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前景及对策分析_第1页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前景及对策分析_第2页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前景及对策分析_第3页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前景及对策分析_第4页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前景及对策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前景及对策分析作者:SOOLW 2007-1-28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最早由上世纪 90 年代的英国提出。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在世界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关资料表明,全世界文化创意产业每天创造 220 亿美元的价值,并且还在以 5的速度递增。在英国、美国、丹麦、新加坡等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引领国家产业创新和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而在中国,目前,文化创意产业也越来越得到重视。 文化创意产业内涵及特征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包含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与智能产权三项内容。任何一种文化创意活动,都要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但创意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复制,而是依靠人的灵感和想像力,借助科技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再提升。文化创意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新兴产业,它主要具备以下特征:首先,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高知识性特征。文化创意产品一般是以文化、创意理念为核心,是人的知识、智慧和灵感在特定行业的物化表现。文化创意产业与信息技术、传播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等的广泛应用密切相关,呈现出高知识性、智能化的特征。如电影、电视等产品的创作是通过与光电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传媒等相结合而完成的。其次,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高附加值特征。文化创意产业处于技术创新和研发等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是一种高附加值的产业。文化创意产品价值中,科技和文化的附加值比例明显高于普通的产品和服务。第三,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强融合性特征。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它是经济、文化、技术等相互融合的产物,具有高度的融合性、较强的渗透性和辐射力,为发展新兴产业及其关联产业提供了良好条件。文化创意产业在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可以辐射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借鉴世界各国文化创意产业分类,根据我国的行业划分标准,可以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分为四大类,即:文化艺术,包括表演艺术、视觉艺术、音乐创作等;创意设计,包括服装设计、广告设计、建筑设计等;传媒产业,包括出版、电影及录像带、电视与广播等;软件及计算机服务。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及前瞻当人们初级的、物质层面的消费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就会产生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目前,我国主要中心城市人均 GDP 已经超过 3000 美元,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人均GDP 均超过 5000 美元。从国外发展经验看,城市人均 GDP 达到这一水平后,国民经济开始进入到持续稳定增长、经济结构快速升级、城市化水平迅速提升的新阶段。社会消费结构将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相当一部分居民的消费重心开始向教育、科技、文化、旅游等领域转移,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广泛的市场需求。 我国城市结构升级功能提升对文化创意产业提出迫切需求。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功能提升的任务非常艰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尽快形成核心竞争优势已刻不容缓。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快速发展对于促进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完善城市各种服务功能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而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在我国也开始得到重视并有很大发展。上海、北京、广东、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崛起,势头强劲,逐渐成为这些城市和地区产业发展的新亮点。上海:着力打造特色创意产业基地。上海是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较早的地区,同时也具备了相当的发展基础。上海的影视业、出版业、时尚设计、广告业等行业曾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2004 年 10 月,上海市首家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基地正式在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揭牌成立。2005 年上海政府工作报告及上海 20042010 年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已经明确提出发展创意产业。据统计,上海市已有 18 个创意产业基地,近 30 个国家和地区的 400 多家各类设计创意企业入驻,集聚了 1 万多名创意人才。目前,文化创意产业产值已经占到上海全市 GDP 的75。