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结题报告_第1页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结题报告_第2页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结题报告_第3页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结题报告_第4页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结题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结题报告 宜兴市新庄小学 课题组 一、问题的提出 人类社会正从工业化社会迈进信息化社会,信息时代的到来, 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严峻的挑战。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能力已成为社 会每个成员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基础教育 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中明确要求: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 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并作为新一 轮课程改革的重点。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 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 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 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 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为此,本课题将探讨如何将现代教育思想和理 念、信息化技术和方式,有机地融合到学科课程教学过程中,从而 实现新的更高的教育教学目标,培养出适应信息技术发展需要的合 格人才。 要实现上述教改目标就决然离不开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 合。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 校园网和因特网。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它们具有以下五种对于教 育、教学过程来说,是极为宝贵的特性,可以为新型教学结构的创 2 建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 (1)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 主体作用的发挥;(2)多媒体计算机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 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3)超文本特性可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 的组织和管理;(4)计算机网络特性有利于实现能培养合作精神 并促进高级认知能力发展的协作式学习;(5)超文本特性与网络 特性的结合有利于实现能培养创新精神和促进信息能力发展的发现 式学习。 本课题我们拟在小学各学科上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 以求改革上述学科的教学结构,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与效 率。在各个学科上建立用于分层教学的自主学习网站,改革各学科 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自主学习能力。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 目前国内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说法与定义很多。综观这 些观点,我们发现主要是基于对课程概念的不同理解而产生的分歧。 我们可以将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分为“大整合论”和 “小整合论” 。 大整合论主要是指课程是一个较大的概念。这种观点主要是指 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的整体中去,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 个课程体系。 “大整合论”观 3 点有助于从课程整体的角度去思考信息技术的地位和作用。 “小整合论”则将课程等同于教学。这种观点将信息技术与课 程整合等同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信息技术主要作为一种工 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 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这种观点是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 的主流观点。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念的分化反映了人们看待信息技术作用 的不同视角。在研究与实践中,持“大整合论”的人一般都是专家 学者,而一线教师和教研人员则比较认可“小整合论” 。笔者认为 从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角度出发, “小整合论”是符合当前的发展 趋势和实践要求的。 三、重点与难点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是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1)以多 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 (2)以多媒体计算机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保证知识的获取与保 持;(3)以多媒体体系的超文本特性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 织与管理;(4)以计算机网络特性来实现培养合作精神并促进高 级认知能力发展的协作式学习;(5)以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 结合来实现能培养创新精神和促进信息能力发展的发现式学习。 难点是:通过信息技术与其 4 它课程的整合,改革传统教学结构的弊病,创建新型教学结构,充 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学 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 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的对象;教师则应成为课堂教 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 识的灌输者和课堂的主宰。关键是教学观念的改变。 