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资料来源:商务部中国投资指南网 /pub/FDI/gjjjjkfq/gjjkfqzl/fzbg/fzbg2006/default.htm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报告(2006)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 1/1 页 共 11 条记录 跳转到第 1 页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报告(2006)前言 2006-11-16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报告(2006)目录 2006-11-16 第一章 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基本情况 2007-01-05 第二章 2005 年经济发展情况 2007-01-05 第三章 2005 年外商投资企业发展情况 2007-01-05 第四章 2005 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 2007-01-05 第五章 2005 年集约节约利用资源情况 2007-01-05 第六章 2005 年社会发展情况 2007-01-05 第七章 2005 年投资环境综合评价 2007-01-05 第八章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摘要 2007-01-05 第九章 结语:积极引导国家级经济技术 开发区争创新优势 2007-01-05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 1/1 页 共 11 条记录 跳转到第 1 页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报告(2006)前言 2006-11-16 建立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在邓小平同志亲自倡导并积极推动下,党中央、国 务院作出的重要决策,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步骤,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 成功实践和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改革开放中发挥了重 要的窗口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为了促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进一步提高发展水平, 2004 年 12 月,经国务院 批准,商务部、国土资源部、建设部联合召开了全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作会议。 根据会议精神,2005 年 3 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商务部、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关于 促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进一步提高发展水平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国家级经济技 术开发区新时期的指导思想、发展方针和目标,明确了促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提 高发展水平的工作重点。2005 年,商务部和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围绕工作会议和 若干意见的有关精神全面开展落实工作,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社会各方面 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发展水平进一步得到提高。 为了使国内外投资者、研究机构和社会公众更加系统全面了解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 区发展情况,商务部特此编写了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报告(2006),重点 介绍了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2005 年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情况。 本书一共分为八个部分,分别从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基本情况、经济发展情况、 外商投资企业发展情况、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集约节约利用资源情况和社会发展 情况进行阐述,并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十一五”规划内容进行摘要说明,最后对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本书采集的数据来源于商务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统计和投资环境综合评价 体系,按东中西区域进行分析比较,主要以数据分析和图表展示为主,力求全面客观 反映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2005 年实际发展情况。 附录部分收录了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2005 年大事记以及与报告阐述内容有关的 数据表格。 商务部外资司 二 00 六年八月二十五日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报告(2006)目录 2006-11-16 第一章 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基本情况 一、批准设立情况 二、区域分布情况 三、规划面积情况 第二章 2005 年经济发展情况 一、地区生产总值(GDP) 二、工业生产总值 三、工业增加值 四、税收收入 五、出口 六、固定资产投资 第三章 2005 年外商投资企业发展情况 一、外商投资企业数量 二、吸收利用外资情况 三、工业产值 四、工业销售收入 五、涉外税收收入 六、世界 500 强企业的投资情况 第四章 2005 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 一、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 二、高新技术企业工业产值 三、高新技术企业产品销售收入 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五、科技研发资金投入 第五章 2005 年集约节约利用资源情况 一、集约节约利用土地 (一)每平方公里地区生产总值(GDP) (二)每平方公里工业总产值 (三)每平方公里税收收入 (四)每平方公里累计吸收外资 (五)每平方公里出口额 二、集约节约利用能源 (一)工业企业万元 GDP 综合能耗 (二)工业企业万元 GDP 取水量 第六章 2005 年社会发展情况 一、就业情况 二、教育经费支出 三、管理体制和园区建设情况 四、环境保护情况 第七章 2005 年投资环境综合评价 一、综合指数排位情况 二、综合经济实力指标排位情况 三、基础设施配套能力指数 四、经营成本指数 五、人力资源及供给指数 六、社会及环境状况指数 七、技术创新环境指数 八、管理体制建设指数 九、发展与效率指数 十、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第八章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摘要 一、发展现状 二、发展环境 三、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四、主要任务 五、政策措施 第九章 结语:积极引导国家级经济技术 开发区争创新优势 一、促进东中西开发区合作,推动“万商西进” 二、加快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条例的立法工作 三、促进与港口和其他特殊经济区域的联动 