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史讲座_第1页
物理学史讲座_第2页
物理学史讲座_第3页
物理学史讲座_第4页
物理学史讲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物理学史讲座 -十大物理学家,高一物理组,1999年12月,物理学世界(Physics World)杂志在世界第一流物理学家中间做了一次民意测验,询问在物理学中做出最重要贡献的五位物理学家的名字。在收到的表格上,共有61位物理学家被提及。,那么,物理学史上最伟大的物理学家都有谁呢?,爱因斯坦以119票高居榜首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Albert Einstein,1879年3月14日-1955年4月18日),举世闻名的德裔美国科学家,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爱因斯坦1879年生于德国乌耳姆 ,1900年毕业于苏黎世工业大学,并入瑞士籍。1905年获苏黎世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在伯尔尼专利局

2、任职。苏黎世工业大学、布拉格德意志大学教授。1913年返德国,任柏林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长和柏林大学教授,并当选为普鲁士科学院院士。1933年因受纳粹政权迫害,迁居美国,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教授,从事理论物理研究,1940年入美国国籍。,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思想家。作为物理大师,他是19和20世纪之交物理学革命的发动者和主将,是现代科学的奠基者和缔造者。他的诸多科学贡献都是开创性性的和划时代的。按照现今的诺贝尔科学奖评选标准,他至少应该荣获六次以上物理学奖(狭义相对论、布朗运动理论、光量子理论、质能方程、广义相对论,以及固体比热的量子理论、受激辐射理论、玻色-爱因斯坦统计

3、、宇宙学等)。爱因斯坦在物理学家心目中的威望和位置遥遥领先。,牛顿紧随其后得96票 。,牛顿(Newton 1643-1727), 1643年1月4日,生于英格兰林肯郡的一个小镇乌尔斯索普。,1661年以减费生的身份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1664年成为奖学金获得者,1665年获学士学位。,在这段学习过程中,牛顿掌握了算术、三角,学习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理,读了开普勒的光学,笛卡儿的几何学和哲学原理,伽利略的关于两门新科学的谈话和数学证明 ,R.胡克的显微图集,还有皇家学会的历史和早期的哲学学报等。牛顿在巴罗的门下学习,是他学习的关键时期,巴罗比牛顿大12岁,精于数学和光学,他对牛顿的才华极为赞赏

4、,他认为牛顿的数学才能超过自己。 16651666年伦敦大疫。剑桥离伦敦不远,为恐波及,学校停课。牛顿于1665年 6月回到故乡乌尔斯索普。,就在16651666年这两年之内,他在自然科学领域内思潮奔腾,才华迸发,思考前人从未思考过的问题,踏进前人从没涉及到的领域,创建了前所未有的惊人业绩。1665年初他创立级数近似法以及把任何幂的二项式化为一个级数的规则,同年11月,创立微分;次年 1月,研究颜色理论;5月,开始研究积分。这一年内,牛顿还开始想到研究重力问题,得出万有引力定律。牛顿一生的重大科学思想是在他青春年华、思想敏锐短短两年期间孕育、萌发和形成的。 1669年10月27日,巴罗便让年仅

5、26岁的牛顿接替他担任卢卡斯讲座的教授。1672年起他被接纳为皇家学会会员,1703年被选为皇家学会主席直到逝世。,牛顿一生的重要贡献是集16、17世纪科学先驱们成果的大成,1686年,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问世,从而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把天地间万物的运动规律概括在一个严密的统一理论中,这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历史中第一次理论的大综合。 以牛顿命名的力学是经典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基础,也是现代工程力学以及与之有关的工程技术的理论基础。这一成就,使以牛顿为代表的机械论的自然观,在整个自然科学领域中取得了长达两百年的统治地位。,麦克斯韦(67) ,列第三位。,麦克斯韦(James Clerk Maxw

