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温州市城乡一体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作者:江海滨(系中共浙江省温州市委副秘书长、温州市委市政府农村工作办公室主任) 温州市地处浙江省东南沿海,是浙江省的三大中心城市之一, 也是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和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全市 现辖3区2市6县,有119个镇、143个乡、30个街道办事处,5406个村 委会,511个居委会。2008年末常住人口799.8万人,户籍人口 771.99万人,城镇化比重60.5%。2008年生产总值2424.29亿元,财 政收入339.78亿元,民营经济比重达80.9%。曾先后获得全国十大最 具有活力城市、中国十大品牌之都、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先进城 市和国际最佳休闲城市等荣誉称号。 农村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2005年底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 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温州市委、市政府根据浙江省委、省政府 的统一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统筹城乡发展和“城乡一体 化”为基本方略,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权益为核心,建立健 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加强领导,完善政策,增 加投入,明确重点,创新载体,以点带面,狠抓落实,全市城乡一 体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农业总产值从2005年 的108.43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124.46亿元,同比年均增长1.02%;农 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2005年的6845元增长到2008年的9469元,同比 年均增长7.7,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05年的2.89下降到2008年的 2.7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连续3年高于城市居民人均可 支配收入增长幅度,开始扭转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扩大的趋势。 与此同时,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 水平逐步提高,乡风文明全面普及,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改革稳步 推进,城乡均衡发展态势初露端倪。 主要成效 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定增长。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2006-2008年共建设完成标准农田 39.9万亩,目前全市保有标准农田面积133.06万亩。累计建成水产 养殖标准塘33000亩,建成生态公益林面积250万亩。2008年还启动 了全国首个地级市的绿色碳基金专项。在确保粮食基础产业稳定发 展的前提下,特色主导产业加快发展,现有中国“特产之乡”18个, 省级特色产业强镇(乡)14个,蔬菜、生猪、茶叶、海水捕捞、竹 木等特色主导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50.9%。连续成功举办了三 届中国(温州)特色农业博览会。种子种苗工程深入实施,培育了 60多个市级重点种苗企业和基地。农业产业化快速推进,累计建成 农业产业化基地120万亩,拥有市级“百龙工程”农业龙头企业147 家,年销售额和市场成交额156亿元;其中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29 家,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企业4家。拥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655家, 有社(会)员9.44万人;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1540家。农地流转面 积达55.02万亩,占农户承包面积的26.5。域外农业蓬勃发展,有 170个经济实体,近2万名农民在域外建立以粮食、水产和果蔬为主 的各类农产品基地170多万亩,其中在16个产粮省区建立粮食基地62 万亩,加工基地7个,年提供稳定粮源22万吨。农村二、三产业迅速 发展,2008年来扶持省、市级中小企业创业基地9个,累计完成农村 标准厂房建设450万平方米;累计完成乡镇连锁超市282家,村级连 锁便利店407家。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一大亮点, 累计发展农家乐村(点)557个,经营户1493户,从业人员9626人, 年营业收入4.98亿元。 “百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全面实施, 5年来共培训农村劳动力90万人,进一步提高了农民创业就业能力。 农村人居环境逐步改善。 “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深入实施,6年来共投入建设资金 48亿元,完成村庄整治2320个,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和新社区238个。 “农村环境卫生大整治”活动全面开展,3年来共建成乡镇垃圾中转 站144个,有3504个行政村实行生活垃圾统一收集处理,900个行政 村实行生活污水统一收集处理;累计建成全国环境优美乡镇11个, 省级生态乡镇91个,市级生态乡镇170个,市级生态村670个,省级 绿化示范村64个,森林覆盖率59.3。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 建设步伐加快,2006年启动了“515”防洪保安工程和强塘固房工程, 全市28项“515”防洪工程重点实施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4.9亿元;完 成农村困难群众危旧房改造任务6579户。“万里清水河道建设”和 “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深入实施,6年来完成万里清水河道建设和 农村河沟疏浚整治1591公里,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128.59万人, 新增城镇集中供水覆盖农村人口45.90万人。康庄工程建设成效显著, 6年来投入建设资金33亿元;4268个行政村开通等级公路,通村率达 到79.15%。在2006年实现村村通电的基础上,实施新农村新电力新 服务工程,3年来建成新农村电气化县(市)3个,新农村电气化乡 (镇)49个,新农村电气化村1195个。 农村社会事业迅速发展。 城乡教育均衡化工程加快推进,15年基础教育普及率达到98.39%。 全面取消了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累计有589所学校通过了省义务教 育学校标准化建设验收。