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通讯1】冰点论道-请打印_第1页
【人物通讯1】冰点论道-请打印_第2页
【人物通讯1】冰点论道-请打印_第3页
【人物通讯1】冰点论道-请打印_第4页
【人物通讯1】冰点论道-请打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闻乌托邦 会前资料 第一期 人物专访采写规范 访前准备 准备 新闻故事是真实的故事,不能像写小说一样虚构。 因此,事先要作好大量的准备。 查找相关资料 通过网上搜索等途径,找到有关被采访对象的所 有文章,并判别哪有文章有价值。简单的判别依据: 好的媒体,著名记者。 找到此人的简历。 简历是非常重要的,人物故事是简历的扩大。要背人 物简历。关心出生日期、社会背景(如是否经历文革) 等。研究一个人,从研究此人的简历开始。 采访周边人士 如果有可能的话,先采访他周围的老师同学,得到有 关他的更多细节,既可以在采访。 , 拟订采访提纲 根据已经被写到的内容,挑选 10 个有意思的故 事,针对它们制作采访提纲,成为这 10 个故事的加 强版。 建立在前人的基础上才不会成为空中楼阁。针对已有 故事制作采访提纲,目的是补充和丰富这些故事的细 节。按照新闻的 5W1H 要素,针对矛盾和冲突、针 对故事的细节(谁先走进会场,谁先伸出手,穿什么 衣服)来拟订采访提纲。 要避免被采访对象所左右。记者与被采访对象是合作 关系,他想宣传他的产品、他这个人、他的公司,记 者想写个精彩的故事,获得大家的好评,你的目的与 他是不一样的。他谈未来、谈现在、打算、理念等, 对于故事是没有价值的,是宣传,读者需要他的过去、 困难、矛盾及矛盾的解决,这些是他不愿意谈的。因 此,采访提纲如果不够好,会被他带着走,抽不出来。 约请 想约的采访对象一定不要放弃。不达目的决不罢 休。 有有耐性,不要一次被拒绝就打道回府了。如 果被告知他有事,就等,有耐心的等要有巨大的通讯 录库。发短信、写邮件、打电话、托朋友、托更多的 朋友说明采访意图,一次不行第二次,二次不行三次, 总有一天他会给你半小时,只要你有半小时你就成功 了。 做为记者,要理直气壮,采访他是对他好,是关注他, 是因为他有名,他没有道理不接受。不在于你在哪个 媒体,而在于你给他带来帮助。 对于学校内的老师,如果仅仅 是想让他对某个事情谈 谈看法,打听他在哪里上课,在下课时候拦着他问是 个可行的办法。 采访 (只适用于 vip 人物专访,对 于时间较短的即时采访应直奔主题) 采访之初 要给采访对象留下好印象。因此要提前到达,事 先养足精神,且衣着得体。 用半小时左右问时间表,即问他的简历。人在被问及 过去时往往比较放松,可以任意去讲。可能会涉及细 节,要了解哪些跟故事有关、哪些无关,只追问有关 的细节。得到 20对你的故事有帮助。 采访时让他回顾童年,他会很高兴,后面他就可 能讲出他原本不愿意讲的。 问细节 在问矛盾之前可以问一些细节。充满文章的细节是最 打动人的,故事会非常丰满。细节看来与冲突无关, 但读者会感觉被带入现场,使故事具备非常强的现场 感。 如果你不问,被采访对象不会意识到细节的重要性。 细节问得越来越详细越好,尺度掌握在不让对方厌烦 为佳,有点烦都没关系。 主要的细节问题到最后 20时间再问。要不厌其烦地 细问,如果你前面 80的时间表现好,出于彼此的尊 重他会配合。但你是在消费他的忍耐度,如果他厌烦 了站起来离开,你采访已经大功告成。 你的每篇文章都是未来文章的广告,如果第一篇文章 写得好,采写第二篇文章时他的忍受度就会加大。 问矛盾 针对事先准备好的故事来问矛盾。冲突代表矛盾, 他往往不愿意去讲。 问矛盾的技巧非常高。