6、ell,18311879) ,英国物理学家,他的父亲原是律师,但其主要兴趣是制作各种机械和研究科学问题,他这种对科学的强烈爱好,对麦克斯韦一生有深刻的影响。,麦克斯韦是19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经典电动力学的创始人,统计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麦克斯韦1831年出生于爱丁堡,16岁时进入爱丁堡大学,三年后转入剑桥大学学习数学,1854年毕业并留校任教,两年后到苏格兰的马里沙耳学院任自然哲学教授,1860年到伦敦国王学院任教,1871年受聘筹建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并任第一任主任。1879年在剑桥逝世。,于1864年发表了著名的电磁场动力学理论的论文,将所有电磁现象概括为一组偏微分方程组,建立

7、了第一个完整的电磁理论体系,不仅科学地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而且揭示了光、电、磁现象的本质的统一性,从而创立了经典电动力学,继牛顿之后,完成了物理学史上的又一次大综合。这一理论自然科学的成果,奠定了现代的电力工业、电子工业和无线电工业的基础。 麦克斯韦还在气体运动理论、光学、热力学、弹性理论等方面有重要贡献。,在其短暂的生涯( 18311879 )中,麦克斯韦迈出了物理学中从未有人走过的最重要的几步,他的成就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可以和爱因斯坦相比拟,甚至难以想象,如果不是受到麦克斯韦工作的启发,爱因斯坦会取得那么巨大的成功。 爱因斯坦在自传中说:“在我求学的时代,最吸引人的题目就是麦克斯韦的理论

8、”,“特殊的相对论起原于麦克斯韦的电磁场方程”。1931年,在纪念麦克斯韦诞辰100周年时,爱因斯坦把麦克斯韦的电磁场贡献评价为“自牛顿时代以来物理学所经历的最深刻最有成效的变化。”,玻尔(47) ,位列第四。,玻尔(Niels Henrik David Bohr,18851962), 丹麦物理学家,哥本哈根学派的创始人,1885年10月7日生于哥本哈根。,1903年入哥本哈根大学数学和自然科学系,主修物理学。1907年以有关水的表面张力的论文获得丹麦皇家科学院的金质奖章,并先后于1909年和1911年分别以关于金属电子论的论文获得哥本哈根大学的科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随后去英国学习,先在剑桥

9、汤姆生主持的卡文迪什实验室,几个月后转赴曼彻斯特,参加了以卢瑟福为首的科学集体,从此和卢瑟福建立了长期的密切关系。 1913年玻尔任曼彻斯特大学物理学助教,1916年任哥本哈根大学物理学教授,1917年当选为丹麦皇家科学院院士。1920年创建哥本哈根理论物理研究所,任所长。1922年玻尔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23年接受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和剑桥大学名誉博士学位。1937年5、6月间,玻尔曾经到过我国访问和讲学。1939年任丹麦皇家科学院院长。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丹麦被德国法西斯占领。1943年玻尔为躲避纳粹的迫害,逃往瑞典。1944年玻尔在美国参加了和原子弹有关的理论研究。1947年丹麦政府为

10、了表彰玻尔的功绩,封他为“骑象勋爵”。1952年玻尔倡议建立欧洲原子核研究中心(CERN),并且自任主席。1955年他参加创建北欧理论原子物理学研究所,担任管委会主任。同年丹麦成立原子能委员会,玻尔被任命为主席。,玻尔从1905年开始他的科学生涯,一生从事科学研究,整整达57年之久。他的研究工作开始于原子结构未知的年代,结束于原子科学已趋成熟,原子核物理已经得到广泛应用的时代。他对原子科学的贡献使他无疑地成为20世纪上半叶唯一与爱因斯坦并驾齐驱的、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 玻尔是量子力学中著名的哥本哈根学派的领袖。他以自己的崇高威望在其周围吸引了国内外一大批杰出的物理学家如海森伯、狄拉克、玻恩、

11、泡利、约尔旦等 ,创建了哥本哈根学派。他们创建了量子力学的基础理论。,爱因斯坦与玻尔围绕关于量子力学理论基础的解释问题,开展了长期而剧烈的争论,但他们始终是一对相互尊敬的好朋友。玻尔高度评价这种争论,认为它是自己“许多新思想产生的源泉”,而爱因斯坦则高度称赞玻尔: “作为一位科学思想家,玻尔所以有这么惊人的吸引力,在于他具有大胆和谨慎这两种品质的难得融合;很少有谁对隐秘的事物具有这一种直觉的理解力,同时又兼有这样强有力的批判能力。他不但具有关于细节的全部知识,而且还始终坚定地注视着基本原理。他无疑是我们时代科学领域中最伟大的发现者之一。”,此外、海森伯(30)、伽利略(27)、费曼(23)、狄

