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七年制)_第1页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七年制)_第2页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七年制)_第3页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七年制)_第4页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七年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七年制) 传统型中医方向教学改革大事记 序号 时间 事件 参加者 地点 1 2005.3.15 关于传统型中医人才培养 模式的论证会 王新陆校长、郭伟星副校 长、教务处杨振宁处长、 基础医学院滕佳林副院长、 研究生处唐迎雪副处长、 人文社科学院崔瑞兰副院 长、刘持年教授、郭瑞华 教授、张柏华教授等 14 位 专家 经十路校区 910 会议室 2 2005.4.8 关于印发山东中医药大 学传统型中医人才培养方 案的通知 校教字200520 号 3 2005.4.8 山东中医药大学传统型中 医人才培养实施方案 4 2005.4.8 山东中医药大学传统型中 医人才培养工作领导小组、 专家组、工作组成立 序号 时间 事件 参加者 地点 5 2005.4.14 中医学专业传统型中医方 向培养方案论证会 教务处杨振宁处长、基础 医学院滕佳林副院长、郭 瑞华教授、张庆祥教授等 10 位专家 经十路校区 912 会议室 6 2005.10.28 中医学专业传统型中医方 向培养方案试行稿完成 7 20064-5 在 2005 级七年制一年级 学生中以自愿报名,参考 中国医学史、中医古汉语 基础课程的成绩进行筛选 20 名成立传统中医班 8 2006614 传统中医班开班仪式 王新陆校长,院党总支书 记姜建国,学生处长李广 华,校教务处长杨振宁, 高鹏老师,张萌老师,李 传实老师,05 级传统中医 方向全体同学。 长清校区 2 号教学楼 320 教室 9 200610 2005 级传统中医班开始在 中鲁医院(专家门诊)跟师 见习,每周 1-2 个半天 10 名老中医为导师、传统 中医全体学生 中鲁医院 序号 时间 事件 参加者 地点 10 2006.10.17 与张庆祥老师及其学生座 谈会 张庆祥老师、燕欣鹏、传 统中医全体同学 教学楼 409 教室 11 2006.10.21 一个传统中医班的努力 齐鲁晚报记者,王晓翠、 孙鹏飞(05 级传统中医班 学生) 12 2006.11.9 山东首创师带徒名医班 健康报记者、丁晓、鞠鹏 超(05 级传统中医班学生) 13 2006.11.9 王新陆校长与传统中医班 学生座谈 王新陆、杨振宁、滕佳林、 2005 级传统中医班全体 学生 教学楼 409 教室 14 2006.12.30 “我对古代文化的 认识” 活 动 文献所步瑞兰老师、刘鹏 研究生、05 级传统中医全 体同学 教学楼 409 教室 15 2006.11.12 参加“笑声传 中国” 节目 05 级传统中医班全体同 学 山东卫视演 播厅 16 2006.12.24 新年晚会 王新陆校长、杨振宁处长、 班主任张庆祥老师、辅导 员张萌老师、05 级传统中 医班全体同学 教学楼 409 教室 17 2007.2.1 教育盲区让“ 纯中医” 掉空 里 齐鲁晚报 18 2007.2.20 山东中医药大学创办传统 中医班 中国中医药报 序号 时间 事件 参加者 地点 19 2007.4.4 传统型中医人才培养课程 设置方案论证会 王新陆校长、郭伟星副校 长、教务处杨振宁处长、 韩涛副处长、针推学院高 树中院长、基础医学院滕 佳林副院长、文献研究所 田思胜副所长、药学院张 永清副院长及刘迟年教授、 姜兆俊教授、田代华教授 等 19 位领导、专家 行政楼 424 会议室 20 20074 中医学专业传统型中医方 向培养方案修订稿完成 21 2007.4.4. 