这群本不具备高消费能力的群体中形成强 烈的攀比风气?手机铃声究竟应不应该“盖” 过读书声?希望老师,家长,学生,专家,社会各方人士 一起来解决。 针对这次的调查,我们觉得中学生最好还是不要带手机,除非你的自制力很好,所以能不能带手机, 你自己最清楚。因此。 ,中学生能否佩戴手机要以自己的自制力而定! 感 想 在研究性学习课题中, 我们所研究的问题是现在社会普遍存在的中学生能不能佩带手机 。 在21世纪,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迅速,使人们生活方式大大改变,几乎大多数人都有手机,生活内容 不断丰富,手机也逐渐普及到各阶级中。 这些在中学生也不例外,学生到底应不应该带手机。 可以肯定得是,手机对于中学生来说有利也有弊,而我们想通过研究课题介绍到底利大于弊还是弊大 于利。 对于离家较远的学生来说,手机能够加强家长和孩子的沟通,家长能够远距离的了解孩子的情况,这 一点大多数学生和家长是认同的。手机同时使学生在任何意外情况下迅速求救,这一点更是值得肯定。 但是,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种现象:学生在课堂上用手机玩游戏,发短信,甚至打电话,严重扰乱课 堂纪律,同时使自己听课效率受到巨大的影响。课后,手机增加了同学之时不必要的交流,同样对学 习产生了影响。 这对学生中的普遍现象引起了我们小组成员的极大震撼,中学生佩带手机的问题同样引起社会的极大 关注,我们小组成员在活动后讨论结果为:家长根据孩子自身的情况为孩子佩带手机,长时间不在家 长身边的学生可佩备功能简单实用的手机。 这次的研究活动宣传我们的调查结果,同时也使一些同学正确认识到中学生佩带手机的利弊。这次活 动有极大的意义和收获。 体 会 在研究性学习课题中,我们所研究的问题是现在社会普遍存在的, 中学生能不能佩带手机 。 这个研究课题中,反映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这也是我们从问卷调查中所能看见的中学生配带手机这个 现象是绝大普遍的,在很多学校,都禁止学生带手机,有学生在这一禁令中,还是一如既往地我行我 素,而带手机的原因是:为了和家人的方便联系,和学校对着芳,不想学习带去解闷,在诸多的 理由中,我感觉到现代青年的叛逆和顽固,我自己觉得带手机,如果只是单纯的与他人联系,并不是 用于在打发时间和影响学习的前提下,我认为学生是可以带手机在校园内的,其实在社会中,还是会 有这样的一些人的。父母帮我们储存花费,二他们却肆无忌惮地挥霍花费里的钱,无论是在发短信、 上网等各个方面,学生如果在上课的时候玩手机被老师没收乐,他在这件事上持于一个怎样的态度呢? 也许以后的这个老师的课他都听了,知道老师还给他,其实我觉得只要号号地和他讲道理,也许这样 方式他会更容易接受。我不知道不同学校的不同老师会怎样对待带手机的问题。在很多时候,父母并 不知道我们在学校会发生什么事,所以才给我们自己配带手机,其实都是我们的直觉性,父母和老师 不可能时时刻刻看着我们,一些都是靠自己的自觉性的。 英语研究性学习示例:多媒体“海洋”资料展示 在教学实践中,我努力使自己由台前退到了台后。我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再是不厌 其烦的讲解灌输,而是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培养。 例如,我在课文 The Sea(人教版高二教材 UNIT 16)教学之初就向学生提出了课前学习任务:海洋如此浩瀚, 充满活力,是否可以根据我们对海洋的学习和了解,制作生动直观的多媒体海洋资料 呢?学生的反应是肯定和热情的。