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大名著读后感800字.docx_第1页
4大名著读后感800字.docx_第2页
4大名著读后感800字.docx_第3页
4大名著读后感800字.docx_第4页
4大名著读后感800字.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4 大名著读后感 800 字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 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 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 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讲了黄巾起义之后,东 汉政府的反击,出现了刘备,曹操等英雄,而东汉政权也快灭 亡了. 董卓之乱是讲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从何进与十常侍对 战到少帝逃出京城,结果被董卓救驾.董卓入京后收买了猛 将吕布,又废少帝,立献帝,大权独揽,实施暴政,逼得群雄联 军伐董卓,虽然后来联军失败了,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吕布所 杀. 群雄割据是讲董卓死后,中原诸侯群龙无首,为了扩大 自己的地盘互相厮杀,最主要分为三个战区,即北方的袁绍 与公孙瓒,江东地区孙策的崛起,中原地区曹操,刘备,吕布, 袁术之间的战争. 再后来的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我就不一一细说了,最主 要的我想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 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 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 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 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 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 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 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 210 年 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 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 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 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有鉴于 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 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 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 后来,曹操于公元 214 和 217 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 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 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即使有这样 那样的缺点也受有关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经过一番努力, 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 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而且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 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 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 操.曹操问他说:“你从前为袁绍写檄之,骂我一个人就可以 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曹操爱惜他 的文才,不仅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 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 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 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 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 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水浒传一书记述了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好汉从 聚义梁山泊,到受朝廷招安,再到大破辽兵,最后剿灭叛 党,却遭奸人谋害的英雄故事。读完全书,印在我脑海里 挥之不去的只有两个字:忠,义。 忠,即是对自己的祖国,对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尽 心竭力。宋江在种种威逼利诱之下,仍然对自己的祖国忠 心耿耿,这就是忠;林冲的妻子在林冲被逼上梁山之后,对 高俅之子的凌辱,宁死不屈,最终上吊自杀,这也是忠。 在当今这个社会中,相信很多人都能做到一个“忠”字, 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够做到一个“义”字。 一个“义”字,包括了太多的内容。 水浒传中一百 零八好汉为兄弟,为朋友赴汤蹈火,两肋插刀,就只为了 一个“义”字;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只为一个 “义”字。由此可见,一个“义”字虽然只有三笔,有时却 要用一个人的生命去写。