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精讲重点)2014921.ppt_第1页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精讲重点)2014921.ppt_第2页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精讲重点)2014921.ppt_第3页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精讲重点)2014921.ppt_第4页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精讲重点)2014921.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国家心理咨询师培训精讲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本章重点提示 (1)变态心理学概述(识记) (2)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及其区分(重点掌握) (3)常见异常心理症状(重点掌握) (4)常见精神障碍(掌握) (5)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重点掌握) (6)健康心理学(识记) (7)心理不健康状态分类(重点掌握) (8)压力与健康(掌握),学习要点: - 各种概念抽象、难懂,需要与临床实际相结合,理解性记忆、继而运用。记住常见的、多发的、重要的、特征性的症状表现,并加以鉴别。 - 变态性心理障碍主要指精神疾病症状。 - 了解精神疾病的症状,无须了解治疗。,

2、记忆难点: 1、对心理异常现象的现代说明: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 2、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各类区分标准或原则 3、异常心理的各类症状:认知障碍、情感障碍、意志行为障碍 4、常见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神经症、应激相关障碍、人格障碍及性心理障碍、心理生理障碍、癔症 5、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的区分标准:三标准、十标准,第一节 关于变态心理学,第一单元 变态心理学的对象 研究对象:以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与精神病学的区别,2010上 32、变态心理学与精神病学共同的研究对象是( B )。 (A)心理与行为的联系 (B)心理与行为的异常 (C)各种不良行为模式

3、(D)各种脑器质性病变 2010上120、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 ABC )。 (A)变态心理的定义 (B)变态心理的种类 (C)异常心理的特点 (D)异常心理的转归 2008上47变态心理学侧重说明异常心理的( D )。 A诊断 B咨询 C治疗 D特点 2007下44、异常心理活动得到矫正,需要经过( C )。 (A)健康咨询 (B)心理咨询 (C)系统治疗 (D)发展咨询 2007上98、以下陈述中正确的是(AB )。 (A )精神障碍患者的心理活动并不一定都是异常的 (B)精神障碍患者的心理异常必须要接受系统治疗 (C)精神障碍患者的心理活动一定都是偏离常态的 (D)精神障碍患者的心

4、理异常须通过心理咨询矫正,第二单元 学科简史,一、对心理异常现象的早期关注 历史:公元前400年,希波克里特(拉底)“体液学说”。(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二、对心理异常现象的现代说明 精神分析的理论解释 行为主义的理论解释 人本主义的理论解释,第二单元 学科简史,二、对心理异常现象的现代说明 精神分析的理论解释 1 -两个基本命题: 潜意识(无意识) 性的冲动 (生本能) 2-几个重要概念: 力比多 性心理发展阶段:口欲期(0-18个月)、肛欲期(18月-3岁)、生殖器期(3-6岁)、潜伏期、生殖期 心理结构:潜意识、前意识、意识 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 防御机制:压抑、升华、

5、反向形成、幽默、投射、否认,2009上(二)75弗洛伊德认为,道德性焦虑中危险来自于( A )。 A超我 B冲动 C自我 D现实 2008下(二)49、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未来心理健康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C ) A、合理使用不同形式的“心理防御机制” B、力比多的驱动 C、顺利地度过“性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 D、潜意识的结构 2008上48弗洛伊德将人们防止焦虑的能力叫做( A )。 A防御机制 B本能动力 C心理异常 D快乐原则 2008上(二)47、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本我的活动原则是( C ) (A)现实原则 (B)道德原则 (C)快乐原则 (D)社会原则 2007下(二)4

6、4、精神分析理论解释异常心理现象的一个基本命题是( A )。 (A)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 (B)心理过程主要是防止焦虑 (C)潜意识是心理结构的一个主要成分 (D)本我是人格结构中的一个主要成分,第二单元 学科简史,二、对心理异常现象的现代说明 行为主义的理论解释 行为主义心理学介入变态心理学的早期记载始于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学说对人类异常心理现象的阐述。 行为主义心理学研究的技术路线是通过动物实验结果推论人的心理过程。 行为主义理论的整合趋势表现在: 俄国的行为主义与美国的行为主义互补; 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射及其他学习理论的产生; 行为主义心理学与现代脑科学的有机结合。,2007上44、巴甫

7、洛夫通过( C),来解释人类的异常心理现象。 (A)现象描述结果 (B)精神病学结果 (C)实验研究结果 (D)心理研究结果,第二单元 学科简史,二、对心理异常现象的现代说明 人本主义的理论解释 人本主义对异常心理的解释是:“自我”无法实现的结果和趋于完善的“潜能”特征受阻。 人本主义理论的实质包括: 欧洲15世纪反宗教“怀疑论”哲学的副本; 人的一切必须集中到人本身的存在上来; 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认识自我”。,第二单元 学科简史,不同理论派别对心理健康及其破坏的不同理解 健康 健康破坏 (1)精神分析派: “力必多” “力必多”受挫 顺利发展 (2)行为主义派: 良好环境 不良环境 酿

8、成行为习惯 酿成行为习惯 (3)存在人本派: “潜能” “潜能” 发展顺利 发展受挫,第二节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及其区分,第一单元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概念 正常心理的三大功能: 正常心理活动三大功能:保障适应环境、人际交往正常运行、反映认识改造客观世界;(了解什么是正常的) 异常心理活动:丧失上述功能,无法保证正常生活,破坏心身健康 三大功能只要丧失一个,就有问题,2008上101正常心理活动的功能包括保障( ABC )。 A顺利地适应环境 B正常地人际交往 C正确地反映世界 D幸福地享受人生,第二节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及其区分,第二单元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区分 常识性的区分 非标准化的区

