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松桃苗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委十届十次全会精神和县委十一届五次全会精神,制定松桃苗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宏观环境一、 “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十一五”时期,面 对百年不遇的雪凝灾害,面对横扫全球的金融危机,面对错综复杂的发展环境,全 县上下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地一系列关于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决策部署,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地委、行署提出的“ 两带两圈”和“六个新跨越” 及县委、县政府提出的“ 优化环 境、塑造形象,融入湘渝、扩大开放,整合资源、讲求质效,抢 抓机遇、建设小康” 发展思路,积极抢抓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新阶段扶贫开发、中央 扩大内需等历史机遇,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加快推进工业化、城 镇化、 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小康社会建设,大力推 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积极开发优势资源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经济社会发展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为实现“十二五”发展新跨越和构建武陵山区经济强县战略规划的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一)经济总量明显扩大,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经济总量明显扩大,2010 年完成地方生产总值 40.4 亿元(预计数,下同),是 2005 年(17.95 亿元)的 2.25 倍,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速达到12.0%,实现了“十一五 ”期年均增长 15%以上的目标。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 2005 年的 42.9:29.6:27.5 调 整为 2010 年的 34.8:31.7:33.5 2,三次产业结构逐步趋于合理。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2010 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 22.03 亿元,是 2005 年(5.04 亿元)的 4.37 倍,年均增速达 27.9%。财政收入较快增长,2010 年财政 总收入完成 4.17 亿元,是 2005年(1.15 亿元)的 3.62 倍,年均增速达 29.4%。地方财政收入完成 1.86 亿元,是 2005 年(0.26 亿元)的 7.15 倍,年均增速达到 24.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快速增长。2010 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 9.87 亿元,是 2005年(3.78 亿元)的 2.62 倍,年均增速达到 17.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明显提高。2010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10830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2965 元,是 2005 年的 2.04 倍和 1.83倍,年均增速分别达到 12%和 11%。(二)以交通、水利、电力、信息通 讯为主的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二九九网”交通发展规划目标基本实现,立体交通网络建设进程加快。建成了大兴至迓驾、蓼皋至孟溪二级公路;长兴至木树、黄莲至螺丝董、水竹坪至塘边、蓼皋至花溪、长坪至盘豹、盘石至仁广、甘龙至新民、大兴至普觉等公路都已相继完工,镇江至田坝、蓼皋至九江、大坪至平头、寨英至冷家坝至乌罗等公路即将完工。渝怀铁路开通营运,新增铁路通车里程39.83 公里。完成通乡油路建设 191 公里,通村公路建设 2016.5 公里,码头 21 个,客运站 9 个。 工程性缺水问题得到缓解。开工建设了道塘水库、铜东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实施了水利部水利扶贫试点工程、烟水配套工程、全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截止 2010 年,已完成 6 个小(一)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8 个小(二)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6个小(二)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正在施工。累计新增解决 21.4 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45.43km2,新增、改善、恢复灌溉面积 9.75 万亩, 农村人均有效灌溉面积达到 0.45 亩。电力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黄板 500 千伏输变电工程建成投入营运,太平 220 千伏输变电扩容工程和普觉、 乌罗 110 千伏输变电工程全面竣工。全县电网改造工程基本完工,实现户户 通电目标。城乡最大供电能力达到 36 万千瓦以上,装机容3量居全区首位。信息化建设取得新进展。通讯网络覆盖率达到 100%。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和互联网健康发展,3G 移动 网络服务即将建成运营。完成了县城数字电视网整体转换改造。(三)“三农”工作得到加强按照“生产发 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 洁、管理民主”的总体目标,整合部 门资金,加大建设力度,新 农村建 设取得新进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村经济得到较快发展。以畜牧业、烤烟、茶叶、油茶、中药材为主的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取得了新成效。2010 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 21.9 亿元,比 2005 年(12.9 亿元)增长 9 亿元。已建成养殖小区 54 个,共有养殖大户 1825 户,肉类总产量 3.2 万吨。烤烟种植面积 16500 亩,产量 3.4 万担。建成茶园 9.2 万亩、药材基地 1.5 万亩。完成了 25 万亩油茶产业规划和 2 万油茶基地建设任务。发展优质高淀粉红薯生产基地 4.38 万亩、蔬菜基地 8.4 万亩、葡萄基地 2100 亩。香菇、野生薇菜、牛肝菌、珍珠花生等地方特色农产品发展步伐加快。地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 6 家。 扶贫开发取得实效。 “十一五”时期全县净减少贫困人口 4 万人。