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 中国中医药报 22 2007.4.6 把中医的根留住 山东中医药大学报 23 2007.4.7 王校长与传统中医班学生 座谈(征求同学对培养方 案各方面的意见) 王新陆校长、教务处李茂 峰副处长、基础医学院滕 佳林副院长、郭栋副院长、 辅导员朱姝、05 级传统中 医全体同学 教学楼 104 教室 24 2007.4.15 郭瑞华教授讲座 郭瑞华教授、05 级传统中 医全体同学 教学楼 104 教室 25 2007.4.20 为山东中医药大学教育 改革叫好 中国中医药报 序号 时间 事件 参加者 地点 26 2007.4.20 05 级传统中医班同学开始 练习书法 05 级传统中医班全体同 学 教学楼 104 教室 27 2007.4.15 清明节扫墓 05 级传统中医班全体同 学 英雄山革命 烈士陵园 28 20074.10 在 2005 级中医学专业传 统型中医方向学生对目前 的学习状况进行问卷调查 2005 级中医传统班全体 学生、辅导员朱姝老师 教学楼 104 教室 29 2007.5.17 大佛头登山采药活动 05 级传统中医班全体同 学、辅导员张萌老师 千佛山大佛 头山区 30 20075 在 2006 级七年制一年级 学生中以自愿报名,参考 中国医学史、中医古汉语 基础课程的成绩进行筛选 25 名学生进入传统中医班, 确定张庆祥教授担任业务 班主任 31 2007.6.25 印发进一步深化中医学 专业传统型中医方向教学 改革的意见 校教字200733 号 32 20076 中医学专业传统型中医方 向培养方案定稿完成 33 2007.6.28 厚基础 重传承 谋创新 中国教育报 序号 时间 事件 参加者 地点 34 2007.8.192007.8.25 昆嵛山采药活动 05 级传统中医班全体同 学、辅导员朱姝老师、专 业老师陈静老师(跟随药 学院 2005 级师生 300 余 人) 烟台昆嵛山 35 20079 在 2007 级七年制新生中 以自愿报名,进行面试,参 考是否家传中医及个人对 中医药的认识,筛选 21 名 学生进入传统中医班 基础医学院专家组 长清校区 1 号教学楼 312 教室 36 2007.9.4 姜建国教授讲座 基础医学院党总支书记、 博士生导师姜建国教授, 辅导员朱姝老师、 05、06、07 级传统中医方 向同学 教学楼 413 教室 37 2007.9.11 启动中医学专业传统型中 医方向第一批导师遴选活 动,拟遴选学业导师和临床 导师 45 名 校教字200772 号 38 2007.9.19 2007.9.26 济南市中医院耳鼻喉主任 医师邵健民教授讲座 邵健民教授、05、06、 07 级传统中医方向同学 经十路校区 105 教室 序号 时间 事件 参加者 地点 39 2007.10.18 与传统中医班学生座谈会 美国太平洋中医学院副院 长阿莱克斯博士、荷兰清 白中医学院副院长李颉等、 王新陆校长、辅导员朱姝、 05 级传统中医全体同学 教学楼 104 教室 40 2007.10.25 篮球赛 05、06、07 级传统中医方 向同学、辅导员朱姝老师 经十路校区 篮球场 41 2007.11.1 中医薪火杂志创刊 05、06、07 级传统中医方 向同学 42 2007.11.20 经典背诵比赛 05 级传统中医班全体同 学 经十路校区 103 教室 43 2007.12.24 新年晚会 05、06、07 级传统中医方 向同学,教务处长杨振宁, 乔明琦院长,郭栋副院长, 刘更生老师,郭瑞华老师, 张庆祥老师,辅导员朱姝 老师 经十路校区 401 教室 44 2008.3.24 新学期学习班会 班主任张庆祥教授、05 级 传统中医全体同学 经十路校区 103 教室 45 2007.6.25 刘更生老师讲座 刘更生老师、05 级传统中 医全体同学 经十路校区 104 教室 序号 时间 事件 参加者 地点 46 2007.11.1 公布中医学专业传统型中 医方向第一批导师遴选结 果,共有 45 名教师当选 校教字2007 88 号 47 2007.11.25 中国中医药报采访传统 中医方向 中国中医药报海霞记者, 05 传统中医方向两位同 学,教务处长杨振宁,郭 栋副院长,刘更生教授, 张庆祥教授,辅导员朱姝 老师 长清校区 48 20083 2006 级传统中医班开始在 第一临床学院(专家门诊) 跟师见习,每周 1-2 个半 天 第一临床学院临床导师 14 名、2006 级传统中医班 全体学生 49 20073 2005 级中医传统班丁晓荣 获了 2007 年度国家奖学 金,张云龙、 张宗英同学分 别荣获 2007 年度国家励 志奖学金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5级传统中医班与普通七年制班 专业思想抽样调查分析报告 通过对 05 级传统中医七年制的学生(A 组 20 人)和普通七年制抽 样班(B 组 50 人, 05 级 中医学七年制 4 班) 进行了就方向选择、对传 统中医的看法、课程设置、临床见习的重要性、对中药辨识、中药炮制 的认识、对 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对就业前景的展望等方面的专业思 想调查问卷, 经过对照分析如下: 