全班8小组以海洋为题,确定各自的多媒体资料专题, 例如:四大洋、海洋动物、海洋植物、海水自我净化、海水污染、珊瑚礁、鲸鱼、鱿 鱼等内容,并将在课堂上进行各专题的多媒体海洋资料网页展示,各专题要有相关的 英语和汉语讲解。同时确定了各组交“资料”的时间。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学过程是以问题来带动的,学生不是为了学习知识才学 习,而是为了解决问题才学习,所以人人都是参与者。而网络这一现代技术,又将学 生和老师紧密联系在一起。比如教师的课件,学生就可以参与一起做,学生对某个问 题就研究得比较透,我就让学生上讲台上讲解,让学生和我一起参与讨论。师生之间 没有了界限,学习气氛变得轻松了。 又例如,有的同学不懂如何记忆英语词汇的方法,我就让英语研究性学习小组的 同学把他们的研究成果展示给同学们看,给同学们作了详细的讲解。这样的活动在“研 究性学习”中经常举行。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的通过小组研究学习,学生以前感到枯燥 的课程现在却觉得有趣多了。学生高涨的热情,在潜移默化中融入到了学科学习中。 创新热情得到激发,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变化,变得更人性化和个性化。任务型活动 激发了学生对海洋的探究精神和进行语言实践的热情,也锻炼了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搜索、筛选、澄清),组织信息的能力(概括、分类、系统化) ,传递信息的能力( 讨论、 撰写、宣讲)。这项任务也为学生应用现代技术手段提供了施展空间。各组学生首先学 习、研究、讨论并确定本专题的资料内容和展示方法,然后根据个人特长进行分工: 收集资料或制作学件。他们先在书籍、光盘版百科全书和互联网上进行文字和声像资 料的查询、下载;之后对所收集资料进行筛选、定稿;然后进行学件制作、资料系统 化展示、资料讲解训练;最后将所有专题材料汇集到教室网络服务器。 在汇报课上,学生不但以美丽的画面和录像生动地展示了课文中所提到的珊瑚礁 (coral beds)、鲸鱼(whale)、吃海底鱿鱼(squid)的巨头鲸 (sperm whate)及海底(the bottom of the sea)的生物圈环境,还介绍了海洋中的其他生物,如鲨鱼(shark)、锤头 鲨(hammerhead shark)、大白鲨(great white shark)的生活。有的小组就海洋的某一专 题进行了生动的特别介绍,如海洋中的危险生物(the dangerous creatures in the sea)、 海洋中的噪音污染(ocean noise pollution)等,提高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环境保护 意识和可持续性发展的意识。沿海地区的文化也是学生关注的内容。课文中提到死海 及中东地区,有的小组就用地图和画面展示了该地区的文化和风情。 学生制作的海洋资料中,很多图片、录像和动画片都配有英文说明。有的小组还 为他们精选的文字材料中的生词做了注释,以帮助同学们顺利阅读资料。各组成员轮 流边展示自己的成果,边进行生动地用英语进行讲解。由于全班所汇集的资料非常丰 富,课堂上不得不限制各小组展示和讲解的时间。为了便于用英语讲解,学生采用的 资料主要来自各种英文的语料库和互联网。可以想见,在浩瀚的信息资源中,学生们 体验着探究的辛劳和乐趣,实践着英语在真实情境中的应用。正如后来学生们所说, 完成这项任务,我们所提高的决不仅仅是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 在这一项英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意识加强了,主体精神得到 了培养和锻炼。