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明代的工艺美术_第1页
第十章---明代的工艺美术_第2页
第十章---明代的工艺美术_第3页
第十章---明代的工艺美术_第4页
第十章---明代的工艺美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十章 明代的工艺美术,第十章 明代的工艺美术,陶瓷工艺 染织工艺 金属工艺 漆器工艺 家具工艺 雕刻工艺,概述,明代社会状况 高度的专制制度 商品经济的发展 明代科技(明代科技),概述,明代是我国历史上又一个强盛的时代。明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奖励开垦,兴修水利,减免赋役,恢复经济,生产有较大的发展。明代手工业工匠,比元代有较多的自由,除服役期外,可以自由从事手工业生产,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商品经济已有较大发展,明代后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在江南地区酝酿萌芽。同时,明代也加强了海外的开拓,郑和七下西洋,扩大了中外经济和文化的交往。明代的工艺美术得到了较全面的提高和发展,形成了许多工

2、艺品中的著名生产中心,如景德镇的陶瓷,苏杭的丝织,芜湖的印染等。,还出现了不少著名的工艺家,如紫砂陶的供春、时大彬;雕玉的陆子冈;刻竹的三朱;金漆的杨埙(xun);刺绣的韩希孟;棉布的丁娘子等;工艺理论家宋应星,写出了手工业专著天工开物,是一部明代手工业的重要著作,被国外誉为“中国十七世纪的工业百科全书”。明初有复古之风,师法唐宋,但又受元的影响,其风格既不同于宋的纤巧工细,又不同于元的粗犷豪放,而有质朴敦厚精致的特色,以家具为典型代表。明代工艺美术与世俗民众生活紧密结合,表现出浓重生活气息,民间装饰图案大量吸收了传统民俗中的吉祥符号。 明代工艺美术的总体特征精致。,第一节陶瓷工艺一、瓷器工艺

3、(明代陶瓷),明代瓷器生产几乎由景德镇一统天下,各类陶瓷艺术品璀璨生辉。景德镇不仅官窑兴旺,民窑也有很大发展,形成了“官民竞市”的局面。景德镇是天下窑器所聚的江南雄镇。单色釉,三彩、五彩等彩瓷在工艺上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以成化斗彩为代表的彩瓷,是我国制瓷史上的杰作,它表明了当时制瓷业高超的技术水平。景德镇将我国瓷器装饰技术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有明一代,至精至美之瓷,莫不出于景德镇。”明代景德镇瓷器取得较为突出成就的有青花、五彩、颜色釉等。,1、宣德青花: 青花是瓷器中的主流,而以宣德时期最有名。据记载,这时的青花原料是南洋运回的“苏泥勃青”,也有称为苏麻离青或苏勃泥青的。它的烧成艺术效果是色

4、调深沉雅静,纯正优美。由于这种原料含锰量低而含铁量高,在青色深的部分有的呈黑斑,有的呈黑点,出现深浅层次变化,十分可爱。此后各个时期的青花均不如此,成化青花色淡,弘治、正德青花色调深暗,而嘉靖、万历青花则青中泛红。 宣德青花 “极其精雅古朴,用料有浓淡,墨势浑然而庄重,青花有渗青,铁皮锈者”(南窑笔记 )。明代宣德时期青花瓷在烧造技术上达到高峰,陶瓷界有“青花首推宣德”的说法。宣德青花瓷造型秀美,器型多样,主要以日常生活用具为主,如碗、盘、罐等。,青花用料有进口、国产两种,从宫中传世品来看,以进口料苏离麻青(亦称苏泥勃青)为主,这是一种“高铁低锰”的青料,烧出的瓷器呈色黑蓝,深沉浓艳,有着自然

5、晕散的艺术效果,料色熔融在釉中,深入胎骨,特别浓色处出现铁锈疤痕结晶斑点,在一定光线下有锡光色。用这种青料描绘的纹饰具有中国画的水墨韵味。在纹饰上,分实笔和勾勒渲染两种,线条流畅,纹路清晰,有自然的晕散现象,浓淡不一,层次分明。(宣德青花),2、成化斗彩 斗彩又称逗彩,是中国古代陶瓷历史中的一只奇葩,是由江西景德镇窑烧制的一种彩瓷。斗彩装饰方法,是将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相结合,一同装饰于同一件瓷器面上,使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相互争奇斗艳。,成化斗彩彩色品种多且能据画面内容需要自如配色。成化斗彩鸡缸杯十分精巧名贵。(成化斗彩),、万历五彩 五彩指以红、绿、黄、褐、紫等釉上彩为主,或以釉下蓝色为主,交替错

