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第二课_第1页
诗词第二课_第2页
诗词第二课_第3页
诗词第二课_第4页
诗词第二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课先复习一下上节课的内容一、什么是平仄。什么是律诗的押韵。平仄:平仄即是四声,即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其中平声就是平,而上声、去声、入声,就是仄。仄的意思就是不平,用现代汉语也就是用今天的普通话来说一、二声的字近似平音字,为平三、四声的字近似仄音字,为仄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我们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古代的四声是:1) 平声 。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2) 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3) 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4) 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保存着入声。湖南的入声不是短促的了,但也保存着入声这一个调类。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语里,入声已经消失了。北方的入声字,有的变为阴平,有的变为阳平,有的变为上声,有的变为去声。就普通话来说,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西南方言(从湖北到云南)的入声字一律变成了阳平。 古代的四声高低升降的形状是怎样的。现在不能详细知道了。依照传统的说法。平声应该是一个中平调,上声应该是一个升调,去声 应该是一个降调,入声应该是一个短调. 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这种叙述是不够科学的,但是它也使我们知道了古代四声的大概。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在韵书中。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在诗词中。不同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甚么字归甚么声调,在韵书中是很清楚的。在今天还保存着入声的汉语方言里. 某字属某声也还相当清楚。我们特别应该注意的是一字两读的情况. 有时候,一个字有两种意义(往往词性也不同) ,同 时也有两种读音。例如“为“字,用作动词的时候解作“做“ ,就读平声(阳平) ;用作介词的时候解作“因为“,“为了“,就读去声。在古代汉语里. 这种情况比现代汉语多得多。现在试举一些例子:骑,平声,动词,骑马;去声,名词,骑兵。 思,平声,动词,思念;去声,名词,思想,情怀。 誉,平声,动词,称赞;去声,名词,名誉.污,平声,形容词,污秽;去声,动词,弄脏. 数,上声,动词,计算;去声,名词,数目,命运;入声(读如朔) ,形容词,频繁。 教,去声。名词,教化,教育;平声,动词,使,让。 令,去声,名词,命令;平声,动词,使,让。 禁,去声,名词,禁令,宫禁;平声,动词,堪,经得起。 杀,入声,及物动词,杀戮;去声(读如晒) ,不及物动词,衰 落。有些字,本来是读平声的,后来变为去声,但是意义词性都不变。“望“、“叹“, “看“都属于这一类。“望“ 和“叹“在唐诗中已经有读去声的了,“看“字直到近代律诗中,往往也还读平声(读如刊) 。在现代汉语里,除“看守“ 的看读平声以外,“ 看“字总是读去声了。也有比较复杂的情况:如“过“ 字用作动词时有平去两读,至于用作名词,解作过失时,就只有去声一读了。辨别四声,是说辨别平仄的基础,同学们一定要掌握。押韵:也叫压韵,是指在韵文的创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朗诵或咏唱时,产生铿锵和谐感。这些使用了同一韵母字的地方,称为韵脚。在律诗或者绝句中,一般都是第二,四,六,八句押韵,至于首句是否押韵,要看首句末所收到那个字是平还是仄,如果是平,那这个首句也是押韵的,那这作品也也叫首句入韵式,如果首句的末所收到那个字是仄声,那这个首句就不押韵,也叫首句不入韵式。另外,特别强调的是,上节课里说到掌握入声字的辨别,不是要求大家赶紧去把所有的入声字都找出来,背下来。而是要你们知道,在今音和古音当中,那些字的变化比较大,常用的入声字是如何来区分的。对于入声字,可以参看班主任老师幽兰发的一些辨别入声字的方法的贴子,不要求你去死记硬背。