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程标准解析.ppt_第1页
化学课程标准解析.ppt_第2页
化学课程标准解析.ppt_第3页
化学课程标准解析.ppt_第4页
化学课程标准解析.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陈锴锋 陕西省山阳中学化学高级教师,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解析,一、高中化学课程为什么要改革?,国际视野中的高中化学课程: (1)、根据科学素养要求设计课程: 国际上普遍将科学素养(ScientificLiteracy)概括为三个组成部分: 对于科学知识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 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 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 各国普遍采用这一标准测度本国公众科学素养,我国也沿用此标准进行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 科学素养不仅仅是所受教育程度高低的象征,而是现代社会中人类普遍文明的标志。,努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国际理科课程改革的主流。世界各国十分重视

2、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纳入课程范畴,“科学为大众”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教育的视野从培养少数人成为科学家转向面对所有的学生 。 (2)、课程具有选择性: (3)、课程内容的组织具有不同特色: (4)、重视学习化学实验和研究方法:,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

3、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甑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以及学生的适应性。,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高中化学新

4、课程的基本特点: (1)建构有利于高中生全面发展的课程目标体系:三个阶段的中学化学课程 (2)确立了适应不同学生发展需要的高中课程体系: (3)课程内容力求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和人文性:,(4)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问题讨论:在问题情境中激发学生思考、解疑 收集信息:从多种媒体和不同场所获取知识 方案设计:针对不同任务设计有效的学习策略 合作学习:在小组活动中共同配合,互相交流 实验探究:体验探究过程,揭示化学变化的规律 调查咨询:理解化学与生活、环境和科技的关系 反思评价:反思、调整学习过程,评价学习成果 (5)提倡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纸笔测验评价、学

5、习档案评价、活动表现评价,(6)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推进新课程的实施: 强调化学实验的作用,以此作为启迪学生科学思维、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手段,并对实验室建设提出了基本要求。重视图书馆和计算机网络,进一步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还需充分关注学校的、社区的、工厂的多种资源,不断地开发、优化和利用好这些资源。 (7)采用学分管理模式,兼顾各类学生的需要:,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的重点 建构有助于高中生全面发展的课程目标体系 以往的化学课程过分关注知识与技能目标,忽视了学生运用方法解决问题和形成价值观的过程;课程要求的“统一性”掩盖了学生的差异,导致不同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难以获得良好的发

6、展。高中化学新课程立足于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方面较全面地阐述了课程目标,更好地体现了对高中生科学素养的具体要求,尤其突出了后两方面在学生未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涉及到“科学探究能力”、“问题意识”、“与人合作”、“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反思评价”、“学习兴趣”、“实践意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责任感和使命感”等目标。结合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的内容特点,课程的内容目标更为具体,可操作性更好,对有关的课程内容分别从认知性目标、技能性目标、体验性目标进行了概括

7、性的描述。,确立了适应不同学生发展需要的高中课程结构 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是高中化学课程的明显标志,它为志趣和潜能不同的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化学课程由若干模块组成,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每一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高中化学课程结构图课程内容力求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和人文性 传统的化学课程内容过于注重知识的“系统性”、“严谨性”,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与社会发展的联系、学生的学习与未来需要分离。新课程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必修课程较好地体现了初、高中阶

8、段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衔接,不仅为学生学习其他化学课程模块提供了基础,而且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对高中学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选修课程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总目标下各有侧重,设置模块内容的线索有所不同。既反映了现代化学的特点,也充分体现了化学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通过安排不同的课程模块、课程内容和学生活动,力求揭示课程的人文内涵,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与传统高中化学课程的“接受”式学习相比,新课程积极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在内容标准的“活动与探究建议”栏目中设置了大量的探究课题,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实验、调查咨询、查阅资料、