四、推动管理体制创新,实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五、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工业园区 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七、创新投融资体制,加大财政资金扶持 八、进一步完善综合统计和投资环境评价制度 附录 2005 年大事记 附表 第一章 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基本情况 2007-01-05 建立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在邓小平同志亲自倡导并积极推动下,党中央、国 务院作出的重要决策,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步骤,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 功实践和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 20 多年的发展,2005 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各项经济指标继续保持增长, 在不到全国总面积万分之一的土地上,创造了占全国 4.49%的地区生产总值(GDP) 8195.20 亿元和 7.85%的工业增加值 5981.35 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结构不断优 化,期末高新企业数达到 3205 家,同比增长 6.64%;实现工业总产值(现价) 10860.90 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现价)的 46.46%;出口结构和外资利用水平不断提升,出口 1137.97 亿美元,占全国的 14.03%,其中机电产品出口占 72.44%,实际利用外资 130.23 亿美元,占全国的 21.60,累计吸收外商投资金额达到 999.32 亿美元,期末实有外商 投资企业数达到 19966 家;集约、节约用地,土地利用效益明显,平均每平方公里地区 生产总值(GDP)达到 9.74 亿元,每平方公里税收达到 1.45 亿元,远远超过国内平均水 平;投资环境不断优化,形成了人才、资金的集聚地,当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3473.70 亿元,比上年增加了 29.93%,共引进资金 2250 亿元,其中外资 130 亿美元,内资 1178 亿元,新设立企业 20056 家,从业总人数达到 417.27 万人。另外,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 区还在党的建设和工会建设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积极探索创新,取得了宝贵经验。 实践证明,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典型的“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 的 园区发展模式,在土地、能源日趋紧张和环境保护日益迫切的新形势下,继续发挥着重 要作用。 一、批准设立情况 1984 年 5 月,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建立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重大决策。随着我 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和西部大开 发、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两大战略的实施,1984 年至 2002 年,国务院一共批准设立了 49 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 5 家享受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政策的工业园区。其中, 2000 年以前批准设立的有 37 家,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2000 年以后新批准设立的 17 家, 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见附表一) 二、区域分布情况 54 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中,按照东中西区域划分:东部沿海地区 32 个;中部 地区 9 个;西部地区 13 个。全国 31 个省、市、自治区省会(首府)城市至少有 1 家国 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见附表一)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区域分布情况 三、规划面积情况 截止到 2005 年底,54 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经国务院批准规划面积一共为 841.72 平方公里,其中东部 32 家共 636.23 平方公里,中部 9 家共 93.74 平方公里,西部 13 家共 111.75 平方公里。(详见附表一) 2005 年期间,国务院先后批准了青岛、秦皇岛和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 3 个国家级 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扩区申请,分别扩大规划面积 5.02 平方公里、16.08 平方公里和 12 平 方公里。 第二章 2005 年经济发展情况 2007-01-05 为了促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进一步提高发展水平, 2004 年 12 月,经国务院批 准,商务部、国土资源部、建设部联合召开了全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作会议。根 据会议精神,2005 年 3 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商务部、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关于促进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进一步提高发展水平的若干意见,制定了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 区进一步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明确了促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提高发展水平的工 作重点。2005 年,商务部和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围绕和工作会议和若干意见的 有关精神全面开展落实工作,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2005 年经济社会各方面保持持续快 速增长,发展水平进一步得到提高。 2005 年,在不到全国总面积万分之一的土地上,54 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创造了 国内生产总值 8195.20 亿元,占全国比重 4.49%;工业增加值 5981.35 亿元,占全国比重 7.85%;税收收入 1219.28 亿元,占全国比重 3.95%;出口 1137.97 亿美元,占全国比重 14.93%;实际利用外资 130.23 亿美元占全国比重 21.60%;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3473.70 亿 元,占全国比重 3.92%;截止到 2005 年底,累计吸收外资达 999.32 亿美元,占全国比重 16;新设企业 2 万多家,直接从业人员超过 400 万人。 国内生产 工业增 进出口 外商实际 总值 加值 税收收入 总额 其中:出口 进口 投资 单位 亿元 亿元 亿元 亿美元 亿美元 亿美元 亿美元 开发区 8195.20 5981.35 1219.28 2252.35 1137.97 1114.38 130.23 全国 182321 76190 30866 14221 7620 6601 603 所占比重 4.49% 7.85% 3.95% 15.84% 14.93% 16.88% 21.60% 同比增长 24.14% 23.18% 30.68% 35.51% 41.71% 29.72% -4.30% 全国增幅 9.90% 16.40% 20% 23.20% 28.40% 17.60% -0.50% 增幅差额 (百分点) 14.24 6.78 10.68 12.31 13.31 12.12 -3.8 表 11:54 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经济指标 一、地区生产总值(GDP) 2005 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实现 GDP8195.20 亿元,同比增长 24.14%,占全国比重为 4.5%。 