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37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各种蛋白质的含氮量很接近,平均为 16 。 由于体内的含氮物质以蛋白质为主, 因此,只要测定生物样品中的含氮量,就 可以根据以下公式推算出蛋白质的大致含 量: 100克样品中蛋白质的含量 (g % ) = 每克样品含氮克数 6.25100 1/16% n 蛋白质元素组成的特点 (一 )侧链含烃链的氨基酸属于非极性脂肪族 氨基酸 (二 )侧链有极性但不带电荷的氨基酸是极性 中性氨基酸 (三 )侧链含芳香基团的氨基酸是芳香族氨基酸 (四 )侧链含负性解离基团的氨基酸是酸性氨基酸 (五 )侧链含正性解离基团的氨基酸属于碱性 氨基酸 三、 20种氨基酸具有共同或特异的理化性质 n 两性解离及等电点 氨基酸是两性电解质,其解离程度取决于所 处溶液的酸碱度。 等电点 (isoelectric point, pI) 在某一 pH的溶液中,氨基酸解离成阳离子和 阴离子的趋势及程度相等,成为兼性离子,呈电 中性。此时溶液的 pH值 称为该氨基酸的 等电点 。 (一)氨基酸具有两性解离的性质 (二)含共轭双键的氨基酸具有紫外吸收性质 色氨酸、酪氨酸的 最大吸收峰在 280 nm 附近。 大多数蛋白质含有 这两种氨基酸残基,所 以测定蛋白质溶液 280nm的光吸收值是分 析溶液中蛋白质含量的 快速简便的方法。 芳香族氨基酸的紫外吸收 四、蛋白质是由许多氨基酸残 基组成的多肽链 肽键 (peptide bond)是由一个氨基酸的 -羧基与另 一个氨基酸的 -氨基脱水缩合而形成的化学键。 (一) 氨基酸通过肽键连接而形成肽 (peptide) 一级结构是蛋白质空间构象和特异生物学 功能 的基础 , 但不是决定蛋白质空间构象的 唯一因素 。 二、 多肽链的局部主链构象为蛋白质 二级结构 蛋白质的二级结构是指 多肽链骨架 中原子的 局部 空间 排列, 不涉及侧链 的构象,也就是该肽段主 链骨架原子的相对空间位置,主要有 -螺旋、 - 折叠、 -转角和无规则卷曲 。维持二级结构的力 量为 氢键 。 三、 在二级结构基础上多肽链进一 步折叠形成蛋白质三级结构 疏水键、离子键、氢键和 Van der Waals 力等。 n主要的化学键 : 整条肽链中全部氨基酸残基的相对空间位置 。即肽链中所有原子在三维空间的排布位置。 n定义 : (一)三级结构是指整条肽链中全部氨基酸 残基的相对空间位置 (三)分子伴侣 参与蛋白质折叠 分子伴侣 (chaperon)通过提供一个保护环境从而 加速蛋白质折叠成天然构象或形成四级结构。 分子伴侣可逆地与未折叠肽段的疏水部分结合随 后松开,如此重复进行可防止错误的聚集发生, 使肽链正确折叠。 分子伴侣也可与错误聚集的肽段结合,使之解聚 后,再诱导其正确折叠。 分子伴侣在蛋白质分子折叠过程中二硫键的正确 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亚基之间的结合主要是氢键和离子键。 四、 含有二条以上多肽链的蛋白质 具有四级结构 蛋白质分子中各亚基的空间排布及亚基接 触部位的布局和相互作用,称为 蛋白质的四级 结构 。 有些蛋白质分子含有二条或多条多肽链, 每一条多肽链都有完整的三级结构,称为蛋白 质的 亚基 (subunit)。 (一)一级结构是空间构象的基础 一、蛋白质一级结构 是高级结构与功能的基础 牛核糖核酸酶的 一级结构 二 硫 键 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n 协同效应 (cooperativity) 一个寡聚体蛋白质的一个亚基与其配 体结合后,能影响此寡聚体中另一个亚基 与配体结合能力的现象,称为 协同效应 。 如果是促进作用则称为 正协同效应 (positive cooperativity) 如果是抑制作用则称为 负协同效应 (negative cooperativity) n 变构效应 (allosteric effect) 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改变伴随其功能 的变化,称为 变构效应 。 一、 蛋白质具有两性电离的性质 蛋白质分子除两端的氨基和羧基可解离外, 氨基酸残基侧链中某些基团,在一定的溶液 pH条 件下都可解离成带负电荷或正电荷的基团。 当蛋白质溶液处于某一 pH时,蛋白质解离成 正、负离子的趋势相等,即成为兼性离子,净电 荷为零,此时溶液的 pH称为 蛋白质的等电点。 n 蛋白质的等电点 ( isoelectric point, pI) 蛋白质的理化性质 + + + + + + + 带正电荷的蛋白质 带负电荷的蛋白质在等电点的蛋白质 水化膜 + + + + + + + 带正电荷的蛋白质 带负电荷的蛋白质不稳定的蛋白质颗粒 酸碱 酸 碱 酸碱 脱水作用脱水作用脱水作用 溶液中蛋白质的聚沉 三、蛋白质空间结构破坏而引起变性 在某些物理和化学因素作用下,其特定的 空间构象被破坏,也即有序的空间结构变成无 序的空间结构,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改变和生 物活性的丧失。 n 蛋白质的变性 (denaturation) n 变性的本质 :破坏非共价键和二硫键,不改变蛋白质 的一级结构。 n 造成变性的因素 :如 加热、乙醇等有机溶剂、强酸 、强碱、重金属离子及生物碱试剂等 。 n 应用举例 : 临床医学上,变性因素常被应用来消毒及灭菌。 