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官寨村村史_第1页
侯官寨村村史_第2页
侯官寨村村史_第3页
侯官寨村村史_第4页
侯官寨村村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杨庄街道侯官寨村村史(一)村名由来及历史概况侯官寨村位于长安区东南方向,距区政府所在地约30公里。全村辖10个村民小组,是杨庄街道辖区内最大的行政村之一,现有农户864户,村民人数为3240余人,耕地面积3770亩(不含上堡村,因历史上侯官寨、上堡村同属一个自然村。为方便农业生产,一九六一年四月底,将上堡子村从侯官寨划出,成为一个独立的行政村)。主要农作物以小麦、玉米、水稻、豆类为主。小杂果有:柿子、核桃、大枣、桃、杏等。因该村地形临近两个河沟,因而近年养鱼业发展较快,现有养鱼水面200余亩。 据长安县志、西安通览以及地名志等典籍记载:侯官寨村始建于唐代甚或更早。其村名根据西安通览侯官寨篇考论

2、:皆因该村历史上一直长期驻扎军队,且武官战功卓著,从西周樊侯开始,至汉唐、明清,被封为侯爵官员近50人,故该村得名侯官寨。“侯官寨”3字犹如一个靓丽的名片,向世人阐述着这个村子悠久而古老的历史、独特而深远的地位及影响。 首先,侯官寨村乃形胜之地也。侯官寨村东、西、南三面临沟,西南位置为塬畔,北面为平地。东南走向的沟道,距村中心约1公里开外,正东的甘河距村中心约2公里,村西河沟傍村而过,3条河沟的宽度均在百米左右,地形犹如一座天造神设的天然军寨,居库峪谷平原要塞,退可入库峪、扯袍峪,进可经引镇直取长安,地形特殊,自古以来就是兵家修养、驻扎之地。从近代侯官寨驻扎过国民党部队军官总队这一点,完全可以

3、佐证上述说法。在一九三一年至一九三三年期间,因历史上侯官寨村屯兵显著,且战将武官多而出名,故国民党最高统帅机关,将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期间,在战场上负伤多病的近300名军官安抚在侯官寨村休养。安抚在侯官寨村的这些军官多为连排长职务,官职最高的是位师长,住在该村现七组一位姓鲁人家。据该村现多位八十多岁(2007年年龄)以上老人回忆,当时村内基本上两户农户抚养一位军官。后因驻村军官不满生活现状,加之个别军官胡作非为,因此在一九三三年秋收后,驻该村军官全部撤走,去向不得而知。一九四五年,抗战结束后,该村再次驻进200余人军官队,这次驻村军官均拖家带口,并无孤身,且吃饭集中就餐,四八年撤走。 其次,村内现

4、存多处军事建筑遗迹。历史上,侯官寨于村南、村中、村北建设城门碉堡3座,城门洞的高度、宽度可容一辆装满小麦的马车通过,今遗址尚存。城墙根部多年前还曾挖出刀斧、瓦砾等。上个世纪初,侯官寨的驻军还在该村东南方向建碉堡1座,碉楼属砖木结构,用以观察、嘹望周围军情和动态。在解放后,该碉楼被损毁拆除。第三,侯官寨村不仅历史上侯爵颇多,且文化底蕴十分深厚。据调查统计,该村至今还保留上堡、东南、大庙、北堡、土地、龙门、狮子七个宗社。社有社旗,村有村规,村上耍社火时,以社为单位参加活动。另外,历史上侯官寨建庙很多,有土地、火神、龙王、大庙、关帝、先农、衚衕、菩萨、文昌、魁星、雷神、玉皇、王母娘娘、观音等二十余处

5、庙宇,庙宇分布在主要街道十字或险要位置。庙中供奉的诸神、皆官高位显,在中国汉文化史上很具影响。村中寺庙有大钟三口,分别置放在大庙、无量庙、先农庙。由于战乱及文革期间的破坏,现村中只有大庙、土地、菩萨、雷神四庙存在,且有香火。 第四、侯官寨村人杰地灵,历史上,上至天子皇帝,下至巡抚、县令,为侯官寨村良妇、名医、名祠、名庙、民俗社火先后十余次题字赠匾。历史上清代皇帝光绪、慈禧太后、陕西巡抚刘蓉,还有咸宁、长安二县县令都曾为侯官寨村的名人名事题词赠匾。 光绪26年(即1900年),全国大旱,侯官寨扯袍峪龙王庙龙王爷托梦于光绪,不久将有甘霖普降。光绪梦醒当日,全国普降大雨,光绪为答谢侯官寨村龙王庙显灵