一定不要让被采访人了解你知 道多少,所以记者一定要少说话。最好让他感觉到你 知道一切,只是来求证一下。 用老的事实得出新的事实。对方脸一红、语速一加快、 情绪一激动,新的事实就出来了。如果对方很放松、 谈笑风生,那采访就会失败。他的智商比我们高,他 的经验比我们丰富,他可以不说假话,却让我们为他 摇旗纳喊。 采访他的对立面得到更多的矛盾,用对方的观点 来刺激他,双方观点交锋是读者愿意看的。 提问技巧 问题一定要非常直接简单明了,非常具有封闭性,就 像法官问罪犯的是非问题。开放性的问题问不清事实。 要让他知道你的逻辑是清晰的,而不是天上地下地胡 乱问。他不知道你的逻辑时、他不知道你在做什么, 他就会厌烦。 确定主题 一篇文章如果没有主题,就没有必要写。但 80记者不明白文章一定要有主题。一篇文章只能有 一个主题,而不能有多个主题(采访提纲里可以预定 几个主题) 。 半小时采访结束后,就应确定主题,这是非常重要的。 这时候,就应知道哪些故事需要加强、哪些故事不必 再问。 长篇故事采访 7 个故事就足矣,但究竟写几个, 由主题决定,而主题须在采访时就确定。 其他 采访要全程使用录音。不用录音机的记者是傻记 者。采访过程中不能记笔记。语言只能传递有限的信 息,所以一直看着对方的神情,而不能记笔记。记笔 记会把耽误获取最重要的信息。 采访时间只能 1.5 小时左右,超过则疲惫。 采访的经验是锻炼出来的。 整理 整理录音 整理录音会帮助你熟悉采访过程,能帮助你熟悉材料 和细节,使你的脑子里充满材料。语言只能给受众 40信息,所以录音多听几遍,就会听出很多弦外之 音。直到今天,重要的文章我都一定要亲自整理录音。 如果录音没录上,那就像世界末日。 采访之后,要花一天的时间把所有录音整理成文 字,每句话都整理出来。 思考主题 如果整理录音得到的材料指向不明确,说明采访失败; 如果 70指向一个方向,就指向一个模糊的主题。可 以用 20 个字、10 个字写实标题,再慢慢压缩,得到 一个短标题。 如果出现多个主题怎么办?这正是考验记者的概 括能力的时候。需要把几个好主题的共性找出来,在 上面再提练一个主题。 知识分子要具备两个重要能力:一个是拆细能力,把 复杂的事情拆成小的事情,从小事情做起;一个是概 括能力,在几个不同的事情中看到其共性。杨京的五 个语句(参见用 5 条语句概括这个世界 ):赋值 语句是对世界的假设,假设不同则结论不同;IF 语句 是人类的知识库,需要穷尽所有可能性;循环语句是 大规模的生产;调用语句是分割与组合;中断是发生 错误是要中断。找共性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然后,每 500 字作一个小标题,明确这 500 字 讲什么内容。这时,需要作大规模删除,删除那些与 主题无关的内容。有时候会误删,可将其复制到另一 个文档中。30要删除,它只会耽误你考虑材料的时 2018-8-29 最出色的校园新闻来自郑州大学报 间。 写作 (VIP 人物专访 1800 字以内, 身边郑大人栏目 900 字左右) 把对话体变成故事体 把对话体变成故事体,90记者作不到。作到有 主题,把对话体变成故事体,都是不容易的。但是对 话体可阅读性很差,一点都不精彩,必须改写成故事 体。罗列是不行的,一篇消息不能几件事。 要把每个故事写成特写,特写首先需要场景,场景则 需要很多细节。特写无非是一个场景,加上人物的动 作,动作产生结果。场景的累加就是故事,就像拍电 影一样。作为记者,要制造场景,然后把场景迭加。 写好故事的前提是写特写。不会写大故事,先写小故 事。 只有一个技巧:开头是一个切入点,找一个高潮、矛 盾的中心、激化的转折,把场景推出,让人物打斗一 番,后面就可按时间顺序推出故事,其实就是简历的 扩大版。 