其中:东部 32 家经济技术开发区 2005 年实现 GDP6647.71 亿元,同比增长 23.93%,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苏州工业园 区。 中部 9 家经济技术开发区 2005 年实现 GDP1053.38 亿元,同比增长 25.57%,排在前 三位的依次是长春、武汉和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 西部 13 家经济技术开发区 2005 年实现 GDP494.12 亿元,同比增长 23.95%,排在前 三位的依次是西安、重庆和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 地区生产总值 3 年纵向比较(分东中西)(表 12)单位:亿元 经济指标 2005 年 同比增长 2004 年 同比增长 2003 年 全体 8195.20 24.14% 6601.44 32.43% 4985.01 其中:东部 6647.71 23.93% 5363.90 33.63% 4014.08 中部 1053.38 25.57% 838.88 29.59% 647.33 西部 494.12 23.95 398.66 23.20% 323.60 二、工业生产总值 2005 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工业生产总值 23376.88 亿元,同比增长 30.24%。 其中:东部 32 家经济技术开发区 2005 年实现工业生产总值 19578.03 亿元,同比增 长 30.38%,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苏州工业 园区。 中部 9 家经济技术开发区 2005 年实现工业生产总值 2726.46 亿元,同比增长 30.02%,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长春、哈尔滨和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 西部 13 家经济技术开发区 2005 年实现工业生产总值 1072.39 亿元,同比增长 28.20%,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西安、重庆和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 工业总产值 3 年纵向比较(分东中西)(表 13)单位:亿元 范围 2005 年 同比增长 2004 年 同比增长 2003 年 全体 23376.88 30.24% 17949.11 38.53% 12957.13 其中:东部 19578.03 30.38% 15015.60 40.72% 10670.71 中部 2726.46 30.02% 2096.98 31.34% 1596.64 西部 1072.39 28.20% 836.52 21.27% 689.79 三、工业增加值 2005 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工业增加值 5981.35 亿元,同比增长 23.18%,占 全国比重 7.85%。 其中:东部 32 家经济技术开发区 2005 年实现工业增加值 4880.27 亿元,同比增长 22.61%,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天津、广州和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 中部 9 家经济技术开发区 2005 年实现工业增加值 787.09 亿元,同比增长 28.34%, 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长春、南昌和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 西部 13 家经济技术开发区 2005 年实现工业增加值 313.99 亿元,同比增长 19.78%, 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西安、呼和浩特和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 工业增加值 3 年纵向比较(分东中西)(表 14)单位:亿元 范围 2005 年 同比增长 2004 年 同比增长 2003 年 全体 5981.35 23.18% 4855.62 34.80% 3602.08 其中:东部 4880.27 22.61% 3980.23 36.55% 2914.75 中部 787.09 28.34% 613.27 31.49% 466.39 西部 313.99 19.78% 262.13 18.64% 220.95 四、税收收入 2005 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税收收入 1219.28 亿元,同比增长 30.68%,占 全国比重 3.95%,超过了 GDP 的同比增长幅度,占 GDP 的比重为 14.88%。 其中:东部 32 家经济技术开发区 2005 年实现税收收入 1013.42 亿元,同比增长 30.68%,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广州、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苏州工业园区。 中部 9 家经济技术开发区 2005 年实现税收收入 130.33 亿元,同比增长 34%,排在 前三位的依次是武汉、哈尔滨和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 西部 13 家经济技术开发区 2005 年实现税收收入 75.54,同比增长 25.36%,排在前 三位的依次是重庆、西安和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 税收收入 3 年纵向比较(分东中西)(表 15)单位:亿元 范围 2005 年 同比增长 2004 年 同比增长 2003 年 全体 1219.28 30.68% 933.04 23.31% 756.64 其中:东部 1013.42 30.68% 775.52 23.47% 628.12 中部 130.33 34.00% 97.26 20.59% 80.65 西部 75.54 25.36% 60.26 25.91% 47.86 五、出口 2005 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总额为 1137.97 亿美元,同比增长 41.71%,占全 国比重达到 14.93%。 其中:东部 32 家经济技术开发区 2005 年出口 1093.83 亿美元,同比增长 40.58%, 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苏州工业园区、昆山、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 中部 9 家经济技术开发区 2005 年出口 28.51 亿美元,同比增长 75.99%,排在前三位 的依次是长春、合肥和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 西部 13 家经济技术开发区 2005 年出口 15.60 亿美元,同比增长 78.29%,排在前三 位的依次是呼和浩特、乌鲁木齐和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 六、固定资产投资 2005 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3473.70 亿元,占全国固定资产 投资(88604 亿元)的比重为 3.92%,同比增长 29.93,其中完成土地开发投资 502.67 亿元,同比增长 6.95%。 出口情况 3 年纵向比较(分东中西)(表 16)单位:亿美元 范围 2005 年 同比增长 2004 年 同比增长 2003 年 全体 1137.97 41.71% 803.04 64.29% 488.80 其中:东部 1093.83 40.58% 778.1 66.05% 468.59 中部 28.51 75.99% 16.2 14.92% 14.93 西部 15.60 78.29% 8.75 43.11% 6.11 其中:东部 32 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2005 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2680.71 亿元, 同比增长 27.88%,其中完成土地开发投资 385.10 亿元,同比增长 7.45%。