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先进事迹材料.docx_第1页
个人先进事迹材料.docx_第2页
个人先进事迹材料.docx_第3页
个人先进事迹材料.docx_第4页
个人先进事迹材料.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本篇关于个人先进事迹材料由聘才网小编为大家搜集 整理,以供学习。 麦田神话的创造者 郭进考严谨务实,廉洁奉公,甘于奉献,勇于创新, 以高尚的科学道德风范和扎实的工作作风,赢得领导、同 事以及广大群众的广泛认可,在农业科技战线发挥了模范 带头作用。 十年如一日潜心研究,小麦育种达到国际水平 河北省是我国小麦主产区,但在 20 世纪 70 年代,河 北几千万亩麦田里,却没有本省的“当家”品种。 “一定要 培育出最适合本地种植的小麦新品种” 。当时刚刚从农业院 校毕业,分配到原石家庄地区农科所的郭进考立下了誓愿。 他三下山东、四赴河南、五上黄土高原,拜访了 40 多位专 家,请教了 100 多位同行,搜集了 800 多份育种材料,迈 出了小麦育种的第一步。 小麦育种,是一项在艰苦环境下进行的科研活动。以 杂交为例,要选 3000 株母本,并在每一穗上留 20 个小穗, 再去掉每个小穗上的 3 个雄蕊,这 18 万个雄蕊如果有一个 没去干净,就可能失去成功的机会。然后,再搜集选定 6000 株父本上的花粉,一株株为去雄的麦穗授粉。为了防 止串粉,每个麦穗还要套上纸袋。这项工作,每年都在 “五一”前后进行,炎炎烈日下,郭进考等研究人员蹲在 地上,像绣花一样,一丝不苟地操作每一道工序。从做完 杂交到通过大区试验,至少需要 10 年的观察筛选,10 年间, 要像呵护婴儿那样,不顾风吹、日晒、雨淋、暑蒸,精心 照料这些“种子选手” ,否则,一个环节出了问题,10 年心 血就可能付诸东流。 6 月的一天,狂风裹挟着暴雨从天而降,农民纷纷躲 避这突如其来的暴雨,而郭进考和同事们却迎着狂风冲进 试验田里,那里种着他们新培育的小麦“冀麦 26”。他顾不 得大雨淋湿了衣服,在田里摇晃着身子,认真对比着每一 个小麦品种的抗倒伏能力:“泰山号”倒了, “津丰号”也 倒了,只有他们新培育的“冀麦 26”仍在风雨中昂首挺立! 成功了!十几年的心血,终于结出了胜利的果实!“冀麦 26”成为黄淮麦区的主要推广品种,也是河北省推广最快、 种植面积最大、经济效益最好的品种。 郭进考培育的小麦新品种不断实现突破。 “石家庄 8 号” 、 “石麦 15 号” 。这两个小麦品种在试验田实现了靠自 然降水亩产过 400 公斤、浇一水过 500 公斤、浇两水过 600 公斤的节水高产目标,达到同类研究的国际先进水平。 创建高产样板示范田,科学指导小麦生产 郭进考深入开展小麦高产高效集成技术的研究,坚持 良种良法一齐推,把自己的研究成果送到田间地头,做给 农民看,带着农民干,把论文写在了田间地头。 近几年,他和有关县合作先后创建了小麦高产节水样 板示范田 306 块,其中 24 块通过了专家验收,实打实收 6 次刷新河北省单产最高纪录。XX 年在遭遇 50 年一遇特大干 旱的情况下,他指导的小麦展示田的成功,推动了本麦区 的小麦抗灾夺丰收技术的提高,闯出了河北大旱之年夺高 产的路子,带动了麦田大面积高产的实现,出现了一批高 产典型。其中赵县、栾城、藁城的“石麦 15”、 “石麦 18”、 “石麦 19”高产样板田连破河北高产新纪录,他指导藁城 市刘家庄村农业部万亩高产示范片中心试区种植的“石麦 18 号” ,经国内知名专家现场实打实收亩产达公斤,在河北 省首次突破 700 公斤大关,创造了河北省小麦高产新纪录。 为有效地应对自然灾害,郭进考积极投入到小麦科学 抗灾夺丰收活动中,深入调研,科学判断,及时指导,积 极建议,当好参谋和技术帮手。他针对河北小麦生产特点, 每年都在关键时期有针对性地提出技术建议。如在特大旱 灾的情况下,在种麦前提出了七分种、三分管、播后镇 压的关键技术;在冬前提出灌好冻水,保苗安全越冬 的技术建议,为河北在大旱之年夺高产打下了基础。他带 领团队成员奔赴河北省不同地区进行苗情、旱情定点调查, 采集调研数据 500 多个,分析小麦旱情、苗情状况,提出 了气象干旱不等于麦田干旱,春季管理必须坚持“因地制 宜、科学抗旱、分类指导”的技术指导意见,推动了河北 小麦生产的科学种田水平。 深入三农一线加强培训,为小麦抗灾夺丰收作贡献 在推广小麦生产管理新技术工作中,郭进考始终坚持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思路,将大规模帮助农民 掌握生产管理技术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在小麦整地播种、 冬前管理、春季和中后期管理等小麦生产的关键时期,他 马不停蹄地下农村、到田间给农民讲课,为农民进行技术 培训和田间技术指导,将小麦高产的主要技术落实到实处, 提高了农民的科学种田水平和小麦生产的科技含量。 他十分注重强化高产创建示范县的技术培训,先后在 栾城县、赵县、藁城市等县(市)三秋种麦三级干部大会上 作专题讲座,在新乐市、正定县等全县(市)小麦春季管理 动员大会上讲解小麦春季管理技术。据粗略统计,仅半年 时间,他就主持或协同省、市、县农业管理部门进行大型 技术培训活动 9 次,开展中小型培训活动 11 次,培训主产 县技术人员 3000 多人次。 由于其实践经验丰富,能讲到点子上,一听说郭进考 来了,农民们都会将他团团围住,问这问那。