9、交流讨论等多种途径获取信息,提出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结合有关的线索做出假设和猜想,自主设计实验和其他实践活动方案,借助模型、图表、反应式和定量方法等描述化学变化过程,使学生在探究实践中获得知识和技能,体验学习化学的乐趣。,倡导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方式 与传统的轻视评价过程、关注评价结果的评价相比,化学新课程积极倡导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评价贯穿于化学学习的全过程中。提出了与新课程相应的3种评价方式,即纸笔测验评价、学习档案评价和活动表现评价。纸笔测验将重点放在考核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学习档案评价是学生自主进行的一种学习和反思的过程,学生可以从多方面收集档案的内容;活动表现评价是在学生完成一系列

10、任务(如实验、调查、设计等)的过程中进行的,它通过观察、记录来分析学生在各项学习活动中的表现。,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在各个课程模块中,突出强调了化学实验的作用,并对实验室建设提出了基本要求。在活动与探究建议中,许多案例涉及的文献资料来源于图书馆和计算机网络,这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提供了有效的途径。为帮助学生感受化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解决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课程标准从多个方面选取素材、提出课题,但还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在实践中还需充分关注学校的、社区的、工厂的多种资源,不断地开发、优化和利用好这些资源。,采用学分管理模式,兼顾各类学生的需要 一、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树立“以人

11、为本”的教育观念 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增强“学生是化学学习的主人”的意识 三、改革对学生化学学习活动评价的方法,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动因 1 新时代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 2 对化学学科教育价值的反思 3 国内化学教育的矛盾与误区 4 世界科学教育的浪潮与启示,对化学学科价值的认同,化学学科发展艰难曲折 探究属性 化学是人类文明的基石 社会属性,高中化学新课程有什么特点?,(1)用课程标准代替教学大纲,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允许编写出版符合课程标准有自己特色的不同版本的教材,供学校选用。 (2)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

12、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三维学习目标。 (3)系统设计中学化学课程。初中进行化学启蒙教育;高中用模块制代替分段式课程结构,在保证基础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可选择的课程模块,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课程内容体现基础性、时代性与选择性。 (4)倡导多样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5)倡导促进学生发展的多样评价方式。 (6)为教师创造性的发挥提供条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的比较,必修模块,选修模块 (6 X 36 课时),化学1(36课时) 认识化学科学 化学实验基础 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化学2(36课时) 物质结构基础

13、化学反应与能量 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现行课程 必修(化学): 140课时 偏文 必修加选修(化学):259课时 偏理,新课程,模块化的课程结构:多样化、可选择,拓展学生选择的空间, 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教学内容分析,高中化学课程的设计思路,中学化学新课程的结构层次,初中: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是构成物质的微粒。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互相转化,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认识氢、碳、氧、氮等常见元素。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形成“化学变

14、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案例 “原子结构”知识的学习要求,必修: 知道元素、核素的涵义(原子组成)。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分层排布,的基本规律)。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最外电子层排布的周期性),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选修: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玻尔结构模型),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原子轨道、量子数、电子云图)、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能说出元素电离能、电负性的涵义,能应用元素的电离能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知道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了解电子跃迁的简单应用。,教学内容分析,课程宗旨

15、 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对化学术语和基本概念的基本了解;对化学研究过程和方法的基本了解;对化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基本了解),高中化学各模块内容的组织,课程内容具有基础性、时代性与选择性,时代性:适应时代需要,反映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关注学生经验 基础性:适应时代要求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机能,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选择性: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发展倾向,分类别、层次设计多样可选择的课程内容,新课程的基础性、时代性: 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贴近自然和社会实际。体现“从生活走进化学,从自然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特点。,把学生最需要学习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反映现代科技发展、社会热点问题联系

16、起来。 注意筛选传统的高中化学教材中的经典内容,删减了一些较为陈旧、烦琐的内容,增加了不少反应社会时代发展需要的新内容,赋予教学内容很强的时代性。,元素化合物知识: 不强调全面系统地介绍元素化合物知识。依据元素族,有机分类的线素,选学与学生生活经验、与生产、生活、自然现象密切相关的若干种物质的性质知识,理解物质的多样性与统一性,认识物质变化的基本规律。 加深对环境和社会生活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在观察、思考、解决与化学相关的问题中,体会所学知识与技能的价值。,化学基本概念原理知识: 选学最基础的概念、原理知识,尽量与元素化合物知识、研究化学的方法、观念的介绍融合起来。螺旋上升、降低难度,节约课时,