北京:重点培育六大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北京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科技和创新实力突出,具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独特优势。20042008 年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中提出重点培育六个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北京市“十一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要加快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使之成为首都经济的支柱产业。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态势良好,据初步测算,2005 年产值达 960 多亿元,占北京市 GDP 的 14以上。其中,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产业实现营业收入约 780 亿元,总量规模占全国的13。北京现有 2 万多家工业设计、服装设计、广告设计等领域的文化创意企业,从业人员达到 10 万人,仅工业设计一项的年产值就高达 110 亿元左右,并创造了 1000 亿元以上的关联效益。深圳:积极构建“创意设计之都”。在国际、国内城市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深圳市 2004 年推出了深圳市实施文化立市战略规划纲要,并提出建设“创意设计之都”的目标,重点发展创意设计相关产业,包括动漫产业、建筑设计、装饰设计、印刷、服装设计等产业。深圳市还规划建设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筑面积 8 万多平方米,具备研发、投资、孵化、制作、培训、交易等功能。深圳设计业发展迅速,近几年更是保持了 40以上的高速增长,拥有一支 2 万多人的设计队伍,2003 年设计业总产值就已达到 8506 亿元。深圳的平面设计全国领先,被称作中国现代平面设计发源地,平面设计人才达 2 万人。工业设计占居全国 49以上的市场份额,在汽车造型、IT 产品、家用电器、医疗设备、仪器仪表、轻型机械等领域形成了一定的竞争优势。此外,南京、青岛、大连、成都、杭州等其他城市,也纷纷依托各自人才、区位及资源优势,建设各具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或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园区,积极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策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虽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有强劲的发展势头,但仍然存在一些困难与问题,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缺乏相应的政策法规支持;各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特色定位不强,与城市资源特点联系不够密切;缺乏高层次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等等。针对这些可提出以下发展对策:对策一:加强文化传创意产业的集群发展与规模效应。产业集群化发展是当今产业发展的趋势之一。作为新兴的文化创意产业,其较强的产业融合性决定了其发展过程中需要整合各种资源,集群化发展趋势非常明显。如美国闻名于世的曼哈顿“苏荷(SOHO)艺术聚集地”、好莱坞影视娱乐业及群等,都是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成功范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刚刚起步,各类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和聚集区建设初具规模,但特色还不明显。未来发展需要加强对特色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培育,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和园区,打造较为完整的文化创意产业链条,实现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和产业规模效应的充分释放。对策二:注重文化创意产业的本土化,打造优势品牌。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由于受经济、科技等条件的制约,文化创意产业的竞争力好相对较弱。加之我国文化创产业发展中,来自国外的资本特别是跨国公司的投资占有重要地位,对我国本土文化创意产业构成了威胁。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过程中,我国要着力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品牌,注重文化创意产业的本土化发展,避免出现由跨国公司引领、控制甚至垄断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局面。对策三: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专业人才的培养。人才是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资源,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还相对缺乏,创意人才总量、结构、素质还不能够适应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今后应调整人才教育结构,加强对创意产业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复合型人才、营销人才的培养;积极举办各种大型创意设计展览,打造设计师们相互交流、碰撞的平台,激发创意人才创造原创文化产品的激情和动力。对策四:重视政策法规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作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虽然是以市场为基础作用的,但政府通过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和政策法规的制定,为文化创意产业营造一个适宜发展的外部环境,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将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规模跨入“万亿时代” 文化产业如何迈向高端2011 年 05 月 30 日 08:28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不久前的深圳文博会上,一个故事和一份报告,令人印象深刻。一个故事:“三个苹果改变世界” 。一个是被亚当和夏娃偷吃的“禁果” ,于是有了人类;一个是砸在牛顿头上的,于是人类找到进入工业时代的钥匙;一个是乔布斯的“苹果” ,于是人类步入了融合科技与文化的创意经济时代。一份报告:2011 中国文化品牌报告 。