(四)工业生产稳步发展依托优势资源,加快壮大工业经济总量,基本形成了以锰资源加工为龙头,涉及化工、冶金、食品、建材等行业的工 业经济体系。全县现有工业企业 129 家,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34 家,其中电解金属锰企业 10 家,年生产能力 16 万吨。 锰粉加工企业 78 家,年加工能力 110 万吨;矿山开采企业 40 家,其中 锰矿开采企业 34 家,年开采能力 130 万吨;水泥厂 1 家,建成年生产能力 90 万吨。 2010 年,全县规模工业总产值实现 26.25 亿元,是 2005 年(3.99 亿元)的 6.3 倍,年均增速 45.8%左右。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9.93 亿元,是 2005 年(2.79 亿元)的 3.6 倍,年均增速 21%左右。工业经济在全县生产总值中占比 78%,工业企业创税在全县财政总收入中占比 36%。高力水泥一期工程和三和 锰业 3 万吨电解金属锰异地技改工4程建成投产。(五)文化旅游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围绕“梵净山文化旅游经济圈” 产业体系部署和打造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目标,深入 实施“ 旅游活县” 战略。丹霞民族文化旅游县城建设步伐加快,中国苗王城、桃花源等旅游景点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的突破。松桃先后荣获“中国民 间文化 艺术之乡” 和“ 贵州省绝技绝活艺术之乡”。 2010 年,全县共接待旅游人数 85.93 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 2.26 亿元,分别是 2005年的 1368.9 倍和 1367.6 倍,年均分别增长 273.78%和 273.52%。文化资源共享工程、乡镇文化站、 农家书屋等项目全面实施。完成了 24 个乡镇有线电视联网工程和 22000 座广播电视村村通任务,全县电视广播综合覆盖率达到 98%。(六)城镇建管工作取得新成效以县城为龙头,大兴和孟溪为两翼,坚持新区开发、旧城改造、中心集镇建设“三 轮驱动” 的城 镇建设取得了新成绩。5 年来,全县新增建筑面积 142.7 万平方米。松桃大厦、松闽大酒店、桃源大厦等标志性高层建筑顺利完工,盛世兴城、 滨江花园、金阳广 场一期、新月湾等小区开 发基本完成,松江大道、湘渝大道、梵净山大道、桃源大道工程 进展顺利,松桃电力生产综合调度大楼基本完工,县城供水管网工程、污水处理工程投入运行。县城旧城改造面达 86%,建成区面积由 2005 年的 4.2 平方公里扩展到9.8 平方公里;完成城区绿化面积 174 万平方米,绿化率由 2005 年的 18%增至 31.6%。统筹城乡发展步伐加快,小城镇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完成了大兴、迓 驾、 乌罗、孟溪、盘信等 6 个乡镇 集镇总体规划编制,启动了盘石、大坪、平头等 10 个 乡镇集镇总体规划修编,全县城镇化率由 2005 年的 17%提升到 2010 年的 30.15%。城镇经济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同时,城镇管理 进一步加强, “整脏治乱” 工作深入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明显改善,群众文明素质不断提高。 “省级卫生县城” 全面达标。2009 年全省城镇建设工作现场会和全省“ 整脏治乱” 专项行动暨创建省级文明城市现场会5相继在松桃召开。(七)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取得新的进步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新成效,截至 2010 年,累计完成国企改制 27 户,改制面达 73%。政府集中采购稳步推进。行政审批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审批集中度进一步加强。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重点的社会综合改革进程加快,集体林权确权发证工作基本完成。农村公路养护体制、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扎实推进。农村土地改革顺利进行。投融资平台逐步建立。殡葬改革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不断完善,工作激励机制不断建立健全,对外开放和经济协作水平不断提高,积极参与武陵山经济协作,加强与周边县市的经济合作与交流,切实加快武陵山区经济强县建设步伐。投资环境整治力度不断加大,招商引资成效明显,5 年来,招商引资到位资金达 36 亿元,是 “十五” 到位资金 9.98 亿元的 3.6 倍。(八)民生保障力度加大,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以农村危房改造和廉租房建设为重点,加大了住房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完成农 村危房改造 3180 户,完成城镇廉租房建设 1487 套。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基本养老、城镇医疗、失 业 、工伤和生育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水平不断提高。初步实现城镇各类就业人员平等享有社会保障,符合低保条件的城镇非农业人口全部纳入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农村特困群众全部纳入定期救助范围,城乡低保人数达到 14.99 万人。5 年共完成城镇新增就业 8500 人,下岗人员再就业 3100 人,实现了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4%左右的目标。教育基础设施建 设步伐加快,办学条件得到初步改善,5 年来,共完成了 87 所农村中小学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和 11 所危改工程。 “两基”、 “普实 ”顺利通过了省人民政府的复查、验收。松桃民族中学成功申创“ 省级二类 示范性普通高中” 。荣昌中学被 评为“地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改善,卫生服 务能力明显增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巩固,参合率保持在 95%以上。继续保持无脊灰状态,单苗接种率达 98%以上,及时有效防控甲型 H1N1 流感、手足口病、结核6病、艾滋病等重点传染病,传染病发病率、 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分别控制在 3、 12和 0.6以下。新一轮农村初级卫生保健顺利通过省政府验收。县民族中医院综合楼工程、县人民医院住院综合大楼相继投入使用,县人民医院规范化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完成了 28 个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和 286 个村级卫生室建设。完成了 470 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完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 25 个。计划生育专项整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人口自然增长率从 2005 年的 10.26下降到 7.07,符合政策生育率从 2005年的 88.51%提高到 90.27%。