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分析日本电影罗生门 罗生门 日本大映公司京都制片厂 1950 年摄制 导 演:黑泽明 原 作:芥川龙之介 编 剧:黑泽明 桥本忍 摄 影:宫川一夫 作 曲:早坂文雄 主要演员:三船敏郎(饰多襄丸) 京町子(饰真砂) 森雅之(饰金泽武弘) 志村乔(饰樵夫) 获奖情况:本片获 1951 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 美国电影艺术学院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导演简介 黑泽明在国际电影界的崛起,是由于他的代表作(罗生门),这 部影片连获两项大奖,使得他在国际影坛上声誉鹊起。事实上,远 在(罗生门之前,黑泽明在国内便已是一些知名的导演,他的成名 绝非侥幸所致。 1910 年 3 月 23 日,黑泽明出生于东京的一个教师家庭。在当 时社会对艺术完全漠视的风气下,黑泽明所在的黑田小学的导师立 川先生却是一个倡导美育的先觉者,对班上学生施行天才教育。这 种启蒙教育在黑泽明脑海中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他在绘画、映 像方面敏锐、精确的素养亦由此而来。从京华中学毕业后,黑泽明 进入一所美术研习班同舟社。除绘画之外,他在文学方面亦有 着精湛的造诣。所有这些,都为他日后在电影上的突出成就奠立了 坚实的基础。 1936 年,黑泽明考入 PCL(东宝公司前身),开始了他的电影生 涯。在做副导演阶段,他撰写了大量剧本,如航空兵的凯歌 、 达摩寺里的德国人等。这些剧本使得黑泽明以剧作家的身份闻 名于日本, ,但其中大部分却很遗憾的未被拍摄。1943 年,在黑泽 明从影七年之后,他终于发表了他执导的第一部影片姿三四郎 , 一时间在电影界引起了广泛关注。 黑泽明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他的电影创作态度严谨到一丝不苟 的程度,其精湛的技艺,深邃的理念使得他的电影绝大多数不仅在 日本电影史上,甚至在世界电影史上均堪称不朽的经典作品。例如, 1948 年摄制的泥醉天使 ,1950 年摄制的罗生门 ,1951 年摄 制的白痴 ,1954 年摄制的七武士 ,1957 年摄制的蜘蛛巢城 ,1962 年摄制的椿三十郎 ,1965 年摄制的红胡须 ,以及 1985 年摄制的乱等影片。 黑泽明在日本电影史上的地位,正如同英格玛伯格曼之于瑞 典,阿巴斯之于伊朗,萨泰耶特雷之于印度一样。在日本电影界, 黑泽明的风格近乎家喻户晓。他不仅以其强烈之风一改日本电影的 柔弱寒酸,更是将日本电影推向世界的第一人,他在日本影坛的不 朽地位至今仍无人可企及。 1998 年,这位世界级导演巨匠病逝于日本,享年 88 岁。 分析读解 一、主题、情节、人物 芥川龙之介的小说原作竹丛中 ,讲述的是发生在平安时代的 一个案件。那是一个因贵族政治而形成的纪纲废驰、文化颓废的时 代,政治的弊害、道德的沦丧使得整个国家失去秩序和安宁,充满 着腐败的气息。因此有人认为,黑泽明将这部基色愁黯的小说拍成 电影,旨在暗喻战后日本道德的败坏、腐化。更有人从原著精神看 到对人性、对客观世界的质疑,因而便将这种精神强加于电影(罗 生门)上,认为黑泽明在这部影片中宣扬的是不可知论的哲学。的确, 罗生门一片在很多地方都给人混乱、迷惑、愁黯、阴郁的感觉, 但这并非是影片的全部,因而也就不能够被确定为影片的主旨。 遍观黑泽明的电影作品,我们不难发现这位杰出导演与众不 同的兴趣点。相对于那些以自然为主题,偏重于全景展现的导演来 说,黑泽明则是一个极其注重观念的人,喜欢由观念出发进行构思。 