一、调查结果 表 1 2005 级中医七年制普通班(%) 题号/ 选项 A B C D E 合计 1 26 10 20 8 36 100 2 32 58 6 2 2 100 3 48 40 10 0 2 100 4 90 8 2 0 0 100 5 42 48 10 0 0 100 6 26 40 26 8 0 100 7 64 26 10 0 0 100 8 32 50 14 2 2 100 9 0 28 52 8 12 100 10 32 14 26 26 2 100 11 0 40 26 4 30 100 12 78 6 8 4 4 100 注:A、B 、C、D、E 在内涵,见附件:调查问 卷。 表 2 2005 级传统中医七年制(%) 题号/选项 A B C D E 合计 1 80 0 10 0 10 100 2 50 50 0 0 0 100 3 45 55 0 0 0 100 4 100 0 0 0 0 100 5 10 0 55 25 10.00 100 6 40 60 0 0 0 100 7 80 15 5 0 0 100 8 40 55 5 0 0 100 9 55 0 35 0 10 100 10 10 25 35 25 5 100 11 5 60 10 0.00 25 100 12 80 0.00 5 5 10 100 注:A、B 、C、D、E 在内涵,见附件:调查问 卷。 二、分析 1、在选择传统中医方向方面:可看出 05 级传统中医七年制因为 个人兴趣的占 80%,家庭影响的占 0%,看好中医的发展的占 10%, 就业原因占 0%,其他原因的占 10%。普通七年制因为个人兴趣的仅 占 26%,家庭影响的占 10%,看好中医的发展的占 20%,就 业原因占 8%,其他原因的占 36%。体现出传统方向班的学生对中医学科的兴 趣远高于普通七年制班级。 2、对中医专业的喜欢程度:经过两学年的学习,传统中医方向班 非常喜欢中医专业的占 50%,比较喜欢的占 50%,普通七年制非常喜 欢 32%,比较喜欢占 58%,有些不喜欢占 6%,非常不喜 欢和不确定 的各占 2%。 3、在临床实践中, 传统中医方向班认为中医治疗疾病非常有效 的占 45,比 较有效的占 55,有些效果的占 0%,无效占 0%,不确定占 0%;普通七年制认为中医治疗疾病非常有效的占 48%,比较有效的 占 40%,有些效果的占 10%,无效占 0%,不确定占 2%。 4、通过临床见习, 传统中医方向班认为临床见习对中医专业知 识结构的形成有重要作用的占 100%,一般重要的占 0%,不太重要的 占 0%,不重要的占 0%,不清楚的占 0%;普通七年制 认为临床见习对 中医专业知识结构的形成有重要作用的占 90%,一般重要的占 8%, 不太重要的占 2%,不重要的占 0%,不清楚的占 0%。 5、经过药房见习, 传统中医方向班 10%的学生已 经掌握了 150 种到 200 种中药饮片,25%的学生已经掌握了 100 种到 150 种中药饮 片,55% 的学生已经掌握了 50 种到 100 种中 药饮片,药房见习效果显 著。 6、学习过程中,传统中医班的学生 40%非常喜 欢中医经典著作, 60%喜 欢,远高于普通七年制 26%的学生非常喜欢中医经典著作,40%喜 欢的比率。 7、调查显示,传统中医方向有 80%认为中药 炮制非常重要,15% 的学生认为比较重要,5%的学生认为一般重要;普通七年制 64%认为 非常重要,26%的学生认为比较重要,10%的学生认为一般重要。 8、传统中医班 40%的学生非常喜欢中国传统 文化,55%的学生 喜欢。 5%的学生有些不喜欢,0%非常不喜欢,0% 不确定;普通七年制 有 32%的学生非常喜欢中国传统文化,50%的学生喜欢。14%的学生 有些不喜欢, 2%非常不喜欢,2%不确定。 9、在课程设置上, 传统中医班 55%的学生认为 非常合理,基本认 同和适应了学校的培养方案,部分同学提出了课程进一步优化的各种 想法。 10、传统中医班 65%的学生看好中医的就业 前景,普通七年制只 有 40%的学生看好中医就业前景。 11、传统中医班 10%学生认为英语和西医可以列 为选修课程。 三、结论 总之,我校 2005 级传统中医班经过三个学期的学习,配合门诊、 药房见习,在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与 普通七年制比较,传统中医班的专业思想更加牢固,专业兴趣更加浓 厚,文化底蕴更加深厚,在学习过程中更加重视传承,且经过“ 早临床, 多临床,反复 临床” ,已经达到了预期的临床效果。 附件: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七年制) 专业思想调查问卷 你为什么选择传统中医方向? A.