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0,著作权权利归属问题研究 知识产权法课题 复旦大学06级法律硕士1班第三小组,1,请多多指教!,第三组简介,组员介绍: 组长:毛杰 成员: 邬梅 杨捷 王琦 程恩平 李波 桑志刚 薛梅倩 沈蔚 严亚璐 王明,2,第三组简介,分工协作: 资料查找:邬梅 杨捷 王琦 程恩平 李波 演讲:桑志刚 薛梅倩 沈蔚 严亚璐 统稿PPT制作:毛杰 王明,3,发言顺序,第三组简介,案 例 及 论 题 介 绍,“作 者 权 体 系” 原 则,“版 权 体 系” 原 则,中 国 理 论 及 实 务,桑志刚,严亚璐,沈蔚,薛梅倩,4,第一部分:“千手观音”案例介绍及论题引入 演讲:桑志刚,5,千手观音著作权归属纠
2、纷,“千手观音”舞出纷争,2005年央视春节晚会上,千手观音吸引了全国人民的目光,由无声世界里的人们带来的舞蹈,引发了长久的赞誉和惊叹,被评为“我最喜爱的春节晚会节目歌舞类一等奖”。,6,千手观音著作权归属纠纷,VS,北京天唱声场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舞蹈总监刘露,总政歌舞团团长张继刚 08年奥运会开幕式艺术指导,7,千手观音著作权归属纠纷,2005年7月,千手观音的著作权归属发生分歧。北京天唱声场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舞蹈总监刘露将总政歌舞团团长张继刚告上法院,认为张继刚为该作品申请著作权登记时,将作者署名为张继刚,是对她应享有的千手观音著作权的侵犯,要求法院确认其为千手观音的作者。对此,张继刚坚持认为
3、刘露只是负责舞蹈排练的老师,自己才是千手观音的创作者。诉讼请求被一审法院驳回后,刘露上诉至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8,二审中,双方都提交了包括铅笔绘制的舞蹈手稿和排练草图、照片、文章在内的大量证据和证人的证词来证明自己才是真正的创作者。北京市二中院对所有的证据进行了细致审核后认为,无论是编创或是排练过程中,都有可能绘制上述草图,所以仅凭草图无法证明谁是创作者。双方提交的照片、图片、文章具有普遍性,可以用于证明寻求灵感、形成创意、完成构思的内心活动,但却证明不了是谁首先将构思宣布并确立为舞蹈作品题材,进而编成舞蹈作品等问题。所以就此案而言,证人的证词是证明创作事实的主要证据。刘露方面的证词均未
4、能具体说明刘露是如何编排舞蹈,编排了哪些内容,修改部分又是什么内容;相比之下,张继刚一方的证词则指出了张继刚对舞蹈动作的具体设计内容。,千手观音著作权归属纠纷,9,千手观音著作权归属纠纷,法院最终认定,千手观音舞蹈是边编导、边修改、边排练而完成的,编导与排练无法截然分开,但编导的意志决定了排练者和舞蹈表演者的意志。虽不排除排练者在排练中也要通过智力活动完成排练过程,但该过程不具有本质上体现原创意义和主导意义的编创属性。据此,法院驳回了刘露的诉讼请求。,10,千手观音著作权归属纠纷,刘露的生活已经平静下来,可是,张继刚的麻烦还远远没有结束。2006年10月,他再次被告上法庭,原战友歌舞团的舞蹈编
5、导茅迪芳在起诉时说,千手观音剽窃了她于1987年创作的舞蹈作品吉祥天女。,11,千手观音著作权归属纠纷,千手观音舞动的纷争,对于当事人来说,的确给他们带来了烦恼,但是正如刘露说的那样,它在推动我们的文艺界,不断提高知识产权的保护意思,用规则来营造一个健康的文艺创作环境,我们的希望,我们的艺术家们在这样一个创作环境中,能够为我们创作出更多的像千手观音这样的好作品。,12,在著作权领域,因权利的归属原则自相矛盾,引发了现实生活中许多的著作权纠纷,廓清著作权权利归属原则,便是一个十分重大的理论问题。以德法为代表的“作者权体系”,一直奉行“创作人为作者原则”,不承认法人作品和职务作品,体现了人格价值观
6、;而以英美为代表的“版权体系”,例外规定了“视为作者原则”,承认雇佣作品,体现了商业价值观;而我国的著作权立法,其价值取向不明,权利归属原则自相矛盾;我国应该取法“作者权体系”,严格确立“创作人为作者原则”,取消有关法人作品和职务作品的规定,同时创制“雇佣作品法定转让制度”。,我们的论题,13,我们的论题,著作权,作者权体系,版权体系,大陆法,英美法,14,第二部分、“作者权体系”中的权利归属原则 演讲:薛梅倩,15,“作者权体系”中的权利归属原则,作品和作者是著作权法的两大基石。要想真正理解“作者权体系”和“版权体系”的内涵、价值取向及其具体制度,尤其是权利的归属原则,首先需要考察在两大体系
7、中各自保护什么样的作品。,作品受著作权法保护的必要条件是具有独创性。独创性存在于作品的有个性的表达方式中,哪怕这种个性的份量十分微小。没有这一起码的条件,作品就不能受著作权法保护。作品本身当然也可以具有新颖性,但是,著作权法并不把新颖性作为受保护的必要条件。只要作品具有某种独创性或个性,作品表达了作者所特有的思想,作品具有作者的人格就足够了。两个体系虽然都强调保护作品的独创性,但对独创性要求的水平却是不一样的。,德国是“作者权体系”的典型代表之一,考察德国的独创性标准,即能代表整个“作者权体系”的独创性标准。,16,“作者权体系”中的权利归属原则,德国的独创性含义有四点:,新颖性 独特性 须具
