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集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说明_第1页
新集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说明_第2页
新集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说明_第3页
新集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说明_第4页
新集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新集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说明(20062020年)(送审稿)新集镇人民政府二一年十二月目 录第一章 规划编制背景1第一节 自然社会经济概况1第二节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2第三节 上轮规划实施情况3第四节 规划修编的必要性5第二章 规划编制过程6第一节 规划编制遵循的原则6第二节 规划编制的简要过程7第三节 规划编制的主要成果9第三章 基础资料与数据9第一节 基础资料来源9第二节 基础数据来源9第三节 规划基数转换10第四章 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13第一节 土地利用调控指标13第二节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14第三节 基本农田调整分析16第四节 建设用地管制分区17第五节 生态用地保护安排18第六节 土

2、地整治安排19第七节 土地用途管制分区21第八节 村级主要控制指标22第九节 规划实施措施制定23第十节 与相关规划的衔接23第一章 规划编制背景第一节 自然社会经济概况一、自然概况新集镇地处仪征市东部,紧邻扬州城市西区,素有“扬州西门第一集”之美誉,全镇土地总面积6389.08公顷,占仪征全市土地总面积的7.09%。其地质构造属于华北地台苏北褶陷区,位于古老而又处于稳定状态的长江破碎带上,地震强度弱,频率低。镇域南部呈较典型的长江冲积平原地貌特征,地势低且平坦,镇域北部为丘陵地形。新集镇气候居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15.1,年降雨量1014毫米,年平均日

3、照2160小时左右,无霜期224天,常年主导风为东南风。二、社会经济概况2005年末,新集镇总人口4.20万人,全镇实现三业总产值近4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190元。新集镇处于宁镇扬产业带的接合点,是宁镇扬经济板块的核心区。京沪线、沪宁线、宁通线等多条高速公路会聚于此,宁启铁路、沿江高等级公路穿境而过,紧邻润扬长江公路大桥、扬州火车站、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扬州港和扬州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新集镇作为扬州西郊重镇,近年来,瞄准打造“扬州城市后花园”的发展定位,不断促进经济发展,镇区、八桥、沿江三大集中区框架已基本形成,全镇现有工业企业165家,规模企业38家,工业总产值21

4、.5亿元,已初步形成船舶、机械制造、纺织服装三大主导产业。新集镇农业主要以种植业为主,近几年来,通过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经济林木、养殖业得到较快发展,同时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和生态观光农业园。第二节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根据土地利用变更调查,2005年新集镇土地总面积为6389.08公顷。具体土地利用结构如下:(一)农用地结构。2005年末全镇农用地面积为4621.0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2.33%。其中耕地3763.3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8.90%;园地82.3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29%;林地69.5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9%;其他农用地705.9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1.05%。

5、(二)建设用地结构。2005年末全镇建设用地面积为1328.8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0.80%。其中城乡建设用地1029.9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6.12%;交通水利用地286.5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49%;其他建设用地12.3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19%。(三)其他土地结构。2005年末全镇其他土地面积为439.1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87%。其中水域407.1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37%;自然保留地32.0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50%。第三节 上轮规划实施情况一、主要指标执行情况(一)建设占用耕地指标。上轮规划确定全镇规划期间的新增建设占用耕地指标为32.67公顷

6、。19972005年全镇已使用建设占用耕地指标56.00公顷。(二)补充耕地指标。上轮规划确定全镇规划期间的土地整治补充耕地指标为316.59公顷,其中土地整理补充耕地220.60公顷,土地复垦补充耕地80.60公顷,土地开发补充耕地15.39公顷。19972005年全镇已完成补充耕地232.00公顷。(三)耕地保有量指标。上轮规划确定全镇2010年的耕地保有量为3989.86公顷,2005年末全镇实际耕地面积3763.31公顷,。(四)基本农田保护指标。上轮规划确定全镇规划期间的基本农田保护指标为3914.87公顷。2005年仪征市核定新集镇基本农田实际保护面积为3051.41公顷。(五)新