个人爱好 B.家庭影响 C.看好中医的发展 D.就业原因 E.其他 在学习了一段时间后,你喜欢中医专业吗? A. 非常喜欢 B.比较喜欢 C. 有些不喜欢 D. 非常不喜欢 E.不确定 临床实践中,你认为中医治疗疾病有效吗? A. 非常有效 B.比较有效 C. 有些效果 D. 无效 E.不确定 你认为临床见习对中医专业知识结构的形成重要吗? A. 重要 B.一般重要 C. 不太重要 D. 不重要 E.不清楚 你能辨认多少种中药饮片? A. 10 种以下 B.10-50 种 C.50-100 种 D. 100-150 种 E.150-200 种 你喜欢中医的经典著作吗? A. 非常喜欢 B. 喜欢 C. 比较喜欢 D. 有些不喜欢 E.非常不喜欢 你认为中药的炮制重要吗? A. 非常重要 B. 比较重要 C. 一般重要 D. 不重要 E.不清楚 你喜欢中国传统文化吗? A. 非常喜欢 B.比较喜欢 C. 有些不喜欢 D. 非常不喜欢 E. 不确定 你认为目前的课程设置合理吗? A. 非常合理 B.比较合理 C. 有些不合理 D. 不合理 E.非常不合理 如果你认为课程设置不合理,有哪些不合理(填写在下面)? 你认为英语和西医课程是否可以列为选修课? A. 非常必要 B.必要 C. 可以 D. 不必要 E.不确定 你如何看待就业前景? A. 非常好 B.较好 C. 较差 D. 非常差 E.不确定 十一、你毕业后从事何种工作 A. 医院 B.大学 C.社区 D. 自主创业 E.其他 十二、你对临床见习有哪些想法? 山东中医药大学文件 校教字 200520 号 关于印发山东中医药大学 传统型中医人才培养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部门、各单位: 为了更好地继承中医传统理论和技能,促进中医药事业长远发展, 科学规范地开展传统型中医人才培养工作,经过充分论证,制定了 山东中医药大学传统型中医人才培养实施方案,现予印发,请相关 部门和单位认真组织实施,保证本项改革的顺利实施。 附:山东中医药大学传统型中医人才培养实施方案 二五年四月八日 主题词:印发 传统 中医 培养 方案 通知 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办公室 2005 年 4 月 8 日 印发 附件: 山东中医药大学传统型中医人才培养实施方案 为更好地继承中医传统理论和技能,促进中医药事业长远发展, 故在合理借鉴中医传统培养模式和现代中医药教育经验的基础上,融 两者之长,培养部分传统型中医人才。为了科学规范地开展本项工作, 特制定本方案。 一、传统型中医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近半个世纪以来,在党的中医药政策和教育方针指引下,中医药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现代教育的组织形式、教学方 式以及教学内容大量用于中医药教育中,基本实现了中医药人才培养 的规模化、 标准化和教育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建立了适应现代中 医医疗、教学、科研机构主流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当前,高等中医人 才培养知识结构是:在进行必要的文化基础教育的同时,进行以中西 医结合为基本特征的专业知识教育,其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中西比例 基本相当,中医比例稍有偏重。 由于只重视适应主流教育需求,忽略社会多元化需求,致使传统 型中医人才培养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在高等中医教育领域出现了 空白。近年来个别院校开办了传统中医班,力图培养传统型中医人才, 但从其课程体系和培养方式看,未能深刻体现传统型中医人才培养的 规律。 无论从中医药学术传承和发展,还是医疗、教学、科研工作实际 需要来看,均急需一批传统中医功底深厚的人才。有鉴于此,培养一 定数量传统型中医人才是高等中医药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是解决中 医后继乏人问题的必由之路。 二、传统型中医人才培养的总体思路 (一)融入中医人才多元化培养体系 1、完善中医人才多样化培养体系。通过培养传统型中医人才,完 善以现代中医、中西医结合为主体,以传统型中医人才为补充的多元 化的教育体系,以适应社会对中医人才的多元化需求。 