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pdf_第1页
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pdf_第2页
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pdf_第3页
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pdf_第4页
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pdf篇一:制度结构与制度变迁经济学年会专投(制度经济学) 制度结构与制度变迁 一个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视角 1 靳涛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研究所 厦门 361005) 摘 要:制度滞后是制度需求与实际制度供给之间存在的差额,它是影响制度绩效和决定制度变迁选择时机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对制度结构和制度变迁内在逻辑的研究,提出了制度变迁逻辑中存在的四个规律性的认识,即制度效用递减规律、制度滞后程度累进规律、制度变迁的激进程度取决于原有制度的矛盾积累程度、制度变迁的一般模型架构等推论。并通过目前存在的从计划体制到市场体制的制度变迁实践对上述推论给予了验证和检验。 关键词:制度结构、制度滞后、制度变迁、视角; Institutional Structure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 Jin Tao (361005 Xiamen Economic Institute of Xiamen University) Abstract:Institutional sluggish is the gap between the demand and real supply. It is a important factor to influence institutional effects and to decide the opportunity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At the base of setting up the model of institutional sluggish and giving the decreasing trend of institutional effects, put forward the four recognizes about institutional change. Then through the experience of from planning system to market system verify these deductions. Key words: Institutional Structure, Institutional Sluggish, Institutional Change, Viewpoint 1 厦门大学经济研究所副教授,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制度经济学和转型经济学。 制度结构与制度变迁一个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视角 制度是人为的抑制人际交往中可能的机会主义的规则,它为一个共同体所有并依靠某种惩罚而得以贯彻。凡勃伦在有闲阶级论中说,制度实质上就是个人或社群在某些关系或某些作用方面的流行思想习惯(凡勃伦,1924) 。1而康芒斯则认为,制度是有关个人行动控制、自由和扩展方面的集体行动(康芒斯,1934) 。2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诺思则认为“制度是一系列被指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它旨在约束追求主 2 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 ”他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成立大会上的讲演 中说:“制度是社会博弈的规则,是人所创造的用以限制人们相互交往的行为的框架。 ”3 而拉坦则认为制度是一个社会或组织中促进人们之间协调的规则(拉坦,1984) 。4在马克思看来,完整的社会制度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层次相互交织的一种社会关系。 