9、分 标准化的区分 心理学的区分原则,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区分,常识性区分 非标准化的区分 标准化的区分 心理学的区分原则,离奇怪异的言谈、思想和行为 过度的情绪体验和表现 自身社会功能不完整 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李心天:统计学角度:对统计常模的偏离 文化人类学角度:对某一文化习俗的偏离 社会学角度:对社会准则的破坏 精神医学角度:古怪无效的观念或行为 认知心理学角度:个体主观上的不适体验,李心天:医学标准:将心理障碍当作躯体疾病对待 统计学标准:偏离平均值的程度 内省经验标准:病人和观察者的内省经验 社会适应标准:按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

10、则 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郭念锋:病与非病三原则),2010上(二级)106、根据区分心理活动正常与异常的社会适应标准,正常人的行为一般应该(ABC )。 (A)符合社会准则 (B)能按照社会认可的方式行事 (C)遵守道德规范 (D)能完成社会要求的各种活动 2009上54精神疾病患者错觉的特点是( C )。 A能够进行自我校正 B感知综合障碍 C不能接受现实检验 D感觉功能障碍 2008下49、将心理异常理解为对社会准则的破坏,这是( D )的观点。 A、认知心理学 B、统计学 C、文化人类D、社会学 2008下(二)50、根据统计学标准,心理异常是( A ) A、由个体行为偏离平均值的程

11、度决定的 B、事件不确定性的函数 C、由个体主观上的不适体验程度决定的 D、心理不稳定性的函数 2008上49以求助者社会功能完整程度为根据区分正常和异常心理是( B )。 A非标准区分 B常识性区分 C标准化区分 D心理学区分,2008上(二)48、从社会文化学的角度看,心理异常( A ) (A)行为对某一文化习俗的偏离 (B)行为对各种文化习俗的偏离 (C)缺乏社会文化习俗基本概念 (D)缺乏对社会文化习俗的理解 2007下45、认知的观点认为( B )。 (A)心理异常是个体偏离了正常范围 (B)心理异常是个体主观上的不适应 (C)心理异常是个体脑功能活动紊乱 (D)心理异常是个体的脑器

12、质性病变 2007下98、正常与异常心理的标准化区分原则包括( AB)。 (A)内省经验标准 (B)社会适应标准 (c)人格的稳定性 (D)主客观相统一 2007上(二)44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是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的(B)。 (A)社会性原则(B)心理学原则(C)人类学原则(D)统计学原则 2007上(二)45日常生活中,用悲伤的语调诉说令人愉快的事情表明(C)。 (A)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不统一(B)人格相对稳定性受到了破坏 (C)心理活动失去了协调一致性(D)社会适应功能受到严重损害,第三节 常见异常心理症状,认 知 障 碍,感知 障碍 思维 障碍 注意与 记忆障碍 自知力障碍,感觉障碍 知

13、觉障碍 感知综合障碍,感觉过敏 感觉减退 内感性不适,错觉 幻觉,思维形式思维 思维内容障碍,思维奔逸、思维迟缓、思维贫乏、思维松弛、破裂性思维、 思维不连贯、思维中断、思维插入和思维被夺、思维云集、 病理性赘述、病理性象征性思维、语词新作、逻辑性倒错性思维,注意障碍 记忆障碍 智能障碍 精神发育迟滞 痴呆,记忆增强 记忆减退 遗忘 错构 虚构,妄想(关系妄想、被害妄想、特殊意义妄想、 物力影响妄想、夸大妄想、自罪妄想、疑病妄想、 嫉妒妄想、钟情妄想、内心被揭露感) 强迫观念 超价观念j,认知障碍的分类,辨析:不容易区分的概念,真性幻听 vs 假性幻听 真性幻听:多为言语性幻听,也就是说其内容

14、多为言语性质,就像平常人说话一样,有节奏、语音、语调等的变化,见于多种精神疾病。 假性幻听:和前者的主要区别是所谓“听”到的声音是直接在脑内呈现的,不是通过听觉器官听到的。 内感性不适vs内脏性幻觉 内感性不适:身体里面性质不清楚.部位也不具体的不适感特点:定位不明确,性质不清楚甚至多变,不易与躯体疾病所引起的症状区分。 内脏幻觉:患者对躯体内部某一部位或某一脏器的一种异常知觉体验。如感到肠扭转、肺扇动、肝破裂、心脏穿孔、腹腔内有虫爬行等。特点:定位明确,性质怪异,缺乏相应的躯体表现。,辨析:不容易区分的概念,疑病观念 vs 疑病妄想 疑病观念是一种超价观念,是在一定现实基础上形成的,患者担心

15、或相信罹患严重躯体疾病。 疑病妄想是毫无根据的坚信自己患了某种严重躯体疾病或不治之症,是内容荒谬的,坚信不疑的思维。 二者在表现很相似,但区别就在于:前者内容是有现实基础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理解或解释。后者是没有现实基础,是荒谬的,无法解释或理解。 前者见于神经症,后者见于精神分裂症。 疑病妄想vs内脏性幻觉 疑病妄想常常是继发于内脏性幻觉的,就是说先有内脏性幻觉-我的肝腐烂了,再有疑病-我的肝有病,并对此坚信不疑。 内脏性幻觉是知觉,是患者的主观体验,疑病妄想是思维,是对主观体验作出的主观判断。,辨析:不容易区分的概念,强迫 有强迫和自我反强迫同时存在 例如每天洗手100次,总觉得洗不干净,

