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美容学论文:中医治疗痤疮的常用方法_第1页
中医美容学论文:中医治疗痤疮的常用方法_第2页
中医美容学论文:中医治疗痤疮的常用方法_第3页
中医美容学论文:中医治疗痤疮的常用方法_第4页
中医美容学论文:中医治疗痤疮的常用方法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环艺四班 学号:1055302406 姓名:李雪 中医治疗痤疮的常用方法 痤疮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毛囊皮脂腺炎症性皮肤病,主要表现为粉刺、丘疹、脓疱、结节、 囊肿和瘢痕,好发于面、背、胸等富含皮脂腺的部位1。多见于青春期男女 ,有研究显示2 近 65%的 1617 岁的学生既往患过痤疮 ,发病率较高,是青春期常见的面部皮肤疾病,如果不 及时治疗或防治不当,可形成色素沉着甚至瘢痕,影响患者容貌、心理健康及生活质量。中医 药在治疗本病方面有一定特色,且副作用小,除内服中药外,还包括药膳疗法、中药制剂外用 法、面膜法、面部经络穴位按摩、针灸等方法,本文就中医治疗痤疮的常用方法综述如下。 1 内治法 1.1 中药内服法:刘俊英3临床将痤疮分为肺胃郁热型和脾虚湿盛型。肺胃郁热治宜清 解肺胃、活血散瘀,治疗用号方:枇杷叶 15g、白花蛇舌草 20g、生地黄 10g、黄芩 10g、桑 白皮 10g、金银花 10g、丹参 15g、生甘草 6g、薏苡仁 10g、夏枯草 15g。煎服,随证加减,直 至痤疮完全消失。脾虚湿盛治宜健脾清肺,治疗用号方: 柴胡 12g、白术 15g、山药 15g、 茯苓 15g、枇杷叶 15g、白花蛇舌草 15g、薏苡仁 20g、蚤休 6g、赤芍 10g、丹参 12g、夏 枯草 10g、黄芩 10g。煎服,随证加减。刘大文等4认为应从心论治面部痤疮 ,可以分为心火 上炎型、气阴两虚型和心血瘀阻型。心火上炎治宜清心泻火,方选导赤散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生地 30g、生甘草 9g、淡竹叶 9g、黄连 9g、黄芩 9g、栀子 9g、大黄 9g、丹皮 20g、连翘 20g,若心烦心热加淡豆豉 9g、莲子心 9g;若口干渴甚,口舌生疮加生石膏 30g、天花粉 30g; 若大便秘结加川厚朴 15g、枳实 9g。气阴两虚治宜益气养阴,方选天王补心丹加减:酸枣仁 40g、柏子仁 15g、麦门冬 9g、天门冬 9g、生地黄 30g、当归 15g、人参 6g、丹参 15g、玄 参 15g、五味子 9g、炙甘草 15g,若神疲乏力较重加黄芪 30g 以补气;若自汗现象较重加防风 9g、浮小麦 9g,以益卫固表止汗; 若失眠多梦,五心烦热合用黄连阿胶汤。心血瘀阻治宜活血 化瘀,方选桃红四物汤加减:桃仁 9g、红花 9g、当归 15g、生地 15g、川芎 9g、白芍 15g、丹 皮 20g、丹参 15g、三七粉 3g (冲服) 。若舌苔黄腻加赤芍 15g、土茯苓 15g、黄芩 9g,若面 部瘢痕成片,久不消退加浙贝母 9g、牡蛎 30g、三棱 9g、莪术 9g 等,若胸闷心痛加丹参 15g、檀香 9g、砂仁 9g、瓜蒌 30g 等。冯小菁5采用面针配合中药治疗痤疮 135 例。