一、制度结构与制度滞后 制度结构与制度滞后是制度变迁过程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其实无论是新、老制度主义学派和其他研究制度变迁的各种理论也都对制度滞后现象有所涉及,只是都没有系统分析制度的滞后机理。本文在老制度经济学家塞特菲尔德(Setterfield)所做研究(塞特菲尔德,1993, 9)的基础上对这一问题揭示和研究。塞特菲尔德认为,制度滞后问题来源于制度结构,它是制度变迁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结构问题。5而从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来看,制度滞后表现在制度供给需求的均衡分析中。当然,从制度演化的结构和变迁的过程和内涵来看,这种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 按照塞特菲尔德的解释:“由于一个变量的过去值对已定的外生变量、系数及结构方程有影响,而且已定的外生变量、系数及结构方程又赋予了决定此变量的系统以特征。因而,当一个变量之长期值依赖于这一变量的过去值时,滞后就出现了。在某种制度渊源中,在当 3 前制度影响当前经济行为之性质,进而又影响以后的制度形式时,滞后就会存在。 ” 对制度滞后过程的分析我们可以用目前最流行的进化博弈来考察,其实进化博弈思想是 4 对新、老制度主义的一种综合。在这个结构中,已存制度制约和限定个体和小群体的选择 集合;而个体和小群体的选择集合是不是优于已有的效用集合必须有一个比较和评价的过程,在比较和评价中如果某些策略是优选的,这些策略就会在下一阶段被其他个体和小群体选择;当某一策略被大多数个体和小群体选择时,而且这种选择的结果又优于其他的选择时,此种策略就是进化博弈理论所谓的“进化安定策略” ,随着人们对进化稳定策略的选择,新的制度就会替代老的制度;但是,“进化安定策略”在某一段时期内是占优的,但这并不能保证其永远是占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社会中的新的问题和经济体制的其他弊端也会逐渐显露出来,此时,个体和小群体的对新制度的选择又会开始,当然这种选择又会受到现有制度的约束和限制。以上就是制度动态演化过程中的滞后结构的形成过程,这一过程也可简化为: 现有制度个体和小群体选择选择的成果及评价进化安定策略新制度形成个 5 体与小群体的重新选择 。 其实对制度滞后的分析应把新、老制度主义结合起来,老制度主义认为制度是外生的,技术的进步是制度变迁的主要推动力。而新制度主义却认为制度的演化是内生的,它对制度 2 3 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 ,第 225-226页,上海三联书店 1999年版。 塞特菲尔德:“制度滞后模型”, 经济译文1995 年第 4期,第 3页。 4 这里是指新制度主流经济学的博弈论与老制度经济学演化主义的结合。 5 箭头表示因果关系。 变迁的分析是建立在理性人假定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变迁中的个体和小群体收益与成本的比较、制度需求与供给的均衡与非均衡的变化框架来考察制度的演化。在制度变迁中个人和小群体既符合新古典理性人(有限理性)假设,人又是社会中的人,人的行为不仅取决于其效用函数,同样受所处的环境和已有制度的影响,制度的演化在短期内是受“路径依赖”和“老制度惯性”影响的,但在长期它还是要与个体和群体的选择方向相一致。另外,从制度变迁过程的实证研究来看,在短期考虑路径依赖性和制度惯性能更好的解释制度变迁的实际;而从长期来看,制度演化还是符合新古典理性人假说的一般原理。6从制度滞后过程的分析,可以认为在制度变迁中,制度的演化是一种内生性和外生性的统一。在短期内制度变迁是外生的,但在长期内却是内生的。从制度变迁的这一长期和连续的过程来看,由于在短期内受外生力量的影响,所以制度变迁的过程中可能会插曲式的存在一些“曲折”和“迂回”的制度形式。 另外,制度的滞后还表现在制度的变化相对于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的变化和人们效用的变化要迟缓和滞后。如塞特菲尔德在分析为什么初始有效的制度在经过一个演进的时间路线后,最终却导致了低效率制度的产生时,认为当人们依存的生产、生活条件发生变化时,人们的效用也会发生变化,人们对制度的需求也会发生变化,这样就会使得初期有效的制度变 6 得低效率。 这一过程可用塞特菲尔德的制度滞后图例(图 1)表示如下: 在制度变迁的初始时间 t,选择过程的结果是 c点处于支配地位,但经过 tn 时间的演进过程后,一个制度变迁的路线显示出 c的选择结果是低效率的。 