2、建立传统中医人才培养多元化体系。瞄准高端需求,首先在中 医学 7 年制中开办传统型中医方向;积极争取设置中医学 8 年制专业 (本硕博连读班),培养传统型中医人才;在充分调研论证、积累经验 的基础上,面向基层医疗机构和农村,培养 5 年制传统型中医人才。 (二)整体设计,精心培养,突出传统中医特色 1、培养方案与成才过程统盘设计。充分考虑学生毕业后的长远 发展,精心 设计其成才之路。在此基础上, 设计 在校期间的人才培养 方案。培养方案纳入学分制整体框架,以学分制作为基本的教学组织 模式,从而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促进个性发展,实现因材施教。 2、课程体系充分体现传统中医特色。借鉴传统的中医教育模式, 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充分利用我校中医基础类和中医文献的学科优势, 在适当进行现代中医课程教学的同时,增加中医经典课程,使学生既 形成对中医学的系统认识,又深刻领悟中医传统理论、思维和临床的 实质,构建能 够充分体现传统型中医人才培养规律的课程体系。 3、培养方式充分体现传统中医特色。在现代教育模式的基础上, 借鉴传统中医教育的成功经验,增加中国传统文化、哲学知识教学, 针灸推拿、中药传统炮制等技能培训,推行经典背诵、名师带徒等制 度。 4、培养规模充分考虑社会需求。本着宁缺勿滥的原则,小规模办 班,招生每年在 15-30 人左右。 三、七年制传统型中医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原则 (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 21 世纪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中医药事业发展需 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古 汉语知识,能 够顺利阅读与研究中国 古典文献,并熟读中医经典,掌握系统扎实的中医药学基本理论,具 备熟练运用传统方法诊疗中医各科疾病特别是疑难杂证的能力;具有 一定的科研能力、较宽的人文社科知识面,掌握必备的现代医学和自 然科学知识,了解现代医学基本诊断方法和结果,能够排除不适合中 医诊疗的疾病;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并富有创新意识的传统型中医学高 级人才。 (二)课程设置与实施的基本原则 在合理借鉴中医人才培养传统模式和现代中医药教育经验的基 础上,融两者之长,探索传统型中医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模式。 1、以传统文化教育为基础,加强学生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传统 文化素质, 为中医的继承与发展奠定基础。 2、系统、深入地进行中医理论教育,以中医经典著作学习背诵为 核心,充分发挥我校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文献等学科优势,选派最优 秀的教师任课,聘请著名专家做专题讲座,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中 医理论基础及临床技能。 3、以中医执业考试内容为主线,合理安排现代医学知识模块的 教学内容及时间,让学生能够看懂基本的现代医学诊断及常规的实验 室检查如化验单、心电图、CT 等,其他西医 课程采取选修或自学的形 式进行。 4、外语必修课仅开设专业英语,本着个体需求、个性发展的 原则,将大学英语列为选修课程。 5、临床实践以继承和熟练掌握中医传统理法方药为主,以师 带徒作为临床教学必要的补充,边教学边实践。施行导师制,跟随 名中医坐诊, 继承名中医学术精华,实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 床。 四、实施方案 (一)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 1、在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领导下,成立传统中医人才培养工作 领导小组,全面负责传统中医人才培养领导工作。下设专家组和工作 组两套班子。 2、专家组负责对传统中医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业务性问题进行指 导、 论证、审议。 