正如岩崎昶在其著作日本电影史中所写,黑泽明的电影有时表 现的仅仅就是善,或是恶,或是幸福、不幸、爱的美德等观念,而 对于人的存在问题或是存在的意义以及形式更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 是要把人放在试验管中,给予一定的条件和一定的刺激,以测定他 的反应。这种对人物的研究就是他的作品。 那么, 罗生门的场景设置,无疑正是这样的一个“试验管” 。 影片的背景是完全虚化的、纯寓言式的,并不具体在某个特定的时 间、地点。场景的设置也极简单,除了河滩、公堂、山林之外,就 是一个任何时代、任何地点都可能有的古城门遗址罗生门。在 这样概念化的背景下,对人本身的透视无疑就可以被推到最前景。 原小说竹丛中是以七段供词结构全篇的,其中蕴含的是 芥川龙之介单一的观点:所有的真理都是相对的,根本无所谓真理。 然而对于具有人道主义思想,对人的存在始终持肯定态度的黑泽明 来说,这种观点同他的主张显然是格格不入的。因此,在采用原作 情节的同时,黑泽明亦对其进行了必要的增补。 在(罗生门)中,情节结构采用套层形式,在中心事件(武士被 杀)之外,又添置了一个框架故事:行脚僧、樵夫与下人在罗生门下 的行动。这样,中心事件由框架故事引出,在追述中完成,框架故 事除了起到结构、串联的作用之外,更在情绪和气氛上起到了配合 影片情节发展的作用。而结尾处婴儿这一事件的牵人,则毫无疑问 地成了导演意图的直接表白。 樵夫的最后一段陈述是黑泽明在改编剧本时亲自增加的,这样, 关于同一事件就有了四种不同的说法。在芥川龙之介的原作中,三 个当事人有着三种不同的陈述,其旨意在于说明人的不可信任和自 私自利。(罗生门)中加入樵夫的第四种陈述并非是为增加情节的扑 朔迷离、错综复杂感,而是旨在澄清事实真相,揭露前三人谎言的 实质。虽然由于樵夫隐瞒了偷窃短刀一事,致使许多评论家认为樵 夫的话也不见得属实,但我们无论从情节发展,还是从风格手法上 来考察,都有理由相信,樵夫的话是基本符合事实真相的。除了偷 走短刀一事之外,樵夫并没有说谎的任何明显理由,而且他同当事 人也没有任何关系,因此他没有必要篡改事实。 那么,从樵夫所讲述的事实中,我们多少解开了一些疑问。 三个当事人之所以说谎,其原因或是为了美化自己的形象,或是为 了掩盖对自己不利的事实。 多襄丸罪孽深重,自知难逃厄运,因此对自己杀了武士一节 供认不讳。然而在供词中,他却把自己描绘成一个英勇庄严、见多 识广、武艺高强而又极讲道理的人物。他之所以喜欢真砂,是因为 她貌美且性情刚烈,见丈夫被绑在树上,回身拿刀便刺向多襄丸。 而由于他自己英勇,有魅力,真砂亦倾心于他,自愿献身给他。事 后真砂要求他与武士决斗,他也绝不用不光彩的手段。 他割断了武士的绳索,与之决斗,在第 23 回合上他杀死了武 士。 尽管如此,他还是很敬重这位武士,因为普天之下只有他能和自己 斗上 20 回合。然而实际上从樵夫的讲述中我们知道,两人非但没 有超群的武功,而且在决斗之时惊慌失措,逡巡不前,拼杀也极其 笨拙难看,每次进攻都是以摔倒告终。 真砂的谎言则更是处心积虑。她不仅掩盖了自己挑唆两人决 斗的事实,更在叙述中把自己装扮得孤苦无依,惹人怜悯。她以暴 行的受害者的姿态出现,强盗走后,她苦苦哀求丈夫宽恕,岂料丈 夫却冷酷无比。她绝望之极误杀了丈夫,以至于现在她既无勇气自 杀,又孤身一人无从依托。这种装扮正像多襄丸对自己的夸耀一样, 意在抹消人们对自己的憎恶与反感。武士魂灵借巫婆之口说出的供 词,同样是把自己装扮成无辜的受害者形象。他把妻子说得不仅不 贞而且恶毒,以博得众人同情。同时为了美化自己正义的形象,又 附带将强盗说得那样侠义。这里,他自己俨然成了道德的化身,强 盗则是维护道德的使者。当随意践踏道德的妻子逃走之后,绝望孤 独的他选择了自 杀。