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讼驳回诉讼请求判决研究完稿_第1页
诉讼驳回诉讼请求判决研究完稿_第2页
诉讼驳回诉讼请求判决研究完稿_第3页
诉讼驳回诉讼请求判决研究完稿_第4页
诉讼驳回诉讼请求判决研究完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行政诉讼驳回诉讼请求判决研究摘要:行政诉讼判决,是行政诉讼最重要的结案方式,是人民法院对行政案件中实体问题所作的处理。1989 年我国颁布的行政诉讼法确定了维持、撤销、履行和变更四种判决形式,初步建立了我国的行政判决制度。2000 年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执行若干问题的解释中新增了驳回诉讼请求判决和确认判决两种判决形式,补充和发展了我国的行政诉讼判决制度。驳回诉讼请求判决与维持判决是人民法院审结行政案件使用较多的判决形式,理论界和实务界对这两种判决形式的具体适用存在争议。本文通过对行政诉讼驳回诉讼请求判决适用的实证分析和理论研究,分析驳回诉讼请求判决在具体适用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得出驳回诉讼请求判决符合司法的本质属性和诉讼法原理,且不违背行政诉讼合法性审查原则的观点,并对取消现有的维持与确认合法有效判决,在行政诉讼法修改时明确规定驳回诉讼请求判决,并扩大和明确其适用范围提出自己的建议。关键词:行政诉讼;驳回诉讼请求判决;维持判决;确认有效判决Abstract: Judgment of 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way is the case, peoples court for administrative cases in physical problems made by processing. In 1989, China promulgated the“ administrative procedure law“ identifies the maintenance, revocation, performance and modification of four kinds of sentence form, the initial establishment of Chinese administrative judgment system. In 2000 the Supreme Peoples Court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dministrative Procedure Law Interpretation on some issues concerning“ added rejected petition judgment and confirmation of two forms of judgments, supplement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s 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 judgement system. Rejected petition judgment and maintenance decision is the peoples Court concluded the administrative cases to use more judgment form,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he two kinds of sentence form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 of the controversial. Based on the administrative lawsuit rejected 2petition judgment applies the empirical analysis and theoretical research, analysis of rejected petition judgment in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defects, it rejected petition judgment with the judicial nature and procedure law principle, and does not violate the principle of legality of 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 and to abolish the existing maintain and confirm the valid judgment, in the“ administrative procedure law“ amendment explicitly rejected petition judgment, and expand its scope of application and clearly put forward their own suggestions.Key word: 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 rejected petition judgment; judgment maintaining; confirming the validity of judgment3目录引言.4第一节 行政诉讼驳回诉讼请求判决的适用. .5第二节 行政诉讼驳回诉讼请求判决适用中存在的问题.7第三节 完善行政诉讼驳回诉讼请求判决的建议.8第四节 结语.16参考文献.174引 言行政诉讼判决,是指人民法院在行政案件审理终结时,根据所查清的事实,依据法律规定对行政案件实体问题作出的结论性处理决定。