此外 , 防止蛋白质变性也是有效保存蛋白质制剂( 如疫苗等)的必要条件。 防止变性:低温保存生物制品 取代变性:乳品解毒 (用于急救重金属中毒 ) 若蛋白质变性程度较轻,去除变性因素 后,蛋白质仍可恢复或部分恢复其原有的构 象和功能,称为 复性 (renaturation) 。 四、蛋白质 在紫外光谱区有特征性吸收峰 由于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共轭双键的酪氨酸 和色氨酸,因此在 280nm波长处有特征性吸收 峰。蛋白质的 OD280与其浓度呈正比关系,因 此可作蛋白质定量测定。 n 核酸的分类及分布 存在 于细胞核和 线粒体 分布于细胞核、细胞质、 线粒体 (deoxyribonucleic acid, DNA) (ribonucleic acid, RNA) 脱氧核糖核酸 核糖核酸 携带遗传信息, 并通过复制传递 给下一代。 是 DNA转录的产物, 参与遗传信 息的 复制与 表达。某些病毒 RNA 也可作为遗传信息的载体 n 脱氧核苷 嘌呤 N-9 或 嘧啶 N-1与脱氧核糖 C-1通过 -N-糖 苷键 相连形成 脱氧核苷 (deoxyribonucleoside)。 二、 DNA是脱氧核苷酸通过 3,5-磷酸二酯键 连接形成的大分子 一个脱氧核苷酸 3的 羟基 与另一个核苷酸 5的 -磷酸 基团缩合形成 磷酸二酯键 (phosphodiester bond)。 多个脱氧核苷酸通过 磷酸二酯键 构成了 具有 方向性 的线性分子,称为 多聚脱氧核苷 酸 (polydeoxynucleotide), 即 DNA链 。 交替的 磷酸 基团 和戊 糖 构成了 DNA的骨架 (backbone)。 DNA链的方向是 5 3 三、 RNA也是具有 3,5-磷酸二酯键的 线性大分子 RNA也是多个核苷酸分子通过酯化反应形 成的线性大分子,并且具有方向性 ; RNA的戊糖是核糖; RNA的嘧啶是胞嘧啶和尿嘧啶。 n DNA和 RNA的区别 核糖 G、 C、 A、 URNA 脱氧核糖 G、 C、 A、 TDNA 碱基 核糖核酸 两条多聚核苷酸链在空间的走向呈 反向平行 (anti- parallel)。 两条链围绕着同一个螺旋轴形成 右手螺 旋 (right-handed)的结构。双螺旋结构的直径为 2.37nm,螺距为 3.54nm。 脱氧核糖和磷酸基团组成的亲水性骨架位于双螺旋 结构的 外侧 ,疏水的碱基位于 内侧 。 双螺旋结构的表面形成了一个 大沟 (major groove) 和一个 小沟 (minor groove)。 (二)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要点 1.DNA是反向平行、右手螺旋的双链结构 亲水性的骨架位 于双链的外侧。 疏水性的碱基位 于双链的内侧。 n 骨架与碱基 相邻两个碱基对会有重叠,产生了疏水性的 碱基堆积力 (base stacking interaction)。 碱基堆积力和互补碱基对的氢键共同维系着 DNA结构的稳定。 3.疏水作用力和氢键共同维系着 DNA双螺旋 结构的稳定。 二、 DNA的高级结构是超螺旋结构 超螺旋结构 (superhelix 或 supercoil) DNA双螺旋链再盘绕即形成超螺旋结构。 正超螺旋 (positive supercoil) 盘绕方向与 DNA双螺旋方同相同。 负超螺旋 (negative supercoil) 盘绕方向与 DNA双螺旋方向相反。 DNA的基本功能是以基因的形式荷载遗传信 息,并作为基因复制和转录的模板。它是生 命遗传的物质基础,也是个体生命活动的信 息基础。 基因从结构上定义,是指 DNA分子中的特定 区段,其中的核苷酸排列顺序决定了基因的 功能。 三、 DNA是遗传信息的物质基础 RNA与蛋白质共同负责基因的表达和表达过 程的调控。 RNA通常以单链的形式存在,但有复杂的局 部二级结构或三级结构。 RNA比 DNA小的多。 RNA的种类、大小和结构远比 DNA表现出多 样性。 RNA的结构与功能 n RNA的种类、分布、功能 信使 RNA(messenger RNA, mRNA)是合成蛋白 质的模板。 不均一核 RNA(hnRNA)含有内含子 (intron)和外 显子 (exon)。 外显子是氨基酸的编码序列,而内含子是非编 码序列。 hnRNA经过剪切后成为 成熟的 mRNA。 一、 mRNA是蛋白质合成中的模板 从 AUG 开始,每三个核苷酸为一组编码了一个氨 基酸,称为三联体密码 (codon)。 成熟的 mRNA由氨基酸编码区和非编码区构成。 5-末端的帽子 (cap)结构和 3-末端的多聚 A尾 (poly- A tail)结构。 n 成熟的真核生物 mRNA n 帽子结构 :m7GpppNm (一)大部分真核细胞 mRNA的 5末端都以 7-甲 基鸟嘌呤 -三磷酸核苷为起始结构 mRNA的帽结构可以与 帽结合蛋白 (cap binding protein, CBP)结合。 真核生物的 mRNA 的 3-末端转录后加上 一段长短不一的聚腺苷酸。 (二)在真核生物 mRNA的 3末端有多聚腺 苷酸结构 mRNA核内向胞质的转位 mRNA的稳定性维系 翻译起始的调控 n 帽子结构和 多聚 A尾的功能 (三) mRNA依照自身的碱基顺序指导蛋白 质氨基酸顺序的合成 从 mRNA分子 5末端起的第一个 AUG开始 ,每 3个核苷酸为一组称为 密码子 (codon)或 三联体密码 (triplet code)。 AUG被称为起始密码子;决定肽链终止的 密码子则称为终止密码子。 