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分配制度.ppt_第1页
第七讲分配制度.ppt_第2页
第七讲分配制度.ppt_第3页
第七讲分配制度.ppt_第4页
第七讲分配制度.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七讲 分配制度,第9章第2、3节、第15章第3节 一、 收入分配一般原理(补充) 二、资本主义分配制度 (第9章第2、3节) 三、社会主义分配制度 (第15章第3节),一、 收入分配一般原理 (补充),教学目的和意义 通过本部分的学习,准确理解价值创造的源泉,各生产要素在社会财富中的作用,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的范围,收入分配与价值创造的关系等;以便同学们利用学得的知识,分析和认识实践中的收入分配问题。,(一)收入分配的涵义(补充),收入:(1)会计要素之一; (2)个人所得。 分配的定义: (1)按一定标准或方法分。 (2)指社会在一定时期内新创造出来的价值即国民收入或体现这部分价值的产品

2、在不同阶级、社会集团、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 分配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连接生产和消费的一个环节。,分配与生产的关系: 分配由生产决定,没有产品的生产,便没有产品的分配,生产的性质怎样,分配的性质便也怎样;但分配又反过来影响生产,促进或阻碍生产的发展。 分配在广泛的意义上还包括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分配,这属于生产过程本身,并决定个人消费品的分配。 我们这里讲的是指个人消费品的分配。,(二)收入分配的内容,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生产部门中进行的。 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还要在整个社会范围内进行再分配,这就是国民收入再分配。,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途径 (1)通过政府的财政支出实现:根据

3、政府的职能和活动范围的不同,可以分为经济建设支出,科教文卫支出,行政、国防支出,转移支付的支出。 (2)通过税收、调整再贴现率以及价格等手段实现。,(三)收入分配的原则,一是要妥善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确定积累和消费比例关系的原则有三个: 在生产发展和国民收入增长的基础上,积累和消费都要有所增长,即积累和消费必须同时兼顾,二者不能偏废。 积累和消费的增长要和其物资形态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增长相适应。 必须安排好积累和消费的内部比例关系。如生产性基本建设的积累与非生产性基本建设的积累、各种消费品结构的合理安排等等。,二是要妥善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效率作为经济学上的一个概念,是指人们对经济资源的

4、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具体来说,效率是指资源最合理的配置,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 最有效率的状态:帕累托最优状态。 公平本是伦理学上的概念,是指人们对既定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的认识和评价。 公平有市场公平和社会公平之分。 由于经济是基础,因此对经济关系的评价是公平的核心。 衡量经济公平的有用工具是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在分配中存在着效率和公平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总的原则是效率与公平兼顾。 第一,在效率优先的前提下兼顾公平。 效率决定公平的产生。历史上,只有当效率提高到剩余产品产生以后,社会才会出现公平问题。在效率极低、根本没有剩余产品的情况下谈公平没有任何意义。 效率

5、提高是公平增长的条件。“蛋糕首先要做大” 注意:在效率优先原则下要尽可能考虑公平的要求,让差距保持在合理的限度中。,第二,要针对公平和效率在不同时期所表现的不同特点,抓住问题的主要倾向来协调两者关系。 第三,要首先保证遵循公平和效率兼顾的某些原则,如消除进入壁垒及就业歧视、反对行业垄断等,以降低效率与公平替代的机会成本。 实际上,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存在于国民收入分配的两个过程,两个分配主体。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注重公平。,二、资本主义分配制度 (第9章第2、3节),教学目的和意义 通过本部分的学习,正确理解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与资本家之间、不同部门的资本家之间以及资本家与地主之间的分配关系,

6、使同学认识资本主义分配关系的实质。,(一)关于“价值转形理论”及其争论,1867年发表的资本论第1卷,论述的是按价值来进行商品交换, 1894年资本论第3卷问世,论述的是按生产价格来交换商品。 西方某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以为这是资本论的“破绽”,企图以此作为突破口,来否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 对于这样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我国经济理论工作者也在各种刊物上发表文章,对西方经济学界对马克思的攻击进行抵制和批判。 学者们主要围绕以下两个问题进行了讨论:(1)批驳所谓资本论存在“破绽”的错误观点;(2)关于“生产价格总额等于价值总额”和“利润总额等于剩余价值总额”这两个总额等式能否同时相等的问