8、备思想的表现 表达方式的多样性,17,“作者权体系”中的权利归属原则,德国独创性的含义已触及作品品质的判断,其要求很高,并从作者人格的个性化中寻求理论依据。在作品的内容上要求个人智力的创造性;在形式上则要求表达的多样性。这样高的标准,必然导致下列的判断:只有自然人才能创作作品,社会组织不能创作作品;明显没有创造性的“作品”不受保护。所以,德国作者权法不承认所谓“法人作品”、“职务作品”,其承认范围仅限于自然人作品;也不承认电话簿、节目表、数据库等是“作品”。,18,西班牙作者权法认为:“创作作品的自然人系作者”。 法国1992 年知识产权法典认为:“用心灵去创作作品之人,方系作者”。,“作者权
9、体系”中的权利归属原则,19,于是“作者权体系”确立了这样的原则:创作作品的自然人为作者原则和作者原始取得著作权原则。 这样的原则甚至得到了著作权宪章的坚决肯定:“著作权以智力创作行为为基础。它源于事物的本质。因此,在法律中只能看到有关它的规定,其存在绝不取决于一些确立权利的手续。”,“作者权体系”中的权利归属原则,20,该体系的这些原则是有着浓厚的哲学基础的。整个欧洲在资产阶级革命以前一直笼罩着教会的阴影。个人的意志完全被宗教所左右,个人的自由也被庄园主和各种行会所控制。资产阶级革命以后,欧洲大陆的资产阶级为了保障个人的自由和尊严,格外注意以法律来保护人格自由,坚决奉行个人主义。在“天赋人权
10、”的自然法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作品被视为作者智慧的结晶和人格的延伸。作者与作品的关系犹如父子关系,这种关系产生于创作行为。因此,作者不但有权像对待财产权那样支配作品的经济利用,更有权维护自己人格与自己作品之间无法割断的精神联系。,“作者权体系”中的权利归属原则,21,“作者权体系”中的权利归属原则,这些原则也体现了“作者权体系”的价值观。著作权不仅要服务于作者的利益,而且也通过为个人和社会的创作活动提供最佳的条件,服务于文化产业和公共利益。著作权的私人财产权利并不是作者的报酬,而是鼓励科技与艺术进步的激励政策。越是尊重和鼓励作者,作者创作的积极性就越高,科技与艺术就愈益进步,整个社会也就更加受益
11、,公共利益才能得到最大的满足。,22,第三部分、“版权体系”中的权利归属原则 演讲:沈蔚,23,英国和美国是“版权体系”的典型代表,“版权体系”中的权利归属原则,英国的独创性含义有两点:,独立创作 足够的技巧、劳动或资金的投,24,美国的独创性含义有三点,“版权体系”中的权利归属原则,独立创作 足够的技巧、劳动或资金的投入 适当的智力创造性,25,这样低的标准就有可能导致两个结果:其一是版权保护的作品范围可以无限扩大,既保护有很高独创性的作品(完全可以覆盖“作者权体系”保护的范围),也可以保护独创性水平不高甚至完全没有独创性的作品,如一部分数据库等;其二是作者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社会组织。,
12、“版权体系”中的权利归属原则,26,“版权体系”中的权利归属原则,与大陆法国家不同,英美法国家虽然也遵循“创作人为作者原则”,但却认为一味地、一成不变地采行这一原则,对于向创作人提供工资报酬和创作所需之物质技术条件的雇主来说是显失公平的。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它们在涉及雇员在受雇期间为完成本职工作或者雇主交给的工作而创作的“雇佣作品”(Work made for hire) 时,创制了“视为作者原则”,也称“雇佣作品原则”(Work forhire doctrine) ,作为“创作人为作者原则”的例外。,27,“版权体系”中的权利归属原则,该原则最初被写入美国1909 年版权法第26条:涉及雇佣作
13、品时,作者一术语包括雇主( the word “author” shall include the employer in case of works made for hire) 1903 年美国最高法院对布莱斯汀诉唐纳森平版印刷公司(Bleistein Vs.Donaldson Lit Co. ) 一案的判决最终确立了“雇佣作品原则”。现今被写入美国1976年版权法第101 条。“视为作者原则”或“雇佣作品原则”后逐渐为其他多数普通法国家和少数大陆法国家所接受。,28,“版权体系”中的权利归属原则,欧洲多数大陆法国家没有接受“雇佣作品”的概念,对于雇员在受雇期间为完成工作任务而创作的作品,
14、仍然适用“创作人为作者原则”。但为了协调、平衡雇员和雇主之间的利益,多数大陆法国家的著作权法规定,雇员在原始取得著作权之后,依据雇佣合同有义务向雇主转让著作权中的财产权。至于著作人身权,即英美国家的版权法所称的“精神权利”(moral right ) ,作者生前是不 能转让的。,29,“版权体系”中的权利归属原则,由上可见,正是“作者权体系”不保护的、创造性不强的作品,方能成为“雇佣作品”,方能适用“视为作者原则”。作品按其性质可分为文艺性作品和事实性作品。文艺性作品更多地体现了作者的个人创造性,完全雷同的可能很少。由于其创造性水平高,只能适用“创作人为作者原则”。而事实作品是对已客观存在的事
