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技服务先进单位典型材料_第1页
农技服务先进单位典型材料_第2页
农技服务先进单位典型材料_第3页
农技服务先进单位典型材料_第4页
农技服务先进单位典型材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展农业科教雄风 助十堰“三农”腾飞 十堰市应用科技学校 十堰市应用科技学校是一所具有悠久办学历史的传统农业 学校,其前身是素有“ 郧阳黄埔军校” 之称的 传统名校郧阳地 区农校,位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取水源头丹江库区。从 1966 年 建校至今,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已发展成集中等职业教育、 成人学历教育、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校办企业于一体,具有鲜明 农业特色的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和省级示范学校。有着雄 厚的师资力量,完善的实训设施,教学资源十分丰富。因此发挥 自身优势,服务“三 农” ,既是市委市政府 赋予我校的光荣使命, 也是学校推动新农村建设,服务区域经济的有力抓手。建校 45 年来,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 40000 多人,开展各类培训 30000 多 人次。2011 年集团内在校学生达 5289 人,近三年累计开展各类 培训 13883 人。农业科教服务成效显著,尤其是“双带工程” 和 “农 民 创业 培训” 得到了省教育 厅、十堰市人大、政府的关注、支 持、肯定和广大农民朋友的普遍欢迎,社会反响热烈,省市媒体 也作了大量的报道 。 一、健全机构,组建行业集团,打造农业科教服务平台。 1、设立专门机构,为农业科教服务提供保障。 学校专设农村人才教育处和农科教研室具体实施“双带头人” 培养工程;成立继教处具体实施农民创业培训、阳光工程等短期 专项技术培训。分工明确,教学资源共享。 2、组建“农教集团”,搭建服务合作平台。 2010 年 4 月,经十堰市农业局、教育局批准,学校牵头联合 2 市、县两级农口部门、科研院所、涉农职业学校、农业龙头企业、 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组成公益性的农科教联合体,成立了 十堰市农业职业教育集团。首批吸纳成员单位 46 家,其中职业 学校 2 所、农业龙头企业 13 家、农业协会 7 家、农业科研院所、 研发中心 16 家,农口部门 8 家。 农教集团体制机制的确立有效地搭建了发展农业职业教育、 服务“ 三农 ”的平台。 一是搭建起农业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平台。利用集团 成员各自优势,共同探索农业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 式的改革,尤其是加强农村基层干部和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的研 究,促进我市农业职业教育更好更直接地为当地新农村建设服 务。二是搭建起人才资源共享平台。让学校教师更好地走向农业 技术推广和农业生产实践的第一线,让农业专家、农业科技推广 人员、技术能手和能工巧匠走进课堂,实现成员间的人才优势互 补。三是搭建起集团成员交流平台。建立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网站, 收集、整理和交流农业职教信息和农业科技信息;举办十堰现代 农业论坛,发布农业科技简报;组织集团成员参加有关交流活动, 进一步加强集团成员间的联系,共谋事业发展。四是搭建起服务 “三农”合作平台。进一步加强校县、校乡、校所(站)、校企、校社 (协会)、校校之间的合作,实现农业职业教育、农业科研、技术 推广和生产经营的有机结合,将普及推广的农业实用新技术、新 产品及时纳入教育培训范畴,用教育培训的手段促进新技术、新 产品的开发、推广转化和应用。实现“农 科教” 一体化,更好的服 务“ 三 农” 、推 动新农 村建设,服务地方 经济建设发展。 3、发挥集团优势,创建“两库一基地” 。 3 为解决农科类“双师 型” 教师紧缺和农业实训 基地不完备的 问题,学校依托农教集团,重点建设了“ 两库一基地” 。 一是建立了由大学教授、涉农职校教师、科研院所研究员、 农技推广专家和专业协会能工巧匠组成的师资队伍,目前有 200 余人入库,并签订了长期聘用协议,解决了“双师型” 教师紧缺的 难题。 二是建立了种植、养殖、农村经济管理、农产品保鲜与加工 等四个专业的“ 教学模 块与资料库” (课 件库、试题库、教学资料 库等),根据山区产业特点制定“菜单式 ”模块计划,组织编写了 种植实用技术、养殖实用技术、农副产品保鲜与加工技术、农民 创业指导、农村经济管理等 7 种系列培养教材和讲义,免费发放 给农民学员学习。 三是在加强校内种植基地和校办养殖场建设的同时,依托 农教集团在农夫山泉、雨润集团、武当道茶产业协会、丹江口市 阿里山农业高科技开发公司等农业龙头企业建立了一大批种植、 养殖和农产品加工实训基地。 “两 库 一基地 ”的建设 ,为农业职业教育面提供了一流的 师资, 极大地改善了实训条件,更为下一步开展更广泛的农业科技服 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开辟了我校农业职业教育面向农村的崭 新局面。 4、广泛开展联合办学,构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网络,健全新 农村建设实用人才培养体系;扩大学校服务面向。 一是建立了“双带头 人” 培养体系。根据 “政府主导、行业指 导、企业参与” 的职 教发展的总体思路,在市、县组织部门、教育 局、农业局的大力支持下,各县、市已将“ 双带头人” 培养工程纳 4 入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体系。2009 年起,学校已在各县市设立工作 站或分校区,在乡镇、专业村、农业龙头企业、农业行业协会等 建立教学点,形成了校县、校乡、校企(社)合作的培养体系。培 养对象由初中毕业生扩大到具有初中以上学历、45 岁以下的村 组干部、返乡农民工、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和 广大青年农民。扩大了中职学校服务“三农” 的面向,使农村职业 教育真正成为面向人人的教育。现已经建立了 69 个教学点,覆 盖全市 50 个乡镇。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网络已基本形成。 二是在市农业局领导下,与各市县农业部门合作,建立了 “创业培训 ”、“阳光工程” 、“雨露工程”、 “星火 计划” 、“退耕还林培训”、 “农 技人 员 知识更新培 训” 等各类短期培 训体系。与各县市劳动部 门合作,建立了劳动力转移培训网络。 二、长短结合、创新新型农民培养模式,提升农民素质,着 力服务“三农”。 1、实施“双带工程”,大力开展农民免费学历教育。 实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带头人、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简称 “双 带头 人 ”)培养工程,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 知法规的新型农民,是我校探索农业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服务 “三 农 ”,服 务地方经济 建设的一项创新 举措。 一是位点下移,把学校办在农民家门口。学校与各县市组织 部联合开展“ 双带头 人培养工程” ,在县 市设分校、在乡镇、专业 村、农业企业(协会)设教学点, “送教上 门” 。二是突出“工学结合” 的特点。采取学分制管理,实际操作为主,分阶段完成学业的培 养模式。学制 3-5 年,学员经过 2-4 年的业务学习、1 年的岗位实 践训练,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内容,经考试考核合格、达到 5 相应的学分,可获得普通中专学历文凭。三是探索“菜单式”教学。 以中专学历层次为标准,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和农民特点,为“双 带头人”中 专班各专业 量身定制了模块式教学计划。四是开发校 本教材。组织专业教师编写了简明实用的种植实用技术、 养殖 实用技术、 农副产品贮藏加工、 农民创业与就业、 农村政策法 规、 农村经济管理、 应用文写作与电脑应用等新农村人才培 养系列教材。五是创造性的开展“双带班”教学。针对农村、农民 实际,我们采用农闲时集中授课、农忙时巡回指导、现场教学等 多种教学方式,既有专家教授深入浅出的课堂讲授,又有生动直 观的多媒体教学,更多的是重视田间地头手把手的实践训练;这 些灵活实际的教学形式,使学员一看就懂、一学就会,收到了良 好的教学效果。六是建立开放式的多元评价体系。重视学员以前 的学习经历,将专项技能培训、操作成果和工作实效纳入评价体 系,不再单纯依靠考试成绩评价学员,符合农民学员实际。七是 对“双带班”学员实施全免费。学校免收农民学员全部学费、免费 发放教材、同时,授课时每天每人发放 10 元的误餐生活补助,既 减少了学员误工损失、又免除学员路途奔波,保证了学习时间, 真正使教学各个环节落到实处。 现已有近 5000 名适龄留乡农村劳动力正在我校接受较系统 农业中职学历教育。 2、发挥集团优势,探索农民创业培训新模式。 学校利用先进的教育理念、丰富的培训经验和充足的教学 资源,以服务“三农 ”和促进十堰社会经济发 展为己任,开展了各 类实用技术培训 13883 人次,包括阳光工程、雨露工程、农民创 业、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等十多类。学校以良好的教学、精湛 6 的技术、优质的服务、扎实的作风,积极吸引农民参训。现在已 成为一个诚信度高、培训能力强、服务质量优、值得社会信赖的 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基地,年培训能力达 5000 人次以上。通过企 业、行业和农民的反馈,满意度达高 99%。多次受到省市政府和 农业部门的高度肯定。 