7、增建设用地指标。上轮规划确定全镇规划期间新增建设用地面积为32.77公顷。19972005年全镇实际新增建设用地面积为58.64公顷。二、规划实施主要成效新集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经批准实施以来,全镇严格落实各项规划措施,规划实施成效显著:(一)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得到有效保护。规划实施期间,全镇通过土地用途管制和逐级落实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有效实施了对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保护,耕地数量和质量保持基本稳定。(二)建设用地合理需求得到科学保障。规划实施期间,全镇按照有保有控的原则配置各项建设用地,城镇工矿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用地得到优化配置,各项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用地得到优先

8、安排,在促进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提高了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三)土地生态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有力地稳定了区域生态系统;生态脆弱地区得到有效保护和建设,土壤污染和水土流失得到控制。三、规划实施存在的问题(一)建设用地供需空间不匹配。上轮规划对建设用地布局的预见性不足,部分基础设施项目选址具有不确定性,致使规划实施中建设用地规划位置与实际用地位置不相符的情况时有发生,加大了规划建设用地供给与实际用地需求在空间布局上的矛盾。(二)规划编制与实施弹性不足。上轮规划方案过于强调对耕地占补平衡和基本农田保护等实施刚性管理,未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和城乡建设用地布局的弹性机制,各类基础设施和独立建设项目

9、用地通道预留也不够充分,致使规划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调整缺乏适应性,影响了规划调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三)规划公众参与力度不高。上轮规划编制和实施过程中,社会公众参与规划方案制定和规划实施监督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公众参与主要集中在规划调整专家论证和听证上,重点只是解决局部用地矛盾问题,而不是从全局的角度审视规划的协调性,规划的社会认知度不高,公众参与的作用没有真正显现出来。第四节 规划修编的必要性一、适应用地格局调整的需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调整,城镇和新农村等各项城乡建设将大力推进,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将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土地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也将面临新的形势,各类用地格

10、局必将发生重大变化,特别是新集镇总体规划等一系列规划的陆续实施,上轮规划越来越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进行规划修编,以保障和优化科学发展的各类用地空间布局。二、适应规划目标调整的需要新一轮规划确立了保护资源、保障发展、保育生态的多元化规划目标。上轮规划由于规划目标过于单一,无法适应新时期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要,急需建立全新的土地利用规划模式,形成约束性指标和预期性指标相结合的规划指标体系。规划目标发生了调整,必须进行规划修编,以落实上级下达的各项土地利用任务。三、适应规划内容调整的需要与上轮规划相比,新一轮规划在耕地保护理念上由数量、质量保护向数量、质量和生态全面管护转变,

11、土地用途分区类型和管制规则有所调整,扩充了城乡建设用地管制边界和管制区域等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内容,农村土地整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村镇建设控制等纳入了土地综合整治的范畴。规划内容发生了调整,必须进行规划修编,以适应规划实施管理的需要。第二章 规划编制过程第一节 规划编制遵循的原则根据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的要求,本轮规划编制主要遵循了以下原则:(一)依法编制。规划编制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和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二)上下结合。规划编制注重与上级规划的反馈和衔接,规划目标、土地利用调控

12、指标、土地用途分区、建设用地管制分区、土地综合整治安排等规划内容应在反复协调的基础上确定,符合上级规划的要求。(三)因地制宜。规划编制注重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制定规划方案和实施措施,解决新集镇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四)相互协调。规划编制应做好与相关规划的协调,城镇、村庄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等规划应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五)公众参与。规划编制中,应组织有关部门、干部和群众积极参与规划方案的制定,就土地利用决策及相关问题,广泛听取社会公众意见。(六)注重实施。规划编制应切实可行,充分考虑规划实施的可能性和预期效果,使规划具有可操作性。第二节 规划编制的简要过程一、前

13、期准备工作阶段(一)组织准备。镇政府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镇政府有关部门的规划修编工作领导小组,并组建规划修编办公室,制定规划编制工作方案,落实规划编制工作经费,选定江苏苏地源土地整理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为技术协作单位。(二)技术准备。主要收集了自然条件、资源状况、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等基础资料及有关土地利用的行业、部门规划资料,并召集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二、规划调查研究阶段(一)基本农田保护调查。主要调查了基本农田数量、质量、结构、分布以及基本农田建设、基本农田保护区调整和补划情况。(二)建设用地需求调查。按行业对各类建设用地的规模和布局进行了调查。(三)土地生态环境调查。主要调查了土地生