这种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由“被动”的学转变为“主动”的学。这样 的课还可以使各个学科相互联系更为紧密,如进行海洋这个话题的教学时,涉及地理、 生物、历史学科的内容,就可以使这些学科内容的教学融为一体。不少到场听课的文 成县泶口中学和本校的高中英语教师观看了学生汇编的海洋资料,在对学生任务型学 习的成果感到惊叹之余的同时,他们深感多媒体技术不但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 工具,也是学生进行探究和语言实践的有效工具。教师要利用好这种工具,不仅需要 提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更需要更新教育观念。教师面临的任务同样需要探究 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研究性学习教案 一、布可以用石头织成吗 自古以来,人们用来织布的,通常只有两种原料:一种是植物纤维,就是棉花和 苎麻等,它们可以织成各种棉布和织物;另一种是动物纤维,那就是蚕丝和毛等,可 以组成美丽的丝绸和呢绒。可是在科学技术发展的情况下,增加了人造纤维等新的品 种,特别是近年来增加了一种新的纺织原料,它既不是植物,也不是动物,而是毫无 生命力的矿物,也就是最普通的石头。 用石头制成玻璃纤维,再织成布,叫玻璃布。由于它具有耐高温、耐潮湿、耐腐 蚀等许多特性,因此它越来越多地在电气、化工、航空、冶金、橡胶、机械、建筑、 轻工业等部门,代替原来所用的棉布和绸缎呢绒。 坚硬的石头为什么也能像棉花那样用来织布呢?这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我 们知道,用棉花织布是先将棉花的纤维纺成纱,然后经纬交叉,织成了布。 我们已经知道了石头制玻璃的过程。石头织布也可以说是石头制玻璃的发展呢! 因为石头织布首先是将砂岩和石灰石等轧碎,放到窑炉里,再加进纯碱等原料,用高 温把它们熔化成液体,然后把它拉成玻璃纤维,再纺纱织成布。 玻璃是很坚硬而又很脆弱的东西,可是它拉成丝后,它却变得很坚韧的了。玻璃 丝越细,它的挠度和拉力就越大,在现代科学技术中,不但用玻璃丝织成玻璃布,还 用玻璃丝来增强玻璃制品和塑料制品的牢度,就像在混凝土里放入钢筋一样。玻璃纤 维,今天已应用到最新的通信技术 光通信上面去了。有一种叫做“玻璃纤维管镜”, 是用上千根玻璃纤维制成的管子,每根纤维直径只有千分之一毫米,能反射光线,使 它沿着管子通过。把它装在照相机上,可以拐弯照相。 二、有烧不着的纸吗 俗话说:“纸里包不住火” ,是用来比喻真相不容易掩盖。而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 纸是一种很容易燃烧的东西,一旦遇上火,就会很快化为灰烬。 有一种防火纸,性能很奇特,你把它放在火上烤,也不会燃烧,只是慢慢焦化。 还有一种耐火纸板,把它盖在熊熊燃烧着的火炉上,用手去摸纸面,不会烫手,如果 在它上面搁一壶水,烧半天水也不开。这种既能耐火,又能隔热,还可以阻燃的纸, 叫耐火或隔热纸板。 这种纸和纸板与普通纸有什么不同呢? 普通纸是用木材或植物纤维为原料制成的,这些天然纤维都是有机物,很容易燃 烧。而耐火纸是用石棉或玻璃纤维等无机物制成的,玻璃纤维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 不会燃烧。隔热纸板是用硅酸铝和氧化锆纤维制造的,这些纤维熔点很高,火也烧不 着它。它们的导热系数都比较小,好像和热没有缘分似的。 