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在酒楼上》_第1页
鲁迅《在酒楼上》_第2页
鲁迅《在酒楼上》_第3页
鲁迅《在酒楼上》_第4页
鲁迅《在酒楼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鲁迅 在酒楼上,.,学习要点,1、了解鲁迅的生平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吕纬甫的思想及通过他反映的的鲁迅的思想。,.,鲁迅生平和思想,1881年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与其胞弟周作人以“周氏兄弟”而闻名于“五四”时期。 1898年(17岁)到南京求学期间,读到严复译述的赫胥黎的天演论,受到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影响。,.,1902年(21岁)到日本学医,想用新的医学来促进国人对“维新”的信仰。 幻灯片“砍头”和弃医学文 所以我们的第一要着,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他们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鲁迅:呐喊自序,.,与周作人合译有域外小说集(

2、1、2),著有人之历史、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科学史教篇等论文。 1912年应蔡元培邀请,赴南京任教育部部员,后随临时政府赴北京,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袁世凯复辟后,沉浸于古籍。 1918年,发表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在1925年前后的“女师大事件”和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中,鲁迅受到极大的震动与挫折。1926年离开北京。 1927年前后,在厦门大学和中山大学任教,9月到上海。 1936年10月病逝于上海。,.,鲁迅作品,3部小说集: 2部现实题材作品集呐喊、彷徨 1部历史题材作品集故事新编。 2部散文集: 野草、朝花夕拾 16部杂文集: 热风、华盖集、坟、华盖集续编、而已集

3、、三闲集、二心集、伪自由书、南腔北调集、准风月谈、集外集、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拾遗。,.,鲁迅的思想,1、对国民的看法和对国民性的批判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2、绝望和反抗绝望的生命意识 从进化论到阶级论,从绅士阶级的逆子贰臣进到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真正友人,以至于战士。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序言,彷徨:收入鲁迅先生1924年至1925年间创作的短篇小说11篇。鲁迅先生自己说,彷徨中的小说“技术虽然比先前好一些,思路也似乎较无拘束,而战斗的意气却冷得不少”。,1、对家

4、族制度和礼教的彻底揭露和批判。 2、对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以及对改造国民性问题的关注。 3、对大变革时期几代知识分子道路和命运的探讨。,一、农民:阿Q正传、祝福、风波 二、知识分子:孔乙己、故乡、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1、“看/被看” “吃/被吃”的情节模式 示众 狂人日记、阿Q正传、药、祝福、 孔乙己、肥皂、长明灯、铸剑 2、“归乡”模式:离去归来再离去的情节模式 伤逝、祝福、故乡、在酒楼上、孤独者,.,周作人:“最富鲁迅气氛的小说”。 钱理群:鲁迅艺术水准最高的“诗化小说”之一。 叶兆言:在酒楼上不是鲁迅最有名的小说,但却是鲁迅最好的小说。,.,本篇1924年2月完成,最初发表于19

5、24年5月上海小说月报第十五卷第五号。 这是一篇描写新知识分子内心世界的小说。,.,小说写于1924年2月16日,收入彷徨集中。1924年的思想界正处于“五四退潮期”,各种保守和反动势力猖獗,新文化势力分化,“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历了一回同一战阵中人们还是会那样”(鲁迅自选集自序)。这位清醒的“中国文化的守夜人” 一时看不清历史发展的前景,不得不面对“成了游勇,布不成阵”的现实,于是有了精神上的“寂寞”、“彷徨”之感,正如他在题彷徨诗中所写的:“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小说中的“我”外出旅行,回到了家乡,也到了S城,在物是人非的“

6、一石居”酒楼楼上,“我”巧遇了也是归乡的旧同窗、旧同事吕纬甫。,.,阅读后思考,文中通过吕纬甫之口,交代出他回乡办的哪两件事情?,在酒楼上,吕纬甫向“我”叙说了两个让人伤感的小故事,一是为童年时死去的小弟弟迁坟,一是为先前邻居的女儿顺姑送剪绒花。这两个小故事和吕纬甫自己的经历故事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大故事。,.,阅读后思考,吕纬甫回乡办的这两件事情办得如意吗?你觉得这两件事,是不是都是很无聊的事情?,.,这两件事他都办得不如意。小弟弟的墓找到了,但掘开一看,“什么也没有”,连“最难烂的头发”也不见踪影了,但他还是迁了点原处的土埋在父亲的坟旁。母亲叫他给阿顺送剪绒花,因为阿顺小时候羡慕别

7、的孩子戴剪绒花,“自己也想有一朵,弄不到,哭了。哭了小半夜;就挨了他父亲的一顿打,后来眼眶还红肿了两三天”。然而这次吕纬甫从外省特意买来剪绒花找她时,她却早已离开人世,便把剪绒花送给了妹妹阿昭(虽然 “我实在不愿意送她”),为的是回家后好骗母亲“阿顺见了喜欢的了不得。”,.,1、吕纬甫是一个善良、诚恳的人,这两件都是“无聊的事情,等于什么也没有做”,但他却都做得很尽心。他为什么要尽心于这种“等于什么也没有做”的事呢?吕纬甫已在政治上变得颓唐了,但从他做这两件小事来看,他还是一个善良、诚恳的人。,.,在迁葬的过程中,他辛辛苦苦地在雪地里忙碌了大半天,如果仅仅是为了骗骗母亲,他无须这般一丝不苟。兄