14、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现状、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建设和保护的重点与方向。(四)土地整治潜力调查。重点调查了规划期间可增加农用地的潜力,尤其是增加耕地的潜力。三、确定规划目标阶段(一)确定总体目标。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远景规划,明确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据此确定全镇基于保护资源、保障发展和保育生态的土地利用总体目标。(二)明确调控目标。根据仪征市下达的土地利用调控指标确定全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具体调控目标。四、拟定规划方案阶段根据仪征市的规划要求和新集镇的规划目标,针对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城乡和基础设施建设、土地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土地用途分区、土地综合整治等方面,从不

15、同侧重点拟定多个规划备选方案,列出推荐方案,并通过对比、分析、评价,形成全镇土地利用规模结构调整和空间布局优化的总体方案。五、编制规划成果阶段根据新集镇的各项土地利用目标,结合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进一步调整土地利用规模结构,优化土地利用总体空间格局,完善土地用途和建设用地空间管制规则,落实重点建设项目数量及用地规模,深化规划实施保障措施,并编绘规划成果图件,形成规划初步成果。六、规划论证协调阶段在规划修编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下,对规划初步成果广泛征求了镇内各部门、各村委会的意见,通过反馈意见的分析和汇总,对规划方案进行了修改完善。七、规划成果报批阶段规划成果与相关规划进行了进一步衔接,经镇政府

16、审查同意后形成规划成果送审稿。规划成果经江苏省国土资源厅组织专家论证后由仪征市人民政府统一报江苏省人民政府审批。第三节 规划编制的主要成果一、文字成果(一)新集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二)新集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说明(20062020年)。二、图件成果(一)新集镇土地利用现状图;(二)新集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三)新集镇建设用地管制和基本农田保护图;(四)新集镇土地整治规划图。三、数据库成果新集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第三章 基础资料与数据第一节 基础资料来源本轮规划中所采用的基础资料与数据来源于仪征市国土资源局,镇政府,仪征市直各部门(包括市政府办、农林局、建设局、公安

17、局、水务局、财政局、交通局、统计局、计生委等相关部门和单位)中涉及新集镇19972005年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发展情况的资料。第二节 基础数据来源一、土地利用数据(一)现状数据。本轮规划修编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来源于仪征市国土资源局,并经扬州市国土资源局确认的新集镇2005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土地分类在过渡期分类的基础上,根据本轮规划的需要进行了适当归并,将土地利用现状归并成三级分类。(二)历史数据。历年土地利用数据主要采用新集镇19972005年历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闲置低效用地数据主要来源于仪征市“四查清、四对照”成果中新集镇的数据;上轮规划的主要规划指标数据来源于新集镇土地利用

18、总体规划(19972010年)。二、相关规划数据规划修编中涉及的相关规划资料主要来源于新集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及“十二五”规划设想,仪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和本镇总体规划以及全市交通、水利、林业、能源等行业部门的相关专项规划。三、经济社会发展数据本轮规划中的相关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数据均采用统计部门正式公布的法定数据。其中人口基础数据综合了仪征市国民经济统计资料(19962005年)中涉及新集镇的数据和计生局、公安局提供的人口数据。第三节 规划基数转换在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的基础上,将土地利用现状数据按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指导意见的通

19、知(国土资厅发200951号)文件规定的土地规划分类体系进行细分和归并,得到各类用地转换结果。一、基数转换原则(一)用途管制。应遵循土地用途管制的要求,有利于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二)依法核定。应通过对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的合法性审查认定,确保规划基数客观、准确,维护规划编制的严肃性和科学性。(三)衔接可行。应充分利用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以及“四查清、四对照”等成果,与土地现状分类充分衔接,满足规划管理需要,有利于规划目标任务的落实。(四)综合平衡。应遵循行政辖区内土地总面积以及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保持不变的原则,转换前后保持一致。二、基数转换方法

20、在新集镇2005年土地变更调查数据的基础上,按照土地规划分类体系、分类释义和转换对应关系进行了调整,并利用遥感等手段,结合实地调查,得到各类用地转换结果。(1)农用地转换中,耕地、园地、林地和其他农用地,分别纳入规划基数分类中的相应地类。(2)建设用地转换中,建制镇、农村居民点、独立工矿、交通、水利等建设用地,在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细分的基础上,分别纳入规划基数分类中的相应地类。其中,城乡建设用地中,对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的独立工矿用地进行区分,将附属于城镇的独立工矿用地按照附属性质分别纳入城市、建制镇;其他独立工矿用地从空间上作解译判断,按照独立建设用地和采矿用地的含义进行区分。(3)水域、自然保留