此外,他还 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手 机短信和发放技术明白纸等多种形式,宣传各种具体可行 的管理措施。 田里的小麦快收割时,郭进考就天天泡在麦地里。他 说:“现在是关键时期,我得在地里盯着,以确定具体的 收割日期。小麦收割最佳时机为九成熟,如果等到十成熟 了,不仅减产,品质也会下降。农民兄弟忙了大半年了, 这最后一哆嗦 ,我得帮着他们把握好。 ” 文以惠农 泽被一方 王文泽三十年如一日扎根基层一线,始终把推广先进 农业科学技术、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毕 生的追求。他每年下乡 200 天以上,足迹踏遍围场县的 37 个乡镇、312 个行政村,把先进的农业实用技术送进了千家 万户,使薯、菜两大富民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切实增加了 农民收入,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活财神” 。 立志愿,走科技富民之路 王文泽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他从小就立下了一个心 愿:长大后,一定要种出更多的粮食,让自己吃饱、让全 家吃饱、让全村的父老乡亲吃饱!恢复高考后,他如愿以偿 地考进了承德农校。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围场县农业局测 报站工作。两间马架,一铺土炕,就是他的办公室。 土地承包到户后,他为了改变农村传统种植观念,引 导农民科技致富,在自家责任田开始试种地膜马铃薯。左 邻右舍对他的行动颇为不解,背地里议论:这小子的书真 是白念了,人家考学就是为了摆脱种地,可他倒好,放着 城里的舒适工作不干,又回来种地,生就是捡土坷垃的命! 王文泽不为这些冷言冷语所动,一心扑在地膜马铃薯种植 试验上。到秋收时节,一犁铧下来,白花花的马铃薯又多 又大,别人家亩产一两千斤,他们家亩产达到 5000 斤。乡 亲们感叹地说:“王文泽还真有两下子,明年,我们也这 么种。 ” 忍贫寒,坚守科技推广阵地 1992 年,正在王文泽一门心思搞推广的时候,受当时 大气候的影响,单位断了“薪水” 。上有老母下有儿女的他, 顿时陷入了举步维艰的境地。身边的同事纷纷“下海” ,可 他没有一丝动摇,继续坚持着自己的事业。那年秋天,单 位为了缓解工资压力,号召没有离开单位的职工出去创收。 为抢时间、争效益,王文泽动员妻子一起去了城子乡的黑 林子,家里的重担落在了女儿肩上。女儿既要上学,又要 照料年幼的弟弟。一天夜里,弟弟突发高烧,姐弟俩相互 依偎挨到了天亮,在邻居的帮助下才找来了医生。当王文 泽的妻子闻讯赶回家里时,儿子已病了三天。第二年,单 位的工资还是没着落,但王文泽仍然坚持到乡村推广农业 技术,把整个家全扔给了妻子。经济上的捉襟见肘迫使妻 子以捡破烂维持家庭生活和供养子女上学,有时还得从这 微薄的收入中拿出钱给王文泽买下乡的车票。看到别人 “下海”挣钱,妻子也曾劝过他,他却说:“他们下的 “海”是“小海” ,捞到的钱是小钱,富起来的是个人,我 搞的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才是“大海” ,在“大海”里才能捞 到大钱,富起来的是广大农民群众,这账划算!”就这样, 王文泽背负着巨大的经济压力,一直坚守着农业科技推广 这块阵地。 攻难关,创造惠民科研成果 由于围场的气温和降雨不稳定,极易引发马铃薯晚疫 病,给农民造成减产损失。这对于一个马铃薯种植大县来 讲,问题极为严重。对此,王文泽毅然把这一世界性难题 作为科研攻坚的课题。同事们都劝他:马铃薯晚疫病防治 是世界难题,十年八载也不一定出成果,你何必费这心呢! 而他却坚定地说:“我之所以选这个课题,不是想出名图 利,主要是看着马铃薯大面积死秧减产揪心啊!”着手试验 后,从防治时间、药剂选择到施药方法,他都认真试验、 观察、记录、整理。疫情来时,他长期住村坚守在晚疫病 防治示范园区里。经过科学防治,晚疫病得到了有效控制。 这一年夏季除了示范区的马铃薯一片葱郁外,其他地块的 马铃薯都死秧严重。秋天收获时,示范区的产量比其他地 块高一半以上。很快,他的防治技术在全县推开,薯农的 损失大大降低。他的成果也很快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马 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治在亚洲马铃薯联合会议上交流, 马 铃薯晚疫病发生与气象因素的关系在国际马铃薯中心东 亚片论文集中发表,并在国内获得优秀论文奖, 克露等药 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研究在国内农业科技杂志上发表, 对在更大范围内防治马铃薯晚疫病起到了积极作用。他先 后获得农业部“丰收计划”二等奖 2 项、农业科技推广贡 献奖 1 项,河北省农业厅一等奖 3 项、三等奖 1 项,河北 省科委三等奖 1 项,承德市科委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1 项。 先后主持参与承担的农业技术推广项目有 28 项,其中国家、 省重点技术推广项目 15 项,成功引进薯、菜新品种 180 余 个。XX 年围场被确定为河北省无公害蔬菜生产重点县,XX 年被列为国家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