完成这些工作,故事就写成了。故事不太丰满时,可 以场景之间加上事实。场景要清晰,像照片、像电影 镜头。场景事实可将读者带到现场,让读者感受主 人公的人生。 细节是关键 细节是对话体变成故事体的关键。没有细节的故事就 显得很假,有细节的故事就显得真实,这非常重要。 为细节花精力是头疼的,但必须为了得到细节到处寻 找。 可以用别人的材料来丰富你的细节。这不是抄袭,只 是用补充不足的细节、事实。对于名人来说,采访者 很多,得到的细节和事实很多。你丰富到你的句子成 分中,丰富你的故事。最不重要的是观点,观点没有 价值。 几个不要 作者千万不要跳出来,不要发任何议论,实在忍 不住就让人物来说。 引语不要太多。只有强烈表达其个性时才用引语。 引语要变成细节或事实。 不要把采访经过写到故事里,采访如果精彩可写 采访手记,如果有评论可另写一篇文章,三篇文章不 可混同。 修改文字 只有当大局已定时,才开始遣词造句。 一定要用短句子,首先要把长句子变成短句子, 长句子很累,像论文。句子不要头重脚轻,要匀称。 短句子天生就是匀称的。 不要用被动句,只要有主语的就用主动句。 消灭形容词,形容词是没用的,会让人觉得作者 很轻浮,要用细节将形容词替换掉。 要把句子作到精减。每个字都是成本,成本很重要。 字越多读者付出的成本就越多,他索取的就越多。可 删可不删的一定要删掉。这是很痛苦的,不舍得是不 行的,实在下不了手请编辑帮助。 标题和第一段 标题很重要,第一段很重要,必须花 30 的时 间去好好考虑。标题和第一段(前 300 字)都是文 章的广告,不会写标题和第一段的人是不会写广告的 人。 如果读者读到 300 字还觉得没有意思,他不会 继续读下去。要花很多时间,约 20的时间去想标题。例如丁磊的标题“谁是谁的江 湖梦” ,很精彩。例如百年孤独的第一句,把时 间推到未来,又把时间推回过去,让人觉得历史的沧 桑和兴趣性。不知道如何把故事弄精彩时,把时间拉 来拉去、用进行时是一种技巧和办法。 态度 只有专注,排除一切干扰,才可以 24 小时写 作。文章不是一口气写出来的,所以不开夜车,而是 掌握一套方法,把写文章变成步骤,每次只作一点点, 使每个步骤都是可操作的,使每个环节上都是简单的。 只有对话体变成故事体这个阶段,才是需要高度注意 力的。 B 【冰点论道】杜涌涛:写好人物的十四点提示 一星期前谢湘找到我,希望冰点和周刊开座谈会。 周刊中心有很多人物报道,冰点也有人物专版,非常 愿意做这次交流。稍微做了一些准备,最大的遗憾就 是案例太少,时间太短,只能就编人物版和写人物报 道说一下,点到为止。大家下一步可以就我提到的进 行互动。 人物报道是本报的长项,本报例来就是以人物报 道见长的。从五十年代到一直到八十年代,每个时代 的重大典型都能看到本报的身影。本报确实出现了不 少人物报道的高手。从最高的王石、李海燕、马役军 等等,都是本报在人物报道方面非常有建树的老记者。 但不可否认,一直到八十年代末,我们的人物报 道始终沿用的是一种典型人物的报道模式。八十年代 末我写过一组人物报道,四篇,写完后在报社上下确 实引起很好的反响。这组报道写完后,我写过一篇这 方面的总结性的东西,当时题目叫“写人还是塑造” 。 我第一次提出人物报道的非典型性,想从对人物的典 型报道转到非典型报道。我在这篇文章中第一次提出 这个观点,想尽量让人物报道回到人的本身,不再重 复教育功能、教化功能和政治功能。 这组报道我个人今天回过头来看,对本报的人物 写作的走向是有一定的影响力和一定的作用的。今天 我讲人物报道就是讲“非典型人物报道” ,不适合典 型人物报道。 写好人物的基本要素是谢湘给我的题目,我想到 哪写哪,今天讲“写好人物的十四点提示” ,但大部 分都没有案例。 