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醉翁亭记导学案(教师版)_第1页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醉翁亭记导学案(教师版)_第2页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醉翁亭记导学案(教师版)_第3页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醉翁亭记导学案(教师版)_第4页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醉翁亭记导学案(教师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五十铺乡中心学校八级语文下导学案(教师版)课题: 28、醉翁亭记课型:新授时间: 2010.3执笔:李晓风审核:八年级语文组学习目标: 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3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学习重点难点:(1) 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2)积累文言词汇。(3) 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学习时间:2 课时学法指导: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文字浅易,文笔生动,可以结合工具书,结合课文注释,自己阅读课文,了解大意。要加强朗读,首先读通读顺,然后注意骈散结合的句法,体会“也”、“而”不同语气的读法和用法,增强语感。要加强背诵,可采用理“文脉”、抓线索的方法。学

2、习过程:预习导学一、情境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篇,古往今来,多少人对此文百读不厌,感慨万千,沉醉其中。它就是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二、资料收集大汇报:1、了解作者:(1) 本文作者是_ 代 _ 家 。 字 _ , 自号 _ , 又号 _ , 本文选自 。本 文 是 作者被贬为_ 时所写,丰乐亭记是它的姊妹篇。2、我来帮你读? 本文中有21 个也字,朗读时要注意个“也”语气不尽相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陈述(用于描述景物) 。如:环滁皆山也。琅琊也。肯定(用于介绍人名) 。如: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

3、谓也。感叹(用于直抒胸臆) 。如:在乎山水之间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朗读时还要注意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句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若夫 /日出 /而林罪开, 云归 /而岩穴螟, 晦明 /变化者, 山间 /之朝暮也, 野芳 /发而幽香, 佳木 /秀而繁阴,风霜 /高洁,水落 /而石出者,山间 /之四时也。朝 /而往,暮 /

4、 而归 ;四时之景 /不同,而乐 /亦无穷也。三、初读课文 神游“醉翁亭”1我积累这些字词壑( h) 潺潺( chn)辄( zh) 霏( f i)晦( hu)提携( xi ) 酒洌( li)2我理解这些词语意: 情趣。 秀:发荣滋长的意思。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酣: 尽兴地喝酒。 丝: 文中指弦乐器。竹:文中指管乐器。 弈: 下棋。 谓: 为,是。 野芳: 野花。 蔚然: 茂盛的样子。 翼然: 像鸟儿张开翅膀的样子。颓然: 精神不振的样子。文中指醉醺醺的样子。苍颜: 脸色苍老。 阴翳: 形容枝叶茂密成荫。翳,遮盖。风霜高洁: 天气高爽,霜色洁白。伛偻提携: 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搀着走。

5、文中指老老小小的行人。第1页共 5页山肴野蔌: 野味野菜。 觥筹交 : 酒杯和酒筹交互 。水落石出: 水落下去了,石 露出来。比 真相大白。 峰回路 : 山 回 ,路也跟着弯 。醉翁之意不在酒: 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 的方面。3我能 文(参考 后注 )4 文内容我把握:第一段:引子写亭周 的 境( 滁皆山西南 峰琅琊山 泉醉翁亭)和亭名的由来:(作亭者名之者命名之意)第二段:写景(朝暮之景四 之景 括“ 亦无 ”)第三段:写游写宴(滁人游太守宴众 太守醉)第四段:写 (太守 客从游人去禽 )5我能完成以下 ! 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是什么 ?明确: 。 文中写出了 之“ ”明确:太守 ,众12 ,

6、 滁人 。 太守, 众 何而 “ ” ?明确:太守: 山水之 , 宴酣之 , 与民同 。众 客:3从太守游而 。合作交流四、研 文 走 “醉翁亭”1研 第一段:(1)滁州的地理特点?明确: “ 滁皆山也。 ” ( 2 )西南 峰的特点?明确: “林壑尤美 ”。(3)琅琊山的特点?明确: “蔚然而深秀 ”。 ( 4 )亭的位置? 明确: “ 于泉上 ”。(5)“来 于此 ”中 “此 ”指? 明确:醉翁亭。 ( 6 )自号醉翁的原因?明确: “ 少 醉,而年又最高”。(7)划分 次: 第一 :亭的自然 境。( 醉翁亭也。)第二 :亭的得名,醉翁二字的深意。( 寓之酒也。) ( 8 )描写角度: 角