3、工作组负责制定并不断完善传统中医人才培养工作方案,为 领导小组和专家组开展工作提供服务。 4、传统中医人才培养工作的重大问题,由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 审定。必要 时,提 请校 长办公会或党委会确定。 (二)工作计划 1、试点专业的选择 (1)根据现有条件,考虑首先在中医 7 年制专业中进行试点,设 立中医 7 年制专业传统型中医方向。招生人数在 30 人左右。 (2)积极争取上中医 8 年制本硕博连读班。 (3)条件成熟逐步推广至中医 5 年制。 2、日程安排 具体安排详见附件 2。 附:1、中医学七年制专业(传统型中医方向)课程设置基本框架 2、中医学七年制专业(传统型中医方向)课程设置初步方案 3、传统型中医人才培养工作进程表 4、传统型中医人才培养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工作组成员名单 2005 年 3 月 29 日 附 1: 中医学七年制专业(传统型中医方向)课程设置基本框架 课程模块 总学分 比例(%) 公共基础课 56 14.3 中医课 168 42.9 西医课 28 7.1 实践教学 140 35.7 总 计 392 100 附 2: 中医学七年制专业(传统型中医方向)课程设置初步方案 课程模块 课 程 名 称 素质教育模块 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邓小平理论概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自然辩证法、科学社 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古汉语、体育、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中医 文献检索、军事学、卫生法学、普通话培训教程、专业外语、计算机 文化基础、医学科学概论等 传统文化模块 中国古代思想史、中国医学史、中国古代哲学、中国古代文化综述、 古代要籍选读(十三经选介、史籍选介、诸子百家选介、唐诗宋 词欣赏) 、中医文化导论等 经典模块 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内经难经文献选介、伤寒论金匮要略文献选介、中医文献学概论等 中医基础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药炮制学、 诊法文献选介、辨证论治精讲、中药药剂学概论、中药文献选介、 方剂文献选介、方剂配伍与现代研究、治则与治法等 中医临床模块 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骨伤学、 中医眼科学、中医耳鼻喉科学、针灸学、推拿学、中医内科学文献选 介、中医外科学文献选介、中医妇科儿科文献选介、针灸推拿文献选 介、五官科文献选介、中医论文写作、中医医案学等 西医专业课程 西医学综合(亦可设置几门课程) 基本实践教学 两次集中见习,每次 812 周;毕业实习一年半。 辅助实践教学 第二学年下半学期至第五学年给学生配备基础导师,跟导师坐门诊, 实现早临床,进行多临床,反复临床,每学期 4 学分,共计 28 学分。 附 3: 传统型中医人才培养工作实施日程表 时 间 内 容 负责单位 2005 年 3 月底前 制定传统型中医人才培养实施方案 教务处 2005 年 4 月 30 前 制定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 基础医学院 文献研究所 2005 年 6 月底前 完成开办该专业方向的各项教学准备工作 有关单位 2005 年 9 月 正式开办该专业方向 有关单位 2005 年底前 1、完善该专业方向的有关配套管理办法 2、积极申办 8 年制 有关单位 附 4: 传统型中医人才培养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一、领导小组 组 长:王新陆 副组长:郭伟星 成 员(按姓氏笔划顺序排序): 王振国、乔明琦、 张成博、张志强、杨传华、 杨振宁、周 东民、 姜建国、高雪峰 二、专家组 组 长:姜建国 副组长:韩 涛 成 员(按姓氏笔划顺序排序): 丁元庆、王 浩、王宝琴、田代 华、刘更生、刘持年、刘昭纯、 孙衡山、宋爱莉、 张 伟、 迟华基、施观芬、段 长利、唐迎雪、 郭瑞华、陶汉华、高 树忠、崔瑞 兰 三、工作组 组 长:乔明琦 副组长:滕佳林、田思胜 成 员:艾 邸、潘月莉、郭 威、金秀梅、袁 浩 山东中医药大学文件 校教字200733 号 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中医学专业传统型中医方 向 教学改革的意见的通知 各部门、各单位: 关于进一步深化中医学专业传统型中医方向教学改革的意见 已经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望遵照执行。 