为培养一批农村创业带头人,推动新农村建设发展,学校具 体结合区域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创新培训模式,设置创业方向, 开办柑橘、茶叶、养殖、蔬菜、乡村旅游、食用菌等 6 个专业。明 确培训环节,将 15 天培训分为集中培训、创业设计、市场考察、 基地实践、创业发展等 5 个环节,逐项落实。聘请省、市有关高 等院校、科研单位、生产管理部门领导和专家进行集中授课,邀 请农村创业典型介绍经验。建立回访制度,指定创业培训师对每 一个学员跟踪指导,切实产生效果。近三年来,我校创业培训累 计已达 600 余人,其中近 500 人成功创业,200 多人获得了显著 的成效,在区域内反响强烈,得到省市政府的高度评价,成长为 湖北省农民创业培训的一个响当当的品牌。 3、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服务地方农业龙头企业。 对校内现代农艺和畜牧兽医等农类专业,依托十堰市农教 集团,充分发挥集团成员作用,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开展 教学改革。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加强实践性教学为核 心,与集团内 13 家企业充分合作,重点开发生产性实训项目,设 计综合实训课程,提高顶岗实习效果;创新教学管理模式、方法, 构建服务三农的课程体系,实行新的教学方法;引入企业文化和 管理理念,营造真实生产环境,实现实习实训过程与专业岗位对 接,人才培养与用人需求对接。创新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形成“重 7 过程、重能力、重实践”的多元化学生考核评价体系。采取项目设 计、调研报告、产品展示、情境模拟、开卷考试等灵活多样的考 核评价方式;让企业参与到教学培养过程中来,负责学生在轮岗 实践、兼职实习和顶岗实习期间的考核评定,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例如,我校烟草专业实行“20.50.5”的培养模式,即在校学习 理论二年,实训半年,赴生产单位顶岗实训半年,经考试合格后 方可上岗;这种培养模式突出了“在学中做,做中学” 的职业教育 特色,不仅增加了学生的收入,减轻了家庭负担,而且锻炼了专 业师资,大大提高了师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学校连续多年为十堰 市烟草公司、雨润集团福润公司、农夫山泉、丹江口阿里山农业 高科技有限公司、武当道茶协会成员等培养实用人才,毕业生十 分抢手,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三、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业科技服务。 学校始终将服务社会、服务“三农” 作为 己任,开展多种形式 的农业科技服务。 1、精选骨干教师 10 人到企业和基层挂职服务。例如,选派 陈平、刘奇老师到丹江口市农业局、水产局担任科技副局长,选 派刘长城同志在十堰市鸳鸯乡任村支书等。选派谢良平到丹江 口阿里山有限公司任科技顾问、吴学宝到丹江口市土台乡任科 技特派员等。 2、针对十堰市特色农业搞好新技术推广服务。如在石鼓李 成功核桃基地建设中,学校先后派出高明、李和平、马成战、陈 平等多位专家,从品种、建园、修剪、管理、采收以及商品化等方 面提供全方位不间断的技术指导,使李成功核桃基地成为十堰 市核桃产业发展的一面旗帜。 8 在郧西香口蔬菜基地、马头羊基地、郧县洪门舖蔬菜基地、 丹江口市土台生猪养殖基地、竹山轻土坪生态茶园、丹江口市博 奥水产养殖基地等建设现场都有我们学校教师、专家的身影,谢 良平等一批农业专家活跃在农业生产经营的第一线。他们为十 堰市特色农业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得到了社会高度的 评价,他们的电话成为了农民朋友的热线。 3、结合生产实际,针对实际问题在十堰电视台、丹江电视台 开办“ 垄上 讲堂” ,使更多的 农民接收到及 时、有效的直观教学, 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陈平老师在土关垭主讲的“油茶采摘技巧” 、 马成战老师在石鼓、蒿坪主讲的“核桃幼 树整形” 和“核桃冬季防 冻技术”, 谢良平老 师在三官殿主讲的 “家禽秋冬呼吸道疾病防治 技术” 先后在丹江 电视 台播出,其中谢 良平老师的“ 家禽秋冬呼吸 道疾病防治技术”被 选送到十堰电视台播出。 4、响应市委政府号召,积极主动参与“三万活动” ,得到学校 专门成立了“ 三万” 活 动领导班子,拨出 专项经费,先后派出两个 工作组进驻丹江口市凉水河镇、石鼓镇为当地老百姓服务,得到 乡镇政府和农民朋友的高度赞扬。 四、精心培育示范点和示范户、树立典型,发挥示范带动作 用。 注重新型农民培养实效、加强跟踪服务管理,发挥示范带动 作用。建设“ 五有” (有 协议、有固定教学 场地、有实训基地、有项 目、有共建委员会)示范点、打造“四有 ”(有产业、有规模、有特色、 有效益)示范户,派出专业教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