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核算》导学方案_第1页
《国民经济核算》导学方案_第2页
《国民经济核算》导学方案_第3页
《国民经济核算》导学方案_第4页
《国民经济核算》导学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民经济核算导学方案 专业 名称 会计 学本 科 授课 班级 11 春 班级 人数 20 人 班主 任 柳俊 授课 教师 仲火 庚 课程 名称 课程 性质 学分 考试 形式 总学 时 面授 学时 其他 学习 方式 学时 开课 学期 考试 时间 授课 时间 和地 点 国民 经济 核算 中央 电大 统一 开设 4 纸质 闭卷 72 16 56 2011 年下 学期 2012 1 月 6 日 到 9 日间 C 周 四晚 108 教室 课 程 概 况 本课程性质:国民经济核算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试点会计学专业(本科)的一门必修 课。本课程共 72 学时,4 个学分。 本课程的开设目的:国民经济核算是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及结果的核算,是从定量、信息角度 经济活动和经济循环的有力工具,是为企业、行业研究经济周期与商业机会,以及为国民经济 宏观调控提供决策依据的信息基础。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在于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扩展会 计专业财务分析与经济分析的基础和能力。通过对国民经济核算理论及实际应用的讲授,联系 我国实际,使学生系统掌握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原理、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对我国国民经济 的运行过程和数量关系有比较准确的理解,增强经济数据信息处理综合能力,提高经济分析和 科学决策的综合能力。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做到:掌握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理论、 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掌握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具体制度、规则和基本数据;能够对国民经济 的运行过程和数量关系进行核算和有效的综合分析。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其与其他课程关系 1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生产总量核算;投入产出核算;收入分配与 使用核算;资本形成与金融交易核算;国民资产负债核算;对外经济核算;国民经济账户的综 合及其关系;国民经济其他核算;国民经济指数核算的基本问题 2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先学课程为统计学基础 , 会计学等。 本课程学习要求;本课程是面授和自学相结合,特别是要注意网络教学内容和网上教学资源、 网上讨论等,以充分体现网络远程教学的特点 2 教 学 资 源 情 况 本课程教材是由文字教材、音像教材和其他教材等多种媒体组成的一体化教材,要求学生能正 确使用。 1文字教材 文字教材包括主教材和学习指导书。文字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用书,是教学的主要媒体和课 程考核的基本依据。 2音像教材 音像教材分为录象教材和 IP 课程两种,分别计划为 13 课时(50 分钟)和 7 课时。电视课形式 以精讲为主,全面系统的讲授课程内容。IP 课件以模块式讲授,以讲解重点、难点为主,并随 课程进度录制。 3、其他 包括网上动态实时和非实时发布的教学资源及计算机 CAI 课件。在适当的时候通过对已有课程 资源的整合形成本课程的网络课程。 4本课程的四次面授安排 5教学环节 (1)自学及面授辅导。电大是远距离成人教育,要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提供 尽可能完善的教学服务,帮助他们掌握本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学习的内容。面授辅导课是一个重 要的教学环节, 辅导老师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配合录象课的进程及文字教材,对学生进行 辅导,按中央电大的统一教学要求布置并批改作业。 (2)网上辅导。网上发布各阶段学习内容、作业。 (3)直播课堂 4.作业。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可根据教学进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指导书上大量的练习 题,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熟悉各种国民经济核算方法的应用。国民经济核算课程安排 4 次作业及一次期中测验。形成性考核作业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 50%。 4 次作业及期中测验进度安排: 第一次作业:第一章-第三章 第二次作业:第四章-第六章 期中测验:期中测验:根据所给的资料写一篇分析文章。不少于 500 字。 