16、明知道没必要,还是忍不住不停的洗手 强制性思维 vs 强迫观念 相同点:都是求助者不能自控的思维。 不同点: 强制性思维量大而杂,混乱,内容一般不重复。 强迫观念具体,一般在同一时刻只有一种,反复出现。,2010上 33、思维奔逸是一种( C )障碍。 (A)思维内容 (B)思维逻辑 (C)思维联想 (D)思维定势 2010上 74、临床上最常见的幻觉是( D )。 (A)幻味 (B)幻触 (C)幻视 (D)幻听 2010上90、强制性思维的主要特点是( AD )。 (A)思潮大量涌现并不受意愿支配 (B)某种观念反复出现无法摆脱 (C)思维内容与环境保持联系 (D)思潮的内容往往杂乱多变 2

17、010上(二级)54、思维贫乏和思维迟缓的一个重要鉴别点是( A )。 (A)语速是否减慢 (B)话语是否中断 (C)语句是否通顺 (D)话语是否流畅 2010上(二级)74、意识清楚时出现的谈话内容缺乏逻辑性,可能是( D )。 (A)思维松弛 (B)思维不连贯 (C)思维中断 (D)破裂性思维 2009上74把与自己本无关系的事情认为有关,这种临床表现最可能出现于( C )。A被害妄想 B钟情妄想 C关系妄想 D夸大妄想 2009上(二)32体内有性质明确、部位具体的异常知觉,属于( C )。 A内感性不适 B非真实感 C内脏性幻觉 D被洞悉感 2009上(二)90原发性妄想的形式包括(A

18、 D )。 A妄想知觉 B过程性妄想 C妄想幻觉 D突发性妄想 2008下(二)102、原发性妄想的形式包括( BC ) A、妄想感觉 B、妄想知觉 C、妄想心境 D、妄想焦虑,2008下50、无对象性的知觉是( A ) A、幻觉 B、错觉 C、妄想 D、谵妄 2008下51、如果出现注意范围缩小、主动注意减弱,这可能是( C ) A、注意减弱 B、自知力不完整 C、注意狭窄 D、内心被披露感 2008下101、思维形式障碍包括( BD ) A、强迫观念 B、思维插入 C、思维鸣响 D、思维贫乏 2008下(二)51、违背本人意愿地在脑海中涌现出大量观念,这种症状可能是( C ) A、破裂性思

19、维 B、强迫观念 C、强制性思维 D、超价观念 2008下(二)101、关于思维鸣响,正确的说法包括( AD ) A、它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幻觉 B、认为别人能知道自己没表达的思想 C、它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妄想 D、能听到自己头脑中思维活动的内容 2008上51有嫉妒妄想的人可表现为( A )。 A坚信配偶不忠 B见到他人强于自己而生气 C痴迷某种观念 D想象他人强于自己而生气 2008上102痴呆是一种( AB )。 A智能障碍 B后天获得的损害 C意识障碍 D先天获得的损害 2008上(二)49、思维鸣响属于( D ) (A)思维障碍 (B)注意障碍 (C)情感障碍 (D)感知障碍,2008上(

20、二)50、语词杂拌在意识障碍情况下出现称为( C ) (A)破裂性思维 (B)思维散漫 (C)思维不连贯 (D)思维中断 2007下46、非现实感属于( B )。 (A)感觉功能障碍 (B)感知综合障碍 (C)思维功能障碍 (D)思维综合障碍 2007下 99、强迫观念的主要表现是( A C)。 (A)某种观念或概念反复出现在脑海中 (B)不受意愿支配的思潮涌现在脑海中 (C)知道没有必要并努力摆脱但无法摆脱 (D)内容与周围环境无任何联系杂乱多变 2007下(二)45、关于思维形式障碍,正确的说法是( A )。 (A)影响妄想患者认为自己的思维受外力控制 (B)破裂性思维患者联想松散并伴有意

21、识障碍 (C)思维插入患者的部分思维活动受意愿支配 (D)思维云集患者的部分思维活动受意愿支配 2007下(二)99、语词新作是(AD )。 (A)精神分裂症的一种常见症状 (B)强迫性障碍的一种常见症状 (C)指患者主动用一些普通词句或动作表示特殊含义 (D)指患者自己创造一些文字或符号并赋予特殊含义 2007上(二)99对超价观念正确的描述是(ABD )。 (A)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错误观念 (B)它的发生常常有一定的事实基础 (C)通常不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D)多见于心因性精神障碍患者,2007上45、“思维内容障碍”不包括( B )。 (A)强迫观念(B)音联义联 (C)妄想 (D)

22、超价观念 2007上46、区分真性幻觉和假性幻觉的依据是( B )。 (A)幻觉体验的形式 (B)幻觉体验的来源 (C)产生幻觉的器官 (D)产生幻觉的原因 2007上99、妄想是( AC ) (A)是一种思维内容障碍,表现为脱离现实的病理的思维 (B)是一种思维内容障碍,表现为夹杂不必要细节的思维 (C)一种建立在毫无根据设想基础上并违背逻辑的思维 (D)一种表现为用普通概念来表示某些特殊含义的思维 2007上(二)46不通过相应的感觉器官感知到的幻觉是(C)。 (A)原始幻觉(B)功能性幻觉(C)假性幻觉(D)心因性幻觉 2007上(二)48注意减弱和注意狭窄的区别是(B)。 (A)注意减

