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三中、滇池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1页
云南省昆明三中、滇池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2页
云南省昆明三中、滇池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昆明三中、昆明滇池中学20132014学年下学期期中考高二年级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满分60分。130题每题1分,3145题每题2分。请在答题卡上作答)1、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如同向水中丢石头形成的同心圆波以“己”为中心,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这反映的是()a“大同社会”的理想 b宗法观念c“三纲五常”的原则 d分封制度2、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 )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 d广东、广西3、“封建制”本意即为“分封制”,是指古代帝王裂土封疆、封邦

2、建国的制度,被封诸侯拥有自己的领地。按照上述定义,下列现象不属于此处所指“封建制”的是( )a.周天子封功臣姜尚于齐地b.汉高祖封长子刘肥为齐王c.明太祖封七子朱榑于青州d.康熙封四子胤禛为亲王4、左传僖公二十六年载:“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注:周武王之子,西周第二代国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载在盟府,太师职之。”这说明西周初年( )a.分封邦国众多 b.天子与封臣关系平等c.靠盟约维系宗法关系 d.尚未形成高度集权5、诗经小雅中记载:“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左传昭公七年中写道:“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这表明()a通过

3、分封制,周天子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b周天子是全国土地和人民的最高主宰c受封的诸侯国和周是并列的政权d周天子和诸侯共同率民众开垦荒地6、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a非常重视祭祀 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7. 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在许多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下列图片与对应的文字说明正确的是() a司母戊大方鼎为礼器的象征,代表权力和秩序,反映西周的铸造工艺达到很高的水平b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了汉字“蚕”和“丝”字,说明中国的养蚕和丝织技术是从商朝开始的c唐三彩是中国著名的传

4、统瓷器之一d人面鱼文盆反映了原始时代的彩陶已有相当高的工艺水平8、史记楚世家记载:(春秋时期)“(楚庄王)八年,伐陆浑戎(在洛阳西南),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这反映了当时()a王权衰落,王命不行 b尊王攘夷,天子独尊c周室衰微,大国争霸 d列国内乱,诸侯兼并9、吴起在楚国变法,最后被大臣用乱箭射死;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处以车裂之刑。这些史实反映的问题是( )a吴起、商鞅为了推行新法,严刑少恩,不得民心b吴起、商鞅变法的时机还不成熟c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争夺统治权的斗争异常激烈d改革要适应历史发展的规律10、“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

5、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商鞅变法中直接导致上述现象的措施是()a.奖励军功 b.实行什伍连坐制c.奖励耕织 d.颁行秦律11、诗经中小雅大田篇云:“有龠萋(yuq)萋,兴雨祈祈,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导致“雨我公田,遂及我私”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井田制瓦解 b奴隶制瓦解c分封制瓦解 d铁器牛耕出现12、据魏国李悝尽地力之教载:“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又据孟子梁惠王上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井田制开始瓦解 b商品经济发展c小农经济兴起 d家庭手工业产生1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里写道:“铁制工

6、具还促进了在黄河流域地区兴修大批的排水工程、为远距离运输大批商品而进行的运河开挖以及在西北干旱地区进行的打井灌溉工程。”从材料中推断,我国古代大规模修水利应始于a夏商时期 b战国、秦汉时期 c隋、唐时期 d宋、元时期14、“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这出自以下哪一学派的主张()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15、中国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常说,“三c”影响了我一生,就是孔子(confucius)、基督(christ)和苦力(coolies),其中首推来自本土的儒家民本思想。下列言论属于孔子的是()a“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c“为政以德

7、,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d“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16、战国时期,在治国方略上主张“名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的著名思想家是( )a.孟子 b.韩非子 c.墨子 d.荀子17、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市,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该典故应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18、有史学家评论战国时期的学说称,“战国时代,诸子百家风行一时。各家中有顺势而活动的,想要因势利导,借助权力来改造社会;也有逆势而动的,知其不可而为,想依据理想来改造社

8、会”。其中“逆势而动”的学派最有可能是()a.墨家b.儒家 c.法家d.道家19、通过诗经这部文学作品,我们可以大概了解下列哪个时期的历史:( )a春秋、战国 b夏、商、西周 c西周、春秋 d秦、汉20、嬴政的道一文中写道:“始皇帝嬴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a.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b.确定了后世2 000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c.确立了分封子弟的制度d.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21、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a宣

9、扬托古改制 b承袭华夏传统c突出个人功业 d标榜君权神授22、秦始皇设职授官,从一面看是官僚政治的开始,从另一面看却是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中止。”中止了“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制度是a宗法制 b皇帝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23、据史记记载,汉文帝佞臣邓通曾对丞相申屠嘉礼仪怠慢,申屠嘉严斥邓通,并招其至丞相府,依律欲斩之,后文帝求情方才得免。这说明( )a.汉初礼仪制度至上,无人可以违背b.汉初丞相位尊权重,皇帝也礼让三分c.丞相申屠嘉专权,汉文帝大权旁落d.丞相申屠嘉刚直不阿,坚决维护法度24、公元前127年,汉武帝下了一道法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可继承封地的一部分,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这

