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篆刻作品欣赏..ppt_第1页
历代篆刻作品欣赏..ppt_第2页
历代篆刻作品欣赏..ppt_第3页
历代篆刻作品欣赏..ppt_第4页
历代篆刻作品欣赏..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玺印篆刻即印章,是依附于书法而又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一门传统艺术形式。它也是以文字作为表现对象,然而与书法不同的是,它以刀代笔,以石为纸。在印面上,如果文字的部分突出,我们就称之为阳文或朱文;如果文字部分凹陷,我们就称之为阴文或白文。虚实互动,阴阳相生,如此就在印面的方寸之地上形成了独特的美感和无穷的韵味。习惯上我们把战国、秦汉、魏晋的印章称为玺印,明清以来的印章称为篆刻,是公认的两个高峰,而唐、宋、元三代的印章,则处于玺印已衰,篆刻未兴的低谷时期。,关于玺印的最早起源,在汉代的典籍中,可以追溯到蛮荒时代附会灵异的传说。能够明确肯定的是,到了春秋时代,玺印的使用已相当普遍。从广义的用途上分类,古玺

2、印可以分为官印和私印两种;从制作方法上,又可分为铸印和凿印两个大系,后世的篆刻家不是追求铸印的工稳风格,就是追求凿印的雄肆风格,当然也有两种风格兼善的。古玺印艺术大体可分为三个高潮时期,也就是战国、秦汉、魏晋。战国玺印在古玺印中形式最为丰富多样,又由于文字尚未统一,所以战国玺篆书也极为多元化,给人新奇的感受。相比嗣后的汉印,战国玺呈现的是一种无序之美、变化之美,艺术价值是极高的。秦统一六国后书同文字,玺印的艺术处理也渐趋规范,形制开始以方形居多,印面逐渐显得匀停规整起来。汉印直承秦制,同时汲取分书即无波磔隶书的特点,形成与印面丝丝入扣又方整谨严的汉摹印篆,从而臻于规范美、齐整美的大成。可以说,

3、汉印风格就像是书法中的唐楷风格,所以一直被后世奉为正统的圭臬。古玺印中特别值得大书一笔的就是急就章,系出于汉魏军中拜将,临时授印,由于时间紧迫而在短时间内一气镌成的印章。此类印章是雄旷奇悍之祖,影响深远。此外属于古玺印范畴的封泥、汉玉印、生肖印等,都提供了后世治印人无穷的创作灵感。,战国官玺多镌官名,在先秦古书上都有记载,如司工、司马、司徒、司寇、相邦、大府、行府、大夫、啬夫等等,大多是铜质,鼻纽,一般约为2.5至3厘米见方,以白文凿刻为主,而且大多有粗细与文字相近的边栏。,战国玉纵22mm,横22mm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印文:长平君相室玺,战国纵21mm,横21mm故宫博物院藏。印文:方城都

4、司徒,战国玉纵24mm,横25mm朵云轩提供。印文:信诚侯。,战国纵23mm,横23mm朵云轩提供。印文:门枋。,战国纵23mm,横23mm上海博物馆藏。印文:春安君。,战国玉纵21mm,横22mm上海博物馆藏。印文:上君之玺。,战国玉纵25mm,横24mm上海博物馆藏。印文:匈奴相邦。,战国纵11.5mm横11.5mm上海博物馆藏。印文:区夫相鈢。,战国纵:11.5mm,横:0.5mm印文:敬,战国纵24mm,横24mm朵云轩提供。印文:平夜大夫玺。,战国纵24mm,横24mm故宫博物院藏。印文:官之玺,战国纵24mm,横23.5mm故宫博物院藏。印文:左中军司马。,战国纵22mm,横22m

5、m故宫博物院藏。印文:东武城攻师玺。,战国纵20mm,横20mm湖南省博物馆藏。印文:中织室玺。,战国纵22mm,横22mm故宫博物院藏。印文:计官之玺。,战国纵12.5mm,横12.5mm朵云轩提供。印文:陀司寇。,战国纵15mm,横15mm故宫博物院藏。印文:阳州左邑右司马。,战国纵16mm,横16mm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印文:骑右将。,战国纵29.5mm,横28mm上海博物馆藏。印文:左桁正木。,战国纵46mm,横33mm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印文:王戎兵器。,战国纵70mm,横70mm现藏日本。印文:日都庚萃车马。这是传世众多战国官玺中最大的一方,用途是用来烙马。这方巨玺给人感觉最美妙之

6、处,莫过于六字安排的妥帖。其特点是长者任其长(如庚字),阔者随其阔(如都字),日字欲坠不坠,萃、车、马三字成行,却又绝不排匀。萃、马两字尽量向右扩展其势,却又留下块块空地,以舒其气。这方印章虽然是古代无名工匠所铸造,但其气势之大,意境之高,却堪称自然美的典范。,战国纵24mm,横8mm故宫博物院藏。印文:韩生。,战国纵14mm,横14mm上海博物馆藏。印文:祝迅。,战国绿松石纵14mm,横14mm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印文:郾炅。,战国小玺印文:百千万。,战国小玺印文:大吉昌。,战国小玺印文:大质。,战国小玺印文:敬其土。,战国小玺印文:日幸(四灵印)。,战国小玺印文:土君子。这是一方战国私玺,

7、战国名印中的私玺多朱文,而这款为白文,尤见奇特。其印文古朴有憨态,甚为可掬,加上制作工艺的精良,使人感受到白文如朱的清婉气质,愈显其妙。,战国小玺,印文:中信。,战国生肖印:巴蜀铜印 之一。,战国生肖印:巴蜀铜印之二。,秦中行羞府。这是秦印中较有名的一方。其印文中行羞府中的羞字不是害羞的羞,而是珍羞的羞,可能是掌管御用食物的官衙。这四字看似信手拈来,即使按在田字格中,仍不肯安分守己,有一种随时会脱框飞去的骚动感。,秦纵22mm,横22mm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印文:茝阳少内。,秦纵20mm,横19.5mm故宫博物院藏。印文:乐陶右尉。,秦,半通印,纵23mm,横15mm上海博物馆藏。印文:商库。

8、,秦半通印纵23mm,横12mm上海博物馆藏。印文:弓舍。,秦半通印纵24mm,横13mm朵云轩提供。印文:发弩。,秦玉纵23.5mm,横23mm中国历史博物馆藏。印文:公孙榖印。,秦弄狗厨印。,秦宜春禁丞。,秦, 菅里。,秦,法丘左尉。,西汉阳平家丞这方汉初官印的高明之处在于斜笔众多,而能通过奇妙的组合使得重心不失,正如孙过庭所说: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西汉纵25mm,横25mm朵云轩提供。印文:彭城丞印。,西汉金纵31.5mm,横30.5mm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藏。印文:文帝行玺。,西汉金纵22.5mm,横22.5mm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藏。印文