17、有利于知识的整合。,重视化学基本观念的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中受到熏陶、感染、学会用科学态度看待自然与世界,能认识和理解科学活动的实质与价值,能认识科学与技术、社会、环境的密切关系,知道运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来解决社会和个人生活中的问题。,重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反映了时代对基础教育的要求。教学内容不仅仅是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包括产生知识、应用知识的实际情景和化学科学探究的内容。注重培育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学习观察、思考、实验探究的方法,努力提高学生“做科学”的能力。,教学内容结构,两条并行的线索: 明线:化学学习与研究的基本观点与方法;化学知识技能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暗

18、线:化学核心知识与技能-关于物质组成、结构与变化的最基本概念、最常见的元素化合物性质与转化知识,五个互相渗透互相辅相成的重点: 形成最基本的化学观念、把握最基本的学习研究方法、掌握最核心的化学知识技能、认识化学的价值、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三维目标: 形成“物质由微观离子构成”、“变化的本质是微观粒子的重新组合”、“变化需要条件”、“变化伴随能量转化”的观念;认识物质多样性与统一性。 学会物质的化学计量、会描述物质微观结构、会描述、解释常见物质的组成与变化。 了解化学科学的价值与研究方法,初步学习探究物质及其变化的方法。,3. 新课程倡导多样的学习方式,倡导多样的学习方式-不要过于强调接受学习

19、(不排斥),不要机械训练、死背硬记(不排斥训练和记忆); 倡导主动学习-帮助学生认识学习的意义与价值、提高学习兴趣和欲望,从而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不是自主学习); 探究学习-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通过自己的思考、实践,学习怎样解决问题; 合作学习学会与同伴研究讨论,得到暗示、启迪,交流、分享学习信息和学习成果; 教学方式的变革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灵活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式、高效地学习,达到学习标准,同时形成终身学习愿望、学会学习、提高科学素养。,处理好学习方式、教学方式中的继承与改革的关系,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在做中学: 要“有效地教与学”,原则之一是让学生在做中学。如果学生期

20、望把概念应用在新的场合,那么,他们必须先在新的场合进行练习。如果他们只是练习计算回答那些书面练习题,或者那些不现实的“文字习题”,则学到东西也就有很大的局限。要允许和鼓励学生一遍又一遍地在各种特定环境中实践。否则,学生就不能学会批判性思维、分析信息、交流科学概念、进行逻辑辩论、组成小组工作和获得其他不要技能。,“做中学”是一种学习模式。 “学”就是研究怎样以科学的方法学习,强调对学生学习方法、思维方法的培养。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中心,这是“做中学”的基础。 “听了容易忘记,看了会记住,只有做了才能真正学会它”。“做”就是研究“怎么做”、“做什么”,这是“做中学”研究的核心。 “做中学”是

21、一种理念,一种思想,有要素但没有模式,不一定要把几个要素全部整合在一个活动中。一个主题可以分若干个课时来完成,一节“做中学”活动课可以是假设,也可是操作。活动各环节表面上随意、松散,实质是形散神不散,每个环节都要做实、做到位、做规范。,内容(知识、技能点)的选择、教学要求的深广度遵循课程标准要求,有特点。必修内容面宽而浅,选修内容中心明确,体现模块特色。 呈现方式体现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 用栏目组合方式,统筹编排文本知识、学习情景素材、学习活动、作业练习的内容。力图把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和概念形成过程的分析,科学方法的学习和思维能力的培养相融合。 (教材版面含有简要的论述、学习活