一般说来,用100玻璃纤维制成的纸,能耐500700 高温;用硅酸铝纤维做 的纸能耐12001300 高温,而氧化锆纤维则可耐高达2500的高温! 随着现代航天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把这种耐火纸用到火箭、人造卫星和宇宙飞 船上,作为多层隔热系统中隔绝热源和防止起燃的材料。另外,用磷酸盐或有机卤素 化合物作阻燃剂,把普通的纸和纸板在阻燃剂溶液中浸渍,然后烘干,也能起到防火 的作用。如用聚磷酸芳酯防火剂处理的纸,当它燃烧时,磷酸盐遇到火即形成一层玻 璃体,纸就烧不起来,只会在燃烧中生成焦化无机物。 人们用溴化物来处理耐火纸,燃烧时,会产生一种阻止燃烧的气体,它使纤维和 氧不能接触,纸也就燃烧不起来了。这种经过防火处理的纸,用于房屋糊墙,电气工 业,能起到隔热和防火的作用。 普通的书写纸,经过防火处理,用来印刷需要保存的文件,万一失火,只要文件 不与火焰接触,即使装文件的铁壳箱置于高温中,也不致立即焚毁,这种文件防火纸, 是应特殊需要而生产的。 三、有一遇到水就燃烧或爆炸的金属吗 我们认识的金属,少说也有二三十种。其中象铜、铁、锡、铅、锌、铝等,几乎 天天要和它们打交道。 也许你的印象中,金属似乎都是不怕水的。可不是吗?把一块铁或者铜放进一盆 水里,什么事情也不会发生。 你也许不会想到,世界上竟然会有这样一些金属,它们是碰不得水的,如果让它 们遇上了水,立刻就会引起一场火灾和爆炸。锂、钾、钠等,就是这样的金属。 比如你把一小块金属钾投进一杯水里,你会看到,在金属钾的周围立刻会连续不 断的放出许多气泡来,好象这不是一块实心的金属,而是一个压缩空气的出气口似的。 原来这是钾正在推开水中的氢离子 水分子是由一个氢离子和一个氢氧离子结合而 成的 硬将自己代替氢离子而与氢氧离子“结合”,变成氢氧化钾。氢离子无可奈何, 只好变成氢气,从水中逃出来。由于钾和水作用时产生的热量,超过了氢气的燃点, 于是氢气被点燃了。而氢气与空气混合后,燃烧会发生爆炸,这就是为什么钾和水作 用时会闪出火光和有爆炸声的缘故。 空气中也有水 水蒸气,为了不让这些淘气的家伙调皮捣蛋,人们只好将这些 金属泡在煤油或汽油中保存。 你可以用手拿一块铁、一条铜线,但千万不要用手去拿锂、钾、钠。你的手上多 少有点水,一旦和它们接触,就会发生剧烈的化学变化,变化过程中放出的热很多, 会把你的手灼伤的!那么怎么拿呢?可用镊子去夹。或用一张吸水纸先将它们挡住, 然后隔着纸拿起来。 四、石头里拧出的“水” 当我们通常形容一个人吝啬到极点的时候,常用“从石头里榨出水来”这句俗话来 说。在科学昌明的今天,科学家、技术工人们能从石头里榨出“水”,早已不是什么奇 怪的事了。 有这样的一家纺织厂,它的原料既不是棉、羊毛,也不是蚕丝与化纤,纺织出的 布象绸缎一样光亮柔软,不怕虫咬,也不怕酸碱的腐蚀,即使放在水中也烧不起 来它是什么东西做成的呢?是石头,更为确切地说,是石灰石,纯碱与砂子。那 不是制造玻璃的原料吗?是的。这家纺织厂纺出的正是玻璃纤维,织的正是玻璃布。 我们首先来看看玻璃纤维和布是怎样纺织的呢?这让我们看一下这家独特的纺织 厂的生产线就明白了。 在原料场上,堆满了大量石灰石、砂子和纯碱。石灰石的主要化学成分是碳酸钙 (CaCO3) 。砂子是比较纯的二氧化硅(SiO2) ,而纯碱来自化工厂,叫碳酸钠 (Na2CO3) ,它在我国北方的盐湖中也有出产。 经过精选的这些原料各自用破碎机碾成细粉,洁白的细粉通过传送带汇集到一起, 按一定的比例混和后送入一个十几丈长的窑。窑的两旁有好几对炉子,向窑中喷出炽 热的煤气火舌,窑中的温度高达,这样高的温度足以使钢铁都溶化。在烈 焰的烧炼下,石头驯服了,软化了,变成了透明的、流动的玻璃水: Na2CO3CaCO36SiO2Na2CaSi6O14 十2CO2 这就是从石头中流出来的“水” 玻璃水。 玻璃水是一种组成不固定的硅酸盐的混和物。