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呼兰河传节选导读,兼萧红创作评析,萧 红,19111942,萧红(19111942),现代女作家,原名张迺莹,笔名悄吟、田娣等。黑龙江呼兰县人。,关于呼兰河传,呼兰河传,长篇小说,1940年写于香港,1941年由桂林河山出版社出版。 这部作品是萧红后期代表作,通过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表达出作者对于旧中国的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不少研究者提出的作品所流露的那种“孤寂与苦闷”的情怀,其实也可以从这一角度予以理解。,“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它于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些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2、 “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越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可是,仍然有美,即使这美有点病态,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惑。”(茅盾论萧红的呼兰河传),萧红:“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萧红:曾被鲁迅誉为“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天才却寿夭,以11年的创作生涯,共出版有11部集子,近百万字,分别为: 跋涉(与萧军合作)生死场商市街桥牛车上旷野的呼喊回忆鲁迅先生萧红散文小城三月呼兰河传马伯乐 其中其成名作为生死场,分别由鲁迅和胡风作序和跋,被誉为“最早出现的抗日小说”。,萧红:“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情绪型、体验型、自传型作家的还原:萧红研究最初局限于“抗日文学”和“左翼
3、文学”的角度,存在较多的误读。近年以来,研究更结合萧红个人的悲剧性身世,及其作为一个注重个人感受和生存体验,具有相当的艺术感受力和表现力的作家,其个人性创作审美特质的完整呈现,对萧红小说的独特意蕴及文体风格:情绪化、体验化和自传性特色有了较多的认识。,萧红:一个被放逐的灵魂,萧红的一生,是一直被冷落被忽略的一生,是一直寻找着“爱”和“温暖”的一生: -孤独的童年“失家”之痛:身为“女儿”的性别原罪,决定了萧红被封建父权放逐的命运。一生中家庭温暖的极度缺乏,使“无家”情结成为萧红的宿命; -坷坎的爱情“失爱”之痛:从逃脱家庭包办婚姻,初恋受骗,与萧军、端木蕻良的爱情纠葛及最终失败,来自男权社会的
4、冷漠与欺凌贯穿了萧红落寞而痛苦的一生;,萧红:一个被放逐的灵魂,-寂寞的写作“失功”之痛:火热的抗战时代,民族的独立成为社会和历史的主流,而坚持个体独立精神和女性价值关注的萧红的个性化独立写作,注定成为“主流”文化的“他者”,得不到男权社会的认同。 在民族悲剧和个人悲剧的双重压迫下,寂寞情绪和无家情结困扰了萧红一生,也造就了她独特的艺术世界。萧红的创作中,也因此有了深刻的悲剧体验和刻骨的人生悲凉,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效果。,生命的沉睡生死场,生死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封闭乡村农民混沌、蒙昧、原始的生存状态:动物性的生,动物性的死(“在乡村,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小说中一再出现的人与动物
5、生殖的对照性描写,揭示了二者的“同质性”,即人的生育的非人化和动物性以动物的方式支配人的生命; 强化描写农村生命死亡的普遍性、农民对生命毁灭的极度麻木:“孩子的死,不算一回事”,生命的沉睡生死场,表现农人对自然、环境的变态性依附和臣服:“农家无论是菜棵,或是一株茅草,也要超过人的价值”对人的生命价值的轻贱和生命意识的漠视背后,体现出的是人的主体性的完全丧失和人的异化。 萧红笔下的乡土世界中,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生命本体,人们以群体的方式动物性地存在,沿袭并加固着传统习惯的积淀,在自我毁灭的同时毁灭着他人,看不到生命的活力和人性的创造,只是一片生命的荒原。,“几乎无事的悲剧”-呼兰传,生存而非生活:
