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408转作风、正学风、改文风_第1页
20130408转作风、正学风、改文风_第2页
20130408转作风、正学风、改文风_第3页
20130408转作风、正学风、改文风_第4页
20130408转作风、正学风、改文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民日报评论部: “转作风”本质是规范权力 转作风、正学风、改文风之一 中央力倡转作风,党风政风为之一新。从长江刀鱼、龙井新茶降价, 到一些高档餐厅搞起团购,涟漪之广,足见投石之沉,有群众感叹:转 作风,是动了真格了。 不过,即便动了真格、见了实效,还是有问题时而曝光:面对群众 责问称“国 务院太遥 远” ,矿泉水瓶装茅台、 红塔山盒藏“熊猫”,机关食 堂吃燕鲍翅不一而足。新华社记者将对八项规定的应付心态,总 结成九字经:观望风,变相吃,慢三拍。 这样的情况,说明对转作风,一些人看轻了、看浅了、看走眼了。 或是认为只是些鸡毛蒜皮,因而转小了;或是认为只是要吹一阵风,因 而转慢了;或是认为只是做表面文章,因而转歪了。这些人正该想想: 转作风,为什么中央如此重视、社会如此关注? 投注在作风上的目光,与其说是要看住个人,不如说是要看住个 人手中的权力。所谓作风问题,莫不是权力突破应有边界、背离应有准 则的失控、失范问题。比如大吃大喝,花的既是公帑,还可能在推杯换 盏中搞寻租;再比如文山会海,占用资源不说,更降低了行政效率。所 以,转作风不仅是简单的转思想、转行为,而是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 权力运行的规范问题。好的作风,本身就是建立在对权力的合理认知、 正确使用之上。 近年来,中国社会的一大焦虑,源自对权力随意行事、任意作为的 反感。现实里广受关注的官员丑闻,社会上不断弥散的仇官情绪,民间 流传甚广的揶揄段子,其根源固然有各种原因,但权力的不自觉不自 律不自爱,是重要因素。这就是习近平同志所说“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 隔开”的无形之 墙。砌成 这堵墙的不良风气,本质上是权力与权利的对 峙。 转作风,正是看到了症结,找到了切口,不仅要进一步改造权力观, 更可成为规范权力运行的着力点。从提出改进作风的政治要求,到完 善规范权力的体制机制,大张旗鼓的理念教育,逐渐变成踏石留印的 制度安排:看住预算管好源头,财务公开实时监控,做好审计发现问 题从这个过程,能够清晰地看出转作风这把利刃,指向的是“限制 权力” 这一肯綮,由此向社会释放强烈信号:要用制度给权力套上笼头。 八项规定将“改进工作作 风” 和“密切联系群众”并提,正体现以转 作风打破无形之墙的期许。过去,宗旨意识往往诉诸“感性的政治” 。为 群众扶危解难、与群众打成一片,因而被拥护、被爱戴,鱼水之喻、亲 人之情,可为代表。而今天,13 亿人可能就有 13 亿种利益,在赓续传 统之时,宗旨意识也应体现“理性的政治 ”。公众看到权力被关进铁笼 子、放进玻璃房,才会对执政者产生信任与尊重。这样打下的执政基础, 不是仅仅依赖个人素质,而是源于制度化、规范化的权力运行,无疑更 为牢固。 作风体现着现代权力伦理问题,作风建设也可以成为权力运行现 代化的途径。这也意味着,转作风本质是一个民主问题。民主的精髓, 是对权力的限制和监督,既要看到“权为 民所赋” ,也要做到“权为民所 用” 。新一届中央领导 履新之初如此狠抓作风,深意正存于此。这契合 了世界民主潮流的趋势,顺应了人民民主意识的提升,更是一个从群 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执政党必然的选择。 从权力的角度看,作风、学风、文风三者,正是同一问题的不同层 面,相互依存、相互联系,都关联着党风。