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土地管理制度变迁绩效及其制度逻辑_第1页
转型土地管理制度变迁绩效及其制度逻辑_第2页
转型土地管理制度变迁绩效及其制度逻辑_第3页
转型土地管理制度变迁绩效及其制度逻辑_第4页
转型土地管理制度变迁绩效及其制度逻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 转型土地管理制度变迁绩效及其制 度逻辑 摘 要:土地管理制度变迁体现 着转型时期国家和地方的角色和职能界 定,而不仅是土地制度变迁和制度供给 问题,以中央向地方放权和收权为中心 的土地管理中包含了资源配置、资本俘 获和用途管制等多重治理目标,土地管 理法实施以来土地权利与土地义务在国 家-地方 -集体与农(市)民间呈现较高 程度的非对称分布。而土地管理制度变 迁过程呈现着以下特征:中央对地方严 格实施自上而下土地指标管控,但部分 赋予地方在指标利用上探索的权利;中 央赋予地方强制型垄断市场权力于并以 用途管制和规划限制其权力行使;中央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2 赋予集体部分社会与市场参与权利,但 以集体产权边界和用途管制及规划限制 其权利行使。这一放权与收权限制的制 度格局所引发的外部性表现为:用途管 制的绩效消弭、政府权力市场获利机制 的建立与集体福利消散、社会资本力量 与社会参与合作治理不足。由土地权利 与土地义务配置失衡所带来财产与风险 (不稳定)的分配失衡则是这种渐进式 的治理朝向改革的制度成本。土地管理 的进一步制度变迁将遵循既有的这种模 式渐进式进行。 中国论文网 /4/view-12898596.htm 关键词:放权与限权;制度变迁; 土地管理;土地治理;路径依赖 中图分类号:F301.1 文献标识 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7) 03-0043-12 作者简介:曹 飞,河南财经政 法大学工程管理与房地产学院房地产经 营管理系讲师、博士(河南 郑州 450046)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3 党的第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国家 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 颁布 以来,为推进“ 人” 的城镇化,构建城乡 统一的一体化发展机制,顶层设计中土 地制度改革尤其是征地制度改革、建立 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农村土地确 权被密切关注,其后由中央批准在基层 进行探索性实验,体现出当前土地制度 变迁的以强制性制度变迁为主的特点。 与上述土地利用制度和土地产权制度为 主的政策文本和基层试点不同的是,土 地管理制度尤其是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很 少在政策文本和基层试点中出现,而实 际上土地制度的各子制度互为依存、相 互制约从而构成现有土地制度的基本框 架。但既有研究多注重于对某一政策现 象和制度的考查,缺乏一个解释土地管 理向土地治理变迁的分析和解释性框架。 而改革也需要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 调性。本文将以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为核 心,考查在土地用途管制下中央在向地 方放权、向市场让权、向社会还权过程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4 中土地管理制度整体变迁过程,将以一 个系统性、历史过程性的角度考查土地 管理制度变迁的制度绩效及制度逻辑, 进而进一步明确下一步的土地管理制度 变迁中的核心问题所在。 一、层级制管理的纵向发包:用 途管制的制度龃龉 (一)中央配额式管控:层层分 解与管制指标下压 1.指标分解目标责任下压。我国 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从外在看脱胎于计 划经济,但仅是作为管理工具的计划指 标类似于计划经济,如耕地保护指标是 经过层层分解并由各级地方政府承担起 耕地保护的责任,这种指令性计划的产 生、目标与对象均与计划经济时期的计 划指令有很大区别。 “五年 ”规划中将能 源强度指标、耕地保有量等 8 个确定为 约束指标,鄢一龙等认为这些计划指标 管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共事务治理 计划 1,且其认为五年规划体制在这些 公共事务上比市场机制远为有效,但对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5 土地用途管制和耕地保护来说,这与事 实并不吻合。而在规划周期更长(每轮 15 年)的三轮全国土地利用规划中,不 仅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作为 目标进行指标分解后层层下压,建设用 地指标分配亦遵循这一管理模式。作为 宏观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空间的土地 利用规划对土地相关公共事务治理的范 围出现了明显的差异。 2.配额式管控的主要特征。这种 将耕地保护和建设用地指标自上而下层 层分解至各级地方政府的管制方式可以 称之为配额式管控,不仅耕地保护指标 还是建设用地规模指标都是各级地方政 府实施经济建设的约束性指标。配额式 管控的主要决策主体严格控制在中央政 府,省级及以下各政府作为执行主体, 而对配额实施的监督权则分散在从中央 到地方的各级政府间 2,体现了自上而 下的层级制权力嵌入治理方式,接近于 周雪光等提出的“ 行政发包制 ”3。 与国外市场经济国家的土地用途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6 管制(zoning administration /UGB 等) 有所不同,配额制管制模式主要是通过 土地用途分类并将耕地保有量、城乡建 设用地规模、基本农田保护任务等 6 个 约束性指标由中央政府层层分解到地方, 同时辅之以“ 三界四区” 约束用地空间布 局,呈现出计划指标与分区管控结合并 以指标约束为主的特征。以强制力约束 为主要特征的配额式管控的实施也呈现 出强制性而非引导性,其实施工具如建 设项目用地预审、年度土地利用计划和 用地审批等作为行政审批手段来保障土 地用途管制的实施。 (二)地方自主性探索:指标管 控下的主动型活动 1.指标分配与指标争取。土地指 标尤其是建设用地规模指标分配在行政 权力分解上面临着分配效率与分配公平 的直接冲突,这种冲突在具有指标分配 和接受上下级地方政府间、具有零和竞 争关系同级地方政府间的持续的政治博 弈下持续被放大。若基于差异化经济发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7 展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策略,发达地 区政府的指标配置过多将导致域内落后 地区地方政府的阻力增大。反之,相对 平均化的配置用地指标将导致巨大的效 率损失。实际上由于存在的巨大的信息 不对称,即使基于效率的指标配置方式, 仍与土地需求的实际有一定差异。在上 述不同政治力量的博弈下建设用地指标 分配方式呈现出上级政府的指标截留、 同级地方政府的相对平均公平化分配, 最终产生指标的分配在上下级地方政府 间缺乏公平而同级地方政府间缺乏效率 的局面。在现有的户籍制度和财政制度 的既定制度环境下,上述土地指标分配 的方式不利于打破城市的空间结构失衡 现象,也难以实现城市间基本公共服务 均等化的实现,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制约 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推进。 2.指标生产与指标交易。 限于建 设用地指标的配额稀缺性,地方政府在 改善指标分配和积极争取建设用地指标 的同时,还自发探索了土地指标交易和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8 指标生产的方式,这属于制度变迁中的 诱致性制度变迁,在 1998 年土地管 理法出台前后及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实 施前后,地方政府已自发探索土地指标 交易 1,期间中央政府叫停了浙江等地 的基本农田易地代保、折抵指标有偿调 剂政策等 2,汪晖等和谭荣等认为指标 市场化交易有助于解决土地指标分配中 的公平和效率矛盾 3。从指标交易上来 看有两种:存量划拨指标的交易和增量 指标的交易,存量划拨指标交易中有存 量建设用地指标交易以及附属于占用耕 地的耕地占补平衡指标交易。