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课件之12 教学策略与课堂管理.ppt_第1页
教育心理学课件之12 教学策略与课堂管理.ppt_第2页
教育心理学课件之12 教学策略与课堂管理.ppt_第3页
教育心理学课件之12 教学策略与课堂管理.ppt_第4页
教育心理学课件之12 教学策略与课堂管理.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导入:几个教学的问题情境,学生上课睡觉,老师要他起来,他反而指责老师不会教书 老师上课时,学生偷玩飞机,全班笑成一团 学生在教学反映中提到:老师要求严格,作业太多,让他没时间学其它专长,1,本章的主要结构,2,学习目标,1、掌握教学策略的概念和课堂管理的功能 2、了解并会运用教学策略 3、了解课堂学习纪律的种类及特点,3,重点和难点,1、具体的教学策略的概念及应用,如动机激发策略、合作学习策略和课堂时间管理策略等 2、课堂管理的特点及类型 3、课堂管理的策略,4,本章的主要结构,第一节 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概述 教学准备策略 教学实施策略 教学监控策略 第二节 课堂管理,5,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概

2、述,教学策略是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在特定教学情境中为实现教学目标和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而采取的教学行为方式或教学活动方式(张大均,2005),6,教学策略具有如下特性: 指向性:教学策略针对特定的教学活动、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 综合性:不是独立的环节,由诸多环节紧密联系在一起 可操作性:能够供师生在教学中参照执行或操作的具体方案和明确具体的内容 灵活性: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对象,采用最适当的教学方法 层次性:教学目标有不同的层次,针对每一层次的目标会有相应的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概述,7,本章的主要结构,第一节 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概述 教学准备策略 教学实施策略 教学监控策略 第二节

3、 课堂管理,8,教学策略,教学准备策略,1、教学目标分析策略 2、设计教学操作策略 3、先行组织者策略 4、动机激发策略,9,1、教学目标分析策略,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预期,教学目标的分析和确立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 目标关键词化:某个关键词代替某个具体的目标(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 目标行为化:用预期学生学习之后将产生的行为变化来描述教学目标。 目标演绎:教学目标从一般教学目标到一系列特殊的学习结果,每个特殊的学习结果又与一般目标相联系。 目标演绎不提供行为产生的条件和相应的评价标准 目标演绎所描述的教学目标关注的是学生学习行为的结果 目标行为化适合低级水平的教学目标,而目标

4、演绎适合描述高级的教学目标。,10,2、设计教学操作策略,设计教学操作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确定教学目标,有序安排教学各个要素,制定教学方案的过程。包括 任务分析策略:教师在教学前,为了教学目标能够取得预期结果,需要对学生的习得能力或倾向的构成成分及其层次关系详加分析。 确定学生的起点能力:知识背景 分析中介目标:在起点和目标之间需要掌握的必要知识和技能 分析学习的支持性条件:认知策略、知识迁移,11,2、设计教学操作策略,设计教学操作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确定教学目标,有序安排教学各个要素,制定教学方案的过程。包括 课堂设计策略:针对每堂课设定的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案,包括目

5、标、动因、发展、方法、材料、总结、作业等 课堂时间的分配 学生的差异:适合大部分学生,12,3、先行组织者策略,先行组织者是指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够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 基本实施步骤如下: 呈现先行组织者 逐步分化:逐步呈现材料 逐渐细化,适用于学习上位概念 逐级归纳,适用于学习下位概念 综合贯通:帮助学生理清学习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13,4、动机激发策略,动机激发策略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如何通过合理使用各种教学手段,提高学习兴趣,维持注意的方法。 Keller提出了ARCS动机设计模式 注意(att

6、ention):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注意 切身性(relevance):教学与学生的需要动机相结合 自信(confidence):学生对成功的自信 满足感(satisfaction):学生从学习中获得满足,14,1. 动机激发的注意策略 制造冲突:与他们的知识经验矛盾;相似例证只有某一个正确 具体化:详细解释 变化:变换呈现方式、变换声调、使用图形 幽默 质疑:定期向学生提问 参与:参与课堂活动 2. 切身性策略:学习的内容在某些方面与自己密切相关,4、动机激发策略,15,本章的主要结构,第一节 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概述 教学准备策略 教学实施策略 教学监控策略 第二节 课堂管理,16,教学策略,教