新制度经济学把新古典经济学所舍弃掉的企业制度、产权制度、市场制度、国家和法律制度和意识形态等制度现象纳入到了经济学分析的框架之内,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法和供求均衡分析法来分析制度的变迁。新制度经济学在分析制度变迁时,认为制度变迁取决于制度的需求与供给,当人们预计新制度的净收益大于制度变迁的成本时人们就会对新制度产生需求;但此时,制度的供给却相对需要来讲有较大的学习和设计成本,同时也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这一过程包括学习、设计和实施)来磨合和适应,供给的制度与需求的制度不可能在同一个时间层次上达到均衡,即供给的制度在时间上落后于需求的制度。从其中的分析可知,在制度变迁中制度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绝对均衡是不可能存在的,这也说明新制度经济 6塞特菲尔德:“制度滞后模型” , 经济译文1995 年第 4期,第 3页。这里塞特菲尔德用美国和英国战后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制度均衡模型是一理想状态下的分析模式,在实际分析中是存在明显缺陷的。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虽然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制度演化的动力,但对在制度演化中人类的行为和作用还是给定了限制,他认为,个人的行为受历史和社会条件的制约:“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这是他们全部历史的基础,因为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是以往的活动的产物。可见,生产力是人们应用能力的结果,但这种能力本身决定于人们所处的条件,决定于先前已经获得的生产力,决定于在他们以前已经存在、不是由他们创 7 立而是由前一代人创立的社会形式。 ”马克思的这段话也清楚说明,目前的社会经济制度取 决于先前的生产力,这也说明了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标准来分析制度演进时也会存在制度供给相对于制度需求的滞后性问题。7 为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表述制度滞后问题,本文建构制度滞后模型来对这一问题给予更加清晰的说明。 二、制度变迁中制度滞后模型的建构 本模型是在塞特菲尔德的制度滞后概念基础上构建的,塞特菲尔德在其制度滞后模型一文中 8,只给出了一个概念模型,没有建构出一个清晰的数学模型。 1 模型的假设 分析制度变迁过程的制度滞后机理,可以用一制度滞后模型进行分析,为了建模的方便,我们做以下假设和假定: 第一,假定制度 S的变迁取决于个人和小群体效用的变化 X、制度变迁过程中成本约束 Y和已有制度的制度惯性Z的影响。 第二,在制度变迁的过程中,各个微观主体 i(个体和小群体)用 1,2,3n 来表示。各个微观主体具有经济人的有限理性,他们在制度变迁中注重自己效用的变化并受到制度变迁成本的约束,同时各个微观主体的行动又受到已有制度的影响和制约。 第三,在制度变迁过程中,制度的滞后符号用来表示。 第四,假定制度函数为 S(x,y,z),令 S(x,y,z)=A?i?1nXiYiZi,A,k,l,m 均为制度变 klm 迁过程中的相关影响系数。制度函数 S是一个连续函数,制度变迁具有连续性和时效性。 2 模型的构建 假定某一期的制度为 S1,S1 取决于上一期的个人和群体的效用变化 X0、从 S0到 S1制度变迁过程中的成本 Y1和上一期的制度影响 Z0,S1 可以表示为 S(Y1,Z0)=A1X0,?i?1nX0iY1iZ0i;klm 在本期由于社会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人们的效用也随之发生变化,并导致人们对新制度产生需求并开始采取行动,来推动制度变迁,经过各类个体和小群体的作用,制度由 S1变为 S2, S2= S2(X1,Y2,Z1) =A?i?1nX1iY2iZ1i。但是 S2(X1,Y2,Z1) S2(X2,Y2,Z2),由 klm 于 X1X2,且 X1X2,Z1Z2,所以,S2= S2(X1,Y2,Z1) =A?i?1nX1iY2iZ1i S2(X2,Y2,Z2) klm 7 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 532页,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美塞特菲尔德:“制度滞后模型”J,18 页经济译文 ,1995 年第 4期。 =A?i?1nX2iY2iZ2i。 