23、弱多见于智能障碍 (B)注意减弱多见于神经衰弱 (C)注意狭窄有被动注意减弱 (D)注意狭窄有注意力不集中 2007上 (二)98“感知综合障碍”包括(ACD)。 A.感知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时产生变形 B.感觉到有人在监视或威胁自己的安全 C.感觉周围事物像 “水中月”、“镜中花” D.感觉到自己的面孔或体形改变了形状,情绪障碍,2009上90抑郁发作的特点是( AC )。 A情绪低落 B思维混乱 C动作减少 D感觉过敏 2009上(二)54情感反应与现实刺激的性质不相称,这种表现可出现于( C )。A情感淡漠 B意志增强 C情感倒错 D意志减退 2009上(二)74抑郁状态和较轻度的意志缺乏

24、都可以出现意志减退它们的区别是( C )不同。 A主动性缺失程度 B行为减少程度 C内心的情感感受 D被动性的表现 2008下102、情感低落的表现包括( ABD ) A、自我评价过低 B、自信心不足 C、内心体验缺乏 D、愉快感缺失 2008上50感觉减退多见于( A )。 A抑郁状态 B感染后虚弱状态 C睡眠障碍 D精神运动性抑制 2007下(二)46、情感迟钝的主要表现是( C ). (A)对周围的事情漠不关心 (B)表情呆板缺乏内心体验 (C)正常的情感反应量减少 (D)见于精神分裂症衰退期,意志行为障碍,2010上(二级)90、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的表现包括( ACD )。 (A)行

25、为增多 (B)意志减退 (C)行为可理解 (D)动作有目的 2008上52违拗是一种( B )。 A认知功能失调 B意志行为障碍 C人格结构变化 D精神运动兴奋 2008上(二)101、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的特点包括( AB ) (A)动作和行为无目的 (B)行为杂乱无章难以理解 (C)动作和行为可理解 (D)行为的增加与环境一致 2007下(二)98、精神运动性抑制包括( ACD )。 (A)强迫动作 (B)意志减退 (C)被动性服从 (D)抑郁性木僵,精神分裂症及其他妄想性障碍 心境障碍 神经症 应激相关障碍 人格障碍及性心理障碍 心理生理障碍 癔症,第四节 常见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及其

26、它妄想性障碍,精神分裂症:以精神活动的不协调或脱离现实为特征, 病因未明。 青春型、偏执型、紧张型、单纯型 偏执性精神障碍:以系统妄想为突出临床表现的精神性 障碍,病因不明。 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有的患者临床表现以精神分裂症性 症状为主。,2008上(二)102、精神分裂症的特点是(ABD ) (A)精神活动的脱离现实 (B)多起病于青年和壮年 (C)智能受损往往较严重 (D)患病期间自知力丧失 2007上(二)47“精神分裂症”的主要表现是(D)。 (A)一组神经功能的障碍(B)患病期自知力尚完整 (C)情绪和情感接近现实(D)精神活动脱离了现实,心境障碍,躁狂发作:情绪高涨、思维奔逸、精神

27、运动性兴奋。 抑郁发作(抑郁症):情绪低落、思维缓慢、语言动作减少和迟缓。 双向障碍:情绪高涨和情绪低落交错发作。 持续性心境障碍:持续性并常有起伏的心境障碍,每次 发作极少严重到足以描述为轻躁狂, 甚至不足以达到轻度抑郁。,神经症,恐怖症:场所恐怖、社交恐怖、特定恐怖 焦虑症:惊恐障碍(急性焦虑发作)、广泛性焦虑障碍 (慢性焦虑症) 强迫性障碍:强迫思维、强迫行为 躯体形式障碍:躯体化障碍、疑病症、躯体形式的植物功能紊乱、躯体形式的疼痛障碍 神经衰弱:以脑和躯体功能衰弱为主要特征,2010上(二级)120、各种神经症的共同特征是( ACD )。 (A)都属于心因性障碍 (B)具有躯体机能障碍

28、且是器质性的 (C)都不是应激性障碍 (D)具有人格特质基础而非人格障碍 2007上47、神经症的躯体形式障碍包括没有器质性病变基础的(C ) (A)痉挛发作 (B)感觉缺失 (C)心因性背痛 (D)发作性夜惊,应激相关障碍,2010上105、适应障碍在发病时间上的特点是( AD )。 (A)通常在遭受生活事件后1个月内起病 (B)通常在遭受生活事件后数小时内起病 (C)病程一般不超过3个月 (D)病程一般不超过6个月 2007下49、良好的生物调节系统功能可以防止或降低应激引起的( B )。 (A)认知功能失调 (B)躯体化的症状 (C)人格结构变化 (D)心理冲突强度,人格障碍,人格障碍,

29、偏执性人格障碍 分裂样人格障碍 反社会性人格障碍 冲动性人格障碍 表演性人格障碍 强迫性人格障碍 焦虑性人格障碍 依赖性人格障碍,2010上(二级)33、焦虑性人格障碍的主要表现是(D )。 (A)过分要求严格与完美 (B)过分感情用事或夸张 (C)不能独立地解决问题 (D)习惯性夸大潜在危险 2008下(二)52、以过分要求严格与完美为主要特征的人格障碍是( B )人格障碍 A、焦虑性 B、强迫性 C、偏执性 D、分裂样 2007下(二)47、焦虑性人格障碍的主要表现是( D ). (A)过分要求严格和完美 (B)过分感情用事或夸张 (C)不能独立地解决问题 (D)习惯性夸大潜在危险,心理生

