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课(小缆车教学设计及反思)_第1页
研究课(小缆车教学设计及反思)_第2页
研究课(小缆车教学设计及反思)_第3页
研究课(小缆车教学设计及反思)_第4页
研究课(小缆车教学设计及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我们的小缆车定稿一:引入部分:几千年前人类发明了车,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车的种类越来越多。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些车的图片,等会儿边看边思考,这些车分别是用什么作动力的?欣赏车的图片并回答问题。学生说.。老师完善学生的回答。师小结:不同类型的车用不同的动力来驱动。还有2张图片,看看它又是什么类型的车?是用什么做动力的?欣赏缆车图片并回答问题。学生:缆车!师:坐过吗?缆车是用什么做动力的?老师:其实呢,缆车内没有任何驱动装置,它是依靠钢缆绳的拉力轻松爬上陡坡的。PPT闪烁二:新课部分活动一:演示安装小缆车认识重力想不想自己动手安装一个小缆车?(想!)视频出示材料,今天老师给你们准备了这样一些材

2、料,(一个框架小车,一个绳子,绳子一端有一个小挂钩,一些小垫圈)利用这些材料怎么组装一个小缆车?学情分析: 如果学生沉默,说不出来,老师可以启发: 绳子用来干什么?学生说到绑在车上,老师再顺势引导:故意指着某些部位追问:绳子绑在哪?这里吗?是车头还是车尾?(车头和车尾都可以,)但是一定要绑在横轴的正中间。示范绑线。组装好了!!这是我们的小缆车!板书课题问:不用人力,你有办法使我们的小缆车运动起来吗?( 预设:有的学生可能会想到挂重物,老师再引导:垫圈可以用来干什么?当学生说到用垫圈时老师示范挂1个垫圈并把垫圈放在桌面上,“还是不动啊?” 此时学生可能说的“悬空”或者“再多挂几个然后悬空”老师演

3、示(挂5个),配合讲解操作细节:在挂垫圈的时候,要尽量保持小车静止不动-用手按住小车,挂好垫圈后再松手。师:动起来了!!注意用手挡住小车以免冲到桌子外面摔坏。(多次演示小缆车运动便于学生思考)提问:我们的小缆车是用什么作动力的?预设:学生可能会提到重力,也可能说到重量,也有可能说到是绳子的拉力。( 如果大多数学生都说的是拉力,老师引导,什么的拉力?垫圈怎么会有拉力呢?师:我听到有人提到了 “重力”和重量两个词,重量是什么?你是怎么 理解的?一个物体有多重,可以用秤来称,这是重量。重力又是什么?学生说。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吧!老师示范:全班起来,像老师这样单手自然下垂,用一支手提起凳子保持手臂自然

4、下垂,“提凳子的那支手有什么感觉?”(如果不示范,可能有学生会抬凳子,举凳子,达不到体念的目的。)学生说感受。师:有没有力在拉提凳子的手?往哪里拉?提凳子时感受到凳子对手有向下的拉力,我们把这种力称为重力!PPT给出重力概念学生齐读。问:在我们的小缆车中,悬空的垫圈受得重力没有?这个重力是怎么影响到小车?(绳子)完成板书: 板书拉力 重力给出答案学生齐读。活动二:探究多大的力刚好能拉动小车过渡语:究竟多大的力刚好能拉动我们的小缆车也就是说最少用几个垫圈可以拉动小车呢?想不想知道?接下来你们要做的就是安装一个小缆车,并测试用多大的拉力刚好能使小车运动起来? PPT给出活动问题。推测一下吧!师;有

5、的说2个,有的说3个,有的说5个,怎样才知道究竟要几个?想到了做实验的方法很好!你们打算怎么做实验?小组讨论一下吧。学生讨论汇报指导:垫圈怎么放?要知道多大的拉力刚好能使小车运动起来,你认为是一次挂几个好?还是一个一个地增加垫圈好,为什么?生答(如果一次几个垫圈,小车动起来了,但是我们无法确定它就是刚好使小车运动起来的拉力呢还是已经超过了这个拉力?所以要找到刚好能使小车运动起来的力,就必须一个一个地增加垫圈。老师强调:实验前应该保持小车静止不动。然后一个一个的增加垫圈,直到小车能从起点到终点运动起来。分工要求: 1人挂垫圈,人放车,人保护小车。 PPT给出实验要求。学生分组实验。汇报交流。“你