第三次作业:第七章-第十章 第四次作业: 综合练习(1-2) 6本课程安排四次面授 第一次,2011 年 10 月 20 日是晚上,地点是 14 号楼 108 教室,面授内容是课程导学主要内容讲 解和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教材内容; 第二次,2011 年 11 月 10 日晚上,地点是 14 号楼 108 教室,面授内容是第四章和第五、第六章 章教材内容,形成性考核作业一和二的讲解,期中考试的进行; 第三次,2011 年 12 月 1 日晚上,地点是 14 号楼 108 教室,面授内容是第七章和第八章、第九 章教材内容,第三次和第四次形成性考核作业的讲解; 第四次,2011 年 12 月 19 日晚上,地点是 14 号楼 108 教室,面授内容是第十章教材内容,综合 练习讲解,期末复习讲解。 7本课程的网上教学实践活动为两次: 第一次是:2011/9/29 19:30:00 至 20:30:00,内容是:国民经济总量指标体系的内容,要总量 指标的核算方法,疑难问题讨论; 第二次是:2011/12/29 19:30:00 至 20:30:00,内容是:根据中央电大期末复习教学活动精神,帮 助同学们整理期末复习重点,解答学习中的疑难和复习中的问题 5本课程面授安排 3 章次 内 容 面授学时 其他方式学时 1 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 2 生产总量核算 3 投入产出核算 4 16 4 收入分配与使用核算 5 资本形成与金融交易核算 6 国民资产负债核算 4 16 7 对外经济核算 8 国民经济账户的综合及其关系 9 国民经济其他核算 4 16 10 国民经济指数核算的基本问题 4 8 合 计 16 56 教 学 支 持 服 务 本课程省电大的责任老师是陈伟新,联系方式: Email-326317574QQ.com;手机:办公室电话本课程的授课教师是溧阳电大的仲火庚,联系电话是邮箱是:。 中央电大网址: 中央电大在线网址: 中央电大“在线讨论”位置:/forum/teacherdefault.aspx 江苏电大网址:http:/www.jstvu. / 江苏电大“电大在线”网址:/ 江苏电大 2.0 在线平台:5/D efault.aspx 4 形 成 性 考 核 和 终 结 性 考 核 安 排 本课程考核说明 一、考核方式。本课程采用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性考核包括 4 次 平时作业及一次期中测验,形成性考核成绩占学期总成绩的 30%。按中央电大考试中心的规定, 形成性考核成绩不及格者不得参加期末考试。终结性考核即期末考试,期末考试成绩占学期总 成绩的 70%。课程总成绩按百分制记分,60 分为合格。 二、命题依据。本课程的命题依据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国民经济核算课程教学大纲、文字 教材(国民经济核算,赵彦云主编,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5 年版)和本考核说明。 三、考试要求。 要求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牢固掌握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计算的基本含义及基本知识, 能够根据国民经济统计资料计算一些基本统计指标,并具有对所学的国民经济知识进行现实理 解和实际应用的能力,对国民经济运行状况进行初步统计分析的能力。据此,本课程终结性考 核着重于基本知识的掌握、理解和应用分析能力两个方面。在各章的考核要求中,有关基本概 念、基本理论、核算的基本公式、计算方法及数量应用分析能力的内容按“识记、理解、简单 应用和综合应用”四个层次要求。 识记:指学习后应当记住的内容。包括概念、意义与作用、各种核算原则和核算方法。 理解:指在识记的基础上全面理解和把握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和 基本核算方法。这是较高层次的要求。 简单应用:指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国民经济核算的一些基本问题。这是考察学生 应用能力的基本要求。 综合应用:指能够运用学习过的知识,分析、解决涉及几个知识点的比较综合性的国民经济 核算问题。这是考察应用能力的较高要求。 四、命题原则。 1本课程的考试命题在教学大纲、文字主教材及考核说明规定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的范围 之内。在所学知识范围内,按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考察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的试题不属超 纲。 2命题注重对课程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核,试题力求覆盖面广一些,并应突出课程的重点 内容。 3试卷兼顾各个能力层次。在一份试卷中,各层次题目所占分数比例大致为:识记 20%;理解 30%;简单应用 30%;综合应用 20%。 4试卷题目的难易程度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个等级。在一份试卷中,各个等级所占 的分数比例大致为:易 20%,较易 30%,较难 30%,难 20%。 5试题的能力层次和难易程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各个能力层次中,都可以含有难易程度 不同的题目。命题时要两者兼顾,在一份试卷中保持合理结构。 五、试题类型及其结构。 