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病例监测PPT参考课件_第1页
医院感染病例监测PPT参考课件_第2页
医院感染病例监测PPT参考课件_第3页
医院感染病例监测PPT参考课件_第4页
医院感染病例监测PPT参考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感.动中国基层医院感染防控培训项目系列课程之,1,一、概 述 医院感染监测的定义与目的 医院感染监测的重要性 目前医院感染监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医院感染监测规范概要 二、全院综合性监测(医院感染病例监测) 三、目标性监测 四、医院感染信息化管理,内容提要,主要是服务(管理即是服务) 常常要提醒(监测预警反馈) 总是去帮助(提出解决方案) 偶尔用处罚(严重违反法规),都离不开医院感染监测、信息化、大数据! 监测是医院感染专职人员的核心竞争力和看家本领!,医院感染防控,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一、概 述 医院感染监测的定义与目的 医院感染监测的重要性 国内外医院感染监测的进展

2、目前医院感染监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医院感染监测规范概要,医院感染监测的定义,长期、系统、连续地收集、分析医院感染在一定人群中的发生、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将监测结果报送和反馈给有关部门和科室,为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医院感染监测的目的,提供医院感染的本底率 及时发现和鉴别医院感染暴发和散发 利用调查资料,影响医务人员遵守医院感染控制规范和指南的自觉性 减少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评价感染控制措施的效果 为医院感染委员会制定工作计划和规章制度提供技术支持。 为医院在医院感染方面可能受到的投诉或指控提供辩护的法律依据 比较医院内部或医院之间的医院感染率 为实施医院感染干预性措施提供前

3、提条件。,医院感染监测的方法,依据监测范围的不同 全院综合性监测 目标性监测 依据调查方式的不同 回顾性调查 前瞻性调查 数据收集方式的不同 主动监测 被动监测,医院感染监测的重要性,医院感染监测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基础。 是医院感染控制专职人员的“眼睛” 实施有效的监测就是全面地、立体地、动态地分析和掌握医院感染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及时准确掌握第一手资料 并随机开展前瞻性的预警预测和危险性评估,为实施有效干预提供科学的依据。,监测是预防和控制感染的基础,我国2016年CHINET监测数据显示,全国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的耐药率超过15%,较2006年3%升高近6倍4。,4胡付品, 郭燕,

4、 朱德妹, 等.2016年中国CHINET细菌耐药性监测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7, 17(5): 481-491.,紧迫的威胁:CR-KP,某院2017年抗菌药物使用前病原学送检情况 2017年全院出院患者中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前送检病原学培养患者2021人,全年平均送检率24.51%,较2016年25.95%下降1.44个百分比,未达到国家标准(30%)。,2017全院各月抗菌药物前使用病原学送检情况,病原学送检,围手术预防用药,全院I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术前0.51h用药正确率为19.96%, 与国家标准(100%)仍差距很大。 目前此项指标已进入管理的瓶颈期,2018年感控科将此指

5、标纳入重点管理之一。,某院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时机,外科手术患者0.5-1h预防用药正确率(%),某院干预后呼吸科监护室每月新发CR-KP院内感染病人情况,干预,多重耐药菌,干预前、干预后环境CR-KP检出率对比,干预前、后临床环境物体表面CR-KPN检出率的变化,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对监测的要求,第三章预防与控制 第十七条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及时诊断医院感染病例,建立有效的医院感染监测制度,分析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并针对导致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实施预防与控制措施。医疗机构应当及时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和医院感染的暴发,分析感染源、感染途径,采取有效的处理和控制措施,积极救治患者。,2013年基

6、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基本要求,(二)制定符合本单位实际的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内容包括: 清洁、消毒与灭菌、隔离、手卫生、医源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医源性感染监测、医源性感染暴发报告制度、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管理、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医疗废物管理等。,1. 监测目的不明确 有些医院为监测而监测,为检查而监测, 花了很大精力收集了许多宝贵的有用资料,但不知如何挖掘利用,不能为本院的医院感染防控提供决策支持服务。 有的监测发现了问题,但不深入查找原因,不分析提出解决方案; 有的分析和评估了第一手资料,但不向临床反馈信息。 年度监测报告年年都是老样子,只是换了一下数据和年份。 这些现象均充