6、们组用了几个垫圈刚好能使小车运动起来?”1组、2组、3组。小结:“1个垫圈能拉动小车吗?”也就是说 “拉力不够的话,小车是不会动的,只有一定的拉力才能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PPT学生齐读结论。活动三:探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的关系过渡语:你们有办法使我们的小车跑得更快?推测一下:拉力的大小与小车运动的速度有什么关系? 提问:怎样知道推测对不对呢?打算怎么做实验?还是讨论一下吧!学生汇报:学生会提到:用手表计时,改变垫圈个数.教师引导:大家都是这样想的吗?还有补充吗?从刚才同学们的汇报中老师听出了这样几个关键信息:一是改变垫圈个数,二是用秒表计比较小车的快慢。很好!其实改变垫圈个数就是改变了什

7、么?(拉力)有的组想到了2个2个的增加垫圈,有的组想到了3个3个地增加垫圈,那老师想5个5个的增加垫圈可以吗?哪种方法更好呢? 为什么?(这其实是一个对比实验,对比实验中改变的条件差距越大,效果就越明显)还有些问题同学们可能忽略了:比如第一次挂几个垫圈合适呢?实验时哪些条件是不能改变的?-如果学生说不完整,老师要补充完整面,(这些不能改变的条件其实就是对比实验中的相同条件)养成周密考虑的习惯。-桌面光滑程度、小车、绳子、起点、终点、垫圈为了减少误差,每个实验做几次合适呢?建议分工上增加1人为计时员兼口令员,责任是喊“预备!放!” 同时就计时了。计时与放车要尽量同步。老师把我们刚才的讨论整理成了

8、这样几个要点,一起看看: PPT给出实验提示-学生分组实验,填写记录单。交流汇报,展示记录单P71(1-2个组)追问:1、其他组还有不一样的吗?通过数据你们发现什么规律没有?垫圈增加表示重力怎样?也就是拉力怎样?拉力越大,小车运动速度怎样?拉力越小,小车运动越怎样?2、我们的猜测是得到了证实还是否定?师小结:虽然各组的数据有些不同,但是通过实验我们证实了这样一个规律: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速度确实是有关系的。拉力越大,小车运动越快;拉力越小,小车运动越慢。回顾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课后小练PPT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的实验记录-组挂( )个垫圈,刚好能使小车运动起来!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关

9、系的记录拉力大小(垫圈个数)实验次数小车运动的快慢从起点到终点时间快慢排序(用最快、较快、慢来排序)123123123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在小车重量不变的情况下,拉力 小车运动速度越 。拉力越 小车运动速度越 。全班齐读结论。 教后反思教研员(杨彬彬)原话老师引领学生亲历活动,在活动中学生会形成自己的认识,但是这些认识往往是杂乱的,零碎的,有些甚至是错误的,这就需要老师在学生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梳理提提升汇总,形成科学概念。课堂中老师首先要保证学生活动的量,在保证活动量的基础上提升活动的质。关于对比实验,四年级的学生只是做粗略的了解,至于完整的设计对比实验,则要到五年级。如果老师平时不给予关注的

10、话,有些知识学生是不能自己习得的。老师的关注就是不仅要让学生这样做,还要让它他们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典型案例:五上我们的小缆车一课,学生要亲历两个活动,一;安装小缆车并测试要使小车运动起来至少要几个垫圈。用绳子把静置的小车和悬空的垫圈连接起来,垫圈的重力就转换成了对小车的拉力。在这个活动中,要找到最小能使小车动起来的力,就必须一个一个的增加垫圈才行。二;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的关系就必须多个多个的增加垫圈,课堂上学生同时经历了这两个活动,如果老师只是要求学生这样做,而不明确地告诉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学生即使做了他们也不明白其中的道理,所以只要一考试,学生还是会错选或者乱选。原因就在此。在这

11、课活动中,老师要让学生明确,垫圈起到什么作用/?如果不用线把垫圈和小车连接起来它们没有丝毫关系,即使连接起来了,但是只是把垫圈的放在桌面上,也不会让静置的小车运动起来。只有让垫圈悬空,垫圈受到的重力就通过绳子转换成了对小车的拉力,为了方便可以用垫圈的个数代表了拉力的大小。而如果拉力不够的话,小车依然不会动,只有拉力达到一点程度时,才会使小车运动起来。垫圈个数越多表示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就越快。如果学生只是说到“垫圈个数越多,小车运动越快”老师要注意纠正学生的说法。要正确表述成“垫圈个数越多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地越快,垫圈个数越少,拉力越小,小车运动越慢。”第二课:橡皮筋做动力.的结论也要表述成;“