1、期末考试题型 (1)单项选择:在列出的被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的记 忆和理解程度。占全部试题的 20%-30%左右。 (2)多项选择:在给出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两个或两个以上正确答案。考核学生在对国民经济核 算基本知识记忆的基础上,全面理解和运用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和 基本核算方法。占全部试题的 10%-20%左右。 (3)判断并说明理由: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理论、原则的理解、掌握和应用的程度,以及学 生对重要问题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占全部试题的 20-30%左右。 (4)计算分析题;考核学生对国民经济核算基本公式的记忆、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 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对国民经济运行状况进行初步统计分析的能力。占全部试题的 30%-40%左右。 2、考核形式 形成性考核形式为平时作业,期末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 六、答题时限。期末考试的答题时限为 90 分钟。 七、其他。本课程期末考试可以携带计算工具。 八、 试题类型及规范解答举例 一、单项选择题(以下每小题各有四项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每小题 分共分, ) 1、SNA 核算体系中的生产活动( ) 。 A)只局限于物质生产部门 B)只局限于非物质生产部门 C)既包括物质生产部门也包 5 括非物质生产部门 D)既不包括物质生产部门也不包括非物质生产部门 2、下列单位中属于第一产业的是( )A)自来水公司 B)林场 C)国家统计局 D)煤矿 二、多项选择题(以下每小题至少有两项正确答案,多选、少选或错选不得分。每小题分,共 分, ) 1国民经济活动中的交易主要有( ) 。 A产品交易 B内部交易 C金融交易 D其它积累交易 E分配交易 2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 B国内生产总值=总产出-最终消费 C国内生产总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D无论是否存在统计误差,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都等于出法国内生产总值 E若存在统计误差,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可能不等于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 三、判断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每小题分,共分) 1农民生产的粮食,其中拿到市场上销售的部分应统计为生产的产出,计入国内生产总值; 而自用的部分不能统计为生产的产出,不计入国内生产总值。 四、计算分析题(共分) 1、已知我国实际统计数据资料如下: 单位:亿元 年度 国民总收 入 国内生产 总值 第一产 业 增加值 第二产 业 增加值 第三产 业 增加值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57494.9 66850.5 73142.7 76967.1 80422.8 58478.1 67884.6 74462.6 78345.2 81910.9 11993.0 13844.2 14211.2 14552.4 14457.2 28537.9 33612.9 37222.7 38619.3 40417.9 17947.2 20427.5 23028.7 25173.5 27035.8 要求:(1)计算各年度的国外净要素收入,并做出分析。 (2)计算各年度的产业结构。 (3)结合上述计算结果。对产业结构做出分析。 2 已 知 R 地 区 某 年 的 收 入 再 分 配 相 关 核 算 资 料 如 下 : ( 1) 国 民 总 收 入 4300 亿 元 ; 国 民 净 收 入 3520 亿 元 ; ( 2) 现 期 所 得 税 和 财 产 税 等 收 入 320 亿 元 , 支 出 319 亿 元 ; ( 3) 社 会 缴 款 收 入 965 亿 元 , 支 出 958 亿 元 ; ( 4) 现 金 社 会 福 利 收 入 740 亿 元 , 支 出 790 亿 元 ; ( 5) 其 他 各 种 经 常 转 移 收 入 489 亿 元 , 支 出 486 亿 元 。 根 据 以 上 核 算 资 料 : ( 1) 计 算 R 地 区 该 年 的 国 民 可 支 配 收 入 ; ( 2) 编 制 R 地 区 该 年 的 收 入 再 分 配 账 户 。 导学内容及学习进度安排 面 授 讲授内容 教学环 节 学生自学各种媒体教学 资源的形式及内容安排 第 一 一、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面授内容讲解 第一章 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国民经济核算实践 (1)重 难 点 一、进入课程论坛发报 到帖子 二自学教材第一章、 7 次 一、国民经济核算的用途二、国民经济核算的统计特性三、 国民经济核算的发展 1国民经济核算是国民收入统计的演化结果 2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世界发展 3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发展 第二节 国民经济核算基本概念 一、经济活动单位和部门 1机构单位 2机构部门 3基层 单位 4产业部门 二、国民经济活动中的交易三、经济流量与存量的概念。