序言中说,我们文化产业总产值,很大一部分来自劳动密集型的文化加工业或外来品牌代工业。不同表述,围绕同一个问题:当我们的文化产业规模跨入“万亿时代” ,未来该怎么走?文化产业,代表着一个国家文化与精神的创新、创业能力,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崭新动力。具体到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主要依托三方面的资源:“乡土中国”资源,包括很多手工技艺产品;“中国制造”资源,包括产品的文化包装与设计;“现代都会”资源,主要指与世界同步,带来的新技术、新想法。但丰富而立体的资源体系,却并没有转化成产业优势。我们有熊猫,有功夫,有瑰丽山水,但吸金能力惊人的功夫熊猫是别人的;我们有玩具、服装、手机等庞大的制造基础,但高端的设计,不掌握在我们手里;我们有着追赶前沿的数字内容产品,然而,模仿跟风,盗版猖獗。再回过头来看,美国的那只苹果令世界疯狂,是因为人家卖的不仅是手机,是科技,而是卖文化,卖生活方式。这揭示出高端文化产业的特点:内容是根本,科技是制高点,而产业整合是关键。我们的困难在于,面对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工业资源,既缺乏文化创意和科技的点亮,也缺乏产业之间的兼容与提升。而且,当我们孜孜以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 GDP 达 5%时,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过渡到了文化产业发展的高级阶段:创意产业,更强调个体智力、灵感、知识和精神在文化产品的透射,以及通过文化创意,带动整个城市和国家生活方式与思想理念的转变。当然,我们也无须妄自菲薄。创意产业,本是在工业化完成后,人们才会更多去思考,如何用文化的温暖,调匀机器工业的冷色调,让生活变得更舒适、更亮丽。我们既需要知道高度在哪,也要立足现实国情。虽然文化产业面临诸多困难与不足,但同时也面临整个国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历史机遇。它能以高附加值、环境友好、高融合性等特性,扮演着重要一极,助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所以,下一步,我们要牢牢把握中国文化精神与特质,科学化、精细化地挖掘和包装丰富的文化资源,依托庞大的工业制造基础,实现产业之间的有效联姻,逐步靠近世界先进潮流。同时,得紧扣文化产业属性,规避浪费与虚火。鲁迅谈文化建设时,曾说“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 。这句话,同样适合我们今天这个话题。宁波未来大变局2011-05-26 10:30:00 来源:小康财智文化产业的提升,适当重型化,与上海的错位竞争,海洋经济的布局等,都将影响宁波未来十年发展。文罗天昊刚峰茫茫东海,变为通途。杭州湾大桥的建成,使宁波在中国的经济地理,遽然改变。宁波从单纯的“海上之城” ,过渡到海陆两栖城市。而经济地理的彻底改变,亦将使宁波面临着重新定位。同时,在国务院批复的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中,宁波位于核心区,宁波在浙江的海洋经济中,扮演何种角色?而在最近几年,宁波的发展速度落后于全国,又该如何破局?同时,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亦是各个区域和城市竞争的新起点,宁波能否在新一轮竞争中脱颖而出,值得期待。海洋经济的东线与西线宁波处于姚江、奉化江、甬江三江汇流入海之处, “海定则波宁” ,向海而生,乃是宁波的宿命。年初,国务院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 ,标志着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海洋经济的兴起,对于浙江有着特殊的意义。浙江是经济大省,却是资源小省,其陆地面积排名全国倒数第二。虽然同是民营经济的重地,但是,浙江与广东存在很大不同。广东韶关等地,保持了传统的重工业,经济结构相对多元,抗风险能力亦更大,而浙江以小企业为主,抗风险能力不足,在本次金融危机中,众多浙江企业遭遇了巨大冲击。所以,浙江发展海洋经济,存在双重意义,既是未来对于新兴产业的拓展,亦是对于转变浙江经济结构的挑战。通过海洋经济,再造一个重工业化、大工业化的浙江,以此中和浙江的产业结构。根据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 ,浙江海洋经济布局为“一核两翼三圈九区多岛” ,宁波舟山港海域、海岛及其依托城市是核心区;在产业布局上以环杭州湾产业带为北翼,以温州、台州沿海产业带为南翼,成为引领长三角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宁波是浙江海洋经济“三位一体”(港口,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及物流的三位一体)的战略主体。宁波港口岸线总长为 1562公里,占全省的 30%以上,已与世界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 600多个港口通航。2010 年,宁波-舟山港完成货物吞吐量超 6 亿吨,居全球第一位,港口岸线资源是宁波的战略性资源。此前,宁波港当地人形容为“酒肉穿肠过” ,吞吐量很大,但是,却无法将财富留住。而现在, “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依托海陆联动集疏运网络、金融和信息支撑系统,可以将更多的利润留在宁波。随着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成,宁波从长三角南翼的交通末梢,变成了兼具海路腹地的重镇,宁波港的地位将更为险要。在发展港口服务业之外,宁波需要建设强大的临港工业。黄海领域的青岛,东海领域的宁波,南海领域的湛江,将成为中国的三大造船中心。浙江造船公司已建成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海洋工程船生产线,海洋工程类船舶订单量居全球第一,其未来可期。浙江海洋经济的核心,在经济最发达的宁波。在传统临港工业中,石化和重工无疑是地方政府最优的选择。但是,宁波作为长三角南翼的中心,环保压力巨大。目前,宁波的石化产业,主要布局于杭州湾新区。同时,在浙江省的总体规划中,未来的石化产业,可能也似广东一样,主要布局于西翼的温州和台州。宁波由于地处长三角腹地,离上海太近,将受到诸多制约。目前北仑台塑一期后续项目,镇海炼化扩建 1500 万吨/年炼油项目,浙江逸省 PTA 改扩建工程等,三项投资相加,也没有超过 1000 亿。作为长三角的经济中心之一,宁波的优势在于,它是全国发展海洋经济地区中制造业基础最好的城市。技术基础比较雄厚。由此,宁波更合适于发展海洋高技术产业和海洋新兴产业。目前,在宁波的杭州湾新区,这种产业布局就非常明显。在石化产业之外,还有汽车产业、装备制造业,以及海洋医药和海洋生物产业。宁波服务业比重无需过高杭州湾大桥建成后,宁波在全国的经济地理被彻底改变。此前,宁波是长三角南翼的交通末梢。现在,宁波成为连接上海与浙江的枢纽,此外,宁波正好成为未来沿海高铁的中心,区位优势更为险要。宁波从单纯的“海上之城” ,过渡到海陆两栖城市。经济地理的彻底改变,将使宁波原有产业体系受到考验。此前,宁波以外向型经济为主,与长三角的产业关联并不太大。而今,宁波的产业体系,将被纳入到整个浙江乃至长三角经济区中。宁波未来的抱负,在杭州湾新区的规划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杭州湾新区被寄望于成为浙江版“浦东新区” ,其定位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