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超高横坡度规范篇一:超高计算转 超高资料 图片 平曲线超高 一、超高及其作用 当汽车在弯道上行驶时,要受到离心力的作用,横向力是引起汽车不稳定行驶的主要因素。所以在平曲线设计时,常将弯道外侧边道抬高,构成与内侧车道同坡度的单向坡,这种设置称为平曲线超高。其作用是为了使汽车在圆曲线上行驶时能获得一个指向内侧的横向分力,用以克服离心力,减少横向力,从而保证汽车行驶的稳定性及乘客的舒适性。 二、超高横坡度的确定 超高横坡度的大小与公路等级、平曲线半径及公路所处的环境、自然条件、路面类型、车辆组成等因素有关。 超高横坡度可按下式计算: 即横向力系数的取值,主要考虑设置超高后抵消离心力的剩余横向力系数,其值的大小在 0 之间,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车速的大小、考虑快慢车的不同要求、乘客的舒适与路容之间的矛盾等。因此,对应于确定的行车速度,最大超高值的确定主要取决于曲线半径、路面粗糙率以及当地气候条件。 规范规定,高速公路、一级公路最大超高值为 8%和 10%,正常情况下采用 8%;对设计速度高,或经验算运行速度高的路段宜采用 10%。二、三、四级公路限定最大超高为 8%是适宜的。但对于积雪冰冻地区,考虑我国以货车为主的特点,限定最大超高为 6%比较安全。 标准规定,当平曲线半径小于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时,必须设置超高。超高值表见材料。 三、设置超高的一般规定和要求 1各级公路当圆曲线半径小于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时,应在曲线上设置超高。一般地 区的圆曲线最大超高值宜采用 8%。2超高横坡度的大小按公路等级、圆曲线半径大小及公路所处的环境、自然条件、路面类型、车辆组成等因素合理确定。 3各级公路圆曲线部分最小超高应于与该公路直线部分的正常路拱横坡度一致,以利于排水。 4分向行驶的多车道公路位于纵坡较大的路段,其上、下坡的运行速度会有明显的差异,故可采用不同的超高值,以策安全。 5二、三、四级公路混合交通量大且接城镇路段,或通过城镇作为街道使用的路段,当车速受到限制,按规定设置超高有困难时,可按表 1-2-6 规定设置超高。 6位于曲线上的行车道、硬路肩,均应根据设计、圆曲线半径、自然条件等按表 1-2-6 规定设置超高值。 市区路段全超高横坡度 设计速度(Km/h) 超高横坡度(%) 80 6 60 4 40 、30、20 2 7在有纵坡的弯道上设置超高时,应考虑合成纵坡 8 回旋线过长,超高渐变率过小,将导致曲线段路面排水不畅。因此应按排水要求超高渐变率不得小于%,即1/330。 四、超高缓和段 (一)超高缓和段的过渡形式 从直线上的路拱双向坡断面,过渡到圆曲线上具有超高横坡度的单向坡断面,要有一个逐渐变化的区段,这一变化段称为超高缓和段。如图 1-2-8 所示,超高缓和段的形成过程,可根据不同的旋转基线可有二种情况(无中间带和有中间带公路)共六种形式。 1无中央分隔带公路(1)绕路面未加宽时的内侧边缘旋转(简称内边轴旋转) 在缓和段起点之前,先将路肩的横坡逐渐变为路拱横坡,再以路中线为旋转轴,逐渐抬高外侧路面与路肩,使之达到与路拱坡度一致的单向横坡后,整个断面再绕未加宽前的内侧车道边缘旋转,直至达到超高横坡度为止,如图 2-4(a) 。一般新建公路多采用这种形式。 (2)绕路面中心线旋转(简称中轴旋转) 在超高缓和段之前,先将路肩横坡逐渐变为路拱横坡,再以路中线为旋转轴,使外侧车道和内侧车道变为单向的横坡度后,整个断面一同绕中线旋转,使单坡横断面直至达到超高横坡度为止,如图 2-4(b) 。一般改建公路常采用这种形式。 (3)绕路面外侧边缘旋转(简称外边轴旋转)先将外侧车道绕外边缘旋转,与此同时,内侧车道随中线的降低而相应降坡,待达到单向横坡后,整个断面仍绕外侧车道边缘旋转,直至达超高横坡为止,如图 2-4(c) 。此种方法仅在路基外缘标高受限制或路容美观有特殊要求时采用此种形式。 2有中央分隔带的公路 (1)绕中央分隔两侧边缘分别旋转 将两侧行车道分别绕中央分隔带边缘旋转,使之各自成为独立的单向超高断面,此时中央分隔带维持原水平状态,如图 2-4(d) 。各种宽度不同的中间带均可选用此种方式。 (2)绕中央分带中心旋转 先将外侧行车道绕中间带的中心旋转,待达到与内侧行车道构成单向横坡后,整个断面一同绕中心线旋转,直至超高横坡值。此时,中央分隔带呈倾斜状,如图 2-4(e) 。采用窄中间带的公路可选用此方式。 (3)绕各自行车道中心旋转 将两侧行车道分别绕各自的中线旋转,使之各自成为独立的单向超高断面。此时中央 分隔带边缘分别升高与降低而成为倾斜断面,如图 2-4(f) 。单向车道数大于四条的公路可采用此种方式。对于分离式断面的公路,其超高的设置及过渡形式可视为两条无中间带的公路分别予以处理。 (二)超高缓和段长度 为了满足行车舒适、路容美观及排水的要求,超高缓和段必须有一定的长度。超高缓和段长度的确定一般以“超高渐变率”来控制。所谓超高渐变率,是指在超高缓和段上由于路基抬高,外侧路缘纵坡较原来设计纵坡增加了一个附加纵坡。超高渐变率过大,会使行车不舒适,路容不美观;但过小,则易在路面内侧积水。我国规范规定的超高渐变率见表 1-2-7 所示。 超高渐变率 设计速度(Km/h)120 100 80 60 超高旋转轴位置 中轴 1/250 1/225 1/200 1/175 边轴 1/200 1/175 1/150 1/125 设计速度(Km/h) 40 30 20 - 超高旋转轴位置 中轴 1/150 1/125 1/100 - 边轴 1/100 1/75 1/50 - 1绕内边轴旋转的超高缓和段长度计算 2绕中轴旋转的超高缓和段长度计算路面外缘最大抬高值为内边轴旋转或中轴旋转时的超高缓和段长度,由上式计算的超高缓和段长度取 5m 的整倍数,并不小于 20m 的长度值,m。 例 1-2-5 某三级公路,设计速度为 V=30Km/h,有一半径 R=125m 的弯道,求超高为绕内边轴旋转的缓和段长度?解:由 V=30Km/h,b=6m,R=125m,查表 1-2-5 可得 ,查表 1-2-7 可得 ,则 例 1-2-6:某二级公路,已知设计速度 V=60Km/h,有一半径 R=200m 的弯道,求超高为绕中轴旋转的缓和段长度?解:按题意,查表 1-2-5 可得: ,查表 1-2-7 可得 ,按标准 ,b=7m,并取路拱 篇二:纵坡规范第二节 纵断面设计 第条 纵断面设计原则如下: 一、纵断面设计应参照城市规划控制标高并适应临街建筑立面布置及沿路范围内地面水的排除。 二、为保证行车安全、舒适、纵坡宜缓顺,起伏不宜频繁。 三、山城道路及新辟道路的纵断面设计应综合考虑土石方平衡,汽车运营经济效益等因素,合理确定路面设计标高。 四、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合行驶的车行道,宜按非机动车爬坡能力设计纵坡度。 五、纵断面设计应对沿线地形、地下管线、地质、水文、气候和排水要求综合考虑。 路线经过水文地质条件不良地段时,应提高路基标高以保证路基稳定。当受规划控制标高限制不能提高时,应采取稳定路基措施。 旧路改建在旧路面上加铺结构层时,不得影响沿路范围的排水。 沿河道路应根据路线位置确定路基标高。位于河堤顶的路基边缘应高于河道防洪水位。当岸边设置挡水设施时,不受此限。位于河岸外侧道路的标高应按一般道路考虑,符合规划控制标高要求,并应根据情况解决地面水及河堤渗水对路基稳定的影响。 道路纵断面设计要妥善处理地下管线覆土的要求。道路最小纵坡度应大于或等于,困难时可大于或等于,遇特殊困难纵坡度小于时,应设置锯齿形偏沟或采取其他排水措施。 六、山城道路应控制平均纵坡度。