7、分说明监测者对为什么要监测的目的不明确,资料未能被很好利用。,医院感染监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医院感染监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2),2. 监测质量不高 监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某些医院的监测工作缺乏长期的计划,将一次现患率或发病率调查当成医院感染监测。 对监测方法的可靠性也不了解,坐等临床医生报告或长期使用回顾性调查方法。 导致监测资料的准确性差,漏报严重,不但不能说明问题,甚至产生误导。,3. 监测相关知识缺乏 缺乏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计算机应用等学科的知识,不能很好的设计和实施监测项目。 由于监测中诊断标准掌握不一致,资料收集方法不统一, 对监测中各指标理解不一致,使得各医院的监测资料之

8、间缺乏可比性,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医院感染监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3),4. 监测资料分析方法落后 在进行监测资料分析时,往往只简单计算医院感染发病率,而对影响医院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未分析,或未进一步分层分析,不能很好地分析出危险因素及相对危险度。 许多专业人员不能进行多因素分析。监测数据资料的利用率低,准确性差。,医院感染监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4),需要强调的3个问题,1、医院感染监测不是短期的、非系统的、断续的,而是长期的、系统的、连续的,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收集资料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2、医院感染监测包括收集、分析、解释医院感染在人群的发生、分布和影响因素,而不能停留在单纯的收集资料,也不能只

9、停留在收集资料和分析资料,还要为这些监测结果寻求合理的解释,说明医院感染在人群中的发生、发展、分布和哪些因素对其有影响,影响有多大。 3、不是为监测结果而监测,而是要充分利用监测结果,将监测结果总结后报送和反馈给有关部门,并利用监测结果制定控制方案,减少导致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进一步预防医院感染,为医院感染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再次通过监测评价已制定实施的预防和控制措施的效果。,医院感染监测规范概要(1)关于全院综合性医院感染发病率监测,定义:连续不断地对所有临床科室的全部住院患者和医务人员进行医院感染及其有关危险因素的监测。 规范中规定新建医院或未开展过医院感染监测的医院应先开展全院综合性医院

10、感染监测。 建立可信的医院感染发病率底线和培养医务人员积极参与医院感染监测的意识。 全院综合性监测的时间应连续且不少于2年。,医院感染监测规范概要(2)关于目标性监测,定义:针对高危人群、高发感染部位等开展的医院感染及其危险因素的监测 目标性监测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对感染防控价值较大,是目前比较推崇的监测方法。 目标性监测很多,规范中主要罗列了常用的监测目标: (1)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监测(包括成人和儿童ICU)。 (2)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测。 (3)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 (4)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性监测。,医院感染监测规范概要(3)关于医院感染现患率(患病率)调查,医院

11、感染现患率是指一定时间段内住院患者中患医院感染的频率。 目前在部分国家的医院感染监测以医院感染现患率监测为主,如英国、西班牙等国,高质量的现患率调查也能反映医院感染的真实情况,包括患病情况、危险因素、主要存在的问题,它既可以部分代表发病率资料,又可以部分代表目标性监测资料如医院感染危险因素, 英国在2006年的现患率调查中还增加了艰难梭菌相关腹泻现患和诺如病毒相关腹泻现患的调查。,医院感染监测规范概要(4)关于抗菌药物监测与细菌耐药性监测,规范中不仅列出了常用抗菌药物监测的名词术语,也列出了常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的内容方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规定了医院感染管理部门的职责中包含参与抗菌药物的管理

12、,当然也包括抗菌药物使用的监测。,医院感染监测规范概要(5)关于前瞻性监测和回顾性调查,前瞻性监测是主动的,患者入院之后就在医院感染专职(兼职)人员的监测下,观察是否发生医院感染?是什么医院感染?是否是耐药细菌感染?有哪些危险因素?需要做哪些检查?是否存在医院感染暴发?预后如何?等等,这样调查的结果比较准确,尤其是进行目标性监测时更实用。 回顾性调查通俗地讲就是我们以往的查出院病历,对发生医院感染的病例进行登记并统计分析,完全依赖于病历上医务人员的记录,处于被动地位,虽然也能得到有关资料,但存在3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资料滞后,二是其准确性依靠记录者,三是不是临床的调查,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13、。 因此在本规范中推荐采用前瞻性调查,不推荐回顾性调查。,医院感染监测规范概要(6)监测的管理与要求,4.1 医院应建立有效的医院感染监测与通报制度,及时诊断医院感染病例,分析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的预防与控制措施。并应将医院感染监测控制质量纳入医疗质量管理考核体系。 4.2 医院应培养医院感染控制专职人员和临床医务人员识别医院感染暴发的意识与能力。发生暴发时应分析感染源、感染途径,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4.3 医院应建立医院感染报告制度,(暴发) 4.4 医院应制定切实可行的医院感染监测计划,如年计划、季度计划等。监测计划内容主要包括人员、方法、对象、时间等。,医院感染监测规范概