21、地等其他地类参照地类释义和转换对应关系,分别纳入规划基数分类中的相应地类。三、基数转换结果规划基数转换结果形成了三级分类体系。其中,一级类为3个,分别是农用地、建设用地、其他土地;二级类9个,分别是耕地、园地、林地、其他农用地、城乡建设用地、交通水利用地、其他建设用地、水域、自然保留地;三级类22个。表1 新集镇规划地类与现状变更地类转换过程对照表单位:公顷转换后转换前规划地类面积变更调查地类面积农用地合计4621.04合计4621.04耕地水田3419.18灌溉水田3419.18水浇地5.44菜地5.44旱地338.69旱地338.69小计3763.31小计3763.31园地82.30园地8

22、2.30林地有林地51.50有林地51.50灌木林地0.94灌木林0.94其他林地17.09未成林造林2.68苗圃14.41小计69.53小计69.53其它农用地设施农用地2.56畜禽饲养地2.56农村道路240.06农村道路240.06坑塘水面271.58坑塘水面267.83养殖水面3.75农田水利用地151.21农田水利用地151.21田坎40.49田坎40.49小计705.90小计705.90建设用地合计1328.87合计1328.87城乡建设用地建制镇66.98建制镇61.46农村居民点840.33农村居民点840.33采矿用地32.06独立工矿用地128.16其他独立建设用地90.5

23、8小计1029.95小计1029.95交通水利用地交通用地73.44交通用地73.44水利用地213.15水利用地213.15小计286.59小计286.59其他建设用地风景名胜设施用地5.4特殊用地12.33特殊用地6.93小计12.33小计12.33其他土地合计439.17439.17水域河流水面406.95河流水面406.95滩涂0.17苇地0.17滩涂小计407.12小计407.12自然保留地荒草地32.05荒草地32.05总计6389.086389.08第四章 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第一节 土地利用调控指标一、总量指标(一)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指标。到2010年和2020年,全镇耕地保有量

24、分别为3726.28公顷和3693.84公顷,与2005年相比,面积分别减少37.03公顷和69.47公顷;规划期间,全镇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稳定在3120.00公顷。与仪征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下达的指标做到了协调一致。(二)园地、林地指标。到2010年和2020年,全镇园地分别为81.84公顷和81.64公顷,与2005年相比,面积分别减少0.46公顷和0.66公顷;林地分别为98.08公顷和161.92公顷,与2005年相比,面积分别增加28.55公顷和92.39公顷。与仪征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下达的指标做到了协调一致。(三)建设用地规模指标。到2010年和2020年,全镇建设用地总规模分别为13

25、94.65公顷和1515.06公顷,与2005年相比,面积分别增加65.78公顷和186.19公顷。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分别为1059.31公顷和1128.29公顷,与2005年相比,面积分别增加29.36公顷和98.34公顷。其中,城镇工矿用地分别为237.05公顷和301.32公顷,与2005年相比,面积分别增加47.43公顷和111.70公顷。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规模分别为335.34公顷和386.77公顷,与2005年相比,面积分别增加36.42公顷和87.85公顷。与仪征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下达的指标做到了协调一致。二、增量指标(一)新增建设用地及占用农用地、占用耕地规模指标。2006

26、2010年,全镇新增建设用地71.00公顷,新增建设占用农用地69.95公顷,新增建设占用耕地52.49公顷;20062020年,全镇新增建设用地202.90公顷,新增建设占用农用地199.90公顷,新增建设占用耕地154.14公顷。与仪征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下达的指标做到了协调一致。(二)土地整治补充耕地目标。20062010年全镇通过农村土地整治补充耕地任务4.94公顷。20062020年全镇通过土地整治补充耕地79.80公顷。与仪征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下达的指标做到了协调一致。三、效率指标到2020年,全镇人均城镇工矿用地面积控制在152.08平方米。与仪征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下达的指标做到了