klm上式说明,现期的制度并不是满足人们当期需要的制度。经过各类个人和小群体的努力建立的新制度由于在该制度建立过程中的时滞和老制度的惯性影响,同时在新制度的创建过程中,人们的效用也在发生变化,此时所建立的新制度已经落后于人们对制度的重新需求,制度的滞后结构就反映在这里。 三、制度滞后与制度变迁 制度滞后虽然是制度变迁过程中的结构性问题,但是制度滞后程度的差异性还是会对制度变迁的后果产生巨大影响。因为从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中知道,制度变迁的过程是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相匹配的过程,制度供给的滞后程度必然会引起制度变迁发生效果和实际发生过程的差异。虽然,在制度变迁过程中,制度滞后具有普遍性和一般性,但是,由于制度滞后的阶段和严重性的差异,这种滞后特性在不同的国家和社会无论在程度上,还是对制度变迁后果的影响上都表现出了极大的不同。 根据皮瑞若等(Pereira L,and Abud J.)观点对制度变迁成本的分类研究,98可以把成本分为调整成本和延误成本,调整成本可以表示为打破旧体制建立新体制的成本,这种成本可以用 C1表示,该种成本又可以分为三种成本。其中 C1a表示为改革旧体制的成本;C1b 表示建立新体制的成本;C1c 表示旧体制打破而新体制没有建立所出现的制度空缺的中间成本。即 C1C1aC1bC1c 调整成本改革旧体制成本建立新体制成本制度真空的中间成本 延误成本就是在旧体制弊端已暴露无疑,经济出现停滞和无序的情况下,而此时却不进行调整,不推进转型,结果导致了改革时机的延误,此时社会所承受的各种代价之和,就是延误成本,可以用 C2表示。延误成本通常包括公共支出和税收增加,以及经济萧条、通胀和失业的代价。调整成本与延误成本的差称为净变迁成本,用 NC表示,即 NCC1C2。虽然皮瑞若没有提到制度变迁中的制度滞后问题,其实用净变迁成本就可以很好的表示制度变迁中的制度滞后问题。但净变迁成本为负值时,说明制度滞后比较严重,负值越大说明制度滞后越严重;当净变迁成本为正值时,说明制度滞后不明显。另外,在皮瑞若的分析中,他认为在净变迁成本为负值以后,延误成本会随着时间的延误,其成本会大幅攀升。这说明制度滞后的累积效应明显,制度滞后成本在进入某一阶段后的增加会随着时间呈指数函数递增。对这两种成本的分析可以用下图2表示: 制度滞后虽然是制度变迁过程中的结构性问题,但是制度滞后程度的差异性还是会对制度变迁的后果产生巨大影响。虽然,在制度变迁过程中,制度滞后具有普遍性和一般性,但是,由于制度滞后的阶段和严重性的差异,这种滞后特性在不同的国家和社会无论在程度上,还是对制度变迁后果的影响上都表现出了极大的不同。 更为严重的是,当制度供给远远不能满足最起码的制度需求时,由于供需矛盾的积累已加深到非常严重的地步,制度矛盾所导致的社会矛盾也日益激化,新制度的需求者在力量不断壮大的基础上,会通过暴力斗争,推翻旧体制,建立新体制,这也就是说通过“革命”的方式进行制度变迁。 “革命”模式中由于制度变迁的连续性差,必然导致短期内经济的停 9 Pereira L,Abud J. “Net and Todal Transition Costs: Timing of Economic Reform”. World Development, 1997, 25(6): 905-914 篇二:演进中的国关理论(修改版)前 言 每年都有一批又一批的考研青年致力于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外交学的研究。尽管,奋战的路上充满困难,前行的道路崎岖不平,但重要的是,我们怀着同样的梦想,并为此永不止步。 十分感谢国际关系论坛,十分感谢曾经给了我莫大帮助的师兄师姐。在国际关系论坛,我得到了许多实用的信息和很多珍贵的复习资料,每当从前人手中得到经过他们精心整理的资料,感激之情油然而生。今年,也正是在这种帮助与鼓励下,我走过了考研最艰难的那段过程。不管结果如何,师兄师姐那种慷慨相助,薪火相传的精神会一直感动着我。因此,为了让这种精神更好延续,为了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国关朋友,我将自己在考研过程编写的一些材料整理后发布。其中有很多内容参考了一些前辈的资料,他们的辛勤成果帮助我更好理解着国关专业。他们的名字是:巴豆(croton1985) ;荒野村夫(王锐) ,还有论坛主编“白鹤”大哥。在此,对他们致以敬意。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我的这些资料多是结合自己需要编写的,希望大家参考的时候能结合自己的情况进行再次修改整编,以期达到更好的备考效果。