12、拉克(22)、薛定谔(22)、卢瑟福(19)等出现在前10名中。,狄拉克(Dirac,1902-1984)出生于英格兰西南部的布里斯托尔,是20世纪一位大物理学家,关于他的故事很多。比如:有一次狄拉克在普林斯顿大学演讲。演讲完毕,一位听众站起来说:“我有一个问题请回答:我不懂怎么可以从公式2推导出来公式5。”狄拉克不答。主持者说:“狄拉克教授,请回答他的问题。”狄拉克说:“他并没有问问题,只说了一句话。”这个故事所以流传极广是因为它确实描述了狄拉克的一个特点:话不多,而其内含有简单、直接、原始的逻辑性。一旦抓住了他独特的、别人想不到的逻辑,他的文章读起来便很通顺,就像“秋水文章不染尘”,没有任

13、何渣滓,直达深处,直达宇宙的奥秘。,狄拉克最了不起的工作是1928年发表的两篇短文,写下了狄拉克方程,这个简单的方程式是惊天动地的成就,是划时代的里程碑,它对原子结构及分子结构都给予了新的层面和新的极准确的了解。没有这个方程,就没有今天的原子、分子物理学与化学。没有狄拉克引进的观念就不会有今天医院里通用的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不过此项技术实在只是狄拉克方程的一项极小的应用。,狄拉克方程“无中生有,石破天惊”地指出为什么电子有“自旋”,而且为什么“自旋角动量”是1/2而不是整数。初次了解此中奥妙的人都无法不惊叹其为“神来之笔”,是别人无法想到的妙算。当时最负盛名的海森伯看了狄拉克的文章,无法了解狄拉

14、克怎么会想出此神来之笔,于1928年5月3日给泡利写了一封信描述了他的烦恼:“为了不持续地被狄拉克所烦扰,我换了一个题目做,得到了一些成果。”,海森伯(WernerKarlHeisenberg 19011976)德国理论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第一种有效形式(矩阵力学)的创建者。,海森伯1901年12月5日生于维尔兹堡,出身于一位教古希腊语言的中学教师家庭,从小就受到家庭在古代文学方面的熏陶。1920年中学毕业,进慕尼黑大学学习理论物理学,他在慕尼黑大学时,在索末菲(Sommerfeld)指导下学习理论物理学。1923年在那里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然后,他到哥廷根大学深造,成为玻恩教授和希尔伯特教授的学

15、生,备受玻恩教授赏识。,据玻恩回忆:“海森伯是我所能想象的最敏锐和最有能力的合作者”,“要跟上年青人,这对我一个上了年纪的人来说是很困难的”。 1924年,海森伯开始在哥廷根大学讲课。两年后成为哥本哈根大学的讲师。在那里,由洛克菲勒基金发给薪水,在玻尔的指导下进行研究。1927年,年仅26岁的海森伯回到德国担任莱比锡大学的理论物理学教授,一直到1941年。,1941年至1945年间,他在德国柏林大学担任物理学教授兼任凯泽威廉(Kaiser-wihelm)物理学研究所所长。1946年他再度到哥廷根大学担任物理学教授并兼任哥廷根的普朗克物理学研究所所长,一直到1958年。在此期间,1955至195

16、6年还兼任圣安德勒斯大学革福特(Gifford)讲座讲师,1955年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58年至1970年,在德国慕尼黑担任物理学与天体物理学的普朗克研究所所长兼慕尼黑大学教授。1970年以后成为上述研究所的荣誉退休所长。 1932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金于1933年授予海森伯,因为他创立了量子力学(矩阵力学)。它导致了氢的同素异形形式的发现。此外,他还获得许多其他方面的奖励。 1976年2月1日海森伯教授与世长辞,终年75岁。,海森伯在物理学中的主要成就是和别的学者一起创立了量子力学,发现了测不准原理,第一个提出基本粒子中的同位旋概念。 海森伯于1925年七月在德国物理学杂志上发表第一