四、 市场价格概念 第三节 国民经济核算设计体系理论 一、市场经济活动、运行和分类二、国民经济核总量描述三、 国民经济核算的结构描述和分类体系。 第四节 国民经济核算原则 一、市场原则。二、所有权原则。 三、三等价原则。四、核算统计原则。 第五节 国民经济核算方法 一、国民经济核算方法的发展二、国民经济账户方法特点。 三、国民经济账户体系。 第二章 生产总量核算 第一节 我国生产核算的基本数据 一、我国生产核算的实际内容体系二、我国生产核算的基本 数据。三、我国生产核算主要指标的实际运用。 第二节 生产核算基本理论一、生产活动和范围二、生产成 果的价值测度三、国内生产总值概念 第三节 国内生产总值核算 一、核算方式二、核算方法(一)机构单位的生产核算 1机构单位总产出的核算: 2机构单位增加值核算: (二)产业部门的生产核算 1产业部门总产出核算 2产 业部门中间消耗核算。3产业部门增加值核算(三)国内 生产总值核算 1生产法 2收入法 3支出法 4生产核算 账户 (四)国民净福利的度量 第四节 国内生产总值的分析应用 一、国内生产总值数据的直接分析应用 1国内生产总值数据经济含义 2不变价格国内生产总值数 据 3汇率计算的 GDP 和用购买力平价计算的 GDP4人均 GDP 二、生产率分析三、部门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四、 经济周期分析 第三章 投入产出核算 内 容 讲 解; (2) 关 注 网 络 资 源 第二章、第三章内 容: 第一章 国民经济核算 的基本理论 知识点和要求: 1、国民经济核算的用 途 2、国民经济核算的统 计特性 3、国民经济核算的发 展 4、我国国民经济核算 体系的发展 5国民经济活动单位 和部门 6国民经济活动中的 交易 8、经济流量和存量 9、市场价格 10、国民经济核算体 系 11、国民经济核算原则 第二章 生产总量核算 知识点和要求: 1、生产核算的基本数 据 2、生产核算的基本数 据 3、国内生产总值 4、机构单位总产出核 算 5、机构单位增加值核 算 6、产业部门总产出核 算 7、产业部门中间消耗 核算 8、产业部门增加值核 算 9、国内生产总值核算 8 第一节 投入产出表的基本概念和数据一、投入产出账户与 投入产出表二、投入产出表的结构四个象限的意义。三、投 入产出表的基本平衡关系。四、我国的投入产出表。 第二节 消耗系数一、直接消耗系数二、完全消耗系数三、 消耗系数的应用。 10、生产核算帐户 11、国内生产总值的分 析应用 第三章 投入产出核算 知识点和要求: 1、投入产出帐户与投 入产出表 2、投入 产出表的结构 3、 投入产出表的基本 平衡关系 4、直接消耗系数 5、 完全消耗系数 第 二 次 一、第四章、第五章、第六 章面授内容讲解。 第四章收入分配与使用核算 通过本章的学习,熟悉我国 收入分配与使用的基本数 据,掌握初次分配、再分 配、收入使用核算的概念、 方法和应用。 第五章 资本形成与金融交 易核算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资 本形成、金融交易核算的 概念、方法和应用,了解 积累核算的理论和发展。 第六章 国民资产负债核算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国 民资产负债核算的理论, 掌握资产负债核算的原则 与方法,掌握名义持有资 产收益、中性持有资产收 益及实际持有资产收益的 概念和简单计算,能进行 简单的国民资产负债核算 应用分析。 (1)重难点内 容讲解; (2)形成性考 核作业 1 和 2 (3)第一次网 上教学活 动 一自学教材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的内容。 第四章 收入分配与使用核算 知识点和要求: 1、收入分配与使用核算的基本数据 2、收入初次 分配核算 3、财产收入、原始收入和国民收入 4、收入再分配核算 5、可支配收入 6、收入 再分配帐户 7、收入使用核算 8、收入使用帐 户 9、居民消费支出核算 10、政府消费支出 核算 11、资金流量核算 12、收入与消费核算 应用分析第五章 资本形成与金融交易核算 知识点和要求: 1、非金融资产概念和分类 2、 资本形成核算 3、固定资本形成的内容 4、存货增加项目的核算 5、储蓄与资本转移核算 6、资本帐户和应用 7、金融资产概念和分类 8、金融交易核算 9、金融帐户 10、资金流量表(金融交易) 11、积累核算 第六章 国民资产负债核算 知识点和要求: 1、国民经济流量与存量 2、国民资产负债核算的 基本概念 3、 资产负债的估价核算 4、国 民资产负债的估价核算 5资产负债的变动核 算 6资产负债账户 7资产负债表 8国民资产负 债的平衡关系 9国民资产负债表(或账户) 和积累账户之间的联系 10资产负债存量与 其他有关流量的结合分析 第 三 周 一、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 面授内容 第七章 对外经济核算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对 外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与方 法,掌握国际收支平衡表的 基本结构、平衡关系及数据 应用,掌握国外账户核算和 对外经济分析应用。 第八章 国民经济帐户的 综合及其关系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国 民经济总量账户体系的基本 内容,了解国民经济总量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