位于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之间的核苷酸 序列称为 开放阅读框 (open reading frame, ORF),决定了多肽链的氨基酸序列 。 转运 RNA(transfer RNA, tRNA)在蛋白质合成 过程中作为各种氨基酸的载体 , 将氨基酸转呈给 mRNA。 由 74 95核苷酸组成; 占细胞总 RNA的 15% ; 具有很好的稳定性。 二、 tRNA是蛋白质合成中的氨基酸载体 tRNA具有局部的茎 环 (stem-loop)结构或 发卡 (hairpin)结构。 (二) tRNA具有茎环结构 tRNA的二级结构 三叶草形 氨基酸臂 DHU环 反密码环 TC环 附加叉 tRNA的 3-末 端都是以 CCA结尾。 3-末 端的 A与氨基酸共价 连结, tRNA成为了氨基 酸的载体。 不同的 tRNA可以结合不 同的氨基酸。 (三) tRNA的 3-末 端连接 氨基酸 tRNA的反密码子环 上有一个由三个核 苷酸构成的 反密码 子 (anticodon)。 tRNA上的反密码子 依照碱基互补的原 则识别 mRNA上的 密码子。 (四) tRNA的反密码子识别 mRNA的密码子 核蛋白体 RNA(ribosomal RNA, rRNA)是细 胞内含量最多的 RNA(80 )。 rRNA与核蛋白体蛋白结合组成 核蛋白体 (ribosome),为蛋白质的合成提供场所。 三、以 rRNA为组分的核蛋白 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n 核酶 某些小 RNA分子具有催化特定 RNA降解 的活性,这种具有催化作用的小 RNA亦被称 为 核酶 (ribozyme)或催化性 RNA(catalytic RNA)。 n 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特异性 五、核酸在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中 表现了不同的时空特性 n 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特异性 核酸在波长 260nm 处有强烈的吸收,是 由 碱基的共轭双键 所决定的。这一特性常用作 核酸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一、核酸分子具有强烈的紫外吸收 二、 DNA变性是双链解离为单链的过程 在某些理化因素作用下, DNA双链解 开成两条单链 的过程。 n 定义 DNA变性的本质是双链间氢键的断裂。 增色效应 (hyperchromic effect): DNA变性 时其溶液 OD260增高 的现象。 n DNA解链时的 紫 外吸收变化 n DNA的解 链 曲线 连续加热 DNA的 过程中以温度相对于 A260值作图,所得的 曲线称为 解链曲线 。 解链过程中,紫外 吸光度的变化达到最大 变化值的一半时所对应 的温度。 解链温度 (melting temperature, Tm) 三、变性的核酸可以复性或形成 杂交双链 当变性条件缓慢地除去后,两条解离的互补链 可重新配对,恢复原来的双螺旋结构,这一现 象称为 DNA复性 (renaturation) 。 减色效应: DNA复性时,其溶液 OD260降低。 热变性的 DNA经缓慢冷却后即可复性,这一 过程称为 退火 (annealing) 。 不同种类的 DNA单链分子或 RNA分子放在同一 溶液中,只要两种单链分子之间存在着一定程 度的碱基配对关系,在适宜的条件可以在不同 的分子间形成 杂化双链 (heteroduplex)。 这种杂化双链可以在不同的 DNA与 DNA之间形 成,也可以在 DNA和 RNA分子间或者 RNA与 RNA分子间形成。这种现象称为核酸分子杂交 。 n 核酸分子杂交 (hybridization) 依据底物不同分类 DNA酶 (deoxyribonuclease, DNase): 专一降解 DNA。 RNA酶 (ribonuclease, RNase): 专一降解 RNA。 依据切割部位不同 核酸内切酶:分为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和非特异 性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核酸外切酶: 53 或 35 核酸外切酶。 核酸酶 是指所有可以水解核酸的酶。 核酸酶 n酶的概念 目前将生物催化剂分为两类 : 酶 、 核酶(脱氧核酶) 酶是一类对其特异底物具有高效催化作用酶是一类对其特异底物具有高效催化作用 的蛋白质。的蛋白质。 n酶的不同形式 : 单体酶 (monomeric enzyme): 仅具有三级结 构的酶。 寡聚酶 (oligomeric enzyme): 由多个相同或不 同亚基以非共价键连接组成的酶。 多酶体系 (multienzyme system): 由几种不同 功能的酶彼此聚合形成的多酶复合物。 多功能酶 (multifunctional enzyme)或串联酶 (tandem enzyme): 一些多酶体系在进化过程中由 于基因的融合,多种不同催化功能存在于一条多肽 链中,这类酶称为多功能酶。 