22、动栏目、信息资料栏目、图表-实物照片、实验装置图、操作流程图、数据图表、示意图、卡通、科学漫画-等构成。看似松散,内在逻辑系统强。),4。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教材有什么特点?,还原化学科学与生产生活的本身固有的联系;依据学生认识规律安排教学程序与内容逻辑结构(螺旋上升);给教师留下创造空间。,6。新课程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叶澜:职业生活是人成年以后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如何,很大程度决定人的生命质量。 要想成为有尊严的人,就应该选择有创造性的职业,并以创造性的劳动去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在创造性的劳动中,享受因过程本身而带来的自身生命力焕发的欢乐。,在教学实践中学习、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

23、,接受新课程。从应试、题海、教材与教辅的重压下解放自己、了解、吸取教材的内容与结构的优点,以现代教育理论、教学思想为指导,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通过教学反思和校本研究,不断提高对教育教学的认识,改进教学,提高专业水平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体现自身的价值。,化学教学行为 化学教学内容,精讲多练 重复演练 强化技巧 概念网络 外延扩展 学而不问 过度指导 ,繁 难 偏 旧,当代科学教育背景下的化学课程,为提升大众科学素养的化学 让不同学生学习不同的化学 通过实验的线索学习化学 揭示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高中化学课程理念的基本要素,课程目标 课程结构 课程内容 学习方式 课程评价 教师发展,高中化学 课

24、程理念,1.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2.设置多样化的化学课程模块,努力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生选择的空间, 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3.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4.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5.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

25、,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6.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高中化学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7.积极倡导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激励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高中化学课程的基本理念,8.为化学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和研究提供更多的机会,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引导教师不断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二、怎样引导学生认识化学的价值?,化学是一门中心的、实用的、 创造性的科学,美 布里思罗(美国前化学会会长):,为什么要学习化学?

26、学什么样的化学? 怎样学习化学?,三、怎样把握高中化学课程的结构?,高中化学课程“4+2”结构,高中化学新课程要求,每个模块36学时,2个学分 学生在高中阶段最低必须修满6个学分 学生在学完化学1、化学2模块之后,至少还应学习选修课程中的一个模块。,鼓励高中学生尤其对化学感兴趣的学生在修满6个学分后,尽可能多的选学选修课程模块,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高中化学课程特色,1 全面发展的目标体系 2 多重选择的课程结构 3 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 4 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5 关注发展的评价体系,我国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总目标,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

27、,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有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 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养成务实求真、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崇尚科学,反对迷信。 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树立为中华民族复兴、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而努力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高中化学课程内容标准的构成,主题 内容标准 活动与探究建议,化学内容标准描述的要素,行为主体 行为动词 行为条件 表现程度(或行为对象),行为主

28、体是学生,通常省略,行为条件是指对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特定方式或范围的限制,有时也可以省略,化学2 主题 化学与可持续发展,如何描述内容标准?,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常用过程性、体验性的动词表示。,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 尝试 讨论 认同 体会 赞赏 形成 具有 增强,内容标准的表述,1.按课程模块确定内容标准 如化学1 2.模块内部按主题进行分类 如主题3 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 3.用动词连接方式引出内容,划定学习水平 如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4.限制学习方式、内容范围 如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进行分类,实现目标的两大途径,教材设计: 根据课程理念、内容点和水平组织素材

29、、设计学生活动 教学实施: 根据内容标准要求展开教学过程、实施教学评价,对课程结构和要求的实践反思 1 模块 2 课时 3 顺序 4 要求 5 差异 ,四、怎样理解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标准与教材的关系?,继承传统与教材体系创新,科学研究的传统 教材编写的经验 教学研究的成果 教材体系创新: 学科线索+社会线索+教学线索,化学2 主题3 化学与可持续发展,化学2中的有机物性质、来源及重要应用,内容: 甲烷、乙烯、苯、氯乙烯、苯的衍生物; 乙醇、乙酸、糖类、油脂、蛋白质; 常见的高分子材料 水平: 关系: 有机物之间的转化关系; 有机物与社会发展和日常生活的关系 ,合理建构内容体系化学2 第3