为了圆谎,他还谎称有人从他胸口抽走了短刀。三个人的假口 供共同说明了一个问题,即人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形象才编织谎言, 因为每个人都认为自我形象最值得珍惜。然而影片最终要提出的问 题却并非止于此,面是通过这样背信弃义、自私伪善的事件,探讨 人究竟应该不应该对人保持信心。这一主题的探讨即回到了框架故 事中的三个人身上。 樵夫因目睹了事件全过程,耳听了三个人对真相的歪曲,而陷 入疑虑、矛盾、混乱中,不知道对人性究竟该做何评断。行脚僧本 是一个坚定的性善论者,然而在弄清了全部事实真相之后,却也变 得犹豫不决。打杂的下人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性恶论者,在故事讲 述的间歇他就不停地宣扬“人本来就是不可信的” ,世界根本就是一 个地狱”等等。因这场雨偶尔聚到一起的三个人对同一件事产生了 不同的反应;那么影片最终要宣扬的观念,亦即导演的根本主张也 只能从这三个人身上体现出来。这时,就出现一个适时的契机 婴儿。下人欣喜地去抢婴儿身上的衣服,面对樵夫的质问还理直气 壮地反唇相讥,说人都是自私自利的包括这孩子的爹妈,包括多襄 丸、武士和真砂,也包括樵夫本人,都不能逃脱自私自利的本性。 这一切都说明他对人性早已失去了信任。下人的举动使得行脚僧的 精神信念彻底动摇,不再相信人的无私。至此,悲观的论调占据了 主导地位。那么,惟一的 希望就在樵夫身上了。经历了对自己道德的谴责之后,樵夫自愿收 养那个弃婴。这个朴实的行动实际上恰是对全片作出的总结,它不 但重新唤起了行脚僧对人的信任,更让全片在结尾处形成了一个对 道德加以肯定的基调。它表明了即使在贫穷的境地里,人还是可以 战胜内心的自私与卑鄙的,真正使人堕落的并不是环境。而是人内 心的软弱和欲望。既然人总在为自己的行动寻找借口,那么可以肯 定人总是有道德的,这就使道德的复苏有了可能。这些也正是黑泽 明巧妙地加以肯定的东西。 樵夫抱着婴儿离去时,行脚僧远远地站在城楼下看着他。如 果说黑泽明在片中有一个代言人的话,这个代言人就是这个为世事 困扰却仍心存希望的行脚僧。此时的罗生门,笼罩在一片阳光中, 片头部分的阴郁和昏黯已经被重新燃起的希望取代了。也有人批评 这一结尾略嫌生硬、勉强,虽然从艺术上看的确有这种顾虑,然而 这种人道主义精神却是构成黑泽明影片统一风格的重要因素。 二、视听语言 日本电影在几十年的发展中已形成了自己不同于西方电影的整 体特点。例如,在镜头语言方面,倾向于静止的画面构图,远距离 的摄影范式;在题材选取上,偏重于对自然主题的展现等。 这些特点使得日本电影具有了富于民族特色的独特风格,同时 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日本电影的一堵障壁,具有某些致命的缺陷。 黑泽明作为在二战中成长起来的“新生代”导演,其影片不断地打 破传统,在视听语言方面以实验的方式作出了大胆、出色的尝试。 与此同时,作为对传统艺术有着特殊癖好的日本导演,他又很自然 地重视蕴含在各艺术领域中的日本民族精神,并将这种精神灌注在 他的影片中。因此,如果我们从视听语言上分析黑泽明影片的特点, 那么这种特点就体现为对传统的反抗与依从的并存。 具体到罗生门这部影片,其故事主题所具备的全部内涵, 本身就对观众有着强大的感染力。而电影这一媒介区别于文字媒介 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能够对观众视听觉造成生理和心理的刺激与撞 击,从而引起最直接的情绪反应。 罗生门一片在充分调用了各种 视听觉手段之后,其艺术魅力早已是文字媒介在这一主题上远远无 法比拟的。 l、摄影 电影的问题,说到底就是拍摄对象与摄影机两者之间关系的问 题,或者说是两者如何结合的问题。