8、弟之情、母子之情,令他尽职地完成“迁葬”。送剪绒花的事亦是如此:一是为母亲,这是母亲的心愿;二是为阿顺,如他所言:“为阿顺,我实在还有些愿意出力的意思的”。因为往昔阿顺招待他吃荞麦粉温馨的记忆,吕纬甫不能忘怀,他希望送去剪绒花作为报答和弥补。吕纬甫心地善良、诚恳待人的品质,在处理这两件小事的过程中,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阅读后思考,文中通过吕纬甫之口,交代出他以前是一个怎样的人?做了哪些激进的事情?现在又在从事什么工作?他的人生态度发生了怎样的转变?(用书中的词语来说说),.,吕纬甫曾经是一个很激进的青年,他在求学时和同学一起到城隍庙去拔过神像的胡子,还因为激烈地争论改革中国的方法“以

9、至于打起来”。而他现在从事的工作,在私塾里授课,讲诗经、孟子、女儿经这些代表封建传统礼教的东西。 吕纬甫的人生态度由狂热而失望,由激进而消沉、落拓,屡遭挫折后却变得一蹶不振,凡事“敷敷衍衍”、“模模胡胡”、“随随便便” 。,2、吕纬甫是由激进转消沉的人,在酒楼上塑造了辛亥革命后彷徨乃至没落的知识分子形象。主人公吕纬甫颓唐消沉,感到人生就像苍蝇绕圈:“停在一个地方,给什么来一吓,即刻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他从前也曾是个敏捷精悍、热心改革的青年,但经过太多挫折,发现年轻时的梦想无一实现,因而也就对一切都“敷敷衍衍”、 “模模胡胡”、“随随便便”起来。,.,鲁迅对青年的针砭,像吕纬

10、甫这样由狂热而失望,由激进而消沉、落荒,在当时的青年中并不罕见,鲁迅坦然承认,自己也曾一度颓唐。在两地书中他对此作了精当的剖析:“中国青年中,有些很有太急的毛病因此,就难以耐久(因为开首太猛,易将力气用完),也容易碰钉子,吃亏而发脾气,此不佞所再三申说者也。”他因而主张改革者“要缓而韧,不要急而猛。”吕纬甫的悲剧中正蕴含着他对忽而狂热、忽而消沉的青年们的批评。,既然小说中的主要情节都是鲁迅自己的经历,那么,鲁迅自己是吕纬甫的主要模特儿,吕纬甫是鲁迅“事实的自叙传”,也就没有什么可以疑问的了。 (胡尹强破毁铁屋子的希望),鲁迅一直在探索主体渗入小说的形式。在酒楼上与孤独者中,他又做了这样的尝试:

11、小说中的叙述者“我”与小说人物(吕纬甫与魏连殳)是“自我”的两个不同侧面或内心矛盾的两个侧面的外化,于是,全篇小说便具有了自我灵魂的对话与相互驳难的性质。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3、他既糊涂又清醒,吕纬甫虽浑浑噩噩度日而无力自拔,但他同时也是十分清醒的,充满自责。他说:“我有时自己也想到,倘若先前的朋友看到我,怕会不认我做朋友了。然而我现在就是这样。”他甚至尖刻地讽刺自己:“我在少年时,看见蜂子或蝇子停在一个地方。给什么来一下,即刻飞去了,但是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便以为这实在很可笑,也可怜。可不料现在我自己也飞回来了,不过绕了一点小圈子。”,.,提醒知识分子不可重蹈

12、覆辙,吕纬甫说的很坦诚,很符合实际,却也很痛心。他显然不满于这样的人生,但他的人生却确实是一种蜂子或苍蝇飞旋似的悲剧。由于他的头脑很清醒,对于自己这种可悲的人生有着深切的认识,这就更加深了心灵的痛楚。鲁迅在对吕纬甫这类知识分子悲剧人生的展示中,提醒当时的知识分子,不可重蹈他的覆辙。,.,小结,鲁迅在这篇小说中回顾了吕纬甫由满腔革命热情到意志消沉的历史过程,生动地展示出,许多中国知识分子在革命运动之后没有寻找到正确的道路,在强大的封建势力面前,处于一种孤独无奈,寻找出路而不得的迷惘消沉状态。彷徨扉页上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题辞,在酒楼上小说的题旨正与这样的题辞相呼应。,.,鲁迅对

13、其态度?,.,吕纬甫形象的意义,吕纬甫形象深刻的认识意义:留下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落潮的时代烙印;反映了“五四运动”落潮时期一般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客观上提出了“知识分子问题”。,.,“我”与吕纬甫 “我”是一个“漂泊者”,仍然怀着年青时的梦想,还在追寻,因此依然四处奔波,但他却苦于找不到精神的归宿。 吕纬甫在现实的逼压下,已不再做梦,回到了现实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一个大地的“坚守者”。他关注的、所能做的,都是家族、邻里生活中琐细的,却是不能不做的小事情,而且不可避免的,还要作出许多妥协。,作品详析,.,小说主题 通过主人公吕纬甫的自述,反映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落潮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面