工厂里经常用下面的式子来表示其 成分:Na2CaO 6SiO2。 玻璃水可以吹制玻璃瓶,拉伸平板玻璃,我们只要去看看玻璃水纺玻璃纤维的车 间便知道其中的奥妙。 玻璃纤维车间内明亮宁静,没有纺织厂纱锭旋转的暄闹声。车间内并排放着一系 列的小巧的白金坩锅,坩锅里放着溶化的玻璃水,在白金坩锅底上有上千个微小的比 针眼还小的孔。玻璃水倾着孔流下就成为比蜘蛛丝还要细得多的玻璃丝,并缠绕在一 个转鼓上,转鼓在马达的带动下,飞快地旋转,一斤玻璃拉成的丝有一千公里长,可 以从沈阳拉到北京。几十根玻璃丝合在一起只有一根头发那么细,也可将玻璃水用高 压蒸气吹出玻璃棉。玻璃棉洁白无暇,柔软蓬松,逗人喜爱。 接着,玻璃丝被送到织布车间,那里跟普通的纺织厂差不多,只不过织的是玻璃 布。 在工厂的产品陈列室里,有玻璃纤维和布制成的产品,真是五花入门,琳琅满目, 它们各有本领,身怀绝技。 由一根手指粗细的玻璃纤维编结的绳子,可以将一辆满载的解放牌卡车吊起来。 玻璃纤维的抗拉强度比普通钢丝要大一倍。 玻璃布耐酸碱腐蚀,在化工厂里特别受欢迎,用玻璃布做的收尘袋比棉布耐用二 十多倍。原先过滤腐蚀液的过滤布是用毛料做的,现都已改用成玻璃布。 这里还陈列着一件银光闪闪的奇怪的衣服。原来它是用玻璃制成的防火衣。这套 衣服还包括帽子、面罩及靴子,好象潜水衣似的。衣服的上面喷镀上一层铝,所以银 光闪闪,穿上这种衣服,可以在几百度的高温下工作,它比石棉衣服更轻巧(石棉也 是一种优良的隔热材料) 。由于玻璃布耐热、轻巧,连宇宙航行员的服装也是用涂有聚 四氟乙烯的玻璃布制成的。 玻璃布的一个重要用户是电机工业。展品柜中很多电线以及电机解剖模型表明, 玻璃布是好的电绝缘材料。 洁白如雪、柔软轻盈的玻璃棉是非常好的隔音、绝热材料。冰箱、冷藏车、锅炉 都用得上它,甚至喷气式宇宙飞船都用它作为隔热材料。 玻璃纤维还可制造出强度很大的材料,我们在后面再作介绍。 想不到,不怎么起眼的玻璃还有这么多学问,玻璃水、玻璃纤维、玻璃棉、玻璃 布原来都是从石头中变来的,人类的技术真神奇啊!它可以创造出一切我们需要的东 西。 五、被蚊子蚂蚁或蜜蜂叮螫后涂点氨水或肥皂水为什么可以减轻痛痒 晚上你在灯下做功课,嗡嗡怪叫的蚊子会躲在桌子下面“偷袭”你,把你的腿叮得 又痒又痛,有时还起红疙瘩。 被蚊子叮了,为什么会痒、会痛和起红疙瘩呢?原来这些讨厌的“小家伙”,它在 吸人血的同时,还要吐一些称为蚁酸的“毒汁”到你的肌肉中去,引起皮肤和肌肉局部 发炎,于是就会给人带来痒、痛和发生红疙瘩等等不舒服的感觉。 蚊子“肚子”里的毒汁,为什么称它为“ 蚁酸”呢?岂不是“张冠李戴”了吗? 原来是这样的:很久以前,有一位化学家,他捕捉了很多蚂蚁,装进一个有水的 蒸馏瓶中进行蒸馏。蒸馏的结果,得到了一种具有刺激性臭气的无色液体。这种液体 很厉害,皮肤沾上了就会起泡,它有很强的腐蚀性,是一种酸性物质。这种酸第一次 发现时,是从蚂蚁中蒸出来的,所以就称它为蚁酸。 蚊子“肚子”里就有这种酸,所以也叫它蚁酸。蚂蚁和蚊子一样,在咬人的时候, 也会吐一些蚁酸到你的皮肤或肌肉中去,因此被蚂蚁咬了,也会痒、痛和起红疙瘩。 自然界中的昆虫,有不少是含有蚁酸的。 春天,百花盛开,很多蜜蜂熙熙攘攘地在花丛中采花酿蜜。蜜蜂是很可爱的小昆 虫,但是你却不敢招惹它。你若触怒了它,它会老实不客气地刺你一针,使你疼痛异 常,皮肤很快就红肿起来。 蜜蜂螫人,就象给你打针一样。蜜蜂的腹部有一个贮满“蜂毒”的“毒囊”。 “蜂毒”的 主要成分就是蚁酸。蜜蜂的“尾巴”里面藏有一枝锐利的小螫针,当它遇到人们骚扰或 袭击的时候,它就用螫针狠狠地刺你一针, “蜂毒”就从螫针“注射”到你身上,使你狼狈 不堪。 蚊叮、蚁咬和蜂螫所出现的痛、痒和红肿的现象,都是蚁酸在作怪。 如果遇到这种不愉快的事情,该怎样办呢? 人总是有办法的,蚁酸,顾名思义就是一种酸性物质,你有办法把它除去,问题 就解决了。 