农民健康工程深入推进,2008年参加新型 农民合作医疗人数达473.5万人,参合率为93.58%。各县(市、区) 筹资水平均在100元以上,人均103元。以县为单位三大类12项公共 卫生服务综合达标率92.1%。农村社保工程稳步推进。建立健全了城 乡低保标准的动态调整机制、动态物价补贴制度和应保尽保、应补 尽补、应退尽退制度。2008年农村享受最低保障对象65137户、 115581人,全年支出农村低保金13144万元,人均月补差102元,以 县为单位人均月补差率达59%;共帮扶7283名农村低保家庭劳动力实 现就业,低保农户就业比例达到61%。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实行即征 即保,累计参保41.63万人。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制度不断巩固, 2008年实现集中供养率为95.2%。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顺利实施。 2008年完成重度残疾人托(安)养1331人,完成残疾人康复工程 7098例。农村文化建设工程全面推进。三年来共组织下基层演出 4854场,放映农村电影78406场,实现了1147个行政村、2757个20户 以上自然村的电视联网,创建小康体育村1350个;2008年完成有线 广播“村村响”工程建设行政村1574个,实现计划生育率84.30%。 区域协调发展有了新进展。 在2003年全面实施“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的基础上,2005 年开始实施“139富民攻坚计划”,初战告捷。至2007年底,2002年 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年全国平均水平的139个欠发达乡镇 中有137个达标上线。2008年以来,又启动了旨在促进低收入农户奔 小康的“共同跨越六大行动”,使欠发达地区面貌又有了新的变化。 2008年全市低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达4042元,有7.4万户低收入农户 (约占总数35.2%)收入超过4000元;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平均收入达 5199元,有618个低收入农户集中村(约占总数52.9%)收入高于全 国平均水平。产业培育全面开展,六年来全市共培育扶持了103家扶 贫产业龙头和示范基地,直接带动就业4.9万人,联系农户12.5万户, 实现年产值13亿元。欠发达乡镇60%以上的行政村开展了来料加工业 务,累计发放工资7.2亿元,目前从业人员超过6万人。下山脱贫步 伐加快,6年累计下山搬迁农户4.15万户,17万人。扶贫结对全面开 花,6年来各级挂钩帮扶单位共扶持欠发达地区项目5000多个,投入 帮扶资金3.2万元。 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改革稳步推进。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全面加强。深入开展农村党组织“三级联创” 和“先锋工程”建设,累计创建市级“五好”乡镇党委120个,农村 “五好”党组织1498个。推进党员干部现代远程管理教育,实现了 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行政村全覆盖。实施“一村一名大 学生”计划,有2518个村配备了大学生村官。农村民主管理制度不 断完善。深化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有 5191个村达省标 准,达标率为96.04%。农村综合改革全面推进。完成乡镇机构改革, 基本确立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 全面铺开,从2006年的1个县(市、区)扩大到所有县(市、区), 参保品种达13个,3年累计投保金额达2516万元。政策性农村住房保 险全面铺开,2008年完成148.67万户,承保面达100%,累计保费 2230万元。积极开展农村新型合作“三位一体”试点工作。试点由 2006年的1个县(市)扩大到6个县(市),每个试点县(市)都组 建了2个以上县级农业专业合作联合社或大型专业合作社,合计建立 了7个县级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农村合作协会)和22家大型专业 合作社。开展农信担保服务,瑞安市等4个县(市)成立了农信担保 公司,累计为224家农业龙头企业、85家专业合作社、765户种养大 户贷款1612笔,担保金额4.6278亿元。建立健全了农村指导员制度, 五年来共下派到村指导员29902名,疏理并解决重点困难问题5.3万 件,帮助落实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项目6.76万个。目前262个乡镇均实 行了农村专职指导员制度。 启示 强化组织领导和制度建设是保证。 三年多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推进城乡一体化与新农村 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总载体和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总抓 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制度建设,较好地发挥了党委、政府在推 进城乡一体化与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导作用。2006年专门成立市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担任组长,市直属机关的50 多个单位一把手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并招聘了7名大学生, 作为专职人员负责日常工作。各成员单位都落实了分管领导和责任 处室,并确定1名联络员,负责联络沟通工作。各县(市、区)相继 成立了领导机构和新农村建设服务中心,落实日常工作专职人员。 市、县两级还明确了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成员单位的 工作职责,每年由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下达各县(市、区) 和市成员单位的工作任务。在建立工作机构和明确工作任务的基础 上,建立健全了市委常委会和市政府常务会议定期专题研究新农村 建设工作机制,农村工作会议和领导小组扩大会议年会制度,市成 员单位和各县(市、区)分管领导和联络员季度例会制度,信息通 报、重大工作交办督办制度等。几年来,结合“作风年建设” 、百名 县(市、区)委书记蹲点调研、深化拓展“树新形象,创新业绩” 主题实践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等活动,市县两级党政领导开 展了以新农村建设为重点的调研活动,走进矛盾、解决问题、推进 发展。市委、市政府还把新农村建设列入各县(市、区)党委、政 府和市成员单位年度重要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实行年度考核, 并把考核结果抄市委组织、人事部门,作为衡量县(市、区)、市 直相关部门领导班子工作绩效的重要依据。从而在市、县(市、区) 、乡镇三级形成了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职能 部门具体抓、其他部门配合抓”的新农村建设工作格局。 强化政策支持和增加投入是关键。 城乡一体化与新农村建设是个系统工程。