祝所有正在或即将为中国国际关系学建设和为中国外交事业奋斗着的朋友们,学习顺利! Patriot-Cao XX 年 2月于武汉 名言谨记: 我宁愿在一个终将胜利的事业中被击败,而不愿取胜于一场终归失败的斗争 伍罗德威尔逊 1 说明(一):本版资料原版为巴豆(croton1985)编写,经 Patriot-Cao(爱国者-曹)XX 年修改整理1、新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三代表性流派: (一)相互依存理论 代表人物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和理查德罗斯克兰斯等。相互依存理论全方位挑战了现实主义的一些基本设定: 1)、相互依存理论反对国家中心主义,认为主权国家不再是世界政治的唯一行为体,越来越多的超国家和跨国家组织在国际层次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相互依存理论重视对跨国关系的研究,注重对一体化后果及影响的分析。 2) 、相互依存理论认为,一体化的发展不仅使得国家之间的相互依赖加深了,而且加强了军事、政治、经济、环境和生态等领域全方位的“复合相互依存” ,现实主义从军事、安全等“高政治”向经济、环境等“低政治”过渡的优先次序被打破了,世界事务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以主权国家强权和利益为核心的国际间政治模式应该逐步让位于超越主权国家范围的众多跨国问题研究议程。 相互依存理论的出现打破了现实主义理论独霸国际关系理论领域的状态,大大拓宽了理论研究的视野,带来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变革分析的思路和议程,为现代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迅速发展和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新自由制度主义 在复合相互依存理论的基础上,以基欧汉为中心的一批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学者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了自由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提出了新自由制度主义理论。代表人物,基欧汉、奥兰扬、哈斯等人。 与相互依存理论不同,自由制度主义理论接纳了新现实主义理论的若干基本假设,如主权国家是国际政治中唯一重要的行为体、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等。同时还吸收了博弈论、理性选择等新的研究方法,使其理论分析更加严谨而实用。 克莱斯勒的定义, “规制”指的是“一系列明示或默示的原则、规范、规则和决策程序,行为体对特定国际关系问题领域的预期围绕它汇聚起来” 。制度在规范行为体的行动,汇聚其期望上的重要作用,是新自由制度主义研究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 自由制度主义理论的分析起点是理性地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国家。自由制度主义同样承认国家政治的无政府状态,但它认为,即使是在无政府状态的自助的国际体系里,国家之间的合作也是有可能实现的。新自由制度主义理论借鉴了现实主义理性分析的前提和方法,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认为无政府状态下的合作是可能的,从而在世界观上持有一种乐观主义的态度。 (三)共和自由主义:民主和平论 虽然“民主和平论”被认为是冷战后世界政治研究最有意义的成果 。但作为一种安全模式的思想,它早已存在,因而它被称作“重新发现的”理论 。最早提出类似理论的是康德,他论述了被称之为“永久和平”的安全模式。具有民主和法制精神的共和国组成的不断扩大的共同体可以在国际法的原则下最终达到“永久和平” 。因为共和政体的制约机制能阻止共和国家冒险进行战争;而非民主国家是否进行战争则全凭独裁者不受制约的意志 。康德的思想被称作“自由主义的国际主义” ,它在一战前后得到进一步发展,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十四点”中提出,依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决定自己制度的国家“爱好和平” ,能够获得正义的保证,并得到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公平待遇而不至遭受暴力和损人利己的侵略” 。1919 年 J熊彼特进一步提出“民主的资本主义能导致和平”的命题 。当代学者从 20世纪 70年代开始重新认识民主和平的问题,并逐步理论化系统化。