解决的办法并不困难,只要在患处涂上一些稀氨水(浓度为 l)或浓肥皂水,让 蚁酸和这些碱性物质发生一场“化学战”,变成既不是酸,也不是碱的盐类和水。这场 “战斗”,就是化学上说的“ 中和作用 ”。 蚁酸变成了盐类,它原来能使人痒、痛和起红 疙瘩的“性格”也就减弱了,痛痒减轻了。 或许有人说,我在野外被蚁咬或蜂螫,往哪里去弄氨水和肥皂水呢?这的确也是 困难。遇到这种情况,有一个土办法,只要用自己的小便给被咬螫的地方洗一遍,痛 痒就可以减轻。小便为什么也有这个本领呢?原来小便中含有游离氨,也有一些氨水, 它们都能清除蚁酸,所以很灵验。 我的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 维持校园卫生 2010-04-16 08:38:59| 分类: 默认分类 |字号大中小 订阅 研究课题名 称: 维持校园卫生 设计者姓名 所在学校 所教年级 二年级 研究学科 校本 联系电话 电子邮件 一、课题背景、意义及介绍 1、背景说明(怎么会想到本课题的): 我校虽然一再强调卫生的重要性与维持校园卫生的必要性,给每个班分了包干区, 细致到校园的每个角落,要求每个班早上7:30前和下午 1:20前分别搞一次卫生,并 在百分竞赛评比中对卫生搞得不及时或不彻底的班级予以扣分。但由于学前班与幼儿 班的学生卫生意识太差,随时乱扔垃圾且不大接受教育,也没有相应的措施惩罚他们; 其他年级的学生一下课就买东西吃,部分学生改不了随处扔垃圾的坏习惯。所以,校 园卫生总改进不了。花丛中、校道上、球场中等公共地段,到处可见塑料袋的踪迹, 风起之时更有垃圾缠身的危险,严重影响了校容。 2、课题的意义(为什么要进行本课题的研究): 通过本次实践活动让学生知道我校校园卫生维持的迫切性,更深入了解校园卫生 维持的重要性。通过亲身实践,较为全面地了解我校校容建设,激发热爱自然,热爱 校园的情感,增强环保意识。通过参与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调查、收集、处理信息与 人沟通的能力,以及互相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实施本活动,学生亲自开展调查与考 察,体验课题探索的过程与方法,引起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学生从居住环境、我校卫 生的现状、垃圾的处理、环境污染的方面,多角度地认识今天我们周边环境的情况, 从而形成一种健康、进取的生活态度,激发学生珍惜我们的劳动成果,养成负责任的 社会态度,同时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3、课题介绍 我指导学生所选课题是“维持校园卫生”,属于校本这科。因为我所教的科目除了数 学还有校本,二年级学生各方面水平有限,不能选择太大的范畴,所以就缩小范围、 减小难度,选择校园卫生的维持来开展研究性学习了。 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和方法(可按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或布鲁姆目标 分类法)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和方法的阐述)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我校卫生的现状。 2、了解垃圾污染对我校师生生活、学生学习的影响与危害,认识到维持校园卫生 的重要性、迫切性。 3、了解相关的垃圾污染原因、知道维持卫生的科学知识。 