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总复习讲义 专题三第三单元 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 苏教版_第1页
高考化学总复习讲义 专题三第三单元 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 苏教版_第2页
高考化学总复习讲义 专题三第三单元 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 苏教版_第3页
高考化学总复习讲义 专题三第三单元 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 苏教版_第4页
高考化学总复习讲义 专题三第三单元 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 苏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5金版新学案高中化学总复习讲义:专题三第三单元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考点一硫单质和硫的氧化物1硫单质(1)自然界中硫的存在形态:既有化合态又有游离态。(2)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淡黄色固体。溶解性:水中不溶,酒精中微溶,CS2中易溶。(3)化学性质2硫的氧化物(1)二氧化硫物理性质色味态: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水溶性:易溶于水;毒性:有毒。化学性质(2)三氧化硫物理性质在标准状况下,SO3为无色晶体(填色态)。化学性质(3)硫的氧化物对大气的污染硫的氧化物来源、危害及治理硫酸型酸雨的形成途径有两个:途径1:空气中飘尘的催化作用,使2SO2O22SO3、SO3H2O=H2SO4。途径2:SO

2、2H2OH2SO3、2H2SO3O2=2H2SO4。(1)如何洗涤附着在试管内壁上的硫?(2)把SO2和Cl2分别通入两瓶紫色石蕊试液中,现象是否相同?为什么?潮湿的Cl2和SO2都具有漂白性,那么将二者混合时其漂白能力是否增强?(3)将SO2分别通入下表所列的溶液中,填写有关问题。反应物溴水酸性KMnO4溶液氢硫酸(H2S溶液)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石蕊试液品红溶液反应现象SO2的性质提示:(1)硫单质易溶于CS2且可以与热的强碱液反应:3S6NaOH2Na2SNa2SO33H2O。所以当试管壁上沾有单质硫时,可用CS2或热强碱液洗涤。(2)把SO2和Cl2分别通入到紫色石蕊试液中,现象不同

3、,其原因是:SO2溶于水生成H2SO3,使石蕊试液变红,但不能使石蕊试液褪色;Cl2溶于水生成了HCl和HClO,酸使石蕊试液变红,又由于HClO的强氧化性,所以最终使石蕊试液褪色。将二者混合时,会发生反应:Cl2SO22H2O=H2SO42HCl,故漂白性减弱或失去。(3)褪色褪色有浅黄色沉淀生成褪色变红褪色还原性还原性氧化性酸性酸性漂白性1下列物质都具有漂白性,其中漂白原理和其他几种不同的是()ASO2BH2O2CO3 DHClO答案:A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因为SO2具有漂白性,所以它能使品红溶液、溴水、酸性KMnO4溶液、石蕊试液褪色B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的物质不一定是SO2CSO2、漂

4、白粉、活性炭、Na2O2都能使红墨水褪色,且原理相同D等物质的量的SO2和Cl2混合后通入装有湿润的有色布条的集气瓶中,漂白效果更好解析:由于SO2的还原性导致溴水、酸性KMnO4溶液褪色,SO2能使石蕊试液变红,但不褪色,A错;Na2O2、H2O2、HClO等物质均可使品红溶液褪色,B对;SO2利用化合反应使红墨水褪色,漂白粉、Na2O2利用氧化反应使红墨水褪色,活性炭利用吸附原理使红墨水褪色,C错;SO2与Cl2等物质的量混合后遇水发生反应:SO2Cl22H2O=H2SO42HCl,使漂白能力丧失,D错。答案:B(1)因SO2造成的褪色归类SO2(2)常见的能用于漂白的物质的比较用于漂白的

5、物质实际参与漂白的物质漂白原理变化类别漂白特点能漂白的物质活性炭活性炭吸附漂白物理变化物理漂白不可逆一般用于溶液漂白氯气次氯酸利用次氯酸的强氧化性进行漂白化学变化氧化还原漂白,不可逆可以漂白所有有机色质次氯酸盐次氯酸过氧化钠过氧化氢过氧化氢的强氧化性化学变化氧化还原漂白,不可逆可以漂白所有有机色质过氧化氢二氧化硫二氧化硫二氧化硫与有色物质化合生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化学变化非氧化还原漂白,可逆具有选择性,如品红、棉、麻、草等 (3)SO2的检验将气体通入品红溶液中,品红溶液褪色,将褪色后的品红溶液加热又恢复红色,则一定为SO2气体。3下列溶液中,不能区别SO2和CO2气体是()石灰水KMnO4溶液