肺热 型方用枇杷清肺饮加减:枇杷叶 15g,桑白皮、赤芍、菊花、黄柏、白芷各 10g、丹参 12g、 生甘草 6g,脾胃湿热型方用三仁汤加减:杏仁、蔻仁、厚朴、法半夏各 10g,薏苡仁 30g,通草、 竹叶各 6g,滑石 20g,鸡内金、山楂各 15g,热毒型方用消毒饮加减:野菊花、丹参、丹皮各 10g,金 银花、连翘、紫花地丁各 15g,蒲公英 25g。面针取穴:神庭、地仓、颊车、迎香、承浆、四 白、巨髎、大迎等。操作方法: 上穴分成两组, 每次选 3 5 穴。此外还可根据面部皮损情况 施以局部围刺, 隔日 1 次。方法 :常规消毒,用 0.75cm 面针直刺, 留针 30min, 10 次为 1 个疗 程。对残留色斑红斑者继续围刺 1 个疗程, 以消除色斑红斑。敷面药物组成:黄连、黄芩、 黄柏、茯苓、锻牡砺等。磨粉水调, 每周敷面 1 次, 4 次为 1 个疗程。治愈后每月敷面 12 次,135 例经 1 个疗程治疗后,治愈 75 例,显效 45 例,好转 15 例,总有效率为 100%。 1.2 药膳疗法:黄霏莉6药膳疗法将痤疮分为三型:肺经风热型、脾虚湿盛型、脾虚湿盛 型。肺经风热型:将枇杷叶洗净切碎 ,煮沸 1015min,捞去渣后,加入薏米煮粥,粥熟后,将切碎 的枇杷肉,放入其中搅匀,食用; 脾虚湿盛型: 将鲜苋菜、鲜冬苋菜、鲜马齿苋各 100g,分别用 开水焯至八成熟,捞出后浸入冷水中 510min,取出控去水 ,切段,加入调料后拌匀即可;脾虚 湿盛型:将桃仁、山楂、贝母各 9g 煎成汤液,去渣后入粳米煮粥。每日 1 剂,日服 3 次,共服 30 天。 2 外治法 2.1 中药制剂外用法:李海华 7应用中药内服外敷加刺络拔罐治疗痤疮 50 例。内服消痤 汤(基本方药组成:桑白皮 15g、杏仁 10g、杷叶 30g、丹参 15g、黄芩 10g、生地 30g、大黄 10g、双花 15g、紫花地丁 10g、夏枯草 10g、栀子 10g),脓疱重者加蒲公英、白花蛇舌草,痒 重者加白鲜皮,皮脂溢出多者加生白术、生薏米,女性月经不调者加香附、坤草,炎症消退遗 有粉刺结节囊肿者加红花、浙贝。每日 1 剂,水煎服,分早、晚两次服。外敷痤疮膜:珍珠 10g、硫磺 10g、大黄 10g、月石 30g、密陀僧 10g、冰片 10g、白芷 30g、丹参 10g、滑石 10g、石膏 20g、僵蚕 10g、白芨 10g、炉甘石 10g,取各上药共研细粉过 100 目筛,每次取适 量细粉,洁面后,用蛋清或矿泉水调制外敷于面部皮损处,日 1 次,每次保持 1h 以上,最好待至 膜干后,用温水洗净。刺络拔罐法:取大椎穴,常规消毒后,用梅花针叩击穴位(或用三棱针局部 点刺数下),立即在该穴位用小号火罐拔罐 ,以出血为度,留罐 10min 后起罐,用棉球擦去血液每 3 天 1 次。治疗 13 个月后,治愈 14 例,显效 18 例,好转 15 例,无效 3 例,总有效率为 94%。 张莉8采用中药外敷治疗痤疮 60 例。药物制备及用法:取黄芩、黄柏、黄连、野菊花、苦 参、白芷各 150g,冰片、薄荷各 50g,混合烘干打碎,过 80 目筛备用。患者治疗时采用清洁皮 肤,挤压器挤压粉刺清毒脓疮,取磨好的中药粉 20g 以蜂蜜调成糊状均匀涂于患处,外敷 1cm 厚石膏,30min 后取下,每周 2 次。治疗总有效率 98.3 %。王少安9用双黄一白散治疗痤疮。 