作为诉讼的最后结果,行政判决在行政诉讼的制度构建及改造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行政判决作为行政审判权的集中体现,既影响相对人的救济,也影响公法秩序的维护。我国行政诉讼司法制度中就人民法院对行政诉讼案件的处理,通过诉讼法及其司法解释等形式规定了多种判决方式。其中, 行政 诉讼法第 54 条规定了维持、撤销或部分撤销、限期履行及变更等四种判决形式,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执行若干问题的解释( 以下简称行诉法解释)中增加了驳回诉讼请求和确认判决两种判决形式。这样,行政诉讼中的“肯定判决”种类增加到了四种,即维持判决、驳回诉讼请求判决、确认合法判决及确认有效判决。理论界及司法实务界对驳回诉讼请求判决与维持判决、确认合法或有效判决等肯定性判决形式的适用,对维持判决、确认合法或有效判决的存废颇有争议;对驳回诉讼请求判决的理解与具体适用也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导致驳回诉讼请求判决在具体适用中出现了一定的问题。笔者认为行政诉讼驳回诉讼请求判决不仅在多数情况下与维持判决、确认 合法或有效判决具有同等效力和意义,而且具有这三种判决所不能替代的功能和作用,驳回诉讼请求判决可全面替代维持判决、确认合法或有效判决。笔者对行政诉讼驳回诉讼请求判决进行理论研究,分析驳 回诉讼请求判决在司法适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对维持判决、5确认合法有效判决的存废及驳回诉讼请求判决的完善提出自己的观点,通过撰写本文引发对该问题的一些思考与讨论,以期对完善行政判决 方式与行政诉讼驳回诉讼请求判决有所裨益。 第一节 行政诉讼驳回诉讼请求判决的适用根据最高人民法院行诉法解释第 50 条和第 56 条的规定,人民法院驳回原告诉讼请求判决主要适用于以下五种情况:(一)被告在一审期间改变原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原告不撤诉,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原具体行政行为合法的;原告起诉被告不作为,在诉讼中被告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原告不撤诉,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被告不作为合法的,应当判决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行诉法解释第 50 条规定“被告在一审期间改变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应 当书面告知人民法院。原告或者第三人对改变后的行为不服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就改变后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理。被告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原告不撤诉,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原具体行政行为违法的,应当作出确认其违法的判决;认为原具体行政行为合法的,应当判决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原告起诉被告不作为,在诉讼中被告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原告不撤诉的,参照上述规定处理。 ”(二)起诉被告不作为理由不能成立的。我国法学界对“不作为行政行为”的概念争 议较 大。一些人认为,不作 为行政行为,是指行政机关消极维持现有法律状态,通常表现为不履行法定职责的行政行为,如对行政相对人的请求不予答复或拒绝颁发许可证等。但也有不少学6者认为,行政机关积极履行作为或者不作为义务的行为是作为行政行为,如拒绝颁发许可证、不发给抚恤金等等,都属于作为的行政行为;行政机关消极对待作为义务的行为是不作为行政行为,如对行政相对人的申请或者请求不予答复或者拖延答复。(三)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合法但存在合理性问题的。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法院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对违法的具体行政行为,可以判决撤销(含部分撤 销及责令被告在一定期限内重新作出新的具体行政行为);对于显 失公正的行政处罚,可以作出变更判决。但在一些行政处罚类案件中,罚款的数额与相对人违法行为不相当,按照合法性审查标准,其既没有突破法律规定的范围,也不能认为是滥用职权或者显失公正,但却存在比较明显的合理性问题,人民法院还应否维持这样的具体行政行为值得商榷。