14、貌,描绘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躁动与安宁”、“创新与守旧”两极间摇摆的生存困境。 “我”与吕纬甫是鲁迅的两个不同侧面或内心矛盾的两个侧面的外化,全篇小说具有自我灵魂的对话与相互驳难的性质,是鲁迅精神气质在小说里的投射,反映了鲁迅本人当时的精神状态。,作品详析,.,周作人评此篇为“最富鲁迅气氛”的小说 钱理群最富鲁迅气氛的小说: 所谓“鲁迅气氛”,主要是指鲁迅的精神气质在小说里的投射。 (1)鲁迅小说的“自我辩驳”的性质,这是反映了鲁迅“多疑”思维的特点。他对自己拥有的全部观念、情感、选择,都要加以“多疑”的审视。他总是同时观照、构想两个(或更多)不同方向的观念、命题或形象,不断进行质疑、诘难,在

15、肯定与否定之间不断往复,在旋进中将思考引向深入与复杂化。 对“漂泊”与“坚守”的往返质疑,.,(2)鲁迅情感与精神气质的复杂与多层次性。同时兼具稽康、阮籍式的愤激、冷峻与刘伶式的颓唐、放达的,一面激烈地反叛旧礼教,一面又是“守礼”即坚守基本的人伦,如对父母的孝,子女的爱的。 既有“漂泊”情怀,又有浓浓的人情味,受到思乡的蛊惑。 小说的复调性,作品详析,(3)鲁迅小说的多重底蕴:他不仅关注人的历史与现实的命运,更进行人的存在本身的追问。具有生命哲学的意味。 如对“漂泊者”、“坚守者”生命形态的审视,.,这部小说中的“鲁迅气氛”,作品详析,鲁迅精神气质:往返质疑、情感复杂激荡、思考生存本质、反抗绝

16、望的挣扎 因此小说有一种无可排解的苦楚,一种刻骨铭心的漂泊感,一种根深蒂固的犹疑,体验到无处不在的生命的虚无和孤寂,但仍与虚无和孤寂进行战斗的精神。,.,艺术特色,1、独特的视角:关注“病态社会”里的人的精神 “病苦”。 吕纬甫在颓唐消沉中逐渐消磨生命。,.,艺术特色,2、“离去归来再离去”的模式(归乡模式) “北方固不是我的旧乡,但南来又只算是一个客子,无论那边的干雪怎样纷飞,这里的柔雪又怎样的依恋,于我都没有什么关系了。”,.,表现的是一种无家可归、无可附着的漂泊感。它表明了中国新知识分子与乡土 “在而不属于”的关系,在“躁动与安宁”、“创新与守旧”两极间摇摆的生存困境。在这背后,隐藏着鲁

17、迅内心的绝望与荒凉,何处才是心灵安宁、安身立命的归宿呢?苏轼云“此心安处是吾乡”,但何时才能心安?,.,3、主体渗入小说的形式:叙述者“我”与小说人物“吕纬甫”是“自我”的两个不同侧面或内心矛盾的外化。小说具有自我灵魂的对话与相互驳难的性质。 4、景物描写富含深意:我告别了吕纬甫,和他背道而驰,“独自向着自己的旅馆走,寒风和雪片扑在脸上,倒觉得很爽快”。有一种和昔日消沉的自我告别、决绝,在绝望中抗争的意味。,.,“我”来到“一石居”时,正值严寒季节,然而从窗口看废园,那里“几株老梅竟斗雪开着满树的繁花,仿佛毫不以深冬为意;倒塌的亭子边还有一株山茶树,从暗绿的密叶里显出十几朵红花来,赫赫的在血中

18、明得如火,愤怒而且傲慢”用这样一种充满象征的景物描写,抒发“绝境中的奋力抗争”、“逆境中坚韧不屈的反抗”、“愤世嫉俗”等复杂心情。,.,何谓“鲁迅气氛”,所谓“鲁迅气氛”是指鲁迅的精神气质对其小说的投射,是一种深刻的绝望(对现实的绝望以及对绝望的怀疑),也是一种坚韧的探索对人的生存境遇、个体价值及国民劣根性的追问等等。 鲁迅小说的创作基调的“忧愤深广”,表现为深沉蕴藉,透露出一种“苦的寂寞”,流露出内心的绝望与苍凉,这就是通常所理解的“鲁迅气氛”。,.,在酒楼上的“鲁迅气氛”,阴郁、落寞、清冷的整体氛围(体现在景物描写和人物心绪的渲染上) 吕纬甫身上投射出的鲁迅式矛盾的纠结缠绕,一种自我灵魂的对话与相互驳难,反映出思考深入导致的灵魂之痛。 绝望及对“绝望”的抗争我与另一个消沉自我背道而驰,毅然走向“远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