冷战结束后, “民主和平论”成为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界的研究热点之一。 作为一种关于国际安全模式的假说,现代“民主和平论”的主要观点有:(1)国际关系中的一条经验法则是,民主国家之间从不(或很少)发生冲突;(2)即使它们之间发生冲突,彼此也不大会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因为这有悖于民主的原则和理性; (3)专制国家之间或者民主国家与专制国家之间更容易发生冲突,而且更易于以武力解决争端。更有甚者认为,与民主国家相比非民主国家更加好战。 作为一种经验法制, “民主和平论”者的重要依据之一便是“民主国家少战争”的“经验事实” 。对此, “民主和平论”者的理由有二,一是民主国家内部的制度约束,一是民主国家之间共同的民主规范和文化。 2、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新发展:全球治理及其它 20 世纪 70年代新自由主义与新现实主义的争论一直未能分出高下,反而出现了明显的所谓新(现实主义) 新(自由主义)合流的趋势。即论战的双方都从自己最初的立场退却,互相吸收对手的一些基本理论要素,使得它们在一些基本理论要素方面趋同。冷战戛然而止,暴露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解释力不足的窘境。全球治理理论以其新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探索,代表人物:詹姆斯N罗斯诺,大卫赫尔德、奥兰扬 罗斯诺对当代学理意义上的全球治理观念进行了开创性的探索,特别是他所提出的“分合论”的世界观成为全球治理理论的哲学基础,为该理论在当代的发展建立了一个共同的知识平台。 “分合”的英语单词是由“分散”一词的前半部分和“整合”2 词的后半部分结合而成。该词的构成形象地表达了“分合论”世界观的思想内核:当代世界政治变迁的动因包含着分散化和一体化两个同时起作用的趋势,这两个因素在当代全球政治的进程中又分别指涉了全球化和区域化的现象。当代全球政治的图景正是在这两个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形成的。当代世界中全球化和区域化在时间是共时性的,在空间上是相互交叠的。在“分合”进程的影响下,传统的以民族国家为核心的权威结构大受侵蚀,当代世界政治体系正在经历意义深远的变革,这一变革集中体现在全球事务中的权威迁移。 全球治理论者认为,权威迁移的动因来自“分合”世界观下同时展开的全球化和区域化进程间的互动。所谓权威领域,指的是一些可以行使权力的行为体,在各自相应领域里可以得到民众的支持和服从。与国家主权权威不同的是,这种服从主要不是依靠国家机器的强制力获得的,其服从主要来自民众对于它的信任和认可。 国家主权权威向形形色色的权威领域的迁移是当代世界政治变革中的一个突出现象,在许多问题上国家也要和其他权威领域一样去争取自己的权力以获得人们的认同。当代世界政治的主轴开始从主权国家为中心的统治)向以权威领域为中心的“治理”变革。与新自由制度主义理论不同,全球治理论大胆地放弃了国家中心论的基本限定 3、自由主义理论 (1) 、三条核心假设。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国家是“镶嵌在”社会之中的,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造就了国家的偏好,也影响了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行为。支撑这一基本观点的,是自由主义的三条核心假设。 (一) 、关于社会行为体具有首要地位的假设。自由主义理论认为,在国际政治中最基本的行为体是个人以及各式各样的集团。他们是理性的,趋利避害,他们在一定的物质条件制约下,并受一定观念的影响和支配,组织起来采取集体行动,来维护和争取各自不同的利益。自由主义认为政治行动是嵌入在一国内部和跨国的市民社会之中的。 (二) 、关于国家的代表性与国家偏好的假设。国家(或者其他政治组织)代表着一些列国内社会集团。国家把这些社会集团的利益定义为国家偏好,并且在国际政治中采取有目的的行动来实现这些利益。以自由主义的国内政治观看来,国家并不是一个行为体,它只不过是一个不断被各社会行为体争夺、利用和改造的政治机构而已。因此,政府的政策受到了国家机器内外的个人和集团的身份、利益、和权力的有力制约,这些个人和集团总是给最高决策者以极大的压力,迫使他做出的决定与他们的偏好一致。自由主义认为,除了社会利益之外,国家制度的性质也是决定一国在国际事务中行为的关键因素。国家这一代表机构把来自社会的压力转变为“国家偏好” 。自由主义认为所谓“国家偏好” ,是国家本身自由的一种属性,它与国家间的相互关系无关。 