7、题。,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1)所费资本转化为成本价格(153) 商品的价值(W)包括三个部分:Wcvm 这是按劳动耗费计算的生产商品的实际耗费。 对于资本家来说,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只是他的资本价值cv,剩余价值m是资本家无偿获得的 cv构成商品的生产成本或成本价格,用K表示 这样商品价值就等于成本价格与剩余价值之和,用公式表示为:W=K+m。,显然,成本价格小于商品的价值,两者之间的差额为剩余价值。 成本价格这一范畴抹杀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的区别,掩盖了它们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 (2)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153) 当不把剩余价值看作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产物,而是把它看作是全部预

8、付资本的产物或增加额时,剩余价值便转化为利润(p)。 剩余价值和利润质上不同,量上相等。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就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3)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153),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m)与可变资本(v)的比率 利润率则是剩余价值(m)与全部预付资本(cv)的比率 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质上不同,量上不等 剩余价值率揭示的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而利润率是表示全部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 由于全部预付资本总是大于可变资本,因此利润率在量上也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它掩盖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影响利润率变动的因素(154),剩余价值率的高低。两者成正比例变化。 资本有机构成(C

9、:V)的高低。在剩余价值率和劳动力价值不变的条件下,两者成反比例变化。 资本周转速度。两者成正比例变化。 不变资本的节省。在剩余价值量和剩余价值率已定的情况下,它将导致利润率的提高。,2、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154),(1)平均利润的形成: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 不同部门之间由于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速度不同会有不同的利润率。 生产部门之间若利润率不同,便会发生以资本转移为特点的竞争,从而引起供求关系的变化。这种过程以及由此而来的价格和利润率的变动要一直到两个部门的利润率大体平均的时候才暂时地停止下来。这样,便形成了平均利润。 与此同时,利润率便转化为平均利润率。,(2)平均利润率 平均利润率实

10、质上是把社会总资本作为一个整体看待时所得到的利润率。可用公式表示为: 平均利润率=剩余价值总额/社会总资本(155) 平均利润率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客观经济规律 (3)平均利润 在利润率平均化的条件下,各部门的资本家根据平均利润率获得的与其投资量大小相适应的利润即平均利润。用公式表示,即: 平均利润=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155),在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后,资本家所获利润的多少似乎只与他所拥有的资本量有关,这就完全掩盖了利润的本质和来源。 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是剩余价值在各生产部门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结果。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不仅受本部门资本家的剥削,而且还受整个资本家阶级的剥削。,3、商品的价

11、值转化为生产价格(156),(1)生产价格的形成 是以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为前提的。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的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这时,商品不再是按照成本价格加剩余价值的价值出售,而是按照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的价格来出售了。 (2)生产价格的定义 由商品的成本价格(K)和平均利润(p)构成的价格就是生产价格。 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注意,生产价格不是市场价格。它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具有内在标准的价格。 市场价格以生产价格为中心,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而波动。,(3)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没有违背价值规律 (156),商品按照生产价格出售,绝不是对价值规律的违背,而只是价值规律起作用的形式发生了

12、变化。因为: 第一,虽然从个别部门来看,资本家阶级获得的平均利润总额与本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不一致,但从全社会来看,整个资本家阶级获得的利润总额与工人阶级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总额还是相等的。 第二,从个别部门来看,商品的生产价格同价值不一致,但从全社会来看,商品的生产价格总额也必然和价值总额相等。 第三,生产价格随着商品价值的变动而变动,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了,生产价格就会降低;反之,生产价格就会提高。,总结,生产价格形成以前,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是市场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生产价格形成以后,生产价格成为商品交换的基础,市场价格这时已不再以价值为中心,而是以生产价格为中心上下波动。 价

13、值规律作用形式的这种变化,是由于受到平均利润率规律的影响。,(二)关于商业利润、借贷利息、地租的真正来源,1、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1)商业资本 就是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以获取商业利润为目的的资本。(157) 它是处于流通领域的商品资本的转化形式。 (2)商业利润 产业资本家按照低于生产价格的价格把商品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然后商业资本家再按照生产价格把商品卖给消费者。这种售价大于买价之差,就是商业资本家所获得的商业利润。(158),(3)商业利润的真正来源 生产领域中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是由产业资本家转让给商业资本家的。(158) 商业资本家所获商业利润的多少,仍