27、协调一致。第二节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一、调整原则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应优先安排基础性生态用地,落实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协调安排基础设施建设用地,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合理安排其他各类用地。二、调整方法首先明确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的条件,然后进行土地供需综合平衡,进而提出结构和布局调整方案,并从方案实施的可能性、效益、保障条件、社会敏感性等方面对多方案评价比较,通过论证确定结构和布局调整的推荐方案和备用方案,经征求意见并报政府审查通过后确定最终方案。三、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结果(一)农用地结构调整。到2010年和2020年,全镇农用地面积从2005年的4621.04公顷分别调整为45

28、74.44公顷和4480.34公顷。其中,耕地面积从2005年的3763.31公顷分别调整为3726.28公顷和3693.84公顷;园地面积从2005年的82.30公顷分别调整为81.84公顷和81.64公顷;林地面积从2005年的69.53公顷分别调整为98.08公顷和161.92公顷;其他农用地面积从2005年的705.90公顷分别调整为668.23公顷和542.94公顷。(二)建设用地结构调整。到2010年和2020年,全镇建设用地面积从2005年的1328.87公顷分别调整为1394.65公顷和1515.06公顷。其中,城乡建设用地面积从2005年的1029.95公顷分别调整为1059

29、.31公顷和1128.29公顷;交通水利用地从2005年的286.59公顷分别调整为323.01公顷和376.55公顷;其他建设用地从2005年的12.33公顷分别调整为12.33公顷和10.22公顷。(三)其他土地结构调整。到2010年和2020年,全镇其他土地面积从2005年的439.17公顷分别调整为420.00公顷和393.68公顷。其中,水域面积从2005年的407.12公顷分别调整为398.41公顷和392.56公顷;自然保留地面积从2005年的32.05公顷分别调整为21.59公顷和1.12公顷。四、土地利用布局调整结果(一)农业生产用地布局调整。按照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生态

30、化和现代化的要求,重点安排基本农田保护用地,优化布设特色农业生产基地,科学安排生态农业产业用地,促进农业生产用地布局优化。(二)建设发展用地布局调整。按照新增用地高效利用、存量用地集约挖潜、用地总量理性增长的原则,集中安排城镇工矿用地,合理安排中心村发展用地,协调安排基础设施用地,构建保障科学发展的建设用地新格局。(三)基础生态用地布局调整。在保护土地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打造骨干性生态屏障网络,稳定耕地、园地、林地、水域等基础性生态用地格局,拓展城乡绿色生态空间。第三节 基本农田调整分析一、调整思路基本农田调整按照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布局总体稳定的要求,遵循依法依规、规范调整,确保数量、提升

31、质量,稳定布局、明确条件的原则,对现状基本农田进行局部调整,确保新划为基本农田的土地现状为耕地,调整后的基本农田数量、质量和布局安排协调一致,基本农田的集中连片程度有所提高。二、调整结果根据基本农田调整的基本原则和具体要求,全镇共调出基本农田5.6921.10公顷,调入基本农田89.96公顷,最终落实基本农田保护面积3135.6820.27公顷,其中基本农田保护任务3120.00公顷,基本农田预留指标15.680.27公顷。全镇基本农田调整情况见表2。表2 基本农田调整分析表单位:公顷、%名 称2005现状年基本农田调入基本农田调出基本农田本轮规划基本农田面积比例面积比例保护任务预留指标合计全

32、 镇3051.413051.413051.4189.9689.9689.962.952.95 2.9521.15.695.690.69 0.19 0.193120312031200.2715.6815.683120.273135.683135.68新集村17.4117.4117.4100.0000.00 0.0017.417.3217.320.010.090.0917.4117.4117.41花园村143.95143.95143.953.33.33.32.292.29 0.110.010.010.010.01 0.01 0.00147.23146.5146.500.010.740.74147.

