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高考历史总复习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册复习汇编(精华版)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2、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牛耕在春秋末年兴起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目前发现最早的铁犁具是战国时期的。汉代已在全国范围普遍推广牛耕(二牛抬杠→一牛挽犁),而且耕犁基本定型。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①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②奴隶社会(夏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土地公有制)③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形成:战国时期,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三、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2、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3、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4、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四、列举古代中国在冶炼、纺织、制瓷等手工业部门的主要成就。a.冶炼:①青铜器铸造夏商周-春秋(青铜时代)司母戊鼎②冶炼生铁和钢发明于春秋时期b.纺织:①丝织-上古学会养蚕缫丝世界最早;汉代丝绸远销欧洲,中国获“丝国”称号(丝绸之路);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明清鼎盛时期苏州、杭州②棉织-明后期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棉花种植面积普遍扩大,一些地区出现了具有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c.制瓷:商代烧制出原始瓷器(世界最早);唐三彩(陶),唐代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出现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五、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点:1、中国传统社会长期存在农耕为主兼营副业的自给自足的手工业经济。2、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就成为古代中国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代表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的则是官营和专业的私营手工业生产。六、古代商业的发展1、识记:商人的来历——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2、理解:柜坊、飞钱、交子、商帮(1)柜坊:古代银行的雏形,始于唐朝。(2)飞钱;是中国历史上早期的汇兑业务形式,始于唐朝。(3)交子:北宋时期出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纸币。(4)商帮:明清时期出现的地域性商人群体,最著名的是徽商和晋商。3、识记:北宋城市发展的表现(1)城市中“市”“坊”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店铺可随处而设,市坊不分;(2)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七、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1、农耕时代的中国商业和商人的命运,与政府的商业政策息息相关。2、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然而整体看来,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始终处于封建政府的抑制之下。3、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促进了经济的进步和古代都会的兴起。八、简述古代中国执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基本史实,分析这一政策得以长期推行的原因。史实:1、战国时期:商鞅首倡“重农抑商”政策。2、汉初:汉武帝时:实行均输平准、盐铁官营、“算缗”、“告缗”等经济措施,全面控制工商业。私营工商业者受到沉重打击,再也无法与国家抗衡。3、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了某种松动,商人地位得以提高;4、明清时期:依然坚持抑商政策并实行闭关,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九、如何评价“重农抑商”政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1、“重农抑商”政策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2、但是,明清时期的抑商政策,阻碍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非常缓慢。从根本上说,“重农”是正确的,但不能把“农业”和“商业”长期放在对立面。十、如何评价“海禁”政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评价:消极作用占主流地位。使中国日益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堵塞了给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提供外部刺激的渠道,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专题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1)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是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外因)(2)表现:①农村家庭手工棉纺织业破产(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②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和城乡商品交流发展,受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3)影响:一方面带来了灾难;另一方面又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市场和劳动力。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二、洋务派近代工业的创办1.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最早)1861安庆曾国藩江南制造总局(最大)1865上海曾国藩李鸿章福州船政局2.兴办近代民用工业上海轮船招商局1872李鸿章中国近代第一家轮船公司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该如何认识?实践和理论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想通过发展资本主义实现近代化,达到强国富民的目的是不可能的。②民族资本主义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它是一种革命和进步的经济成分,既瓦解着自然经济,又对外国经济侵略起抵制作用。随着它的产生和发展,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阶级基础,因此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又起着积极的巨大的推动作用。专题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一五”计划(1953年开始实施,1957年提前超额完成):优先发展重工业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因此全面展开。二、三大改造1、内容:(1)农业(2)手工业(3)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平赎买(创举)2、意义:标志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3、评价: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但遗留了许多问题。三、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1、主要内容:(1)国内的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2)主要任务:大力发展生产力,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3)总任务:把我国建设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4)经济建设方针: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既反保守又反冒进)2、影响: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四、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探索)1、“大跃进”(1958):主要表现为大办工业、农业,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2、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错误地认为社会主义的所有制形式是越大越公越好,在生产关系的变革上盲目求快求纯。脱离农村生产力水平,挫伤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教训:①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②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经济建设既要防左,又要反右;循序渐进反急于求成。五、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1、主要内容(1)思想路线: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前提)(2)政治路线: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关键)(3)组织路线: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保证)(4)伟大决策:改革开放2、历史意义:(1)伟大转折:开始由“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为中心。(2)光辉标志:①标志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的正式开辟②标志着改革开放正式拉开③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背景、主要内容和作用。