30、理障碍,进食障碍:神经性厌食(可危及生命)、神经性贪食、神经性呕吐 睡眠障碍:睡眠量、质的异常及睡眠时发生某些临床症状。失眠症、嗜睡症、某些发作性睡眠异常情况(如睡行症、夜惊、梦魇等),2007下47、梦游属于( C )。 (A)分离性障碍 (B)转换性障碍 (C)睡眠障碍 (D)运动障碍,癔 症,分离性障碍(解离障碍,癔症性精神障碍):癔症性意识障碍、情感爆发、癔症性假性痴呆、癔症性遗忘、癔症性身份障碍、癔症性漫游、癔症性精神病等 转换性障碍(癔症性躯体障碍):运动障碍(瘫痪、僵直或角弓反张、失音症、缄默症)、感觉障碍(半身痛觉消失,手套、袜套感觉消失;癔症性视觉障碍弱视、失明突然发生,经治

31、疗突然正常;听觉障碍;梅核症咽部异物感) 癔症的特殊表现形式:流行性癔症或称癔症的集体发作,第五节 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第一单元 心理健康的描述性定义 心理健康: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定义为: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 具体表现: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2008下(二)103、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认定的心理健康的标志包括( AB ) A、适应环境 B、有幸福感 C、追求第一 D、受到赞扬,第五节 心理健康与心理

32、不健康,第二单元 评估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许又新:评估心理健康的三个标准 体验标准:以个人的主观体验和内心世界作为衡量心理健康的标准。 良好心情-心情愉快;适度的自我控制与调节;适度的紧张;积极主动 自我评价-恰当的自我评价;有自知之明 操作标准:也叫效率标准,指用观察、实验和测量等方法,衡量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效应。 包括:心理学标准(心理的效率) 社会标准(社会功能):工作、学习效率和人际关系 发展标准:纵轴。向较高水平发展的可能性大,有使可能性变成现实的切实可行的行动措施,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二、郭念锋: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 心理活动强度:对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健康 心理活动耐受力:对慢而长的精

33、神刺激耐受健康 周期性节律:节律紊乱,心理健康 意识水平:注意水平,心理健康 暗示性:暗示性,心理健康 心理康复能力:康复能力健康 心理自控能力:自控能力健康 自信心:自信心健康 社会交往:接触不良 健康 环境适应能力:适应性健康,2010上(二级)75、根据许又新的发展标准,评估心理健康水平时应该对个体心理发展状况进行( D )分析。 (A)项目 (B)横向考察 (C)背景 (D)纵向考察 2009上104郭念锋提出的评估心理健康水平的标准包括(BD )。 A心理活动的灵活性 B自信心 C神经活动的平衡性 D暗示性 2009上(二)104影响人的心理活动强度的因素包括( ABC )。 A认识

34、水平 B生活经验 C性格特征 D事件性质 2008下52、在郭念锋评估心理健康水平的十个标准中,将个体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定义为( B ) A、情绪易感性 B、心理活动的强度 C、情绪的阀限 D、心理活动耐受力 2008上(二)103、许又新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包括( ABC ) (A)体验标准 (B)操作标准 (C)发展标准(D)内省标准 2007下100、评估心理健康的十个标准包括( ACD )。 (A)心理活动的强度 (B)心理冲突的类型 (C)环境适应的能力 (D)心理自控的能力,第五节 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第三单元 相关概念的区分及内涵 一、概念的区分 “正常”和“异常”,是标明和

35、讨论“有病”或“没病”等问题的一对范畴。而“健康”和“不健康”,是另外一对范畴,是在“正常”范围内,用来讨论“正常” 的水平高低和程度如何。 从临床心理学角度出发,把人的全部心理活动,划分为“健康的心理”、“不健康的心理”和“精神障碍”三大类,并分别使用“健康心理”,“不健康心理”,“异常心理”这三个概念来表达。,自知力/求助行为,2009上117心理异常包括( AD )。 A确诊的神经症 B严重心理问题 C一般心理问题 D各种人格障碍 2008下103、精神分裂症患者通常会表现出( AC ) A、自知力受到破坏 B、智能低下 C、精神活动不协调 D、意识障碍 2008上103正常心理中,心理

36、不健康包括( AD )。 A严重心理问题 B各种神经症 C各种人格障碍 D可疑神经症 2007上(二)100不健康心理活动是(BCD )。 (A)静态失衡的心理过程 (B)动态失衡的心理过程 (C)丧失常规功能的心理活动(D)偏离健康常模的心理活动,第七节 关于健康心理学,工作领域 躯体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 防御压力和治疗反应性心理障碍中的心理学问题 培养和建立健康生活方式中的心理学问题 一、躯体疾病患者的心理特点: 对客观世界和自身价值的态度发生改变 患者把注意力从外界转移到自身的体验和感觉上 情绪低落 时间感觉发生变化 精神偏离日常状态 二、心理学对躯体疾病治疗的意义