正因此,习近平同志在党的 十八届二中全会上才把“三风” 作为一个整体来 强调,严正告诫全党进 一步转变作风、端正学风、改进文风。从转作风出发,无论是进一步公 开政务,还是进一步完善监督,都需要有“ 自我革命” 的勇气、“自我限 权” 的决心,惟其如此,中国的民主政治方能不断走向更高境界。 “正学风”是一项政治责任 转作风、正学风、改文风之二 3 个月内 4 次集体学习,聚焦改革开放、和平发展、依法治国等现 实课题,授课者在专家学者外新增了“ 部级官员”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 一届中央政治局用行动,表达了一个政党对待学习的“主体自觉” ,也 传递出一种“ 重质量、不重形式 ”的务实 学风。 知然后行,行起于知。学习是前进的基础,而学不学、信不信、用 不用,以及怎样学、怎样信、怎样用的学风问题,决定着学习的针对性、 实效性。正因如此,毛泽东同志曾把学风问题视为思想方法问题、工作 态度问题,乃至“第一个重要的 问题” 。 不难理解,如果一个领导干部书柜中的藏书蔚为壮观,却只是为 了摆架子、装样子,很难说他有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如果一个领导干 部热衷于钻研厚黑学、关系学,很难想象他会有公道正派的政治品格; 如果一个领导干部总是遇事凭经验、做事凭感觉,从不认真研究新情 况新问题新挑战,很难指望他能有与时俱进的创新能力。 管理学大师杰克韦尔奇这样说过:“ 在你成为领导之前,成功只同 自己的成长有关。当你成为领导以后,成功都同别人的成长有关”。对 普通人来说,学风如何,是个人进步问题;对领导干部而言,学风如何, 却是公共责任问题;对一个执政党来讲,学风如何,则关系到国家命运 前途。正因如此,中央领导强调,要从看世界看中国、看现在看未来的 广阔视野,从完成党的历史任务、实现党的根本宗旨的战略高度,充分 认识加强学习、弘扬良好学风的重要性紧迫性,在全党兴起学习之风、 调研之风、实干之风,聚集推动事业发展的正能量。 “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 为学。” 今天,我 们之所以如此强调学习、 重视学风,一个重要原因是“能力不足 ”的忧患。身处一个社会急剧变 化的转型时代,置身“ 未知远远大于已知 ”的网络环境,面对尾大不掉、 盘根错节的既得利益和发展难题,“老 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 的 焦虑,甚至捉襟见肘、动辄得咎的恐慌背后,是因为不注重学习导致的 知识老化、思想僵化和能力退化。从这个角度,学以修身、学以资政、 学以经世,领导干部学习与否、学风如何,不仅是个人兴趣爱好的问题, 更是党性修养的基本要求、责无旁贷的政治责任。 分析当前存在的一些学风问题,最大的学风不正,是不重视学习、 不注意学习,有些党员干部热衷于迎来送往、忙于事务应酬,学风不浓、 玩风太盛。学风不正最普遍的现象是“ 空对空” 、“两张皮”,学的一套、 说的一套、干的又是另一套。概而言之,一些领导干部之所以不愿学、 不善学、不真学,主观原因在于其权力观、事业观、政绩观出了问题, 客观原因则是用人机制、用人导向乃至政治生态上发生了偏差。 试想,如果那些带着“问题意识” ,经常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 问题的人,往往因为“ 报忧多于报喜” ,即使工作取得出色成 绩,也引不 起上级重视,而那些跟得紧、跑得勤、常在领导身边晃悠、常和领导推 杯换盏的人,由于深得领导信任而被重用;如果那些经常沉下去、接地 气,认真搞调查研究的人,往往因为在上级视野之外得不到提拔,而那 些浮在上面,“学学 词、练练嘴、表表态 ”的人,却因为表面文章做得好 步步高升,学习的价值如何充分体现?