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鸭蛋》文本解析及教学设计_第1页
《端午的鸭蛋》文本解析及教学设计_第2页
《端午的鸭蛋》文本解析及教学设计_第3页
《端午的鸭蛋》文本解析及教学设计_第4页
《端午的鸭蛋》文本解析及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端午的鸭蛋文本解析及教学设计 一、解读文本 (一)一字一句总关情 单是一个小小的咸鸭蛋,汪曾祺就有说不完的美妙之处。可见, 汪曾祺有着一种深厚的故乡情节,有着一颗超然自在的心,所以 他能从平淡的日常生活中咂摸出滋味来! 汪曾祺是满怀着自豪和喜爱之情来介绍家乡高邮的咸鸭蛋的。 一提起家乡的鸭蛋,作者就用那样平淡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诉说 内心的赞美和自豪。 “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我的籍贯,回 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 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 。 ”这是写家乡鸭蛋的声名远播。 “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 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 ”这是写家乡鸭蛋 的与众不同。 “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 ” 这是写家乡鸭蛋给人之惊喜。在说到家乡鸭蛋的历史时,作者用 清代诗人袁枚随园食单 菜单来作证,说明是“老品牌” “老 字号”了。汪曾祺还引用了唐代诗人元稹在离思中的著名诗 句“曾经沧海难为水” , “大材小用”诗句,来表达对别处的咸鸭 蛋不屑一顾。 “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 咸鸭蛋呢!”通过与北京的咸鸭蛋对比,使作者对故乡咸鸭蛋的 喜爱之情跃然纸上。 再看汪曾祺是怎样写食用咸鸭蛋的:“筷子头一扎下去,吱 红油就冒出来了。 ”动作、声音、颜色的形象描绘,让读者和作 者一样感受到那一刻的动感与快感,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如同 其感。鸭蛋“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这种拟人的手法,赋予鸭 蛋以人的美,幽默之中表现出作者对家乡鸭蛋的喜爱之情。不仅 如此,文章结尾作者还细腻地、兴趣盎然地描写孩子们用蛋壳装 萤火虫,我们从中不仅看到了孩子们的聪敏与童真童趣,更体会 到了汪曾祺对童年生活的深深眷念之情及对家乡的浓浓热爱之情。 (二)平淡生活都是诗(闲适自由的行文风格) 汪曾祺师从沈从文先生,深受沈先生亲切、素淡抒情之风影响, 形成了自己平中显奇、淡中有味的特征,如剧作家沙叶新评价的 一样“字里行间有书香味,有江南的泥土芳香” 。 端午的鸭蛋写的内容不过是端午的风俗及家乡的咸鸭蛋等 生活中的小事,但我们品味到的是日常生活中的美妙滋味,理解 到的是日常生活富含的生活情趣、人生意味。原来生活中并不总 是惊涛骇浪,也不必处处正襟危坐,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 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才算真实体验到了生活的滋味。我 们理解了这个文章的主旨,更佩服汪曾祺为我们揭示的生活真谛, 于是一切浮躁便没有了,不满的心都会安静下来,悠然恬静,进 入到如作者一致的闲适自在的境界中来。对于学生,这个主旨和 道理,如果他们也体会透了,那么他们的收益将受用终生,至少 他们不会看淡自己平常的生活,会努力体味生活的乐趣,最直接 的效益是他们的写作有了无穷无尽的素材。 所以,我们读端午的鸭蛋最主要的就是让学生读懂文章的 主旨。这是本单元我们学习民俗文化的终极目标,即让我们的孩 子热爱自己平淡的生活,热爱家乡有情有趣的文化。家乡童年永 远是一个人生命时空中的至爱。 (三)魅力四射的语言 汪曾祺是一位语言大师,他追求自己在语言上形成的特点:熔 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现出他深厚的文化 素养和语言功力。 “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 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 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 子蠢,有的秀气。 ”一个普普通通的鸭蛋,在他的笔下居然写得如 此别具一格,这是一般人通常不会注意的,但仔细一想,却又合 情理,可不是吗?淡青色的蛋壳就比白色蛋壳更有“格调” ,而鸭 蛋的形状也确实有蠢笨与秀气之别。生活中的情趣也真是无处不 在呀!细嚼他文章的语言平淡中就有着许多可品可尝的滋味。 “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 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这一“文白 杂夹”句让人严俊不禁,为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和趣味。至于在 文中偶尔出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的古汉语,点缀其间,使 文章多了书卷气,增添了典雅之美。 