37、生理、心理、社会功能三个层面的好转。 关于身心疾病。,2008上104躯体疾病患者的一般心理特点包括( ABD )。 A对自身价值的态度变化 B注意力集中在自身体验上 C对客观世界的态度不变 D时间感觉发生变化 2008上(二)51、健康心理学侧重于研究( A ) (A)伤害身体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心理活动 (B)会造成心理活动异常的各种内在机制 (C)心理因素引发的躯体疾病的诊断治疗 (D)各种心理活动基本规律和普遍性原则 2007下(二)100、健康心理学的工作领域包括( CD )。 (A)心身疾病的诊断 (B)心身疾病的治疗 (C)治疗反应性心理障碍中出现的心理学问题 (D)培养和建立健康生

38、活方式时的心理学问题 2007上10l、刚出现的“心理不健康状态”若自然发展其结果可能是(ABD )。 (A)部分人的不良情绪因迁延时间久而泛化 ()部分人三个月内有可能出现了自行缓解 ()部分人很快就可出现严重的躯体性疾病 ()部分人成为神经衰弱或神经症的易感者,第六节 心理不健康状态的分类,第一单元 概述 一、用途 1、咨询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区分 2、进行合理的临床诊断 3、限定心理健康咨询范围 4、咨询方案的制定 5、疗效评估 6、心理健康问题的深入研究 7、职业培训 8、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9、自我心理保健的需要 二、效度 :1、症状学效度 2、预测效度 3、结构效度,2010上119、

39、与心理不健康有关的人口学因素可包括( AD )。 (A)文化程度 (B)性格特点 (C)动机水平 (D)生活方式 2007下101、寻找造成个体心理不健康状态的原因时,应该考虑( ABCD)。 (A)人口学因索 (B)个性心理特征 (C)社会适应状况 (D)身体健康水平,第七节 心理不健康状态的分类,第二单元 心理不健康的分类 心理问题:由现实因素激发,持续时间较短,情绪反应能在理智控制之下,不严重破坏社会功能,情绪反应未泛化。 严重心理问题: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因素激发,初始情绪反应剧烈、持续时间长久、内容充分泛化。 神经症性的心理问题:介于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之间。接近神经衰弱或神经症,或为

40、早期阶段。,2010上91、严重心理问题的特点包括( ABD )。 (A)内容充分泛化 (B)可具有较剧烈的初始情绪反应 (C)没有人格缺陷 (D)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因素激发 2010上(二级)59、心理冲突的变形是( D )。 (A)道德性的 (B)精神病性的 (C)现实性的 (D)神经症性的 2007上100、严重心理问题诊断要点包括( ACD ) ()痛苦由比较强烈的现实刺激引起 (B)痛苦情绪产生以后持续半年以上 ()痛苦情绪的反应对象已经被泛化 ()痛苦情绪对社会功能有一定影响 2007上(二)49根据A. Lewis(1967)对焦虑的症状学描述,其特点是(D)。 (A)对过去的后悔

41、(B)对现实的恐惧 (C)对过去的怀念(D)对未来的恐惧,第八节 压力与健康,第一单元 从心理学角度看压力 一、压力的定义: 1-压力是客观事件对个体的刺激, 2-压力是压力源及环境条件变化对主体提出的要求和个体对它的反应. 二、压力源的种类: 1.生物性压力源 2.精神性压力源 3.社会环境性压力源 :这是一组直接阻碍和破坏个体 社会需求的事件。社会环境性的压力源,分为两大类:(1)纯社会性的(2)由自身状况造成的人际适应问题。 压力源多是综合性的,错误的认知结构是深层的心理性压力源 三、压力源的评测: 社会再适应量表 日常生活中小困扰的测量 知觉压力的测评 四、压力的内省经验 双趋冲突 趋

42、避冲突 双避冲突 双重趋避冲突,2010上(二级)105、研究发现,人的健康状况与生活中小困扰的( AD )有关。 (A)出现频率 (B)变化 (C)出现顺序 (D)强度 2009上55一组直接阻碍和破坏个体生存与种族延续的事件是( B )。 A灾难性压力 B生物性压力源 C叠加性压力 D精神性压力源 2009上(二)33因社会交往不良而形成的压力源属于( B )。 A生物性压力源 B社会性压力源 C精神性压力源 D混合性压力源 2009上(二)55一般单一性生活压力的后效是( D )。 A灾难性的 B有延缓作用的 C高强度的 D有积极作用的 2008下53、人的内心冲突及与之相伴随的情绪体验

43、是心理学意义上的(A ) A、压力 B、适应 C、冲突 D、情绪 2008下104、社会环境性压力源的种类包括( AB ) A、纯社会性问题 B、人际适应问题 C、自然条件改变 D、物理属性改变 2008下(二)104、压力源的性质包括( AC ) A、生物性的 B、叠加性的 C、社会性的 D、灾难性的 2008上(二)52、一般单一性生活压力对人( C ) (A)是完全负面的 (B)有很大破坏性 (C)可有积极作用 (D)没有明显影响 2007下48、从心理学角度看,压力是( B )。 (A)良好的人际关系 (B)外部事件引发的一种体验 (C)适当的工作能力 (D)外部事件对人的直接作用力,

44、第八节 压力与健康,2009上33强大自然灾害后的心理反应可以经历以下阶段( C )。 A警觉期恢复期康复期 B警觉期搏斗期恢复期 C惊吓期恢复期康复期 D惊吓期衰竭期恢复期 2009上75“灾难症候群”是指( B )。 A经历破坏性压力后的心理反应 B经历强大自然灾害后的心理反应 C由破坏性压力造成的各种疾病 D由强大自然灾害造成的各种疾病 2008下54、个体对事件的实际反应取决于经过中介系统的增益或消解后,压力的( B ) A、稳定程度 B、相对强度 C、主要特点 D、本质属性 2007下(二)49、在适应压力过程的搏斗阶段上( D )。 (A)心理能量消耗大于生理能量消耗 (B)生理能