6、,故赠“泽敷秦雍”匾一块,并从朝中府库拨银,令重修十间龙王庙,后因地方政府重重盘剥,建庙银两不足,只盖了八间龙王庙,将剩余不多银两,用来在侯官寨村西置地十亩,供庙中管护人员食用。直至全国解放前,侯官寨村民按龙王庙执事牌的安排,到庙轮流看护,管理民间烟火。 一九五一年全国开展扫盲运动时,当时村长雷鸣夏(现已去世),安排村民高存满等人,从龙王庙中摘下了御匾,后送到本村小学用锯拉开两瓣,做了课桌,现今查无踪影。 据现扯袍峪村民屈新宽回忆,当时随同光绪赠匾的还有陕西布政使、按察使、西安府、长安咸宁两县共六块匾。 据清新政上谕载:公元一九零一年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逃走西安期间,慈禧一病不起,太医调治终不见

7、效。后派太监在西安南门内五味十字(药铺、诊所林立)遍访名医,众人一致推举润生堂中医雷云章前去为慈禧看病。雷云章随后为慈禧看了病,且病情明显好转,老佛爷慈禧太后为答谢雷云章,赠“冰霜矢志,金玉盟心”金牌一块。雷云章乃长安终南山下侯官寨村人氏。生于一八六七年,卒与一九三一年,从雷云章那辈起,儿孙皆从医道,况医术高明,品行颇佳。据其孙雷恩宏日前回忆,慈禧为其祖父所赠之匾,解放前一直挂在五味十字润生堂门额上,后不知去向。 清同治四年(即1866年),陕西巡抚刘蓉赠侯官寨牌匾一块,上书“灵湫甘浢”四个大字。刘蓉乃湖南湘乡人氏,字孟蓉,青年时很自负,三十岁前在家简居,因才华出众,后被曾国藩看中,并与曾国藩

8、、郭松焘结为拜把兄弟。据清冰鉴一书记载,刘蓉亲率湘军灭太平天国石达开军队于四川大渡河安顺场。文才方面曾著养晦堂记留后世。担任陕西巡抚两年后辞官不作,回湖南湘乡老死。刘蓉所赠“灵湫甘浢”之匾,现基本保存完好。 (二)独特的牛老爷社火文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当今社会、城乡里外妇嬬皆知的迎春社火中的牛老爷,可以说在当今中国文化遗产上堪称独一无二。二00七年五月十一日,陕西人民政府以陕政发200715号文,将“侯官寨迎春社火牛老爷”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 牛老爷(春官)的形成与由来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立国自古是汉族发展社会经济的主要途径。自远古以来,善良愚昧的中国农民,为了祈求

9、五谷丰登,年年有个好收成,岁岁过上好光景。均把祭农活动当作一件十分隆重,而又盛大的活动来进行。礼记、月令载,自商周始,我国就有祭农这一传统民俗。每年立春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至迎春于东效。具体活动形式是这样的:“立春之日,皆青幡帻,迎春于东郭外,令一男童冒青巾,着青衣,先位立在东郭外野中,迎春者至,自野外出,迎则拜之而还”。天子国王尚且如此,各诸侯、郡守概不例外。中国历史进入西汉社会后,随着冶铁业的迅速发展,铁制农具则得到广泛使用,铁犁牛耕技术日益成熟,但中国农民祭农活动并未终止,直至清朝,民国时期,全国各地、各民族每年还有祭农、祭春活动,只不过形式与内容发生了变化。 另外,在