6、溴水用HNO3酸化的Ba(NO3)2溶液品红溶液ABC只有 D解析:CO2和SO2通入澄清石灰水中,都是先生成白色沉淀,气体过量时沉淀又溶解,所以石灰水不能区别;SO2有还原性,能使KMnO4溶液褪色,也能使溴水褪色,而CO2不能,所以KMnO4溶液和溴水能区别这两种气体;NO在酸性条件下能将SO2氧化成SO,SO与Ba2结合成BaSO4沉淀;而CO2与Ba(NO3)2溶液不反应,所以HNO3酸化的Ba(NO3)2溶液能区别;SO2有漂白性,能使品红溶液褪色;而CO2不能,所以品红溶液能区别。答案:C4下列实验中能证明某气体一定为SO2的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使品红溶

7、液褪色通入足量NaOH溶液中,再滴加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该沉淀溶于稀盐酸通入溴水中,能使溴水褪色,再滴加Ba(NO3)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A都能证明 B都不能证明C均能证明 D只有能证明解析:二氧化碳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酸性气体都能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如HCl;有氧化性的气体也可以使品红溶液褪色,如氯气;二氧化碳通入足量氢氧化钠中生成碳酸钠,再加入氯化钡也产生溶于稀盐酸的白色沉淀;SO2与溴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O2Br22H2O=2HBrH2SO4,再滴加Ba(NO3)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可证明有SO生成,两种现象结合可以证明气体为SO2。答案:D5某探究性学习小组

8、利用右图中所列装置设计实验,证明浓硫酸和木炭粉在加热条件下反应有SO2和CO2生成。(1)实验室可观察到装置中A瓶的溶液褪色,C瓶的溶液不褪色。A瓶溶液的作用是_,B瓶溶液的作用是_,C瓶溶液的作用是_。(2)装置D中所盛溶液是_,可验证的产物是_。(3)若想同时验证另一种产物的存在,需使用的药品为_,该装置在整套装置中的位置是_,理由是_。解析:要检验SO2,可以用品红溶液,要检验CO2,应该用澄清石灰水,但是SO2的存在会干扰对CO2的检验,所以检验CO2时必须考虑先检验SO2并且要把它彻底除去。另外生成物还有水蒸气也需要通过实验来证明。因为在检验SO2、CO2时,必须经水溶液装置,会影响

9、水蒸气的检验,因此,这三种产物的检验顺序必须是先检验H2O,再检验SO2,最后检验CO2,并且保证每种检验均不受其他物质的干扰。答案:(1)验证产物气流中有SO2除去产物气流中的SO2验证产物气流中SO2已被B瓶溶液全部除去(2)澄清石灰水CO2(3)无水CuSO4A前产物气流通过A、B、C、D时会带出水蒸气,所以必须在A之前1SO2与CO2的常用鉴别方法SO2CO2闻气味刺激性气味无味品红溶液褪色不褪色酸性KMnO4溶液褪色不褪色溴水褪色不褪色2.答题模板检验SO2和CO2同时存在的一般流程SO2和CO2都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检验二者同时存在的一般流程为流程设计检验SO2除去SO2检验S

10、O2是否除尽检验CO2选用试剂品红溶液酸性KMnO4溶液品红溶液澄清的石灰水预期现象褪色褪色不褪色变浑浊3.中学常见四大还原性离子归纳(1)还原性:S2 SOIFe2(2)易被空气中的O2氧化而变质。(3)易被KMnO4(H)、HNO3、溴水、氯水、Fe3(不氧化Fe2)、漂白粉溶液等氧化。(4)SO2、H2SO3、Na2SO3均有强还原性,且还原性:SOH2SO3SO2。(5)同理:H2S、S2、HS均有强还原性。6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计划研究当地酸雨的形成过程,于是取来雨水作水样进行测定,随时间的推移,多次测定该样品的pH,得到如下数据:时间(h)开始81624324048pH5.04.84.