酶的分子结构与功能 一、酶的分子组成中常含有辅助因子 蛋白质部分:酶蛋白 (apoenzyme) 辅助因子 (cofactor) 金属离子 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全酶(holoenzyme) n 单纯酶单纯酶 (simple enzyme) n 结合酶 (conjugated enzyme) n 全酶分子中各部分在催化反应中的作用 : 酶蛋白 决定反应的特异性 辅助因子 决定反应的种类与性质 金属 离子的作用: n参与催化反应,传递电子; n在酶与底物间起桥梁作用; n稳定酶的构象; n中和阴离子,降低反应中的静电斥力等 。 n 小分子有机化合物是一些化学稳定的小分 子物质,称为辅酶 (coenzyme)。 其主要作用是参与酶的催化过程,在反应中 传递电子、质子或一些基团。 辅酶的种类不多,且分子结构中常含有维生 素或维生素类物质。 n 辅酶中与酶蛋白共价结合的辅酶又称为辅基 (prosthetic group)。 n 辅基和酶蛋白结合紧密,不能通过透析或超 滤等方法将其除去,在反应中不能离开酶蛋 白,如 FAD、 FMN、生物素等。 二、酶的活性中心是酶分子中 执行其催化功能的部位 酶分子中氨基酸残 基侧链的化学基团中 , 一些与酶活性密切相关 的化学基团 。 n 必需基团 (essential group) 指 必需基团在空间结构上彼此靠近,组 成具有特定空间结构的区域,能与底物特异 结合并将底物转化为产物。 n 酶的活性中心 (active center) 底 物 活性中心以外 的必需基团 结合基团 催化基团 活性中心 三、同工酶 同工酶 (isoenzyme)是指催化相同的化学反应,而酶蛋 白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乃至免疫学性质不同的一组酶。 根据国际生化学会的建议,同工酶是由不同基因编 码的多肽链,或由同一基因转录生成的不同 mRNA所翻译 的不同多肽链组成的蛋白质。 同工酶存在于同一种属或同一个体的不同组织或同 一细胞的不同亚细胞结构中,它使不同的组织、器官和不 同的亚细胞结构具有不同的代谢特征。这为同工酶用来诊 断不同器官的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反应前后没有质和量的变化 ; 只能催化热力学允许的化学反 应; 只能加速可逆反应的进程,而 不改变反应的平衡点。 n 酶与一般催化剂的共同点: 酶的作用机制 (一) 酶促反应具有极高的效率 一、酶促反应的特点 酶的催化效率通常比非催化反应高 108 1020倍,比一 般催化剂高 107 1013倍。 酶的催化不需要较高的反应温度。 酶和一般催化剂加速反应的机理都是降低反应的 活化 能 (activation energy)。酶比一般催化剂更有效地降低 反应的活化能。 酶的催化效率可用酶的 转换数 (turnover number) 来表 示。酶的转换数是指在酶被底物饱和的条件下,每个 酶分子每秒钟将底物转化为产物的分子数。 二、酶通过促进底物形成 过渡态而提高反应速率 (一) 酶比一般催化剂更有效地降低反应活化能 酶和一般催化剂一样,加速反应的作 用都是通过降低反应的 活化能 (activation energy) 实现的。 活化能 : 底物分子从初态转变到活化 态所需的能量 。 1913年 Michaelis和 Menten提出反应速率与底物 浓度关系的数学方程式,即米曼氏方程式,简 称 米氏方程式 (Michaelis equation)。 S: 底物浓度 V: 不同 S时的反应速率 Vmax: 最大反应速率 (maximum velocity) m: 米氏常数 (Michaelis constant) VmaxS K m + S 1. E与 S形成 ES复合物的反应是快速平衡反 应,而 ES分解为 E及 P的反应为慢反应,反 应速率取决于慢反应即 V = k3ES。 (1) 2. S的总浓度远远大于 E的总浓度,因此在反 应的初始阶段, S的浓度可认为不变即 S =St。 米曼氏方程式推导基于两个假设: n米曼氏方程式推导过程 : ES的生成速率 = ES的分解速率 k2+k3 = K m (米氏常数) k 1 令: 则 (2)变为 : (Et ES) S = Km ES (2)=(Et ES)S k2+k3ES k 1 整理得: k1 (Et ES) S = k2 ES + k3 ES 当反应处于稳态时: 当底物浓度很高,将酶的活性中心全部饱和时, 即 Et =ES, 反应达最大速率 Vmax = k3ES = k3Et (5) ES = EtSK m + S (3) 整理得 : 将 (5)代入 (4)得米氏方程式: Vmax S Km + S V = 将 (3)代入 (1) 得 k3EtS K m + S (4) V = (二) Km与 Vm是有意义的酶促反应动力 学参数 n Km值的推导 n Km与 Vmax的意义 当反应速率为最大反应速率一半时:当反应速率为最大反应速率一半时: n Km值的推导 Km = S Km值等于酶促反应速率为最大反应速率一半 时的底物浓度,单位是 mol/L。 2 = Km + S Vmax VmaxS Vmax V SKm Vmax/2 n Km与 Vmax的意义 定义: Km等于酶促反应速率为最 大反应速率一半时的底物浓度。 意义: Km是酶的特征性常数之 一,只与酶的结构、底物和反应环 境(如,温度、 pH、离子强度)有 关,与酶的浓度无关。 Km可近似表示酶对底物 的亲和力; 同一酶对于不同底物有 不同的 Km值。 Km值 Vmax 意义: Vmax=k3 E 定义: Vm是酶完全被底物饱和时的反应速率, 与酶浓度成正比。 