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博拉出血热EHF防控ppt课件_第1页
埃博拉出血热EHF防控ppt课件_第2页
埃博拉出血热EHF防控ppt课件_第3页
埃博拉出血热EHF防控ppt课件_第4页
埃博拉出血热EHF防控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本知识 疫情概况及特点 疫情现状 疾病传入我国的风险和防控建议及工作要求 我省应对散病例报告处置埃博拉出血热 埃博拉出血热 是由埃博拉病毒( Ebola virus, EBV)引起的一种发生于人类和非人灵长 类 动物(猴子、大猩猩和黑猩猩等)的急性出血性传染病 EBV属于丝状病毒科,为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 RNA病毒,是一种感染脊椎动物的病毒n 病毒呈长丝状体,可呈杆状、丝状等多种形态n 毒粒长度平均 1000nm,直径约 100nm 埃博拉病毒对热有中度抵抗力n 在室温及 4 存放 1个月后,感染性无明显变化n 60 灭活病毒需要 1小时 埃博拉病毒对紫外线、 射线、甲醛、次氯酸、酚类等消毒剂和脂溶剂敏感 目前已发现 5种埃博拉病毒n 扎伊尔型( EBOV) : 对人致病性最强, 曾引起暴发n 苏丹型( SUDV) : 对人致病性其次, 曾引起暴发n 本迪布焦型( BDBV): 对人致病性更次, 曾引起暴发n 塔伊森林 型( TAFV) : 对黑猩猩致病性强,对人似较弱n 赖斯顿型( RESTV) :菲律宾和中国发现过,可以感染人类,但至今尚无引起疾病或死亡的相关报道 1.传染源和宿主动物 感染埃博拉病毒的人和非人灵长类动物为本病传染源。 目前认为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为狐蝠科的果蝠,尤其是锤头果蝠、富氏前肩头果蝠和小领果蝠,但其在自然界的循环方式尚不清楚。传播途径 接触传播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可以通过接触病人和被感染动物 或人 的各种 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 而感染。n 病人感染后血液中可维持很高的病毒含量,医护人员在治疗、护理病人时、或处理病人尸体过程中,如果没有严格的防护措施,容易受到感染。 医院内传播是导致埃博拉出血热暴发流行的重要因素 。 虽然尚未证实有通过性传播和空气传播的病例发生,但应予以警惕,做好防护。n 精液中可分离到病毒 :性传播可能性;动物实验:气溶胶传播可能 家庭内感染 护理 葬礼 院内感染 治疗、护理 不安全注射人际 传播形式人群易感性和发病季节 人群易感性n 人群 普遍易感n 主要集中在成年人l 暴露或接触机会多n 性别间 不 存在发病差异 目前尚未发现埃博拉出血热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感染高风险人群 出现疫情时,感染风险较高的人员为( 1)医务人员; ( 2)与病人有密切接触的家庭成员或其他人; ( 3)在葬礼过程中直接接触死者尸体的人员; ( 4)在雨林地区接触了森林中死亡动物的人。三、临床表现 本病潜伏期为 2-21天,一般为 5-12天。尚未发现潜伏期有传染性。 患者急性起病,高热、畏寒、极度乏力、头痛、肌痛、咽痛、结膜充血及相对缓脉。随后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粘液便或血便、皮疹等表现。 重症患者可出现神志改变,如嗜睡、谵妄等症状。并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表现,包括鼻、口腔、结膜、胃肠道、阴道、皮肤出血或咯血、血尿等,可出现低血压、休克等。可并发心肌炎、肺炎和其它多脏器受损。埃博拉出血热诊断依据 1.流行病学史:来自于疫区,或 3周内有疫区旅行史,或有与患者、感染动物接触史。 2.临床表现:起病急、发热、极度乏力、牙龈出血、鼻出血、结膜充血、瘀点和紫斑、血便及其他出血症状;头疼、呕吐、恶心、腹泻、全身肌肉或关节疼痛等。 3实验室检查:( 1)病毒抗原阳性;( 2)血清特异性 IgM抗体阳性;( 3)恢复期血清特异性 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 4倍以上增高;( 4)从患者标本中检出埃博拉病毒 RNA;( 5)从患者标本中分离到埃博拉病毒。预防和治疗 有些疫苗正在进行临床试验,临床上尚无可用的疫苗 没有特殊的治疗方法,新的药物疗法正在进行评估 危重病例需要加强支持性护理。病例往往会脱水,需要以电解质溶液进行静脉输液或口服补液。 