9、:右夫人玺。,西汉半通印纵25mm,横15mm故宫博物院藏。印文:留浦。,西汉玉纵28mm,横28m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印文:皇后之玺。,西汉纵21.5mm,横21.5mm徐州汉兵马俑博物馆藏。印文:楚骑千人。,西汉纵22.5mm,横22.5mm故宫博物院藏。印文:右泉范监。,西汉纵22mm,横22mm徐州汉兵马俑博物馆藏。印文:相令之印。,西汉纵23mm,横23mm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印文:方除长印。,西汉,纵23mm,横23.5mm,朵云轩提供。印文:张掖尉丞。,新,纵22mm,横22mm,故宫博物院藏。印文:校尉左千人。,汉银纵12mm,横12mm湖南省博物馆藏。印文:王嘉。,汉纵9mm,横

10、12mm上海博物馆藏。印文:王仆。,汉玛瑙纵25.5mm,横25.5mm,长沙市博物馆藏。印文:桓驾。,新,纵23mm,横23mm,故宫博物院藏。印文:军司马丞印。,新,纵23.5mm,横23mm,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印文:中垒左执奸。,新纵24mm,横24mm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印文:军曲侯之印。,新纵23mm,横23.5mm上海博物馆藏。印文:黄室私官右丞。,东汉金纵24.5mm,横25mm重庆市博物馆藏。印文:偏将军印。,东汉纵24.5mm,横24.5mm上海博物馆藏。印文:强弩军市长。,东汉纵24mm,横24mm故宫博物院藏。印文:立节将军长史。,东汉纵22.5mm,横22.5mm故宫

11、博物院藏。印文:武猛都尉。,汉纵25mm,横25mm上海博物馆藏。印文:汉匈奴呼庐訾尸逐。,汉纵81mm,横34mm故宫博物院藏。印文:仓内作。,汉纵15.5mm,横14mm故宫博物院藏。印文:靳君。,汉玉纵16mm,横16mm故宫博物院藏。印文:赵婴隋。,汉纵19.5mm,横19.5mm朵云轩供稿。印文:贾夷吾。,汉纵14mm,横14mm湖南省博物馆藏。印文:冯奉世印。,汉玉纵16.5mm,横16.5mm上海博物馆藏。印文:吕章信印。,汉银纵24mm,横23mm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印文:使掌果沱水中黄门赵许私印。,汉玉纵9mm,横8.5mm河北省博物馆藏。印文:私信。,汉纵19mm,横19mm

12、上海博物馆藏。印文:辟疆。,汉玛瑙纵18.5mm,横18.5mm长沙市博物馆藏。印文:曹巽。,汉玉纵23mm,横23mm湖南省博物馆藏。印文:刘说。,汉纵13mm,横13.5mm上海博物馆藏。印文:李丰私印。,汉玉纵22.5mm,横22.5mm故宫博物院藏。印文:婕妤妾绡。,汉豦令之印。这种字型饱满的汉印俗称汉满白文印。这方印章结体宽博,神光内敛,真正做到了肥中见骨。,汉任疆这方汉玉印值得仔细玩味,它的技法难度主要体现在疆字的三横和二田的处理上,如果这三横二田一般大小,则全印布局就几成算子,不可能有如此奇势夺人了。,汉缪篆印,印文:王武。,汉,凌江将军章。这是一方很著名的将军印,其好处在于看似

13、漫不经心的安排。开头两字几乎占了全印的一半,其余文字线条又忽疏忽密,忽倚忽止,倾而不倒,这种既有疏与密的对比,又有粗与细、长与短、正与斜的对比,取得了字形结构的多样变化的美,也生动反映出当年军情紧急中以刀当笔,一挥而就的沙场风致。,汉缪篆印,印文:薄戎奴。,汉缪篆印,印文:接治,汉缪篆印,印文:马级私印,汉祭睢。这是汉缪篆印中较为知名的一方,为改变横画呆板划一的面貌,总要使横笔首尾卷曲,或在中段饰以小小的装饰点,把各字复杂多样的笔画运用同一的手法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全印在达到美观目的的同时也在风格上做到了协调。,汉鸟虫书印夷吾。大家可以找一下,这方鸟虫书印中有多少鸟形、鱼形。,汉鸟虫书印

14、武意这方鸟虫书印武字下有一生动的抬头鹅形,意字首笔则是一条鱼。鸟虫书印传世极少,所以这是十分珍贵的文物。,汉鸟虫书印印文:王光之印。,汉肖形印,牛耕。,汉鸟虫书印,印文:日利。,汉肖形印,鹅。,汉肖形印,虎。,汉肖形印,技击。,汉肖形印,刺虎。,汉肖形印,歌舞。,汉肖形印,灵兽。,汉肖形印,龙。,汉肖形印,鼓笙吹竽舞。,汉肖形印,蛙。,汉肖形印,虎。,汉肖形印,舞乐。,汉四灵印,赵多。这是一方最著名的四灵印,其四灵造型比一般的四灵印图案更为写实,又由于保存完好,无破损之处,尤为难能可贵。,汉肖形印,长袖舞。,汉肖形印,虎。,汉肖形印,伎乐人。,汉肖形印,车马。,新纵23mm,横23.5mm朵云

15、轩提供。印文:新西国安千制外羌佰右小长。,汉玉纵14.5mm,横14.5mm上海博物馆藏。印文:番护。,汉玉纵19.5mm,横18.5mm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印文:朱偃。,汉玉纵18.5mm,横18.5mm上海博物馆藏。印文:皮聚。,汉纵15mm,横15.5mm故宫博物院藏。印文:徐尊。,汉玉纵22mm,横23m广州博物馆藏。印文:辛偃。,东汉金纵24mm,横24.5mm湖北省博物馆藏。印文:关内侯印。,三国纵23.5mm,横23.5mm上海博物馆藏。印文:虎牙将军章。,三国纵23.5mm,横24mm故宫博物院藏。印文:建威将军章。,三国纵23mm,横22.5mm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印文:虎贲