14、要(6)监测的管理与要求,4.5 医院应按以下要求开展医院感染监测: a)新建或未开展过医院感染监测的医院,应先开展全院综合性监测。监测时间应不少于2年。 b)已经开展2年以上全院综合性监测的医院应开展目标性监测。目标性监测持续时间应连续6个月以上。 c)医院感染患病率调查应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医院感染监测规范概要(6)监测的管理与要求,4.6 人员与设施 4.6.1 人员要求 医院应按每200张250张实际使用病床,配备1名医院感染专职人员;专职人员应接受监测与感染控制知识、技能的培训并熟练掌握。 4.6.2 设施要求 医院应在医院信息系统建设中,完善医院感染监测系统与基础设施;医院感染监测

15、设施运转正常。,医院感染监测规范概要(7)监测方法,5.1 医院感染监测方法 根据监测范围,分为全院综合性监测和目标性监测。 5.1.1 全院综合性监测,具体监测方法按照附录B进行。 5.1.2 目标性监测 5.1.2.1 手术部位感染的监测,具体监测方法按照附录C进行。 5.1.2.2 成人及儿童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监测,具体监测方法按照附录D进行。 5.1.2.3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测,具体监测方法按照附录E进行。 5.1.2.4 细菌耐药性监测,具体监测方法按照附录F进行。,医院感染监测规范概要(7)监测方法,5.2 医院感染调查方法 5.2.1 患病率调查,了解住院患者医院

16、感染患病率。具体调查方法按照附录G进行。 5.2.2 临床抗菌药物使用调查,帮助了解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具体调查方法按照附录H进行。,医院感染监测规范概要(7)监测方法,5.3 监测信息的收集 5.3.1 宜主动收集资料。 5.3.2 患者感染信息的收集包括查房、病例讨论、查阅医疗与护理记录、实验室与影像学报告和其他部门的信息。 5.3.3 病原学信息的收集包括临床微生物学、病毒学、病理学和血清学检查结果。 5.3.4 收集和登记患者基本资料、医院感染信息、相关危险因素、病原体及病原菌的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和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表 四次全国医院感染横断面实查率和医院感染率比较,引自吴安华-201

17、0年全国医院感染患病率调查资料,不同医院等级是否有医院感染实时监测系统时发病率及患病率比较,引自吴安华-医院感染病例监测,35,二、全院综合性监测,全院综合性监测,B.1 监测对象 住院患者(监测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时可包括出院后一定时期内的患者)和医务人员。 B.2 监测内容(最小数据量要求) B.2.1 基本情况:监测月份、住院号、科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入院日期、出院日期、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疾病诊断、疾病转归(治愈、好转、未愈、死亡、其他)、切口类型(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 B.2.2 医院感染情况:感染日期、感染诊断、感染与原发疾病的关系(无影响、加重病情、直接死

18、亡、间接死亡)、医院感染危险因素(中心静脉插管、泌尿道插管、使用呼吸机、气管插管、气管切开、使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放射治疗、抗肿瘤化学治疗、免疫抑制剂)及相关性、医院感染培养标本名称、送检日期、病原体名称、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全院综合性监测,B.2.3 监测月份患者出院情况:按科室记录出院人数,按疾病分类记录出院人数,按高危疾病记录出院人数,按科室和手术切口类型记录出院人数;或者同期住院患者住院日总数。 B.3 监测方法 宜采用主动监测,感染控制专职人员主动、持续地对调查对象的医院感染发生情况进行跟踪观察与记录。 B.3.1 各医院应建立医院感染报告制度,临床科室医师应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病例。

19、B.3.2 各医院应制定符合本院实际的、切实可行的医院感染监测计划并付诸实施。 B.3.3 专职人员应以查阅病历和临床调查患者相结合的方式调查医院感染病例。 B.3.4 医院感染资料的来源,包括以患者为基础和以实验室检查结果为基础的信息。,全院综合性监测,B.4 资料分析 B.4.1 医院感染发病率 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100% 观察期间危险人群人数以同期出院人数替代。 B.4.2 日医院感染发病率 日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1000 B.5 总结和反馈 结合历史同期和上月医院感染发病率资料,对资料进行总结分析,提出监测中发现问题,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并向临床科室反馈监测结果和分析建议。,三