10、项措施的影响是a宗法制得以恢复 b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c分封制被彻底取消 d地方取得较大自主权25、“这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其弊端也是一目了然的:那就是主观性太强,一切唯选拔者马首是瞻说你行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这是评价的哪一制度a.世袭制 b.军功制 c.察举制 d.科举制26、司马迁说:“见郡国多不便县官作盐铁,铁器苦恶,贾贵,或强令民卖买之。”这一情况出现于()a春秋战国时期 b西汉时期 c秦朝时期 d东汉时期27、汉代晁错在他的论贵粟疏中写道:“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材料反映出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a男耕女

11、织 b自给自足 c连续性 d脆弱性28、西汉时期,业主开垦荒地而获得土地,并无买卖交易发生,但业主也要模仿土地买卖文契,刻石立碑,说土地是从“东王公”“西王母”“山公”“土公”等杜撰的神话人物手中买来。上述现象表明西汉时期()a.土地私有制开始确立 b.鼓励土地买卖c.以地契确定土地归属 d.禁止开垦荒地29、史记滑稽列传中写道:“朔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牍。公车令两人共持举其书,仅然能胜之。人主从上方读之,止,辄乙其处,读之二月乃尽。”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而出现的重要发明是()a造纸术 b雕版印刷术c活字印刷术 d制墨术30、下面书体最早出现在()a商朝时期 b战国时期c秦汉时期 d春

12、秋时期31、关于西周灭亡的原因,司马迁认为是“烽火戏诸侯”。某学者在西周的灭亡一书中综合运用了考古发现、铭文和文献记录,同时又联系当时的地表形态特征,认为西周的衰落是由西周国家的基本统治结构决定的,其灭亡的外部重要原因主要是西北地区少数部族的侵袭。你认为()a.司马迁的观点属内因决定外因论,符合历史事实b.该学者的观点以考古发现及文献记录等为依据,真实可靠c.两人分别从不同角度探讨西周灭亡的原因,均为一家之言d.由于年代久远,两人的观点都是主观臆测,均不足为信32、尚书召诂曰:(武王崩,成王年少)“呜呼!有王虽小,元子(大宗)哉!”上述史实体现了中国古代某一制度。下列有关这一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13、()a.解决了贵族之间的纷争 b.体现了血缘和政治关系的结合c.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 d.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官僚政治33、老师介绍的这幅古意盎然的书法艺术(右图),内容以词的形式, 描述作者的心情,并要求同学们讨论其可能的时代。请问下列哪 项说法较为正确()a这是甲骨文,但商代以后不用,这应当是商代的作品b这是汉代的隶书,商代也没有纸张,这应当是汉代的作品c这是汉代的隶书,但汉代没有发展出词的文学形式,这应当 是宋代的作品d这是甲骨文,但宋代对甲骨文并没有认识,这应当是民国初年的作品34、东周时期(公元前8世纪前3世纪)被称为社会制度嬗变、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共同文化圈、经济圈的形成期。下面

14、对这一阶段历史特征描述正确的是()a.中国疆域版图的最终确定 b.中国农耕文明发展的巅峰c.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基本形成d.中央集权国家模式的完善35、韩非子载:“鲁人善织屦(用麻等织成的单底鞋),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从中我们可以获得的信息有()战国时期已经有了私人手工业当时手工业者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手工业者受到歧视当时手工业者可以自由流动a.b. c.d.36、下列文献记载中,最能从根本上决定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趋势的是a“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b“伐木而树谷,

15、燔莱而播粟,火耕而水耨”c“神农乃始教民,尝百草之滋味” d“恶金以铸锄夷斤欘,试诸壤土”37、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这一现象给当时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不包括( )a.“秋七月,初税田”b.“庶人食力,工商食官”c.“除井田,民得卖买” d.“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38、春秋战国时诸子百家各自提出挽救时弊的主张:墨子主张国家应节俭;孟子强调划定土地疆界;商鞅主张开阡陌。对于以上三位学者的主张,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立论相同,都站在维护统治者利益的立场b.立论不同,但都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作考虑c.立论相同,都

16、是基于维护农民利益的立场d.立论不同,但都成为当时统治阶段的治国方略39、 历史复习课上,老师出示了一组关于百家争鸣时期学术思想的问题,其中学派与评价对应正确的是( )关注社会,留下的是公平与正义:平等、互利、博爱关注人生,留下的是人生态度:真实、自由、宽容关注国家,留下的是治国理念:公开、公平、公正关注文化,留下的是文化价值:仁爱、正义、自强a法家儒家墨家儒家 b儒家道家法家墨家c墨家道家法家儒家 d法家墨家儒家道家40、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七国之