7、度:俯 仰 空 角度: 近;大 小;整体 局部 个体。( 9 )第一段作者利用空 的 幻的手法,移步 景,由 及近, 我 描 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 : 群山 琅琊秀色 泉流水 溪亭展翅 。(10 )小 : 写醉翁亭秀 的自然 境和它的得名,并指出“醉翁 ”二字的深意。2研 第二段:(1)本段描写朝暮、四 之景,采用什么方式?明确: 本段描写山;司朝暮之景,采用先分 描写,后 收 明的方式。分写,从早到晚,“日出而林靠开,云 而岩穴瞑 ”; 收, “晦明 化者,山 之朝暮也”。描写四 之景,也采用 种方式。分写,由春到冬,“野芳 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霜高 ,水落而石出”; 收, “山 之四

8、也 ”。(2)朝暮景色的特点?明确: “日出而林霏开,云 而岩穴暝,晦明 化”(3)春夏秋冬景色?明确: “野芳 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霜高 ,水落而石出”(4)作者在写朝暮 及四 景 各抓住了什么特点?明确:写朝暮 就是一天 的 面展开,写四季景 是横向 排。写早晚景色 化,抓住“明 ”“晦 ”的特点,用 “日出 ”“云 ”写出 “林开 ”“岩暝 ”的 化景象,成 比 明的两幅画面。写四 景抓住了山 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 景。( 5 )“ 亦无 ”的原因? 明确: “朝而往,暮而 ,四 之景不同 ”( 6 )小 : 分 描写山 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3研 第三

9、段:( 1 ) 什么在写 “太守宴 ”前要先写 “滁人游 ”? 个内容与上段有何 系?明确: 了写 “太守宴 ” 一个 的氛 ,并 含着作者与民同 的旨趣。( 2 ) 描写 “宴酣之 ”的句子? 明确: “射者中,弈者 ,觥筹交 ,起坐而喧 ”第2页共 5页(3 )描写太守形象的句子? 明确: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 ”(4 )我们如何来理解太守的醉呢?明确:太守是太高兴了。 因为能与老百姓一起同乐。 以醉写出他的快乐。(5 )小结:描写太守与滁人游山宴饮之乐。4研读第四段:(1)描写傍晚情景的句子? 明确: “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2)写醉与乐统一,点明主旨的句子?明确: “醉能同其乐 ”

10、(3)理解本段衬托手法的运用:禽鸟之乐 游人之乐 太守之乐(4)找出文中一议论语句,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含义?明确:只有乐其乐 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与名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三、思读课文欣赏“醉翁亭”1 、作者围绕 乐 宇写了哪些具体的景和事?【山间朝暮之景、 四时之景;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2 、作者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仙水之间”,你认为真的仅仅在于山水之间吗? 写滁人游与太守“乐”有何关系 ? 【记亭, 记山水, 处处表现的是太守本人的情绪,贯穿全文的是一个 乐 字。群峰争秀, 泉泻峰间,亭临泉上,太守醉乐其中,

11、醉看山间佳秀,乐看游山之人。滁州百姓兴高采烈,可见其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 醉是表象,乐是本意,本质在于与民同乐, 这也正是他的政治理想。】3 、太守欧阳修在乐的同时,字里行间有没有流露曲别的情绪? 请你从文中找到相关语句,说说你的理解。【1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日醉翁也。为何39 岁自号“醉翁”? 隐藏了他对岁月躇跎的感慨,酒成了他解除烦忧的良药,醉成了他忘却失意的方式。以“醉”自号,实则是感慨功业末建,韶华己逝。2醉能同词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为什么要在“醉”的时候“同其乐”?为什么醒了就只能用文章写乐事 ? 在被贬的情况下还把滁州城治理得政治

