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必修 II 经济成长历程第一轮复习教案 第四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考点扫描】 考纲内容 课标要求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 济政策 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 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斯大林模式” 列举“ 斯大林模式” 的主要表现, 认识 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苏联社 会主义 经济体 制的建 立及改 革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 乔夫改革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 性、艰 巨性和曲折性。 1929 至 1933 年资本主义 世界经济危机 了解 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 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 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罗斯福新政 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 斯福新政的特点,探 讨其在资本主 义自我 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罗斯福 新政与 资本主 义运行 机制的 调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 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单元导航】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现代西方各国经济体制创 新和调整的史实,复习过程中 应突出一个主题(经 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两个方面 (苏联社会主义经 济体制和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 主要内容线索:(1)十月革命后至 1991 年苏联 解体前苏联(苏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改 革,重点掌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 大林模式的基本内容、特点、成效等和二战后赫鲁 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 夫等人的改革概况。 (2)罗斯福新政与 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重点 掌握 1929 至 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原 因、特点、影响)、罗斯福新政(背景、内容、特点、 作用)、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 化。 复习思路上,应着眼于对各国 经济体制调整的 具体背景、特征、影响等方面的分析,并同世界史 中的自由主义、垄断资本主义 以及当今中国经济改 革相联系;注意与社会热点的结合,着重点可放在 罗斯福新政的借鉴意义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政策 调整以及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 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考点概要】 (一)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改革 考点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年) (1)背景:内忧:国内战争爆发,苏俄政治经 济形势严峻。外患:十月革命后,列强对苏俄 进行武装干涉。 (2)目的:为了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 战胜敌人,并意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3)内容:农业:实行余粮征集制,余粮低价 交售国家。工业: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大中 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监督。商业:取消商 品贸易,生活必需品由国家集中分配。分配: 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4)特点与实质:特点:A适应战时需要, 是“一切为了前线”的非常措施;B具备共产主 义某些特征,如余粮收归国有、配给制等。实 质:在社会生活中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和 行政手段控制社会的运转,进而直接进入共产主 义。 (5)评价:它是在战争环境和经济被破坏的条 件下被迫采取的非常措施,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 国的人力、财力、物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捍卫了苏维埃政权。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 的限度,苏俄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战 争结束后给经济和社会带来严重负面影响。 2新经济政策(192120 世纪 20 年代末) (1)背景:经济危机:国内战争结束后,亟须 恢复遭到战争破坏的经济,但国家无力直接领导 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政治危机:农民对战 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日益不满,出现农民暴动和兵 变。 (2)目的与标志:目的:解决国内严重的经济 2 和政治危机,巩固政权,最终逐步过渡到社会主 义。标志:1921 年 3 月,俄共(布)十大决定 以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由此开始从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 (3)主要内容:农业: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 粮征集制,税后余粮由农民自由支配。工业: 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有,由国家经营; 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允许本国 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商业: 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 (新经济政策“新” 在何处?