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章--土地需求量预测..ppt_第1页
第09章--土地需求量预测..ppt_第2页
第09章--土地需求量预测..ppt_第3页
第09章--土地需求量预测..ppt_第4页
第09章--土地需求量预测..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第九章 土地需求量预测,第一节 土地需求概念 第二节 粮食需求量预测 第三节 农业用地需求量预测 第四节 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 第五节 生态用地需求量预测 第六节 土地需求量定量预测方法 第七节 土地供需平衡分析,2,第一节 土地需求概念,一、土地需求 二、影响土地需求的因素 三、土地需求预测,3,一、土地需求,土地的需求(the demand for land)就是指人们利用土地从事各种生产与消费的活动,以维持其生存。,4,二、影响土地需求的因素,决定土地需求程度的因素: 人口密度或人地比例这项系数的大小反映人们对土地需求程度的最好标准。 人们利用土地的知识影响对土地需求程度。 土地质量直

2、接影响人们对土地的需求。 人们的生活水平也直接影响对土地需求。,5,三、土地需求量预测,土地需求量预测就是指对一定地区、一定时期内各类用地规模及其动态变化所作的测算。 通常采用的方法思路是以人定地模式,即依据远景规划人口数和人均实物消费水平,测算实物消费总量,再以单位土地的生产力来除,即可得到某项消费所需占地量。,6,第二节 粮食需求量预测,一、粮食需求量预测思路 二、人均粮食需求量 三、粮食需求量,7,一、粮食需求量预测思路,粮食总需求量取决于人口总量和人均粮食需求量。 粮食需求量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许多因素都带有不确定性。一般来讲,粮食需求量主要的影响因素有:人口增长和城乡人口结构、食物结

3、构的改善,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动物性食物需求等。 2008年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认为,2007年我国“人均占有量380公斤,人均消费量388公斤”,,8,一、粮食需求量预测思路,(1)人口增长 据有关部门研究,21世纪的前10年,年平均增加人口在1000万左右。据此预测,2010年我国人口可达14亿(13.94亿14.3亿)、2020年达到15亿(14.7亿15.4亿)、2030年达到16亿(15.3亿16.3亿)。2050年达到16亿,此后可能实现人口的零增长或负增长。 2008年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认为,2007年我国“人均占有量380公

4、斤,人均消费量388公斤”。每增加1亿人增加口粮3880万t。预测中人均粮食占有量参数2010年为395kg,2030年保持400kg,认为基本可以满足消费。,9,一、粮食需求量预测思路,(2)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城市化是粮食需求增长的新动因,由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的不同,1996年分别为48.6和56.3,将对粮食的间接消费产生影响。 据研究,城镇化水平每上升l个百分点,粮食间接消费就会相应增加1054万t。目前学术界相对一致认为,2030年中国城市化水平达到50左右,城乡人口比例,到2030年将由目前的3:7逐步发展为5:5,届时对粮食的间接需求量将达到4.1亿t。,10,一、粮食需求量预测

5、思路,(3)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食物消费支出构成会发生变化,据有关研究表明,人均GDP每增10个百分点将增加间接粮食消费4300万t。 (4)食物消费结构的变化 1994年城镇居民按收入等级中最高收入组的动物性食物消费量分别相应高于平均值5.llkg、l.59kg、3.82kg、1.60kg。由于中国人口饮食习惯,其膳食结构仍将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为辅,并将逐步、适当增加动物性食物消费。,11,二、人均粮食需求量,研究证明,人均粮食需求量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它的收入的变化,确立人均收入与人均粮食需求量之间的定量关系就成为预测粮食总需求量的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 一般采

6、用: 选定某一时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并确定在这一时期这些区域的人均收入和人均粮食需求量数据,作为横截面资料,建立人均收入与人均粮食需求之间的函数关系,最后把这种函数关系看作是一种“普通的关系”,并据此预测任一区域未来的人均粮食需求量。,12,三、粮食需求量,粮食需求量一般包括口粮、饲料粮、种子用粮、酿造及其他工业用粮等项消费量,这些方面的需求量又决定于人口总数、城乡人口比例、收入水平、农业生产规模、食品工业发展以及出口水平等因素。一般来说,可以根据上述对粮食需求影响因素的判断进行分项估算加总求得粮食需求量。 (1)口粮 城镇居民人均口粮稳定在100kg,农村居民人均口粮由目前260kg逐