6、综、华美艳丽的一种彩绘瓷器。明代最有代表性的万历五彩瓷器,主要是釉下彩青花褐釉上多种色彩相结合的青花五彩瓷器。(万历五彩),4、单色釉 明代的陶瓷艺人在单色釉方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在不同时期取得了不同成就,成为明代瓷器中的一绝,大大丰富了陶瓷的色彩和装饰技法。如永乐时期的“甜白”、宣德的红釉、正德的绿釉、弘治的“娇黄”等等。(单色釉),白瓷,以永乐甜白瓷为代表。 红釉,永乐红 “鲜红”,宣德豇豆红。,黄釉 绿釉,蓝釉,又称霁青或祭蓝。,5、薄胎瓷是景德镇著名传统瓷器品种中久负盛名的特种工艺产品、传统艺术名瓷之一。薄胎瓷主要不是作为使用瓷,而是以巧夺天工的工艺蜚声中外。薄胎瓷的特点是轻巧、秀丽,

7、做工精致,透光性好。人们形容薄胎瓷薄似蝉翼,亮如玻璃,轻若浮云。通常又称脱胎瓷,是形容它薄到几乎没有胎的程度。,薄胎瓷的坯体薄、强度低,制作过程中极易破裂和变形,因此薄胎瓷的制作难度很大,技术性极强。从配料、拉坯、利坯(修坯)、上釉到绘画、烧制,须经四十多道工序,全部采用手工,分三次烧成。利坯和艺术加工最为精细。利坯要经过粗修、细修、精修等反复多次的修琢,才能将二、三毫米厚的粗坯修至0.5毫米左右。烧好后,似乎抽去了胎骨,“脱胎”之名由此而来。,6、青花玲珑是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的之一。青花玲珑是把青花与玲珑在工艺制作和艺术处理上巧妙加以揉合的产物,在瓷胎上选择与青花图案相配合的部位,镂出若干一

8、定形状的玲珑眼,使两面洞透,然后绘以青花,再内外上釉,使镂空部分透亮,后高温烧成,玲珑眼和青花花纹相映成趣。 玲珑瓷器的产生源于产品缺陷。,二、陶器工艺,江苏宜兴的紫砂陶在明代兴盛起来。明代饮茶的风尚,除了注重茶质,也讲究茶具。紫砂陶以茶具最为著名,人们认为它具有许多优点:泡茶不走味,盛暑不易馊,耐热性能好,可文火温茶,且多种多样造型,使人爱慕。明代著名紫砂工艺家有供春、时大彬等。供春又名龚春,正德、弘治年间为宜兴吴仕的家僮,在金沙寺中见和尚制陶,随学习而制作,所造紫砂茶具造型别致。明人周高起阳慕茗壶录评其作品为“栗色暗暗,如古金铁,敦宠周正”。此后艺人辈出,使紫砂陶成为一种令人特殊珍爱的品种

9、,这也与当时士大夫阶层的爱好和推崇有关。,紫砂陶的主要优点和魅力: 1.本色之美 2.造型之美 3.精致之美 4.实用之美 (紫砂壶) 总的来看,我国陶瓷的发展,明代进入以彩绘为主的历史阶段;彩绘多以图案为主,即采用花鸟、山水、人物等绘画题材,但其表现则是图案式的,富于装饰味;而非完全的绘画式,更不是生硬的移植。在这一点上,明瓷高于清瓷。此外,自明以来,瓷器上流行用年号作为款式,成为体现时代特色的标志之一。,第二节染织工艺,明代的染织工艺,丝织得到了较大发展。全国有江南、山西、四川、闽广等四个丝织产区,而以江南为主要产地。织锦具有时代特色,被称为明锦。明锦有三类主要品种,即库缎、织金银、妆花。