药物制备及用法:大黄 1000g、雄黄 50g、白芷 100g。以上药物共研细末,过 120 目筛,装入瓶 中,加凉开水 300ml,摇匀备用。每晚睡前温开水洗脸后,倒备用药水 20ml 加红醋 2ml,涂于患 部,次日起床后用温开水洗去即可。每晚 1 次,连用 2 周为 1 个疗程。症状轻者 1 个疗程见效,重 者 23 个疗程即可治愈。 2.2 中医面膜法 :将具有消炎镇痛、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制成面膜,涂敷于面部,将药物 直接作用于皮损部位,可以有效地消除炎症,加速有效成分的吸收10。韩树勤等11 采用山 百合保健面膜治疗痤疮 1629 例。方药组成:山百合 50g、苦参 30g、槐花 40g、防风 50g、 草河车 30g。功效:清热解毒, 收湿吸水,化瘀软坚,清凉止痒。适用于急性湿热性而又没有(或 较少)渗出的痤疮急性发作期,23 日外敷 1 次,皮损较严重者可每日 1 次。总有效率为 99.82%。田东梅12 采用口服痤疮灵联合中药倒模治疗寻常痤疮。痤疮灵由生地、淡竹叶、 金银花、土大黄等组成,煎汤剂备用。中药倒模配方:大黄、姜黄、黄柏、白芷各 2500g,南星、 陈皮、苍术、厚朴、甘草各 1000g,天花粉 5000g,共研细粉,加蜂蜜调和混匀备用。治疗方法: 痤疮灵口服,3 次/天,一次 30ml。中药倒模法: 先用温水(油性肤质可加洗面奶 )清洁皮肤,再用 离子喷雾器热喷面部约 5min,用粉刺针挤出黑头及粉刺,配合人体经络 ,穴位按摩,涂覆中药于 面部,辅以面膜石膏粉倒模,过 15-20min 后取下模型,用温水稍加清洗面部即可,每周 1 次,4 次 为 1 个疗程。总有效率达 91%,其中 5 例无效病例继续重复 1 个疗程治疗,显效 4 例和有效 1 例。郑水立等13采用复方颠倒散面膜治疗痤疮 37 例。面膜主要含大黄、黄柏、芦荟、 苦参、升华硫、液体石蜡、甘油、滑石粉、丙二醇、薄荷醇、柠檬草香精等成分,按面膜制 剂工艺配方组成。面膜呈土黄色半流动状均匀膏体,无沉淀及药物结晶析出,无分层现象。使 用方法:水洁面后,以适量面膜外敷于皮损处 ,30min 后用清水洗去,每日 1 次,连续治疗 1 周为 1 个疗程,共 4 个疗程,总有效率达 86.49%。敷药后患者均无不良反应。黄瑾等14 采用中药 喷雾及面膜治疗痤疮 106 例。中药面膜药用:黄芩、黄柏各 20g,大黄 3g,白芷 20g,硫黄 5g,滑 石粉 50g,石膏粉 20g 等。混合后研粉,过 180 目筛备用;中药喷雾药用: 金银花、甘草、蛇床 子各 2g。用纱布将药包好放于喷雾机的药碗中。使用方法: 让患者平卧在床上,以硫磺皂洗 面后,用中药喷雾机喷面 510min,并行面部穴位按摩 15min,主要穴位有承浆、颊车、下关、 地仓、迎香、印堂、攒竹、鱼腰、瞳子髎、承泣、四白、太阳等穴。炎症明显者按摩手法 轻柔,炎症性囊肿处不按摩, 有黑头粉刺者以暗疮针清除之,取上述中药粉 10g,凉水调成稠糊 状,敷于面部,30min 后清除,根据痤疮性质不同,有脓疱者可加连翘 ,痤疮愈后遗留色素沉着者 可加白芨、丹参、白茯苓。每周 1 次,间歇期每天早晚搽痤疮霜(维生素 B62g,甲硝唑 5g,研 成细粉,红霉素注射液 10 支,加入基质调匀),4 周为 1 个疗程 ,总有效率为 95.3%,平均治疗 57 天,平均见效 14 天。 