(四)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合法,但因法律、政策变化需要变更或者废止的。法律、政策往往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 术的不断发展而发生变化。 实践中,有时会遇到行政机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适用的法律法规是有效的,但在诉讼程序中其适用的法律法规己变更或者废止。因 为被诉行政机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适用的法律规范是有效的,因此,人民法院仍应以当时有效的法律规范来判断该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而不能以在诉讼时新颁布的法律规范来否定其合法性。(五)其他应当判决驳回诉讼请求的情形。因为行政诉讼中的情况非常复杂, 难以列举出所有应当判决驳回诉讼请求的情形,为了避免7法院在审理行政案件中,遇到应当判决驳回诉讼请求的情形无法可依的情形发生,所以行诉法解释第 56 条第四项规定了“其他应当判决驳回诉讼请求的情形”这一兜底性条款。第二节 行政诉讼驳回诉讼请求判决适用中存在的问题(一)在制度构建上,对驳回诉讼请求的定位存在问题目前,根据行政诉讼法和行诉法解释的规定,针对合法行政行为的判决有四种形式:维持判决、驳回诉讼请求判决、确认合法或有效判决,这四种判决各有其特定的适用领域。从行诉法解释第 50条和第 56 条规定的驳回诉讼请求判决的五种适用情形看,除了第 50条、第 56 条 规定的第一种情形确实不能用维持判决、第四种情形是概括性的兜底规定外,其他两种情形在增加驳回诉讼请求判决以前都是可以或者可能被判决维持的情形。 “驳回诉讼请求判决目前仅仅视为一种对维持判决的良性补充,它的功能仅仅局限在解决具体行政行为合法但又无法适用维持判决下判的情形。 ”尽管这两种判决对合法性的程度性要求是不同的。按照相关法律及司法解释规定,似乎维持判决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审查要更加严格一些。这从行政 诉讼法第 54 条第 1 项的具体条文上可以看出,适用维持判决的条件应是具体行政行为证据确凿,适用法律、法规正确,符合法定程序。(二)在制度设置上,对驳回诉讼请求判决的设计不科学这种不科学表现在,采用了不同的分类标准把驳回诉讼请求判决8与撤销判决、履行判决并列。撤销判决、履行判决是根据原告的诉讼请求为标准设置的,而驳回诉讼请求则是依法院的答复为标准设置的。对任何一种诉讼请求,法院的答复有三种:支持诉讼请求、驳回诉讼请求和作出履行判决。从此角度考虑,驳回诉讼请求判决可适用于所有法院不支持诉讼请求的情况。只要诉讼请求不成立的,都可以适用驳回诉讼请求判决。(三)在适用范围上,对驳回诉讼请求判决的规定欠具体司法实践中,在驳回原告诉讼请求判决方式的具体适用上,有时难以把握,特别是对行诉法解释第 56 条第 4 项“其他应当判决驳回诉讼请求的情形”规定的范畴。从 统计表 3 中可以看出,适用 “其他应当判决驳回诉讼请求的情形”判决驳回诉讼请 求的比例占驳回诉讼请求判决数的 29.1%。这一兜底条款赋予法官很大的自由裁量 权,虽然便于司法实践操作,但同时也明显为司法者滥用此条款埋下了伏笔。司法实践中, 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这是由于立法规定不明确、法官滥用自由裁量权而引发。同时,驳回诉讼请求判决的适用范围规定得较窄,司法 实践中需要进一步扩大。第三节 完善行政诉讼驳回诉讼请求判决的建议(一)在理论层面上,准确界定驳回诉讼请求判决之涵义由于我国行政诉讼法没有规定驳回诉讼请求这一判决形式,因而理论上对这种判决形式的研究甚少。有学者将行政驳回诉讼请求判决界定为“人民法院 对 行政案件经过审理以后,依法作出的对原告的9实体诉讼请求予以否定(或不予满足)的一种判决”。笔者认为,这一定义虽然有其一定的可取性,但还不能完全概括驳回诉讼判决的所有功能与特性。笔者借鉴民事诉讼法学和行政诉讼法学的有关原理,结合行政诉讼之司法实践,试图界定其涵义为:人民法院在行政案件审理过程中,对原、被告之间的行政争议依法进行审查后,作出的对原告的实体诉讼请求予以否定,同时阐明否定的理由和依据的一种判决。它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法律特征:一是驳回诉讼请求判决与其他判决形式一样,具有强制性、权威性、终结性、实体性和合法性的特点。二是驳回诉讼请求判决对于原告诉讼请求具有否定性,是对 当事人实体诉讼请求从正面直接予以否定的一种判决。任何实体性的判决都必然要对原告的诉讼请求予以回应,行政诉讼驳回诉讼请求更是一种直接的回应,是法院对原告诉请不予支持的一种明确表示。三是驳回诉讼请求判决对被告具体行政行为未作出明确的否定性判断。驳回诉讼请求所适用的情形较多,但所有这些情形应当是以被诉具体行政行为不违法为前提的,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如违法,则必然要被撤销或确认违法,行政诉讼中的驳回诉讼请求判决应是在排除行政行为违法的前提下作出的,所以说未对具体行政行为作出否定性判断。笔者认为这一定义较为全面客观,易于理解和掌握,可以概括目前驳回诉讼请求判决及维持判决、确认合法有效判决的内容,而且与民商事诉讼中的驳回原告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