一是写人物就是写个性。 这还是针对典型人物而言。怎么让人物回到人物 本身,不再承载人物本身以外的东西。 为什么要写这个人?我认为之所以写这个人,往 往是因为这个人身上的某种个性吸引我们,成功也罢, 失败也罢,或者这个人做出某种非同寻常的事也罢, 都和这个人的个性有关。一个人一生做很多事情,而 决定一个人的人生走向的事并不是很多,记者在采访 中并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很多事情我们采访到了, 哪些事情能进入我们文中,大有讲究。我认为一个人 在重大关口所做出的选择最能体现这个人的个性。就 拿一些创业英雄来说,之所以做成功,恰恰是这个人 的个性决定的,是他和别人不一样的个性在起作用。 我们现在写作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只把他的业绩写 出来,采访到很多故事,但找不到这些故事和这个人 的个性有何关联。我们不是在表现个性,而是罗列事 迹。 二是写人物要突出人物的某个侧面。 这和第一个问题还是有关联的。每人的性格都很 复杂,有矛盾。每个人都有一个很朴素的底色。在有 限的篇幅里,要能抓住这个人的底色展开。 比如冰点周刊,有三千五到四千字的人物,但大 部分是一千五到两千字的篇幅。我们能否设想一下, 在这样的篇幅里概括一个人的个性。在这方面我们有 很多尝试。 像张建伟写的,一个四十六岁的团干部不转业, 却干得津津有味,他做了很多事。具体到写这篇报道, 怎么组织材料?怎么让主题不散?作者就围绕着一个 “痴”字,所有的材料主体性非常强,就围绕这个字, 他写出来就不会散。 冰点周刊还有丛玉华写的“抠门谢老太” 。这个 人省吃俭用,抠到一个常人无法想像的地步。报道写 她一生的“抠”和死之前的“不抠” 。我在组织材料 时始终围绕着谢老太怎么抠,怎么省这一个点上。所 以一千五百字的篇幅,最好能用两个字或一个字来概 2018-8-29 最出色的校园新闻来自郑州大学报 括,你写的东西才不会散乱。 我曾经写过的一个公务员,就写他两个字本 份。他身上可能还有其他个性,但我就围绕着他的本 份写。 像刘元写的“傻得出奇的红娘” ,一辈子无偿给 人当红娘,不收费。 上述几个人物我认为可以概括的几个字都是这个 时代稀少的品质。他们身上的这种品质非常稀少。写 人物就是要突出人物的某个侧面。 三是人物报道切忌写成人物小传。 这方面的问题我觉得最多。我们冰点也有这种问 题。人物报道人人能写,写好最不易。其中一个最易 犯的毛病就是把人物报道写成人物小传。大家生怕漏 掉这个人的某一时期或某一段。他少年时怎样,童年 时怎样,就写成了小传。这是我们最常犯的错误。我 把这种人物概括为履历式人物。凡是这样写人物报道 的,都是采访时自己脑子里的主题意识非常弱,自己 没有很成型的想法,让被采访对象牵着鼻子走了,只 是有文照录。 当然,并不是早年的事情不可以写,关键是怎么 找到早年发生的事情和今天报道之间的关联,找到与 主题的关联。我特别怕改稿时看到一写上了点年纪的 人,就是初中时怎样,青年时怎样,文革时受了什么 委屈等等,这是人物报道最常见的毛病。 四是学会用故事和细节刻画。 一个人的行为和语言构成他的性格。我们写一个 人不能让记者自己出来,这是常见的毛病。比如这人 怎么勇敢、坚强或懦弱,都是记者给贴的标签,其实 即便是写,也应该用他自己的行为来写,记者不要自 己站出来说这个人怎样,跳出来给人物贴标签,像 “这个勇敢的汉子” , “这个柔弱的妇女”等等。你要 使用他自己表现出来的行为和他的语言。 记者采访时不要老注重他怎么说,要注重他的行 为,研究行为,因为行为才能表现出他的个性。 五是人物报道切忌仰视被采访对象。 