四、课题组织机构 负责人:卢至男 组别 组 长 组 员 语文 黄丽萍 许文英、李水红、欧丽英、陈建琴、王可余、 杭毓锋、李爱芬、蔡瑞英、钱志琴、史秋琴、 黄香君、沈春花、闵 欣、周 霞、余方仙 数学 朱凤娟 杨付娣、史国洪、黄小兵、徐 琴、吕跃春、 胡银娣、黄伟强、王芳红、沈燕飞 英语 潘俊静 潘俊静、史桂香、赵 燕、单伟琴、韩 芳、 朱建英、王淑慧 信息技术 王之鎏 史桂香、赵 燕、韩 芳、黄伟强、潘俊静、 史国洪、余方仙 科 学 郑 明 史瑞娣、吕跃春、许文英 五、课题总体设计 (一)课题研究理论 理论依据 5 1、建构主义理论。在研究儿童知识发展基础上产生的建构主 义理论,不仅形成了全新的学习理论,也正在形成全新的教学理论。 对于学习者来,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 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的学习是主动的,他不是 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通过对外部信息的选择和加工主动建构信 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替代完成。基于此,教师不是 简单的知识呈现者,教师必须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 主动建构主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2、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认为人的成长源于个体“自我实 现”的需要, “自我实现”是人发展的根本动力追求目标。当个体 达到“自我实现”需要的高峰,也就进入了自由创造的境地,出现 “高峰体验”创造潜能的发挥或自我实现给人以最高的喜悦, 这种主观上的感受是最高的奖赏和奖励。人本主义体现了学生的主 动发展思想和主体发展地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教 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学习知识,而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资源 信息技术将为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展示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的 信息资源提供可能,创设有利于学生发现创新的信息平台,让学生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地位,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 者,协作者和鼓励者,这便是本 课题研究所追求的课堂教学效应。 6 六、理论假设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假设是: 依据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制定教学 目标(发展性领域目标和知识性领域目标) ,充分运用以计算机和 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信息环 境和发展平台,变封闭的、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为开放的、 主动的、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营造宽松、民主、和谐、平等的学习 氛围和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终身学习的能 力及良好的信息素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七、研究目标、内容与研究策略 研究目标:通过素质教育、课程改革、信息技术三大主题整合, 实现学习方式的全面改革;研究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自主探 究的学习方式,使教育资源的利用从辅助教学的手段转变为学生自 主学习的载体;实现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课程整合,重视 学 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教学设计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资源 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整个教学对资源是开放的,学生在学习某 一学科内的知识时可以获得许多其他学科的知识,学生在占有丰富 资源的基础上完成各科能力的培养;学生成为学习主体,教师成为 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和组 7 织者;信息技术为教学提供资源环境,作为学生学习的协作工具和 研发工具,着重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信息加工能力、 团队精神、协作能力和探索与创新能力。 研究内容:现代信息技术是整个教育改革的制高点或突破口, 根据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 的无缝接合,对于整个教育的深化改革有着决定性的重要意义。其 整合思路可从四个方面切入:1、利用多媒体计算机交互性的特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其认识主体的作用。2、利用计算机超 文本特性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方便师生摄取信息。 3、利用计算机网络特性实现能培养合作精神并促进高级认知能力 发展的协作式学习。4、利用因特网网络平台,架设学校课程整合 资源和学科资源网站,进行网络社区的教育与辅导,开展基于网络 应用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和活动。 研究策略: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创设情境,包括问题情 境以及虚拟实验环境,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及思维能力;利用信息化 的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其内容丰富、多媒体呈现、扩展链接等特 点,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和探索的学习能力;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 资源,借助人机交互技术和参数处理技术,建立虚拟学习环境,培 养学生积极参与、不断探索精神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利用信息化学 习环境和资源组织协商活动,培 8 养合作学习精神;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信息工具平台, 尝试创造性实践,培养学生信息加工处理和表达交流能力;利用信 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提供学习者自我评价反馈的机会;培养终身 学习的能力和与人共处的能力。 八、课题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对教师及学生参与课题实验的行为过程进行 跟踪、观察、调查、分析,并进行及时的反思、总结和调整。 2、逻辑归纳法。在实践过程中总结、探讨该课题的一般教育 理论与实践模式等。 3、文献法。采用文献检索手段,从有关书籍、报刊、文献中 收集相关资料。 4、调查法。形式有问卷式、访谈式、采集数据式。 九、课题研究条件 1、在最近几年时间内,学校大力投资硬件设施建设:建成 10M 宽带接入因特网;新建二个网络教室;增添教师用机做到二人 一台;新建多媒体教室 12 只。 