2005 年,固定 资产投资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苏州工业园区、宁波和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 中部 9 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2005 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395.15 亿元,同比增长 32.69%,其中完成土地开发投资 55.68 亿元,同比增长 7.85%。2005 年,固定资产投资 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南昌、武汉和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 西部 13 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2005 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397.84 亿元,同比增长 42.39%,其中完成土地开发投资 61.88 亿元,同比增长 3.19%。2005 年,固定资产投资 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重庆、西安和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 第三章 2005 年外商投资企业发展情况 2007-01-05 从开放程度上看,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继经济特区之后的第二开放带,在我国 对外开放中处于前沿地位,外向型经济日益凸现,外商投资企业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 区中从规模上和总量上占了大部分比例。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提高吸收外资质量为 主,外资带动内资,加强外资先进技术转移和吸收,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提高 发展水平,促进内外资密集增长带的形成。 2005 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际吸收外资 130.23 亿美元,完成外资工业产值 (现价)18312.86 亿元,实现外资工业产品销售收入 18420.56 亿元,创造涉外税收 764.72 亿元。截止到 2005 年底,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期末实有外商投资企业 19966 家, 累计吸收外资 999.32 亿美元,世界 500 强在区内投资企业达到 1308 家。 一、外商投资企业数量 2005 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 2747 家,截止到 2005 年底,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期末实有外商投资企业 19966 家。 其中:东部 32 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2005 年期末实有外商投资企业 18095 家, 同比增加了 1138 家。外资企业数量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苏州工业园区、大连和天津经济 技术开发区。 中部 9 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2005 年期末实有外商投资企业 1208 家,同比减少 了 10 家。外资企业数量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哈尔滨、合肥和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 西部 13 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2005 年期末实有外商投资企业 663 家,同比减少 了 211 家。外资企业数量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重庆、西安和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 二、吸收利用外资情况 (一)2005 年实际利用外资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仍然是外商投资的重点区域和我国引进优质外商投资的重要 阵地。2005 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际利用外资 130.23 亿元,同比下降 4.3%,占 全国比重 21.60%。 其中:东部开发区 2005 年实际利用外资 109.26 亿美元,同比下降 4.44%。排在前三 位的依次是苏州工业园区、天津和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 中部开发区 2005 年实际利用外资 15.43 亿美元,同比下降 15.92%,下降幅度较大。 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长春、武汉和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 西部开发区 2005 年实际利用外资 5.53 亿美元,同比增长 63.64%,仍然保持大幅度 增长。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西安、重庆和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 (二)历年累计实际使用外资情况 截止到 2005 年底,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累计实际使用外资达到 999.32 亿美元, 在 2004 年的基础上增长了 15.22%,占全国累计使用外资金额( 6224.26 亿美元)的 16%,平均每平方公里累计外商实际投资金额为 1.19 亿美元。 东部 32 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累计使用外资达到 872.90 亿美元,占全部国家级 经济技术开发区的 87.35%,在 2004 年的基础上增长了 9.60%,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天津 经济技术开发区、苏州工业园区和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中部 9 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累计使用外资达到 99.57 亿美元,在 2004 年的基础 上增长了 20.19%,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武汉、长春和哈尔滨经济技术开发区。 西部 13 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累计使用外资达到 26.83 亿美元,在 2004 年的基 础上增长了 25.67%,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西安、重庆和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 三、工业产值 2005 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外资工业产值 18312.86 亿元,占工业总产值 (23376.88 亿元)的 78.34%,同比增长 31.69%。 