二七年六月二十五日 主题词:印发 传统型中医 教学改革 意见 通知 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办公室 2007 年 6 月 25 日印发 关于进一步深化中医学专业 传统型中医方向教学改革的意见 为了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中医药学术,培 养功底扎实深厚的优秀中医人才,我校自 2005 年起,在中医学专业 (七年制)设置了传统型中医方向,开办了传统中医班,启动了中医人 才培养的“基因工程 ”。为了进一步明确该方向的办学定位,优化培养 模式,实现 改革初衷,确保培养质量,特提出本意见。 一、传统中医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 传统中医人才培养,要坚持“厚文理,精医理,通经典,重实践, 早师承”的原 则,充分尊重中医人才成 长规律,充分借 鉴中医人才传 统培养方式的精髓,融中医人才传统培养方式于现代高等教育模式之 中。营造有利于中医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创造氛围、加强教育、熏陶 培育,提高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和中医专业素养,使学生真诚热 爱中医事业,立志传承中医学术,熟练掌握中医技能,自觉实践中医 理论, 为培养一代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知行合一的中医传人奠定坚 实基础。 二、培养目标和学业规格 (一)业务培养目标 培养忠诚中医事业,基础知识记得牢,重要知识背得出,中医方 法用得上,主要技能练得熟,常见疾病看得好的优秀中医人才。概而 言之,即热爱 中医,基础扎实,功底深厚,会用中医的方法看病,能用 中医的方法治好病的优秀中医人才。 (二)学业规格要求 传统型中医方向培养的学生,应当达到以下学业要求: 1、具备较为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熟练掌握古汉语知识,懂 中国古代古代天文历法,掌握中国传统哲学理论精髓和思维方法; 2、精读并有选择地背诵重要中医典籍,深刻领会和掌握其精神 实质和思维方法,掌握中医学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 3、掌握中医学相应的传统技能和相关知识; 4、了解现代医学,具 备其它必备的相关知识和能力; 5、具有较强的继承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较强的从事 中医临床实际工作和相关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三、人才选拔与培养模式 (一)人才选拔 新生入校后即分方向。学生自愿报名,根据高考成绩择优分入传 统中医方向,全学程按传统中医方向培养。 (二)人才培养 传统中医人才培养,要突破当前中医院校通行的中医人才培养模 式,以充分尊重中医人才成长规律为前提,借鉴中医人才传统培养方 式的精髓,融合现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式的优点,敢破敢立,进行 创造性的规划设计。其培养方案应当充分体现以下原则: 1、重素质,厚文理。 在 课程设置中,要注重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课程,特别是与中医学相关、与中医人才成长 相关的课程,包括中国古代汉语言文字、中国古典哲学、中国古代历 史、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等课程,同时设置中西文化比较类课程,使学 生了解国学、西学之短长,热爱国学,熟悉国学,掌握中国古典哲学理 论精髓及其思维方法,具备传统中医人才的基本素质。 2、重传承,通经典。 