2、目前正在筹建校园网资源库,主要包括:素材库、自制课 件库、历年购买的 CAI 课件及素材等、预算中要购买的“腾图资源 库” ,等等。 3、目前正准备购买 “瑞博 9 数字化教学平台” ,实现在线学习,资源整合,实时交流,即时反 馈,远程协作,灵活开放,为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提供了一 个尝试模式。数字化教学的实施首先必须解决的是师资的问题,最 理想的当然是通过教师的进修形成“双师型”的学科教师或信息技 术课教师,但这需要一定的时间。而瑞博数字化教学平台能让每一 个普通的学科教师走近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十、课题实施步骤 在 20052007 年度中,课题按照预定的开展计划有条不紊 地进行着,主要的研究、实验和实践工作有: 1、2005 年 3 月份,召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的开题 仪式。 2、2005 年 7 月-12 月份,配合学校开办了教师课件制作培训 班,提升了教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 3、2006 年 9 月11 月份,举行了青年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 行课堂教学大比武竞赛,帮助教师在比赛中运用自己制作的课件整 合教育教学资源,实现课堂教学的高容量、高效性和科学性的有机 结合。 4、2006 年 5 月和 11 月,课题组研讨了关于开展课程整合模 式的方法和操作性,并对整合过程中的困难进行了大胆估计,对开 展整合实验提出了许多建设性建 10 议,邀请市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 学科课题小组成员来校指导研究。 5、2007 年 5 月组织各研究组及骨干教师制作了个人主页和素 材积件,并进行评比。 6、2007 年 9 月课题组开始尝试运用网络平台开展探究式的学 习活动,运用 BBS 和专题网站,实践师生互动学习的新学习模式, 其中在各学科的探究学习方面已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7、2007 年 9 月12 月,总结本课题取得的成功经验并加以 推广。 十一、课题实施策略 (1)理论学习。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信息技术”及学 生“学习方式”的相关理论,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不 断更新教育观念,明确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专家指导。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学校多次聘请专家研 究的理论指导和课题研究现场分析。两年来,学校先后聘请谢惠良、 吴红华、吴芳以及我市有名的课改小组专家等来校作有关课题改革 和培养学生良好信息素养的专题讲座,市电教馆专家多次来校深入 课堂听课,就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教师们进行“零距离专 题研讨” ,为课题研究导航,以确保课题研究工作有序、高效地运 行。 11 (3)课堂实践。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堂教学实 践,并定期进行公开研究活动。 (4)阶段性总结。本课题组定期进行课题研讨活动,不断总 结课题研究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改进实施方案。 (一)通过几年的实践探索,我们初步形成了信息技术与各学 科有机整合的几种课堂教学模式。 1、 “问题探究”模式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自主探究组织交流总结反 思。 在这种教学方式中,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学习情景中自主提出问 题,并围绕“问题”展开自主探究或协作学习,并通过交流补充逐 步完善认知建构,进而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在这里,信息技术是 教学的辅助工具。 如台湾的蝴蝶谷一文,首先通过视频的播放,展示出各种 不同的蝴蝶,然后提出问题,即学习任务:你是否感受过品味过一 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里 来聚会?你能想象蝴蝶谷迷人的景象吗?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把 学生带入情境。学生接着进行自主探究,网络充分显示了自身的优 势,学生从文字、动画的结合中,立足于课文的自我解读,使阅读 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 12 自主探索的过程。我们看到,学生借助网络资源扩展了认知领域, 同时,从语文课的学科特点来看,借助各种资料,将图文加以综合 并发挥想象,适度借鉴并创新课文的表达方法,把网络信息内化成 了自己的语言。然后进行交流,检测,最后总结。 2、 “任务驱动”模式 作品范例任务驱动合作探究成果展示 “任务驱动”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 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从而实现教学 目标的一种模式。信息技术整合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 具有明显时代发展特点的课程。 “任务驱动”教学法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 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知识和技能。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 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独立探索及合作学习的意 识得到强化。 如 “使用学件或课件” ,结合鼎湖山听泉这篇课文,在网 络教室中为学生设计制作了课件,以此作为学生学习使用网络平台 的蓝本,从而把学习任务具体化、实效化。教学中,学生通过“课 前预习(朗读欣赏、山名由来、悠久历史、特种资源) ”、 “地理位 置” 、 “风光揽胜” 、在线作业“、知识拓展”等学习活动,为学习 鼎湖山听泉获取更多的信息 13 提供了有效的帮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得扎实。实践证 明,学生在实际任务驱动下进行信息技术的学习效果尤为显著。 3、 “主体实践”模式 资源利用主体实践分析交流资源共享 这种模式是在一个阶段或一个单元的学习后进行的一种综合性 学习活动。学生通过社会调查或网上浏览寻找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并综合运用到所学知识对收集的资料作深入的分析,然后通过交流 作品实现资源共享,提高社会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的 可持续发展。 如“茶道”属于课文延伸性小课题研究,教师首先以课文碧 螺春为例,虚拟研究过程及成果,提出框架性的学习主题和建议。 然后为学生提供进行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策略,如调查、考察、访谈、 上网搜集资料等。接着,学生自由组合,以 35 人为宜,讲座 并形成具体的研究小课题的实施计划、方案。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 选题进行审核、修正、补充。