掌握了方法,多用,多看,就会知道我们常用的那些入声字了。对于平水韵表,要求大家必须尽快掌握,已经有基础的同学,希望相互帮带一下。复习完毕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格律诗的粘、对、替 ,及格律诗的押韵。一、格律诗的粘、 对 、替1、什么是粘 粘是指韵句与其后一句(奇数 3、5、7) ,句子中第 2、4、6 位上的字的平仄相同。即平粘平,仄粘仄。很多初学的看到这个概念可能会晕。说白了就是就是格律诗中第三句、第五句、第七句的 2 4 6 位置字的平仄,分别与第二句、第四句、第六句相同位置字的平仄完全一样。这就是“粘” 。反之为失粘。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大家来看:岭粘水 迤粘山 细粘等 沙粘蒙 拍粘礴 崖粘泥 喜粘渡 山粘横 里粘索大家一定注意,是第三、五、七句的第 2,4,6 位置上的字和第二、四、六句上的同一位置的字平仄是相同的。五言只是七言去掉前两个字,仍然是以 2,4 位置上来粘。2、什么是对 对是指律诗中一联的前后两分句中 2、4、6 位的平仄相反(粘是指上下两句中 2、4、6 位的平仄相同)简单的讲,“对”就是平仄相反。就是一句中,两个分句中的 2 位、4 位、6 位上的字的平仄相反。 仍然以 长征为例: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大家看:第一、二分句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军-水 怕-山 征-等以下分句都是一样,第三、四句 岭-蒙 迤-礴 细-泥 第五、六句 沙-渡 拍-横 崖-索 第七、八分 句喜-军 山-后 里-开二、 格律诗的押韵1)什么是押韵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几乎没有不押韵的。民歌也是如此。在北方戏曲中,韵又叫辙,押韵叫合辙。一首诗有没有韵,是一般人都觉察得出来的。至于要说明什么是韵,那却不太简单。但是,今天我们有了汉语拼音字母,对于韵的概念还是容易说明白的。诗词中所谓韵,大致等于汉语拼音中所谓的韵母。大家知道,一个汉字用拼音字母拼起来,一般都有声母,有韵母。例如“公”字拼成 gng,其中 g 是声母,ng 是韵母。声母总是在前面的,韵母总是在后面的。我们再看“东”dng,“同”tng,“隆”lng,“宗”zng,“聪”cng 等,它们的韵母都是ong,所以它们是同韵字。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做“韵脚”。下面我们用一首例诗来具体说明:钱塘湖春行作者: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诗中的韵字:西、低、泥、蹄、堤(共五个韵字) 。它们的韵母都是 i,属同一韵部,即为押韵。 (大家查查看这几个字是不是在平水韵的上平八齐中)2、押韵的作用(1)将许多涣散之音,联络贯串,以成为完整之声调,使诗歌之节奏更鲜明、更和谐。吟诵起来,令人觉得鏗鏘悦耳。(2)为便于成记忆,诗之有韵,使人读之朗朗上口。即使篇幅较长,亦易于完成背诵也。3、如何押韵近体诗押韵规则,原则上律诗、绝句等近体诗,无论平韵、仄韵皆可押,押仄韵者称古绝或古律。(我们这里一般只讲平韵诗)。押韵之位置,皆位于偶数句之句末,至於第一句则可押可不押。大体上五言诗以不押居多,而七言诗则相反。例: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送友人作者: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五律平起首句不押韵)押仄韵的五言古律(只作了解)感遇其一 作者: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4、韵字在句中位置句尾韵:就是押韵字用在句尾。这是诗韵普遍形式。大家再回顾一下上首杜甫的蜀相中:寻、森、音、心、襟的位置。注意:律诗是一韵到底。即全章从头到尾都押同一韵部。刚才说了,韵,也叫韵脚。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它要求偶数句末字的韵母相同或相近,放在同一个位置上,偶数句必须押平声韵,首句可押邻韵,用韵的字不能重复,且避免同音字。什么叫同音字?同音字就是现代汉语里语音相同但字形、意义不同的字,所谓语音相同,一般是指声母、韵母和声调完全相同;如“真-甄”、“轩-萱”、“话-桦”等,就是同音字。汉字中同音字很多。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来“听”课。下面布置作业:例诗:野 望 (作者: 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