12、清明,足似说明太守的旷达。在打理政事之后写文章,这种自我排遣的方法,在无奈之下也算是一种乐事。】4 、如何理解 “醉翁 ”的含义? 【明确:作者自号 “醉翁 ”。 “醉 ”不只指 “酒醉 ”,更指 “陶醉 ”。实际上是借山水来排遣内心抑郁的心情。】5 、本文写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1 )写亭的环境:从远到近。(2 )写山间之朝暮:从早到晚。(3 )写山间之四时:从春到冬。(4 )写宴饮场面:从外到内。】6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究竟是什么?如何理解 “太守之乐其乐”一句含义?【明确: “太守之乐其乐 ”乃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情感,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

13、看到自己政绩, 政通人和的欣慰。】7 、比较阅读:对比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的异同点:1 、相同点: ( 1 )两篇散文写作背景相同;(2 )都是借触景生情来抒发自己的抱负和情怀,都表述了自己虽遭贬谪却仍怀济世安民之心的高尚情感;(3 )语言都非常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2 、不同点: 主题深度有别。醉文表述主题的方式是含蓄深沉的。醉翁把“与民同乐 ”的济民之情隐含在描写叙述之中,没有一语道破,而是在醉中写乐,在乐中写醉,因而才留下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的千古名句。而岳文表达主题的方式是直抒胸臆。范公在比较了“迁客骚人 ”的仕途进退的悲喜之情后,直接道出了他的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14、”的磊落胸怀,并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至理名言,展示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高风亮节。巩固拓展一阅读理解【甲】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第3页共 5页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大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乙】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

15、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 ”“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 ”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予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 ?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予,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也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 太守归而宾客从 也( 跟从,随从 ) (2) 余至扶风之明年 ( 第二年 ) (3) 既而弥月不雨 ( 下雨 )18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

16、现代汉语。(1)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译文: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啊。(2) 忧者以乐, 病者以愈, 而吾亭适成。 译文:忧愁的人因此欢乐, 生病的人因此痊愈, 我的亭子正好建成。19喜雨亭记突出表现出苏轼关心人民疾苦的思想感情,这与欧阳修醉翁亭记的主旨与民同乐有共通之处。(4 分)20甲、乙两文中画线句子句式有什么共同特点?它们的表达效果是怎样的?(4 分)答:骈散结合,句式整齐而有变化,并在句末多用“也”字,富有节奏感和回环美。二走进历史,拓展延伸在浩瀚的中国历史上,被贬文人很多。能像欧阳修一样失意而不消沉,寂寞而积极入世的中国文人有许多

17、,你能说说你所熟知的吗?如: 1范仲淹:坚忍不拔的毅力,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刘禹锡:自我牺牲的慷慨, 沉舟侧畔千帆过 的昂扬气概。3李 白:自我肯定的洒脱, 天生我材必有用 的潇洒豪迈。附:喜雨亭记译文这座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了纪念喜庆之事。古时候有了喜事,就用它来命名事物,表示不忘的意思。周公得到天子赏赐的稻禾,便用 “嘉禾 ”作为他文章的篇名;汉武帝得了宝鼎,便用 “元鼎 ”称其年号;叔孙得臣打败狄人侨如,便用侨如作为儿子的名字。他们的喜事大小不一样,但表示不忘的意思却是一样的。我到扶风的第二年,才开始造官邸,在堂屋的北面修建了一座亭子,在南面开凿了一口池塘,引来流水,种上树木,把它当作休息的场所。这年春天,在岐山的南面下了麦雨,占卜此事,认为今年是个好年成。然而此后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百姓才因此忧虑起来。到了三月的乙卯日,天才下雨,甲子日又下雨,百姓们认为下得还不够;丁卯日又下了大雨,一连三天才停止。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唱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