17、篇关于矩阵力学的论文,题目是关于运动学和动力学的量子力学解释。海森伯认为量子力学的问题不能直接用不可观测的轨道来表述,应该采用跃迁几率这类可以观测的量来描述。接着,海森伯就和玻恩、约尔旦一起进行研究,创立了量子力学的一种表达方式矩阵力学。,1927年海森伯首先提出了测不准原理,他在原子核物理学一书中提出:“有两个参数:微观粒子的位置和速度,可以确定该微观粒子的运动。不过,任何时候也不可能同时准确地了解这两个参数。任何时候也不可能同时了解:微观粒子处于何处,以多大的速度和向哪个方向运动。如果进行实验测量,如精确地测定粒子在特定时刻所处的位置,那么运动即遭到破坏,以致以后不可能重新找到该粒子。反之

18、,如果精确地测出它的速度,那么它的位置图象就完全模糊不清。” 后来海森堡还提出,不但坐标和动量,而且方位角和角动量、能量和时间等也都是成对的测不准量。,为了表彰他在科学上的重大贡献建立量子力学,海森伯获得193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并获得普朗克奖章。 海森伯从1930年起作了长期而系统的理论和实验研究,证实了中子和中子、质子和质子、质子和中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都是相同的,是一种特殊的核力。从这个事实出发,海森伯认为质子和中子实际上是同一种粒子的两种量子状态,只是内部坐标不同,这种内部坐标被称为同位旋。 此外,海森伯还对高能粒子的碰撞作用进行过理论研究,创立了S矩阵理论。在铁磁体理论的研究方面,海森

19、伯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海森伯有一个幸福和安宁的童年。他在11岁时,曾因在欢迎摄政王路德维希(Ludwig,即后来的国王路德维希三世)访问马克西米利安高级文科中学时背诵了他母亲所写的一首小诗,而获得路德维希赠给他的一副刻有王冠的纯金饰物。家庭和生活圈子对他的熏陶不只是古典文学,还有古典音乐。他在十三四岁时,已能准确无误地看谱演奏钢琴,参加室内音乐的演奏,以至于考虑是否应该做一个音乐家,可是在那个时候,他的兴趣和未来的生活道路已经基本上确定了。,海森伯8岁时,他的家庭从维尔茨堡迁到了慕尼黑,这里虽然看不到故乡维尔茨堡那令人陶醉神往的山川河流和森林,却是他有声有色的物理学生涯的真正故乡和出发点。学

20、校的功课对他算不了什么,所以他有足够的时间按照自己的计划忙个不停。他曾和哥哥一道做了一只有0.75米长的大型军舰模型,上面装有自己制作的小炮,真的可以射击,并且是用电来触发的。在这个时期,海森伯已经深深地被自然科学特别是数学和物理学吸引住了。后来在回忆这一时期的生活时,他曾有点腼腆地说过:“我有点像个神童。”,他在14岁时,就曾帮助过家里的一位朋友准备化学博士考试中的数学问题。除了数学本身外,海森伯很早就意识到与数学紧紧联系的那些哲学问题的重要性。韦耳的空间、时间和物质那本书使他着了魔,以至他在中学毕业后就去找慕尼黑大学的数学家林德曼(Lindemann)教授讨教。林德曼拒绝了他,因为教授认为

21、读这本书已毁了他学数学的前途。后来是索末菲(Sommerfeld)教授把他的这个兴趣富有成效地引导到同物理结合起来。,1920年海森伯中学毕业后,进入慕尼黑大学学习理论物理,在索末菲的指导下,海森伯很快就进入当时物理学研究的前沿,表现出出众的才华。第一学期,为了解释反常塞曼效应的谱线,他首先引进了半量子数。这需要很大胆识,当时普遍认为量子数都是整数。第二学期上流体力学课,海森伯写了一篇关于卡门涡流的绝对大小的论文,深得索末菲的赞赏,1922年6月,海森伯随索末菲到格廷根大学,参加由玻恩(Born)和夫兰克(Franck)发起的关于原子物理的讨论,这个讨论会是围绕玻尔(Bohr)的一系列关于原子