10、我国的农业经济中,牛是主要畜力,故立春又有鞭春牛的节日活动。宋代张世南所著游宦纪闻称:立春前一日,出土牛于鼓门之前,若晴明,自哺后达旦,倾城出观,巨室或乘轿旋绕,相传云:“看牛则一岁利市。” 在我国北方中原各地,有普通农家用泥捏成男女偶像各一人,手拿锄头和用泥塑成的耕牛一起立于田头的习俗。南方瑶族则有以三人分别扮作牛、扶犁人和荷锄人演春耕戏以兆丰年的活动。 在我国北周一朝时期,中央政府的主要组织形式是六官: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府机构。 由此可见,我国的民俗传统节日源于农事,是在岁时节令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节日最初非庆祝之日的意思,而是由年月日与气候变化相结合而排定的节气时令。更

11、为重要的是她能充分说明:重农、祭农、爱牛、敬牛,是中华民族得以发展进步的主要贡献。 侯官寨村自古民风淳朴,重农、爱牛的习俗由来已久。据传说,自唐代建村不久,先民们就在今上堡子村最高土台上,建先农庙一座(现存遗址)。先农庙坐南向北,方位正对侯官寨村,每年农历二月初一、腊月初一均举行“春期、秋报”祭祀活动。春期祭祠前,在庙前空地中央,用泥塑青牛一头。祭祠这天,庙坛祭品颇丰,香火缭绕,由村中德高望重老者担任“春官”,主持整个祭祠过程。祭祠完毕,人们用木棍、鞭子抽打泥牛(意为鞭春),泥牛破碎后,春官即把供在桌子的五谷种子分发给村民,然后骑着春牛带领村民下田耕种。 此外,侯官寨村民的重农行为,还可以从每

12、年农历三月二十八过“忙农”会加以证实。据西安府志庙会篇记述:清代以前,西安的忙农会,分别在东西、南北四大城关举办。民国第二年(即1913年)取消四大城关每年举办忙农会的习俗,改由各县、乡村自发举办。重农的侯官寨村民经广泛商议,定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为该村忙农古会。忙农古会自立会至今从未间断,而且成了侯官寨村民除春节这一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外,全村每年最隆重的节日。忙农会主要交易买卖农民夏收夏种时生产用具,而且过古会时,村中还唱大戏,方圆十里八乡的农民群众云集古会,人数最多时达三万之众。兰天、户县、咸阳、陕南宁陕、柞水、镇安的群众,也都前来古会消费游逛,场面宏大,好不热闹。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侯官寨村

13、迎春社火中的牛老爷形象,源于每年祭春的春官,至于现今人们普遍将春官俗称牛老爷,完全是由于春官是位骑牛的老爷,故人们俗称牛老爷。严格意义上讲,春官是老爷的大名、正名,牛老爷则是小名、别名。现如今,侯官寨村民很少有人把春官老爷称牛老爷,牛老爷的叫法,纯属本村以外社会群众的称谓。 在此,需要特别阐明的是:侯官寨村迎春社火牛老爷形象,之所以俨然一副清朝县令模样,然而确左脚蹬朝靴,右脚穿草鞋,未骑马,而坐牛,令人啼笑皆非、百思不得其解。相传,清同治四年(即1866年),陕西巡抚刘蓉在给侯官寨村赠“灵湫甘浢”牌匾后,于翌年闻知该村元霄节闹社火,前往观看后,觉秩序很乱,遂将该村春官封为清朝县老爷模样,但此牛

14、老爷的权限只拘限于祭春、耍社火时组织领导及维持秩序权力,祭春社火结束,清朝县令(牛老爷)的权位自行消失。 上述解释妥否,尚需进一步考证。 二、牛老爷的产生与礼仪 侯官寨村文化积淀十分深厚,人们处世从事很守规遵道。为使村里元宵闹社火时有章可循,故于民国初年立了村规,随着经济发展及社会不断进步,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重新修订了村规,现村规各社俱存,保管于各社社火箱内。 按照村规约定,每次闹社火时的牛老爷(春官)皆由上堡社产生,对此,现在村民特别是村里年龄较大的老者比较集中的说法是: 1、上堡村乃形胜之地。从该村现存布局地形看,上堡社位于侯官寨村正南稍偏西,而上堡村东、西、北三面临河沟,只有南面处于平地

