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ABC 市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20132015 年) 根据AAA 省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统一安排部署 及市委市政府实施新农村建设发展战略的一系列指示精神,为 深入推进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 结各地经验基础上,特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城乡 发展一体化为方向,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 步发展为契机,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升农民生活品质 为核心,以星级村建设活动为载体,围绕规划科学居态美、生产 发展致富美、村容整洁环境美、服务健全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 美的目标要求,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形成和谐良好的农村居 态、生态和业态,努力建设一批生态宜居、聚商宜业、魅力宜游、 统筹发展的、具有龙江生态人文特色的美丽乡村。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放在 首位,尊重群众意愿,不断满足农民需要。充分调动基层和农民 的积极性,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加快建设美好家园。真正 做到美丽乡村建设依靠农民、美丽乡村建设成果由农民共享。 -坚持统筹规划。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把工业与农业、 城市与乡村作为一个整体,与推进城镇化紧密结合,统筹谋划、 2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使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一体化发展。 -坚持生态优先。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切实保护和优化农村 生态环境。村庄建设在体现综合功能的基础上,突出强调生态 特色,彰显农村特点。 -坚持因地制宜。立足各地经济基础、地形地貌、历史文化 等实际,依据发展条件,尊重发展规律,体现地域特色、民族特 色和文化传承,建设个性鲜明的新农村。 -坚持多方参与。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农民主体作用,动员 社会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带动社会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形 成财政引领、金融支持、市场拉动、政策驱动、群众踊跃参与的 多元投入格局。 三、工作目标 每年每个县(市)及郊区、东风区新建成中心村 4-6 个,全市 新建中心村 30 个以上,其中四星级村 20 个、五星级村 2-3 个, 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到 2015 年末,全市建成中心村 135 个以上,到 2020 年末,建成中心村 180 个以上。具体实现以下 目标: 规划科学居态美。村庄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实用美观。村 庄建设与自然生态和文化民俗相协调,房屋等建筑风格与村庄 整体布局和艺术美感相统一。中心村主街全部硬化,基本消灭 泥草房,全部建有文化广场。 生产发展致富美。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农民收入 水平明显提高。每村至少建成 1 个以上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3 土地规模经营占村耕地总面积 30%以上,转移劳动力占村劳动 力总数 4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高于城镇居民收入 增幅。 村容整洁环境美。村容村貌整洁有序,生态文明水平明显 提高。中心村庭院整洁、物品规整,畜禽养殖出村,清洁能源广 为应用,无残垣断壁、无破损棚舍、无大型柴草垛、无畜禽粪便。 垃圾污水得到有效处理。标准化厕所普遍配备。中心村树木绿 化覆盖率达到 20%以上。环境管护制度健全、运行有效。 服务健全生活美。公共服务日趋完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基本解决。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农村学龄儿童 就学安全便捷。合作医疗参保率稳定在 99%以上。低保、五保、 社保等社会保障实现全覆盖,社区服务功能健全。 乡风文明身心美。村民自治和民主管理日益完善,乡村文 化不断发展,农民精神风貌积极向上,生活方式健康文明,农村 社会和谐稳定。村务公开规范率 95%以上;重要事项民主参与 率 95%以上;文明户比重 60%以上;农民对村两委班子满意率 90%以上;社会治安满意率 96%以上。 四、建设路径 按照新农村建设“十二五 ”规划关于“近郊城市化、远郊城镇 化、中心村社区化” 的发展思路,结合 AAA 省撤并村屯规划纲 要及各县(市)编制的“ 农村居民点布局 规划” ,以及城镇化发展 的新形势,将全市行政村按照区位与发展优势,分为三类,实施 区域化分类推进。 (一)城中村转化。对各县(市)区所辖城关镇、城中村(近郊 4 村),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结合棚户区改造,农村泥草房改造, 全面开展新型社区化改造建设,采取村民直接转市民、村委会 直接转社区,村直接融入城市,实现农村城市化。