33、24147.24147.24方桥村286.54286.54286.5400.000.470.470.470.16 0.16 0.02286.05284.64284.640.021.431.43286.07286.07286.07八桥村52.5652.5652.560.050.050.050.10.10 0.000.120.120.120.23 0.23 0.0052.4852.2352.230.010.260.2652.4952.4952.49李营村342.52342.52342.5228.1928.1928.198.238.23 0.9215.420.020.024.50 0.01 0.00

34、355.26368.84368.840.031.851.85355.29370.69370.69联盟村232.53232.53232.533.043.043.041.311.31 0.100.310.30.30.13 0.13 0.01235.24234.09234.090.021.181.18235.26235.27235.27天安村239.6239.6239.600.080.080.080.030.03 0.003.453.453.451.44 1.44 0.11236.21235.05235.050.021.181.18236.23236.23236.23国庆村198.63198.631

35、98.638.918.918.914.494.49 0.290.240.240.240.12 0.12 0.01207.28206.26206.260.021.041.04207.3207.3207.3凌东村253.92253.92253.925.695.695.692.242.24 0.190.20.20.20.08 0.08 0.01259.39258.11258.110.021.31.30259.41259.41259.41庙山村351.2351.2351.2021.2521.2521.256.056.05 0.700.080.080.080.02 0.02 0.00372.34370.

36、51370.510.031.861.86372.37372.37372.37长春村311.34311.34311.342.842.842.840.910.91 0.090.130.130.130.04 0.04 0.00314.02312.48312.480.031.571.57314.05314.05314.05江宁村352.34352.34352.349.59.59.52.72.70 0.310.210.210.210.06 0.06 0.01361.6359.82359.820.031.811.81361.63361.63361.63光明村268.87268.87268.877.117.

37、117.112.642.64 0.230.460.460.460.17 0.17 0.02275.5274.14274.140.021.381.38275.52275.52275.52第四节 建设用地管制分区一、建设用地管制边界划定根据新集镇城乡建设用地空间管制的需要,因地制宜划定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边界、扩展边界。其中:(一)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边界。主要沿规划期内保留现状的城镇、工矿、村庄建设用地边缘和规划期内新增的城镇、工矿、村庄建设用地边缘划定。(二)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主要是为适应城乡建设发展的不确定性,在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边界之外,并尽量采用主要河流、高速公路、铁路、绿化带、山体等具有明显

38、隔离作用的地物来划定。二、建设用地管制分区结果根据新集镇城乡建设用地管制边界,将新集镇行政区域内的全部土地划分为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限制建设区等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区域,并制定各区域的建设用地管制规则,对全镇的建设用地进行空间管制。建设用地管制分区情况见表3。表3 建设用地管制分区表单位:公顷,%分区名称划定依据区域面积比重允许建设区按照有利发展、保护资源、保护环境的要求,在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依据各类建设用地规模控制指标划定。1128.2917.66有条件建设区按照保护资源、有利于节约集约用地的要求,依据城镇、工矿、村庄建设规划范围划定,并避让优质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和重要的生态环境

39、用地。156.06161.762.442.53限制建设区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以外的土地划入限制建设区。5104.735099.0379.9079.81第五节 生态用地保护安排一、明确基础性生态用地范围本轮规划中,基础性生态用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水域等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土地。根据新集镇土地的不同生态特性,在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的前提下,确定规划期末全镇基础性生态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保持在65%以上。二、城乡生态用地空间安排按照统筹国土生态安全屏障用地与生产、生活用地的要求,强化连片林地和重点水域的生态保育,优先将水田、水浇地划入基本农田,引导园地向立地条件适宜的丘陵和荒坡地集中发

40、展,因地制宜布局林地,强化工业、生活污染源的控制和治理,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构建城乡绿色生态空间。第六节 土地整治安排一、土地整治潜力和重点区域(一)农村土地整治潜力。主要包括农村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土地开发新增耕地等农用地的潜力。根据调查,规划期间全镇土地整治潜力为274.19公顷,其中土地整理补充耕地潜力为208.67公顷,土地复垦补充耕地潜力为31.11公顷,土地开发补充耕地潜力为25.60公顷。具体情况见表4。表4 农村土地整治潜力表单位:公顷农村土地整治类型新增农用地潜力耕地园地其他农用地合计全 镇265.381.57.31274.19土地整理208.671.54.13214.30