其中:东部 32 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2005 年外商投资企业实现工业产值为 16403.93 亿元,同比增长 31.35%,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天津、昆山和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中部 9 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2005 年外商投资企业实现工业产值为 1513.76 亿元, 同比增长 36.98%,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长春、武汉和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 西部 13 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2005 年外商投资企业实现工业产值为 395.17 亿元, 同比增长 26.81%,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重庆、呼和浩特和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 四、工业销售收入 2005 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外资工业销售收入 18420.56 亿元,占工业销售 总收入(23131.20 亿元)的 79.63%,同比增长 26.44%。 其中:东部 32 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2005 年外商投资企业实现工业销售收入为 16415.16 亿元,同比增长 26.56%,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天津、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上 海金桥出口加工区。 中部 9 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2005 年外商投资企业实现工业产品销售收入为 1618.92 亿元,同比增长 24.94%,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长春、武汉和合肥经济技术开发 区。 西部 13 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2005 年外商投资企业实现工业产品销售收入为 386.49 亿元,同比增长 27.68%,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重庆、呼和浩特和西安经济技术开 发区。 五、涉外税收收入 涉外税收收入是指是指我国对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的自然人,法人行使税收管辖征 收的各种工商税收的总称,体现了外商投资企业对我国财政收入的贡献。 2005 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涉外税收收入为 764.72 亿元,同比增长 25.09%,占税收总收入的 62.19%。2003 年到 2005 年期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涉外 税收收入在税收总收入的比例一直保持在 60以上。 其中:东部 32 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2005 年实现涉外税收收入为 680.80 亿元, 同比增长 23.83%,占税收收入的比例为 66.65%。涉外税收收入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广州、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上海金桥出口加工区。 中部 9 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2005 年实现涉外税收收入为 61.52 亿元,同比增长 42.18%,占税收收入的比例为 46.49%。涉外税收收入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武汉、合肥和 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 西部 13 家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2005 年实现涉外税收收入为 22.40 亿元,同比 增长 22.65%,占税收收入的比例为 29.57%。涉外税收收入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重庆、西 安和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 六、世界 500 强企业的投资情况 近 3 年来世界 500 强企业不断加强了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投资强度,企业数 量由 2003 年 915 家增加到 2005 年的 1308 家,共增加了 393 家,增长幅度达到 42.95%。截止到 2005 年底,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世界 500 强外资企业 1308 家,占全 部外资企业(19966 家)的 6.55%。 其中:东部 32 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中,世界 500 强企业共有 1111 家,同比增 加了 156 家,占全部 500 强企业 84.94%; 中部 9 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中,世界 500 强企业共有 139 家,同比增加了 20 家, 占全部 500 强企业 10.63%; 西部 13 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中,世界 500 强企业共有 58 家,同比增加了 14 家, 占全部 500 强企业 4.43%。 第四章 2005 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 2007-01-05 围绕落实 “三为主、二致力、一促进”的发展方针,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力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现代制造业集中、产业集聚效应突出、经济高速增长、带动力 强的外向型工业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 截至 2005 年底,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企业数达到 3205 家,同比增长 6.64%。同时,高新技术企业从业人员达到 83.08 万人,约占全区从业人员( 417 万人) 20。 2005 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工业总产值(现价)10860.90 亿元,同比增长 31.85%,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现价)的 46.46%;高新技术企业产品销售收入 10887.55 亿 元,同比增长 24.48%,占全部工业企业销售收入的 47.07%;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 774.30 亿美元,同比增长 49.51%,占全部出口总额的 68.04%。 一、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 2005 年底,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期末实有高新技术企业 3205 家,比 2004 年期末 增加了 199 家。 其中:东部 32 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期末实有高新技术企业数量 2542 家,同比 增加了 184 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北京、沈阳和天津经济技术开发 区。 中部 9 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期末实有高新技术企业数量 404 家,同比增加了 43 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长春、郑州和哈尔滨经济技术开发区。 