11、54.34.24.04.0(1)雨水样品放置时pH变化的主要原因为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由此可以得出酸雨的形成过程可能是_。如果将刚取样的上述雨水和自来水相混合,pH将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原因是_,二氧化硫表现_性。(2)下面是酸雨给人类造成的危害,其中不正确的是()A腐蚀建筑物、雕塑等 B污染水源C改良碱性土壤 D损害庄稼(3)你认为减少酸雨产生的途径可采取的措施是 ()少用煤作燃料把工厂的烟囱造高燃料脱硫在已酸化的土壤中加石灰开发新能源A B C D答案:(1)2H2SO3O2=2H2SO4雨水溶解二氧化硫生成亚硫酸,亚硫酸又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为硫酸,降落下来形成酸雨减

12、小自来水中的氯气(或次氯酸)把亚硫酸氧化成硫酸还原(2)C(3)C7直接排放含SO2的烟气会形成酸雨,危害环境。利用钠碱循环法可脱除烟气中的SO2。(1)用化学方程式表示SO2形成硫酸型酸雨的反应:_。(2)在钠碱循环法中,Na2SO3溶液作为吸收液,可由NaOH溶液吸收SO2制得,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3)吸收液吸收SO2的过程中,pH随n(SO)n(HSO)变化关系如下表:n(SO)n(HSO)91911991pH8.27.26.2 由上表判断,NaHSO3溶液显_性,用化学平衡原理解释:_。解析:(1)SO2和H2O发生反应生成H2SO3,H2SO3被O2氧化为H2SO4。(2)书写

13、离子方程式时,氧化物应写成化学式形式,SO2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Na2SO3的离子方程式为2OHSO2=H2OSO。(3)由于HSO在溶液中既能电离又能发生水解,而HSO的电离程度大于HSO的水解程度,故NaHSO3溶液显酸性。答案:(1)SO2H2OH2SO3、2H2SO3O22H2SO4(2)2OHSO2=H2OSO(3)酸HSO存在:HSOHSO和HSOH2OH2SO3OH,HSO的电离程度强于水解程度考点二硫酸及硫酸根离子的检验1浓硫酸的物理性质(1)挥发性:难挥发;(2)溶解性:浓H2SO4与水以任意比互溶,溶解时可放出大量的热;浓H2SO4稀释的方法是:将浓H2SO4沿烧杯内壁缓

14、缓倒入水中,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3)浓硫酸对人体皮肤有强烈的腐蚀作用。如果不慎在皮肤上沾上少量浓硫酸时,处理方法是: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NaHCO3溶液。2浓硫酸的特性3SO的检验(1)检验SO的正确操作待测液取清液白色沉淀,即可确定是否存在SO。(2)理论解释先加稀盐酸的目的是排除CO、SO、Ag等离子干扰。再加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Ba2SO=BaSO4。1硫酸是中学化学实验室的常见药品,其性质有酸性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催化作用,请将序号填在相应的横线上:(1)锌和稀H2SO4制H2_;(2)浓硫酸作干燥剂_;(3)浓硫酸与蔗糖的炭化实验(黑面包实验

15、)_;(4)实验室用乙醇和冰醋酸制取乙酸乙酯_;(5)乙酸乙酯的水解_;(6)纤维素的水解_;(7)浓硫酸与铜的反应_;(8)浓硫酸使湿润石蕊试纸变红,后来又变黑_。2下表是鉴别浓硫酸和稀硫酸的方法,请将实验现象填入下表:浓硫酸稀硫酸物理性质加入水中观状态密度化学性质铁片铜片(加热)白纸3.将64 g铜箔加入到盛有含2 mol H2SO4的浓H2SO4试管中加热。(1)铜箔能否完全溶解?请解释原因。(2)在反应后的溶液中再加入少量硝酸钠晶体,铜箔表面又有气泡冒出,其原因为_。提示:1.(1)(2)(3)(4)(5)(6)(7)(8)2放出大量热无明显变化油状溶液液态浓H2SO4稀H2SO4无明