30、专题 有机化合物的获得与应用 编写思路,人工合成 的有机物,来自食品 的有机物,从化石 燃料获 得有机物,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第一单元 化石燃料与有机化合物,天然气的利用甲烷烷烃 石油炼制乙烯(乙炔) 烯烃 煤的综合利用苯苯的衍生物,从化石燃料获得简单的烃,研究其组成、性质、结构和应用,第二单元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酒精饮料乙醇(乙醛) 食醋乙酸酯化反应 葡萄糖(检验) 蔗糖淀粉(水解) 纤维素(水解) 酯油酯(皂化反应) 蛋白质(盐析、变性、水解) 氨基酸 (结构),从食品中获得烃的简单含氧衍生物与蛋白质,认识其组成、结构 和主要性质,第三单元 人工合成有机化合物,简单有机物的合成 从乙烯到乙酸

31、乙酯合成路线设计(有机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绿色化学思想 有机高分子的合成 聚合反应加聚反应缩聚反应 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应用,化学1 专题一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根据状 态分类,液体,气体,固体,气体摩尔体积,分 类 研 究,物质分类,化学反应分类,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非氧化还原反应,根据分散质 颗粒大小分类,浊液,胶体,溶液,模 型 研 究,原子结构模型,1-3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模型方法,原子构成, 元素性质与最外层电子关系,1-1 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物质的不同种类不同类型物质间的转化及规律(四种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反应的定量关系:物质的量)

32、从聚集状态分类(1mol不同状态物质的体积、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分散系(电解质、电离方程式、胶体 )。,1-2 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 物质的分离提纯(过滤、结晶、萃取、蒸馏、层析)物质的检验(特征化学现象、焰色反应)溶液的配制及分析 (物质的量浓度,配制,滴定分析),宏观物质,研究方法,微观结构,物质组成分析,专题1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专题2 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来源:一种物质、两个电解反应),镁的提取 及应用:,电解制镁、镁的性质和应用,专题二,海 水,NaCl,NaOH,H2,Cl2,Na,性质,用途,与碱反应,与水反应,与非金属反应,与金属反应,与氯气反应,与氧气反应,与水反应,

33、NaHCO3,Na2CO3,与盐反应,与碱反应,与酸反应,MgCl2,Mg,与非金属反应,与酸反应,与二氧化碳,电解食盐水,电解熔融盐,侯氏制碱,电解,Cl2,Cl2,专题3 从矿物到基础材料,一、核心知识 金属(铝、铁、铜)及其化合物 非金属硅及其化合物 二、标准要求 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 实验探究了解单质及化合物的主要性质,OH-,专题3,从制法到性质?,社会问题,物质性质,实际应用,硫酸型酸雨的形成,氮氧化物的影响、 合成氨,二氧化硫 硫酸 硫酸盐,氮氧化物 氨 硝酸,生产和生活等领域的应用,专题4 硫、氮和可持续发展,专题4 硫、氮和可持续发展,第一单元 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

34、应用 酸雨的形成与危害、二氧化硫性质 硫酸的制备和性质(浓硫酸的氧化性等)、常见的硫酸盐 硫元素不同价态之间的转化 第二单元 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 氮氧化物的形成和性质 氮肥工业、氨的制取和性质、铵盐 硝酸的性质、应用及制备,硫 和 氮,含氮物质,二氧化硫,氮 肥,硝 酸,氮氧化物,含硫物质,硫 酸,来 源,性 质,对环境的污染,酸 雨,氨,铵 盐,硝酸盐、尿素,碱 性,工业制法,性 质,一氧化氮,二氧化氮,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污染与防治,专题4,硫及其化合物相互转化,SO2,SO3,S,H2SO3,Na2SO3,H2SO4,Na2SO4,BaSO4,HgS,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元素周期