41、土地复垦31.111.0832.19土地开发25.602.127.70(二)农村土地整治重点区域。根据农村土地整治潜力图斑分布情况,选择农村土地整治潜力大、分布相对集中、土地整治基础条件好、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区域,划定土地整理重点区域。具体划定结果见表5。表5 农村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单位:公顷,片农村土地整治类型重点区域数量整治规模新增耕地新增其他农用地新增农用地合计全 镇1111.024.250.344.59土地整理小计1111.024.250.344.59农用地整理1111.024.250.344.59农村居民点整理二、农村居民点整理安排(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以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为前

42、提,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为目标,转变农村发展方式,实现国土资源的持续利用。坚持统筹城乡,集聚资源,统一规划,有序实施,维护权益,规范操作的基本原则。(二)规模与布局根据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调查和实施可行性分析,20102020年安排农村居民点整理87.046.74公顷,位于庙山村、长春村、江宁村、凌东村、国庆村、八桥村、李营村,划定为村镇建设控制区。(三)实施时序安排经过统筹安排,201120132015年安排整理规模60.2526公顷,2014201620152020年安排整理规模26.7948公顷。(四)实施保障措施1. 加强组织领导,规范操作实施过程中将成立新集镇工作领导小组,处理组

43、织配合协调问题。全面推行项目法人负责制,不搞大拆大建,规范操作程序,杜绝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2. 加强宣传解释工作做好宣传推动工作,增强农民群众理解支持,主动参与到整理的过程中。整理方案确定后,及时组织公示和听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结合农民的要求和想法,对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增强其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第七节 土地用途管制分区一、分区原则土地用途分区遵循土地资源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原则,体现土地主导用途和土地保护、限制、管理措施的相对一致性,以满足土地用途管制的需要。二、分区结果根据土地的主导用途和未来土地利用方向,将全镇土地划分为基本农田保护区、一般农地区、林业用地区、城镇建设用地区、村镇建设用地

44、区、独立工矿区、风景旅游用地区等7类土地用途区,制定土地用途管制规则,实行差别化的用途管制制度。具体情况见表6。表6 土地用途分区面积统计表单位:公顷名 称基本农田保护区一般农地区林业用地区城镇建设用地区村镇建设用地区独立工矿区风景旅游用地区其他用地全镇3276.44260.221361.94161.92112.97826.97188.355.40455.0971.31新集村17.8017.8124.183.1428.8520.4834.28 34.29花园村154.66154.6665.333.1439.5814.73 14.73方桥村295.78295.7760.684.5857.3740

45、.83 40.84八桥村54.0854.08258.7712.31117.3741.71 41.71李营村367.95384.1872.782.9068.252.3546.54 30.32联盟村241.71241.71119.640.0048.5843.70 43.70天安村245.42245.4294.777.7269.8745.92 45.93国庆村217.29217.2988.1317.1362.13103.570.37 0.36凌东村272.28272.2856.8215.2050.2615.42 15.41庙山村393.24393.24107.4953.5763.9931.375.4

46、1.10 1.09长春村332.22332.2295.7817.3781.5921.09 21.09江宁村378.20378.2167.3610.1470.4729.6723.20 23.21光明村289.59289.5942.4314.720.1457.096.4035.49 35.48新集街道4.0783.98102.34 102.35张集街道3.7019.9314.984.59 4.60第八节 村级主要控制指标各村必须在本规划的总体控制下,具体落实规划确定的各项土地利用任务。各村要将土地用途区和建设用地管制区落实到地块,统筹安排农业生产、村镇建设和生态保护用地,突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合

47、理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保障农村各项民生用地,优化村级土地利用总体格局。各村主要控制指标情况见表7。表7 村级主要土地利用控制指标表单位:公顷名 称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新增城乡建设用地全 镇3693.843120120.07新集村115.5617.417.324.07花园村178.53147.23146.502.60方桥村317.17286.05284.642.60八桥村259.0652.4852.2323.47李营村363.44355.26368.840.79联盟村248.41235.24234.0917.48天安村286.60236.21235.051.70国庆村233.58207.28206.2660.40凌东村272.84259.39258.110.96庙山村369.26372.34370.510.90长春村341.15314.02312.481.58江宁村414.01361.6359.821.92光明村291.31275.5274.141.58新集街道0.77张集街道2.14第九节 规划实施措施制定本轮规划从行政、经济、技术、公众参与等方面,制定了规划实施保障措施,以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一是建立和完善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以落实耕地保护共同责任;二是强化土地利用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