2.3 面部经络穴位按摩 :经络是全身气血运行的通道,穴位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 部位,通过对穴位的按压,可以调节人体各脏腑的功能。刘宜群等15面部经络穴位按摩分三 型,肺经风热型主要在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上取穴,可选择百会、大椎、尺泽、曲池、 合谷、肺俞、中府、云门、迎香等穴位,脾虚湿盛型主要在足阳明胃经上取穴,可选择承泣、 四白、地仓、大迎、颊车、下关、头维、人迎等穴,气滞血瘀型在足少阳胆经上取穴,主要选 择听会、阳白、风池、肩井等穴。 2.4 针灸疗法 :是利用针灸的美容作用,将腧穴治疗和护理按摩法结合起来,利用按、揉、 提、抽等手法,使面部毛细血管血液循环加速,产生微热,使气血通畅、肌肉弹性恢复。根据 中医理论,腧穴是人体经络、脏腑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这些部位既有经气输注,又可以调 节内在脏腑功能。 2.4.1 针刺:郭焕容等16采用刺络放血配合针刺治疗痤疮 120 例。刺络放血:取穴大椎、 肺俞、膈俞、脾俞,皮肤常规消毒后,于各穴周围用一次性 5ml 注射器针头快速点刺 35 针,每 穴点刺后即用闪火法于各穴上拔罐,留罐 1015min ,各穴出血量约 25ml。起罐后清除血 液,盐水棉球擦净皮肤,隔日 1 次,37 次为 1 个疗程。针刺: 痤疮周围用 0.5 寸毫针围刺,同时 配合体针。取穴:曲池、合谷、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另根据各人证候不同分别配以相应 穴位,各穴均以平补平泻法,留针 30min,留针期间行针 23 次,每日 1 次,10 次为 1 个疗程,总 有效率为 95%。陈积详等17将痤疮分为三型: 主穴取双侧的合谷、曲池 ,脾肺风热配足三里, 肺经风热配大椎、肺俞,冲任不调配三阴交。分为二组:单纯针刺组 57 例,用平补平泻法,留 针 20min,日一次,20 次为一个疗程。痊愈 30 例,显效 25 例,无效 2 例。电针组:87 例,用 G6805 治疗仪,断续波,每次通电 20min,日一次,20 次为一个疗程,痊愈 76 例,显效 11 例。 2.4.2 火针:陈纯涛等18应用火针治疗痤疮 1148 例。点刺皮损局部(阿是穴):暴露面部 皮损部位,选好进针点,常规消毒后用盘龙细火针(直径 0.5mm),在酒精灯上烧红至发白之后, 垂直快速点刺皮损顶部。若皮损为丘疹、黑头、脓疱,常点刺一下即可,稍加挤压把皮疹上的 黑头粉刺或脓疱分泌物、脓栓、脓血清除;若为结节坚硬者 ,则应在其中心和周围多处点刺, 其深度以针尖透过皮肤病变组织,刺入结节中部为宜;若为囊肿,刺破囊壁时则有落空感,然后 用棉签轻轻挤出囊内容物。无论何种皮损,都应先浅后深,且深度尽量控制在 2mm 内。一般 治疗后第二天开始结痂,且勿用手抓,让痂壳 5 天左右自行脱落,若痂壳脱落后皮损未消失则 再次治疗。5 天 1 次,3 次为 1 个疗程。点刺背部腧穴:常规选肺俞、膈俞、脾俞。热重者加 大椎,便秘者加大肠俞,月经不调者加次髎。皮肤常规消毒后,取火针在酒精灯上将针尖烧红 后,迅速直刺各穴,每穴点刺 3 下,深度控制在 5mm 内。