重视商品经济、开放市场、允 许自由贸易和货币 流通。 ) (4)特点与实质:特点:利用商品、市场、货 币关系,恢复发展国民经济(国家资本主义方式)。 实质:在无产阶级政权掌握经济命脉的情况下, 通过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恢复国民经济, 进而使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分,建立社 会主义经济基础。 (5)成效&意义:现实意义:加强了工农联盟, 恢复发展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理 论意义:表明俄共放弃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 设想和实践,找到了一条小农占优势的落后俄国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自主归纳】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 济政策 政策 项目 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 新经济政策 背景 目的 农业 工业 商业 取消商品贸易 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 贸易 内 容 分配 实行配给制 废除配给制,实行工 资制 分配原则 强制劳动, “不劳 动者不得食” 按劳分配 生产资料 所有制 绝对公有制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 所有制并存 实质 经济运行 机制 取消商品和货币, 实行计划调节 把计划调节和市场调 节相结合 成效 【思维拓展】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 变的必要性及启示 (1)必要性: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集中全国的人力、 财力、物力战胜敌人、捍卫新政权方面功不可没,但政 策自身存在严重的弊端。 战时 共产主义政策的两大 特点是“战时”和“共产主义” ,国内战争结束后,引发 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甚至出 现农民暴动和 兵变。所以为了从根本上巩固无 产阶级政权,建立社 会主义经济基础,就必须取消战时 共产主义政策, 实 行新经济政策。 (2)启示:市场与商品货币关系在发展社会主义经 济方面也有其积极作用。 制定 经济政策要遵循生产 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经济建设要走 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任何政策都要以人民的利益 为重。 经济政策要与 时俱进 、实事求是、不断创新。 改革是一项艰巨而又长期的任务,不能急于求成。 马克思主义理论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考点 2:“斯大林模式 ” 1形成背景& 原因 (1)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 (2)国内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制约。 (3)斯大林个人因素也起到某种作用。 2形成 (1)工业化:1925 年开始,优先发展重工业。 (2)实行农业集体化,取消新经济政策。 (3)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1928 年开始 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4)形成标志:1936 年,苏联新宪法颁布。 3经济方面的表现/ 特点:(1)实行单一的公有 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2)实行高 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3)实行排斥市场的指 令性计划经济。 (4)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4评价:(1)积极: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 得了突出成就,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了国 家工业化,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1940 年, 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仅次于 美国;苏联国民文化素质普遍得到提高,不但扫除 了文盲,而且培养了大批各方面的专家。苏联 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 定了物质基础。这一模式的某些做法也为一些 资本主义国家对本国经济实行一定程度的宏观调 控提供了借鉴。 “斯大林模式”是在外部存在帝国主义包围和威胁, 内部存在落后的经济文化条件下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经 济政治体制,这一体制形成于斯大林执政时期,故称。 必修 II 经济成长历程第一轮复习教案 第四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 3 页 共 8 页 (2)弊端:超越了苏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逐渐僵 化,阻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经济建设中,由于片面 发展重工业,使农业 和轻工业长期 处于落后状态;由于忽视 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 长期得不到提高;国家 为了积累 资金,从 农民身上拿走的 东西太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 长期僵化地执行计划指令, 压抑地方和企 业的积极性;严重 妨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大 都照搬这种经济模式,产生了消极影响,成为后来东 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历史根源。 考点 3: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二战后,斯大林体制弊端日益暴露; 农业集体化制约了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 的提高。 (2)措施:农业:经济改革的重点。a用收 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允许集体农庄庄员 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牲畜;b开垦荒地, 扩大谷物生产;c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 d将拖拉机等卖给集体农庄。