越岭路段的相对高差为时,平均纵坡度宜采用;相对高差大于时,宜采用,任意连续长度范围内的平均纵坡度不宜大于。 第条 机动车车行道最大纵坡度推荐值与限制值见表。 第条 坡长限制规定如下:一、设计纵坡度大于表所列推荐值时,可按表-的规定限制坡长。设计纵坡度超过,坡长超过表-规定值时,应设纵坡缓和段。缓和段的坡度为,长度应符合本条第二款规定。 二、各级道路纵坡最小长度应大于或等于表-的数值,并大于相邻两个竖曲线切线长度之和。 第条 在设有超高的平曲线上,超高横坡度与道路纵坡度的合成坡度应小于或等于表规定值。 第条 非机动车车行道纵坡度宜小于。大于或等于时,应按表规定限制坡长。第条 各级道路纵坡变更处应设置竖曲线。竖曲线采用圆曲线。竖曲线半径及最小长度见表。设计中应采用大于或等于表一般最小半径值;特殊困难时,应大于或等于极限最小半径值。非机动车车行道的竖曲线的最小半径为。 第条 桥梁引道设竖曲线时,竖曲线切点距桥端应保持适当距离,大、中桥为,工程困难地段可减为。隧道洞口外应保持一段与隧道内相同的纵坡,其长度见表。 篇三:超高计算示例超高值的计算 路拱横坡度为 2%,土路肩横坡度为 3%。根据设计规范,由于圆曲线横坡为 4%,故圆曲线路段内、外侧硬路肩的超高横坡度为 4%;圆曲线路段内侧土路肩的超高横坡度为 4%,外侧土路肩作成 3%的反坡。 计算各桩号处超高值:图 超高计算点位置图图中: B行车道宽度; b1内侧路缘带; b2外侧路缘带; bj1 硬路肩宽度; 土路肩宽度; bj2igij 路拱横坡度; 土路肩横坡度; ic超高横坡度。 3、计算示例 计算全超高段(从 HYQZYH)的全超高值 JD2 处: (1)内侧行车道的土路肩外侧(A 点)的超高值为: (b1?B?bj1)?ic】?bj2?ij?(?3)?(?)?(?)? (2)内侧行车道的硬路肩外侧(C 点)的超高值为: (b1?B?bj1)?ic?(?)?(?)? (3)内侧行车道外侧边缘的超高值为: (b1?B)?ic?(?)?(?)?(4)外侧行车道外侧边缘的超高值为: (b1?B)?ic?(?)? (5)外侧行车道的硬路肩外侧(C 点)的超高值为: (b1?B?bj1)?ic?(?)? (6)外侧行车道的土路肩外侧(A 点)的超高值为: (b1?B?bj1)?ic?bj2?ij?(?3)?(?)? 计算超高缓和段(K2+及 YH-K3+)内各桩不同位置的超高值 对 JD2: x0? 2igic?ig Lc? 2? ?180? ? 计算超高缓和段起点 K2+和终点 K3+的超高 x?0?x0? (1)外侧行车道土路肩外侧(A 点)的超高值为: (b1?B?bj1)ig?bj2ij?(b1?B?bj1) x(ic?ig) LC 0?(?) 180 ?(?3)?(?)?(?)?(?3)?- (2)外侧行车道硬路肩外侧(C 点)的超高值: (b1?B?bj1)ig?(b1?B?bj1) x(ic?ig) LC 0?(?) 180 ?(?3)?(?)?(?3)?- (3)外侧行车道外侧的超高值: (b1?B)ig?(b1?B) x(ic?ig) LC 0?(?) 180 ?(?)?(?)?(?)?- 计算 K2+340 处断面各点的超高 x?(K2?340)-(K2?)?x0? (1)计算外侧行车道土路肩外侧(A 点)的超高值: (b1?B?bj1)ig?bj2ij?(b1?B?bj1)x(ic?ig) LC ?(?) 180 (2) ?(?3)?(?)?(?)?15? (2)计算外侧行车道硬路肩外侧(C 点)的超高值: (b1?B?bj1)ig?(b1?B?bj1) x(ic?ig) LC ?(?) 180 ?(?3)?(?)?(?3)? (3)计算外侧行车道边外侧缘超高值: (b1?B)ig?(b1?B) x(ic?ig) LC ?(?) 180 ?(?)?(?)?(?)? (4)计算内侧行车道外侧边缘超高: (b1?B)ig?(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