5 天 1 次, 3 次为 1 个疗程。1148 例 患者治疗 2 个疗程后痊愈 603 例(52.53%),显效 267 例(23.26%),好转 171 例(14.90%),无效 107 例(9.32%), 总有效率为 90.68%。 2.4.3 耳针:徐宜厚19取肺( 双)、肾(双) 为主穴,脓疱型加刺心,皮脂溢出重者加脾,便秘加 大肠,痛经加肝、内分泌,皮损集中某一区域时加刺其表面投影反应点。操作:耳区皮肤消毒 后,取五分毫针,快速刺入反应点,以不透过软骨为宜。留针 1530 min,其间轻巧捻转 36 次。2 日 1 次,30 次为 1 个疗程。80 例中,1025 次后见效,痊愈 62 例,占 77.5%,显效 11 例, 占 13.8%,无效 7 例,占 8.7%,总有效率为 91.3%。王泽锡等20应用耳针治疗痤疮 200 例,取 穴配方:主穴为内分泌、神门、肺、面颊、耳尖 ,配穴为肝、胃、脾、大肠、风溪。配穴: 主 穴 5 个酌情加 2 个配穴。操作方法:耳尖放血法,其余各穴均采用王不留行籽贴压法进行。耳 尖放血法:常规消毒后,操作者持消毒的一次性采血针在穴上垂直剌入,深达耳软骨,放血 10 滴,术者可用手协助挤压出血。贴压法:常规消毒后,操作者持贴有王不留行籽的胶布 (0.4cm0.4cm) 按照选定的穴位,准确贴上压紧,并嘱患者每日早、中、晚各穴分别按压 3 次,每次 23 min。3 天治疗 1 次,10 次为 1 个疗程。前 3 次两耳同时进行,从第四次起每 次只治疗一只耳,让另一耳休息,以后轮流交替进行,总有效率为 89.5 %。治愈时间最短的半 个疗程,最长的 2 个疗程。黄霏莉等21耳针法将痤疮分为三型,肺经风热型、脾虚湿盛型、 气滞血瘀型,肺经风热型、脾虚湿盛型:主穴选用耳尖、肺、皮质下、丘脑、神门、内分泌、 肾上腺、局部穴,配穴选脾、大肠、小肠、肝,便秘加大肠、直肠下段,脓疱加心,月经不调加 内生殖器、卵巢。每次均耳尖放血,甚者可局部穴刺血,其余主穴选 23 个,配穴选 23 个。 毫针刺,留针 1520min,隔日 1 次,10 次为 1 个疗程。或耳针埋线或耳穴压豆 ,二耳轮换,3 日 1 次,5 次 1 个疗程。气滞血瘀型:主穴选用肺、皮质下、交感、心、肝、脾、病变局部穴。 便秘配大肠、直肠下段;有脓疱等配耳尖 ,月经不调配内生殖器、卵巢。每次取主穴 34 个, 配穴 23 个,以王不留行籽贴压。病变局部穴可刺血。两耳轮换,3 日 1 次,10 次 1 个疗程。 2.4.4 刺络拔罐法:袁云霞22刺络拔罐治疗痤疮 30 例,肺热型取肺俞、合谷,胃热型取胃 俞、足三里,血热型取肝俞、太冲。嘱患者反坐于椅上,暴露所取穴位,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 快速点刺 35 次,然后用闪火法拔罐于其上,使出血适量。取下火罐,用消毒干棉球拭去渗血。 同时配合用针刺合谷、足三里、太冲穴,采取疾刺疾出针法,隔日一次,10 次为 1 个疗程。治 疗期间少食辛辣油腻食物,多食蔬菜、水果,勿用手挤压痤疮,以防感染。治愈 21 例,痤疮全 部消失,无新痤疮出现,半年未复发;6 例有效, 痤疮大部分消退而未净或消退后又有少数新的 痤疮出现,余 3 例无效,总有效率为 90%。任幼红等23应用火针配合刺络拔罐治疗痤疮 58 例。