工业:a下放 部分企业管理权;b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 力;c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 (3)评价:积极:一定程度冲破了传统观念的 束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局限:在理论上没 有突破,只是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 部改革;改革目标不切实际且盲目,加上个人作 风急躁,反复无常,最终失败。 2勃列日涅夫改革 (1)背景:赫鲁晓夫改革造成混乱,赫鲁晓夫下 台,勃列日涅夫上台。 (2)措施:农业: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 降低农产品收购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 个人副业等限制。工业:经济改革重点。推行 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经营 自主权。 (3)评价:积极:前期取得一定成效,经济有 所提高,军事工业发展迅速。局限:没有突破 旧体制束缚,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与 美国军备竞赛加剧,20 世纪 80 年代初,经济全 面滑坡。 3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苏美军备竞赛加剧,苏联经济全面 滑坡,苏联陷入危机边缘。戈尔巴乔夫上台执 政,并提出“加速发展战略” ,把重点放在重工业 上。 (2)内容:首先开始经济改革,对经济体制进 行根本性变革: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 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打破单一公有制形式,允 许个体经济存在。后期把改革重点转向政治体 制改革。 (3)评价:积极:突破了旧体制,进行了根本 性变革。局限:没有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 革陷入困境,经济继续滑坡;政治改革偏离了社 会主义方向,国内局势失控,导致 1991 年苏联解 体。 【自主归纳】苏联的经济改革 赫鲁晓夫 改革 勃列日涅 夫改革 戈尔巴乔 夫改革 背景 农业 经济改革:措 施 工业 政治改革: 积极评 价 局限 【易错扫描】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前者是苏俄在 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适 应了战时需要, 具有必要性;同时它又是苏俄直接过共产主义的设想 和实践,着眼点放在生产关系的 变革,但 违背了经济 发展规律。后者是利用市场和商品 货币关系来促进生 产发展的,着眼点放在发展生产 力,以建立社会主 义 经济基础,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 渡的正确途径。 2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在前期是必要的, 而且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只是到了后期,因苏联领导 人没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调整生产关系,此体制越 来越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3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斯大林体制 的局部调整,而戈尔巴乔夫改革并非局部改革,而是 对斯大林体制的彻底否定,即放弃社会主 义制度。三 者从根本上来说,都是失败的,但前二者失败的主要 原因在于没有突破原有的经济体制,而戈氏改革失 败 的主要原因则在于缺乏配套措施,政治改革偏离方向。 4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只能说明斯大林模式的失败, 而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 【思维拓展】从苏联经济改革中,你能得到哪些 启示? (1)社会主义建设不能违背客观发展规律,必须坚持 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 义思想路线,走符 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2)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中自我完善,社会主义 4 改革势在必行。 (3)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崭新、复杂、 艰苦的历史任务, 不可能一帆风顺。 (4)改革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 力的发展;同时,努力建设政治文明,建立和建全社会 主义民主和法制。 【巩固练习】 1列宁说:“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 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 我们的党纲里却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任务。 ”材料中 的“经济政策”是指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 D农业集体化政策 2在三年内战结束的若干年后,列宁说:“俄国就 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 然能拄着拐杖走路了。 ”这里的“拐杖”指的是 A苏维埃政权 B新生的苏联 C新经济政策 D计划经济体制 31921 年苏俄实行固定的粮食税,1933 年美国政 府规定由政府收购剩余农产品。两者的相似之处是 A消除了阶级予盾 B调整了工农关系 C制约了农业发展 D加强了宏观调控 420 世纪 30 年代初,苏联领导人曾在一次演讲时 强调:“已经是布尔什维克自己成为专家的时候 了技术决定一切。 ”这主要是着眼于 A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发展农业集体经济 D进行工业化建设 51931 年初,苏联接受外国技术援助的项目达 124 项,大部分是美、德两国提供的;同年,苏联向外国 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设备总出口量的 1/3。其背 景原因是 A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B西方放弃了对社会主义的敌视政策 C苏联制造社会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D开始出现经济全球化趋势 6 (2006全国文综)苏联工业化资金的重要来 源是农业。