20、、目标性监测,手术部位感染监测,C.1 监测对象 被选定监测手术的所有择期和急诊手术患者。 C.2 监测内容 C.2.1 基本资料 监测月份、住院号、科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调查日期、疾病诊断、切口类型(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 C.2.2 手术资料 手术日期、手术名称、手术腔镜使用情况、危险因素评分标准(见表C.1,包括手术持续时间、手术切口清洁度分类、美国麻醉协会(ASA)评分(见表C.2)、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手术医师。 C.2.3 手术部位感染资料 感染日期与诊断、病原体。,手术部位感染监测,C.3 监测方法 C.3.1 宜采用主动的监测方法;也可专职人员监测

21、与临床医务人员报告相结合;宜住院监测与出院监测相结合。 C.3.2 每例监测对象应填写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登记表。,主动监测+临床报告+出院随访,表C.1 危险因素评分标准,表C.2 ASA评分表,成人及儿童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监测,D.1 ICU感染 指患者在ICU发生的感染,即患者住进ICU时,该感染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患者转出ICU到其它病房后,48h内发生的感染仍属ICU感染。 D.2 监测对象 ICU患者。,成人及儿童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监测,D.3 监测内容 D.3.1 基本资料 监测月份、住院号、科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疾病诊断、疾病转归(治愈、好转、未愈

22、、死亡、其他)。 D.3.2 医院感染情况 感染日期、感染诊断、感染与侵入性操作相关性(中心静脉插管、泌尿道插管、使用呼吸机)、医院感染培养标本名称、送检日期、检出病原体名称、药物敏感结果。 D.3.3 ICU患者日志 每日记录新住进患者数、住在患者数、中心静脉插管、泌尿道插管及使用呼吸机人数、记录临床病情分类等级及分值(表D.1)。,表D.1 临床病情分类标准及分值,成人及儿童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监测,D.4 监测方法 D.4.1 宜采用主动监测,也可专职人员监测与临床医务人员报告相结合。 D.4.2 填写医院感染病例登记表。 D.4.3 每天填写ICU患者日志,见表D.2。 D.

23、4.4 ICU患者各危险等级登记表,见表D.3。 D.4.5 临床病情等级评定 对当时住在ICU的患者按“临床病情分类标准及分值”(表D.1)进行病情评定,每周一次(时间相对固定),按当时患者的病情进行评定。每次评定后记录各等级(A、B、C、D及E级)的患者数(见表D.3)。,表D.3 ICU患者各危险等级登记表,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测,E.1 新生儿病房(包括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发生在新生儿病房或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感染。 E.2 监测对象 新生儿病房或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进行观察、诊断和治疗的新生儿。 E.3 监测内容 E.3.1 基本资料 住院号、姓名、性别、天数、出生体重(BW,分1

24、000g, 1001g 1500g,1501g2500g,2500g四组。以下体重均指出生体重)。 E.3.2 医院感染情况 感染日期、感染诊断、感染与侵入性操作相关性(脐或中心静脉插管、使用呼吸机)、医院感染培养标本名称、送检日期、检出病原体名称、药物敏感结果。 E.3.3 新生儿日志 按新生儿体重每日记录新住进新生儿数、住在新生儿数、脐或中心静脉插管及使用呼吸机新生儿数。,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测,E.4 监测方法 E.4.1 宜采用主动监测;也可专职人员监测与临床医务人员报告相结合。 E.4.2 新生儿发生感染时填写医院感染病例登记表。 E.4.3 填写新生儿病房日志(表E.1)和月报表(

25、表E.2)。,表E.1 新生儿病房日志 监测月份:年 月,表E.2 新生儿病房或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月报表 监测时间 年 月,细菌耐药性监测,F.1 细菌耐药性监测:监测临床分离细菌耐药性发生情况,包括临床上一些重要的耐药细菌的分离率,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泛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PDR-AB)和泛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PDR-PA),产超广谱-内酰胺酶(ESBLs)的革兰阴性细菌等。 F.2 监测调查对象:临床标本分离的病原菌。 F.3 监测内容:细菌,抗菌药物,药物敏感结果。 F.4 监测方法:统计、分析微生物室分离的细菌和药物敏感结果。,细菌耐药性监

26、测,F.5 资料分析 F.5.1 不同病原体的构成比。 F.5.2 主要革兰阳性细菌的构成比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F.5.3 主要革兰阴性细菌的构成比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F.5.4 MRSA占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构成比及分离绝对数,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F.5.5 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PDR-AB)和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PDR-PA)的构成比及绝对分离数。 F.5.6 VRE占肠球菌属细菌的构成比及分离绝对数,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F.5.7 革兰阴性细菌产ESBLs的构成比及分离绝对数,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F.6 总结和反馈 结合以往资料总结并公布监测结果,向临床医师和医院药事管理机构反