15、,且高出侯官寨村40余米。假如将侯官寨村作为一条卧龙观看,而上堡村形如侯官寨村的龙头。做为一个自古十分讲究风水民族来说,遵风水宝地为上社,且牛老爷自上堡社产生,人们很易接受。 2、源于先农庙祭农、祭春之事。侯官寨村民大约在唐末宋初之时,就在上堡村建先农庙一座(现遗址尚存),每年的祭农、祭春活动均在上堡村进行。到了晚清时期,上堡村村民增多,遂修堡立社,侯官寨村每年的祭春活动亦由上堡村德高望重的老者主持(即春官)。到了近现代,由于祭春活动日渐淡出,春官(牛老爷)的职能逐渐演变为村民闹社火的总领导角色。故牛老爷(春官)自上堡社产生也就顺理成章了。 3、解决矛盾,平衡关系,维持秩序所需。侯官寨村社火兴

16、起于明、兴盛于清,规范高雅于民国。最早闹社火时上堡社并未参与。底下寨子村分为六社开展,南三社(即:狮子、东南、龙门)、北三社(即:大庙、北堡、土地)因地缘关系结成两大社派参与社火活动。南北两大社派用戏文相互攻击挑逗,难免走火摩擦闹纠纷,以至出现打架斗殴现象,社火秩序十分混乱。侯官寨村毕竟乃大村大社,能人智者出面商议,将上堡子吸收进来,并尊为上社,以利平衡南北关系,及时解决耍社火中的矛盾和纠纷。与此同时,村上立了村规,用村规民约约束规范社火行为。自立村规后,侯官寨村社火耍的再大,从未出现打架斗殴现象。由此可见,将上堡社尊为上社,并担任牛老爷(春官)组织领导社火,是一项得民心而又作用明显的关键性举

17、措。 历史上,上堡社被尊为上社,并担任村官(牛老爷),并无争议出现。但牛老爷(春官)由谁出任,也还有许多传奇说法。据上堡村现多位八十岁以上老人回忆,上堡社牛老爷一职过去一概为姚姓人家担任(为世袭),后因姚姓人家人丁不旺,后继乏人(现上堡村已无姚姓宗族,仅留一户也于解放前迁徒到侯官寨村四组)。牛老爷也因情况变化由初开始的世袭制逐渐变化为现如今的推选制。凡出任牛老爷者,皆应五官端正,相貌堂堂,体格魁梧,且有官相。据侯官寨村民一致反映,公元一九五六年全村耍社火时,牛老爷扮演者李丙魁形象俱佳,堪称侯官寨耍社火中牛老爷最佳形像者,后人至今无法效仿。 此外,牛老爷所骑之牛也十分讲究。必须是一头膘肥体壮的公

18、牛,且毛色发亮,正值青壮年期。牛老爷及所骑公牛选定后,需练数日,方可登场。 由于该村牛老爷,由清朝官员所命,故着装礼仪均按清朝县令模式装扮。具体形象是:着清朝县令服装,但不同于清朝县令服装有三个明显区别:一是牛老爷穿清朝县令服饰,左肩筒袖,右肩不筒而敞开;二是清朝县令双脚蹬朝靴,而牛老爷右脚蹬朝靴,左脚穿草鞋;三是县令出巡皆骑马,而牛老爷登场却骑牛。除此之外,牛老爷前后左右仪仗队伍分别为:最前一派为两名鸣锣开道着,随后一排两人执肃静、逥避牌各一付,再次为牛老爷护驾者,执镰架、棍棒,人数可多或少,一般成双数,四、六、八、十皆可。此后皆为骑牛老爷,牛老爷身后是位骑马掌印者。现如今牛老爷登场,身后有

19、掌太阳伞者,又有日月扇出现,可以说不符合清朝县令身份,若做闹社火时体现牛老爷仪仗队之威风可另当别论。 总之,作为一村社火,场面如此之大。规格如此之高,在中国民俗历史上实属罕见也。威风八面的社火“牛老爷”“牛老爷”社火总会吸引无数人围观。 三、牛老爷的登场及权力 按照侯官寨村规之规定,寨子(当地人把侯官寨村简称寨子,以下皆同)六社社火均耍开后,上堡社的社火和牛老爷须登场,参与并担负起组织领导工作。具体程序是: 1、传人说事。寨子六社社火耍全后,上堡社老人中德高望重者或社火头,即传寨子六社社火头到上堡社开会,研究商议本年耍社火的时间、地点、规模等,商议事项统一后,各社即分头开始前期准备工作。 若按