16、显变化(钝化)铁片逐渐溶解,并产生无色气体铜片溶解,产生无色气体不反应变黑无明显变化3(1)不能,因为随着反应的进行,浓H2SO4变为稀H2SO4,反应停止。(2)H与NO又能氧化铜片,发生反应3Cu2NO8H=3Cu22NO4H2O1向50 mL 18 molL1浓硫酸溶液中加入足量的铜片并加热,充分反应后,被还原的H2SO4的物质的量()A小于0.45 molB等于0.45 molC在0.45 mol和0.9 mol之间D大于0.45 mol解析:因n(H2SO4)0.05 L18 molL10.9 mol,若H2SO4完全反应,被还原的H2SO4为0.45 mol,由于反应中浓硫酸逐渐变

17、稀后不再与Cu反应,故被还原的H2SO4小于0.45 mol。答案:A2下面是某化学课外活动小组研究浓H2SO4的氧化性的结论并进行了实验验证:一般认为11的H2SO4浓度大于60%,就具有一定的强氧化性,越浓氧化性越强,60%以下的H2SO4氧化性就不怎么强了。温度也影响氧化性,如铜放于冷的浓H2SO4中反应不明显,如果加热就可以观察到明显现象。98%的浓H2SO4物质的量浓度为18.4 molL1,密度为1.84 gcm3,据以上信息回答:(1)如图装置,同学甲先向带支管的试管中放入铜粉和3 mL水,然后从分液漏斗中加98%的浓H2SO4 0.5 mL,加热至沸腾,该试管中液体没有明显变化

18、,试用数据解释原因_。(2)甲同学再用分液漏斗加浓H2SO4 10 mL,再加热至沸腾,现象是_。写出与过程有关的化学方程式_。(3)乙同学利用所示装置直接从分液漏斗中再加浓H2SO4 10 mL与铜片反应。所观察到与甲不同的现象除了有黑色物质出现外,还有_,原因是_。_,原因是_。为了最终看到与甲类似的现象,乙同学需进行的操作是_。解析:结合操作过程和题给信息知,硫酸的浓度小于60%无强氧化性,甲同学的第一步操作所得到的硫酸的浓度,经计算知小于60%,故与铜不反应;甲同学再加10 mL浓H2SO4,使试管中的硫酸浓度大于60%,加热时能与铜发生反应;乙同学用98%的硫酸直接与铜反应,不仅表现

19、出强氧化性,还能表现出吸水性,故试管中有无水CuSO4析出,若想看到与甲类似的现象,则需将浓H2SO4稀释。答案: (1)H2SO4溶液的质量分数为23%0若1 mol空气中含0.8 mol N2和0.2 mol O2,1 300 时在密闭容器内反应达到平衡,测得NO为8104 mol。计算该温度下的平衡常数K_。汽车启动后,汽缸温度越高,单位时间内NO排放量越大,原因是_。汽车燃油不完全燃烧时产生CO,有人设想按下列反应除去CO:2CO(g)=2C(s)O2(g)已知该反应的H0,简述该设想能否实现的依据:_。目前,在汽车尾气系统中装置催化转化器可减少CO和NO的污染,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

20、解析:(1)待测试样中含有NH,NH水解使其显酸性;依据电荷守恒:c(K)c(Na)c(NH)c(H)2c(SO)c(NO)c(Cl)c(OH)c(OH)可忽略不计,则c(H)104 molL1,pH4。(2)由盖斯定律得:C(s)H2O(g)=CO(g)H2(g)H131.3 kJmol1。Ca(OH)2、Na2CO3溶液均为碱性,均可作SO2的洗涤剂。(3)平衡时N2、O2的物质的量分别约为0.8 mol、0.2 mol,设容器的体积为V L,则K4106。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平衡右移,所以NO在单位时间内的排放量越大。该反应是焓增、熵减的反应,则HTS0,任何温度下均不自发进行。CO