16、中郎将印。,三国金纵25mm,横25mm中国历史博物馆藏。印文:平东将军章。,三国纵24mm,横24.5mm故宫博物院藏。印文:校尉之印章。,晋金纵23.5mm,横23.5mm湖南省博物馆藏。印文:关中侯印。,晋印文:归义叟侯,驼纽。,晋金纵25mm,横25mm湖南省安乡县文物管理所藏。印文:宣成公章。,魏,印文:臣况,瓦纽。,曹魏,印文:巨来。,十六国马纽纵21mm,横21mm故宫博物院藏。印文:右贤王印。,南朝纵23mm,横23mm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印文:明威将军章。,南齐,永兴郡印。,北朝刘宋王朝印文:庐陵郡丞之印。,北朝刘宋王朝印文:陴县令印。,张懿套印三国至晋张懿印信纵24mm,横

17、24mm钜鹿下曲阳张懿仲然,纵13mm,横3.5mm。故宫博物院藏。印文:张懿印信、钜鹿下曲阳张懿仲然。,思普套印晋思普印信纵23mm,横23mm思普,纵14mm横14.5mm子成纵10mm,横10.5mm西安文物管理局文物保护考古所藏。印文:思普印信、思普、子成。,祝遵套印晋祝遵印信纵23mm,横22.5mm祝遵纵22mm,横22.5mm汉辅纵10mm,横10mm上海博物馆藏。印文:祝遵印信、祝遵、汉辅。,翟徵六面印 晋翟徵(大),纵23mm,横23mm翟徵言事,纵3mm,横22.5mm赵国翟嘉孙印,纵22mm,横23mm臣徵,纵22mm,横22.5mm翟徵印信,纵22.5mm,横22.5m

18、m翟徵(小),纵9.5mm,横9.5mm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印文:翟徵、翟徵言事、赵国翟嘉孙印、 臣徵、翟徵印信、翟徵(小)。,独孤信多面球体印北朝,煤精石。纵45mm,横43.5mm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印文:臣信上疏、臣信上章、臣信上表、臣信启事、大司马印、大都督印、剌史之印、柱国之印、耶勅、信启事、信白笺、密、令、独孤信白书。,由于上古时代纸张尚未发明,所以书写文字使用的是竹简和木牍。所以古时的用印方法也和纸张时代不同。其方法是在写好的竹简和木牍外加一块控有方槽的木块,用绳将简牍一块儿捆扎起来,然后把绳结置于方槽内,按上一块软湿的泥块,将印章钤于泥块上,作为代表用印者身份和包裹物件的凭证。这

19、就是所谓的封玺,这块泥干后也就成了封泥。另外从风格上说,由于印钤于泥上使阴阳颠倒,故白文印的粗厚感在封泥上就一变而为朱文的精诣细润,化雄健为浑穆了。,战国纵11.5mm横11.5mm上海博物馆藏。印文:区夫相称。,战国纵12.5mm横12.5mm朵云轩提供。印文:陀司寇。,战国纵22mm横22mm故宫博物院藏。印文:计官之玺。,战国纵15mm横15mm故宫博物院藏。印文:阳州左邑右司马。,战国纵16mm横16mm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印文:骑右将。,战国纵29.5mm横28mm上海博物馆藏。印文:左桁正木。,战国小玺印文:百千万。,战国小玺印文:大吉昌。,战国小玺印文:敬其土。,西汉纵21.5m

20、m横21.5mm徐州汉兵马俑博物馆藏。印文:楚骑千人。,汉银纵12mm横12mm湖南省博物馆藏。印文:王嘉。,西汉纵22.5mm横22.5mm故宫博物院藏。印文:右泉范监。,汉纵9mm横12mm上海博物馆藏。印文:王仆。,纵23mm横23mm故宫博物院藏。印文:军司马丞印。,新纵23mm横23.5mm上海博物馆藏。印文:黄室私官右丞。,汉纵15mm横15.5mm故宫博物院藏。印文:徐尊。,汉玉纵22mm横23mm广州博物馆藏。印文:辛偃。,东汉金纵24mm横24.5mm湖北省博物馆藏。印文:关内侯印。,汉纵15.5mm横14mm故宫博物院藏。印文:靳君。,汉玉纵9mm横8.5mm河北省博物馆藏

21、。印文:私信。,新 纵23mm横23.5mm 朵云轩提供。印文:新西国安千制外羌佰右小长。,战国玉纵24mm横25mm朵云轩提供。印文:信诚侯。,战国纵22mm横22mm故宫博物院藏。印文:东武城攻师玺。,印文:日都庚萃车马。 这是传世众多战国官玺中最大的一方,用途是用来烙马。这方巨玺给人感觉最美妙之处,莫过于六字安排的妥帖。其特点是长者任其长(如庚字),阔者随其阔(如都字),日字欲坠不坠,萃、车、马三字成行,却又绝不排。萃、马两字尽量向右扩展其势,却又留下块块空地,以舒其气。这印章虽然是古代无名工匠所铸造,但其气势之,意境之高,却堪称自美的典范。,战国 纵70mm横70mm 现藏日本。,战国

22、纵20mm横20mm湖南省博物馆藏。印文:中织室玺。,秦 宜春禁丞。,汉缪篆印,印文:王武。,三国纵23mm横22.5mm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印文:虎贲中郎将印。,三国纵23.5mm横23.5mm上海博物馆藏。印文:虎牙将军章。,汉,凌江将军章。,晋金纵23.5mm横23.5mm湖南省博物馆藏。印文:关中侯印。,晋 印文:归义叟侯,驼纽。,思普套印晋思普印信纵23mm横23mm思普纵14mm横14.5mm子成纵10mm横10.5mm西安文物管理局文物保护考古所藏。印文:思普印信、思普、子成。,翟徵六面印,晋。翟徵(大),纵23mm,横23mm;翟徵言事,纵3mm,横22.5mm;赵国翟嘉孙印,

23、纵22mm,横23mm;臣徵,纵22mm,横22.5mm;翟徵印信,纵22.5mm,横22.5mm;翟徵(小),纵9.5mm,横9.5mm。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印文:翟徵、翟徵言事、赵国翟嘉孙印、臣徵、翟徵印信、翟徵(小)。,战国玉纵22mm横22mm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印文:长平君相室玺。,战国纵23mm横23mm 上海博物馆藏。印文:春安君。,战国 玉 纵25mm,横24mm 上海博物馆藏。 印文:匈奴相邦。,西汉,玉,纵28mm,横28mm,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印文:皇后之玺。,汉,玛瑙,纵25.5mm,横25.5mm,长沙市博物馆藏。印文:桓驾。,汉,玉,纵14.5mm,横14.5mm,