西部 13 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期末实有高新技术企业数量 259 家,同比减少了 28 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重庆、西安和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 二、高新技术企业工业产值 2005 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工业产值 10860.90 亿元,占全区 工业总产值(23376.88 亿元)的 46.46%,同比增长 31.85%。 其中:东部 32 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 2005 年实现工业产值 9160.51 亿元,同比增长 32.49%,占东部工业总产值的 46.79%,高新技术企业工业产值排在前三 位的依次是天津、北京和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 中部 9 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 2005 年实现工业产值 1268.95 亿元, 同比增长 31.68%,占中部工业总产值的 46.54%,高新技术企业工业产值排在前三位的依 次是长春、哈尔滨和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 西部 13 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 2005 年实现工业产值 431.44 亿元, 同比增长 19.94%,占西部工业总产值的 40.23%,高新技术企业工业产值排在前三位的依 次是重庆、呼和浩特和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 三、高新技术企业产品销售收入 2005 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高新技术企业产品销售收入 10887.55 亿元,占 全区工业产品销售收入(23376.88 亿元)的 47.07%,同比增长 24.48%。 其中:东部 32 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 2005 年实现工业产品销售收 入 9208.97 亿元,同比增长 23.90%,占东部工业产品销售收入的 47.36%,高新技术企业工 业产品销售收入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天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上海金桥出口加工区。 中部 9 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 2005 年实现工业产品销售收入 1250.66 亿元,同比增长 28.52%,占中部工业产品销售收入的 47.27%,高新技术企业工业 产品销售收入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长春、哈尔滨和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 西部 13 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 2005 年实现工业产品销售收入 427.92 亿元,同比增长 25.78%,占西部工业产品销售收入的 41.06%,高新技术企业工业 产品销售收入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重庆、呼和浩特和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 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2005 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774.30 亿美元,占出口总额 (1137.97 亿美元)的 68.04%,同比增长 49.51%。 其中:东部 32 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2005 年实现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754.08 亿美 元,同比增长 49.23%,占东部出口总额的 68.94%,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排在前三位的依次 是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苏州工业园区和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 中部 9 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2005 年实现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14.50 亿美元,同比 增长 57.65%,占中部出口总额的 50.81%,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长沙、 合肥和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 西部 13 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2005 年实现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5.72 亿美元,同比 增长 69.21%,占西部出口总额的 36.67%,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呼和浩 特、重庆和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 五、科技研发资金投入 (一)研究与发展经费(R&D)投入 2005 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研究与发展经费(R&D)投入总计 151.74 亿元,达 到全区地区生产总值 GDP(8195.20 亿元)1.85%。其中: 东部 32 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研究与发展经费(R&D)投入总计 123.74 亿元, 达到东部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 GDP(6647.71 亿元)1.85%, R&D 投入排在前三位的依 次是苏州工业园区、天津和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中部 9 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研究与发展经费(R&D)投入总计 22.13 亿元,达 到中部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 GDP(1053.38 亿元)2.1%,R&D 投入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 长春、武汉和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 西部 13 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研究与发展经费(R&D)投入总计 6.48 亿元,达 到西部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 GDP(494.12 亿元)1.31%,R&D 投入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 重庆、呼和浩特和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 (二)历年累计支持科技发展资金 2005 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共投入支持科技发展资金 36.69 亿元,同比增长 34.97%,占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可支配财力(633.33 亿元)的比重为 5.79%,截止到 2005 年底历年累计支持科技发展资金达到 141.62 亿元。其中: 东部 32 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2005 年投入支持科技发展资金为 28.78 亿元,占 可支配财力的 6%。