15、实进行编辑、整理和加工,也是最容易发生争议的作品。客观事实本身不享有著作权,采用熟知或者通用的方式所进行的选择和判断也不应具有可保护性。但是按照英美的独创性含义和标准,有些在“作者权体系”中可能放弃保护的事实性作品,在英美“版权体系”下就可能获得保护。不错,肯定有一批事实作品没有保护价值,但仍有一些独创性虽然不强,但需投入大量劳动、时间、技巧和资金的作品需要保护,如多媒体产品、数据库等。很多这样的作品只有在雇主进行组织和大量资金投入的情况下方能产生。于是,“视为作者原则”便应运而生了。,30,“版权体系”中的权利归属原则,英国自安娜法颁布以来,始终将商业利益放在首位,保证创作者投入的各种精力、
16、技巧或资金能够得到充分的商业回报。商业利益一直是英国版权法的价值目标。给作者以版权,是为了确保作品的利用,并使这种利用的商业回报最大化。英国早期的重商主义和以商业为中心的价值观念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各个方面,这种价值观念反映在版权法中,立法者考虑得更多的是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平衡。对作者的经济利益予以保护,是社会回报给作者的报酬,这就是英国保护“足够的投入”的经济原因。英美版权法对作品提供广泛、丰富的保护的另一个原因是对作品所具有的文化价值的重视。作者需要得到保护,传播者也需要获得相似的权利以保护其在知识产品上的投资。社会对知识产品的需要是以满足作者和传播者的利益为媒介和前提的。社会对文艺艺术作品的
17、强烈渴望培育了版权领域,作者权利被视为某些美好作品文学、舞蹈、音乐和艺术作品的文化价值中心。社会对文化的需要以及作品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决定了英美必须对作品提供广泛的保护。,31,第四部分、我国著作权法理论与实务中的问题研究 演讲:严亚璐,32,我国著作权法中规定的“法人作品”、“职务作品”和“委托作品”在司法实务和理论中引起了很大的混乱。2001 年10 月27 日修订后的著作权法(第11 条、第16 条、第17 条) ,除将“非法人单位”改成“其他组织”外,其余未做任何改动,令法学界和司法界非常遗憾。 在实务方面, 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这样一种情况,即一方面,公民为完成法人单位的工作任务而进行创作
18、,其创作的作品是职务作品;但同时另一方面,他进行的创作行为是由法人单位主持的,其创作的作品代表法人意志并由法人承担责任,这部作品又符合法人作品的条件,是法人作品。而职务作品与法人作品在权利归属上又极为不同,这就使人们在认定一部作品性质时是应该适用职务作品的规定,,还是法人作品的规定感到迷惑。,我国著作权法理论和实务,33,我国著作权法理论和实务,在理论方面,法人能否成为作者?非创作人能否通过约定成为作者?作者与原始版权人是否同一概念?法人能否享有精神权利?这些问题一直是争论的焦点。一种观点认为,法人可以成为作者,这是“脑力劳动社会化”的结果,委托人和受托人之间可以约定作者,作者和原始版权人是同
19、一概念,法人可以享有精神权利,因为法人是作者,作者理所当然享有精神权利。 2001 年10 月27 日修订的著作权法用明确的条文肯定了上述的观点。该法第11 条规定:“著作权属于作者,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主持,代表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意志创作,并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承担责任的作品,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视为作者”。该法第16 条第2款第2 项规定:“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合同约定著作权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享有的职务作品。”第17 条规定:“受委托创作的作品,著作权的归属由委托人和受委托创作人通过合同约定。合同未作明确约定或者没有订立合同的,著作权属于受托人。”,34,我国著作权法理论和实务
20、,世界贸易组织的145 个成员国在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的协调下,都已承认和加入伯尔尼公约。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的确,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伯尔尼公约提及作者的各个条款,都无疑暗示着自然人的特征。这里包括只讲作者的居所地而不像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那样提及营业所及营业地,包括讲到作者的讲演(非自然人似乎不能去讲演),包括讲到权利保护期应以作者有生之年加死后若干年去计算,等等。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为伯尔尼公约写伯尔尼公约指南时,也只是说:该公约没有为作者下明确定义的原因,在于一部分国家把原始版权授予了自然人作者,另一部分国家则把法人视为原始版权人。却未曾说另一部分国家把法人视为作者。”,35,我