接着学生到社会上、生活中、因特网 上搜集和加工信息,同时开展组内合作与交流,将研究成果制作成 电子演示文稿。在网络教室,与同学交流分享学习成果。最后将作 品发布到校园网上共享。 4、 “专题研究”模式 确定主题选择任务 14 初步探究交流评价共享资源制作网页 这种模式是在因特网环境下,对某一专题进行较广泛深入的研 究学习,并要求学生构建“专题学习网页”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和实践能力。如利用学到的知识,制作班级主页,各组利用 PowerPoint 或 word 文档来进行交流、汇报,针对各人探究的问题 组织学生进行积极的补充,针对各组探究的问题,要求其他组成员 注意倾听,若遇疑问,可向汇报组提出质疑,再由组员作进一步介 绍或答辩。在交流的基础上,资源共享,制作班级主页,再通过校 园网发布。 这种模式的设计理念尤其具有前瞻性。教者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以教材为基点,充分开发课程资源,拓宽学生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各学科学习,逐步实现意义建构,获得现代 社会所需要的实践能力。 5、 “四环节”模式 讲授演示查找收寻协作会话探究总结 “讲授演示查找收寻协作会话探究总结”是信息 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模式中经常运用的模式之一。四个环节都可以 作为起点,如可以先“查找收寻” ,由学生提出难点、问题等,再 “讲授演示” ,也可以先“协作会话” ,拿出探究性方案,再进行“ 探研总结“。但讲授演示必须解 15 决难以理解的内容,查找收寻必须找到自己所需的资源,协作会话 必须完成某个学习任务,探究总结必须提出创造性意见建议或新的 学习方式。 (二)基本实现了网络环境下学习方式的转变 计算机的信息容量是教材、图册等传统教学媒体或者电影、录 像等其它电教媒体无法比拟的。在计算机存储的丰富信息中,搜寻、 提取我们需要的信息是极为方便和快捷的。学生只要轻轻点击鼠标, 就能在网上浩瀚的信息海洋中迅速找到我们所需要的信息。因此, 在网络环境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学生的学习主 要不是依赖于教师的讲授与课本的学习,而是利用信息化平台和数 字化资源来展开学习,教师、学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合作学习, 并通过对资源的收集利用,探究知识、发现知识,实现对知识的再 创造。 1、 数字化情境中的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是学习者通过自身努力, 在自己计划、自我指导、自我反思、自我监控的过程中,积极主动 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的过程。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 网络和多媒体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自主学习的环境。在这种环 境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实践者、是学习目标的选择者、是学习内 容的探索者、是学习成果的发现 者、是学习方式的创造者。教师 16 是信息海洋的导航者,是情境观察的服务者,是学习过程的设计者, 是协作活动的参与者,是解答疑难的指导者。活动中,学生围绕学 习内容,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认知水平,自己确定学习起点、自 主选择学习内容及学习策略,调用各种学习资源进行独立思考、协 作讨论和自我评价,并在交流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意义的建构。在 此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潜能得到开发,创造意识得到发 展,学习成为富有挑战、充满发现的一件乐事。在这种真正意义上 的自主学习中,一方面,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得到充分的培养 和发展;另一方面,学生依靠自主学习有所收获,看到了自身蕴藏 着的巨大的学习潜力并获得满足感和成功感。 如在介绍我国的一个民族的课堂教学中,学生首先进入 “资料室”的“56 个民族” ,点击“各族简介、民族风情、图片汇 萃、民族服饰、民族建筑”这些栏目,进行广泛的或归类的资料搜 索。学生也可进入“精彩视频”收看各民族视频资料。学生经过多 方收集相关信息,并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分类、存储、鉴别和整理, 使之简洁明了,通俗晓畅,最后将自己的有效信息进行综合并交流, 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 2、 数字化情境中的协作学习 协作学习对学习者的自身知识意义建构极其重要。它主要通过 协商与会话的形式,使学习者与 17 周围环境相互交流,促进此学习群体对当前所学知识深刻而全面的 理解,从而达到真正的意义建构。网络环境下协作学习活动的基本 方式主要有竞争、辩论、伙伴、角色扮演等。 竞争。竞争是指教师首先根据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对学习任 务进行分解,由不同的学习者(可以是小组)完成,看谁完成得最 快最好,然后由教师和学生对学习者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论。各 自任务完成后,就意味着总任务的完成。 辩论。辩论是指协作者之间围绕给定的学习主题,首先确定 自己的观点,接着在一定的时间内借助图书馆或网络查询资料,以 形成自己的观点,然后双方围绕主题展开辩论,通过辩论使学习者 达到对问题的深入理解。 伙伴。伙伴是指协作者之间为了完成某项学习任务而结成的 伙伴关系,伙伴之间可以对共同关心的问题展开讨论与协商,并从 对方那里获得问题解决的思路与灵感,促进问题的解决。如进行 茶道研究时,为了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 与精神,由学生自由组合成伙伴关系,讨论并形成具体的研究小课 题的实施计划、方案,然后进行调查、考察、访谈、上网搜集资料 等,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积 极参与,友好合作,能主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为解决问题去搜 集信息、整理资料等,得出了一 18 定的学习结果,创造性潜能也获得了充分的开发。 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是指由不同的学习者扮演指导者和学习 者的角色,由学习者解答问题,指导者对其解答进行判别和分析。 同学给予判断,教师给予引导和分析,以强化学习者对问题的理解。 如学习计算机一课,教者要求学生以指导者的身份,研读课文, 整理提纲,并按提纲搜索相关图片资料,做成电子讲稿,进行讲解 比赛。每一位同学既是指导者,又是学习者,还是评价者 3、数字化情景中的创造性学习 学生在研究小课题的过程中,一般经历提出问题、确定主题、 开展研究、交流成果这几个步骤,如何让学生的研究成果外化呢? 这就要利用网络中的信息平台作为知识构建和创作实践的工具。常 用的软件工具有: 文字处理工具,如 Word 、WPS 等适合培养学生的信息 组织、意义建构能力。 几何画板、作图、作曲、制表工具适合培养学生创作作 品的能力。 信息浏览、搜索工具(如 Internet Explorer)适合培 养学生搜索、甄别、获取信息的能力。 信息集成工具(如 PowerPoint、FrontPage、Flash)适 合培养学生的信息组织、 表达能力与品质。 19 课题主要绩效 1、学生能运用信息技术,在学中创、创中学,为信息社会 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