24、上海博物馆藏。印文:番护。,汉,玉,纵19.5mm,横18.5mm,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印文:朱偃。,汉,玉,纵18.5mm,横18.5mm,上海博物馆藏。印文:皮聚。,汉,玉,纵16mm,横16mm,故宫博物院藏。印文:赵婴隋。,汉纵19.5mm横19.5mm朵云轩供稿。印文:贾夷吾。,汉玉纵16.5mm横16.5mm上海博物馆藏。印:吕章信印。,汉纵19mm横19mm上海博物馆藏。印文:辟疆。,汉玛瑙纵18.5mm横18.5mm长沙市博物馆藏。印文:曹巽。,汉玉纵23mm横23mm湖南省博物馆藏。印文:刘说。,汉,玉,纵22.5mm,横22.5mm,故宫博物院藏。印文:婕妤妾绡。,汉任疆。

25、这方汉玉印值得仔细玩味,它的技法难度主要体现在“疆”字的三横和二“田”的处理上,如果这三横二田 一般大小,则全印布局就几成算,子, 不可能有如此奇势夺人了。,战国生肖印: 巴蜀铜印之一。,战国生肖印:巴蜀铜印之二。,汉鸟虫书印,武意。这方鸟虫书印“武”字下有一生动的抬头鹅形,“意”字首笔则是一条鱼。鸟虫书印传世极少,所以这是十分珍贵的文物。 汉鸟虫书印,夷吾。大家可以找一下,这方鸟虫书印中有多少鸟形、鱼形。,汉鸟虫书印, 印文:王光之印。,隋唐、宋、元虽然处于由玺印转化为篆刻的过渡时期,但也发生了不少对于印章艺术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如唐代印章开始应用于书画上,从此明确地将书画的审美体系移植

26、给了印章。宋代的一些大书画家如米芾、赵孟頫都有收藏古印的癖好,并分别留下自篆自刻印章或自篆印章请工匠代为镌刻的记录,他们还喜欢在自己的书画作品上钤盖各式艺术印章,为后世文人诗、书、画、印相互借鉴,合而为一埋下了伏笔;元代的吾丘衍在推动印学发展方面做了很多实事,他力矫唐宋六文八体失真之弊,以玉筋篆入印,并撰写了关于印章和古文字学的著述 ,如学古篇、印式、周秦刻石释音等;元代的王冕甚至找到了能大大增加文人治印可操作性的印材-花乳石,只是在当时没有受到重视。这些文人篆刻爱好者对于篆刻作出贡献的证据现在大多已不可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正是由于他们的工作,使得明清流派印的出现不致成为空穴来风。另外,值得

27、一题的是宋元的一些押印,采用楷书入印,有稚拙,凝重的效果,这是印史上非常有趣也是长期不被人重视的一个现象。,隋纵53mm,横53mm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印文:观阳县令。,隋唐以来的官印,风格发生了变化,主要追求文字安排的停匀齐整,逐渐失去了秦汉玺印变化多端,善于分朱布白的传统。所以篆刻家、金石家大都认为这一时期的印章在艺术上是不足取的。唐官印传世极少,偶有发现,文字也残缺不全,这是因为唐代开始实行废印制度,凡官吏罢免都要上交官印,在京城礼部员外郎厅前置一大石,各地送来的废印,都要验明后在石上碎其文字,然后再销毁。因此残缺不全也就成了唐官印的特征。,隋官印印文:广纳府印。,唐官印(朱记)印文:永

28、安都虞侯记。,唐官印(朱记)印文:兖州仓草场记。,唐官印(朱记)纵5.61cm,横5.61cm印文:涪娑县之印。,唐官印(朱记)印文:中书省之印。,唐官印(朱记)印文:陕递防御都虞侯朱记。,唐官印(朱记)印文:左壮边弟四都朱记。,唐纵56mm,横55mm上海博物馆藏。印文:会稽县印。,唐纵55.5mm,横56mm上海博物馆藏。印文:齐王国司印。,隋纵53mm横53mm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印文:观阳县令。,隋官印印文:广纳府印。,唐官印(朱记)印文:永安都虞侯记。,唐官印(朱记), 印文:兖州仓草场记。,隋官印,印文:广纳府印。,唐官印(朱记), 印文:中书省之印。,唐,纵56mm,横55mm,

29、 上海博物馆藏。 印文:会稽县印。,唐,纵55.5mm,横56mm, 上海博物馆藏。 印文:齐王国司印。,五代朱记印文:泰成阶文等第三指挥诸军都虞侯印。,五代印文:右策宁州留后朱记。,五代梁印文:元从都押衙记。,宋朱记印文:左曹第一军使记。,宋朱记印文:雄节第一指挥第三都朱记。,北宋纵5.5cm,横5.7cm印文:新浦县新铸印款:太平兴国五年十月铸。,北宋印文:通远军遮生堡铜朱记款:熙宁十年少府监铸。,北宋,徽宗双龙玺。,北宋,内府图书之印。,宋纵29mm,横19mm辽宁省博物馆藏。印文:字。,宋,人形花押。,宋玛瑙纵44mm,横46mm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印文:押。,辽,开龙寺记。,金,青霞

30、子记。,辽纵22mm,横19mm上海博物馆藏。印文:伏。,辽纵23mm,横18mm辽宁省博物馆藏。印文:得。,辽纵21mm,横21.5mm辽宁省博物馆藏。印文:何。,南宋,一贯胁合同。,宋代官印除称印外,还有称“记”和“朱记”的,印文也有从篆隶发展到楷书的,大小文字随意安插,看来极不经意,有手写的笔墨趣味,不同于常见的盘旋折叠用于填满印面的九叠文。可见当时民间普遍使用的隶楷文字,已影响到一部分官印的制作。此外,宋代官印的背部开始凿上印章制作的年月及制作单位,这是识别宋官印的一种标记。,宋朱记, 印文:左曹第一军使记。,宋朱记, 印文:雄节第一指挥 第三都朱记。,北宋,纵5.5cm,横5.7cm

31、。印文:新浦县新铸印,款:太平兴国五年十月铸。,北宋,印文:通远军遮生堡铜朱记, 款:熙宁十年少府监铸。,北宋, 内府图书之印。,花押就是代表个人身份的一种符号,所以有签字画押之说。画押所画的也就是最简单的花押。花押在宋朝以前就已出现,如著名的韦陟“五朵云”。宋以后,上至天子,下至百姓,花押被广泛运用,并逐渐入印。至元代,花押印的印面又产生了变化,这是由于八思巴文的出现。因为蒙古人不熟篆文,就把元国书篆化,称为八思巴文。元花押最常见的形式是长方形,上面一个汉字姓氏,下面有一花押符号或是采用一个八思巴文的“记”字。,宋,人形花押。,王冕(?1359),字元章,号煮石山农,梅花屋主,会稽(浙江绍兴

