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蚕业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_第1页
发展蚕业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_第2页
发展蚕业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_第3页
发展蚕业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_第4页
发展蚕业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发 展蚕业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熊晓军 1,郭昶 2,王永琦 1,李银超 3 (1 汉中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2 陕西省园艺蚕桑站;3 勉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摘 要:本文通过列举各蚕桑主产区目前采用的主要生产模式来说明发展 蚕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并就 汉中市蚕桑资源循环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提出了具体建议。 关键词:蚕业;循环经济;综合利用;生产模式 蚕丝业起源于中国,具有 5000 多年的历史,是农、工、商、贸紧 密结合的传统产业。全国共有 26 个省(区、市)1000 多个县拥有蚕丝 业,蚕农 1000 多万户 1。2010 年全国桑园面 积 1210 万亩,同比增长 2.2%,桑蚕茧收购价 1544 元/担,同比提高 43.6%,在许多区域已成 为农民增收的支柱或骨干产业。 目前我国蚕茧和生丝产量占全球的 70%以上,是我国在国 际上 占有垄断地位的少数产业之一。但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 快,中国包括蚕丝业在内的许多行业受到其他国家产业发展冲击的影 响越来越大 2。一方面茧丝产量分别位居世界第二、第三、第四的印 度、越南、乌兹别克等国家快速发展的蚕桑生产 3,正在威胁中国在 世界蚕丝业上的垄断地位,同行竞争压力加大;另一方面,蚕桑生产 仍存在着桑蚕副产物综合利用率低,蚕桑生产的比较效益不高。同时 因蚕沙不能直接施入桑园,桑园有机肥少,造成桑叶叶质差,易引发 蚕病 4。因此,要保持中国蚕丝业的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转 变发展观念, 创新认识,大力发展蚕业循环经济,提高蚕业资源的综 合利用率。 1 发展蚕桑循环经济 发展循环经济是 21 世纪人类社会的一大趋势 5。我国政府对此 做出了积极反应,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指出, 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采取各 种有效措施,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 取得 最大的经济产出和最少的废物排放,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相统 一,建设资 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6。 1.1 蚕桑循环经济的概念 循环经济一词最初由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主要指在人、 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 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经济,转变 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循环经济旨在实现经济社会活 动的生态化, 倡导的是一种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资源潜力不断发掘、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不断放大、生态与环境效益不断提升的过程,从 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式上、经济社会发展的模式上来解决或减轻资源压 力,消除生态、 环境与经济、社会 发展之间的矛盾,从而促进人与自然 和谐、协调发展。 蚕桑循环经济是整个循环经济特别是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 部分,是循环经济在具体产业上的一个子系统,是把循环经济理论和 技术方法应用于蚕桑生产,并在生产过程和产品周期中,可持续利用 蚕桑资源,减少资源的投入,减少废物的产生和排放,并使废物资源 化,通过不同生物质在系统内部的循环、利用或再利用,最大限度地 利用蚕桑生产环境条件,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得到更多更好的产品,最 终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可持续性。它本质 上是一种高层次、高水平、具有现代理念的生态蚕业,它将蚕桑产业 化与现代科学技术有机结合,运用生态学原理、规律,以及现代科学 技术来指导蚕业经济活动,将传统蚕桑概念、范畴、领域加以拓展、延 伸、扩大,转换为现代的将产前、 产中、产后,以及 产学研、 产供销、废 弃物资源化全过程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的现代新型蚕桑业 7。 