增量指标 中有耕地整理增加建设用地指标的交易 (被叫停) 、集体建设用地整理增加的 建设用地指标交易即城乡建设用地增加 挂钩,其中耕地占补平衡指标交易在多 个省份开展,存量建设用地指标也在南 京等地开展 4,如果说耕地占补平衡指 标交易属于地方政府的被动行为,那么 其余的土地指标交易都是地方政府的主 动“创新”行为。 3.管控指标外违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9 法行为。既有逻辑下地方政府除了在土 地指标争取、分配、生产与交易环节的 行动之外,还有指标管控外的的占地行 为,指标管理外用地主体不仅有农村集 体经济组织、企业个人,还有各级地方 政府。按照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地 方政府是土地利用规划的执行主体,同 时对集体土地所有者、企业及个人的土 地利用情况进行监管。 表 1 1998-2013 年各级地方政府 及其他组织和个人违法比例及平均违法 面积 省级机关 市级机关 县级机关 乡级机关 村组集体 企事单位 个人 98-13 年 16 年 违法件数(件) 1187 6613 21405 28265 105581 291119 1401626 比 例(% ) 0.06 0.36 1.15 1.52 5.69 15.69 75.53 98-13 年 16 年 违法面积(公顷) 7890 13290 58845 43590 79492 430127 177761 比例 (%) 0.97 1.64 7.26 5.37 9.80 53.04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0 21.92 98-13 年 16 年案件平均违法面积 6.6468 2.0097 2.7491 1.5422 0.7529 1.47751 0.1268 注: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国土 资源年鉴 。 1998-2013 年以来,各级地方政 府土地违法面积在土地违法总面积中所 占比重为 16%,集体土地所有人违法比 重为 10%,企业和个人违法比重为分别 为 53%和 21%,而单个违法案件平均违 法面积来看,各级地方政府的违法面积 要远高于村组集体与企业个人平均违法 面积(表 1) ,如果按照第三轮土地利用 规划期内确定的全国新增建设用地指标 (7976.4 万亩)来看,上述全部违法用 地面积(1216.5 万亩)占计划内合法用 地指标的 15%,即管控指标外违法用地 占计划总额度的 15%。而从违法用地中 耕地面积比重来看,在经济增长和固定 资产投资较快的时期省级机关的比重最 高,高达六成到九成(图 1) ,而耕地违 法面积的绝对数量也在这个时期的前后。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1 说明不仅是市县政府间存在着突出的土 地指标竞争,一定时期省级政府间的竞 争也不能忽视,耕地的流失的部分主要 原因与粗放的地方主导型投资增长模式 有关。而其他级别的地方政府之间的耕 地违法面积比例大都在三成到六成之间, 是一种常态型的指标竞争。而作为被监 管对象的企事业和个人违法用地面积中 耕地面积比例也都一直在三成以上,与 地方政府的比重类似,但地方政府往往 实施选择性治理土地滥用问题 5。 注:数据来源于历年国土资源公 报和中国国土资源年鉴 。 图 1 1998-2013 年地方政府及其 他组织和个人土地违法中耕地比重及耕 地违法面积 (三)纵向型管制矛盾:指标管 控与地方化的消解 1.存量指标争取与交易的绩效消 弭。在地方政府对存量计划指标争取的 宏观格局中,建设用地指标呈现出提前 超发的状态,以 1997-2010 第二轮全国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2 土地利用规划为例,规划期内的 1999- 2005 年 6 年间全国已有超过四分之一的 省份用完整个规划期内的建设用地指标, 在不到规划期一半的时段里有接近 60% 的省份用完了整个规划期建设用地指标 的一半以上,其中最高值为 98.8%,全 国只有不到 20%的省份用地指标在配额 额度的一半以内 1。而以第三轮土地利 用总体规划(2005-2020)的实施来看, 2013 年国家土地督察公告的督查工作情 况显示,2005-2013 年 8 年间有些省 (区、市)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突破土地 利用总体规划 2020 年控制指标,相当 一部分省(区、市)存在违反土地利用 总体规划批地问题,有些省(区、市) 存在超出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审批新增建 设用地问题。 