从技术上说,决定于摄影机的 位置及拍摄方式。日本电影由于受到早期戏剧表现形式的影响,加 之日本人创作意识中独有的朴实自然的风格,使得日本电影远景和 全景这种远距离摄影位置的镜头较多,而在拍摄方法上,也更多地 使用静止画面构图。这种摄法一方面并不符合电影的本性要求,另 一方面,对影片罗生门来说,其情节、主题的特性也决定了它 决不可能采用这种摄法。 景别 早期的日本电影多采用全景和远景摄影,人物在画面仅由占据 极小的面积。甚至于在二战期间,沟口健二还曾有意识地采用这种 “全景主义” 。这种拍摄风格的出现绝非偶然。日本人在艺术创作上 喜欢把人更多地放在自然环境里观察,以自然为主题,因而偏重于 全景展现,而不关心人物的描写,这种方法成为了日本传统艺术的 重要特征。我们前面说过,黑泽明是一个对人本身有着浓厚兴趣的 导演,对人的内心世界的关注促使他在影片中较多地使用中、近景 及特写镜头,尽可能地接近拍摄对象,甚至有时他的摄影机只是小 心谨慎地随着人物的活动而移动,捕捉人物的心理动向,对人物所 处的空间、其周围的景物只是在特殊的情景下才予以表现,这样就 使人物与环境适时地脱离,人物本身成为拍摄的主体。 在(罗生门)全片的 417 个镜头中,特写镜头占 28 个。这种比 例在今天看来似乎算不了什么,在当时的日本电影界采说却已是很 大的突破了。而且,每一次特写镜头的使用都是依据充足、寓意深 刻的。例如:真砂被多襄丸强暴时手中短刀落下的特写,短刀插入 地上的特写,形象地说明了此时她防范心理的消除。再如真砂叙述 她误杀丈夫前的一段,她向丈夫哭诉委屈,丈夫却用冷酷的、蔑视 的目光盯着她,这时与真砂近景交替接入了武士的四个面部特写, 这几个特写让我们感到在武士冷酷目光的注视下,真砂的心正一点 点冰冷下去,绝望的情绪正一点点地增强。除去这些经典的特写镜 头之外,影片中亦有大量的近景镜头,这些镜头或是表现人物内心 情绪的波动,或是渲染压抑、局促感,其艺术表现力也是不容忽视 的。 然而, 罗生门一片在景别上虽重视近距离镜头的运用,却并 没有与西方电影的特写式风格趋同。影片中仍然保存了不少的远景 与全景镜头,这些镜头除必要地交代了环境之外,在总体氛围上也 使影片笼罩在浓郁的日本的民族特色中。 运动 “电影是运动的艺术” ,这句今天早已为世人公认的话,在早期 电影的发展中,其验证可谓举步维艰。技术手段的限制以及人们观 念的制约,使得日本电影在发展初期始终趋向于使用静止镜头。静 止的画面虽可独立存在,但将其连接起来形成的蒙太奇;则必然显 得松懈、结构涣散,整体节奏也趋于缓和,并不适于营造紧张激烈 的气氛,表现富于戏剧力量的题材。 黑泽明在其实验电影的探索中,对运动的重视程度是日渐加深 的,他的第十二部作品(罗生门)毫无疑问则是这些影片中对摄影机 的运动完全依据情节发展,情绪积累进行,这些运动使得整部影片 具有了一种律动感、流畅感。 (罗生门)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着独特的个性特征,运动摄影的 二个最基本的作用便是刻画人物的性格面貌。当樵夫扛着斧头进山 砍柴时,20 个连续剪切的运动镜头顺畅自然,向我们暗示了这个人 物的安分正派的本性,以及他此刻内心的轻松自在,而在多襄丸出场 时,反常规的摇摄镜头,不稳定的跟拍,立即将这个人物的怪异个 性展示于观众面前,通过这些镜头,我们从直觉上即可感到这个人 物不易接近。 武士被杀的故事情节是通过不同人的陈述而展开的。既然是陈 述,其中就必然带有了陈述者的主观印象成分。摄影机的运动恰是 表现这种主观印象成分的最有效手段。为了不致于让观众在观赏影 片时很容易就推断出陈述的真实与否,拍摄时黑泽明力求使摄影机 的运动准确地表现出当事人的情绪与体验。