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 第7课《戊戌变法》课件2 华东师大版第五册_第1页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 第7课《戊戌变法》课件2 华东师大版第五册_第2页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 第7课《戊戌变法》课件2 华东师大版第五册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7课 戊戌变法,戊戌旧梦已成烟, 谁识当年场上客?,有 感 世间无物抵春愁, 合向苍昊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 天涯何处是神州。,谭嗣同,思考:为什么会出现秀才老师、举人学生这一奇特现象? 它折射出当时中国思想界怎样的发展状况?,康有为,梁启超,儒学,西学,康梁维新思想,民族危亡,继承改造,名儒朱九江,早期维新思想,维新思想来源,问:说说这左右两边的图片分别反映了哪两个重要历史事件?它们之间有何关联?,“拒和、迁都、练兵、 变法”,练习与测评:,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中提出: “下诏鼓天下之气, 迁都定天下之本, 练兵强天下之势, 变法成天下之治。” 这四项建议,你认为最根本的是哪一条?为什

2、么?,“核心是变法。 甲午战争击碎了国人对以练兵制器为核心的洋务自强的憧憬。 维新派知识分子认识到中国积弱的根源在于封建制度落后,学习西方的改革必须由器物层次深入到制度层次。 拒和、迁都、练兵只是应对败局的权宜之计,根本之途是变法图强,揭开序幕公车上书,“公车上书失败”,诱因,维新运动的开始,中国要不要变法? 依据是什么?,如果要变, 要把中国变成什么样的国家?,如何变? 速变?还是渐变?,维新思想内容,祖宗之法 不可变,荣禄蜡像,康有为铜像,“祖宗之法 不可变” 荣禄,祖宗之法以治祖宗之地。 今祖宗之地不能守,何有 于祖宗之法! 康有为,救亡图存的需要,祖宗之法不可变,驳斥,变法依据,康熙帝

3、,雍正帝,孔子,“今西人有上议院、下议院,即孔子之制。” 康有为全集第二集,托古改制的素王 倡导民权的圣人,材料一 常州学派的健将刘逢禄认为左氏春秋中的义法、凡例皆出自刘歆伪造,他说:“余年十二读左氏春秋,疑其书法是非多失大义。” 常州学派史学思想研究 材料二 (刘歆阐释左氏春秋是)“以其非博之学,欲夺孔子之经,而自立新说以惑天下。”“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材料三 康有为隐以改复原教之路得自命,作伪经考。其貌似孔也,其心则夷也。 叶德辉叶吏部与刘先端黄郁文两生书 问: (1)据材料一、二,指出康有为与刘逢禄相比其观点的异同之处。

4、 (2)谈谈你对材料三中叶德辉观点的认识。,孔子学说的改造,祖宗之法不可变,驳斥,变法依据,救亡图存的需要,鲁迅先生说严复“毕竟是做过天演论的”。一个“做”字,入木三分地刻划出严复翻译此书的良苦用心。 问:严复的“良苦用心”是什么?,严复像,-“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赫胥黎: 进化论与伦理学,作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试申其义”,“人类进化之主动力,在于互助,不在于竞争,如其它之动物者焉。” 孙中山全集第2卷,探究: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本来是生物界的进化法则,把它扩展到人类社会你认为合适吗?为什么? 在当时苦难的中国引进这一思想有必要吗?为什么?,孔子学说的改造,优胜劣汰的天道,祖宗

5、之法不可变,驳斥,变法依据,救亡图存的需要,问:阅读下文,思考梁启超从什么角度论证变法的必要性、合理性?,印度大地最古之国也,守旧不变,夷为英藩矣。突厥地跨三洲,立国历千年,而守旧不变,为六大国执其权分其地矣。波兰为欧西名国,政事不修,内讧日起,俄普奥相约,择其肉而食矣。中亚洲回部,素号骁悍,善战斗,而守旧不变,俄人鲸吞蚕食,殆将尽之矣。 自大彼得游历诸国,学习工艺,归而变政,后王受其方略,国势日盛,辟地数万里也。 今夫德列国分治,无所统纪,为法所役,有若奴隶,普人发愤兴学练兵,遂蹶强法霸中原也。 今夫日本幕府专政,诸藩力征,受俄德美大创,国几不国,自明治维新,改弦更张,不三十年,而割我台湾也

6、。 变法通议,外国兴亡的经验:变则兴,不变则亡,孔子学说的改造,优胜劣汰的天道,外国兴亡的借鉴,祖宗之法不可变,驳斥,变法依据,救亡图存的需要,维新思想内容 一要变!依据!,一分析论证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可行性,经济,04,05,维新思想内容二:推进现代化,设计维新变法的目标与维新思想的特点,“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变法通议(主张改革教育制度和政治制度) 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为中国致弱之根源,君权与民权合,则情易通,议法与行法分,则事易就,二者斯强矣。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国者何?积民而成也。国政者何?民自治其事也。爱国者何?民自