14、要受社会平均利润率形成规律的支配。,2、借贷资本和利息,(1)借贷资本(159) 借贷资本是从职能资本循环中独立出来的一种特殊资本形式,是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借给另一个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 借贷资本是最具有资本拜物教性质的资本。 拜物教:“拜神教”的对称,指神灵观念明确产生之前,原始人把某些特定物体当作具有意志的物体而加以崇拜的宗教。拜物教一词也用来比喻对某种事物的迷信。如,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等。,借贷资本的借贷对象主要是职能资本家。 (2)利息和利息率 借贷资本的报酬利息,本质上仍是产业雇用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 利息率就是一定时期内的利息量和借贷资本量之间的比

15、率。(160),(3)股票价格,股票价格是股息收入的资本化。(利息等于股息) 股票价格=股息/利息率 股票持有者凭借股权从股份公司的盈利中分得的股息,实质上也是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161),3、资本主义地租,(1)地租 地租是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获得的一种非劳动收入。(161) (2)地租的来源 资本主义地租是由农业工人创造的、被农业资本家让渡给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161) (3)地租的形式 资本主义地租有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两种形式。,级差地租,与土地等级相联系的地租形式就是级差地租。(161) 优等地和中等地的农业雇佣工人创造的超额利润是级差地租的源泉

16、。 土地的优劣不同是产生级差地租的条件。 土地的有限性所引起的土地经营的资本主义垄断是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因。 级差地租反映的是农业资本家和大土地所有者共同剥削农业雇佣工人的关系。(162),级差地租由于形成的条件不同而分为两种形态:即级差地租和级差地租。 级差地租是由于土地肥沃程度和地理位置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 级差地租是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的资本生产率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 级差地租是级差地租的基础。,绝对地租,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存在,农业资本家租用任何土地都必须交纳的地租,就是绝对地租。(162) 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是形成绝对地租的条件。 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是

17、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绝对地租实质上是由农业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而来的,它体现的仍然是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162),(4)土地价格(163),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大土地所有者不仅能凭借土地私有权获取地租,而且还可以通过出卖土地获得高额的土地价格。 土地价格是地租的资本化。(利息等于地租) 决定土地价格的因素:一是地租额的多少,二是利息率的高低。 土地价格=地租/利息率 土地的价格与地租额成正比,与利息率成反比。,三、社会主义分配制度 (第15章第3节),(一)按劳分配与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289) 1、按劳分配的定义 按劳分配:分配个人消费品的社会主义原则,

18、它要求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参与收益分配。 “劳”:物化形态的劳动(成果多少)、流动形态的劳动(时间长短)、潜在形态的劳动(学历、职称、职务高低)。(补充),2、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劳动者个人收入的来源只能是劳动;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的劳动分工和公平观念决定按劳分配是合理分配个人收入的唯一依据。,3、实行按劳分配的意义(290),实行按劳分配,可以排除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而占有他人劳动成果的可能,从而对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能够把每个劳动者的劳动和报酬直接联系起来,从而使每个

19、劳动者从物质利益上关心自己的劳动成果,这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实行按劳分配,实现了劳动平等和报酬平等,有利于实现社会分配的公平与公正,从而可以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从这样的意义上说,实行按劳分配是人类历史上分配制度的一场深刻革命。,4、按劳分配的局限性(补充),形式上平等,实际上不平等 个人能力不同 赡养人口不同,5、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按照投入生产要素在财富形成中的贡献分配。(291) 6、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的原因 按要素分配是市场经济的一般关系决定的,只要存在市场经济就必然要求按要素分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例外。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在分配领域的实现

20、,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是通过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实现的一种在多种社会制度中通行的分配方式。 (291),(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分配制度,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这是由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291) 分配方式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要求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形式,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要求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方式。 所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必然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292),

2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是市场经济。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发展劳动、资本、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以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由于在商品生产过程中,活劳动创造价值,而且随着科学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掌握了科学技术、拥有知识的劳动者创造价值的作用和创造的价值越来越大,这就要求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 由于资本、技术、信息等要素是商品生产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这就要允许各种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由此构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十分丰富的分配内容。,(3)这是由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的(29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多层次和不够高的状况是分配方式呈现多样性的最深层次原因。 实践证明,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利于调动社会广大成员的积极性,把分散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动员起来进行现代化建设,实现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三)如何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