发展蚕桑循环经济,同样必须遵循 3R 原则,即:减量化 (Reduce)生 产形式,主要通过科学使用桑肥、蚕桑药剂和其他生产资 料,或者用新型生产资料、技术来替代常规生产资料和技术, 以达到 减少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等农资数量,减少污染排放的目的。再 利用(Reuse )运作形式,主要是指将 废弃物能源化、肥料化和 饲料化。 再循 环( Recycle)链 接形式,主要可分两类:一类是蚕桑产品在储存 或运输过程中,由于质量发生变化,不能按原用途消费,经过分类处 理改变用途,既减少蚕桑通过最终产品向系统外输出污染物,又能增 加可利用的物质与能量来源;另一类是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 发展环保型蚕桑生产资料。 1.2 发展蚕桑循环经济的优势 一是蚕桑产业发展至今已形成较大生产规模。据商业部办公厅 2010年统计的数据,全国桑园面积1210万亩,同比增长2.2% ;桑蚕茧 发种量1580万张,同比增长9.8%;桑蚕茧产量 61.8万吨,同比增长10.7%; 桑蚕茧收购均价1544元/担,同比提高43.6%;桑蚕丝产量9.6万吨,同 比增长3.6%;真丝商品出口32.6亿美元,同比增 长12.9%。 二是蚕桑 资源十分丰富, 利用价值极高。蚕的一生及蚕茧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副 产物都是宝,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利用这些副产物开发出来的产品 涉及到医药、保健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 前景十分广阔 8。三是 蚕桑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既能为企业带来高额的利润, 又能为广大 蚕农增加收入, 同时又减轻了污染, 改善了环境, 为实现经济、生态 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8。 1.3 蚕桑循环经济的模式 循环经济提倡的是一种“资源产品再生资源” 的物质反复循 环流动的过程。而传统经济对资源采取的是粗放的、一次性的利用模 式,环境污 染和资源浪费都很严重。 在我国古代就早已运用循环经济的理念来发展蚕桑业 9。四百年 前,珠江三角洲一带农民经过长期种桑养蚕的经验,发现养蚕的蚕沙 (蚕粪)可以养鱼。而当时因需要生丝多,种桑养蚕亦多。蚕沙量越多, 塘鱼的饲料越多。于是大量发展养蚕的同时,淡水渔业也大量发展起 来了桑基鱼塘模式就出现了,模式的核心是“基种桑、塘养 鱼、桑 叶饲蚕、蚕 粪饲鱼、塘泥培桑”,构成了一个 显著的良性循环。这个模 式巧妙地把桑叶、蚕粪、鱼、塘泥 组合进一个物 质输入输出链, 深刻 地体现了循环经济的思想 10。 以下为各蚕桑主产区采用的主要生产模式: 1.3.1 以生态蚕桑的提升和整合为基础的复合经营模式 7 1.3.1.1 “桑树 林木” 模式 11 桑树是保持水土的优良树种,不仅根系发达、枝叶繁茂,而且固 沙能力也强。 实践证明,桑树除了具有经济效益,还具有生态效益。因 为可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在我国北方地区已被列为防风固沙的主要 林木之一。 近些年来,江苏沿海地区,通过将蚕桑生产与沿海经济开发有机 结合起来,大力发展了沿海桑树林生态带的建设,在防风固沙实践中 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还利用桑园上部空间及银杏树生长慢、前期 对桑树影响小等特点,在桑园内大力推广套植银杏。通过采收银杏果 或卖银杏树,增加桑园收益。至 2008 年底,江苏全省套植银杏树的桑 园近 2000 公顷,每公顷桑园年均增加收益 4500 元左右,仅桑园套植 银杏树增加收益近 900 万元 11。 1.3.1.2 “桑园 蔬菜” 模式 江苏省的盐城、南通等蚕桑主产区利用桑园夏伐后和冬春空闲季 节,在桑园里套种各种蔬菜、中草药,常 见的蔬菜有菠菜、榨菜、雪菜、 豌豆、青菜、大蒜、药芹、黄花草、香菜等 10 多个品种。 2008 年全省 桑园套种蔬菜面积 13330 余公顷,每公顷桑园最少可增加收益 1.2 万 元,最多可达 3.75 万元,按平均每公顷桑园增收 1.8 万元计算,江苏 全省桑园套种蔬菜增加收入达 2.4 亿元 11。 1.3.1.3 “桑禽蛋 ”模式 江苏、浙江省等蚕桑主产区在桑园树林内散养草鸡、草鹅等小型 家禽,充分利用了桑园树林的生物资源和生态因子,不仅满足了家禽 活动的自由空间和丰富的食源,同时也提高了家禽抗病能力和产蛋品 质,符合无公害生产家禽(蛋)的技术标准。 通过家禽的啄食、践踏,可抑制桑园内杂草生长,大大减少桑园 的虫口密度;禽粪又可改良桑园土质,既除杂草又施肥。每公顷桑园 可放养草鸡 3000 只左右,产蛋达 1000kg,桑园树林内养鸡全年可获 取每公顷 3000kg 以上的鸡粪,增加土壤有机质,促进了桑树的生长, 节省了桑园肥料投入成本,提高了桑叶的产量和质量。这种生态复合 经营模式把传统的种桑养蚕和现代立体养殖结合起来,经济效益明显 增加 12。 1.3.2 以蚕桑废弃物资源的多级循环利用为目标的循环农业模式 7 1.3.2.1“桑枝食用菌生态肥” 模式 近年来,杭州市在利用桑枝条栽培黑木耳、香菇、银耳、秀珍姑等 菌类的生产技术研究和推广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经 济效益。据 调查,每 667m2 桑园的桑枝和更新的树桩折干重约 400kg,可种植食用菌 700 袋,每袋产值 5 元,每 667 m2 产值可增加 近 3000 多元,扣除每袋成本费 1 元左右,可增收 2000 多元 13。此 外,菌糠经发 酵后又可作为有机肥施入桑园,进行循环利用。 1.3.2.2“桑叶畜沼气生态肥” 模式 养蚕富裕的桑叶加工后可作为猪、羊饲料,减少了养猪的饲料成 本,同时,畜禽粪便及蚕沙进入沼气场,沼气利用增加了新净洁能源, 保护了生态环境,提供桑园优质肥料,形成高效生态循环经营模式。 