刺络拔罐:先让患者俯卧 ,将背部大椎、双侧肺俞、膈俞、脾俞、肾俞局部常规消毒,然 后用梅花针重叩至局部皮肤潮红、渗血,再加拔火罐 510min ,使出血 13ml 。火针疗法: 患者仰卧,先将需要针刺的痤疮部位进行常规消毒。医者左手持酒精灯尽量接近针刺部位,右 手持火针,将火针在酒精灯外焰烧至通红发白,迅速准确地刺入痤疮中心,再迅速将针拔出。 然后用棉签轻轻挤出痤疮内粉质或脓血样物质,若为结节囊肿性痤疮,则不仅需要点刺痤疮中 心,尚需在痤疮周围点刺,然后轻轻挤压其内容物。针面部时要用细火针(直径为 0.4mm),深度 以针尖透过皮肤病变组织,而刚接触正常组织为宜。火针在操作时,要注意三个要点,即“红” 、 “准” 、 “快”,这是取得好疗效的关键。以上疗法均为每周 1 次,426 次为 1 个疗程。火针 当日的正常反应为针孔发红、发痒,注意不能搔抓,火针点刺部位 1 天内不能沾水。治愈 42 例(72%), 好转 12 例(21%), 无效 4 例(7%),总有效率为 93%。 2.4.5 刮痧法:蒋晓霞24采用刮痧配合中药外敷治疗痤疮 56 例,治疗组取项背部督脉经、 膀胱经共 5 线,督脉经从哑门刮至腰俞以下,两侧膀胱经则分别从天柱至大肠俞以下,从附分 至胞盲。以刮痧板蘸刮痧油由上向下顺经络下刮,以痧出为度。刮完后,嘱患者饮下 2 大杯白 开水(300ml 以上)促进水液代谢,同时中药局部外敷。净面后,以自制的清热去痘面膜,外敷 30min 后洗去。面膜以清热解毒药为主,配伍少量活血祛风药 ,根据情况加减;对照组单纯用 中药局部外敷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 96.4%,明显高于对照组 76.1%。 2.4.6 梅花针面部叩刺法:孟军红25梅花针治疗痤疮 286 例。采用梅花针轻打局部,直 至雨点状出血,再用哈慈五行针轻吸 23min 后酒精棉球清洁局部,隔天 1 次; 轻打曲池、大 椎、合谷、血海、委中等穴至点状出血,每天 1 次。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中药煎熬 0.5h 后给予薰气 1520min ,每天 1 次。TDP 照射 10 15min ,每天 1 次。严重者加以穴 位埋线,每月 1 次。粉刺 128 例全部治愈,丘疹 65 例全部治愈; 脓疱治愈 38 例,有效 5 例; 结节或囊肿治愈 17 例,有效 10 例;瘢痕治愈 18 例,有效 5 例,无无效病例。治疗时间最长 3 个月,最短 2 周。 2.4.7 穴位埋线疗法:邹本桂 26应用穴位埋线治疗痤疮 86 例。取穴:大椎、灵台、合谷、 足三里、下关、曲池、太阳等穴,操作: 背穴用穿线法。穴处消毒局麻,用穿有 2 号肠线的三 角针,从穴旁 1cm 处进针,横穿穴下深层,从另一侧 1cm 处出针,剪去线头, 留置肠线 23cm, 出针后从针眼处挤出鲜血数滴。合谷用注线法,用 12 号腰穿针装入 1 号肠线 1cm,刺入 2cm, 注入肠线,20 天埋线 1 次,3 次为一个疗程。足三里、下关、曲池、太阳均用埋线法。局部 消毒局麻后,取 1 号肠线放入 12 号腰穿针内, 刺入穴内 23cm (太阳穴向后斜刺), 注入肠线,退 针后用胶布保护。10 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