气象事业取得较大发展,建成了覆盖全县的28 个乡镇自动化气象站,天气预测预报准确率明显提高,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气象服务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信访工作深入开展,群众合理诉求得到逐步解决。安全生产形势较为稳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效显著,2009年 5 月被中央综治委评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 。 2008 年被列为省科技特级试点县,2009 年被省政府评为科技进步先进县。物价、统计、档案、邮政、通讯、工商、粮食、供销、质监、人防、国防动员、食品药品、卫生监督、外事侨务、民族宗教、社会保险、残疾人和慈善事业等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九)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成效认真实施了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长防和小流域治理、石漠化综合治理等生态建设项目, 2010 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 50.1,比 2005 年提高 9.8 个百分点。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取得成效。环境保护进一步加强,环境整治被国家环保部定性为“ 落实科学发 展观的成功典范” 。加强了饮用水源保护和保护区周边污染单位的整治。强力推进节能减排,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逐步下降。总体上看,我县“ 十一五”规划实施取得显著成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基础条件不断改善、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社会保持稳定和谐,为“ 十二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二、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7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是:欠发达、欠开发程度依然较深,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仍较薄弱,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仍不相适应;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与全国、全省差距还在拉大;产业较为单一,结构不合理;工业化还处于初期阶段,产业链短,附加值不高;一产占比大,二产发展缓慢,三产发展滞后;城镇化水平低,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农业产业化进程较慢,农民增收困难;经济发展方式粗放,资源利用水平较低,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任务重;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人才、科技对经济的支撑力较弱,城乡、区域和行业之间收入差距拉大;一些领域的体制机制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任务仍很艰巨。三、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环境总体来看, “十二五”时期宏观经济形势将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压力与动力同在。但是,机遇大于挑战, 动力强过压 力。第一,国家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将更加注重社会建设,进一步加强公共服务和改善民生,着力推进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尤其是深入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大对西部地区和农村的政策支持及资金投入,为我县争取国家项目提供了难得契机。 第二,县 域经济加快发展和区域合作不断加强,新一轮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推进,区域 间产业梯次转移步伐加快,有利于我县充分发挥资源比较优势,谋求区域合作、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推动经济加快发展。 第三,我县 地处湘、渝、黔 结合部,具有毗 邻三省市的区位优势,自然、生态环 境优势,能源、 矿产、特色农业 的资源优势,随着机场扩建、渝怀铁路二线、高速公路、大中型水利项目的建设,我县将形成较为有利于发展的新格局,将进入加快发展时期,加上国家层面“ 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区域发展 战略的确立和推 进,将推动武陵山区域的 经济协作和优势互补, 给我县 的发展直接提供最为宝贵的条件。第四,在新的历史时期,通过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优越、旅游 资源丰富、电力充足、矿产资源丰富等比较优势, 为我 县创新发展、加快 发展、科学 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第五,发展8基础条件不断改善,特别是交通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物流条件极大改善,对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形成有力支撑。第六,中央扩大内需政策已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加上自身财力发展,可集中力量办大事。第七, 社会和谐稳定,为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第二章 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定位及目标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十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坚持以科学发展的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以“ 加速发展、加快转 型、推 动跨越 ”为主基调,紧紧围绕 省委、省政府“工业强省”、“城镇化带动 ”两大战略和地委、行署“ 两带两圈” 产业体系、“六个新跨越”目标要求以及“ 优化环 境、塑造形象,融入湘渝、扩大开放,整合资源、讲求质效,抢 抓机遇、建设小康”的发展思路,深入 实施“环境立县、工业强县、城镇兴县、 农业稳县、旅游活县”的发展战略,加速推 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合文化旅游产业化,着力推动全县经济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的发展,率先在铜仁地区建成武陵山区经济强县。二、基本原则坚持解放思想、创新发展。