如果酶的总浓度已知,可从 Vmax计算 酶的转换数 (turnover number),即动力学常 数 k3。 1. 双倒数作图法 (double reciprocal plot), 又称为 林 -贝氏 (Lineweaver- Burk)作图法 VmaxS Km+SV = (林贝氏方程) + 1/V= KmV max 1/Vmax 1/S 两边同取倒数两边同取倒数 (三) m值与 max值可以通过作图法求取 - 1/Km 1/Vmax 1/S 1/V 五、抑制剂可逆地或不可逆地 降低酶促反应速率 n 酶的抑制剂 (inhibitor) n 酶的抑制区别于酶的变性: 抑制剂对酶有一定选择性 引起变性的因素对酶没有选择性 凡能使酶的催化活性下降而不引起酶蛋白变 性的物质称为酶的抑制剂。 1.竞争性抑制作用的抑制剂与底物竞 争结合酶的活性中心 有些抑制剂与底物的结构相似,能与 底物竞争酶的活性中心,从而阻碍酶底物 复合物的形成。 这种抑制作用称为竞争性抑 制作用。 n 定义 n 特点 抑制程度取决于抑 制剂与酶的相对亲 和力及底物浓度; I与 S结构类似,竞 争酶的活性中心; 动力学特点: Vmax不变,表观 Km增大。 抑制剂 无抑制剂 1/V 1/S 有些抑制剂与酶活性中心外的必需基团相 结合,不影响酶与底物的结合,酶和底物的结 合也不影响酶与抑制剂的结合。底物和抑制剂 之间无竞争关系。但酶 -底物 -抑制剂复合物 (ESI)不能进一步释放出产物。这种抑制作用称 作非竞争性抑制作用。 2.非竞争性抑制作用的抑制剂不改变 酶对底物的亲和力 n 定义 n 特点 抑制剂与酶活性中 心外的必需基团结 合,底物与抑制剂 之间无竞争关系; 抑制程度取决于抑 制剂的浓度; 动力学特点: Vmax降低,表观 Km不变。 抑制剂 1 / V 1/S 无抑制剂 抑制剂仅与酶和底物形成的中间产物 (ES) 结合,使中间产物 ES的量下降。这样,既减少 从中间产物转化为产物的量,也同时减少从中 间产物解离出游离酶和底物的量。这种抑制作 用称为反竞争性抑制作用。 n 定义 3.反竞争性抑制作用的抑制剂仅与酶 -底物复合 物结合 n 特点: 抑制剂只与酶底 物复合物结合; 抑制程度取决与抑 制剂的浓度及底物 的浓度; 动力学特点: Vmax 降低,表观 Km降 低。 抑制剂 1/V 1/S 无抑制剂 各种可逆性抑制作用的比较 n 变构效应剂 (allosteric effector)变构激活剂变构抑制剂 n 变构调节 (allosteric regulation) n 变构酶 (allosteric enzyme) n 变构部位 (allosteric site) 一些代谢物可与某些酶分子 活性中心外 的 某部分可逆地结合,使 酶构象改变 ,从而改变 酶的催化活性,此种调节方式称 变构调节 。 (一)变构酶通过变构调节酶的活 性 一、调节酶实现对酶促反应 速率的快速调节 n变构酶常为多个亚基构成的寡聚体,具有协同效 应。 变构激活变构激活 变构抑制变构抑制 变构酶的形曲线变构酶的形曲线 S V 无变构效应剂无变构效应剂 酶的变构调节是体内代谢途径的重要快速 调节方式之一。 (二)酶的化学修饰调节是通过某些化 学基团与酶的共价结合与分离实现的 在其他酶的催化作用下,某些酶蛋白肽 链上的一些基团可与某种化学基团发生可逆 的共价结合,从而改变酶的活性,此过程称 为共价修饰。 n 共价修饰 (covalent modification) 有些酶在细胞内合成或初分泌时只是酶有些酶在细胞内合成或初分泌时只是酶 的无活性前体,此前体物质称为酶原。的无活性前体,此前体物质称为酶原。 在一定条件下,酶原向有活性酶转化的过程。在一定条件下,酶原向有活性酶转化的过程。 (三)酶原的激活使无活性的酶原转 变成有催化活性的酶 n 酶原 (zymogen) n 酶原的激活 n 酶原激活的机理 酶 原 分子构象发生改变 形成或暴露出酶的活性中心 一个或几个特定的肽键断裂,水解 掉一个或几个短肽 在特定条件下 n 酶原激活的生理意义 避免细胞产生的酶对细胞进行自身消化, 并使酶在特定的部位和环境中发挥作用,保证 体内代谢正常进行。 有的酶原可以视为酶的储存形式。在需要 时,酶原适时地转变成有活性的酶,发挥其催 化作用。 淀粉 是植物中养分的储存形式。 淀粉 颗粒 糖原 是动物体内葡萄糖的储存形式。 一、糖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氧化供能一、糖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氧化供能 糖在生命活动中的主要作用是提供碳源和能源。 如糖可提供合成某些氨基酸、脂肪、胆固醇 、核苷等物质的原料。 作为机体组织细胞的组成成分。 提供合成体内其他物质的原料。 如糖是糖蛋白、蛋白聚糖、糖脂等的组成成分 。 概 述 食物中含有的大量纤维素,因人体 内无 -糖苷酶而不能对其分解利用,但却 具有刺激肠蠕动等作用,也是维持健康 所必需。 n 糖的吸收 吸收部位: 小肠上段 吸收形式: 单糖 糖的无氧 分解 在机体缺氧条件下,葡萄糖经一系列酶促反 应生成丙酮酸进而还原生成乳酸的过程称为 糖酵 解 (glycolysis),亦称 糖的无氧氧化 (anaerobic oxidation)。 糖酵解的反应部位: 胞浆。 一、糖无氧氧化反应过程分为 酵解途径和乳酸生成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由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 (pyruvate), 称之为 糖酵解途径 (glycolytic pathway)。 