作为党委政府层面, 要积极制订规划并出台扶持政策,最主要的标志是增加财政对“三 农”的投入比重。几年来,市本级和各县(市、区)均相继制订了 20062010(2015)年新农村建设规划,逐年加大对城乡一体 化与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力度。自2005年开始,市委、 市政府连续5年出台有关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改革发展的1号文件和 “千村千企共建”、“攻三通(通电、通水、通路)、破三难(上 学难、就医难、保障难)”、农村环境卫生大整治及欠发达地区富 民攻坚、村庄整治、农村综合改革、农家乐发展、农村信息化、基 层基础建设等系列操作性很强的配套政策。这些政策已成为推进城 乡一体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动力。在财力投入上,2006年全市各 级财政预算内资金用于“三农”的增长幅度达22.75%,2007年同比 增长24.0%,2008年同比增长23.90%,总量达80.11亿元。在金融扶 持方面,加大了支农力度,放宽了农业、农村发展贷款担保等方面 的条件。全市农村信用社网点达455个,“三农”贷款的比例从2006 年的62.52提高到2008年的70.28。2008年末,全市共发放农业 贷款284.56亿元,比年初新增57.11亿元,其中农户贷款262.95亿元, 比年初新增53.57亿元。积极开展农民集体土地房产抵押贷款试点, 截止2009年5月底,全市11家金融机构为26512户农户提供61.92亿元 农房抵押贷款,贷款余额占全市总量的1.62%。 强化工作创新和载体创新是重点。 三年多来,市委市政府和市各成员单位在认真组织实施省委、 省政府有关“万村整治、千村示范”工程,康庄工程、千万农民饮 用水工程、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和农村指导员制度等同时, 充分分析本市的特点,抓重点,破难点,出亮点,按照“工作主题 化、主题载体化、载体具体化”的思路,不断创新丰富工作载体, 先后推出各类载体50多个。如针对农村脏乱差和基础设施落后的实 际,2006年以来,明确以“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为龙头,重 点开展“攻三通、破三难”、农村环境卫生大整治等“1+3”行动, 着力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并把“千百工 程”等项目列为每年为民办实事工程,加快了建设的步伐。又如, 针对“高山低谷”明显、区域发展极不平衡的实际,在2003年开始 相继实施“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139富民攻坚计划”、“低 收入农户奔小康共同跨越六大行动”,通过产业培育、下山脱贫、 结对帮扶、山海协助等多种途径,破解欠发达地区难题,推进区域 协调发展。此外,根据农业组织化、规模化、产业化程度较低的实 际,在瑞安市先行试点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建立农民专 业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的农村新型合作体系, 通过做大做强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效地提高了农民参与市场的组织 化程度;通过完善小额信贷机制,创建农信担保公司,盘活了财政 资金的利用效率,有效地解决了农民融资难的问题;通过完善农业 生产、生活资料连锁经营,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等购销网络等多种 途径,有效地解决了农产品销路问题,切实提高了新农村建设的服 务水平。 强化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是根本。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享受者、决策者和建设者,如何 发挥他们在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作用,至关重要。我市民营企业多, 民间资本雄厚,外出能人志士多,回报家乡热情高,如何发挥他们 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决定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所在。 几年来,我市在这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一 是发挥村级集体的作用。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快速推进,我市村级 集体经济也得到了一定发展,并涌现出一批经济强村。2008年全市 村级集体经济收入20.13亿元,其中超100万元的有341个村,这些村 经济实力比较雄厚,并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只要稍加引导,他们自 主建设新农村的能力很强。二是发挥能人志士的作用。我市外出经 商的能人志士多,他们有较高的回报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通过 引导,他们都积极投身家乡的新农村建设。尤其在地处偏僻,村集 体经济收入薄弱的村,能人志士投资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渠道。 如著名侨乡文成县积极引导华侨投身新农村建设,3年捐资建设的资 金达8400万元。三是发挥民营企业和海外侨胞的作用。我市民营经 济发达,占全市经济比重的80%以上,自2006年开始,市委、市政府 组织开展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版现代化办公室租赁场地合同样本3篇
- 二零二五版精制粉原料供应链风险管理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地震监测基站场地租赁与应急救援合同3篇
- 2025年度医疗健康产业园区承包经营合同范本3篇
- 二零二五版温泉度假酒店SPA服务人员劳动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离婚经济补偿协议范本及调解服务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能源项目合作开发PPP模式合同范本3篇
- 物业管理公司2025年度招投标代理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车位租赁合同:住宅小区车位使用权协议2篇
- 2025厂房买卖合同模板:高端装备制造厂房交易3篇
- 以发展为导向共创教育新篇章-2024年期末校长总结讲话稿
- 2025年焊工安全生产操作规程(2篇)
- 广东省广州越秀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试卷(含答案)
- 临床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患者护理查房
- 2024年贵州省中考数学真题含解析
- 参考新医大-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建设规
- 《中医内科学关格》课件
- 2024年中国PCB板清洗剂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纸管》规范要求
- 【数学】2021-2024年新高考数学真题考点分布汇
- 2024年育婴师合同协议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