把解放思想置于万事之先,进一步扩大视野、拓宽思路,彻底摒弃 传统观念和习惯做法,克服小富即安、小进则满的思想,既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善于借助外部力量发展壮大自己,把改革创新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加快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以改革促发展、以开放促开发、以创新促跨越。坚持转变方式、科学发展。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坚持以人 为本,推进工业化、城 镇化、信息化的融合,着力转变发展方9式,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 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可持续发展路子。坚持扩大总量、加快发展。把加快发展作为全部工作的主题和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加大步伐,强力推进,快速 扩 大经济总量,壮大经济实力。同时, 处理好数量与 质量的关系,以转变发展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合理配置资源,不断 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坚持重点突破、统筹发展。立足实际发挥比较优势,抓关键促突破,抓重点带全局。 统筹协调提速发展与长远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统筹协调重点突破与全盘推进的关系,统筹协调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之间的关系,统筹协调 增强内生动力与借助外力发展的关系,统筹协调传统产业升级与培育新兴产业的关系,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坚持民生优先、和谐发展。把改善民生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始终,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发展的落脚点,使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富民、惠民、安民上,切实做到 发展为了人民、 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实现和 谐发展。三、发展定位将松桃建设成为全国锰钒复合新材料产业示范基地、循环经济产业园及页岩气先导区,全省 现代农业示范基地,黔湘渝边区交通物流中心城市,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武陵山区经济文化强县。四、发展目标“十二五”时期,我 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目标是:工业经济实现大发展,城镇建 设实现大跨越, 现代农业实现大突破,服务产业实现大推进,社会民生实现大改善,生活水平实现大提高。经济增长方面。地方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19%以上,到 2015 年,地方生产总值达 100 亿元以上。其中一、二、三 产年均分别增长 8%、29%和17%以上。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33%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 35%以上;财政总收入年均增 长 25%以上。其中:地方财政10收入年均增长 25%以上;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 28%以上。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配合做好松从高速公路松桃段和渝怀铁路二线松桃段建设工作, 协助抓好铜仁凤凰机场扩建工程;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70%以上的村通油路;解决农村 30 万人 37 万头大牲畜饮水安全;农村人口人均有效灌溉面积达到 0.7 亩,农村人口人均保有灌面达 0.6亩;全县年用电可靠率达 99%以上。经济结构调整方面。到 2015 年,三次产业结构由 2010 年的34.8:31.7:33.5 调整为 20:44:36。非公有制经济 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 75以上;粮食总产量稳定在 26 万吨左右。城乡协调发展方面。力争五年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 8 万人左右;城镇化率年均增长 2.5 个百分点,达到 43以上。城镇经济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 80%以上。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方面。到 2015 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55左右;耕地保有量 71000 公顷左右;石漠化治理面积 1039 平方公里;单位生产总值能耗、 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和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等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控制在地区安排指标范围内;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 98%以上;工 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 35%以上;县城污水处理率为90%以上; 县 城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 90%以上。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方面。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 2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 20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7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4%左右,城镇新增就业 2 万人左右;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 65%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 疗参合率保持 98%以上;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控制在地区下达指标范围内。第三章 发展重点“十二五”时期,按照 “强化聚集、扩张总量,功能明晰、重点突破,生态发展、构建特色” 原则,结合地区玉铜松工业循环经济产业带发展与布11局规划和松桃苗族自治县构建武陵山区经济强县发展战略规划,积极推进重点产业发展和“一区三园” 建设。 (一区指:松桃苗族自治县工业园区。三园指:城北矿产品精细化工产业园、孟溪建材物流园、正大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园。 )一、深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促进优势产业跨越发展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进一步突出工业强县在经济发展中的统领地位, 坚持以园区为载体,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资源为支撑,以科技创新为保障,突出园区兴工、 资源 兴工、创新兴工和大企业带动,形成工业布局合理、产业结构优化、主导产业突出、产业集群发展、创新体系完备的新型工业化推进发展新路子,努力实现工业经济总量扩张、产业聚集的目标,把松桃建设成为全国锰钒复合新材料产业化示范基地。(一)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构建产业集聚和承接产业转移平台园区是实现产业集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和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坚持高起点 规划,高 标准建设,高速度推进,加快产业园发展规划修编和建设进程。科学合理确定产业布局,真正把园区建成产品项目、公用工程、物流传输 、环境保 护和管理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工业聚集区。积极探索园区建管机制,采取政府投入和市场运作的方式,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吸引优强企业入驻园区。确保财政资金向园区倾斜、优势项目向园区安排、引进项目向园区布局,切实加快园区发展步伐。到 2015 年,力争园区建成区面积达到 50 平方公里以上,工业产值达 150 亿元以上。(二)依托优势资源培育发展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通过做大做强支柱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引导发展新兴战略产业,实现工业产业结构的全面优化升级。新能源产业遵循国家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绿色能源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大力开展绿色能源项目建设,以 “低碳经济” 、“循环经济” 为核心,形成一套完整的生物质能源体系。加快生物质能源林基地建设。通过科学合理的资源配置,12优化资源组合,实现能源的综合利用,促进生物质能源产业健康发展。争取到 2015 年建成 230MW 生物质能热电厂一座;年 产 10 万吨有机肥料加工厂一座;年产 20 万吨生物质汽油柴油深加工厂一座;实现产值 30 亿元以上。锰产业切实加快锰矿资源风险勘探工作,加快电解金属锰下游产品开发,努力争取低碳锰、 锰锭等新型工业企业落户我县,拉长锰产业链条,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推 进锰工业企业的优化重组,强化组团发展。构建锰深加工产品链。加快金属锰粉、四氧化三锰等深加工产品的研发进程;与相邻县市的铝、 镁、硅等 资源开发相结合, 发展 锰镁、硅锰、锰铝、 锰铁、锰氮等锰基合金;高起点发展电解二氧化锰、锰酸锂等。积极发展锰盐精细化工。争取到 2015 年全县电解锰产能达到 50 万吨左右;建成 13 个特色锰金属技改和新材料成果产业化示范企业;培育出 4 个以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 实现产值 70 亿元以上。钒产业积极引进资金雄厚、技术开发水平高的优强企业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发钒矿资源,研发钒工业高新技术产品,形成钒工业相关联的“ 产品链”。 深推进氮化钒、钒铝合金和钒钢合金等新材料、新产品及加工关键技术开发应用;以及新产品及新材料关键共性技术开发与产业化。争取到 2015 年建成 6 个以上采冶一体化提钒企业;培育出 2 个以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实现产值 20 亿元以上。铅锌产业鼓励铅锌加工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加快电解金属铅锌下游产品的开发利用工作力度,拉长铅锌产业链条,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构建铅锌深加工产品链。鼓励支持资金雄厚、技术开发水平高的深加工企业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有 计划、有步 骤地开发铅锌工业高新技术产品。建成铅合金、高档铅酸蓄电池、 热度锌合金、高档涂料与化工锌粉等产品深加工13产业集群,从而形成铅系统综合回收、锌系统综合回收、铅锌系统循环互补及铅锌深加工产品四个循环经济模式。争取到 2015 年建成 2 个以上采冶一体化铅锌企业;培育出 2 个以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实现产值 10 亿元以上。磷 产业围绕工业级、饲料级、食品级、 药化级和电子级等五个系列的精细产品进行开发和转化,逐步形成系列化、专业化、功能化的产品研发和生产能力。重点建设以六偏磷酸钠为主的水处理剂、以赤磷为主的阻燃剂、以三聚磷酸钠和焦磷酸钠为主的食品添加剂、以磷酸氢钙为主的食品添加剂、药品剂和牙膏填充剂等市场前景广阔、附加值高、生产环境好的精细磷酸盐项目。引 进电子级超细赤磷、 电子级六氟磷酸锂等高新技术产品生产技术。到 2015 年,磷矿产业实现产值 10 亿元以上。建材产业加快高力水泥二期工程建设,确保年产量达到 180 万吨目标。大力发展散装水泥,鼓励发展商品混泥土和各类高性能水泥制品,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率。依托我县丰富的石材资源,积极引进石材建材和石材工艺加工项目,到 2015 年,建材 产业实现产值达到 10 亿元以上。生物制药产业发挥我县生物生态资源优势,加大苗医苗药研发力度,推进生物制药产业发展。加 强中药有效成份的提取、纯化和质量控制新技术开发,加快中药现代剂型、中 药饮片创新技术开发、应用和产业化,发展生物制药,建成现代生物医药生产基地。努力在产业发展的规模效应上实现新的突破。积极抢抓贵州省建设中药现代化基地的机遇,支持引进一批有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制药企业,重点 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药和保健品。力争使民族制药业形成规模,成 为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到 2015 年,生物制药产业实现产值达到 5 亿元以上。配套服务产业14围绕服务园区工业发展需要,满足各关联产业的发展需求,促进产业发展无缝对接,推 进各种配套产业发展。争取到 2015 年,积极引进 2-3 个具有较大规模的园区发展配套服务企业,实现产值 2 亿元以上。 (三)优化产业发展布局,推动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根据县域资源布局、交通现状、现有工业基础、周边区位环境等情况,在蓼皋、孟溪、寨英、乌罗 、世昌、盘信、盘石、迓驾、木树、牛郎等乡镇重点发展工业经济。本着 “有所进、有所退” 的原则,引导企业将价值链低端、环境污染严重的配套生产环节进一步升级改造,整合资源,形成产业空间相对集聚、 协作配套更加密切、要素资源充分整合的产业聚集区。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提升传统产业层次,加快企业发展步伐,推行行业联合, 实施集团化发展。制定以优化资源的空间配置为导向的经济政策,鼓励和引导有较大规模和较强优势的企业通过强强联合,实现资产重组,并与小企业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四)积极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推动产业升级抓住国际、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有利时机,依托资源优势、土地优势、 劳动 力优势,承接 发达地区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加强区域互动合作, 积极承接泛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产业转移,推动新兴工业产业发展,促 进产业升级。