7、学实施策略,1、教学言语循环策略 2、媒体-教学镶嵌策略 3、板书结构化策略 4、同辈教师策略 5、合作学习策略 6、个别化程序策略 7、探究教学策略,17,1、教学言语循环策略,区别独白言语行为和情节言语行为 独白言语:教师自己说 情节言语:教师问,学生答 将言语行为系列化 将这8个部分形成一个系列进行循环,18,2、媒体-教学镶嵌策略,媒体-教学镶嵌策略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教学结构的过程,19,3、板书结构化策略,实施板书结构化策略,教师要注

8、意 充分理解、加工教学内容 设计有利于学生记忆和思考的板书 规范操作:字迹清晰、布局合理等 板书时站在一边,尽可能接触学生的视线,20,4、同辈教师策略,同辈教师是指在各种教与学的情境中,安排一个或一组学生去帮助一个或一组学生的方法 主要有三种形式 相同的班级,优秀学生帮助较弱的学生 高年级学生辅导低年级学生 两个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帮助,21,5、合作学习策略,合作学习是几个学生组成一组在一起学习,通过合作学习小组的建立、合作学习任务的完成和合作学习的评价反馈三个方面来共同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 建构主义通常采用大量的合作学习,其理论构想是:如果学生互相讨论问题,那么他们更容易发现和理解复杂的概念

9、,22,教学中如何应用合作学习?,老师通常要教导学生一些技巧,以便他们能顺利一起工作。 这些技巧有: 积极倾听 给予清楚的解释 避免轻视别人 包容他人,23,合作学习的常见方法 学生小组-成就区分 锯分法 共同学习,教学中如何应用合作学习?,24,学生小组-成就区分,Student Teams-Achievement Divisions, STAD 每四个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他们的学习成绩、性别各不相同 教师先呈现课程,然后学生在小组内一起学习,以保证小组中的所有成员都掌握了课程。所有学生参加测验,测验时学生彼此不能相互帮助 将学生的测验分数与他们自己过去的平均成绩相比较,根据学生的进步程度

10、来决定是否给予积分 将积分汇总起来构成小组的分数。如果小组的分数达到某个标准,则可以获得奖励,25,锯分法,6个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要学习的材料被分成几个部分 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阅读自己负责的那一部分内容,然后每组中负责相同内容的成员组成专家组,共同讨论所负责的那部分内容 之后,大家分别回到各自小组中,轮流给小组中的其他成员讲授自己所负责的内容,26,共同学习,由4-5个学生构成一个异质小组,小组成员一起完成作业,然后每个组交一份完整的作业 教师根据小组完成作业的情况给予表扬或奖励,27,6、个别化程序策略,个别化程序策略是指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步调和水平学习,教师教学必须与学生的能力、需要和兴

11、趣相互匹配,并及时评估、反馈的方法,28,7、探究教学策略,探究教学是指教师不直接把构成教学目标的有关概念和认知策略告诉学生,而是创造一种教学环境,让学生通过探索发现有利于开展这种探索的学科内容和认知策略的方法,29,本章的主要结构,第一节 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概述 教学准备策略 教学实施策略 教学监控策略 第二节 课堂管理,30,教学策略,教学监控策略,教学监控策略是指在教学活动中为了保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对教学的全过程进行积极主动地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而采取的教学策略或措施。 1、课堂提问策略 2、课堂讨论策略 3、课堂时间管理策略 4、课堂强化策略,31,课堂提问策略,课堂

12、提问策略 提问时机的把握 提问内容的选择 提问前的准备状态 提问后的等待时间,32,课堂讨论策略,课堂讨论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有教育意义的、反思性的、结构化的团体交流。实施课堂讨论应注意: 合理组织课堂讨论,创造良好的讨论环境 恰当地把握讨论的时机 精心准备讨论内容,处于大多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关注每一个成员 保证讨论不偏离主题 讨论要结束时,做结论,33,课堂时间管理策略,坚持时间效益观,最大限度地降低时间的损耗 提高课堂的时间效益 把握最佳时域,优化教学教程 最佳时间是上课后5-20分钟 保持适度信息,提高知识的有效性 保证单位时间内有适度的信息量 提高学生的专注率 专注率