隔离控制传染源 和 加强个人防护 是防控埃博拉出血热的关键措施WHO埃博拉病毒病关键信息 ( 2014.8) 埃博拉病毒引起人类埃博拉出血热(现称为埃博拉病毒病) 暴发的病死率达 50-90% 主要发生在中非和西非国家接近热带雨林的偏僻村庄 病毒从动物传播到人,并可发生人间传播 狐蝠科的果蝠被认为是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 动物或人群都没有可用的治疗方法和疫苗既往发生疫情 1976年在苏丹和刚果民主共和国同时出现的两起疫情中首次被发现。后者发生在位于埃博拉河附近的一处村庄,该病由此得名。 之后偶有散发, 多为暴发, 多发生于中非和西非湿润的 热带 雨林地区。 刚果民主共和国、加蓬、苏丹、科特迪瓦(象牙海岸)、乌干达、刚果共和国以及南非已确认发生过病例。 全球至今累计发病 2600多例,死亡约 1700余 人 ,总体病死率约 66%。年 国家 病毒亚型 发病数 死亡数 病死率2012 刚果民主共和国 埃博拉本迪布焦 57 29 51%2012 乌干达 埃博拉苏丹 7 4 57%2012 乌干达 埃博拉苏丹 24 17 71%2011 乌干达 埃博拉苏丹 1 1 100%2008 刚果民主共和国 扎伊尔的埃博拉 32 14 44%2007 乌干达 埃博拉本迪布焦 149 37 25%2007 刚果民主共和国 扎伊尔的埃博拉 264 187 71%2005 刚果 扎伊尔的埃博拉 12 10 83%2004 苏丹 埃博拉苏丹 17 7 41%2003( 11-12月) 刚果 扎伊尔的埃博拉 35 29 83%2003( 1-4月) 刚果 扎伊尔的埃博拉 143 128 90%2001-2002 刚果 扎伊尔的埃博拉 59 44 75%2001-2002 加蓬 扎伊尔的埃博拉 65 53 82%2000 乌干达 埃博拉苏丹 425 224 53%1996 南非(前加蓬) 扎伊尔的埃博拉 1 1 100%1996( 7-12月) 加蓬 扎伊尔的埃博拉 60 45 75%1996( 1-4月) 加蓬 扎伊尔的埃博拉 31 21 68%1995 刚果民主共和国 扎伊尔的埃博拉 315 254 81%1994 科特迪瓦 埃博拉病毒的象牙海岸 1 0 0%1994 加蓬 扎伊尔的埃博拉 52 31 60%1979 苏丹 埃博拉苏丹 34 22 65%1977 刚果民主共和国 扎伊尔的埃博拉 1 1 100%1976 苏丹 埃博拉苏丹 284 151 53%1976 刚果民主共和国 扎伊尔的埃博拉 318 280 88% 2014年埃博拉出血热疫情 2月初, 几 里 亚东南部马桑达省出现发热死亡病例,周边省份和首都地区随后也发现类似病例 。 3月 22日马桑达地区采集的 12份疑似 病例 的样本在 法国 进行了检测并得到最终确认n 从 6例病人样本中检测出埃博拉病毒,并与扎伊尔型有较强的同源性 随后疫情持续扩散,至 8月份,疫情已经在几内亚、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三个国家内蔓延,并波及至尼日利亚等截至 8月 6日 病例数 (确诊和疑似病例 ) 死亡数 死亡率几里亚 495 367 74.14利比里亚 554 294 53.07塞拉利昂 717 298 41.56尼日利亚 13 2 15.39合计 1779 961 54.022014年埃博拉出血热疫情特点分析 整体上此次由埃博拉出血热导致的公共卫生危机不同于以往 新感染病例会继续在上述 3国发生,或影响其他相邻国家n 除 2013年 12月报告的指示病例外,其余病例均是通过 接触感染病例或死亡病例 而引起的感染n 感染病例不去就诊或未进行隔离治疗,以及不安全的 丧葬操作 ,均会导致疾病进一步在人间 传播n 缺乏对所采取的基本防控措施的即时风险评估(如: 手卫生、个人防护设备的正确使用、清洁及消毒措施的适当应用、医疗废弃物管理和丧葬监督等 ),会增加医务人员和社区的传播风险WHO应对 EHF及其他病毒性出血热的战略 应对和准备的协调 工作 ,包括现场 应对合作伙伴 的协调 ; 国家快速检测和管理 EHF疑似、确诊病例的能力建设 ; 防止 EHF的社区传播 ; 在卫生服务过程中防止 EHF在医疗保健机构中的传播 ; 提供必要的心理应急咨询以支持病人和社区的恢复 ; 支持伦理学在临床、实验室、流行病学、社会学和生态学等 EHF爆发决定因素 中 的应用 性 研究。国际组织已采取行动 协调n WHO(世卫组织) 、 GOARN( 全球疫情警报和反应网络 ) 、 ECDC(欧洲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USCDC( 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和 MSF(无国界医生组织) 等国际组织均投入力量参与到疫情应对 .n WHO定期 召集会议对疫情进行 风险评估和计划措施开展每日会商n 协调 几内亚、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 三国间 卫生部门间的 信息沟通 、资源调动和宣传n 世卫组织向受灾国家提供诊断和参考实验室的支持。 