32、)人,他曾广泛游历天下,目睹元代后期的黑暗统治,于是隐居九里山中,以画梅自娱。在偶然的机会,王冕发现采用花乳石(叶腊石)治印有很好的可操作性,于是亲手实践,制作了一些石章。这一批印章在近代被发掘出来,从风格上来看,其内在精神与王冕所处时代盛行的文人花鸟画是一致的。,元,王冕私印,印文:方外司马。,元,王冕私印,印文:会稽佳山水。,元,王冕私印,印文:会稽佳山水。,元钞印印文:昏烂钞印。,元朱文印文:锡训。,元朱文印文:颖川郡侯世家,元朱文印文:法慧所说。,元王冕私印印文:方外司马。,元王冕私印印文:会稽佳山水。,元王冕私印印文:姬姓子孙。,经过由宋到明几代人的努力,由古玺印转化而来的篆刻艺术,

33、其独立性越来越强,逐渐形成印学,在文人群体中蔚然风行起来。自明代中叶到20世纪的近600年时间里,涌现出不少风格不同的流派。引发了人们对古玺印艺术的再认识,对清代开始的绘画风格流变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篆刻影响书画,使越来越多的书画家追求金石趣味的同时,其自身也受到来自书画方面的影响。由于印章钤于书画上,为了照顾统一性,其内在风格必须与书画保持一致,这就造成篆刻艺术的审美体系进一步地向书画靠拢。篆刻在表面上虽然显出独立的趋势,实质上是逐步逐步加深了对书画的依附,书、画、印变得难以分割。自明清流派印的出现开始,印章由先秦一种相对带有很大自由度的艺术,嬗变而成为一种受到很多方面因素制约的高深艺术了。

34、值得一题的是,明清两代的篆刻流派,习惯上均以姓氏、地区来为派别冠名,经过一定时间的师承传继,产生出不少有待释疑的复杂问题,还需要关心篆刻命运的人仕做进一步搜证与考证的工作。,七十二峰深处,文彭(14981573),字寿承,号三桥,江苏苏州人,文徵明长子。曾任两京国子监博士,人称文国博。他对六书有深刻研究,所用牙章,亲自落墨,请南京李石英镌刻。在南京时,文彭偶得民间雕琢首饰用的灯光冻石四筐,剖成印章后晶莹悦目,且颇为受刀,遂改用石章,亲自篆刻。韩天衡先生在80年代出版的中国印学年表一书中将这一事件称为标志篆刻由铜印时代进入石章时代的标志。世人也多有视文彭为明清篆刻之祖。明代学者张灝在万历年间编所

35、藏印成承清馆印谱,中有文彭刻白文印19方,不过这些印章的原石至今尚未发现。,朱白文文彭之印,琴罢倚松玩鹤,听鹂深处,笑谈间气吐霓虹,何震,生年未详,卒于1604年前后。字主臣,一字长卿,亦称雪渔,江西婺源(明代属安徽徽州)人,久住南京,在明代中叶有极高的社会地位,与文彭并称文何。何震在集古印大成的基础上感到明初的篆刻流派过于芜杂,于是决心变革流风。适文彭发现冻石,便于镌刻,何震的篆刻风貌籍此大盛。在变革的同时,何震又主张篆刻应以六书为准则,提出六书不精义入神,而能驱刀入笔,吾不信也。的观点,写了学古篇、印选等学术著作。又创单刀款识,差落雄健,自成风格。何震的最大特点在于能法古而又不泥古,后人李

36、流芳称赞他说:各体无所不备,而各有所求,复能标韵于刀笔之外,称卓然矣。,苏宣之印,苏宣,字尔宣,一字啸民,号泗水,安徽歙县人。幼承庭训,喜读书、击剑。曾在文彭家设馆,因有机会得文彭传授篆法。后来又在上海顾从德、项元汴处纵览秦汉玺印,尽得其法。他的篆刻誉满海内,时人评价他与文彭、何震能够鼎足而三。生前著有苏氏印略4卷。,从上至下半日村元春,从上至下杲叔陈继儒印冯梦祯印,朱简,字修能,号畸臣,后改名闻,安徽休宁人。精研古代篆体,对战国玺断为先秦印章,尤为创见。朱简治印,着重笔意,从古人切玉法中化出碎切之法,自成面目。他从1597年(万历二十五年)到1611年(万历三十九年)14年的时间里,完成印品

37、一书,对玺印考证、章法探讨、真赝辨别、谬误纠正等均有论述,是引领时会的一部学术论著。此外朱简还著有印经、菌阁藏印、修能印谱等。,归昌世,字文休,号假庵,江苏昆山人,归有光之孙。其篆法取法文彭但不为其束缚。曾经论印说:作印不徒学古人面目,而在探其源,源则作者性灵也,性灵出,而法亦生,神亦偕也。明亡后隐居不仕,隔年病殁。 2方 1, 君子有常体 2, 依隐玩世,每蒙天一笑,李流芳(15751629),字茂宰,又字长蘅,号檀园,别属香海、泡庵、慎娱居士等。画山水精妙入神,直逼元人,为著名的画中九友之一。篆刻尽得文彭法乳,是有明一代为数不多的诗书画印四绝文人之一。,何长卿,兰雪堂,梁袠,字干秋,江苏扬

38、州人,居于南京。篆刻宗其师何震之法,摹刻逼真,使当时最善鉴别何震印的沈生予也真伪莫辨。著有印隽4卷,是考察何震作品的重要佐证。,汪关,原名汪东阳,字杲尗,后得汉铜印汪关一枚,觉其精美完纶,遂改名为关,更字尹子。汪关是安徽歙县人,家居娄东。所以习惯上将他的传派成为娄东派。汪关擅使冲刀,刀法朴茂稳实,章法一丝不苟,仿汉人印,神形兼备,为明人追汉印法开了先河;其边款多署双刀行、隶书,亦见功力。明末著名书画家用印多出汪关手,清初的沈世和、林皋均受其影响,所以也有合汪、沈、林三人称作扬州派的。,何通,字不违,又字不韦,江苏太仓人。原为王锡爵家世仆,性喜篆刻,宗苏宣,致力于汉印,能得神髓。曾取史传人物,各