21、国著作权法理论和实务,法国是典型的“作者权体系”国家之一,在“雇佣作品”的权利归属问题上做了如下变通,法国知识产权法典第45 条规定:“除非有相反的规定,一个或几个雇员在工作期间制作的软件属于雇主,并且所有已被承认授予作者的其他权利转归雇主。”这种例外规定被认为实际上是一种法定转让制度。该规定的内在逻辑是:先由创作者雇员作为作者取得原始著作权,然后再由法律规定转让给雇主。从这条规定也可以推导出“作者”和“原始版权人”不是一个概念的结论。,36,我国著作权法理论和实务,英美作为典型的“版权体系”国家,近年才在版权法中承认作者的精神权利。英国的1988 年版权法第79 条开始承认精神权利时,立即补
22、充规定了这种精神权利不能由诸如“出版者”之类的“作者”及任何雇佣作品的雇主享有。美国自1990 年在艺术作品法开始承认作者的精神权利时,也明确了两点:第一,精神权利的享有人可能是“他”( He) ,也可能是“她”( she) ,但不包括“它”( It) ;第二,精神权利仅授予作者,而不是授予版权人。这就等于对法人享有精神权利进行了双重排除。至于美国版权法第101 条作为“作者”的雇主(可能是法人) 能否享有精神权利,美国版权法本身并无明确规定。,37,我国著作权法理论和实务,综上所述,“作者”与“原始版权人”不是一个概念;法人不应该是“作者”;仅可以通过法定转让取得原始版权;法人不能享有精神权
23、利。 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第16 条的规定,职务作品的著作权归属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归个人所有,另一种是在一定条件下署名权归个人所有,著作权的其他权利为法人单位所有。有一种观点认为:从版权归属上看,我们可以这样说,职务作品的版权归属除了著作权法第16 条规定的两种情况外,还有第三种情况,即版权全部归法人所有。由于我国立法中采取把法人视为作者的立法方式,著作权法把这一种情况从职务作品中分离出来,单独列为一条,作为法人作品规定在第11 条中。实际上,法人作品就是版权全部归法人单位的职务作品。这种观点已渐成通说。 分析以上观点,可以说学界普遍认为法人作品是职务作品中的一种情形,而职务作品就是版权体系中的“雇佣作品”,因社会制度不同不便划等号而已。但其权利归属的原则与“雇佣作品”的归属原则是一样的,即“视为作者原则”。,38,我国著作权法理论和实务,“作者权体系”中的“作者”含义与“版权体系”中的“作者”含义体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著作权权利归属构思,并以此为基点展开了完全不同的权利体系配置和运作模式。 我国立法者在没有真正理解两种体系的本质内涵的情况下就率尔操觚。既没有像“作者权体系”那样建立起弘扬作者人格的大厦,也没有像“版权体系”那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幼儿早期学习支持知到课后答案智慧树章节测试答案2025年春长春市城建工程学校
- 2025健康美容项目服务合同
- 网络平台搭建合同范本
- 2025设备租赁合同书版
- 清单招标工程合同范本
- 2025年租赁合同范本:住宅房屋出租合同
-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一、分数》 西师大版
- 2024年南京市溧水区人民医院招聘真题
- 2024年贵州社区工作者招聘真题
- 2024年福建省宁德职业技术学院招聘真题
- 信息技术必修1数据与计算2.2《做出判断的分支》教学设计
- 七年级生物上册 3.2.1 种子的萌发说课稿1 (新版)新人教版
- 2025年临床医师定期考核必考复习题库及答案(1000题)
- 2024年中国男式印花T-恤衫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保安指挥车辆标准手势培训
- 【MOOC】医学心理学-北京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中建塔式起重机安装、拆除专项施工方案
- 《光明乳业公司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现状及优化建议(10000字论文)》
- 邀请招标文件模板
- 金融投资项目立项管理制度
- 大学生职业规划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