4、掌握维持卫生的措施与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学会采用多种方式途径收集资料(观察、上图书馆查阅、调查访问等) ,并能 对各种资源进行筛选、整理、分析。 2、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过程,初步学会探究学习的方法, 能写出调查报告。 3、经历小组合作学习,实地调查,初步学会如何与人交际、与人协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我校校园垃圾污染严重现状产生危机感。 2、积极主动、负责任地参与校园卫生的维持工作。 3、懂得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及以后生产生活中自觉保护环境、维 持环境卫生。 4、更好地认识校园,热爱大自然,热爱校园和为校园做贡献。 5、通过活动,增强相互关心、团结协作的集体精神。 三、参与者特征分析(重点分析学生有哪些共性、有哪些差异,尤其对开展研究 性学习有影响的因素。 ) 1、学生是二年级的学生; 2、学生只有看图写几句话的作文能力; 3、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一般; 4、学生对问卷调查、采访等活动有初步认识; 5、学生思维活跃,善于和同学交流,乐于表达自己,渴望达到同学和教师的赞许; 6、学生对研究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 7、学生对校园卫生的认识不深,对如何维持校园卫生停留在口头认识上。 8、学生对于身边的校园很好奇,不明白校园为什么会像垃圾堆一样,垃圾横飞。 四、研究的目标与内容(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通过哪些内容的 研究来达成这一目标) 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我校校园卫生的现状。 2、被污染的主要地段及垃圾污染的原因。 3、垃圾污染的危害。 4、垃圾污染的治理。 5、保护校园卫生的设想。 通过以下内容的研究来达成这一目标: 1收集有关校园卫生河过去与现在的情况进行对比,找出两者不同之处,从而唤 醒同学们对校园卫生的整治意识。 2我校以前校园卫生的调查及分析。 3我校各个角落、卫生地段垃圾污染的调查及分析,以及各班搞好卫生的措施和 全校师生的卫生意识等情况的调查。 4我校校园卫生质量调查与分析。 5向学校领导、老师和各班学生了解校园垃圾污染的情况。 6我校校园的垃圾污染直接关系与同学们学习、生活环境的关系。 学生可能的选题内容是: 1、认识校园卫生 2、校园卫生怎么了? 3、我与校园卫生 4、治理校园卫生 5、保护校园环境 五、研究的预期成果及其表现形式(研究的最终成果以什么样的形式展现出来, 是论文、实验报告、实物、网站、多媒体还是其他形式) 每个专题都会有一份调查报告,每个专题都会创作相应的美术作品,每个学生都 会有不同时期的活动体会,每个学生都会得到一份来自自己、同组组员、他组以及老 师评价形成的综合评价。 六、资源准备 根据主题教师提供的资源: 1、校园卫生一直以来脏乱差的一些图片。 2、学校领导、指导老师、班主任的联系电话以及联系人。 3、学校图书馆、多媒体教室。 4、参考校园卫生以前的调查及分析 。 5、评价量规。 学生自行准备的资源: 调查问卷。 照相机。 七、研究性学习的阶段设计 研究性学 习的阶段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起止时间 第一阶段: 动员和培训 (初步认识研 究性学习、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