39、刻其私印,系以小传,成印史6卷。终军,汪泓,字宏度,汪关之子。篆刻得家学,能稍变虚实,又出新意。性旷达,身有余金必不肯为人奏刀,须待钱财散尽始肯治印。张灝曾称汪关治印,皆属汪泓捉刀而盗名,所幸其父子作品俱在,仔细分析,可见区别。恐怕汪关曾得罪过张灝,才会有这样誉子抑父的话,程邃(16051691),字穆清,一字朽民,号垢区,又号垢道人,自称江东布衣,安徽歙县人,居南京十多年,明亡后移居扬州。平生嫉恶如仇,所交多重气节之士。他长于金石考证之学,收藏甚富,作诗邈涩精奥,作画用干笔枯皴,都名重一时。篆刻朱文喜用大篆,白文精探汉法,刀法凝重,最为得神。前人对他的朱文评价甚高,可能因为在当时风格较新的缘

40、故。程邃的篆刻于文、何、汪、朱外别树一帜,后世有人称为皖派,对后来的邓石如有很大的影响。 4方 1, 少壮三好音律书酒 2, 床上书连屋,阶前树拂云 3, 梁清标印 4, 郑簋之印,程邃(16051691),字穆清,一字朽民,号垢区,又号垢道人,自称江东布衣,安徽歙县人,居南京十多年,明亡后移居扬州。平生嫉恶如仇,所交多重气节之士。他长于金石考证之学,收藏甚富,作诗邈涩精奥,作画用干笔枯皴,都名重一时。篆刻朱文喜用大篆,白文精探汉法,刀法凝重,最为得神。前人对他的朱文评价甚高,可能因为在当时风格较新的缘故。程邃的篆刻于文、何、汪、朱外别树一帜,后世有人称为皖派,对后来的邓石如有很大的影响。 4

41、方 1, 少壮三好音律书酒 2, 床上书连屋,阶前树拂云 3, 梁清标印 4, 郑簋之印,丁元公,字原躬,浙江嘉兴人。篆刻得力于秦汉,富于变化,运刀静穆秀逸,所署行书边款,如其书法,异常精妙。可惜流传作品极少。明亡后,丁元公出家为僧,释名净伊,字愿庵。 2方 1,随庵 2, 三余堂,徐东彦,字圣臣,号檀庵道人,浙江嘉兴人。篆刻多用苏宣法,章法虚实处理得当,刀法浑朴,存世作品极少。曾在崇祯十四年著成徐氏石简4卷。 1方 1,妓逢红拂客遇虬髯,周亮工(16121672),字元亮,号栎园,又有陶庵、减斋、适园、栎下先生等别号。河南开封人,移居南京。其收藏古器物甚多,尤酷藏印,自谓:平生嗜此,尤南宫之

42、爱石。拿自己嗜印与米芾爱石相提并论。所交皆一时名手,遍请镌刻印章,多达千余纽。兴到亦能奏刀,古意盎然。著有印人传、赖古堂藏印、赖古堂家印谱等。 1方 1,纸窗竹屋灯火青荧,戴本孝,生于1621年,1691年尚有作品存世,卒年不详。字务旃,号鹰阿山樵、前休子、破琴老生等。其篆刻作品极少,因而许多书籍都漏载他精于篆刻。 1方 1,冒襄六面印,沈世和,字石民,江苏常熟人,久居苏州,工书画,篆刻师文彭,后自成面目,刀法恬静沉着,与汪关相类。著有八咏山房印谱、虚白斋印谱。 1方 1,石阑斜点笔,桐叶坐题诗,林皋(1658年生,卒年未详),字崔田,一字崔颠,原系福建莆田人,侨居常熟。篆刻章法繁简相参,疏密

43、处理得当,刀法遒劲,颇似沈世和,作品为世所重。当时书画家王翬、吴历、杨晋、徐乾学诸家用印多出其手。其流派有独称林派的,也有合汪关、沈世和称扬州派的。著有宝砚斋印谱。 3方 1,耕烟散人时年七十有九 2,林皋之印 3,晴窗一日几回看,高凤翰(16831742),字西园,号南村、南阜。55岁时因右手病废,改号半亭、废道人、尚左生、丁己残人等,山东胶县人。诗、书、画、印皆不为成法所拘,能生动出妙趣。其右臂病痹后篆刻就以左手为之,毅力惊人。作品拙中得势,别出奇趣。凌霞天隐堂集将他列为扬州八家之一。 3方 1, 家在齐鲁之间 2, 左臂 3, 丁己残人,丁敬(16951765),字敬身,号砚林,又有龙泓

44、山人、钝丁、梅农、清梦生、丁居士、研林外史等别号,为西泠八家之首。丁敬是浙江杭州人,好金石碑版,精鉴别,富收藏,常往来于扬州、杭州,曾偕众搜访石刻,成武林金石录。其篆刻取法朱简,在汉印基础上经常参以隶意,配合安排都苦心经营,用切刀法表达笔意,方中有圆,质朴刚整,一洗矫揉妩媚之态,后人推为浙派开创者。 5方 1, 豆花村里草虫啼 2, 下调无人采,高心又被嗔,不知时俗意,教我若为人 3, 敬身 4, 木居士 5, 两湖三竺万壑千岩,丁敬(16951765),字敬身,号砚林,又有龙泓山人、钝丁、梅农、清梦生、丁居士、研林外史等别号,为西泠八家之首。丁敬是浙江杭州人,好金石碑版,精鉴别,富收藏,常往

45、来于扬州、杭州,曾偕众搜访石刻,成武林金石录。其篆刻取法朱简,在汉印基础上经常参以隶意,配合安排都苦心经营,用切刀法表达笔意,方中有圆,质朴刚整,一洗矫揉妩媚之态,后人推为浙派开创者。 5方 1, 豆花村里草虫啼 2, 下调无人采,高心又被嗔,不知时俗意,教我若为人 3, 敬身 4, 木居士 5, 两湖三竺万壑千岩,考订文学源流。篆法取秦玺汉印,刀法挺拔,不求时尚,作品流传很少。桂馥认为当时篆刻使用文字多有谬误,乃著缪篆分韵5卷,另著续三十五举等,学者称便。 1方 1,未谷,董洵(1740年生。卒年未详),字企泉,号小池,又号念巢,浙江绍兴人。篆刻以切刀法师秦汉,章法富于变化,别有新意,绝无妍