12、线圈圈数越多,弹力越大,小车运动距离,线圈圈数越少,弹力越小,小车运动距离越短”在这一课中老师要让学生明确,橡皮筋的弹力是小车运动的动力。当然老师示范,小车安装好以后,要测试多大的拉力(用几个垫圈)可以使小车动起来的环节时,一个一个的增加垫圈时,要用手按住线头,等垫圈挂好后才松手。这个细节虽然不起眼但是很重要。最后得出结论环节,如果按照教材中建议的用快、稍快、慢来定性描述的话,确实没有什么可分析的。但仔细想想,如果让学生说打算怎么做实验,学生一定会提到:用手表计时,老师该怎么处理?还是拉回到书上的:不量化,只定性描述吗?我想这样可能不妥!学生已发展到前面了,我们反倒要把他们拉回来!你可以引导:

13、手表计时是最好的办法,但如果我们手边没有计时的工具怎么办?数数,可不可以?数心跳、可不可以?数数的方式都远比定性描述的方法好!学生积极寻找解决办法的过程,就是科学素养发展的过程。不足:1、正式上课时,老师问:“我们的小缆车是用什么作动力的呢?”有学生说:“重力;也有学生说:”重量!”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老师事先没有充分预设,当学生出现这样不同的回答时,老师没有引导学生区分重力和重量,而是直接过渡到体验重量活动。“重力”概念是本课的重点,最初试讲时老师这个环节过得很快,“刚才我听到有人提到了重力!什么是重力呢?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吧!”陈老师听了后说:过得太快,学生没有充分感受和体验,这个知识

14、点没有落实。建议这样改:刚才我听到有人提到了重力这个词,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让说重力这个词的学生说自己的理解,然后请其他同学表决:大家同意他的意见吗?也可能有人同意也可能有人不同意,此时再转入到体验活动:重力到底是什么?我们一起 来体验一下:全班起立,像老师这样单手自然下垂,提起凳子,保持手臂自然下垂。提凳子的手有什么感觉?有没有力在拉你的手?往哪里拉/?学生的感觉自然就很明显了:有!往下拉!把力的方向也说出来了。此时老师再给出重力概念:我们提凳子时感觉到凳子对手有向下的拉力,我们就把这种力成为“重力!”2、老师在引导学生讨论“怎么用实验证明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有关系?”学生一般都能说到改变

15、用不同个数的垫圈以及用计时的方法。很粗糙的思路。老师在巡视时追问引导:你们准备怎么改变垫圈个数?学生才会想到第一次用几个垫圈,第二次用几个,第三次用几个。老师的追问才能促进学生进一步的思考,才会考虑一些操作方面的细节。有学生说2个2个地增加垫圈,有的说3个3个地增加垫圈,老师追问:老师想6个6个地增加垫圈可以吗?学生:可以!老师进一步引导:你们认为哪种方法好呢?学生顺势说到:6个6个地增加好。老师再追问:为什么6个6个当增加比其他两种方法好?学生就会想到:对比的数据差距越大,效果越明显。这样顺着学生的思路,把“增大数据差异,效果明显”的方法自然的交给了学生。3、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在这个实验中

16、哪些条件是不能改变的呢?”有的学生说到了“起点和终点”,还有的说:小车,还有的说到:垫圈。当学生说到这种程度时,我认为学生已经说出了最重要的“终点和起点”,就可以打结了就没有进一步把其他相同条件补充完整,其实,作为老师,当学生考虑不周,不能完整描述的时候,老师应该完整的梳理一遍相同点,使学生养成完整梳理对比实验相同点的好习惯。两种方法的对比:第一个活动“研究多大的拉力刚好能使小车运动起来?”最初的方案是并没有推测-设计实验的环节,而是老师让学生直接思考:要知道多大的拉力刚好能使小车运动起来,你们认为是一个一个增加垫圈好,还是一次挂几个好?为什么?第二个活动“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的关系”最

17、初的方案也是老师直接抛出几个关键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改变拉力的大小?、小车的快慢怎么比较?、要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的关系,你们认为还是像刚才那样一个一个增加垫圈好呢,还是多个多个增加好?为什么?几个几个地增加好,老师有几个数据请大家比较:2个2个地增加;5个5个地增加;15个15个地增加。、第一次挂的垫圈应该是几个呢?、为了实验的公平,应该保持哪些条件相同?、每个实验做3次。4、试讲后,陈老师建议:这个活动老师指导过细,对于五六年级高段的学生来说,应该具有一定的设计实验的能力,如果没有说明老师的平时的教学目标没有落实。这个问题应该整个丢给学生:实验怎么做?让学生自己想办法9(小组讨论),让学生说让他们相互补充。老师从学生的汇报交流中抓关键词,关键信息,老师再把学生的方法归纳出来。如果学生忽略了没有说到的地方,而这些又是实验必须考虑和注意的细节,老师在做补充“可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