1.背景:原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地挫伤了广大农民的劳动积极性,阻碍了农村生产力发展,经济处于徘徊状态。2.内容:指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3.作用:把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开,农民获得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七、讲述国有企业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和作用。1.内容:主要从三方面入手:(所有制、管理体制、分配制)一是把单一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共同发展的格局;二是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推行多种形式的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三是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制度,在经济发展中逐步改善人民生活。3.作用: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八、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1.史实:①1980年我国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1988年又建立海南经济特区②198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江苏的连云港和南通)③1985年以后,国务院又先后决定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湾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并逐步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地带④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各地出现了一大批不同级别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科技园区、保税区等,对外开放的形式更加形式多样⑤1990年中央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决定,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2.特点:我国已经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点线面结合,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九、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1.过程:①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②1997年,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意义:只有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才能使中国迅速摆脱贫穷走上富强的道路。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影响其变化的因素有哪些方面?1.近代:1840年至1949年变化表现:(1)衣着:长袍马褂(传统)、西装(外来)、中山装、旗袍(中西合璧)(2)饮食:西餐传入并逐渐流行(19世纪40年代起);(3)居住:四合院(传统),外人来华后,西式洋房开始大量出现,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4)风俗:①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变传统婚姻制度,倡导婚姻自由②社交礼仪:跪拜礼→握手、鞠躬;称呼:“老爷”“大人”→“先生”“同志”;婚丧仪式:铺张繁琐愚昧→简洁文明。③读报刊、看电影成为民众生活一部分变化原因:(1)西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的影响;(2)民主思潮的促进;(3)近代工商业的发展。2、现代:1949至今变化表现:建国后,人们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但改革开放前,温饱问题长期未能解决。改革开放后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吃:(1).到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2)穿:从灰蓝单调走向五彩缤纷,从单一的款式走向多样化。3)住: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让中低收入职工买到合适的住房变化原因:(1).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生活逐步得到改善。(2).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保障了城镇人民基本物质生活的需要。(3).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二、近代以来中国的交通、通讯工具发生了哪些变化?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1.交通工具(火车、汽车、轮船、飞机)的变化(p64)及影响(1)变化:略。(2)影响:交通工具的变化和交通事业的发展,不仅推动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而且也促进信息的传播,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通讯工具(电报、电话、互联网)变化及影响(p68)(1)变化:略。(2)影响:通讯工具的变迁和电讯事业的发展,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三、概述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逐渐普及的史实。(p72)1、报刊:略。2、电影:①19世纪末,电影诞生不久就传入中国。②.1905年,由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③.1931年,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结束了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④.2,由蔡楚生导演、王人美主演的《渔光曲》,在1935年的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奖。⑤.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3、电视:1958年,北京电视台(即中央电视台前身)开始试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改革开放以来,电视逐渐普及。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多彩。4、互联网: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90年代以后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而风靡全球。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四、报刊、影视、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了怎样的影响?1.报刊:最主要任务是通过新闻事业影响人们政治生活,其次是影响人们经济生活和文化娱乐生活。2.影视:最主要任务是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其次是影响人们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3.互联网:a.通过全球范围的最大限度的信息传递,全方位的彻底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b.互联网的出现将人类推向新的生存空间。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互联网正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同时也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第五单元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一、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过程。过程:(1)1488年,葡萄牙人迪亚士率船队沿非洲西海岸南行,抵达非洲南端的好望角(2)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开辟通往美洲的新航路。二、新航路的开辟(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的形成有何意义?1、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相对隔绝的状态,使欧洲同亚洲、非洲之间的贸易扩大,并且与美洲有了联系,形成不同区域性的市场;2、世界各地的联系交往扩大,开始成为一个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整体;3、伴随着殖民扩张,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三、荷兰、英国是怎样进行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1)荷兰殖民扩张过程:①在亚洲,从葡萄牙手里夺取了马六甲、锡兰,并在当地贸易中占据了主导地位;②在非洲,17世纪中期,荷兰夺取了非洲南端的好望角。③在东亚,荷兰殖民者一度侵入我国领土台湾④在美洲,荷兰也在进行殖民活动。⑤17世纪上半叶,荷兰取代西班牙、葡萄牙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和殖民帝国,有“海上马车夫”之称。(2)英国的殖民扩张:略。四、殖民扩张和掠夺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五、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始、工厂制度的出现(见p30)珍妮纺纱机(哈格里夫斯)-开始动力机械——蒸汽机(瓦特);交通运输——汽船(美富尔顿)、蒸汽机车(英史蒂芬孙)六、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成就:①电力的广泛应用②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③化工技术的发展④钢铁工业的进步。八、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1.工业革命为世界市场的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先进技术基础。2.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欧美资产阶级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19世纪中后期,一个统一的世界市场形成了。3.