截止到 2005 年底,历年累计支持科技发展资金达到 101.32 亿元,排 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天津、青岛和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 中部 9 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2005 年投入支持科技发展资金为 2.71 亿元,占可 支配财力的 3.5%。截止到 2005 年底,历年累计支持科技发展资金达到 28.68 亿元,排在 前三位的依次是武汉、芜湖和哈尔滨经济技术开发区。 西部 13 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2005 年投入支持科技发展资金为 5.2 亿元,占可 支配财力的 6.68%。截止到 2005 年底,历年累计支持科技发展资金达到 11.62 亿元,排 在前三位的依次是重庆、成都和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 (三)外资研发中心数量和创业投资服务中心(孵化器)面积 2005 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外商投资企业设立研发中心达到 653 个(均指投资 总额 200 万美元以上的研发中心),建成创业投资服务中心(孵化器)总面积达到 369.84 万平方米。平均每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拥有 11 个外资研发中心和 6.85 万平 方米的创业投资服务中心(孵化器)。 其中:东部 32 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拥有 541 个外商投资企业设立的研发中心, 漕河泾新兴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州和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依次位居前三位;建成创业投 资服务中心(孵化器)总面积为 236.82 万平方米,广州、天津和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依 次位居前三位。 中部 9 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拥有 73 个外商投资企业设立的研发中心,长沙、武 汉和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依次位居前三位;建成创业投资服务中心(孵化器)总面积为 90.87 万平方米,郑州、哈尔滨和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依次位居前三位。 西部 13 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拥有 39 个外商投资企业设立的研发中心,重庆、 西安和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依次位居前三位;建成创业投资服务中心(孵化器)总 面积为 42.15 万平方米,重庆、昆明和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依次位居前三位。 第五章 2005 年集约节约利用资源情况 2007-01-05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实行集中开发、集中供应、合理规划的运作方式,利用产 业集聚的优势,在资源消耗方面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逐渐成为土地和能源集约节 约利用率最高的区域之一,经济增长的质量和各项资源利用效率都取得不断提高。实 践证明,在土地、能源日趋紧张和环境保护日益迫切的新形势下,以国家级经济技术 开发区为典型的集中开发、集中管理、集中供应的园区发展模式继续发挥着更为重要 的作用。 一、集约节约利用土地 截至到 2005 年底,54 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经国务院批准规划用地面积 841.72 平方公里,已完成规划内工业用地面积 591.82 平方公里,占全部规划面积的 70%。 (一)每平方公里地区生产总值(GDP) 2005 年,54 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区平均每平方公里地区生产总值 (GDP) 9.74 亿元。 其中:东部 32 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平均每平方公里地区生产总值(GDP)10.45 亿 元,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虹桥、昆山和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 中部 9 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平均每平方公里地区生产总值(GDP)11.24 亿元,排 在前三位的依次是长春、武汉和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 西部 13 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平均每平方公里地区生产总值(GDP)4.42 亿元,排 在前三位的依次是西安、重庆和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 (二)每平方公里工业总产值 2005 年,54 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区平均每平方公里工业总产值 27.77 亿 元。 其中:东部 32 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平均每平方公里工业总产值 30.77 亿元,排在前 三位的依次是昆山、闵行和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 中部 9 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平均每平方公里工业总产值 29.09 亿元,排在前三位的 依次是长春、哈尔滨和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 西部 13 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平均每平方公里工业总产值 9.6 亿元,排在前三位的依 次是西安、重庆和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 (三)每平方公里税收收入 2005 年,54 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区平均每平方公里税收收入 1.45 亿元。 其中:东部 32 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平均每平方公里税收收入 1.59 亿元,排在前三 位的依次是闵行、虹桥和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 中部 9 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平均每平方公里税收收入 1.39 亿元,排在前三位的依次 是武汉、哈尔滨和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 西部 13 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平均每平方公里税收收入 0.68 亿元,排在前三位的依 次是重庆、西安和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 (四)每平方公里累计吸收外资 截止到 2005 年底,54 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区平均每平方公里累计吸收 外资 1.19 亿美元。 其中:东部 32 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平均每平方公里累计吸收外资 1.37 亿美元,排 在前三位的依次是虹桥、昆山和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 中部 9 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平均每平方公里累计吸收外资 1.06 亿美元,排在前三位 的依次是武汉、长春和哈尔滨经济技术开发区; 西部 13 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平均每平方公里累计吸收外资 0.24 亿美元,排在前三 位的依次是西安、重庆和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 (五)每平方公里出口额 2005 年,54 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区平均每平方公里出口额达到 1.35 亿 美元。 