二、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跨越坚持交通引领经济,以高速公路和二级公路建设为重点,加强对外通道和县内交通网络建设,提高交通运输综合服务能力。统筹水资源开发利用,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 设,加大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加快构建城乡供水安全保障体系,努力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加快输变电站建设力度,实施县城电缆入地工程,提高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用电保障。到 2015 年,力争全县交通基础设施得到显著改善,水利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电力建设迈上新水平。(一)加快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15按照“二横、四纵、六联线”体系布局,提高国、省干道和农村公路等级,到 2015 年,形成以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和铁路为骨架,航空、铁路、公路等运输方式相配套的综合运输体系。完成铜仁凤凰机场改扩建工程。推进出境联网公路和乡村加密公路、旅游公路、河道和水库码头建设。确保到 2015 年, 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70% 以上的村通油路,全县等级公路总里程达到 5015 公里。完成渝怀铁路复线建设,完善乡镇客运站建设,把松桃打造成为贵州省连接泛珠三角经济圈和成渝经济区的桥头堡。(二)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重点水利工程建设规划,围绕水源工程、灌区改造、饮水安全三大重点,抓紧编制储备一批重点项目,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扎实推进水利部水利扶贫试点工程、重点烟区配套设施示范工程项目建设,加快建设大兴水利枢纽工程、盐井水利工程和陆家坝水利工程大坝及配套设施,加快铜东灌区项目、田间渠系改造及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和人均半亩基本口粮田水利等项目建设进度,认真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小(一)型一座和小(二)型五座)、山洪灾害防治工程和县洼地排涝工程,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和全县堤防工程建设,解除水患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到 2015 年,解决 农 村 30 万人 37 万头大牲畜饮水安全问题;农村人口人均保有灌面达 0.6 亩;全县年用电可靠率达 99%以上。(三)加快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围绕“一区三园 ”产业布局和重点 产业发展需要,加快骨干 输变电工程建设(500KV 输变电站 1 座, 220KV 输变电 站 2 座,110KV 变电站 8 座,35KV 变电站 2 座, 10KV 输变电站配套设施),建设工业企业余热发电和生物质能源发电项目,加大水能资源开发利用项目和松江河梯级开发力度,形成强有力的电力支撑;实施县城电缆入地工程;加大农村电网完善化工程建设力度,提高城乡供用电安全性和用电可靠率,全县年用电可靠率达99%以上,满足工业发展用电需求,促进农村 电力电器消费。16(四)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全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完成 3G 通讯 网络全覆盖。创新工作思路,积极推 进 “数字松桃” 建设,推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发展,加快推进互联网、电 信网、广电 网三网融合, 进一步提高信息覆盖深度和广度。到2015 年,县级单 位 100%实现无纸化办公,网上办公 40%实现移动化,政府服务项目 80%以上实现网上办理。建设好城乡宽带网络、无线通讯、下一代互联网、 测绘事业等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形成覆盖全县所有乡镇村的高速信息通道,增强信息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为实现跨越发展提供重要条件。三、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处理推进城镇化与资源、环境、生态的关系,做到城镇发展、 产业发展、人口布局、资源利用、生态建设、 环境保护相互协调发展,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坚持“ 突出重点、产业支撑、因地制宜”的原 则,按照城市效能型、工 业主导型、市场贸易型、资源开发型、旅游服务型等各具特色的城镇发展方向,强化政府引导和市场相结合,促进可持续发展,根据 乡镇的产业发展类型和规模,以及生态环境容量,对城镇建设规模、 发展形态和开发方式进行调控。围绕以县城为中心,大兴、孟溪为 次中心,迓大二级公路、 铜松公路、松秀公路、松印公路沿 线的建制镇为纽带,构建多 层次、开放型、功能互 补、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现代城镇体系。 积极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坚持完善功能、增强辐射和带动能力的原则,推动县城和重点集镇开发、建设与发展。大力 发展城镇经济。加强体制机制创新,统筹推进城乡发展。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快 县城供水管网改造工程、供气工程、垃圾可循环综合利用工程、城北循环工业聚集区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重点城镇污水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乡镇供水工程等建设进度,加快第二、三产业向城镇集聚,拉 动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促进农村生活方式向城镇生活方式转变。提高保障性住房供给能力,切实推进廉租17房和棚户区改造工程建设,解决好进城镇务工农民和城镇低收入群众的住房难问题。完善各种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合理配置教育、卫生、交通等公共资源。坚持扩大就业规模和提升就业质量并举,全面提高城镇吸纳就业能力。优先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传统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切实发挥城镇在就业方面的主体作用。建立面向进城镇务工农民和城镇低收入群体合理高效的培训机制,通过技能的提高实现收入的增长。从经济总量、设施建设、社会进步、生活方式转变、人居环境改善、发展效益提升、城乡协调发展等方面统筹推进城镇化建设。支持建设资源型、旅游型、边贸型、特 产型特色小城镇发展。 