45、量消耗大于心理能量消耗 (C)生理生化指标的恢复是一种实质恢复 (D)生理生化指标的恢复是一种表面现象 2007上48、压力叠加的形式可以是( C)。 (A)单一性 (B)破坏性 (C)继时性 (D)促进性,2010上75、生物调节系统功能状态好,可以减轻压力后果的( D )。 (A)行为反应程度 (B)情绪化症状 (C)错误认知程度 (D)躯体化症状 2010上106、面临压力时,人的认知系统对局面的控制类型包括(BC)控制。 (A)人格的 (B)认知的 (C)环境的 (D)适应力 2010上(二级)91、在压力作用后,出现滞后型临床症状,是由于潜在的模糊观念( ABD )。 (A)因类似情

46、境出现而被还原 (B)因被赋予新意义而明朗化 (C)再次发生效用并重新隐藏了起来 (D)再次发生效用并表现在临床相上 2009上(二)117进行心理干预时,心理咨询师应该观察和分析求助者( ABC )。 A症状的性质 B已具备的中介系统 C压力的来源 D已掌握的知识体系 2008下(二)53、咨询中,有时会让求助者确定生活中哪些事件超越了自己的应对能力,这种工作叫做( A ) A、知觉压力测评 B、重大生活事件评估 C、情绪体验测评 D、生活小困扰的评估,2008下(二)54、近年来许多研究显示,在社会支持系统中,压力的有效缓冲器是( D ) A、较少的社交活动 B、现代化的家庭居住条件 C、

47、较多的家庭成员 D、亲密的和可信任的关系 2008上(二)104、压力造成的临床相包括( BD ) (A)压力源的性质 (B)滞后型症状 (C)对压力的响应 (D)及时型症状 2007下(二)101、认知系统作为压力中介系统的具体作用是( BD )。 (A)建立亲切和可信任的关系 (B)评估压力的性质及可控度 (C)对人格特征进行重新塑造 (D)影响人对行为的自我控制 2007上49、压力作用于个体后会经过( B )系统的增益或消解。 (A)认知、情绪、意志 (B)认知、免疫、社会 (C)免疫、情绪、人格 (D)社区、家庭、学校 2007上(二)101认知系统在压力应对中的作用是(BD)。 (

48、A)建立亲切和可信任的关系 (B)评估压力的性质及可控度 (C)对人格特征进行重新塑造 (D)影响人对行为的自我控制,变态心理和健康心理学综合练习,1、关于变态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 ) A.以异常情绪过程为对象 B.以变态心理的发生过程为对象 C.以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为对象 D.以错误认知结构为对象 2、精神分析理论关于变态心理的解释,下列基本命题中正确的是( ) A.意识与潜意识同样重要 B.性的冲动是神经症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 C.“超我”与神经症无关 D.心理过程主要是意识的,C,B,70,3、下列说法中符合弗洛伊德关于“力比多”的看法的是( ) A.自出生起到发展结束有

49、不确定的发展阶段 B.是心理活动的动力 C.不一定是人类的生物本能 D.人格结构的核心 4、下列说法中不符合弗洛伊德关于“心理结构”看法的是( ) A.人的心理结构具有层次性 B.潜意识层占据的心理空间大于意识层 C.由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构成 D.“力比多”决定了人的心理结构,B,D,71,5、下列说法中符合弗洛伊德关于“防御机制”的表述是( ) A.是“超我”的活动机制 B.是一种压抑或克制的能力 C.绝大部分“防御机制”具有积极意义 D.是后天训练出来的一种能力 6、关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依据,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以强迫症和癔症为研究基础 B.缺乏严格的实验研究 C.以研

50、究潜意识为出发点 D.以研究自我概念为主要内容,B,D,72,7、行为主义心理学介入变态心理学的早期记载是( ) A.从现象学角度描述异常心理与行为 B.巴甫洛夫用高级神经活动学说说明了人类的异常心理现象 C.从纯心理学和精神病学角度说明异常心理 D.通过意识分析来说明异常心理现象 8、区分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方法不包括( )区分法 A.常识性 B.非标准化 C.标准化 D.半标准化,B,D,73,9、关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研究的一般技术路线,说法正确的是( ) A.通过动物实验的结果,进而演绎和推论人的心理过程 B.以一种动物为实验对象,并与其他动物的实验结果相比较 C.通过人的行为功能实验,推

51、论动物的心理现象 D.以人为实验对象,研究其行为与思维的关系,A,74,10、下列描述中不属于以“标准化标准”判断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主要内容的是( ) A.从精神医学角度看,将心理异常理解为古怪无效的观念或行为 B.从统计学角度看,将心理异常理解为某种心理现象偏离了统计常模 C.从心理学角度看,将心理异常视为个性心理特征与他人不一致 D.从社会学角度看,将心理异常理解为对社会准则的破坏,C,75,11、下列说法中不符合“心理学标准”判断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原则的是( ) A.主-客观世界统一 B.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 C.个人理想与他人理想一致原则 D.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12、下列不属于“