6、“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生了就任其自然地长去;长大了就长大了,长不大也就算了”,在这被动的生与死中,“一切都是自然的结果”,呼兰河人以对生死的极度麻木和漠然,彻底放逐了有关生命的珍贵与死亡的悲哀之感觉,而呈现出彻骨的生命虚无和人生悲凉。,“几乎无事的悲剧”呼兰河传,萧红正是通过这群“永久不晓得,永久体验不到灵魂”的人们对于生命价值的极度冷漠与无视,来直戮其灵魂深处的痼疾:传统文化的桎梏,而这正是呼兰河传悲剧意蕴的深刻价值所在:它揭示了强大而愚昧的历史文化背景(集体无意识)对人性的异化及扼杀呼兰河人认同环境,认同现存的一切秩序及道德,实际上是认同它所体现的所有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所以当
7、这群古老中国的子民以真诚而善良的出发点去残忍扼杀别的生命时,才更震撼地体现出我们病态民族麻木的魂灵来,于鲁迅先生的”吃人“与”被吃“的轮回中,体现出无尽的人生悲凉和深沉的悲剧性。,凄美的“童年记忆”-祖父、后园和我,创作呼兰河传的1940年,作家萧红已经经历了太多的人生苦难和情感挫折,内在病痛的折磨和精神上的荒凉与寂寞令她拿起笔,试图从童年的记忆中寻找到精神的慰藉,或许更是为了从自己熟悉的生活中再一次发现人生的悲凉。 教材节选的这部分“祖父、后园和我”也成为小说中最温暖最美好的部分,它是萧红一生中唯一体验过爱和温暖的时期。但这一短暂的温暖对应着全书中人生体验的荒凉和痛苦,显得那么的微不足道,那
8、么地脆弱,而我们也从作家的痴迷和沉醉中感受到了更多的人生的悲哀。,凄美的“童年记忆”祖父、后园和我,儿童视角成为作家最成功使用的一种叙事手段,经历了太多人生丑恶的成人视角里,不会再出现这么温馨美好的人生,更多的是理性的审视中,看到人生的残缺;儿童眼中的“爱”和“美”在更高的叙事者看来,亦潜伏着如此多的危机和冷漠。 两种基调的共存:虽然节选部分无疑充满了孩子般的热闹和童趣,但贯穿小说全篇的成人叙事者那悲凉、荒原般的气息在节选部分是潜隐的,它体现在孩子“我”在雨雪天、冬季及无人陪伴日子里的孤单和寂寞里,体现在家人的漠视中,也体现在后园热闹的景致的反衬中。,独特的“萧红体”,与她作品独特的悲剧意蕴相
9、对应,萧红的小说也具有鲜明而独特的文体特征,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歌之间的文体风格,一方面延续了废名以来小说诗化、散文化的风格,进一步促进了现代小说观念的更新,另一方面则以其独特的的文体风格和悲剧性主题形成了一种独具意味的艺术世界。,独特的“萧红体”,这种文体风格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超常规的语言:用自然的陌生语言(儿童语言)描写熟悉的世界,使其语言新鲜自然、稚拙浑朴,别具情趣 自传式叙事方法:自传性的怀旧笔调和第一人称叙述限制,丰富了小说的情感容量,并带来突出的艺术效果 散文化的文体结构:突破传统小说以线性时间关系和因果关系结构作品的方式,有意淡化时间和因果关系,强化空间结构,代之以富
10、于情趣的场景和片断的细腻描写 诗化的风格:抒情主体自我形象的存在,构成了富于抒情气息的情境、氛围,形成了小说常有的诗意美,底层卑贱人生的现实书写超越自我,对个人悲惨经历的超越:不自哀自怜,而以自我的悲剧性生命体验去冷静观照周围的熟悉人生,将目光投向底层劳动人民和现实的人生世界,抒写人的悲剧、女性的悲剧及普泛的人类的悲剧,具有更深广的现实意义和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 对女性创作的超越:突破了恋爱、婚姻及知识分子等女性作家的传统题材,率先以先觉者的苦难焦灼姿态,关注乡土社会中最普通、最卑贱者的苦难命运,在揭露和批判国民劣根性的同时,又体现出强烈的悲悯情怀。,底层卑贱人生的现实书写超越自我,萧红与其他现代女作家关注点的差异: -陈衡哲(现代文学第一位女作家):由亲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