例如,多襄丸追上武士 与真砂,诱说武士随他进林中看宝这场戏里,摄影机始终随多襄丸 的走动而移动,这样,多襄丸始终占据着画面的主要位置,这样的 镜头辅以多襄丸在言语中对自己的夸耀,就将其塑造成了一个机智 且充满自信的人物,这种感觉正是多襄丸在追述中所极力追求的。 多襄丸在将武士绑于树上之后,飞跑回去找武士的妻子,这时的快 速跟移镜头很自然地流露出了多襄丸此时内心的狂喜。再如,真砂 在叙述中将自己说得楚楚可怜,在遭到丈夫蔑视之后,绝望到了神 志不清的地步。这一段的拍摄准确把握了真砂的这种主观印象,用 一组短距离的摇移不定的镜头即表现出了她当时精神的错乱状态。 除了基于情节、情绪的考虑之外,(罗生门)中摄影机的运动还 尝试着配合场面调度,构成镜头内部的蒙太奇效果。这一今天看来 不足为奇的技巧,在当时的情况下,的确是极其珍贵的。行脚僧在 纠察使者的供词,仅用了一个完整的运动镜头就将其表现出来了。 最先呈现在银幕上的是行脚僧正面行走的全景,当行脚僧面向镜头 走至中景时,镜头开始跟摇,摇至行脚僧侧面近景,再摇至背影中 景,此时武士夫妇已被从正面摇入镜头,他们行走的方向恰与行脚 僧方向相反,于是镜头又接与刚才相反的线路摇至二人侧面,再摇 至二人离去的背影。这一个完整的镜头里包含了行脚僧正面的全景、 中景、侧面近景、背面中景,以及夫妇二人正面全景、侧面中景、 背面全景这些景别,如果用简单的单个镜头来组接成段落的话,恐 怕至少六七个镜头才能交待清楚。类似于这样的靠摄影机的运动与 人物的动作相配合构成的镜头内部蒙太奇,在罗生门一片中多 次出现。镜头的运动所带来的视觉感受自然具备着一些静止镜头所 无法企及的魅力。 2构图 影片罗生门在构图上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给人以窒息感, 这也是黑泽明的一贯风格。罗生门下三人谈话的场景即时时给人以 这种窒息、压抑的感觉。首先其色调是灰黯的,在镜头中有意避开 亮的背景。其次,在摄距上常常以近距离镜头人为缩小空间,并让 人物在近距离镜头中做出大的内心情绪波动。即使采用了远距离镜 头,也常利用廊柱等物形成对人物的挤压感。这样,无论是人物的 具体动作,还是其内心活动,在这一阴暗的场景中都令人觉得局促、 难以舒展。这种带有窒息感的构图在黑泽明许多影片中都有所体现, 例如在拍摄大场面的行动,如战争, 他则常常反其道行之,将大的 行动设置在狭窄的场景中进行。影片构图上的第二个特点是大量采 用关系镜头。黑泽明并不倾向于在表现人物关系时频繁使用正、反 拍镜头,而是常把同一场景中的几个人用单个镜头来表现。这样, 在一个画面里,前、后景分明,既清楚地交代了人物间的位置关系、 戏剧冲突,又通过人物的位置调度,在纵深上拓展了空间。尤其是 林中三人关系镜头,不管人物怎样运动,摄影机在跟拍时总能找到 一个合适的角度,在镜头内清楚地区分前、中、后景。 3剪辑 影片罗生门)的剪辑有很多规范性的东西可供我们借鉴。例如, 为该片熟练运用的动作切换。在影片中我们发现,许多镜头都是以 某个人物的动作切出,而下一个镜头仍以这个动作切入。这样,虽 然景别及机位等可能都发生了变化,但因画面内人物动作的完整、 剪接后的镜头仍然会给我们流畅的感觉。这种动作的流畅恰是消弱 剪辑痕迹的手段。 由于影片大量采用移动摄影的方式,这就要求剪辑应更多地考 虑镜头运动的方向、速度等因素。黑泽明的剪辑不但流畅自然,还 利用同方向同速度移动镜头的快速剪辑取得了独特的效果。樵夫在 林中行走时,同方向、同景别的运动镜头快速剪接了五次,而多襄 丸拦着女人在树林中狂奔的镜头中,竟有七个这样的跳接。这样的 剪接节奏已经快得让人几乎无从察觉镜头间的切换,而将其误认为 是一个或两个连续的完整镜头,然而,这样快的跳接毕竟给影片增 添了一种摄人心魄的奇特魅力。 通过剪辑再造时间观念,在片中亦有几次运用。