在土地指标争取和指标管控外违 法用地的背景下,三轮土地规划实施前 后的耕地流失情况如表 2 所示。其中第 一轮土地规划实行的配额制和分级审批 制度,第二、三轮实行的是配额制和上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3 收审批权至中央和省级政府的制度,相 较于以分区管制和市场化导向、农民自 愿参与的美国耕地保护制度,1980- 2005 年左右我配额管制和严格的行 政审批权下的耕地保护绩效并不比美国 耕地保护绩效更好。2006 年由于政府加 大了土地整治和耕地占补平衡的力度, 我国耕地面积流失速度大幅减小,耕地 保护的任务已经从保数量向数量质量兼 顾的新阶段,虽然中央政府出台了相关 耕地质量问题的政策文件,实际上补充 耕地质量问题一直较多 2。 表 2 三轮土地规划实施前后耕地 流失情况及与美国同期对比 1986 年之前 1986-2000 1996- 2010 2006-2020 美国 年份 1980 到 1986 1986-1998 1998-2006 1996-2014 1982-2007 耕地流失 年均 924 万亩 年 均 600 万亩 年均 1305 万亩 年均 714 万亩 年均 560 万亩 相较于存量指标争取和指标管控 外违法用地,存量土地指标交易(建设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4 用地指标和附属于建设用地指标的耕地 占补平衡指标,前者一般在县市内交易, 后者在省域内进行交易)这类基于地方 政府自发的市场行为对提高配额制下计 划分配资源配置绩效有较大的作用,从 弥补计划缺陷的角度来说,存量土地指 标交易是一种建设用地配置效率帕累托 改进。但从抑制耕地保护的外部性所带 来的市场失灵来说,由地方政府主导土 地非农化和土地指标交易,耕地保护的 外部性并没有因为土地指标交易而消失, 稳定有效消除耕地保护外部性的制度尚 未建立,因此存量土地指标交易应配合 消除耕地保护外部性的制度,才能保障 存量土地指标市场化带来的资源配置总 绩效(耕地和建设用地)改进持续为正。 在上述两种行为对土地用途管制 实施绩效的影响下,中央政府也对土地 利用总体规划进行了调整 1,从调整方 案可以看到:全国建设用地规模指标由 原规划 531.76 万公顷增加到新规划的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5 879.69 万公顷,增发 347.93 万公顷,指 标增发率为 65%,全国 31 个省市自治 区中除了北京、吉林、甘肃、青海四省 土地建设用地规模指标有所缩减,其他 27 个省级行政单位则在原规划指标基础 上调了指标规模(重庆 11.53%-河北 188%之间) 。其中指标超发率超过 50% 的省份占 19 个。耕地保有量方面,由 原耕地保有量的 12033 万公顷上调至 12433 万公顷,净增加保有量 400 万公 顷,其中仅内蒙古和东北三省增额就达 406 万公顷,耕地保有量增加的有 18 个 省份,耕地保有量减少的省份中以经济 高速增长而复垦潜力有限的省份、发达 地区省份和生态薄弱省份为主如北京、 上海、广东、江苏、浙江、河北、山西、 重庆等省份。全国基本农田保有面积则 不增反降了 93 万公顷,其增加的省份 基本与耕地保有量增加的省份一致,但 相对于普通耕地,基本农田面积增长潜 力非常有限,唯一不一致的山东省在耕 地保有量略有增加的情况下基本农田面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6 积大幅降低,而基本农田面积大幅减少 的省份与耕地保有量减少的省份一致, 其中广东与江苏、河北与陕西等就分别 减少 76.6 和 85.67 万公顷,凸显了推进 城镇化过程中基本农田保护难度越来越 增加。由于尚未形成全国的存量土地指 标交易市场,因此由中央政府主导的全 国规划的调整也部分降低了指标计划配 置失灵程度。 垄断供地制度与 土地征收的前置条件具有内在矛盾。 土地管理法四十三条规定:“任何 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需要使用土地的, 必须依法申请使用国有土地;但是,兴 办乡镇企业和村民建设住宅.土地的, 或者.的除外” 。结合上述 土地管理法 四十三条和宪法及其他法律规定可 以看到:土地征收是唯一合法利用集体 土地的途径,垄断供地制度下征收的前 置条件公共利益已经被彻底全面虚置。 