10、库缎系本色花,具有光柔的特点;织金银则是在织锦中织进金线或银线,高雅华贵;最精巧的则是妆花,它用过管的织法,即每一花朵均用不同的色线,边织边绕,色彩多,花朵大,具有富丽辉煌的艺术效果。明锦的团组织有团花、折枝、缠枝、几何纹等。缠枝是明锦的主要组织,具有时代特点。明锦花纹丰富多彩、有云龙凤鹤、花草鸟蝶、吉祥锦纹等、其造型敦普大方,富于程式化的装饰美。,刺绣工艺中以“顾秀”为有名。明嘉靖时,有进士顾名世,住在上海露香园。顾氏一家几代均擅长刺绣。到顾寿潜之妻韩希孟时,刺绣更为精巧,因有称韩媛绣。顾秀是一种画绣,所绣花卉、人物、翎毛、山水,“擘丝细过于发,针如毫。”因而名噪一时,为人所重。此种刺绣以制

11、作欣赏品为主,加以文人雅士的评赏和赞美,故当时影响很大,几成刺绣工艺的代表。直到清代以来,也以出售绣件的商店为顾秀庄。顾绣的特点: 1.多选古人名迹为绣稿。 2.在绣法上凡针法不及之处,均以彩笔接色,追求绘画效果。 3.擘丝极细。 4.针法丰富。,韩希孟,“针圣”。作品追求绘画效果,以名家手笔为蓝本绣画,多摹绣宋元名家名画,绣成画册、手卷等陈设品,以针代笔,刻意效仿,深得名家笔意,达到画绣水乳交融的境界。,刺绣、服饰,刺绣、服饰,补服 在中国古代的服饰制度中,最能反映封建等级制度的,要数文武百官的官服了。各级的官员按照文武品级的不同,装饰在官服上的图案纹样也各不相同。透过这些形形色色的花纹图案

12、,我们看到了古代官吏等级制度的缩影。补服是一种饰有品级徽识的官服,或称“补袍”或“补褂”。它是从明清时期开始出现的。明清时期的官员所用的补子都是以方补的形式出现的,制作方法有织锦、刺绣和缂丝三种。,刺绣、服饰,乌纱帽 乌纱帽是用乌纱制成的圆顶官帽。,刺绣、服饰,四方平定巾 四方平定巾是以黑色纱罗制成的便帽,因其造型四角都呈方形,所以也叫“四角方巾”,明代以此来寓意“政治安定”。这种巾帽多为官员和读书人所戴,平民百姓戴的比较少 。,第三节 金属工艺,一、宣德炉,宣德炉,是明代宣德年间设计制造的铜香炉,简称“宣炉”。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黄铜铸成的铜器。为制作精品的铜炉,在宣德皇帝的亲自督促下,

13、整个制作过程,包括炼铜、造型必须自宣和博古图考古图等典籍及内府密藏的数百件宋元名窑中,精选出符合适用对象、款制大雅的形制,将之绘成图样,呈给皇上亲览,并说明图款的来源和典故的出处,经过筛选确定后,再铸成实物样品让宣宗过目,满意后方准开铸。 (宣德炉),铸造历史,明代宣德皇帝在位时,为满足玩赏香炉的嗜好,特下令从暹逻国进口一批红铜,责成宫廷御匠吕震和工部侍郎吴邦佐,参照皇府内藏的柴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名瓷器的款式,及宣和博古图录考古图等史籍,设计和监制香炉。 为保证香炉的质量,吕震战战兢兢地禀告皇上,欲制造出好香炉,铜还得精炼六遍。炼一遍,少一些,六遍下来,原料只会剩下一半。宣德皇帝

14、财大气粗,精品意识超强,他当即下旨精炼的次数不仅不减,还要翻番(炼十二次),并加入金银等贵金属。于是工艺师挑选了金、银等几十种贵重金属,与红铜一起经过十多次的精心铸炼。经过巨大的努力,宣德三年,极品铜香炉终于制作成功。 这批红铜共铸造出3000座香炉,以后再也没有出品,宣德帝见到这批自己亲自过问的香炉,每只均大气异常,宝光四射,很有成就感。这些香炉,把其绝大部分陈设在宫廷的各个地方,也有一小部分赏赐和分发给了皇亲国戚,功名显赫的近臣和各个有规模香火旺盛的庙宇。 这些宣德炉普通百姓只知其名未见其形。经过数百年的风风雨雨,真正宣德三年铸造的铜香炉极为罕见。,成色特质,大明宣德炉宣德炉的基本形制是敞