第二阶段: 由丙酮酸转变成乳酸。 n 糖酵解分为两个阶段: 1. 葡萄糖磷酸化为 6-磷酸葡萄糖 ATP ADP Mg2+ 己糖激酶 (hexokinase) Glu G-6-P F-6-P F-1,6-2P ATP ADP ATP ADP 1,3-二磷酸甘油酸 3-磷酸甘油酸 2-磷酸甘油酸 丙酮酸 磷酸二 羟丙酮 3-磷酸 甘油醛 NAD+ NADH+H+ ADP ATP ADP ATP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葡萄糖 6-磷酸葡萄糖 (glucose-6-phosphate, G-6-P) (一)葡萄糖经酵解途径分解为(一)葡萄糖经酵解途径分解为 两分子丙酮酸两分子丙酮酸 7.1,3-二磷酸甘油酸转变成二磷酸甘油酸转变成 3-磷酸甘油酸磷酸甘油酸 ADP ATP 磷酸甘油酸激酶 (phosphoglycerate kinase) Glu G-6-P F-6-P F-1,6-2P ATP ADP ATP ADP 1,3-二磷酸甘油酸 3-磷酸甘油酸 2-磷酸甘油酸 丙酮酸 磷酸二 羟丙酮 3-磷酸 甘油醛 NAD+ NADH+H+ ADP ATP ADP ATP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在以上反应中,底物分子内部能量重 新分布,生成高能键,使 ADP磷酸化生成 ATP的过程,称为 底物水平磷酸化 (substrate level phosphorylation) 。 1,3-二磷酸 甘油酸 3-磷酸甘油酸 (二)丙酮酸转变成乳 酸 反应中的 NADH+H+ 来自于上述第 6步反 应中的 3-磷酸甘油醛脱氢反应。 丙酮酸 乳酸 乳酸脱氢酶 (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 NADH + H+ NAD+ E1:己糖激酶 E2: 6-磷酸果糖激酶 -1 E3: 丙酮酸激酶 NAD+ 乳 酸 糖酵解的代谢途径 Glu G-6-P F-6-P F-1, 6-2P ATP ADP ATP ADP 1,3-二磷酸甘油酸 3-磷酸甘油酸 2-磷酸甘油酸 丙酮酸 磷酸二羟丙酮 3-磷酸甘油醛 NAD+ NADH+H+ ADP ATP ADP ATP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E2E1 E3 NADH+H+ 产能的方式和数量 方式: 底物水平磷酸化 净生成 ATP数量: 从 G开始 22-2= 2ATP 从 Gn开始 22-1= 3ATP 终产物乳酸的去路 释放入血,进入肝脏再进一步代谢: 分解利用 乳酸循环(糖异生) 果糖 己糖激酶 Glu G-6-P F-6-P F-1,6-2P ATP ADP ATP ADP 丙酮酸 半乳糖 1-磷酸半乳糖 1-磷酸葡萄糖 半乳糖激酶 变位酶 甘露糖 6-磷酸甘露糖 己糖激酶 变位酶 除葡萄糖外,其它己糖也可转 变成 磷酸己糖 而进入酵解途径。 三、糖酵解的主要生理意义是在 机体缺氧的情况下快速供能 是机体在缺氧情况下获取能量的有效方式。 是某些细胞在氧供应正常情况下的重要供能途径 。 无线粒体的细胞,如:红细胞 代谢活跃的细胞,如:白细胞、骨髓细胞 糖的有氧氧化 (aerobic oxidation)指在 机体氧供充足时,葡萄糖彻底氧化成 H2O 和 CO2,并释放出 能量 的过程。是机体主 要供能方式。 n 部位:部位: 胞液及线粒体胞液及线粒体 n 概念概念 糖的有氧氧化 一、糖有氧氧化的反应过程包括糖 酵解途径、丙酮酸氧化脱羧、三羧酸循 环及氧化磷酸化 第一阶段:酵解途径 第二阶段:丙酮酸的氧化脱羧 第三阶段:三羧酸循环 G( Gn) 第四阶段:氧化磷酸化 丙酮酸 乙酰 CoA CO2NADH+H+ FADH2 H2O O ATP ADP TAC循环 胞液 线粒体 三羧酸循环 (Tricarboxylic Acid Cycle, TAC)也称为 柠檬酸循环 ,这是因为循环反应中 的第一个中间产物是一个含三个羧基的柠檬酸。 由于 Krebs正式提出了三羧酸循环的学说,故此 循环又称为 Krebs循环 ,它由一连串反应组成。 二、三羧酸循环是以形成柠 檬酸为起始物的循环反应系 统n概述 n反应部位: 线粒体 (一) TCA循环由 8步代谢反应组成 1. 乙酰 CoA与草酰乙酸缩合成柠檬酸 2. 柠檬酸经顺乌头酸转变为异柠檬酸 3. 异柠檬酸氧化脱羧转变为 -酮戊二酸 4. -酮戊二酸氧化脱羧生成琥珀酰 CoA 5. 琥珀酰 CoA合成酶催化底物水平磷酸化反 应 6. 琥珀酸脱氢生成延胡索酸 7. 延胡索酸加水生成苹果酸 8. 苹果酸脱氢生成草酰乙酸 CoASH NADH+H+ NAD+ CO2 NAD+ NADH+H+ CO2 GTP GDP+PiFAD FADH2 NADH+H+ NAD+ H2O H2O H2O CoASHCoASH H2O 柠檬酸合酶 顺乌头酸梅 异柠檬酸脱氢酶 -酮 戊二酸脱 氢 酶 复合体 琥珀酰 CoA合成酶 琥珀酸脱氢酶 延胡索酸酶 苹果酸脱氢酶 GTP GDP ATPADP 核苷二磷酸激酶 经过一次三羧酸循环, 消耗一分子乙酰 CoA; 经四次脱氢,二次脱羧,一次底物水平磷酸化; 生成 1分子 FADH2, 3分子 NADH+H+, 2分子 CO2, 1分子 GTP; 关键酶有: 柠檬酸合酶, -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 体, 异柠檬酸脱氢酶。 