苏联采取的与工业化相配合的重大举措是 A余粮收集制 B征收粮食税 C农业集体化 D农产品自由贸易 7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 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 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 ”苏联之所以能 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 A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B适时纠正了经济政策中存在的弊端 C合理地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 D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8有人认为,苏联发明了“在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 国家,靠人力劳动投资,迅速跨过工业化阶段的无情 的国家公式” 。这一观点 A充分肯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B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 C较客观地评价了斯大林模式 D揭露了赫鲁晓夫改革的本质属性 9有的史学家认为: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有一半 是失败的,但也说明另一半是成功的。 ”上述观点表 明赫鲁晓夫的改革 A彻底冲破了苏联原有模式的束缚 B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 C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 D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0就苏联改革,有人评述说:“赫鲁晓夫把苏联 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 联改垮了” 。说“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的主要 论据可能涉及戈氏 A没有在经济领域进行消除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 B与美国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加剧了国内的经济危机 C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将改革引向了歧途 D缺乏丰富的从政经验、灵活的应对政策,个人独断专 行 11 (2010绍兴质量调研测试)在俄罗斯长篇小说 切温古尔中有这样一段话:“令人费解的是,红 军来了,分了土地,却又把每一粒粮食收走了,你倒 是自己去尝尝这样的土地的滋味吧!”如按上述材料 进行情景解读,正确的是:背景:新生的苏维埃政 权陷于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包围,形势非常不利 内 容:苏维埃政府采取了余粮收集制,导致农民的不满 后果:促使苏维埃政府运用国家权力,推行农业集 体化政策 结论:农民是落后生产力的代表,无产 阶级的领导是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 A B C D (二)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调整 考点 4: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 机 1原因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 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激化。 必修 II 经济成长历程第一轮复习教案 第四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 5 页 共 8 页 (2)具体原因:生产与销售的矛盾日益突出。 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人民相对贫困,供需矛盾 尖锐。分期付款、银行贷款、股票过度投机, 加剧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各国长期推行自由 放任政策,造成市场虚假繁荣,无法阻止危机大 规模爆发。 2爆发 (1)开始标志:美国纽约华尔街股票市场崩溃。 (2)表现:股价暴跌,银行纷纷倒闭,企业大量 破产,市场萧条,农产品价格猛跌,失业人数剧 增。 3特点:波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特别长,破 坏性特别大。 4影响:经济:资本主义世界损失惨重,经济 萧条;推动资本主义各国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政治:引发政治危机,社会动荡不安,法西斯主 义开始泛滥,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国 际关系: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以邻为壑,转嫁危 机,提高关税,实行货币贬值,争夺国际市场, 不仅加深了危机,而且使国际关系日趋恶化,大 战迫在眉睫。 考点 5:罗斯福新政 1背景:(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打击。 (2 ) 胡佛政府采取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危机不断恶 化。 (3)1933 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总统, 首要任务是尽快摆脱危机。 2措施 (1)整顿财政金融:整顿银行,统制货币,改革 银行体系和税制等,重建银行信誉。 (2)调整工业生产(中心措施):通过全国工 业复兴法 ,加强对经济的管制;发起蓝鹰运动, 公平竞争,以资鼓励;签署全国劳工关系法 , 规定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标准,承认劳动者有组 织起来与雇主集体谈判的权利,缓解劳资矛盾。 (3)调节农业生产:减少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 政府收购剩余农产品以控制市场价格。 (4)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通过社会保障 法 ,进行社会救济和保障;兴办公共工程,增加 就业机会,刺激生产和消费,稳定社会秩序。 3核心:用国家力量扩大消费,调整供给与需求 的矛盾。 4 “新”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5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对资本主 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 6影响:(1)对美国: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危 机,但成效显著,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工 商业和国民经济状况显著改善;在一定程度上 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维护了美国的资产阶级 民主制度。 (2)对世界: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 新模式,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 入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即国家垄断资本 主义时期。 7凯恩斯主义 (1)背景:经济大危机暴露出自由放任政策的弊端,冲 击了传统的经济理论。 (2)内容:国家应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调节。 (3)评价: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经济学的观念,它的提 出被称为“凯恩斯革命” ;成为二战后西方各国制定经 济政策的主要依据,推动了经济发 展;20 世纪 70 年代 后,它在经济学中的主流地位被其他学派取代。 8罗斯福新政的启示: 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 改革需依照国情,制定可持续发展 战略,大力 发展生产力。 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调节的手段,不是社会主 义与资本 主义的本质区别。贸易保护主义 只会加剧危机,各国政府 应承提国际责任和义务,加强合作,消除危机。 9建议:如何应对 2007 年以来的世界经济危机? 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国际竞争能力。将政府调节与 市场调节相结合。拉动内需,刺激消费,如中国政府四万 亿主要用于基础建设,家电下乡等。鼓励出口,如政府实 施出口退税政策。加强国际合作。 【归纳总结】比较罗斯福新政与苏俄新经济政策 比较项目 苏俄新经济政策 罗斯福新政 目的 巩固工农联盟,逐步 过渡到社会主义 尽快摆脱危机,通 过调整部分生产关 系来维护垄断资产 阶级统治 侧重点 农业 对工业的调整 手段 减少国家对经济的 干预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 干预 不 同 点 特点及 本质 在社会主义国营经 济占主导前提下, 强 调市场调节,允许 多 种经济成分并存 在保证私有制前提 下强调运用计划手 段发展资本主义 相同点 都取得了显著成效;都对以后世界经 济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成功的模式。 【归纳总结】罗斯福新政与斯大林模式的比较 比较项目 斯大林模式 罗斯福新政 6 实施 目的 加速社会主义建设,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 化 尽快摆脱危机,通 过调 整部分生产关系来维 护资本主义自由企业 制度,并为资本主 义的 发展开辟更为广阔的 空间 实施 效果 存在很多弊端,给 苏联造成了社会危 机,后经历 届政府 改革仍然没有改变 国家干预经济的做法 为二战后许多资本主 义国家所借鉴并得到 加强 不 同 点 实质 社会主义建设中的 实践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 自我调整 相同点 都是在社会出现危机的背景下实行的; 都利用国家政权力量直接干预经济;都暂 时解决了危机,经济 得到快速恢复和 发展。 【归纳总结】对罗斯福新政的“新”的认识 (1)新的理论:从经济 指导政策看,放弃了自由放任政策, 转 向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 (2)新的特点:尽量避免国有化而力图保持资本主主义的自 由企业制度,同时 ,也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工人和小生 产者 (社会弱势群体)的措施,以缓和国内 阶级矛盾。 (3)新的模式:开创 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二 战后 被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继承和借鉴。 (4)新的起点:新政是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把美国 的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推向美国式的、非法西斯式的国家垄 断资本主义。这种模式在二 战后被西方国家普遍采 纳, 资本 主义制度由此获得了新的生命力,成 为继续发展的新起点。 考点 6:二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国家大力干预经济/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1)背景: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吸取 20 世纪 30 年代大危机的教训,普遍放弃自由放任政策,接 受凯恩斯主义,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2)方式: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制 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代表:日本。通 过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利用税收等财 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代表:美国。 (3)特点:在不同的国家,政府干预的重点不同。 (4)评价:积极: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资本 生产的盲目性,保证了生产的社会性。局限: 国营企业普遍存在经营不善、效益低下的弊端。 2调整企业经营方式:(1 )人民资本主义:股 票分散化,起到缓和社会矛盾和大量吸收资金的 作用,使资本社会化。 (2)经营者革命:企业所 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使管理社会化,提高了企业 的经营管理水平, “新中间阶层”迅速壮大。 3出现福利国家,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1)原因:财富分配不均引发社会动荡,政府提 供福利符合人道主义要求,是应尽的义务。 (2)目的:缩小贫富差距,维护社会稳定。 (3)特点:资金来源于个人、企业和国家补帖; 种类繁多;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是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障; 20 世纪 80 年代后,规模缩小。 (4)实质:是由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 形式,是分配领域社会化的反映。 (5)评价:积极:反映了分配社会化的趋势, 使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缓和了社会 矛盾,扩大了社会消费,拉动了经济发展。 