27、馈。,某院2016重点院内感染致病菌耐药情况,某院2016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情况,医院感染患病率调查,G.1 调查对象 指定时间段内所有住院患者。 G.2 调查内容 G.2.1 基本资料 监测月份、住院号、科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调查日期、疾病诊断、切口类型(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 G.2.2 医院感染情况 感染日期、感染诊断、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动静脉插管、泌尿道插管、使用呼吸机、气管插管、气管切开、使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放射治疗、抗肿瘤化学治疗、免疫抑制剂)及相关性、医院感染培养标本名称、送检日期、检出病原体名称。 G.2.3 按科室记录应调查人数与实际调查人数。,医院感

28、染患病率调查,G.3 调查方法 G.3.1 应制定符合本院实际的医院感染患病率调查计划,培训调查人员。 G.3.2 应以查阅运行病历和床旁调查患者相结合的方式调查。 G.3.3 填写医院感染患病率调查表。 G.3.4 每病区(室)填写床旁调查表。,医院感染患病率调查,临床抗菌药物使用调查,H.1 目的:调查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促进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预防耐药菌的产生。 H.2 调查对象住院(出院)病历和门诊处方。 H.3 调查内容 H.3.1 基本资料 调查日期、住院号、科室、床号、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疾病诊断、切口类型(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 H.3.2 使用抗菌药物资料

29、 感染诊断(全身感染、局部感染、无感染),用药方式(全身、局部),用药目的(治疗用药、预防用药、预防加治疗用药),联合用药(单用、二联、三联、四联及以上),细菌培养结果,使用抗菌药物名称,使用日剂量,用药天数,给药途径(口服、肌内注射、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其他)。,临床抗菌药物使用调查,H.4 调查方法 H.4.1 可采用普查和抽样调查方法,调查某日或某时间段住院(出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H.4.2 宜采用专职人员与临床医师和临床药师共同调查出院病历、运行病历或门诊处方。,临床抗菌药物使用调查,病原学送检,2017治疗性使用特殊类抗菌药物前病原学送检率49.60% ;较2016年46.72%

30、上升2.88个百分点;低于国家标准(特殊类抗菌药物80%), 是2018年感染科的重点管理内容,,全院各月特殊类抗菌药物使用前病原学送检情况,某院特殊类抗菌药物使用前病原学送检率,四、医院感染信息化管理,各国医院感染监测平台系统发展纪年,一个重要的变化趋势是,各国监测网络平台数据采集方式正在由“人工填报”向“信息系统抓取”转变。,医院感染信息化管理的历史与回顾,中国医院感染监测平台系统发展纪年,中国起步较早,有久远的监测历史和管理经验。2013年在国家卫计委医政医管局和医院管理研究所医院感染质量控制中心的支持和指导下,已建立了统一的国家/区域性医院感染监测系统平台。未来国内医院感染信息化管理将

31、朝着过程类数据监测大步迈进。,医院感染信息化管理的历史与回顾,医院感染信息化管理的历史与回顾,在实践中应用这些信息系统,将专职人员从繁琐的病例筛查、数据登记、指标统计中不同程度地“解放”出来 既能得到准确的数据,全面把握全院的感染情况,又能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对临床重点科室的干预、督导之中。,医院感染信息化管理的历史与回顾,(一)构建医院感染实时监控系统(RT-NISS),医院感染实时监测信息系统研发应用实例,已有监测系统最主要问题: 感染病例识别的自动化程度低,未实现实时监测与预警 主要通过简单的条件组合进行筛查,专职人员诊断、判别量大 大部分病例仍依靠医生主动上报 未实现实时综合分析和预警,很难早期发现感染暴发。 缺乏实时沟通与干预等功能。,专职人员少 数据统计分析量大,依靠医生上报漏报高,难以实时 反馈和干预,手工 监测,现患调查 目标监测费时费力,手工查阅病历效率低、滞后,难以早期 发现暴发,亟需研发一套智能、高效的医院感染监控软件,研发背景,实时监控系统结构与流程图,每日定时自动启动数据加载,可任意手动加载,15分钟数据采集、分析完毕,医院感染监测系统总体设计思路,基于RT-NISS的感染管理工作新模式,感染要素时序图,实时监测基础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