第一条假设和第二条假设合在一起,表明国家在功能上是不同的(沃尔兹的基本观点是,国家的功能是相同的)不同的国内强力集团对安全、主权、财富有着不同的偏好与解释,因此,各个国家追求的目标是非常不同的。 (三) 、关于相互依赖与国际体系的假设。每个国家都是在不同的别国偏好的制约下,寻求实现本国偏好的。自由主义一方面反对现实主义关于国家偏好必然都是对立的假定,另一方面也反对自由制度主义关于国家偏好部分一致,以便解决集体行动问题的假定。自由主义认为,相互依赖的各国偏好的格局决定了国家的行为。 有三种相互依赖的各国偏好的格局。第一种是各国的偏好和谐一致。第二种情况正相反,国家偏好尖锐对立,处于零和博弈状态。造成对立的根源并是足以激起高代价和高风险行动的偏好的根本对立。第三种情况是各国的动机复杂,通过协调与谈判可以增进各方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具有进行政策谈判的动力。 总之,对自由主义者来说,国家间合作的形式、内容和深度都取决于这三种不同偏好类型的性质。 (四) 、自由主义理论是一种结构理论。自由主义理论具有结构(体系)理论的特征。它不仅可以解释个别国家的对外政策目标,还可以解释国家间相互作用的体系性结果。权力是偏好的一种功能,而不是一种实力。在许多时候,对面临问题的强烈偏好,可以弥补实力的不足。 (2) 、自由主义理论的三个变体 (一)观念自由主义。 观念自由主义的渊源可以追溯到穆勒和威尔逊那里,它强调国内社会认同和价值观是国家偏好的基本决定因素,因此也是国家间合作与冲突的主要原因。社会认同的第一种类型是关于“民族”范围的,它决定了民族边界的合法边界以及公民权的分配。在解释跨边界的合作与冲突的时候,现实主义强调相对权力、自由制度主义强调共有的法律规范,而观念自由主义则强调边界在多大程度上与强力社会集团的民族认同吻合。边界与民族认同之间的关系是国际冲突与合作的重要决定因素。 对外交决策有重大影响的社会认同的第二种基本类型是关于政治制度的。观念自由主义则认为,对于国内政治合法性的不同观念将会转化为不同类型的国家偏好,并进而形成不同形式的国际冲突与合作。例如 17、18 世纪,欧洲的绝对君主之间为了他们王朝的和宗教的统治而争斗,到了 19世纪,他们却为了保持君主统治,抵抗社会上改革的压力而联合起来。 第三种社会认同的基本类型涉及到社会经济规则和再分配的性质。国家关于社会经济活动合法性的偏好塑造了它们的国际 3 行为。社会经济规则的多元性会影响国际合作,特别是会影响经济自由化。(二)商业自由主义 商业自由主义认为国家单独和集体的行为是基于国内和跨国经济行为体的市场刺激而做出的。国内和全球经济结构的变化会改变跨国经济活动的成本与收益,从而形成对一国政府利用经济和安全政策促进或阻碍国际经济活动的压力。 商业自由主义强调特定政策的刺激作用与国内和国际分配冲突造成的障碍之间的互动关系。强力个体行为者的经济利益越大,他们迫使政府为经济交往提供便利的愿望也就越强烈;相反,经济交往带来的调整代价越大,就越有可能产生反对。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把市场结构看成是一个既可带来开放,也可走向封闭的变量。 商业自由主义在研究安全问题上也有重要意义。跨国商业和生产的联系越是复杂多样,强制性措施的成本就越高。现代工业体系的建立、特别是后工业时代信息经济的建立,大大增加了军事侵略、强行国有化等强制措施的机会成本。 (三)共和自由主义 4、基欧汉与霸权后合作 霸权之后一书中,基欧汉提出的一个中心命题是:霸权后合作是否以及如何可能?显然,这既是个极具理论挑战性的命题,也是关系美国霸权自 20世纪 70年代开始衰落后,西方发达国家在没有霸权国家存在的情况下如何维持合作的一个政策课题。 正统的现实主义特别是“霸权稳定论”看来,国际体系要维持稳定,必须要有一个霸权国家或者霸主的存在。霸权稳定论假设,国际体系中的秩序、合作、安全、汇率稳定等诸如此类的东西,类似经济学上所谓的公共物品。大凡公共物品,都具有供应的相联性和排他的不可能性,也即我对这种物品一定量的消费不会影响其他人对这种物品同量的消费;同样,由于物品“公共”的特性,我对这种物品的消费并不会排除其他人同时对这种物品进行消费。换句话说,公共物品具有极强的外部性效果,那些没有承担供应公共物品责任的个体可以“免费搭车” (freerider) ,自动享受别人提供公共物品所能带来的好处;退一步讲,当各个个体之间存在共同的类似公共物品的利益需求时,这些个体可能不会采取有效的集体行动实现这些共同利益,这就是奥尔森揭示的“集体行动的逻辑” 。公共物品这种独有的特性,决定其经常处于供应不足的状态,它所具有的外部性效果会导致国内政治经济市场出现“失灵”的恶果。一般来说,为了克服这种困境,强制性的中央权威是重要的途径之一。霸权稳定论认为,虽然在国际社会中不存在一个中央政府,但是如果存在一个起绝对主导作用的霸权国家,这个霸权国家能够并愿意为国际体系的稳定提供必要的像安全、经济稳定之类的国际公共物品,那么国际体系就保持一定的秩序与和平;反之,如果没有霸权国家,或者存在霸权国家而这个霸权国家却处于衰落之中时,那么国际体系就可能陷入混乱或者发生霸权战争的后果。 