良好的学风又怎能得到弘扬? 从这个角度,只有让“ 学习” 成为干部进 步的可靠阶梯,让善于理论联 系实际、深入调查研究的干部得到重用,才能真正形成浓郁旺盛的求 知之风、刻苦钻研的探求之风、博学慎思的思考之风。 “腹有诗书 气自华” ,这“气”,是气质,更是底气。少些 应酬、多些阅 读,少些空谈、多些调研,少些烟酒味、多些书卷气,“把学习当作一种 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不仅关乎领导干 部的个人素养,也关系“中国梦” 的成色 质量。 “改文风”要害在于修政德 转作风、正学风、改文风之三 随着改作风的强劲荡涤,文风话风也有了新气象:不念稿,说实话, 捞干货,谈问题,“打 铁还需自身硬” 等成 为流行语,领导人外事报道甚 至比微博还短。然而,新风劲吹之下,不少文风上的积弊更显触目。 “领导不在 ”的托词、敷衍塞 责的“红豆煮水”论、出事之后的“ 高度 重视” 说、常年挂着的“ 万能回复”帖凡此种种,人们并不陌生,进 行治理的文件规定也数不胜数。于是有人不免慨叹:撼山易,撼官话套 话难。这既说明文风问题这块硬骨头不好啃,更要求改文风必须找准 症结、抓住要害,方能有成效、见长效。 俗话说“文如其人 ”,唐代 书法家柳公权 曾以“用笔在心,心正则笔 正” 劝谏 唐穆宗,点明了文风与政德的相互关系。文风是一面镜子,映 照了能力与水平,折射出责任与品质。文风不正,“长、空、假” 泛滥,还 不只是表达僵化、学识简陋,根子还在党性不纯、政德不修。 比如,明哲保身,怯于任事,就会揣着明白装糊涂,面对矛盾绕着 走,讲些不痛不痒的“ 罗圈话” ;公私不分,功利熏心,就会 绞尽脑汁讨 好上级,挖空心思吹嘘政绩,大写马屁文章、大放“空炮” ;丧失底线,口 是心非,就会当面说一套、背后做一套,成为口言善、身行恶的“两面人” ;脱离群众,漠视民生,就会居高临下打官腔,讲一堆漂亮的空话、无 用的废话。 铁肩担道义,才能妙手著文章。当年,毛泽东历数党八股的“八大 罪状” ,其中一条就是“ 不负责任”。今天,一些人还是官话套话不离口、 官样文章写不够,说到底,就是对问题不敢触碰、对事业不敢担当、对 人民不尽职责。文风背后是思想,字里行间见精神,文风问题往深里说, 考验的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反映的是权力观、事业观、政绩观。 不良文风,正是滋生于当官做老爷、以权谋私、个人至上等思想土 壤,蔓延于因循守旧、弄虚作假、追名逐利等观念误区。文风的变味, 其实也在警示权力的变质。如果任其发展,就会成为隔离干群的围墙、 捆住干部的套索、掣肘改革的阻碍,从而损害党和政府公信力,使党的 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失去感召力、亲和力。中央之所以将改文风与转 作风、正学风“三风 ”并提,其实正是从 执政为民、实干兴邦的政治高度, 努力塑造有公心、得人心的中国梦领航者。 古人云,志高则言洁,志远则旨永。改文风,只有从源头治理,在 涵养政德上下功夫,才能见真章。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只有自己的 境界高了,没有私心杂念,才能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讲出的话、 写出的文章人们才愿意听、愿意看。如果思想没有变化,仅仅是在修辞 表达上做文章,就难保去掉了文件气的官话套话,又来了乡土味的“新 八股” 。 曾有调查显示,近半数的参与者选择“看领导脸色和周围环境决定 是否讲真话” ,一些 “老机关”也坦陈“真 话危险,虚话保险” ,还有群众 讥讽某些干部“编了很多 谎,却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