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互动的整体化趋势,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第六单元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分别是什么?原因: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②具体原因:生产和销售矛盾尖锐特点:①波及范围广(从美国开始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②持续时间长(1929-1933)③破坏性严重影响:①加深资本主义各国严重的社会危机(阶级矛盾尖锐,政府信誉扫地,法西斯兴风作浪)②加剧世界局势的紧张a.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b.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日益尖锐。c、导致国际格局发生巨变,德、意、日走上法西斯道路。二、美国罗斯福新政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推行的?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背景:①经济危机使美国陷入困境②当时的美国胡佛政府基本延续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使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③1933年,民主党人罗斯福当选为美国总统,开始推行新政主要内容:(见p84)三、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什么?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起了什么作用?特点:是在保留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的前提下,国家干预经济。作用:①使美国渡过了当时的经济危机,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它还缓和了社会矛盾。②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政策,开了资本主义国家加强经济干预的先河。成为现代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开端。③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1.战时共产主义(1)实施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英、法、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还扶植俄国国内的反革命势力发动武装叛乱,苏维埃政权面临着严峻形势。(2)主要内容:略。(3)评价①积极:它是苏维埃政权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实行的,在当时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②消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使国家垄断全部经济,取消商品生产,实行平均分配,不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触犯了广大农民和工人的利益,引发了苏俄国内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2.新经济政策(1921年)⑴实施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引发了苏俄国内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2)作用和意义:①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欢迎,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②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落后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探索的结果,它探索了一条适合俄国向建设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是列宁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伟大创造。(二)“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a.实行单一的公有制;b.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c.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d.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3.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①积极:资本主义世界在经济危机的阴云笼罩时,斯大林模式给苏联带来的是经济高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这一模式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②消极:但是,从长远看,斯大林模式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平衡和持续发展,阻碍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使经济失去活力,并且不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它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不适用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二战后苏联的发展也是不利的。(三)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见p98-p100)略。专题八:当今世界的全球化趋势一、布雷顿森林体系——以美国为主导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1、过程:1944年夏,美、英、中等44国在美国的布雷顿森林召开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确立“布雷顿森林体系”。2、内容:①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②各会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3、作用:①积极方面:标志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建立,它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②消极方面:它确立了美国在“二战”后相当长时间内左右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满足了美国对外扩张的需要,成为美国扩张的工具。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1947年10月,英、美、法、中等23国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2、关贸总协定是一个有关关税及贸易政策的国际性多边协定,不是一个正式的国际组织,但实际上一直起着国际经济组织的作用;1995年被世界贸易组织所取代。3、它确立了国际自由贸易体制,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三、二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是怎样形成的?1、条件:“二战”后,欧洲丧失了世界经济中心的地位,美国经济实力一枝独秀。2、内容:①金融货币方面: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新的世界货币金融体系。②国际贸易方面:通过“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③工业方面:美国拥有了强大的工业力量,成为世界工厂。④科技方面:美国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处于领先地位,加强了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四、认识:二、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一)欧洲一体化的发展(从欧共体到欧盟)1、主要过程:(1)1951年迈出了欧洲经济一体化的第一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6国建立欧洲煤纲联营。(2)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3)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2004年由最初的12国发展到25国(4)1999年欧元诞生:欧元问世的意义:促进欧洲国家走向联合,进一步推动欧洲一体化发展。2、欧洲一体化的意义:(1)对欧洲各国: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共同发展;符合欧洲的整体利益和各国利益。(2)对世界格局:提高了欧洲的地位,从而影响了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3、欧盟成立的标志是什么?简述欧盟的性质以及欧洲一体化带来的影响。(1)成立:1992年签订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即《欧洲联盟条约》,1993年,该条约正式生效,欧洲联盟正式宣告成立。(2)性质:是一个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区域经济集团组织。(3)影响:欧洲一体化符合欧洲的整体利益和欧洲各国的利益。欧洲一体化也改变了世界格局,极大地提高了欧洲在国际上的地位。(二)北美自由贸易区(1)诞生:1992年,美、加、墨三国签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1994年该协定生效,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培训总结与计划指南
- 枣强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物理试题
- 家装公司活动流程
- 消防法律法规培训
- 2025电竞馆合作合同标准模板
- 民政局安全培训大纲
- 2025小型工程合同样本范本
- 2025年上海市的简易劳动合同范本
- 监狱警察一日行为规范
- 2025影视剧美术指导聘用合同
- 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策略
- 酒店网络营销外文翻译文献
- 油泼面广告语
- 咽部肿瘤的诊治
- 情景题心理测试题目及答案
- 2023-2024学年北京东城区北京汇文中学化学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图书选题策划报告书
- 成品可靠性测试计划
- 你好大学新生第四期学习通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 金属废品回收合同
- 铝合金门窗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