技术支持受影响国家的工作包括提供如下支持 :n主动 搜索病例 ,辅以快速的 实验室确认 ;n快速确认 EHF临床病例的所有 接触者 ,组织他们自最后一次已知接触后的 21天内进行医学观察n调查受影响社区的 传播模式和风险因素 ,以指导控制措施;n在现场部署和维持来自世卫组织和 GOARN ( 全球疫情警报和反应网络 ) 的国际疫情应对小组 , 以支持国家卫生当局立即响应行动和实地考察工作,并协调国际技术支持;l 包括临床管理,预防和控制感染,流行病学,数据管理,实验室诊断和参考,社会动员和健康促进,心理支持,医学人类学,后勤和通信等专家n在医疗机构加强感染的预防和控制l 包括严格遵守洗手,个人防护装备的使用,安全注射操作,环境消毒和医疗废物的安全管理; 技术支持n 迅速加强卫生保健工作者对感染预防和控制的知识l所有医护人员必须熟悉 埃博拉出血热 的特点,使他们能够迅速识 别 可能的病例,并管理他们 。这包括急诊分诊系统,以便适当的转移到隔离中心n 提供全面的 现场后勤保障 ,包括运输,通信,以及与合作伙伴的协调l 包括确保不间断设备和用品供应,以便恰当和人道的照顾病人,包括私人保健 机构n 实施社会动员和健康教育活动 如: 包括促进洗手,安全的照料病人,安全的环境消毒和安全的殡葬在未受影响的社区和周边国家的行动包括提供如下支持:n 通过发布最佳实践指南,信息 、 宣传材料和预防的必需品,帮助国家卫生当局制定准备计划n 让 医务人员 做好准备, 以安全和安心地管理的疑似 EHF病例疫情传入我国和进一步扩散的风险 鉴于 WHO最新的风险评估结果,并结合已搜集的相关民航信息,认为不排除疫情输入我国的风险,但发生大规模扩散的风险较低n 我国与西非三国存在人员往来,因此存在输入病例的风险;n 相对于西非三国,我国为海外国家,且与西非三国无直接通航;因此传入我国的风险较低;n 在西非不断蔓延的疫情已经引起各国和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我国也已开始加强各种预防控制措施,包括国境检疫措施;n 一旦出现病例,我国对此疾病的防控措施将会非常严格。我国已下发技术方案 2008年 7月 12日 卫办应急发 2008 140号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埃博拉出血热等 6种传染病预防控制指南和临床诊疗方案的通知 2014年 7月 31日,卫计委发布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 2014年 7月 31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国卫发电 2014 39号 中机发 号 ) 关于做好埃博拉出血热疫情防范和应对准备工作的通知 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 解读报告 各级医疗机构发现符合病例定义的埃博拉出血热疑似或确诊病例时,应在 2小时之内 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报告疾病类别选择 “ 其他传染病 ” 中的 “ 埃博拉出血热 ” 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要求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相关信息的报告预防控制措施 -病例和接触者管理 可疑病例n 一旦发现,应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以控制传染源,防止疫情扩散 密切接触者n 指患者发病后,可能接触其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的人员,如陪护、救治、转运患者及尸体处理等人员n 进行追踪和医学观察n 医学观察期限为自最后一次暴露之日起 21天n 医学观察期间一旦出现发热、乏力、咽痛等临床症状时,要立即进行隔离,并采集标本进行检测预防控制措施 -病例和接触者管理 死亡病例n 尽量减少尸体的搬运和转运n 尸体消毒后用 密封防漏物品包裹 ,及时 焚烧 或按相关规定处理n 需作尸体解剖时,应按 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