尽管公共利益本身难以寻找到良好的实 体标准,但程序性的公共参与以确定公 共利益范畴在此也属多余。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7 内在矛盾同样存在于公共利益与 土地用途管制之间。配额式管控模式下 土地管理法第十八条规定“地方. 建设用地总量不得超过上一级土地利用 总体规划确定的控制指标”。因此来自 上级政府的土地用途管制而非公共利益 本身确定了土地征收的数量,即使是出 于公共利益进行土地征收,也势必受到 土地用途管制的制约。 2.垄断供地下的空间管制与配额 式管控。除却垄断供地制度、配额式管 控与公共利益存在内在冲突矛盾外,还 有垄断供地制度下空间规划管制与配额 式管控之间的外在冲突矛盾,这种矛盾 相对上述内在矛盾更加凸显和被观察到。 在地方政府企业化运营城市的土地财政 背景下,配额式管控让位于空间规划管 制成为一种常态。上述现象产生的直接 重要原因就是土地用途管制和空间规划 管制两种管制工具间的直接冲突。土地 用途管制是以数量配给工具为主,辅以 “三界四区”分区管制,而空间规划管制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8 则以分区管制为主要工具。从管制工具 的技术和制度差异上来看, “多规合一” 的试点城市中发现超过 40%的城乡规划 与土地利用规划存在差异 1,配额制指 标落地的用地布局和空间安排成为技术 性差异的核心所在,禁止建设区和限制 建设区的建设安排成为两种管制工具冲 突最大冲突,这两区中往往包含连片基 本农田和生态保护区等。而计划跟着项 目走导致城市新区建设四面开花、难以 形成集聚效应 2。实际上不论是主要发 达国家的城市增长边界还是法定刚性的 规划衔接、土规合一,无不在技术层面 和初步制度层面实现治理工具的协同以 合理管控城市空间增长。 (三)权力-产权与市场:制度 变迁中的诺斯悖论 中央自上而下赋予地方垄断土地 一级市场的权利同时又强制推动土地出 让市场化的目的在于提高土地用途管制 绩效和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但这种向 地方政府赋权的方式却同土地用途管制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9 本身、征收的公共利益、空间规划管制 呈现出内在和外在的矛盾。其结果是使 得中央推动土地市场化的目标在一定程 度上并不理想,也使得地方政府权力市 场获利机制与公共利益消散机制得以建 立。如果以钱忠好的土地市场化按照农 地非农化灰色市场比重和土地出让一级 市场化率加权平均(非农化灰色市场和 一级出让市场的权重均为 0.5)计算土 地市场化程度,其中 2003-2014 的土地 一级市场化率平均值为 39%,用招拍 斐鋈糜玫卣妓有用地比重表示,这个 市场化程度很低。而农地非农化市场化 率用未批先占用地占实际新增建设用地 占用耕地的比重表示,农地非农化灰色 市场化率按照 2003-2008 年平均 18.5% 来算的话我国土地一级市场的市场化程 度仅有 28.75%,这与十八届三中全会 中央政府提出的“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 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极 不相称。而地方政府 2003-2014 年的土 地财政依赖率以三个指标分别来计算: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20 土地出让金/地方财政收入、土地出让金 与房地产税收/地方财政收入、土地出让 金与房地产税收/地方财政收入与土地出 让金,三个指标的均值分别为 52%、 66%、 43%1,不论哪一个指标均 远远高于一级土地市场化程度。在这种 地方政府高土地财政依赖率的背景下, 地方政府在土地一级市场上有其所遵循 的行为逻辑。这种情况下我国城市工业 用地比重远高于国际城市工业用地比重, 而商住用地价格与工业用地价格比在 2013-2014 年达到了 11 左右,与正常的 商住工业用地价格比偏离很大。这表明 工业用地实际市场化程度和土地利用效 率很低,其土地利用效率提升空间也更 大。