以上三点,是端午的鸭蛋体现出来的最突出的三个特征, 教材因此在“研讨与练习”处设计了相关的三个习题,我的理解 和教学设计都是从这三个方面来进行的。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端午习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 2.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的韵味和情致。 3.通过对传统民俗的了解,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中华民族 的情操,并且形成自己对民俗的理解。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解读文本内 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2.理解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蕴涵的人生情趣和诗意之美。 教学方法 自主、研讨、探究。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 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除夕、春节、元宵、端午、中秋等等都 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现在已到五月,那谁知道端午节的来历 呢?我们过端午有哪些习俗呢?别人又怎样过端午的呢?今天, 我们来看看江苏作家汪曾祺的家乡是如何过端午的。作者有情有 味地写高邮的鸭蛋,又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呢?(板书端午 的鸭蛋 )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端午方面的信息,教师适当补充, 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1)端午的来历:纪念屈原说,驱邪避毒说 (2)端午的习俗:作者提及的有: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 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含鸭蛋) 。 我们还知道的有:赛龙舟,食粽子,佩香囊,悬艾叶菖蒲,上山 采药(卫生节) ,悬钟馗像。本地的习俗是:食粽子,悬艾叶, 接已嫁姑娘回家。我家是这样过节的。 (由 23 名同学介绍。 ) 设计目的:让学生明白作者的写作思路:一般习俗特有风 俗家乡特产(鸭蛋) 。丰富知识面,锻炼搜集能力。关注自 己的生活,引起学习兴趣。 2.交流搜集的有关作者的信息。 (1)作者其人。 (2)文风:平中有奇,淡有中味。 (3)语言追求。 (课后“研讨与练习”有明示,共三点。 ) 设计目的:简单了解作者。为突破本文重难点作准备。 3.教师范读课文,或播放录音,学生听读,勾画字词的同时注 意体会以上特点。 4.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2)作者为什么用“端午的鸭蛋”而不用“高邮的鸭蛋”作题 目。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后明确:对家乡咸鸭蛋的难以忘怀,实 际上不仅是作者个人的心态,这是人类普遍心理,反映了人们对 儿时一切的眷恋,对家乡的热爱。文中虽花了不少笔墨盛赞故 乡高邮的鸭蛋,但为了突出端午节的故乡风俗,同时,端午的鸭 蛋是“我”体味到滋味最美的时候,所以用这个题目。 设计目的:让学生关注文本,明白表现主题需要一个具体的东 西(物和故事) ,并需要突出出来(题目,重点笔墨) 。 (三)精读课文,体会感情 1.合上课本,凭记忆复述高邮的咸鸭蛋有什么特点。 (同位合作 完成) 。 2.请以“这是_的鸭蛋,因为 _(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 ”这样的句式来体会。 例如:这是声名远播的鸭蛋,因为上海的店里都特别标明。 学生发言:名声远播,肃然起敬,特别标名。与众不同, 出双黄的,成批输出。令人惊喜,两个黄,滋味鲜美。历史 悠久,袁枚的书。 3.作者是带着怎样感情来向我们介绍自己家乡的特产高邮 咸鸭蛋的呢? 小组讨论后用二个词来概括,教师和学生研讨,选择最合适的 两个:自豪、喜爱(板书,填在上表中) 。 4.教师小结,学生再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 设计思路:研读文本,体会作者思想感情,这是我们教学的重 点工作。我们的设计一要简单明了,二要抓住本文特征,三要学 生能合作并提高学习技能。 (四)品味语言,感受情趣 1.从文中找出喜欢的句子,细心品味语言的精妙,并体会语言 特点。 (结合课后练习二,要求学生每条都有例子。 ) 2.四人一组交流,读一读,品一品,说说感受和理由。准备推 荐一个代表本组发言。 3.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归纳。 (板书)语言特点: (1)平淡有洁读起来亲切自然。 (2)方言入文作者脱口而出,直率朴素,有地方味。 (3)带有文言色彩增添书卷气和典雅之美。 (4)有点幽默引人入胜。 设计思念:精心设计,突破难点,提升品位。学生是学习的主 人,教师只是起引导促进作用。 (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联系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