2013 年每个县 (市)区要新建设一个 1000 户以上新型农民社区,实现农村城市 化。到 2015 年末,50%以上的城中村融入城市,2018 年全部完 成城中村(近郊村)转化,基本完成城市和县城周边 5 公里范围 内村屯整体搬迁。 (二)镇中村改造。这部分不再按村的标准进行建设,而按小 城镇规划和标准建设,推动这部分村的建设向更高层次跃升。 按照全省城镇化工程部署,结合“旅游名 镇” 、“共建小城镇”以及 “百 镇 ”建设 ,每年每个 县(市)区改造镇 (乡)中村 2-3 个,到 2015 年底,全市 50%的镇(乡)中村同步实现城镇化,基本建成 10 个以上人口在 3-5 万人的中心镇,2020 年全市镇(乡)中村改 造全部完成,基本建成 24 个以上人口在 3-5 万人的区域中心镇, 同时,强化小城镇的聚集功能,尤其是发挥区片中心集镇的作 用,吸纳周边村屯。 (三)中心村建设。这部分村数量多、分布广,在尊重农民意 愿的前提下,在农民自愿基础上,充分考虑农 民作业的合理半 径,合理稳妥归并自然村,重点建设相对集中的中心村。每个 县 (市)区每年新建中心村 4 个以上,2012 年确定的各 县(市)区一 镇两村要完成续建任务,并全面完成建设 任务,实现 100%农户 入住。2015 年前,全面完成列入省计划的 农村泥草(危)房改造, 争取 3-5 年内,列入规划修编后的中心村要全部建成。 5 五、主要任务 (一) 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着眼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以 发展的眼光动态考虑农村人口转移等因素的影响,按照全域、 全程、全面小康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实施基础设施建设,较 大程度地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实现居态优美。 1、加快住房建设。紧紧抓住住房建设这个关键,依据规划, 结合国家建材下乡和农村泥草房改造等相关政策,加大推进力 度,为农民提供环境优美、居住适宜、服务健全的居住环境。到 2015 年底,全面完成列入省计划的 7.1 万户泥草(危)房改造。 2、完善路网建设。进一步加强通村公路和村内街道建设。 加快自然屯与自然屯之间、自然屯与行政村之间、行政村与乡 镇之间的道路衔接建设。加快改造升级三米半宽的通村公路, 提高通行能力。完善偏远农村客车站点。到 2015 年底,实现三 级及以上等级公路相连接,公路上等级、村村通汽车、站点全覆 盖, 3、提高饮水标准。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力度,尽快 解决饮用水不达标问题,使农民群众都能喝上安全清洁放心水。 重点建设贫困村的人畜饮水工程,按地方需求建设集中供水站。 到 2015 年底,基本解决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二) 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依托自然风光和文化底蕴,积 极开展生态县、生态村创建活动,构建优美的农村生态环境体 系,做到生产高效循环、生活幸福低碳、生态绿色和谐,实现生 态秀美。 1、完善农村环保设施。按照“先地下、后地上” 的原则,逐步 6 推进地下排水工程,完善垃圾处理、卫生改厕等环保设施。到 2015 年,50%以上中心村实现排水边沟硬化,垃圾集中收集,有 室内厕所农户达到 30%以上。30%的乡镇建有地下排水管道,垃 圾中转或处置设施。农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水平 明显提高。省级新农村建设四星级、五星级村,整镇整村推进城 镇化建设试点村镇,垃圾收集、转运和处理实现 100%定点存放、 统一收集、定时处理。 2、推广农村节能节材技术。加快农村新能源建设步伐,推 广运用清洁能源。推进牧场、小区养殖和规模化养殖场,及时清 运生活垃圾和畜禽粪便。畜禽养殖场沼气利用技术普遍采用, 努力推进农村沼气集中供气。路灯太阳能供电、太阳能热水器 等综合利用不断扩大。引导农村新建住宅采用节能、节材新技 术、新工艺,支持农户使用新型墙体建材和环保装修材料。积极 推进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生态方式。 3、加强村庄绿化美化。以增加绿量为重点,积极种植乡土 树种,倡导乔灌搭配,大力发展生态林,形成道路河岸景观林、 房前屋后果木林、公园绿地休憩林、村庄周围护村林的绿化格 局。到 2015 年,平原、半山区、山区三种类型的村庄树木绿化覆 盖率分别达到 20%、25%、35%以上,村屯全部实现四旁绿化, 城镇裸露地处达到 100%硬覆盖或绿化覆盖。 4、推进环境长效管护。加强村庄卫生保洁、设施维护和绿化 养护等工作,落实相应人员、制度、职责、经费,探索建立政府 补助、村集体和群众为主的管护机制,使美丽的人居环境常态 化。 7 (三) 实施兴业富民工程。坚持“ 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 商、宜游则游”的原 则,大力推进产业发 展,进一步拓宽增收渠 道,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美。 1、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着重发展以大型农机合作社为重点 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加速土地规模经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进 程。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 机食品生产。推广采取商品有机肥,促进农业清洁化生产。规模 化畜禽养殖排泄物综合利用率达到 60%以上。 2、大力发展乡村工业。充分利用农村土地、设施等新增资 源,建立乡村工业园区,吸引企业入驻,开展村企共建,延伸农 业产业链,增加农业综合效益,做到以工富农。