到 2015 年,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15 平方公里,集镇建成区面积达到 28.35 平方公里,新增城镇人口 11.86万人。县城人口达到 15 万人以上,大兴、孟溪集镇人口分别达到 2 万人以上,盘信、普觉、甘 龙、寨英、乌罗、大坪场、长兴堡、迓驾、牛郎等集镇人口分别达到 1.5 万人以上,盘石、世昌、正大、长坪、太平营、平 头、大路、妙隘、冷水溪、瓦溪、永安、石梁、木树、黄板、沙坝、九江等集镇人口分别达到 5000 人以上。全县城镇化率达到 43%以上。四、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实现新跨越加快推进扶贫开发,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是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发展的根本途径。坚 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 发展现代农业,扩大农村需求,切实改善农村民生,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农业产业化为抓手,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 品竞争力增强为目标,加快正大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加工农业和资源循环利用型农业。进一步深化农村各项改革,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套,增强农业农 村发展活力。(一)加快推进扶贫开发实行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相结合,大力推进集团扶贫,构18建多层次参与、多元化投入的扶贫格局。按照“ 统一规划、集中投入、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 负其责、各 记其功” 的原 则,坚持解决温饱和谋求发展同时推进,实行整乡推进和整村推进相结合,统筹安排一、二、三类村的扶贫开发工作。积极探索扶贫工作新机制,采取项目扶贫、卫生扶贫、科技扶贫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措施,不断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对农村特殊贫困人群,通过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保障他们的生活需求。对居住在生态环境恶劣,发展条件不具备,无法解决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地方的贫困人口,有计划地实施易地移民搬迁,配套改善土地、住房条件,努力抑制返贫。到 2015 年全县贫困人口减少到 7 万人以内。到2020 年,全县基本消除农村绝对贫困现象。(二)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农村条件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大中低产田土改造力度,推进农村人口人均O.6 亩基本口粮田工程和沃土工程建设,力争到 2015 年农村人口人均有效灌溉面积提高到 0.9 亩,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 26 万吨以上。完善农技农机推广体系建设,提高 农技服务和监测能力。加强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以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为骨干、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为支撑、城 镇集贸市场为补充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以 农村道路、 饮水安全、环境整治、信息畅通为重点,加快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 实施农村危房改造、环境整治等建设工程,着力改善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环境和条件。加强农村教育、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公共文化、就业服 务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大力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城 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重点,以有效保障农产品供给和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加快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在 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推广精细化、标准化、无害化耕作方法。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无公害19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油茶基地、金银花基地和 GAP 中药材基地、标准化牧草基地、百合基地、珍珠花生基地、梵净山优质水稻、优质油菜、优质商品蔬菜基地、畜禽良种繁殖基地、特种水产养殖基地建设,着力培育发展一批“专业村 ”、“专业乡镇”,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奠定基础。加快发展具有优势的地方特色农业产业,在发展传统优势产业、主攻特色经济和培育农业产业支柱上大做文章。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多元化投资,形成 综合开发的特色农业产业链。大力引进国内外优强企业,积极开发有特色的地方特色食品,创建地方特色品牌。重点开发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高附加值绿色食品,积极发展方便、风味、营养并具有地方特色的肉制食品等产品,开发生态茶油、果蔬汁、茶饮料、环保蔬菜、营养养生等天然、绿色环保、有益健康的新产品,打造一批特色食品品牌。到2015 年,力争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点的食品工业企业 10 家以上,工业产值达到 20 亿元以上。油茶产业以科技为依托,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在正大、盘信、太平、大坪、普 觉、沙坝、牛郎等 乡镇建设油茶示范林、示范基地、示范苗圃,实现油茶造林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以公司为龙头,采取“ 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实现资源培植基地化、经营管理集约化、林油发展一体化,使油茶产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特色支柱产业,打造全省油茶产业发展先进县。到 2015年完成油茶基地建设 10 万亩。建设一批能满足油茶产业发展需要的油茶采穗圃和良种苗木生产基地各 500 亩。打造极富特色的贵州高原生态型茶油品牌,培植 1-3 家精深加工企业,新建年产 1 万吨茶油加工生产线,保证区内油茶完全加工。