7、爱其身也。故民权兴则国权立,民权灭则国权亡。为君相者务压民之权,是之谓自弃其国。为民者而不务各伸其权,是之谓自弃其身。故言爱国必自兴民权始.,梁启超:汉制博士与议郎议大夫同主论议,国有大事,则承问,即今西人议院之意。 变法通议,议郎,兴民权尊君权,启蒙思想,倡西学保孔教,民权,中西,中国要不要变法? 依据是什么?,如果要变, 要把中国变成什么样的国家?,如何变? 速变?还是渐变?,“固知法当变,但一二百年之成法一旦能遽变乎?”,荣禄蜡像,康有为铜像,材料1,“守旧不可,必当变法;缓变不可,必当速变;小变不可,必当全变” 上清帝第六书,材料2,“变则强,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则仍亡。” 变法通

8、议,为开启民智,转变世风,宣传维新思想,维新派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思考,欲兴民权,宜先兴绅权;欲兴绅权,宜以学会为之起点自时务学堂、南学会既开后,湖南民智骤开,士气大昌,人人皆能言政治之公理,以爱国相砥砺,以救亡为己任,其英俊沉毅之才,遍地皆是。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病”与“药”分别指什么? (2)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其核心思想。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宣传其政治主张的方式及其影响,(1)“病”:奴隶性;“药”:自由。 (2)核心思想:兴民权,救亡图存。 (3)方式:办学会、建学堂、创报刊、写文章等。 影响:促进了思想启蒙;激发了爱国热情;推动

9、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兴办学堂,培养新式人才,译著书籍,寻找变法依据,创办报刊,制造变法舆论,组织学会,聚集维新力量,南梁北严,推进维新宣传组织,戊戌变法时期学会、学堂、报馆分布示意图,1897年底, 全国出现讲求维新变法的 政治性学会33个 新式学堂17所 报刊19种,思考: 从受众角度考虑,这些宣传方式能达到速变、全变的目标吗?,思想权威孔子,政治权威皇帝,持续上书寻求皇帝支持,著书立说改造儒学,加速维新,材料1,材料一: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 瓜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 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国惶,不知死所。,材料2,材料二:乱机遍伏,即无强敌之逼, 揭竿斩木,也可忧危。” 。

10、,材料3,材料三: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 而不可得矣”,近代西学传播渠道与维新思想宣传方法,走向高潮戊戌变法,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即“戊戌变法”。 (注:国是,即国家大计),如果你生活在那个时代,有记者采访你,请你对变法内容作一评价,你会怎么说?,思考,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利于知识分子议政,提高行政效率,减少财政开支 。,有利于西学的传播和国民素质的提高,有利于解放思想,转变世风,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和交通通讯的发展,推动国家财政规范化管理。,有利于提高军队作战力,增强国防,“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戊戌政变记)。”你认为当时国

11、人的反应会是这样吗?,思考,文悌(注:清末官吏,满洲正黄旗人)告康有为,谓:“勿徒欲保中国,而置我大清於度外。”是时满人反对变法之意态极鲜明。 钱穆国史纲要 “当时会试举人辇彀下者将及万人,皆与八股性命相依,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凡被殴击。”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光绪帝颁布的诏书,除了湖南巡抚陈宝箴还能认真执行外,其他地方督抚,都对变法阳奉阴违,甚至托词抗命。如两江总督刘坤一和两广总督谭钟麟在6、7月间“谕令筹办之事,竟无一字复奏”。 中国近代史,社会各界反应,担忧,维新人士,有识之士,外国舆论,赫德,颂扬,震惊,枪决,疑虑,满清贵族,诋毁,会试举人,痛恨,地方官员,搁置,

12、对于变法诏令,两江总督刘坤一给手下指示: “可办办之,否则静候参处。” 问:以刘坤一为代表的大多数地方官员在静候什么呢?,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戊戌六君子,失败结局戊戌政变,维新运动的过程,“举子士人的登场,不同于三十年来主持洋务的达官们,他们在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更明显地标志着世风和士风的变化。”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1,三、维新运动意义,四、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维新变法如昙花一现般地消失了,但一场进步的改革为什么会失败呢,一百年来无数学者文人都在探讨,请问你有何见解?,思考,a 戊戌政变,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陈夔龙梦焦亭杂记 b (废除八股取士,使)“举国守旧迂谬之人,失其安身立命之业,自是日夜相聚,阴谋与新政为敌”。 变法内容 陈夔龙梦焦亭杂记 c 在戊戌期间,康广仁曾批评其兄康有为:“规模太大、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动太大。” 变法策略 李书源、管书合洋务派与戊戌维新运动 h 政变之总原因,盖出于光绪帝之怯懦,无权无勇,积威所施,不克自拔,慈禧以玩偶视之,一有异动,则随其喜怒而置焉! 萧一山清代通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