46、媚之态,署行书边款亦潇洒自然。著有董氏印式、多野斋印说等。 4方 1, 春南雪北之庐 2, 隐书无复旧时楼 3, 罗聘 4, 悠然见南山,邓石如(17431805),原名琰,字顽伯,号完白山人,又有完白、古浣子、游笈道人、凤水渔长、龙山樵长等别号。安徽怀宁人。尝客南京梅翏处纵观金石刻本,每种各临百遍本。四体书功力极深,被曹文植称为四体书清代第一人。由于书法基础雄厚,因而反映在邓石如篆刻作品中的各种篆体均显得精神饱满,加之刀法苍劲浑朴,婀娜多姿,更显其刚健有力。其篆刻世称邓派。晚清篆刻大家如吴熙载、赵之谦、吴昌硕等均受其影响。 4方 1, 一日之迹 2, 笔歌墨舞 3, 意与古会 4, 江流有声

47、,断岸千尺,蒋仁(17431795),初名泰,字阶平,后于扬州平山堂得蒋仁之印古铜印一纽,极为欣赏其章法精妙,遂易其名,改字山堂,别署吉罗居士、女床山民,浙江杭州人。他的篆刻服膺于丁敬,并步其法,而能以拙出,另具天趣。所署行书边款,苍浑自然,得颜体书法之神,别有韵致。蒋仁享有较高的时誉,但因其性情耿介,不轻易为人奏刀,所以作品流传不多。 4方 1, 真水无香 2, 蒋仁印 3, 无地不乐 4, 物外日月本不忘心,挺秀,书体、章法构思精妙,有自己面目,在皖南影响很大。他曾摹汉印,成四香堂摹印2卷、百寿图印谱1卷,得汉印神髓,过去曾将他列入程邃一派,但从近期发现的原印来看,风格与程邃是不同的。 2

48、方 1, 巴予籍 2, 下里巴人,黄易(17441802),字大易、大业,号小松,又号秋盦,别署秋景庵主、散花滩人、莲花弟子等,浙江杭州人。擅长碑版鉴别考证,著有小蓬莱阁金石文字。篆刻曾师丁敬,兼及宋元诸家,工稳生动,有所创新,他有小心落墨,大胆奏刀之说,深得篆刻三昧。 4方 1, 托兴毫素 2, 一笑百虑忘 3, 松屏 4,小松所得金石,奚冈(17461803),初名钢,字纯章,后字铁生,号萝庵,别号奚道人、蒙泉外史、散木居士等,浙江杭州人。与画家方熏驰誉乾隆年间,世称方奚。篆刻推重丁敬,拙中求放,方中求圆,行书具款亦精,和蒋仁有异曲同工之趣。后世把他与丁敬、蒋仁、黄易合称为西泠前四家。 3

49、方 1, 频罗庵主 2, 龙尾山房 3, 烟萝子,陈豫钟(17621806),字浚义,号秋堂,浙江杭州人。平生癖好金石文字,又精于墨拓,收藏拓本数百种,为他的创作带来有利条件。他的书法得力于李阳冰,遒劲挺拔,篆刻则服膺于丁敬,结合汉印法,作品秀丽工致,有自己风格,其具款亦如此,因而颇为自负。 3方 1, 无尘书室 2, 陈豫钟印 3, 几生修得到梅花,陈鸿寿(17681822),字子恭,号曼生,又号恭寿、曼龚、夹谷亭长、胥溪渔隐、种榆道人等,浙江杭州人。他的行书、隶书潇洒自然,自成一体,甚负时望。篆刻上继丁、蒋、黄、奚,篆体带草,加以运刀如雷霆万钧,苍茫浑厚,浙派面貌为之一新。陈鸿寿又能辨别紫

50、砂,在宜兴为官时与杨彭年合作,创制新样,仍不失古意,并亲自篆刻铭词,时称曼生壶,后世视如珍璧。 5方 1, 西泠钓徒 2, 问梅消息 3, 江郎山馆 4, 汪彤云印 5, 绕屋梅花三十树,赵之琛(17811852),字次闲,号献父,亦作献甫,又号宝月山人,浙江杭州人。嗜金石文字,篆刻得其师陈豫钟传授,能尽浙派各家所长,功力深厚,为陈鸿寿推许,所刻边款,尤为精致。章法、刀法逐渐走向定式,刀法如锯齿,比之陈鸿寿更为明显。当时浙派影响整个印坛,众之所好,群而效之,他与陈鸿寿就成为人们学习浙派的对象。作为浙派最后一位大师的赵之琛平生勤于篆刻,存世作品较多,学者称便,可惜晚年积习较深,章法刀法皆趋僵化,

51、仅存形式而已。著有补罗迦室印谱,此外阮元刊的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多半也出自赵手。 5方 1, 汉瓦当砚斋 2, 宝彝斋 3, 湖村花隐 4, 林少穆氏 5, 补罗迦室,吴熙载(17991870),原名廷飏,号让之,亦作攘之,别署让翁、晚学居士、方竹丈人等,江苏仪徵人。是书法家包世臣的学生,善四体书,功力很深。篆刻用邓石如汉篆法治印,刀法使转自然,坚实得势,能充分表达笔意,立体感强,行草边款,与其书体相通,晚年作品,更入化境,所以很多学邓派的人,都舍邓趋吴,从中领会邓派的方法。比他略后的吴昌硕、黄士陵,刀法都受他的影响。 7方 1, 汪鋆 2, 足吾所好玩而老焉 3, 攘之手摹汉魏六朝 4, 让翁

52、 5, 吴熙载印 6, 攘之 7, 吴延飏印,吴咨(18131858),字圣俞,号哂予,江苏武进人,通六书,篆刻师邓石如。他是早慧的艺术家,每方印章章法均苦心安排,异常精彩,可惜去世太早,如果假以时日,想必会有更好的作品问世。著有续三十五举、适园印印等。 3方 1, 白云深处是吾庐 2, 人在蓬莱第一峰 3, 则古昔斋,钱松(18181860),初名松如,字叔盖,号耐青,又有铁庐、西郊外史、秦大夫、未道士、云和山人等别号,浙江杭州人。篆刻得力于汉印,曾手摹汉印二千纽,赵之琛见了之后惊叹说:此丁、黄后一人,前明文、何诸家不及也。他见闻广博,章法与众不同,时出新意,与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合称为西

53、泠后四家,因为西泠前四家丁、蒋、黄、奚以及后四家中除钱松外的其余三人都是浙派,所以有人将钱松也归入浙派。但仔细研究他的刀法,是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创造出的一种切中带削的刀法,与浙派是大不相同的。1, 老夫平生好奇古 2, 渭长 3, 胡鼻山人胡震之章,无闷等字号,浙江绍兴人。其篆刻开始学浙派,继而对秦玺汉印、宋元朱文、皖派篆刻都有深刻研究。邓石如采用各体篆书入印的形式对赵之谦有很大启发,乃将汉镜、钱币、权诏、汉器铭文以及难以入印的天发神谶碑、祀三公山碑、禅国山碑等入印,取材广泛,意境清新。其刀法虽不如邓石如、吴让之浑厚,但善于取式,变化较多而能传神,突破了秦汉玺印的程式,同时以魏体书法或用图象与