15、口、方唇或圆唇,颈矮而细,扁鼓腹,三钝锥形实足或分裆空足,口沿上置桥形耳或了形耳或兽形耳,铭文年款多于炉外底,与宣德瓷器款近似。除铜之外,还有金、银等贵重材料加入,所以炉质特别细腻,呈暗紫色或黑褐色。一般炉料要经四炼,而宣德炉要经十二炼,因此炉质会更加纯细,如婴儿肤。鎏金或嵌金的宣德炉金光闪闪,给人种不同凡器的感觉。 宣德炉最妙在色,其色内融,从黯淡中发奇光。史料记载有四十多种色泽,为世人钟爱,其色的名称很多。例如,紫带青黑似茄皮的,叫茄皮色;黑黄象藏经纸的,叫藏经色;黑白带红淡黄色的,叫褐色;如旧玉之土沁色的,叫土古色;白黄带红似棠梨之色的,叫棠梨色,还有黄红色的地、套上五彩斑点的,叫仿宋烧

16、斑色;比珠砂还鲜红的斑,叫朱红斑;轻及猪肝色、枣红色、琥珀色、茶叶末、蟹壳青等等明朝万历年间大鉴赏家、收藏家、画家项元汴(子京)说:“宣炉之妙,在宝色内涵珠光,外现澹澹穆穆。” 宣德炉放在火上烧久了,色彩灿烂多变,如果长时间放在火上即使扔在污泥中,拭去泥污,也与从前样。,历史价值,大明宣德炉是明代工艺品中的珍品,宣德炉的铸造成功,开了后世铜炉的先河,在很长一段历史中,宣德炉成为铜香炉的通称。 为了牟取暴利,从明代宣德年间到民国时期,古玩商仿制宣德炉活动从未间断。就在宣德炉停止制造后,部分主管“司铸之事”的官员,召集原来铸炉工匠,依照宣德炉的图纸和工艺程序进行仿造。这些经过精心铸造的仿品可与真品

17、媲美,专家权威也无法辨别,至今国内各大博物馆内收藏的许许多多宣德炉,没有一件能被众多鉴定家公认为是真正的宣德炉。鉴别真假宣德炉已成为中国考古学中的“悬案”之一。 上述原因,使刻有宣德款识的铜香炉,在国际艺术品市场上价格极低廉,远远比不上其它造型的中国古代青铜器价格。,二、景泰蓝,景泰蓝是一种瓷铜结合的独特工艺,制作时先要用紫铜制胎,再用扁细的铜丝在铜胎上粘出图案花纹,然后用色彩不同的珐琅釉料镶嵌填充在图案中。这道工序完成后再反复烧结,磨光镀金。,景泰蓝工艺元代已有,最初的景泰蓝多为仿古青铜器皿,明代景泰年间(1450年-1456年)极为盛行,又因当时多用蓝色,故名景泰蓝。现在虽然各色具备,然而

18、仍然使用以前的名字。景泰蓝制作精美,色彩富丽,金碧辉煌。(景泰蓝),第四节 漆器工艺明清时期的漆器,明清漆器分为14类,有一色漆器、罩漆、描漆、描金、堆漆、填漆、雕填、螺钿、犀皮、剔红、剔犀、款彩、炝金、百宝嵌等。,描金:在漆器表面,用金色描绘花纹的装饰方法。描金在黑漆地上为最常见,其次是朱色地或紫色地。也有把描金称做描金银漆装饰法的。,刻漆金底百鸟图屏风,填漆: 遵生八笺:宣德有填漆器皿,以五彩稠漆堆成花色,磨平如画-帝京等物略,填漆刻成花鸟,彩填稠漆,磨平如画-这种堆刻后填彩磨显出花纹来的髹饰技法称之为填漆。,螺钿:亦作螺填、螺甸,是贝壳薄片制成人物、鸟兽、花草等形象嵌在雕镂或髹漆器物上的