其中:东部 32 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平均每平方公里出口额达到 1.72 亿美元,排在 前三位的依次是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漕河泾新兴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福清融侨经济 技术开发区; 中部 9 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平均每平方公里累计吸收外资 1.06 亿美元,排在前三位 的依次是哈尔滨、长沙和太原经济技术开发区; 西部 13 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平均每平方公里累计吸收外资 0.24 亿美元,排在前三 位的依次是乌鲁木齐、呼和浩特和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 二、集约节约利用能源 (一)工业企业万元 GDP 综合能耗 2005 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 5981.35 亿元,工业企 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为 3912.99 万吨标准煤,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为 0.65 吨标准煤, 只占全国同期万元工业增加综合能耗(2.59 吨标准煤)的 25.1%。 其中:东部 32 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工业增加值 4880.27 亿元,工业企业 能源消费量为 3100.30 万吨标准煤,其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为 0.64 吨标准煤。 中部 9 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工业增加值 787.09 亿元,工业企业能源消费 量为 550.99 万吨标准煤,其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为 0.70 吨标准煤。 西部 13 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工业增加值 313.99 亿元,工业企业能源消 费量为 261.69 万吨标准煤,其工业企业万元 GDP 能耗为 0.83 吨标准煤。 (二)工业企业万元 GDP 取水量 据初步统计,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2005 年实现工业增加值 5981.35 亿元,工业 企业取水总量为 78179.30 万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为 13.07 立方米。 由于全国尚无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的数据,暂用全国万元 GDP 取水量做比较。 2005 年,全国万元 GDP 取水量为 357 立方米,其中取水总量包含了农业取水量。 第六章 2005 年社会发展情况 2007-01-05 一、就业情况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不断优化投资环境,不仅吸引了大量投资,也吸引了各方 面优秀的人才,形成了高新技术人才的聚集地。 2005 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期末从业人员达到 417.27 万人,同比增加了 20.21%。其中,大专以上就业人数 114 万人,占全区从业人员的 27.34%;中级职称 以上就业人数 39 万人,占全区从业人员的 9.35%。 其中:东部 32 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2005 年期末从业人员达到 314.67 万人, 同比增长 24.51%,期末从业人员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苏州工业园区、天津和昆山经济 技术开发区。 中部 9 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2005 年期末从业人员达到 53.29 万人,同比增长 13.99%,期末从业人员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长春、南昌和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 西部 13 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2005 年期末从业人员达到 49.31 万人,同比增 长 5.72%,期末从业人员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贵阳、重庆和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 二、教育经费支出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为了保证持续健康增长,非常注重教 育和培训的投资,兴办职业技术学校培养专业人才。2005 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教育经费支出 42.40 亿元,同比增长 23.37,占可支配财力(633.33 亿元)的 6.69%。其中: 东部 32 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2005 年教育经费支出达到 31.29 亿元,占当年 可支配财力(479.00 亿元)的 6.53%,同比增长 18.51%,教育经费支出排在前三位的 依次是青岛、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苏州工业园区。 中部 9 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2005 年教育经费支出达到 6.74 亿元,占当年可 支配财力(76.50 亿元)的 8.80%,同比增长 57.30%,教育经费支出排在前三位的依 次是合肥、武汉和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 西部 13 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2005 年教育经费支出达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国学文化直播试题及答案
- 教师资格考试前沿课题研究与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育婴师考试的知识结构调整试题及答案
- 考生反馈2024年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试题及答案分享
- 深入探讨系统规划与管理师考试的实务能力评估标准试题及答案
- 心理咨询师考试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相结合的探索试题及答案
- 教师资格考试笔试学生发展理论试题及答案
- 经典心理测试题及答案
- 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实战试题及答案
- 母猪健康评估工具使用考题及答案
- 档案防火知识培训课件
- 工程造价咨询合同范本
- 2025年全国总工会部分在京直属事业单位招聘13人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小流域综合治理实施方案
- 2024-2030年中国热电联产业运行现状及投资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 华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
- 《MBR工艺全面介绍》课件
- 智慧鱼塘系统方案
- 自来水处理工艺流程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
- 金融行业合规培训
- 正念减压疗法详解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