54、阳文刻款,为边款形式提供了新的创新途径。 7方 1, 俯仰未能弭寻念非但一 2, 如今是云散雪消花残月阙 3, 汉石经室 4, 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 5, 赵之谦印 6, 二金蝶堂 7, 赵之谦所制边款,赵之谦(18291884),字撝尗,号悲盦,又有铁三、益甫、冷君、,任颐(18401896),初名润,字小楼,号伯年,浙江绍兴人。擅绘画,工笔写意,无所不精。篆刻曾经任晋谦指导,得汉印法,气韵甚佳,惜边款生疏,尚未得法。 1方 1,颐庵,胡钁(18401910),字菊邻,号不枯、废鞠,又号晚翠亭长,浙江崇德县人。篆刻得力于汉玉印、凿印、诏版、所作白文印匠心独运,章法常在疏落中有紧凑,得自然之趣

55、;刀法挺秀,能体现章法精神。著有晚翠亭长印储,并取其所藏铜印,钤有晚翠亭长藏印,仅存稿本,未行世。 5方 1, 玉芝堂 2, 石门吴徵待秋父 3, 硬黄一卷写兰亭 4, 半耕半读世业 5, 待秋,吴昌硕(18441927),初名俊,又名俊卿,还有仓石、缶庐、苦铁、破荷、大聋、老缶、寒酸尉、芜菁亭长等号,浙江安吉人。他是晚清杰出的艺术家,诗书画印均能总结前人得失,自成一家。3方 1, 吴俊卿印信日利长寿 这方多字白文大印的磅礴 2, 苦铁 3, 缶无咎,其篆刻成就更为突出,治印初学吴熙载,而后取法汉印,间用金文入印,章法疏密处理匠心独运,能在极险处得平衡,而在平实处得超逸,刀法之刚健,前无古人。

56、他主张篆刻不敲边去角,在平正朴实中愈显精神。署款用北魏书体,豪爽无比。他曾从吴大徵游,居广州时日较长,对岭南篆刻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4方 1, 勇猛精进 2, 臣受性愚陋人事多所不通 3, 牧甫游戏之墨 4, 十六金符斋,黄士陵(18491908)字牧甫,一作穆甫,号倦叟,安徽黟县人。其书魏楷、大篆,笔力犀利,犹如刀削,并善摹古代铜器纹样。,王石经(18331918),一字君都山东濰县人,年少时膂力过人,颇有弓刀游侠之气概,于书法则善篆隶,后经金石家王懿荣介绍在上海拜会了万印楼主陈介褀,协同陈捡石分类,钤榻成册,从此篆刻乃有可观,并精于鉴赏。辑有甄古斋印谱、西泉印存,并与他人合作,编写过古

57、印偶存一书。 2方 1, 垒翁 2, 海滨病史,徐新周(18531925),字星州、星舟、心周等,江苏吴县人。能作四体书,小篆、汉隶简古严正。篆刻师吴昌硕,别人说星周入师门,且能入室操戈,是说他在规模恩师之外,还常以汉碑额入印,颇有自家面貌。徐氏临仿老缶治印可称惟妙惟肖,连行家里手也难分辨,以致日本金石篆刻界直指徐氏为缶庐第二。其实,缶翁晚年有臂疾,腕力不济,确实以新周代刀为多。 2方 1, 缣蕸诗草 2, 先东坡二十日生,齐白石(18631975),关于白石的生平,大家可参考本站的世纪名人(齐白石)。此处专论白石治印。据他自己说,刚开始是由丁(敬)、黄(易)入门径;后数年得赵之谦二金蝶堂印谱

58、,方知老实为正,疏密自然,乃一变;再后喜天发神谶碑,刀法又一变;再后喜三公山碑,篆法一变;此后又喜秦权,纵横平直,一任自然,又一大变。其实在吸收天碑及三碑神髓的同时,白石翁还从汉将军印及魏晋少数民族多字官印中汲取了营养,开创了与其大写意绘画有密切关系的骄快见浑、气势盈满的个人印风。齐白石居京城时,齐派风靡印坛,白石翁有诗为证:造物经营太辛苦,被人拾去不须论。一笑长安能事辈,不为私淑即门生。 4方 1, 不知有汉 2, 白石 3, 我负人人当负我 4, 天涯亭过客,黄宾虹(18641955),名质,字朴存,中年后自署黄山山中人。原籍安徽歙县潭渡村,出生于浙江金华。近现代著名国画大师、美术理论家,

59、兼诗书篆刻,西泠印社社员。黄氏治印,意境深幽,富画理,如将他在篆刻上与齐白石比较,齐运刀酣畅淋漓,大开大合,险象丛生;黄则清隽疏朗,意在含蓄。前者率意天真,后者执意淳古,各自心裁,无愧于大师者哉。 2方 1, 黄质宾虹 2, 冰上飞鸿馆,叶为铭(18661948),字品三,号叶舟。浙江杭州,俞剑华考订叶氏祖籍是安徽徽州(今歙县新洲村),故其成名后题款,常有新安二字。曾撰写西泠印社社志,毕生致力于印学。其篆刻宗浙派,印风典雅秀逸,平实朴茂,工于刻碑,摹 拓彝器款识,善篆籒,尤为学人推重。他虽是著名印学家,但不拘泥于古法,不守旧,曾在以隶、楷书入印方面,,身体力行做了许多尝试,彼时名家皆不屑,其能奏刀为之。 2方 1, 绛侯子孙 2, 梦坡词翰,吴隐(18671922),字遁庵,号石泉,又号潜泉,浙江绍兴人,工于书画,擅篆刻,尤以精制印泥著名。潜泉治印,形式多样,设若舍此取彼,几乎不相信是一人所作,但是其中多为临仿名家之作,而个人创见,显然不足。 1方 1, 丁辅之玺 。,易孺(18721941),原名廷熹,字季复,号魏斋,后改名孺,号大厂,因笃信佛,所以又号大厂居士。别署甚多,有大岸、韦斋、念翁、不玄、前休后己庵主等。民初曾参加北京“冰社”的活动。篆刻学赵之谦、黄士陵。善拟古玺,朴野浑穆。易大厂刻石跋也自成面目,有六朝小造像凿款的神韵,夹些许写经体的稚拙,读来清新可爱,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