35、表,从微观结构了解物质的多样性,离子键、离子化合物、离子晶体、离子化合物表示(电子式),共价键、共价分子、共价化合物(表示)、有机分子中的共价键,分子间作用力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水分子间的氢键,同素异形现象 从微观结构说明事例 同素异形体,同分异构现象 有机化合物结构表示(结构式和球棍模型) 同分异构体,常见的晶体类型 构成微粒和物理性质差异 四类晶体的特点,原子、离子、分子怎样构成物质: 微粒间作用力的多样性,化学2 专题1,化学2 专题2,化学2 第四专题 化学科学与人类文明,本专题地位作用 对应化学1第一专题 知识整合 化学方法应用 价值观教育 化学选修课程概述 教学思路 问题为线索

36、讨论交流 提炼思想 总结规律,化学2专题4,五、高中化学新课程 教学如何优化,学生学习负担为什么重教师素质的弱点,课程评价标准虚幻 课程资源应用错位 教学要求一步到位 忽视学生学习差异 偏难繁题重复演练 ,关注高考 不唯高考,回归基础 回归教材 重视诊断 提升能力 强化思维,研究标准 研究教材 研究学生 研究评价 提高效能,从被动评价到主动评价课程的组成部分 学生差异评价 诊断性评价 作业批改和讲评 教学容量评价 评价工具评价 习题训练系统研制 ,探究教学-教师指导 教师讲授-启迪思维 验证实验-探究实验 适度训练-举一反三,新课程教学方式优化,一堂好课的技术标准是什么,改变学生化学学习的方式

37、,查阅资料 调查咨询 合作交流 参观讨论 实验探究 反思评价 ,几节“新课程课”教学引出的思考 物质的量 常见物质的检验 从铝土矿到金属铝 苯 乙酸 化学是打开物质世界的钥匙(金属) 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化学 ,基本概念怎么教? 氧化还原反应 物质的量 离子反应 元素化合物知识怎么教? 律前知识?律后知识? 化学计算怎么教? 化学实验怎么教?,化学必修核心知识教学法探讨,化学1教材主要实验的类型 (14:13),胶体性质 溶液的导电性 萃取 蒸馏 常见化肥中离子的检验 焰色反应 物质的量浓度溶液配制 氯气的电解制备 氯气的性质 氯水的性质 溴、碘的提取 卤素的置换反应 钠的性质 碳酸钠的性质 区别

38、碳酸钠、碳酸氢钠 镁的性质,铝的表面氧化 铝的性质 氢氧化铝的两性 Fe2+ 、Fe3+的转化 制作印刷电路版 二氧化硫的性质 浓硫酸的性质 氮气的性质 氨的性质 铵盐的性质 硝酸的性质,教材栏目的合理使用,课堂教学应: 给学生一个目标,让他们去追求; 给学生一个情境,让学生去体验 给学生一个机会,让他们去探究; 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们去解决; 给学生一个成功,让学生去享受 。,为学生的辉煌生成而精彩教学预设 课前:研究教材、学生、教法,为学生的 生成而预设。 课中: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和困难,为学 生的生成而调整预设。 课后:总结学生的生成度,为学生更好地 学习而完善预设。,教学的有效性 课程

39、改革遭遇“有效性”挑战 课堂教学改革在沿着新课程方向取得积极进展的同时,也出现不容忽视的问题: 教学目标虚化,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知识和能力上:从不知到知 从少知到多知 从不会到会 从不能到能,具体表现在:,情感和态度上:从不喜欢到喜欢 从不热爱到热爱 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从不执着到很执着 每节课都应该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和或多或少的生命感悟。 教学改革的底线不能降低教学质量,学会学习独立学习(自主学习能力),所有教学改革的共同追求:学会学习 为独立性“立法” 教会学会会学 把课堂教学建立在学生独立性而不是依赖性的基础上,独立性的意蕴 每个学生都有相当强的潜在的和显在的独立学习能力。 每个学生都有一种独立的倾向和独立的要求。 学习是学生内部的精神运动(学习的主体)。,一位特级教师给自己立下了“三不教”原则,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