21、与NO反应生成CO2与N2,方程式为2CO2NO2CO2N2。答案:(1)酸性4(2)C(s)H2O(g)=CO(g)H2(g)H131.3 kJmol1a、b(3)4106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平衡右移该反应是焓增、熵减的反应,任何温度下均不自发进行2CO2NO2CO2N2 学科素养培优(五)_假设验证法解答性质探究型实验题(2011北京高考27)甲、乙两同学为探究SO2与可溶性钡的强酸盐能否反应生成白色BaSO3沉淀,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夹持装置和A中加热装置已略,气密性已检验)。实验操作和现象:操作现象关闭弹簧夹,滴加一定量浓硫酸,加热A中有白雾生成,铜片表面产生气泡B中有气泡冒出

22、,产生大量白色沉淀C中产生白色沉淀,液面上方略显浅棕色并逐渐消失打开弹簧夹,通入N2,停止加热,一段时间后关闭从B、C中分别取少量白色沉淀,加稀盐酸均未发现白色沉淀溶解 (1)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2)C中白色沉淀是_,该沉淀的生成表明SO2具有_性。(3)C中液面上方生成浅棕色气体的化学方程式是_。(4)分析B中不溶于稀盐酸的沉淀产生的原因,甲认为是空气参与反应,乙认为是白雾参与反应。为证实各自的观点,在原实验基础上:甲在原有操作之前增加一步操作,该操作是_;乙在A、B间增加洗气瓶D,D中盛放的试剂是_。进行实验,B中现象:甲大量白色沉淀乙少量白色沉淀检验白色沉淀,发现均不溶于稀盐酸。

23、结合离子方程式解释实验现象异同的原因:_。(5)合并(4)中两同学的方案进行实验。B中无沉淀生成,而C中产生白色沉淀,由此得出的结论是_。解题关键点(1)要明确实验目的和反应原理,明确各装置的作用。A是制备SO2的装置,反应过程中会有硫酸酸雾产生;B、C是检验SO2与盐溶液反应的装置。(2)明确BaSO3和BaSO4性质的异同。二者都是白色沉淀,BaSO3能溶于强酸且能被氧化剂如氧气氧化,BaSO4难溶于强酸。(3)明确BaCl2溶液和Ba(NO3)2溶液的异同。二者都是可溶性钡的强酸盐溶液,而Ba(NO3)2溶液在酸性条件下有较强的氧化性(HNO)。解题疑惑点(1)A中白雾(酸雾)成分和C中

24、液面上方颜色变化的原因由题给实验目的和实验现象可知,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2H2SO4(浓)CuSO4SO22H2O,则A中白雾可能含有SO3或H2SO4小液滴,结合B中白色沉淀不溶于稀盐酸,可知该白色沉淀为BaSO4,可以反过来验证白雾的成分;C装置中液面上方生成浅棕色气体,是因为SO2气体和酸雾进入C后,还原性的SO2与C中硝酸(HNO)反应,NO被还原生成的NO遇O2生成了红棕色的NO2,化学方程式是2NOO2=2NO2;SO2被氧化后与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BaSO4。(2)甲、乙两实验的目的和生成的白色沉淀(BaSO4)的量不同的原因甲同学改进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排除装置内空气(O2)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可以在Cu与浓硫酸反应前先通一会儿N2;乙同学改进实验的目的是为除去白雾或SO2中的SO3,可在A、B间增加一个盛放饱和NaHSO3溶液的洗气瓶;在甲、乙两同学的实验中,B中均出现了不溶于稀盐酸的白色沉淀,说明该白色沉淀都是BaSO4;因为甲同学只排除了装置内的空气(O2)而没有排除白雾的干扰,故生成BaSO4沉淀的离子方程式为SOBa2=BaSO4;乙同学只排除了白雾的干扰而没有排除空气的干扰,其生成BaSO4沉淀的离子方程式为2Ba22SO2O22H2O=2BaSO44H;甲、乙生成沉淀量不同的原因是白雾的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