19、装饰技法。,点螺圆盘,点螺: 点螺漆器是我国传统工艺品。1966年北京元代遗址出土一件漆盘残片用螺片镶嵌广寒宫。明代是点螺漆器的盛期,工艺水平已达到相当精湛的程度。用贝壳、夜光螺等为原料,精制成薄如蝉翼的螺片,再将薄螺片点在漆坯上,故名点螺。因点螺用料较一般螺钿镶嵌为薄,而且软,故又称薄螺钿和软螺钿。现在扬州等地,仍有点螺漆器生产。,金银平脱:将金银薄片刻制成各种人物、鸟兽、花卉等纹样,用胶粘贴在打磨光滑的漆胎上,待干燥后,全面髹漆二三层再经研磨显出金银花纹,使花纹与漆底达到同样平度,再加推光则成为精美的平脱漆器。,堆漆:不用漆灰而用不同于地漆色的漆制作花纹的一种髹饰技法。现作堆漆可有胶制材料

20、,可贴金和涂彩,含义较为广泛。,雕漆嵌玉花瓶,雕漆: 在堆起的平面漆胎剔刻花纹的技法。始于唐代,大多用鲜明的朱漆,故又名“剔红”。 雕漆常以木灰、金属为胎,用漆堆上,少则八九十层,多达一二百层,是待半干时描上画稿,施加雕刻的一种髹饰技法。,剔红葡萄纹椭圆盘,剔红: 即称雕漆之纯朱,而不杂以他色者。,斑漆:斑漆是两晋南北朝漆饰的一种技法,古时用它作为车乘的装饰。此法因系用两种以上色漆,互相交错,呈现各种花纹,犹如动植物上面的斑纹而得名。,彩漆戗金花卉纹几,戗(创)金: 器物上既涂以漆,等干固后,再以针刻刺图样,然后用金屑撒于罅中使之平,称为戗金。撒银屑的,称为戗银。据说戗本古创字,俗读锵去声,是

21、器物上饰金的方法。,明十六世纪剔犀云红圆盒,清乾隆剔彩海水落花张果老渡海桃式盒,朱漆描金龙凤纹手炉,堆红: 漆器的面堆成种种花纹,覆以朱漆,称为堆红。格古要论谓,假剔红用灰团起,外面漆上朱漆,称为堆红,又叫罩红。,风格特点,1造型上浑厚、庄重 2装饰上求多、求满、富贵、华丽,明代,漆器生产有了更大的发展。宫廷内官监、御用监下设油漆作、漆作。在永乐至宣德年间设果园厂,专门制作漆器。民间漆器生产亦分布很广。浙江嘉兴以剔红漆器著称,继承了元代的传统,著名匠师有张成之子张德刚 。扬州以薄螺钿漆器和百宝嵌漆器著称。前者有名匠江千里,后者有巧工周翥(zhu)。 云南大理也以雕漆著称 ,但在刀法上不讲究藏锋

22、,也不注意磨工,与嘉兴的雕漆风格迥然不同。苏州、北京以描金漆器为主,著名匠师有蒋回回、杨埙。山西新绛以雕填漆器、剔犀漆器为主。安徽新安著名漆器匠师有黄成、方信川。黄大成著有髹饰录,明天启二年(1622)刊行于世,是中国古代漆器的经典著作。,第五节 家具工艺,明式家具的特点: 造型优美 选材考究 工艺精细 (明代家具),第六节 雕刻工艺,明代的雕刻工艺非常发达,除大型的立体石雕,还有用各种材料进行的“小品雕刻”。明代的雕刻使用的材料有玉、石、牙、角、竹、木、等。,第七节 园林艺术,一、概述 二、园冶 三、私家园林,1 北京私家园林 特征 民间的私家造园活动以官僚、贵戚、文人的园林为主流,数量上占着绝大多数。 园林的内容:有的保持着士流园林的传统特色,有的则更多地著以显宦、贵族的华靡色彩。 造园叠山多使用太湖石和青石,具有北方沉雄意味。 由于气候寒冷,建筑物封闭多于空透,形象凝重。 植物多用北方的乡土花木。,私家园林,明代 宅园散布内城和外城各处,尤以内城的风景游览地什刹海一带为多(什刹海沿岸在明代一直是寺观和名园密集的地方)。 利用外城旧河道的供水条件而在外城兴建私园的也不少。 郊外的私家园林多为别墅园,绝大部分散步在西北郊一带(如雅致简远的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