茶叶产业完善茶叶产业发展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出台茶叶生产的扶持政策和激励措施,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和种茶大户,引进外商承包经营,迅速扩大生产面积,提高 标准化水平,把品牌建设与茶叶标准化生产及加工结合起来。20培育本土茶叶销售公司,通过多种营销渠道,努力将茶产品推向市场,完善“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条,促进全县茶叶产业跨越式发展。以基地建设为重点,以优质茶叶精深加工为主要发展方向,建成集观光、采茶、制茶、品茶于一体的特色休闲趣味旅游,培育苗乡茶业新的增长点,延伸茶叶产业链,促进生态茶产业的发展。力争到 2015 年,全县构建起规模适度、效益突出的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茶叶产区。茶园总面积达到20 万亩,年 产量达到 4 万吨以上,新建 50 家标准化绿茶加工厂和一家 2万吨大型精制加工厂项目,形成 1-2 个规模 较大的茶叶深加工龙头企业。实现产值达到 5 亿元以上。畜牧业围绕建设生态畜牧业大县目标,以草地资源开发、畜禽品种改良、科学养殖技术推广、疫病防治体系建设为重点,以建立技术服务体系为支撑,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扶持和引导生态畜牧业加快发展。把发展生猪养殖摆在畜牧业生产的首位,积极扶持养殖小区和专业大户。同时 ,发展野猪等特色养殖,抓好牛、羊、禽、水产的发展。大力发展种草养畜,建设 5 万亩饲草饲料基地。引进和培育优良品种,改进饲养方式,推广小区养殖。培育肉食品加工企业、流通企 业和流通大户,推行订单畜牧业。大力 发展畜牧产品深加工,培育壮大一批畜牧养殖、营销、加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培育和引进肉食品加工企业 3 家,年生产能力5000 吨以上, 实现产值近 2 亿元。中 药材产业以生物制药为重点,大力培育中药材产业。继续按照“ 政府引导,部门示范,农户为 主,企 业带动,科技支撑,社会参与” 的模式,巩固和扩大种植规模,加大 优势中药材药源基地建设,加强濒危稀缺药用动植物人工繁育技术开发,推广应用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先进技术,改良品种,扩大规模,满足生产需要,保护野生中药材的原生状态。加强对现有丹参、吴茱萸、黄栀子等药材基地的管理,最大限度发挥其效益。对草本药材实行适销对路21的订单生产,通过招商引资,大力扶持和培育中药材生产龙头企业,使中药材产业得到健康有序发展。林 业产业实施环境立县战略,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发展思路,把林业产业发展放在突出位置,以扩大公益林份额为重点,积极发展商品林生产,协调推进林业生态系统和林业产业体系建设,提高林业产业综合效益。以企业为龙头,坚持林业产业化经营取向,切实抓好商品林基地建设。以 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为取向,加快乡镇石漠化经济林基地建设。以加强杨树管护为重点,大力培育后续产业。在确保生态安全的前提下,着眼于制材加工生产的规划工作,争取到 2015 年年加工能力达到 6 万 m3 以上,实现产值 5 亿元。粮油产业稳定发展粮食生产,调整优化粮食生产结构。以加强农村人口人均半亩基本口粮田建设为基础,按照稳定面积、主攻单产、优化结构、提升能力的要求,以优质水稻、玉米等为重点, 继续实 施粮食高产示范工程,切实转变粮食增长方式,提高粮食生产效益。2015 年粮食产量稳定在 26 万吨左右。确保粮食安全,实现县内人口粮食基本自给的目标。以科技为依托,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主攻油菜单产和品质,强化双低油菜基地建设,促进种植向优势产区集中,提高生产能力和市场供给能力,到 2015 年,油料作物种植面积稳定在 15 万亩左右,总产量稳定在 3.2 万吨左右,提高我县城乡居民生活油料供给能力。薯 类产业坚持科技兴薯和产业带动的战略方向,以政府推动为主导,以农民和企业为主体,以 产业化经营为主要抓手,大力发展薯类产业。进一步优化薯类生产区域布局,大力发展薯类系列产品加工,拉长产业链,做大产业。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种薯体系,引进、选育和推广薯类高产优质多抗专用品种, 扩大脱毒种薯供给能力。扶持薯类加工龙22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扩大薯类加工规模,提高薯类加工转化率和产品增加值。着力发展加工转化,搞活产品流通,健全产业体系。到 2015 年,全 县薯类种植面积达到 28 万亩以上,产量达 48 万吨左右,加工率达到 45%以上。蔬菜产业依托日益完善的交通网络,进一步优化蔬菜产业布局。以正大、盘石、盘信、大兴 、乌罗等高海拔乡镇为主,建 设高海拔夏秋反季节蔬菜基地 1万亩。以蓼皋、九江、世昌、太平等低海拨乡镇为主,建设城郊露地次早熟蔬菜基地 1 万亩。以孟溪、大路、大坪、木树 、甘龙等乡镇为主,建 设重点集镇露地次早熟蔬菜基地 0.5 万亩。以县城近郊为主,建设大棚蔬菜基地0.2 万亩。在黄板、迓驾 、普 觉、牛郎、寨英等 乡镇建设露地蔬菜基地 1 万亩。推进标 准化、 规范化、规模化建设和质量 认证工作,争取到 2015 年,蔬菜产业实现产值 1 亿元以上。烟叶种植产业以提高烟叶质量为重点,大力发展烤烟生产。实行区域化布局,发展专业户、专业 村、 专业乡镇,烤烟生 产实现数量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零星分散向集中规模种植转变。推行优良烟叶品种,实行户籍化技术指导,做到定量、定户、定效益全程服务,重点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质量。认真组织好烟叶收购,让烟农真正得到实惠。(四)促进农民增收坚持把农民增收作为“三农” 工作和扶贫开发 的重中之重。把农村发展放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把农民增收放到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中统筹考虑,使劳动力、资金、技 术等生 产要素在城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金融安全与诚信教育
- 石河子大学《中药鉴定学实验一》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石河子大学《药物分析》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食品安全十三五规划
- 石河子大学《计算机组织与结构》2022-2023学年期末试卷
- 石河子大学《儿科学与儿童保健学见习》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沈阳理工大学《三维工程软件》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沈阳理工大学《建筑结构》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18年四川内江中考满分作文《我心中的英雄》
- 沈阳理工大学《含能材料》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企业员工职业道德培训(实用)课件
- 公文格式(全区)课件
- 输血查对制度-课件
- 吸收人类道德文明的优秀成果课件
- 解决方案销售课件
- 各类水质标准对照一览表
-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件
- 《原电池》上课课件(全国优质课获奖案例)
- 仪表管道压力试验记录
- 公司应聘简历表格
- 六年级上册数学课件-3.8 比的基本性质丨苏教版 (共14张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