22、物理和元素周期律的演讲而展开的,在一次讨论中,当时年仅20岁的海森伯竟站起来对玻尔的某些论点提出异议,并勇敢地进行辩论。讨论结束时玻尔约他当日下午一同去散步,以便继续讨论。,这次与玻尔在散步中的长时间谈话,对海森伯启发很大,无怪乎他说,这次散步是他科学上成长的起点。 爱因斯坦和狄拉克的思考方式与研究风格,是从第一性的原理出发,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和数学演绎,来获得对物理现象的深入和全新理解。这是理论物理学家思考方式与研究风格的一种类型。而海森伯的思考方式与研究风格更接近玻尔,他们先从具体物理实验和现象的分析中发掘新的思想观念和物理原理,然后再在此基础上建立理论体系。这是理论物理学家思考方式与研究

23、风格的又一种类型。他们熟悉具体的实验现象,强调新的实验现象蕴含着新的物理,而在研究工作中往往更依赖于过去的经验、对现象的综合和物理的直觉。多数获得了实际成果的理论研究都属于这后一种类型,所以海森伯的思想和哲学在西方物理学界有很大影响。,薛定谔(18871961),奥地利理论物理学家,是波动力学的创始人。,薛定谔1887年8月12日生于维也纳一个油布工厂主的家庭,中学时就对数学、物理学和逻辑严谨的古代语法有浓厚的兴趣。19061910年,他在维也纳大学物理系学习。1910年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在维也纳大学第二物理研究所工作。1913年与科耳劳施合写了关于大气中镭A含量测定的实验物理论文,为此获

24、得了奥地利帝国科学院的海廷格奖金。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服役于一个偏僻的炮兵要塞,利用闲暇研究理论物理学。战后他回到第二物理研究所。1920年移居耶拿,担任维恩的物理实验室的助手。,1921年,薛定谔受聘到瑞士苏黎士大学任数学物理学教授,在那里工作了6年。1927年接替普朗克任柏林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同年当选为普鲁士科学院院士。1933年受德国纳粹党徒的迫害,离开苏黎士到英国任牛津大学物理学教授。同年和狄拉克一起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38年在格拉兹再度受到纳粹的迫害,于9月1日仅“带了一只小小皮箱”逃往都柏林,成为都柏林高级研究所理论物理学的领袖。在那里,他逗留了17年。在此期间,他继续从事

25、科学研究,并发表了许多论文。1956年,他回到奥地利,成为维也纳大学物理系的名誉教授。 1957年薛定谔接受了德国高级荣誉勋章。他还被许多大学和科学团体授予荣誉学位,其中包括英国伦敦皇家学会、柏林普鲁士科学院、奥地利科学院等。1961年1月4日,他在奥地利的阿尔卑巴赫山村病逝。,薛定谔实际上把几乎全部注意力都集中于理论物理学问题的研究。1924年,德布罗意首先提出了物质波理论,即一切微观粒子象光一样也都具有波粒二象性。在此基础上,薛定谔于1926年独立地创立了波动力学,提出了薛定谔方程,确定了波函数的变化规律。这与海森伯等人几乎同时创立的矩阵力学成为量子力学的双胞胎。这些理论现在已成为研究原子

26、、分子等微观粒子的有力工具,并奠定了基本粒子相互作用的理论基础。薛定谔的理论,与海森伯所发展的形式不同,这个理论的数学式子便于实际应用。尽管形式上好象两种完全不同的理论,但是薛定谔能够证明它们在数学上是等价的。薛定谔波动方程提出之后,在微观物理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薛定谔的许多科学论著中,以1927年和1928年发表的波动力学论文集和关于波动力学的四次演讲最为著名。,1944年,薛定谔还发表了生命是什么活细胞的物理面貌一书。在此书中,薛定谔试图用热力学、量子力学和化学理论来解释生命的本性,引进了非周期性晶体、负熵、遗传密码、量子跃迁式的突变等概念。这本书使许多青年物理学家开始注意生命科学中提出