从我国 2008-2014 年土地出让金收 入与支出、84 个重点城市土地金融规模、 全国土地税收、全国地方财政收入与支 出、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的数据来看 2,纵然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依赖率看起 来很高,但 2008 年以来,支撑地方推 进“物”的城镇化的最大力量在于土地抵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21 押贷款而非土地出让金。以 2014 年为 例,土地出让金支出当中征地拆迁补偿、 土地一级开发和城市建设分别占比 52%、 23%、 11%,三项共计 86%,用 于农村基础设施和城市廉租房支出的比 重却远低于 10%。但同年 84 个重点城 市的土地抵押贷款增加规模就达到了全 国土地出让金收入总数的一半。综合以 上数据还可以看到,分税制尽管来说对 地方是某种程度的集权,但中央对地方 的庞大的转移支付规模弥补了财政集权 后的地方财政缺口,土地财政直接由分 税制引起缺乏足够的证据。综上我们说 中央在土地管理和资源配置上的权力赋 予与限制导致了地方权力市场利益俘获 机制和公共利益消散机制的建立。 从土地管理的制度变迁角度来看, 上述土地用途管制和土地一级市场垄断 均是中央政府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农地 非农化灰色市场等一直存在,但其作为 诱致性制度变迁的合法地位从未得到政 府的认可,这种不认可体现着国家-地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22 方-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在土地权利与 义务配置上的不对称。对地方政府来说, “诺斯悖论”的租税两难存在于土地管理 制度变迁中,地方政府往往基于短期利 益以租代税 3,中央政府的强制性制度 变迁较慢的原因则是出于制度变迁所引 发的交易费用的考量,这将在下一部分 进行讨论。这样的冲突与博弈决定了一 国的产权制度会在有效和无效之间徘徊 4。 三、行政权力嵌入的社会:参与 与合作治理的抑制 (一)市场国家联合与产权消散: 社会资本的侵蚀 1.市场国家联合下的社会资本成 长不足。垄断型的土地一级市场形成属 于国家自上而下强制性制度变迁,而灰 色土地市场则属于主体的诱致性制度变 迁。我国土地利用管理的突出问题还表 现在政府主导的土地利用社会冲突治理 转型落后于土地市场本身的转型。国家 控制的市场的特征首先表现为掌控土地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23 市场的数量、结构和土地利用的定价权、 管制权、监察权等。国家在土地利用问 题上利用市场建立了强制性的制度,这 个制度本身不仅具有市场作为资源配置 的工具和手段,还有超越市场功能之外 的其他功能 1。这种市场与权力的夹杂 结构不仅支配了土地资源配置,还支配 着土地利用领域的社会资源和社会政治 形态。权力可以在“ 增长逻辑 ”支配下扩 大对土地经济社会领域的掌控,在这种 “增长逻辑”下地方政府扩大对城市存量 和增量土地资源的经营,市民和村民在 市场化深入的背景下试图发展出与国家 平等独立的关系,但其所遇到的阻力不 仅有强大的资本力量,也有地方政府的 宏大叙事和百姓的日常演说的极度不对 等,以及增长话语权所形成的难以辩驳 的道义压力 2。这种公权力与资本的夹 杂结构对土地资源的配置最终在极大程 度上遏制了农民市民自下而上参与城镇 化的可能。这个过程中体现出更多的是 行政权力嵌入的社会,即强政府弱社会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24 和政府承担无限责任的特征 3。 地方政府权力与市场资本的联合支配土 地的过程中产生了公众在土地利用的对 话中仅仅有权力控制下的市场形态的结 果,缺乏形成集体合作等其他重要的关 于土地利用的公共对话方式,由于土地 利用具有极大的外部性,可以说是一种 严格的公共领域活动。这种公共对话是 在土地利用中主体间的竞争、互动、合 作等关系,其核心内容是对公共事务的 参与和合作治理,最终达到私人、集体 和公众利益间的妥协与均衡。这种公共 对话关系能够产生具有公共责任感、主 动关心公共事务与公共利益的公民社会。 公共对话以协商合作为基础,完全不同 于以利润最大化为导向的市场机制,协 商合作的原则是公共利益的最大公约化。 这种协商与市场主体和公权力共同存在。 政府和资本联合的土地市场中,公共利 益往往因为集体行动逻辑的搭便车行为 而陷入公地悲剧,最终产生了权力所控 制的市场联合资本侵蚀了社会参与力量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25 的成长。 2.