17、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41、复活的兵团中说,在2 000多年前,秦已经按照“国标”进行大规模生产各类标准化兵器;秦朝律法中的工律规定:“为器同物者,其大、小、短、长、广亦必等。”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有利于规范民间的手工业生产b说明了秦能够统一全国的原因c反映了秦代官营手工业的标准化生产d秦朝手工业生产具有垄断性42、农耕技术的发明与改进,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比较右侧两图,其中图8(1)所示的耕作技术始见于 a战国 b秦 c西汉 d东汉43、礼记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其中多数篇章是孔子弟子的作品,其中写道:“君天下曰天子。”董仲

18、舒在春秋繁露顺命中写道:“皇天右而子之,号称天子。”以上两种对“天子”的说法( )a.都具有浓厚的君主专制主义的色彩b.都反映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c.都体现了“天子受命于天”的思想d.都反映了君主是最高统治者的思想44、孟子说:“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另立新君)。”而董仲舒则说:“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相对于孟子的主张,董仲舒的主张()a否认绝对服从专制君主b强调对君主暴政的制约c修改了儒家君臣关系的理念d适应了争霸战争的需要45、兴盛与危机论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金观涛、刘青峰著)在“历史的奇观:超稳定系统”栏目中认为中国史是从秦汉开始到晚清政权覆亡,王朝更

19、迭不已,然而其轨迹几乎始终摆脱不了一个简单循环的怪圈,你认为其根源在于()a专制体制和封建割据 b小农经济和皇权专制c儒家传统和科举制度 d大河流域和封闭环境二、非选择题(共40分。请在答题卡上作答)46、阅读下列材料:(16分)材料一氏室属下的庶民也许就是氏室的宗族,否则也是集族而居的。氏室上面的一层是国君和同姓卿大夫构成的大家族,更上的一层是周王和同姓诸侯构成的大家族。其天子和异姓诸侯彼此间,则多半有姻戚关系。这整个封建帝国的组织大体上是以家族为经,家族为纬的。张荫麟、吕思勉国史十六讲材料二秦汉是官僚政治制度全面展开的时期,官僚政治的各个要素都发展到了相当的高度。若从政府机构来看,秦和汉初

20、中央政府中皇家事务与国家事务尚未分离,九卿不仅从执掌上来说皇帝家务与国家政务没有分离,而且“卿”这个称呼本身即带有家臣的意味,宰相和百官也是具有浓厚的为皇帝个人服务的色彩。国家还保持了古老的家国不分、家国一体的传统和形式。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请回答:(1)概括材料一中帝国组织形式的基本特点,并说明其得以建立的制度基础有哪些?(4分)(2)结合材料二,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进的角度,归纳秦汉时期政治制度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特点出现的时代背景。(8分)(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先秦、秦汉时期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进的认识。(4分)47、阅读下列材料:(12分)材料一子曰

21、:“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学而材料二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材料三知识即美德,愚昧是万恶之源。苏格拉底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归纳其论点(不可摘抄原文)。(2分)(2)根据材料二,表述影响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儒家社会道德观。(2分)(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归纳西方从古代到18世纪发展的主题及主要趋势。对比归纳中国传统文化在政治上的发展趋势。(4分)(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归纳东方孔子和西方苏格拉底在社会道德建设上的相同点。(4

22、分)4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汉高祖刘邦曾采取重农抑商政策。但至惠帝、高后时,以“天下初定为由”“弛商贾之律”。从古至今,谈到“重农抑商”时总是将农业和商业对立起来,认为统治者颁布减轻徭役政策即为重视农业,商业就受到抑制;统治者颁布限制商业发展的政策就是重视农业发展。笔者认为重农抑商是对立统一的。中国古代社会从争夺资源这个静态角度讲,农业和商业是对立的。重农则商业得到抑制,抑商则为农业发展提供更多资源。决定古代社会发展状况的两大条件就是人口和土地。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再析以西汉为例材料二从整体上来说,中国大部分时间是重农不抑商,农业固然受到重视,但商业也并没有受到抑制,

23、私人工商业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中国古代真的“重农抑商”么?长期以来,对于中国古代经济政策的研究,大多数学者都以“重农抑商”概而论之。结合以上材料,谈一谈你对这一结论的看法。(注意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昆明三中、昆明滇池中学20132014学年下学期期中考 高二年级历史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满分60分。130题每题1分,3145题每题2分。请在答题卡上作答)123456789101112131415bcddbbdccadcbac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ddacbcdbbcbdcac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bbdcbdbbcccddcb46(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