在现实生活中,给人让座几乎谁 都可以做得到,但救人于危难之中却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 因为它需要有相当的勇气,甚至是一命换一命的决心。 义,可以解释为正义。一个具有强烈的正义感的人, 就是一个精神高尚的人。古往今来有多少英雄好汉,舍生 取义。难道是他们不怕死吗?他们为了正义,为了真理可以 奋不顾身,因为强烈的正义感清楚地告诉他们,什么是不 该做的,什么是值得用生命去奋斗的。一个没有正义感的 人,是不会理解这些的。因为他的正义感已被麻木所吞噬, 奋斗的激情已经被冻结,只是他的灵魂被社会中一些丑恶 的东西同化了。 我还清楚地记得水浒传英雄中有一个黑大汉,他 生性鲁莽,性情暴躁,经常为小事与他人发生冲突,甚至 搞出人命案。但他却能够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令那些丧 尽天良的家伙们闻风丧胆。在现实生活中,虽然没有这样 惊心动魄的大事发生,但“义”字却渗透着我们的生活。 对朋友讲义气,是小义。对素不相识的人或事物也用一种 正义的眼光去看待,就是实际意义上的大义。我们中华民 族,是一个大义的民族,当日本侵华,多少义气凛然的革 命烈士,用他们的满腔热血,誓死不屈,才成就了今日蒸 蒸日上的祖国。董存瑞舍身炸暗堡,黄继光用自己的胸膛 堵住了敌人的机枪,这些都是炎黄子孙大义的延续,是中 国历史上挥之不去的光辉。 一个人,可以不相信神,却不可以不相信“神圣” 。当 前,我们青少年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 繁荣昌盛。因此,这也是我们民族大义的根本所在。让我 们相信这一份“神圣” ,用自己的双手去维护这一份“神圣” 。 当我第三次读完这本重重的西游记时,心里有了 不少的感触。 第一次时,我觉得孙悟空很厉害,很会打架, 会变许多样子;唐僧很无能;猪八戒像一只懒“虫”;而沙和 尚则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 第二次,我就觉得孙悟空很 可爱;唐僧非常的傻;猪八戒是一只傻呆呆的东西;而沙和尚 则是一个忠心耿耿的徒弟吧。 而这一次,觉得孙悟空非常 的机灵,且也非常的忠心(特别是对唐僧);唐僧非常的善良、 朴实而又显得仁慈;猪八戒傻得可爱;沙和尚则给人一种忠 诚而又老实的印象。 在西游记中共有九九八十一重考 验,最后,他们师徒四人经历了千辛万苦取得了真经。 当 然,在故事中诉说了许许多多的磨难,我就不多说了。 西游记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些道理:任何事一开始总是 非常艰难的,但只要能树立信心和勇气,经过努力,相信 可以取得成功的!也就印证了一句老话:万事开头难。 一 开始只要坚持住了,经过不懈的努力,相信不久以后,成 功一定是归你所有的! 当我翻开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 故事时,立刻被它吸引住了。故事中倔强正直、机智勇敢 的孙悟空,好吃懒做的猪八戒,任劳任怨的沙僧和正直单 纯的唐僧都被作者刻画得栩栩如生。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唐 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神话故事。这一路上,他们翻火 焰山、打白骨精,历经了千难万险,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妖 魔鬼怪的阻挠,终于取到了真经成了仙。这本书通过这些 故事,体现出孙悟空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追求精神。这个故 事深刻地告诉了我们正义是一定会战胜邪恶的,因为真理 永远存在,做每一件事情都要不达目的不罢休,绝对不能 气馁,这种精神正是我们青少年所需要的。而且,好吃懒 做也是不行的,只有机智灵敏、英勇果断才能事半功倍。 我们在学习时,或者在生活中不应该遇到一点挫折和困难 就放弃,挫折和困难是可以克服的,动动脑筋,努力一把, 咬咬牙不就过去了吗?一旦战胜了困难和挫折,那胜利还会 远吗? 早在两百多年前,此书一出就惊动了当时的社会高层。 一边是烧书,一边是捧书,一边是“伤风化”的淫书,一 边是“风情旖旎”的奇情书。 其实我倒认为红楼梦并不是一部爱情小说,贾宝 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也不是中心故事,但这一败涂地的 悲剧确实是整部书的主要线索,无论怎样我们也都曾经为 这两人的结局深深地感到遗憾。 当然在地主阶级的两个叛逆者企图主宰自己的婚姻与 命运,结局必然是悲剧性的。 先说说林黛玉的个性与思想。她“孤傲自许,目下无 尘” ,同周围的环境表现出明显的不合拍, “所以贾府里除 了宝玉这个知己是很少有人喜欢她的。 ”“一年三百六十日, 刀剑双寒严相逼” , “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 。 一首葬花词就写尽了周遭环境的污秽,逼迫的激愤和对茫 茫前途的绝望与哀愁。她的尖酸刻薄和好哭的特点,也源 于此。是一个具叛逆精神的贵族少女的典型。 而贾宝玉也是一个精神叛逆的典型,作为大观园里的 富贵闲人,贾宝玉自然有许多公子哥儿的习性,在他身上 深深地打着贵族地主阶级的烙印。但是,他同贾珍,贾琏, 薛蟠之流相比,确实别具一样的性情。他不走所谓读书应 举,出仕做官,立身扬名,光宗耀主的正道,反而攻击那 些热中于功名利禄,仕途经济的人。骂薛宝钗等劝他留心 仕途经济的话是“混帐话” ,更是做出翻案的文章:“天地 间灵淑之气,只钟与女子,男儿们不过是写渣滓浊沫而已。 ”他甚至怨恨自己“为什么生在候门之家?绫锦纱罗,也不 过裹了我这枯株朽木;羊羔美酒,也不过填了我着粪窟泥沟: 富贵二字,真正把人荼毒了!”这些思想与行为与封建正统 的观念相对而立,自然为当时所不容。 所以宝黛他们的思想可以说是一脉相通的。她从来不 认为宝玉说的那是混帐话,认宝玉做知己,他们的爱情也 是建立在这种共同的叛逆精神的基础上。从中可以看到两 个明显的特征:一是贯穿于他们的思想性格中的对封建正 统,特别是对程朱理学以及八股科举的反逆思想;一是对自 己,对自己的家族,也就上对本阶级的前途的一种无可奈 何的绝望的感觉。林黛玉也许是因她是个女子,又处于无 权无势,孤立无援的地位,所以生存的压力更重,愁与恨 也就郁积欲多。一个是希望“一杯净土掩风流” ,一个则希 望化成飞灰,化成轻烟,或者死后被“送到那鸦雀不到的 幽僻之处,随风化了,自此再不要托生为人。 ”一方面是与 周围极不相符的叛逆精神,一方面有对这种阶级产生的绝 望感与没落感。 这种叛逆的思想,在当时反映在爱情上是带有相当强 烈的病态,畸形,伤感的。也只能落个“一朝春尽红颜老, 花落人亡两不知”的结局了。贾母与王夫人处心积虑策划 了一场骗局,硬是要把薛宝钗嫁给宝玉无非是为了使联络 有亲的四大家族,亲上加亲,便于扩大自己的政治势力。 一旦到了维护自己利益的关键上贾母即使将自己的命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