消极:降低工作积极性,增加企业成本,造成 普遍的国家财政赤字。 4调整产业结构: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成为国民 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门。其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所 占比重、就业人数在总劳动力中所占比重都迅速 上升。 5 “新经济”的兴起:(1)概念:一种以知识经 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 式,兴起于 20 世纪 90 年代,代表:美国。 (2)作用:推动了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6二战后调整和改革的成效:(1)发达国家经 济高速增长,20 世纪 5060 年代进入“黄金时期” ,避免大的经济波动。 (2)1973 年, “黄金时期” 结束,发达国家出现经济“滞胀”现象。为了走 出困境,发达国家纷纷调整政策,减少国家对经 济的干预,出售部分国有企业,削减社会福利开 支;英美等国逐渐形成一种将政府干预与市场调 节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 。 【归纳总结】世界历史上三大发展模式的比较 类型 斯大林模 式 西方模式 (英国) 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模式 生产资 料所有 制 生产资料公 有制 生产资料私 有制 以公有制为主 体,多种所有制 成分并存 工业化 道路 优先发展重 工业 先轻工业, 后重工业 农、轻 、重协调 发展 农业 制度 集体化农庄 资本主义大 农场 家庭联产承包 责任制 经济 高度集中的 市场经济体 社会主义市场 必修 II 经济成长历程第一轮复习教案 第四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 7 页 共 8 页 体制 计划经济体 制 制 经济体制 政治 制度 苏维埃体制 (高度集权)、 一党制、终身 制 君主立宪制、 内阁制、两 党制 人民代表大会 制度、中国共产 党领导下的多 党合作和政治 协商制度 【易错扫描】 1各国解决经济危机的方式大致是相同的,即国家 干预经济,美国是全面干预经济 ,而德、日则是将国民 经济纳入军事化轨道。 2罗斯福新政只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并没有 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即“旧民主秩序的新 应用”。 3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中的“新”:(1)从新理 论方面来看,前者利用商品市场 理念;后者利用国家 干预经济的理论(凯恩斯主义)。 (2)从新特点方面来 看,前者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 义;后者为采 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 4人民资本主义并不等于资本家放弃了所有股票, 企业的决定权仍掌握在少数资本家手中。 5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既不是指垄断资本日益排挤中 小企业,也不是指国有企业占主 导地位,而是指国家 对经济的控制加强。 6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制定经济计划,但不是计划 经济体制,经济计划只是发展经济 的手段。 7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三者分别是工 场手工业时期、自由资本主义时 期、 垄断资本主义时 期的资本主义经济思想。它们的核心内容分 别是:发 展工商业,鼓励对外贸易,多储备金银;自由经营、自 由竞争、自由贸易;政府从信贷 、投 资、生产、 销售各 方面干预经济。 8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加大了对经济的 干预力度,1973 年经济危机后 则是普遍减少对经济的 干预。 这种差别仅仅是程度上的差 别,本 质上是相同 的,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 调整。 【归纳总结】二战后至 20 世纪 90 年代美国经济 发展概况 (1)20 世 纪 5070 年代初:高速发展,黄金 时期。原 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 革新技术,发展新兴产业;大力拓展世界市 场。 (2)20 世 纪 70 年代:“滞胀”。原因:石油危机(直接); 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根本), 产销矛盾日益突出; 西欧、日本同美国的竞争。 (3)20 世 纪 80 年代:复苏,低速增长。原因:里根总统 采取减少政府开支,紧缩通货,削减税收,以刺激投资, 并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4)20 世 纪 90 年代:繁荣,空前持续增长。原因:克林 顿总统执政后,实施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 把平衡预算、消灭赤字、偿还国债作为重要目标;扶持 高新产业,发展知识经济。 (5)2001 年后至今:衰退。 【巩固练习】 120 世纪 20 年代的美国经济繁荣时期,大街小巷 密密麻麻的布满了小车,状如长龙,当时流行着“一 美元首付,一美元月供”的谚语。由此可见 A汽车产业成为支柱产业 B汽车工业始现衰兆 C分期付款隐藏着危机 D股票投机活动盛行 219291933 经济危机首先爆发于美国,但很快演 变成世界经济危机,这说明 A世界存在共同的基本矛盾 B资本主义各国都是美国市场 C世界各国都在进行工业化 D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提高 31933 年 3 月 4 日,罗斯福在就职演说中说: “只要国家仍处在危急存亡的关头,我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农产品订购合同
- 2024年广西古建施工承揽合同模板
- 2024年人力资源服务保密协议
- 2024年度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监控系统合同
- 2024年建筑内架搭建专业承包合同
- 2024年度产品研发与技术服务合同
- 2024不能强迫续订劳动合同
- 2024年度赠与合同
- 2024年废旧物品回收处理协议
- 2024商铺租赁合同适用于各类商业街、购物中心店铺
- 航站楼管理部《机场使用手册》实施细则
- 脑卒中基本知识课件
- 高效沟通与管理技能提升课件
- 消防维保方案 (详细完整版)
- 四年级上册英语课件- M3U1 In the school (Period 3 ) 上海牛津版试用版(共15张PPT)
- 档案馆建设标准
- 高边坡支护专家论证方案(附有大量的图件)
-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试题-第一、二单元 测试卷【含答案】
- 人员定位矿用井口唯一性检测系统
- 电力系统数据标记语言E语言格式规范CIME
- 历史纪年与历史年代的计算方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