一是在武土回 忆的段落里,多襄丸去追逃走的真砂,武士在原地等候。从他的陈 述中我们得知这个等待的过程及其漫长,然而片中只用了 4 个镜头 就交待清楚了。先是一个大远景,充斥画面的是地上晃动的叶影, 在后景深处,武士坐在地上,四周一片寂静。接着拍的另一个远景 镜头,仍是地上叶影晃动,武士坐于后景,然而景别却比前一镜头 推近了一些。 第三个镜头是武士正面近景、树叶的投影在他脸上摇 晃。第四个镜头为地上叶影的空镜。这样四个简短的固定镜头,其 中蕴含的却是时间的大段流逝。还有片尾处的一例:下人离去后, 行脚僧和樵夫各自陷人冥思。第一个镜头是远景,于斜侧方拍摄二 人站于廊下;第二个镜头改为正面的二人全景镜头;第三个镜头为 二人近景;第四个镜头又为远景,画面上前景是空荡的台阶,后景 是站立的二人,雨这时已渐渐停了。这个场景中,同样是用四个不 同景别的固定镜头的组接,表示时间在静静地流逝。其手法之精湛 令人折服。 4音乐 谈到(罗生门)的音乐,就不能不提及早坂文雄。他是当时日 本最具个性和创造力的作曲家之一,他在音乐方面杰出的天分,敏 锐的感受力,深切地启发、影响着黑泽明。在配乐方面,他往往不 依惯例,凭感觉进行大胆的尝试。 (罗生门)中的音乐,总体来说是依照情绪的发展而进行的,因 而带有极强的主观性。除去片首与片尾的两段渲染主题气氛的音乐 以外,影片主体部分的音乐只出现在当事人回忆的段落里, 配合片 中的运动镜头,将叙述者的主观印象细致地呈现了出来。在前面几 个回忆段落中,音乐完全配合当事人的情绪,及事件发展的过程, 或轻松,或沉重,或紧张,或暗伏危机,在人物情绪极度波动(如震 惊)时,音乐则戛然而止。因最后一段樵夫的叙述基本接近于客观事 实,因此这一段落并未插入音乐。 5景物 这里说的景物是指片中被赋予情感意味的树林、阳光、风、雨、 废墟、城门洞、影子等,并非单纯的自然环境;不同于着重表现自 然的影片, 罗生门这部探讨人性的电影在景物表现上相当“俭省” 。它力图使人物脱离自然环境,重在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开掘,但在 适当的时机亦会将太阳、雨、影子等景物元素调起来积极地参与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机相关主题名称再次续篇考核试卷
- 灌溉自动化系统在精准灌溉中的应用考核试卷
- 果蔬产品质量分级与包装规范考核试卷
- 工艺品与收藏品综合知识竞赛考核试卷
- 电子宠物智能穿戴技术考核试卷
- 皮革制品行业的市场渠道与销售网络考核试卷
- 文具用品行业环保材料研发与应用考核试卷
- 《垂暮腐朽与闭关锁国》明清时期课件-1
- 2025届山西省大学附属中学高三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数学试题试卷
- 2025一月份智能仓储系统对接购销协议技术条款
- 小学劳动教育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收取快递》教学设计
- 宇电温控器ai 500 501用户手册s 6中文说明书
- 城市发展史-中国矿业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 公共实训基地信息调查报告
- 升降平台车安全操作规程
- 广东醒狮(文化创意)
- GB/T 498-2014石油产品及润滑剂分类方法和类别的确定
- 人物志学习撒迦利亚201509
- GB/T 31765-2015高密度纤维板
- 学生宿舍带班领导及值班教师巡查登记表
- GB/T 15103-2008林用绞盘机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