27、的问题,引导人们用物理学、化学方法去研究生命的本性,使薛定谔成了今天蓬勃发展的分子生物学的先驱。 薛定谔对哲学有浓厚的兴趣。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他就深入研究过B斯宾诺莎、A叔本华、E马赫、R西蒙、R阿芬那留斯等人的哲学著作。晚年,他致力于物理学基础和有关哲学问题的研究,写了科学和人文主义当代的物理学等哲学性著作。,论文的发表,引起了知名物理学家的普遍关注,科学界把他的方程命名为“薛定谔方程”。对于薛定谔论文的反响,在原子时代的先驱者一书中有着这样的记载:“当普朗克于1926年4月接到波动力学的第一篇论文的单行本时,立即给薛定谔写信,表示赞扬,信中说:我正像一个好奇的儿童听他久久苦思的谜语那

28、样,聚精会神地拜读您的论文,并为在我眼前展现的美而感到高兴。几个星期之后,他又以极大的热情写信告诉薛定谔:您可以想象,我怀着怎样的兴趣和振奋的心情,沉浸在对这篇具有划时代的著作的研究之中,尽管现在我在这特殊的思维过程中进行得十分缓慢。爱因斯坦认为:薛定谔的构思,证实着真正的独创性。”,薛定谔方程的创立,打破了某种以往看来是十分神秘的观念,为波动力学的建立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它是量子力学中,描述运动速度远比光速小的微观粒子(如电子、质子、中子等)运动状态的基本规律,在量子力学的发展历史中,其地位如同牛顿运动定律在牛顿力学中一样的重要。,1926年,爱因斯坦在多次通信中高度评价了薛定谔的工作:“我确

29、信,通过你(指薛定谔)的关于量子条件的公式表述,你已作出了决定性的进展。”“在这些对量子规则作深刻阐明的新尝试中,我最满意的是薛定谔的表达方式。”“薛定谔的构思,证实着真正的独创性。”但是薛定谔却非常谦虚地说:建立波动力学是受到德布罗意的影响,并在给爱因斯坦的信上说:如果如果不是爱因斯坦和德布罗意的启发,如果不是德布罗意的想法的重要性,波动力学不可能建立,可能永远不会建立。,矩阵力学的创建者们,当时对薛定谔理论并不是赞赏的。海森伯在1926年的一篇论文中公开批评薛定谔的方法“并没有得到德布罗意意义上的自洽的波动理论。”泡利在一封信中说:“我越掂量薛定谔理论的物理部分,我越感到憎恶”。同样,薛定

30、谔也对矩阵力学提出了批评,可是没有拒绝海森伯的论文,而是钻研它。1926年4月,薛定谔发表了题为关于海森伯-玻恩-约尔旦的量子力学与我的波动力学的关系的论文。在这篇论文中,他证实了矩阵力学和波动力学的等价性,指出可以通过数学变换从一个理论转换到另一个理论。后来人们便将波动力学和矩阵力学合在一起,统称量子力学。,薛定谔于1926年提出其波动方程时已39岁,比起量子力学史上的其他英雄们,可谓是大器晚成(发表他们的第一篇成名论文时,爱因斯坦26岁,玻尔28岁,海森伯24岁,泡利25岁,狄拉克24岁,约当23岁,乌伦贝克和戈德斯密特分别为25和23岁),在这一点上,他倒是与其柏林大学的前任普朗克不无相

31、似。且一发而不可收,在短短不到五个月时间里,一连发表了六篇论文,不仅建立起波动力学的完整框架,系统地回答了当时已知的实验现象,而且证明了波动力学与海森伯矩阵力学的等价,令整个物理学界为之震惊。,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 18711937),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1871年8月30日生于新西兰纳尔逊, 1895年在新西兰大学毕业后,获得英国剑桥大学的奖学金进入卡文迪什实验室,成为汤姆生的研究生。1898年,在汤姆生的推荐下,担任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物理教授。1919年接替退休的汤姆生,担任卡文迪什实验室主任。1925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主席。1931年受封为纳尔逊男爵,1937年10月19日因病在剑桥逝世,与牛顿和法拉第并排安葬,享年66岁。 卢瑟福是本世纪最伟大的实验物理学家之一,在放射性和原子结构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关于放射性的研究确立了放射性是发自原子内部的变化。放射性能使一种原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