推行“循环、减降、 再利用”等 绿色技术 ,优化乡村工业产业结构,不断壮大村域经 济实力。 3、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鼓励各地依据自身资源禀赋和发 展优势,发展“ 一村一品,一乡一业” ,走人无我有、人有我 优、人 优我特的特色经济之路,特别是利用农村自然 资源和乡村文化, 发展结构合理、特色鲜明、乡土气息浓烈的 乡村旅游业。 4、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充分利用新农村建设带动区域内 人流、物流、资金流的有序流动和聚集的有利条件,引导金融信 贷、商贸物流等第三产业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引导商贸企业将 产品和服务向农村倾斜,发展农村连锁店。加快完善农村地区 物流配送步伐,构建农村现代商业网点体系,结合推进劳务产 业,不断扩大人流、物流和资金流。积极与妇联组织协手推动, 8 用好用活妇女小额贴息贷款,破解资金瓶颈,助推新农村建设。 (四) 实施服务优化工程。根据农民群众需求,统筹建设中心 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增加服务项目,推动城乡服务均等化。积 极倡导文明新风,实现乡风和美。 1、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加大 各级政府资金投入力度,严格执行省定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分项目按比例承担办法。建立分担保障机制,确保农民工随迁 子女教育经费投入。继续实施农村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初中工 程等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工程项目建设。农村学前教育和义务教 育阶段入学率达到 100%。到 2015 年,实现 70%义务教育学校 标准化,所有县域达到初步均衡发展目标,实行中等职业教育 免费制度。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服务制度。到 2015 年 各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对象的覆盖水平全部达到国家标准,村 卫生室、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达标率达到 80%以上。 探索建立农村弱势群体帮扶救助新机制。实现农村居民养老保 险、医疗保险全覆盖。扩大社会救助范围,建立健全最低生活保 障正常增长机制,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巩固提高农村 “五保” 老人集中供养水平,加快养老机构建设,积极探索居家养 老服务。 2、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 传教育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组织 开展群众性的村风评议,积极倡导健康、卫生、文明的生活方式。 推进文明镇、文明村、文明户创建活动深入开展。促使农民自觉 遵守村规民约,主动参与社会事业建设的行为意识不断加强。 9 3、强化农村社会管理。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选优配强 村两委班子。不断健全农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 主监督等制度,切实抓好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全面施行村务、 财务、政务工作透明公开。农村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社会管 理更加严密,社会治安更加平稳有序。坚持建管并重,抓好中心 村社区综合管理。 六、建设模式 各地基础条件不同、资源禀赋不同、区域位置不同,发展模 式也各不相同,重点推广近年来各地探索出的几种有效模式。 (一)旧村改造型。对一些基础条件比较好的村,按照省级四 星级以上村的建设标准进行穿衣戴帽,提升功能。 (二)整村新建型。结合棚户区改造,农村泥草房改造,通过 以农村宅基地置换楼房及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 建设政策,对具备条件的旧村进行原地拆迁新建和异地搬迁新 建。 (三)村企合作型。通过招商引资,以龙 头 企 业 带 动 ,土 地 流 转 经 营 ,产 业 支 撑 形 式 ,引 领 引进企业和社会资本投入新农村基 础和社会事业建设, 实现资源开发、农业 企业化经营和新农村 建设同步共赢。 (四)乡村主导开发型。对经济发展好、集体经济实力比较强 的村镇,采取政府主导、集体投入、农民参与的方式建设新农村。 10 (五)合作共建型。充分利用农场、林业局现有基础设施,按 照“ 规 划一体、管理一体、社会事业一体、 组织推进一体、政策趋 向一体”的要求, 对 同处一地或者相邻 的村镇,进行合作共建, 共享共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资源。 (六)依托城市型(融入城市型)。借助城市修编、扩容等机遇, 结合棚户区改造,农村泥草房改造,通过集中连片建设新型农 村社区,对城中村和近郊村进行城市化改造建设,一步实现农 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 (七)城镇吸纳型。以镇所在地村改造为主,吸引近郊村整体 向镇中村搬迁。 (八)项目带动型。城市和社会资本资源与农村资产资源相结 合,通过项目建设和市场开发等形式,带动新农村建设,实现优 势互补。上述八种模式,各县(市)每年每种模式至少要选择 1 个村镇进行重点推广。 七、推进措施 (一) 进一步加强规划建设工作。