一季饲养 4 张蚕种,产生的蚕沙发生的沼气可供一户 3 口之家全年使 用,可节约资 金 1000 多元。目前,已在江 苏 南通、盐城等地的部分乡 镇推广应用 12。 1.3.2.3 桑基鱼塘模式 从种桑开始,把桑、蚕、鱼三者之间密切联系起来,形成池埂种桑、 桑叶养蚕、蚕沙和蚕蛹养鱼、塘泥肥桑的比较完整的能量传递系统, 达到“ 桑茂、蚕壮、鱼肥大,塘肥、基好、蚕茧多” 的目标,实现了生态 良性循环,也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如每 667 m2 桑园可产桑叶 2800 kg 左右,饲 养 34 张蚕种,生产蚕茧 120180 kg,蚕茧可收入 2500 多元, 还可产生干蚕蛹 80 多 kg,产出蚕沙 1500 kg,以每 2 kg 蚕蛹或每 8kg 蚕沙能养 1 kg 鲜鱼计,可养肥 200 多 kg 鲜鱼,鲜鱼 又可增加收入 2000 多元 13。 1.3.3 以蚕桑产业园区(精深加工)为方向的工业化模式 7 1.3.3.1 蛹虫草栽培模式 江南(尤其苏南)民众对蛹虫草情有独钟,蛹虫草在本地区有一定 市场。江苏 省从事蛹虫草开发的主要企业有江苏江南生物科技有限公 司(年产 7-8t 能力),吴江市家和蚕业专业合作社,南通市山野实业有 限公司(年产 5t 以上能力),海安县泓寿生物有限责任公司(年产 10t 能力),以及徐州铜山县(年产大米蛹虫草 100 万瓶以上的专业户 5 户) 、睢宁县,江都市,吴江市等蚕桑指 导部门等。 苏州、南通地区蛹虫草 产品多数为活蚕蛹培养,其他地区主要为大米培养。2009 年江苏省生 产蛹虫草(活蚕蛹培养)干重 300kg 以上;大米(添加蛹粉)蛹虫草约 50t,产品绝 大多为初级干品,产值 2000 万元 11。 1.3.3.2 具保健功能的蚕蛹、蚕蛾的深度开发模式 江苏鑫缘茧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老蚕坊蚕桑生物科技开 发有限公司等企业利用蚕蛹提取蚕蛹油、- 亚麻酸、蚕蛹蛋白。目前 已开发出多个品种,其中 -亚麻酸已出口到 韩国、日本市 场,取得了 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2。 南通新丝路酒业有限公司,江苏老蚕坊蚕桑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 司等企业,利用蚕种场制种后的蚕蛾加工成蚕蛾酒,产品已进入世纪 联华、 苏果、时代超市等大型连锁买场, 预计 今年销售额在 1000 万元 左右 12。 2 汉中蚕桑资源循环利用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汉中市是陕西省第二大蚕茧主产区,蚕茧产量占全省的 29.9%。 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高效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蚕桑产业面临着诸多 困难与挑战, 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市场需求改变传统的蚕桑经营模式, 进行思路创新和产品创新。 目前,与国家优质蚕茧基地的地位相比,汉中蚕桑资源的综合利 用深度和规模还相对滞后,表现在: (1)建设资金缺乏、农村劳动力减少及技术和工艺不够成熟制约 了蚕桑循环经济的发展; (2)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缺乏统一规划,基地化、规模化、产业化滞 后; (3)培育龙头企业乏力,高新技术不能得到有效应用,造成产品 档次低,再加产品销售渠道不畅,新产品市场开拓能力不足,知名度 不高,附加值低; (4)开发的新产品,蚕桑产业内部的受益面还较小,对蚕桑产业 的促进作用不够明显,综合效益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为此,我们要借助“ 东桑西移”和“ 十二五”头年的机遇,加强蚕桑 资源精深加工利用的力度,积极探讨适合汉中市高效农业发展的新模 式。 (1)积极争取政策扶持,加强生态示范园区和蚕农合作社的建设, 加大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力度,努力改善基础设施,调动广大农户的 积极性,提高广大农户发展循环经济的热情和蚕桑产业的综合生产能 力。 (2)把蚕桑产业与现代种植业、现代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特 色产品贸易业、生态休闲旅游服务业相结合,加快传统蚕桑业向复合、 省力、高效、保健的方向发展。 (3)坚持用工业化的理念经营农业,积极调研农副产品市场需求, 研究新农村政策,创新蚕桑资源精深加工利用与开发的合作化模式, 突出专业特色,加强蚕桑复合经营产业与现代高效农业园区、现代农 业科技示范园区、国家大型农业龙头企业的合作,吸引更多的资金投 入开发,高起点规划,实施规模化、 产业化发 展战略。以龙头企业的力 量,来带动 蚕桑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的发展 12。 (4)深入加强蚕桑资源精深加工利用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与应 用,加强企 业与相关科研院所的协作,实行产学研相结合,开发更多 的“ 名、特、 优” 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生态型产品。 参考文献: 1向仲 怀. 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推进蚕业新的发展J.中 国蚕业, 2009,30(2):4-6. 2王宏恩 , 畅文选, 薛迪. 蚕桑产业创新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