20、历史上传统习俗,侯官寨迎春社火的地点应选在村南大槐树、村北的独柏树地域上,时间在农历二月初二前后。后因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而耍社火的旧址地面多犁沟、界畔,地面不平,加之,近年来气候变暖,待农历二月初二时,小麦已分蘖返青,届时再闹社火,将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因故,近多年改为寨子村内进行。 2、上香拜神。历史上侯官寨村各社祠庙颇多,故此,每年大社火耍起之前,由一老者牵头,手挎香篮,逐社祭拜褚庙神。上香拜神时,各社祭祠者可按反方向倒转。最为讲究的是,每年正月十五子时一过,各社争先去上堡社庙中上香拜神,那个社若能抢得头炉香,意即本年万事大吉,事事如意,人们谈论起来均津津乐道。 3、尊老爷至上,请老爷看社

21、火。为体现敬重上堡社牛老爷,各社上香拜神完毕,均装扮三、五桌社火,到上堡社请老爷看社火,请老爷看社火时,各社一德高望重的老者,要按清朝礼俗单腿跪地在老爷堂前,大声禀到:“某社社火准备就绪,请老爷下堡子看社火。”老爷作答:“知道了,请退下。”各社请老爷时,须持请帖,且仪容要庄重而严肃。否则,要遭老爷训斥鞭打。 4、传令督催,牛老爷闪亮登场。按村规约定:寨子各社请老爷社火一结束,稍许时光,牛老爷府前传令兵(该村人称为马牌子),身背火葫芦(红颜色),下村督催各社抓紧准备社火,连跑三遍以示隆重礼仪。传令兵第三遍督催时,火葫芦内插鸡毛令箭,意即牛老爷马上要登场,各社社火应准备完毕,随老爷开始转场。 牛老

22、爷登场后,即按村内地形方位,自右手方向转起(即带社),依次为狮子社、东南社、大庙社随后依次跟进。但转至北堡社后,而北堡社紧随牛老爷前行(其理由是:北堡社为该村耍社火时的二老爷),随后依次为、狮子、东南、大庙、土地、龙门褚社。 侯官寨乃礼仪之村,各社之间团结、礼让,故有让社之说,意思为哪一社社火临近自家社火居子门前时,均礼让其他社火先行通过,以示和谐与尊重。 5、老爷坐堂,观赏社火。牛老爷带各社社火绕村一周后,即升府坐堂。坐堂地点皆由东南、大庙两社轮流布置。牛老爷坐堂后,北堡社一德高望重老者坐老爷侧旁,陪侍牛老爷观看社火。随后,全村社火热闹进行。但无论那社社火转至老爷堂前时,均由该社社火引领者,

23、到牛老爷堂前行跪拜礼,请老爷观看本社社火。 侯官寨村迎春社火牛老爷的主要权力为:一是组织协调并领导社火实施,二是维持耍社火的治安秩序。 四、侯官寨社火的特点及文艺社会价值 自古以来,侯官寨村大能人多,且民风淳朴,文化底蕴深厚,因而元霄节迎春社火也独具特色,影响深远。 侯官寨社火的特点是: 1、场面大,不打架。侯官寨村有十个村民小组,加上上社上堡子2个组,总人口近4000余人。每年耍社火时,共有上堡、狮子、东南、大庙、北堡、土地、龙门七个社团参见。现侯官寨有近4000村民,耍社火时全村出动,除老弱病残者外,约有近3000人参与其中。每社社火以20桌计算,全村一次巡游社火在150桌左右,加上锣鼓、仪仗队及社火底子,村里街道满是社火踪影,而周围村民看社火者更是人山人海。故有“来早的看不到头,晚回的能看到尾之说”。尽管场面如此之大,方圆三、四十里村寨无可比拟,但至今很少出现打架斗殴现象。 2、以文扮戏,让戏说话,甚是高雅。历史上,侯官寨唱戏人很多,远有自乐班,近有业余剧团,解放前后该村上演的古典剧闯宫抢斗,西安城南小有名气。故该村耍社火时,把以文装戏,让戏说话当作重要手段,尽力发挥演示。因该村历史上形成南四社与北三社两大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