以城乡一体化为方向,按 照“ 近郊城市化、远 郊城镇化、中心村社区化” 思路,抓紧修订完 善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和县域居民点空间布局规划、中心村建设 规划。统筹规划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加快供水、污水处理、垃圾 收集处理等向周边农村延伸,细化区域内生产、生活、服务各区 块的功能定位,科学编制中心村建设规划。合理安排乡镇建设、 农田保护、产业聚集、村落分布、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 11 (二)转变发展方式,加快转型升级。一是整合资金,集中建 设。坚持以规划为引导,以产业为纽带,以项目为载体,对用途 相同、性质相近的涉农项目资金,围绕主导产业、重点项目、优 势区域,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 变,集中投入,各记其功” 的原 则进行整合,向重点建设的中心村倾斜。各部门涉及农村基础 设施建设的项目资金,当年用于中心村的额度要不低于项目资 金总额的 50%。二是加大整村整镇推进和区域连片推进力度。 借助城市修编、扩容,村镇规划调整,撤屯并村等机遇,通过原 地拆迁新建和异地搬迁新建,对重点建设中心村,中心镇和城 中村、近郊村集中进行整村整镇推进和区域连片推进。三是实 行政府主导,企业推进,市场化运作。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 各级政府要加快调整过去不合时宜的相关政策,本着政府出政 策、搞服务,企业出资金、搞建设原则,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 度,通过项目建设和市场开发等形式,引进企业和社会资本投 入新农村基础和社会事业建设。强化金融助推。探索推进土地 承包经营权抵押和农村住房、宅基地使用权等担保平台建设, 为新农村建设融资提供条件。县(市、区)都要全面实施小额担 保贷款财政贴息政策,扩大农村妇女小额贷款覆盖面,加大贷 款额度,放大助推作用,促进农村劳动力创业就业。四是加强场 县合作。对地方与农场(林场)同处一地或者相邻的村镇,通过 优势互补,进行合作共建。重点抓好鹤立镇、马库力村等与农垦、 森工、监狱农场系统接壤村镇建设改造升级、农村基础设施和 社会事业发展等项工作。 (三)协调推进农村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坚持城乡统筹发展 12 不动摇,一手抓城镇化建设,一手抓新农村建设,实现“双轮驱 动” 。不能以偏概全,顾此失彼。无论是城镇化建设,还是新农村 建设,都要围绕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来 规划和建设。在实际工作中,不能为化而化,以城镇化建设取代 新农村建设,也不能就村建村,以新农村建设代表城镇化建设。 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市场体系、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等 方面,城镇与农村要协调发展,有机结合。要把城镇的现代文明 与农村的田园风光和优秀的传统乡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要体 现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方便农民生产生活。 (四)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和制度创新。进一步完善星级评定 和以奖代投办法,充分调动不同基础条件、不同发展层次的村 开展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更多地推广政府主导,政策扶持,企 业推进,市场化运作方式加快新农村建设。加强项目申报、工程 质量和项目资金的监督和管理。强化农村基础建设和公共设施 的维护与管理。加强村镇规划设计档案、项目建设档案、农村社 会管理档案建设与管理。建立新农村建设网站或开设新农村建 设信息网页。 (五)进一步加强新农村帮建工作。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有自 己的农村联系点,并带头定期到联系点走访调研,带头帮助基 层排忧解难,解决实际问题。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要 继续参加新农村帮建工作,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户外广告牌制作安装合同
- 2024年合作投资协议书模板
- 2024苗木购销合同范本简单版
- 2024股东合作经营合同协议书
- 城市街道广告位租赁合同
- 插画约稿合同样本
- 二房东租房合同租房合同协议范本
- 2024股份制工程合作协议书
- 货物运输合同签订技巧
- 4.1 夯实法治基础(导学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 2023年贵州黔东南州州直机关遴选公务员考试真题
- 货物质量保证措施方案
- 黑龙江省龙东地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测试(二)(期中) 英语 含答案
- 4S店展厅改造装修合同
- (培训体系)2020年普通话测试培训材料
- 3-4单元测试-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 北师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5.8三元一次方程组课件
- 2024混合动力汽车赛道专题报告-2024-10-市场解读
- DB34T 4338-2022 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规范
- 企业单位消防安全规范化管理指导手册
- 废旧物资回收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