13、:分配时间内学生专注于某项教学活动时间所占比例 增加学生专注的时间,34,课堂强化策略,课堂强化策略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采用的,为增强学生某种课堂行为重复出现可能性的方法 可分为 言语强化 非言语强化:面部表情、声调、身体语言等 替代性强化:看到他人受强化而自己也受到强化,35,本章的主要结构,第一节 教学策略 第二节 课堂管理 课堂管理概述 课堂社会环境管理 课堂纪律的管理 课堂管理策略,36,课堂管理,课堂管理概述,1、课堂管理的定义与特点 2、课堂管理目标 3、课堂管理的内容 4、课堂管理的类型,37,1、课堂管理的定义与特点,课堂管理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教学因素而有效地实现预

14、定的教学目标的过程 课堂管理的特点 整体性:综合把握各种教学因素 协作性: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和建构 自律性:不同的课堂情境、不同的教师 创新性:面对各种差异,进行创造性的思考,38,2、课堂管理的目标,为学生争取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 争取使更多的学生投入学习 帮助学生自我管理:自主地进行学习,分配时间,教学时间,投入时间,学业学习时间,39,3、课堂管理的内容,课堂常规管理 课堂环境管理 物理环境 心理环境 课堂秩序管理 课堂活动管理,40,4、课堂管理的类型,权威型管理:要求学生绝对服从,缺乏自主性 放任型管理:不对学生施加任何干预 行为型管理:强化、期望、设置榜样等 社会型管理:课堂视为社会

15、系统,总体把握各种关系 教学型管理: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实施 沟通型管理:和谐的师生和同伴关系,41,本章的主要结构,第一节 教学策略 第二节 课堂管理 课堂管理概述 课堂社会环境管理 课堂纪律的管理 课堂管理策略,42,课堂管理,课堂社会环境管理,人际互动 师生互动:“罗森塔尔效应” 同伴互动:社会心理资源 课堂气氛 教学活动发生的心理背景 积极、消极、对抗 课堂目标结构,43,课堂目标结构:在班级中由奖赏机制决定的占主导地位的学习目标取向 竞争型目标结构 学生不断与他人比较 奖赏制度:根据学生在竞争中取得的成就 合作型目标结构 个体行为在团体获得成功的前提下才有意义 奖赏制度:合作的重要性,合

16、作行为 个人主义型目标结构 注重个人努力,而非与他人比较 奖赏制度:是否达到了教师或自己设置的目标要求,课堂社会环境管理,44,本章的主要结构,第一节 教学策略 第二节 课堂管理 课堂管理概述 课堂社会环境管理 课堂纪律的管理 课堂管理策略,45,课堂管理,课堂纪律管理,课堂纪律的概念 是指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协调学生行为,保证课堂目标的实现而制定的要求学生共同遵守的课堂行为规范 课堂纪律的分类 教师促成的纪律:教师的指导和约束下形成的纪律 集体促成的纪律:集体压力下形成的纪律 自我促成的纪律:自我约束、自我控制下形成的纪律 任务促成的纪律:以任务为导向形成的纪律 不同任务的纪律要求不同:

17、科学实验、课堂辩论、外出实习等,46,维持课堂纪律的策略 建立积极有效的课堂规则 合理组织课堂教学,维持学生的注意和学习兴趣 注意做好课堂监控 培养学生的自律品质,课堂纪律管理,47,48,本章的主要结构,第一节 教学策略 第二节 课堂管理 课堂管理概述 课堂社会环境管理 课堂纪律的管理 课堂管理策略,49,课堂管理,课堂管理策略,1、和谐沟通策略 2、团体动力课堂管理策略 3、目标导向策略 4、需求满足策略 5、果断纪律策略 6、行为矫正策略,50,1、和谐沟通策略,和谐沟通策略(effective communication)是以人本主义学派作为理论基础的,认为真正有效的管理来自于学生的自

18、制行为 具体包括 理性的信息:对事不对人,尤其是人品 教师应表达自己的感受 和学生合作 接受与承认学生的感受 教师避免直接诊断学生的缺点 适当的赞美,51,2、团体动力课堂管理策略,团体动力(group dynamics)是指团体会创造出自己的心理动力,并强烈地影响其成员的行为,即“团体动力”。 雷德和华顿提出四种策略 支持自我控制 提供情境协助:自控力差的学生需要外部协助 评价现实:对不良行为做出客观中肯的评价 诉诸“痛乐原则”:让学生认识到不良行为必定带来不愉快的后果,52,3、目标导向策略,目标导向策略(goal directed)由德雷克斯提出,他认为人的行为都受到其内在需求的驱使,不良行为也是如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