比如采访有权有势或一些大老板,最忌讳的是仰 视,当然也不能俯视。最好的是平视。只有平视才能 和他平等对话平等交流,这样写出来的东西心态才健 康。仰视不可能做到客观。特别是采访有名望的人, 甚至要有意识的解构或打破他在公众前的神秘形象。 要把他拉到普通人的行列。 冰点传奇栏目是写普通人物不普通的一面。写有 名望的人的时候就要展示一些他的弱点,这种东西往 往最代表一个人的本质。 六是我们不要做被采访对象的传声筒。 他说什么我们也说什么,我认为这是最偷懒的人 物报道模式。我最厌恶的是“他说” , “他说” , “他又 说” ,一篇文章大段地引用被采访对象的话,甚至连 这人说早年是从哪哪毕业的都引进来。并不是说访谈 这种体裁不可用。访谈体一定要非常慎重地用。像法 拉奇都是用的访谈体,用的是够份儿的,只有在恰当 的时候找到恰当的人说恰当的话,这时才可以用访谈 体。像徐百柯写过“何谓大国,如何崛起” ,都是用 的访谈体。恰当的时候恰当的话题出来了。 七是一个好的人物报道通常用三种方式交叉写作 来完成。 一种是陈述,一种是描写,一种是和被采访对象 之间的言语。我最怕的是记者在写作时一陈到底,这 样的报道容易特别沉闷。如果你能用描写、陈述和引 语三种方式交叉出现,文章就不容易沉闷。 谈到描写,一种是记者直接采访时目睹的,另一 种是找到目击者请他描述当时的情景,然后再还原场 景,还原场景然后陈述。一般新闻主要是叙述为主, 但一定要交叉使用描写和引语。特别是你的报道很长 时,更要交叉用。一陈到底就简直使人无法读下去。 八是把人物置放到特殊场景中去表现。 特殊场景构成特殊的人,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场 景。江菲写过一个修钢笔的人,一个老的手艺人的职 业伦理。记者写他时就把他放在他的钢笔铺里。 包丽敏写的“通往功名之路” ,一个研究法律的 人,北大的,他常年在下面普及公民意识和法律知识, 他利用假期七天去贵州山区普及法律常识,他的举动 很有象征意义。他平常做了大量的这方面的事情。这 稿子我细讲一下,对大家以后会有启发。 我们把他贵州之行做为整篇文章的重轴。他平常 做的大量的事情作为背景,在叙述贵州之行时不时插 入他平常做的事情,作为背景,而新发生的有象征意 义的乡村之旅作为重轴。既有新闻意义又不是很孤立 的行为。冰点大量尝试了这样一种报道手法。 九是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使用。 这看起来是非常小的方面,但确是在人物或其他 报道中用得最烂而且是最不恰当的。什么东西能成为 引语?不是这个人说了什么话都能成为引语。 首先能作为引语的必须是这个人说的具有个性化 的话,只有他才会说这话,带着他身上明显的个人烙 印。而且一定要短小精悍,千万不能一引几百字。甚 至几十字都长。 第二,引语当然不排除陈述和表达他的观点,必 须是非常鲜明地表达被采访人的观点。 第三可能大家意识不到,引语还有非常重要的 功能,在文章的上下衔接时可起到一种非常重要的作 用,可以避免让文章一陈到底。陈述时让被采访人自 己出来说,使整个文章发生了节奏上的变化,衔接起 上下两段。 十和十一更小,我觉得在写人物方面要追求细节。 这里想说一下人物称谓的变化。写一个人物不要 用同一称谓,要不断地变。比方用她,或用她的名字, 或用能够代表她职业特点的称谓,总之要不断的变化 称谓,让你的叙述不沉闷。不要通篇都是“她” ,称 谓要灵活转换。 第十一就是引语后面一般会有“他说”或前面有 “他说” 。 “他说”这个讲究很多,这都是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