整个循环反应为不可逆反应。 三羧酸循环的要点: 1 TCA循环中有 3个关键酶 柠檬酸合酶 异柠檬酸脱氢酶 -酮戊二酸脱氢酶 反 应 辅 酶 最 终获 得 ATP 第一 阶 段(胞 浆 ) 葡糖糖 6-磷酸葡糖糖 -1 6-磷酸果糖 1,6-二磷酸果糖 -1 23-磷酸甘油醛 21,3-二磷酸甘油酸 2NADH 3或 5* 21,3-二磷酸甘油酸 23-磷酸甘油酸 2 2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2丙酮酸 2 第二 阶 段( 线 粒体基 质 ) 2丙酮酸 2乙酰 CoA 2NADH 5 第三 阶 段( 线 粒体基 质 ) 2异柠檬酸 2-酮戊二酸 2-酮戊二酸 2琥珀酰 CoA 2琥珀酰 CoA2 琥珀酸 2琥珀酸 2延胡索酸 2苹果酸 2草酰乙酸 2NADH 2NADH 2FADH2 2NADH 5 5 2 3 5 由一个葡糖糖 总 共 获 得 30或 32 n概念 磷酸戊糖途径 (pentose phosphate pathway) 是指由葡萄糖生成 磷酸戊糖 及 NADPH+H+,前 者再进一步转变成 3-磷酸甘油醛 和 6-磷酸果糖 的 反应过程。 一、磷酸戊糖途径生成 NADPH和 磷酸戊糖 葡萄糖的其他代谢途径 n总反应式 : 36-磷酸葡萄糖 + 6 NADP+ 26-磷酸果糖 +3-磷酸甘油醛 +6NADPH+H+3CO2 (三)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理意义在于 生成 NADPH和 5-磷酸核糖 2提供 NADPH作为供氢体参与多种代谢反应 1为核酸的生物合成提供核糖 ( 1) NADPH是体内许多合成代谢的供氢体; ( 2) NADPH参与体内羟化反应; ( 3) NADPH还用于维持谷 胱甘肽 (glutathione, GSH)的还原状态。 1. 葡萄糖单元以 -1,4-糖苷键 形成长链。 2. 约 10个葡萄糖单元处形成分 枝,分枝处葡萄糖以 -1,6-糖 苷键连接,分支增加,溶解 度增加。 3. 每条链都终止于一个非还原 端 .非还原端增多,以利于其 被酶分解。 n糖原的结构特点及其意义: UDPG可看作 “活性葡萄糖 ”,在体内充 作葡萄糖供体。 3.1-磷酸葡萄糖转变成尿苷二磷酸葡萄糖 + UTP 尿苷 P P P PPi UDPG焦磷酸化酶 2Pi+能量 1- 磷酸葡萄糖 尿苷二磷酸葡萄糖 (uridine diphosphate glucose, UDPG) 糖原 n 为原有的细胞内的较小糖原分子, 称为 糖原引物 (primer), 作为 UDPG 上葡萄糖 基的接受体。 糖原 n + UDPG 糖原 n+1 + UDP 糖原合酶 (glycogen synthase) 2.脱枝酶的作用 转移葡萄糖残基 水解 -1,6-糖苷键 脱枝酶 (debranching enzyme) 磷酸化酶 转移酶活性 -1,6糖苷酶活性 在几个酶的共同作用下,最终产物中约 85% 为 1-磷酸葡萄糖, 15% 为游离葡萄糖。 二、肝糖原分解产物 葡 萄糖可补充血糖 n 亚细胞定位: 胞浆 n 肝糖元的分解过程: 糖原 n+1 糖原 n + 1-磷酸葡萄糖 糖原磷酸化酶 (Glycogen phosphorylase) 1.糖原的磷酸解 糖原分解 (glycogenolysis )习惯上指肝糖原 分解成为葡萄糖的过程。 n 肌糖原的分解 肌糖原分解的前三步反应与肝糖原分解过 程相同,但是生成 6-磷酸葡萄糖之后,由于肌 肉组织中 不存在葡萄糖 -6-磷酸酶 ,所以生成的 6-磷酸葡萄糖不能转变成葡萄糖释放入血,提 供血糖,而只能进入酵解途径进一步代谢。 肌糖原的分解与合成与 乳酸循环 有关。 n 糖原的合成与分解总图 UDPG焦磷酸化酶 G-1-P UTP UDPG PPi 糖原 n+1 UDP G-6-P G 糖原合酶 磷酸葡萄糖变位酶 己糖 (葡萄糖 )激酶 糖原 n Pi 磷酸化酶 葡萄糖 -6-磷酸酶(肝) 糖原 n n 调节小结 : 双向调控: 对合成酶系与分解酶系分别进行 调节,如加强合成则减弱分解,或反之。 双重调节: 别构调节和共价修饰调节。 肝糖原和肌糖原代谢调节各有特点:如分解 肝糖原的激素主要为胰高血糖素,分解肌糖 原的激素主要为肾上腺素。 关键酶调节上存在 级联效应 。 关键酶都以 活性、无(低)活性二种形式 存 在,二种形式之间可通过 磷酸化和去磷酸化 而相互转变。 n 糖异生的主要原料为乳酸、氨基酸及甘油。 乳酸来自肌糖原分解。这部分糖异生主要 与运动强度有关。 而在饥饿时,糖异生的原料主要为氨基酸 和甘油。 四、肌中产生的乳酸运输至肝 进行糖异生形成乳酸循环 肌收缩(尤其是供氧不足时)通过糖酵解生成乳酸 。肌内糖异生活性低,所以乳酸通过细胞膜弥散进 入血液后,再入肝,在肝内异生为葡萄糖。葡萄糖 释入血液后又可被肌摄取,这就构成了一个循环, 此循环称为 乳酸循环 ,也称 Cori循环 。 乳酸循环的形成是由于肝和肌组织中酶的特点所致 。 糖异生活跃 有葡萄糖 -6磷酸酶【 】 n 循环过程 肝 肌肉 葡萄糖 葡萄糖 葡萄糖 酵解途径 丙酮酸 乳酸 NADH NAD+ 乳酸乳酸 NAD+ NADH 丙酮酸 糖异生途径 血液 糖异生低下 没有葡萄糖 -6磷酸酶【 】 n 生理意义 乳酸再利用,避免了乳酸的损失。 防止乳酸的堆积引起酸中毒。 n 乳酸循环是一个耗能的过程 2分子乳酸异生为 1分子葡萄糖需 6分子 ATP。 甘油三酯 甘油磷脂 (phosphoglyceride) 胆固醇酯 FA胆固醇 FA FA FA 甘油 FA FA Pi X 甘油 X=胆碱、水、乙 醇胺、丝氨酸 、甘油、肌醇 、磷脂酰甘油 等。 