52、标准化区分”法的是( ) A.医学标准 B.伦理学原则 C.内省经验标准 D.社会适应标准 13、咨询师掌握心理异常症状是为了( ) A.诊断精神障碍和进行治疗 B.鉴别精神障碍和非精神障碍 C.对精神病患者进行心理咨询 D.对变态人格进行有效咨询,C,B,B,76,14、( )不属于特殊条件下的幻觉类型 A.心因性幻觉 B.功能性幻觉 C.假性幻觉 D.思维鸣响 15、“思维贫乏”和“思维迟缓”两个症状的鉴别要点之一,是前者( ) A.在回答问题时的语速明显减慢 B.在回答问题时的语言中断 C.在回答问题时的语速加快 D.在回答问题时内容极为简单 16、思维内容障碍的类型不包括( ) A.强

53、迫观念 B.音联义联 C.妄想 D.超价观念,C,D,B,77,17、关于“强迫观念”和“强制思维”的临床意义,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强迫性穷思竭虑属于强制思维 B.强制性思维多见于精神分裂症,强迫观念多见于强迫症 C.强迫性怀疑属于强制思维 D.强迫性对立属于强迫观念 18、关于“痴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多数是非器质性的能力明显受损 B.常伴有精神和行为异常 C.分析综合判断推理能力下降 D.绝大多数是器质性的,B,A,78,19、下列说法不符合“自知力完整”含义的是 ( ) A.患者对自己精神病态的认识和批判能力 B.不能主动叙述自己的病情和接受治疗 C.可以随病情的演

54、变而发生变化 D.通常能认识到自己的不适应性 20、弗洛伊德认为梦境是( ) A.性本能挣脱意识禁锢后的变相宣泄,具有临床诊断价值 B.意识层面的自我表达 C.心理结构的写照 D.意识功能的表现,B,A,79,21、患者对他人的要求作出完全相反的动作,叫( ) A.被动性违拗 B.被动性服从 C.主动性违拗 D.主动性服从 22、“特殊意识状态”指的是( ) A.一般意识 B.觉醒 C.催眠 D.睡眠 23、关于“精神分裂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是一组精神性障碍症候群 B.患病期的患者基本丧失自知力 C.患者的情绪、情感及行为极其脱离现实 D.自己的内部世界与外部客观世界保持一致,

55、C,D,D,80,24、常见的人格障碍类型不包括( ) A.偏执型人格 B.内向型人格 C.反社会型人格 D.强迫型人格 25、衡量心理健康的标准必须( ) A.是与心理健康无关的因素 B.是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的因素 C.只能与心理因素正相关 D.只能与心理因素负相关 26、许又新综合考察心理健康的标准不包括( ) A.操作标准 B.体验标准 C.统计学标准 D.发展标准,B,B,C,81,27、评估心理健康水平的十标准是由( )提出来的 A.许又新 B.郭念峰 C.钟友彬 D.李心天 28、心理咨询工作关注来访者是否“有病”,是为了( ) A.选出有精神病的人作为自己的工作对象 B.选出没有

56、精神病的人作为自己的工作对象 C.选出有精神疾病的人,永远不把他们作为自己的工作对象 D.以是否“有精神疾病”作为心理健康的指标,B,B,82,29、下列说法中不符合“一般心理问题”的界定的是( ) A.不良情绪持续一个月或间断地持续两个月仍不能自行化解 B.产生内心冲突,并因此而体验到不良情绪 C.情绪反应已经泛化 D.不良情绪的激发因素仅局限于最初事件 30、关于严重心理问题,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多数情况下,会短暂地失去理性控制 B.较为强烈的、对个体威胁较大的现实刺激 C.心理冲突是道德性的 D.持续时间可在一年以上,两年以下,C,D,83,31、假如发生了某个生活事件,在( )情

57、况下我们可能体验到压力 A.忽略了事件的存在 B.对事件漠不关心 C.抱怨事件给自己带来麻烦 D.对事件一无所知 32、“腹背受敌”说的是( ) A.双趋冲突 B.双避冲突 C.趋避冲突 D.双重趋避冲突 33、我们往往用“四面楚歌”来形容( ) A.单一性压力 B.同时叠加性压力 C.继时性叠加压力 D.破坏性压力,C,B,B,84,34、“失魂落魄”的状态,意味着个体处于灾难综合征的( ) A.初始期 B.惊吓期 C.恢复期 D.康复期 35、塞利提出的适应压力的第三阶段( ) A.警觉阶段 B.搏斗阶段 C.衰竭阶段 D.恢复阶段 36、关于滞后型临床症状,不正确的是( ) A.压力初次

58、经由认知系统处理时,形成意义模糊的观念并积存起来 B.当类似事件出现时,积存的观念被激活并还原为其原来的意义 C.原先模糊的观念在事件中被明朗化 D.明朗化的观念对个体再次发生作用而形成临床症状,B,C,B,85,多选: 1、关于社会人群的心理活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有正常和异常心理活动两个方面 B.精神异常群体的比例较小 C.精神障碍者的心理活动是全部异常的 D.正常和异常心理活动是可以转换的 2、精神分析理论对心理异常现象的看法是( ) A.心理健康的充分和必要条件是个体要合理地度过“性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 B.性心理发展受挫,就会造成性心理的“退化”或发展“固着” C.性心理的“退化”或“固著”,会造成为了人格的变态和心理异常 D.在性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上,接受的刺激太多或者太少,都会使其发展受到挫折。,ABD,ABCD,86,3、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和评价弗洛伊德,他的主要历史功绩有( ) A.坚定地抵制宗教思想和支持人本主义思想 B.用“力比多”这一生物本能,代替上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