在 课程设置中,主要采取以中医典籍为基础 设计课程的方式,构建传统的中医课程体系,使学生通过大量通读或 选读中医典籍原著,掌握中医学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 尤其要强化中医“四大 经典” 的教学,使学生精通其理 论体系。同时, 明确学生必读、选读书目和需要背诵的内容,加强中医典籍学习,提 高自学和感悟中医的能力。 3、重实践,早临床。 坚 持不懈地实践“ 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 的原则,从学生进入专业方向开始,即采取边学习边临床的教学方式 进行教学。学生进入专业方向的第一学期(即第二学年第一学期),每 周至少安排 1 个半天的临床见习;第二学年以后,每周的临床时间不 应少于两个半天;进入临床课阶段后,采取半天上课、半天临床实习 的方式进行教学;每个暑假,均安排 2-3 周的集中 临床见习;经常性地 组织学生进社区、下基层,开展医疗咨询与服务。 4、重师承,早熏陶。 学生一 进入专业方向,即确定导师。要遴选 中医功底扎实的优秀教师做为学业导师,对学生进行系统深入的全学 程指导。同 时, 为学生配 备临床导师,指 导学生的临床实践。学生师从 临床导师采取流动制,每间隔一定时间进行一次轮换,使学生师从诸 家,博采众长。 5、重技能,多实践。 要加 强中医传统技能的教学与实训,设置或 加强采药、中 药饮片辨识、中药传统炮炙技法、针灸、推拿、外治疗法 等课程,并 强化技能训练,使学生全面掌握中医传统诊疗技法、中药 传统炮炙技法等传统技能。 总之,其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应体现以下精神:一是课程设置要 “松” ,课程不在多而在精; 课后管理要“ 紧”,不可放任,要想办法调动 和引导其积极性,或硬性要求其读、背、做 读书 笔记。二是有些课要 “实” ,夯 实中医基础;有些 课要“ 高”,提高理 论水平;技术性的要“练”, 如诊脉、针 灸等。 四、加强传统中医人才培养的有关措施 (一)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 当前,传统型中医人才后继乏人现象十分严重,已成为影响中医 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办好中医学专业(七年制)传统型中医方向, 不仅有利于进一步优化我校的人才培养结构、突出办学特色,而且对 于探索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振兴和发展中医事业具有重要意义。办好 传统中医方向,关键是理清思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这就需要参与 传统型中医人才培养工作的各个部门和单位、各位教师和教学管理人 员,必须统 一步调,按照本意见的原则要求,大力推进中医学专业 传统型中医方向教学改革,高质量和创造性地完成人才培养相关的各 项工作。 (二)进一步优化教学组织 1、采取学年学分制的方式组织教学,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七年 一贯式整体设计。前三届传统中医班为改革试点班,其培养方案和教 学计划可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完善。 2、为了便于“ 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传统型中医方向的学 生,安排在老校区上课。 3、在不打破原有学院、系或教研室组织结构的前提下,选聘中医 功底扎实的优秀教师,成立跨学院、跨学科的导师组,定期开展相关 的教学研究,并承担传统中医方向的中医课程教学任务,以一贯之地 实施传统中医人才培养方案。 4、课程教学模式应有别于普通中医专业的教学,中医课程原则 上不向学生讲授西医知识,临床类课程应以案例式教学法为主授课。 (三)进一步加强相关工作 1、辅导员应选配中医专业的毕业生,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和日常管理工作; 2、每个班配一名业务班主任,负责相应班级的学业指导。业务班 主任应由中医功底扎实的优秀教师担任; 3、采取各种可行措施,营造中国传统文化氛围; 4、积极开展有益于学生巩固专业思想、提高专业能力和综合素 质的课外学术活动和文体活动; 5、在教室为学生配备中医书架、常用中药生药和饮片标本。 6、为鼓励教育学生坚定中医信念,在后两年给予学生一定的资 助,优秀学生可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