霸权稳定论的逻辑提供了一种以权力为基础的国际合作观,也即在霸权国家存在的情况下,各国之间的合作就能够维持,而如果没有霸权国家,那么各国之间就会处于纷争的状态。基欧汉明确地对此以权力为基础的国际合作理论提出质疑,认为霸权后的合作是可能的,也是必要和可行的。为了解释霸权后合作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基欧汉引入了一个关键的概念,即国际机制。 国际机制这个概念最早是由鲁杰 70年代初期提出来的。在霸权之后一书中,基欧汉发展出一套系统的国际机制的创设及其功能的理论。所谓国际机制,克拉斯勒给出的较为广泛接受的概念,是指在国际关系的议题领域中所形成的“一系列隐含的或明确的原则、规范、规则以及决策程序” 。基欧汉看来国际机制的创设,主要是在霸权国家的领导下完成的。各种国际机制的功能在于,可以汇聚各国政府的行为预期,提供信息沟通的渠道,改善信息的质量和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性,降低交易成本,赋予行动和政策的合法性,改变行为者的利益偏好,协调和调整各国政府的政策和行动,减少不确定因素,机制的所有这些功能,对于霸权主导国际体系中各国政府之间的和平与合作以及霸权体系的“护持”具有重要的价值。由此可以看出基欧汉发展的国际机制的功能理论对正统霸权稳定论所进行的修正:与其说是霸权国家,还不如说是霸权国家倡导下的国际机制,确保着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和平。 既然国际机制主要是在霸权国家的领导下建设起来的,这些机制对维持霸权状态下的和平与合作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是不是说一旦霸权国家衰落以后,原先在霸权国家主导下所创设的机制是否也会相应地瓦解呢?基欧汉认为在霸权衰落和国际机制的崩溃之间存在一个“时滞” ,也就是说,霸权的衰落并不必然意味着既有的在霸权国家领导下创设的机制也会相应地发生衰落,机制维持的惯性,使它们对确保霸权之后世界中的合作与和平仍然起着独立的作用能力。因此,机制的维持和建设就成为霸权之后合作与和平能否持续的关键因素。 霸权之后一书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也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20 世纪 70年代,是西方世界发生巨大变化的年代,美国在国际政治和经济领域陷入诸多困境,西方联盟的前景也令时人忧虑不堪。 霸权之后一书在政策上的价值在于,它为美国应付霸权衰落,如何与衰落打交道开出了一副很好的处方。 4 5、软权力学说(1)、 “软权力”的含义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在其 1990年出版的注定领导世界:美国权力性质的变迁一书,最早明确地提出和论述了“软权力” (soft power)这个概念。奈给“权力”下的定义是:权力是达到自身目的或者目标的能力。在论述影响他人行为方式的基础上,他把权力分为“硬权力”和“软权力”两个方面。 “软权力”是相对于硬权力而言的,是“权力”的一个方面。它指的是“同化式权力” ,它主要来源于文化的吸引力、意识形态或价值观念的感召力,以及塑造国际规则与决定国际议程的能力。软权力发挥作用,靠的是自身的吸引力,而非强迫别人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 硬权力是指通过威胁或者奖励, 让别人做他们不想做的事情之能力。而软权力则是指通过吸引力而非强制手段,让他人自愿追求你所要的东西之能力。换句话说, “硬权力”的运用,表现为借助引诱(胡萝卜)或者威胁(大棒)手段,直接迫使他人改变自己的意志或者行为。而“软权力”的运用,则表现为通过自己思想的吸引力或者决定政治议题的能力,让其他国家自愿效仿或者接受体系的规则,从而间接地促使他人确定自身的偏好。也就是说,让别人追求你想要的东西。奈认为,在以信息为基础的经济发展和跨国相互依存的时代,权力的性质发生了很大变化,权力正在变得越来越难以转化,越来越不太具体,越来越缺少强制性。实际上,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说,软权力就是吸引力。 归纳起来说,奈所说的软权力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第一,文化吸引力。他所说的文化是指普世性文化,也就是具有全球吸引力的文化。 第二,意识形态或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