n脂类物质的基本构成: 哺乳 动 物不 饱 和脂酸按 (或 n)编码 体系分 类 族 母体脂酸 -7(n-7) 软油酸 (16: 1, -7) -9(n-9) 油酸 (18: 1, -9) -6(n-6) 亚油酸 (18: 2, -6, 9) -3(n-3) -亚麻酸 (18: 3, -3, 6, 9) 十二指肠下段及空肠上段。 中链及短链脂酸构成的 TG 乳化 吸收 脂肪酶 甘油 + FFA 门静脉 血循环 肠粘膜 细胞 二、饮食脂肪在小肠被吸收 吸收部位 吸收方式 长链脂酸及 2-甘油一酯 肠粘膜细胞 (酯化成 TG) 胆固醇及游离脂酸 肠粘膜细胞 (酯化成 CE) 淋巴管 血循环 乳糜微粒 (chylomicron, CM) TG、 CE、 PL + 载脂蛋白 (apo) B48、C、 A 、 A 溶血磷脂及游离脂酸 肠粘膜细胞 (酯化成 PL) CoA + RCOOH RCOCoA 脂酰 CoA合成酶 ATP AMP PPi 酯酰 CoA 转移酶 CoA R2COCoA R3COCoA CoA 酯酰 CoA 转移酶 n 甘油一酯途径 一、血脂是血浆所含脂类的统称 血浆所含脂类统称 血脂 ,包括:甘油三 酯、磷脂、胆固醇及其酯以及游离脂酸。 外源性 从食物中摄取 内源性 肝、脂肪细胞及其他组织合成后 释放入血 n 定义: n 来源: 超速离心法: CM、 VLDL、 LDL、 HDL 乳糜微粒 chylomicron ( CM) 极低密度脂蛋白 very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VLDL) 低密度脂蛋白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LDL) 高密度脂蛋白 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HDL) n 来源: 小肠合成的 TG 和合成及吸收的 磷脂、胆固醇 + apo B48 、 A 、 A 、 A 三、血浆脂蛋白是血脂的运输形式, 但代谢和功能各异 (一)乳糜微粒 n 代谢: 新生 CM 成熟 CM CM残粒 LPL 肝细胞摄取 ( LDL受体相关蛋白 ) FFA 外周组织 血液 n 来源: + apo B100、 E n 代谢: VLDL VLDL残粒 LDL LPL LPL、 HL LPL 脂蛋白脂肪酶 HL 肝脂肪酶 FFA 外周组织 FFA 肝细胞合成的 TG 磷脂、胆固醇及其酯 以肝脏为主,小肠可合成少量。 (二)极低密度脂蛋白 VLDL受体代谢途径: LDL 的 代 谢 n 代谢: 新生 HDL 细胞膜 CM 、 VLDL 卵磷脂、 胆固醇 CM 、 VLDL apoC、 apoE HDL3 LCAT HDL2 CM、 VLDL 磷脂 apoA 、 A VLDL、 LDL CE CETP LCAT:卵磷脂胆固醇酯酰转移酶 CETP:胆固醇酯转运蛋白 使 HDL表面卵磷脂 2位脂酰基 转移到胆固 醇 3位羟基 生成溶血卵磷脂及胆固醇酯 使 胆固醇酯进入 HDL内核逐渐增多 使新生 HDL成熟 LCAT的作用(由 apo A 激活): 主要是参与 胆固醇的逆向转运 (reverse cholesterol transport, RCT),即将肝外组织 细胞内的胆固醇,通过血循环转运到肝,在 肝转化为肝汁酸后排出体外。 HDL是 apo的储存库。 n HDL的生理功能: 血浆脂蛋白代谢总图 (二)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 atherosclerosis, AS)指一 类动脉壁的退行性病理变化,是 心脑血管疾病 的病理基础,发病机理十分复杂。 1. L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纯色背景课件教学课件
- 2024年度金融IT系统集成与维护合同
- 2024年商标许可使用合同 规定许可范围与使用期限
- 2024厂区绿化养护合同
- 2024年度氨水行业绿色发展与环保合作协议
- 2024年品牌授权与连锁加盟合同
- 2024年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监控系统建设合同
- 2024年度房地产买卖与租赁合同
- 2024年度委托加工合同标的原料提供与加工质量
- 2024胡柚买卖合同范文
- 安全培训总结及效果评价
- 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基础知识、应用技术)合卷软件资格考试(中级)试题及解答参考(2025年)
- 通信业务协议
- 2024新信息科技七年级《第一单元 探寻互联网新世界》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2课标
- 2024年巴黎奥运会
- 工作人员外出审批单
- DB1331T 080-2024 雄安新区零碳建筑技术标准
- 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物理试题
- NB-T+10488-2021水电工程砂石加工系统设计规范
- 青年你为什么要入团-团员教育主题班会-热点主题班会课件
- 2024年畜禽屠宰企业兽医卫生检验人员考试试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