土地产权:影响社会参与的重 要变量。土地产权不仅影响政府-市场 两分法意义上资源配置绩效,也影响政 府-社会两分法意义上社会参与治理绩 效,进而增加制度变迁的交易成本从而 间接影响资源配置效率。如果以土地产 权的排他性程度和竞争性程度来划分, 可以将土地产权划分为如表 3 的四个基 本类型,其中现有集体土地所有制接近 表 3 中的 B。公共池塘资源的管理者普 遍存在着行政化和垄断化倾向,行政化 源于权力嵌入基层社会治理,而垄断化 则表征为模糊产权下的“ 内部人控制 ”。 因此公共池塘资源治理中缺乏社会资本, 存在着集体行动的困难,理性人难以为 共同利益采取理性行动,奥斯特罗姆对 这种产权形式进行过分析,纵然一些公 共财产私有化或国有化获得了较好的治 理绩效,公共财产管理往往是基于那些 经过长时间演进的规则和程序之上,且 资源使用者在建立和执行规则过程中的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26 积极参与是至关重要的 4。 表 3 土地所有权的类型 排他性 强 弱 竞 争性 强 A 私有产权 B 公共池塘产权 弱 C 俱乐 部产权 D 国有产权 因此,从提高治理绩效上来看, 土地产权影响治理绩效往往是通过土地 产权及其所带来的社会参与程度高低这 两个途径。由于私有化 A 或国有化 D 都将是巨大的产权制度变迁,其间的交 易成本可能远高于制度变迁所获得的收 益,单一的私有化或国有化并非灵丹妙 药,不断呈现的城市国有土地房屋拆迁 冲突即是最好的例证。在 B 和 C 之间 存在着诸多的能提高社会参与度和明晰 产权的排他性和竞争性组合,都将是集 体土地所有制具体实现方式的某种体现。 上表也暗示集体土地所有制的实现形式 肯定是多元化而非单一,将是 B 和 C 间无数序列光谱中的其一。 (二)配额制下的集体土地入市: 管制的社会转移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27 集体土地入市改革体现了国家向 市场主体的还权,但这种还权建立在两 个重要的前提之上。第一,目前试点地 区的集体土地入市不是农村所有的土地, 仅限于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宅基地、 非经营性建设用地、耕地和其他土地等 并没有入市权。据中国土地政策蓝皮 书 2014的数据,中国目前约有 2.7 亿 亩的集体建设用地,是城市建设用地规 模的 2.5 倍,其中宅基地占比 70%,经 营性建设用地占比 10%。且集体建设用 地在城镇周边和远离城镇的空间分布上 非均衡的,布局在城镇周边的集体建设 用地是有限的。因此,抛开其他影响因 素来讲,中央主导的制度变迁以稳健的 渐进式改革为主导,有效降低制度变迁 中的制度风险和交易成本。第二,超出 自用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就必须依法 另行申请批准和调整土地利用规划 1。 这实际上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 的“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 ”前提,已有的 研究如张千帆就认为城镇化的本质是合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28 理的城乡规划与政府审批 2。用地必须 建立的规划管制基础上,这是各国土地 使用的基本准则,但在我国土地用途管 制分割和社会力量参与治理严重不足的 情况下,上述两个重要前提的第二个前 提将是影响集体土地入市改革绩效的核 心。 第二个前提“ 符合规划和用途管 制”中的规划一般是指空间管制规划即 城市规划,而用途管制则是土地用途管 制,这个前提用于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 入市交易,目前有以下几个难以克服的 矛盾:首先,目前的土地用途管制是自 上而下的指标分解体系,地方政府能否 将建设用地指标用于集体土地自由入市 将是一个很大的政策考验。第二,当前 的土地用途管制的重点涵盖城乡,但乡 村地区为重点地区,虽然土地利用规划 到了农村地区,但城乡规划往往无法覆 盖农村地区而一般覆盖到集镇,集体经 营性建设用地的控制性规划多处于空白 状态,导致土地入市的前置条件无法使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29 用。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