7、步下降到200kg(年均递减1.7g)城镇与农村居民的比例由目前3:7逐步发展到5:5(年均递增0.6)。,13,三、粮食需求量,(2)饲料粮 包括生产动物性食物所需要的饲料用粮和役畜所需要的饲料用粮两部分。城镇居民目前人均肉类消费量24.33kg、蛋9.68kg、鱼8.53kg;到2030为40kg、20kg、20kg;农村居民由目前人均肉类消费量13.12kg、蛋3.224kg、鱼3.06kg,到2030为30kg、15kg、15kg。对奶的消费量可从目前人均5kg,到2030年上升到30kg。关于饲料用粮的折算比例,可采用肉类比为1:4、蛋料比为1:2.5、鱼料比为l:0.8,奶料比为l

8、:0.3,据此测算生产所需动物性食物的饲料用量。,14,三、粮食需求量,(3)种子用粮 1990种子用粮约为2260万t,20002030年均以1500万t计算。 (4)工业用粮 资料表明,酒类用粮为1kg白酒耗粮2.5kg,1kg啤酒耗粮0.2kg,2000年工业用粮以3000万t计算,以每10年递增1000万t计算,预计2030年上升至6000万t。 (5)损耗及其他用粮 1996年粮食在储存、运输中的损耗为610万t,约占当年粮食产量的14。测算时拟每年200亿kg作为损耗及其他用粮的常数。,15,第三节 农业用地需求量预测,一、耕地需求量 二、果园用地需求量 三、副业用地需求量 四、渔

9、业用地需求量 五、林地需求量,16,一、耕地需求量,耕地需求量包括大田作物(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绿肥和特种作物)用地、人工饲料地、蔬菜地需求量。 1大田作物用地面积 大田作物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绿肥作物和特种作物等,现以粮食作物用地需求量预测程序如下: 1)确定粮食作物的内部需求量(V) 2)确定粮食作物的商品率(P) 3)确定粮食作物的总产量(W) 4)确定粮食作物加权平均单产(YF),17,一、耕地需求量,1大田作物用地面积 5)确定粮食作物种植面积(S1) 式中:A为复种指数。 6)确定粮食作物轮作地净面积(S2) 式中:S2为粮食作物轮作地净面积;S1为粮食作物种植面积;N为粮食

10、作物轮作田区总数;n为所占田区数。 7)确定粮食作物轮作地毛面积(S3) S3=S2(1+K) 式中:K为道路、沟渠、林带面积占粮食作物的轮作地净面积比重,一般取K=34%。,18,一、耕地需求量,2人工饲料地面积 1)根据国家计划任务指标,确定畜产品总产量,再根据各类牲畜平均单产确定各类牲畜头数。 2)确定各类畜群结构,并根据其饲料需要量计算牲畜饲料总需要量(W)。 3)确定扣除其他饲料来源的农副产品(包括秸秆、菱藤、落叶)、野生饲料资源(如苋菜、根头、水萍、水浮莲、榆、杏等)及加工农副产品(麦麸、油饼、酒糟、糖渣、粉渣等)之后的人工种植饲料量,即 W1=W-W2 式中:W1为人工种植饲料量

11、;W2为其他饲料来源量。 4)确定的饲料作物加权平均单产,19,一、耕地需求量,2人工饲料地面积 5)确定饲料作物种植面积(S1) 式中:A为复种指数。 6)确定饲料作物轮作地净面积(S2) 式中:S2为饲料作物轮作地净面积(hm2);S1为饲料作物种植面积(hm2);n为饲料作物轮作中田区总数;n为饲料作物所占田区数。 7)确定饲料作物轮作地毛面积(S3) S3=S2(1+K) 式中:K为道路、沟渠、林带面积占饲料作物轮作净面积比重,一般取K=23。,20,一、耕地需求量,3蔬菜地面积 1)确定蔬菜内部需要量(V) 2)确定蔬菜的商品率(P) 3)确定蔬菜作物总产量(W) 4)确定蔬菜作物加

12、权平均单产(YF) 5)确定蔬菜作物种植面积(S1),21,一、耕地需求量,3蔬菜地面积 6)确定蔬菜轮作地净面积(S2) 根据蔬菜地面积(S1),并考虑蔬菜增产、培养地力、调节劳动力和饲料供应等因素,制定蔬菜轮作方案。其中尽可能安排一些轮作作物 7)确定蔬菜轮作地毛面积(S3) S3=S2(1+K1+K2) 式中:K1为蔬菜轮作地上林带、道路、沟渠用地占蔬菜轮作地净面积比重;K1=57;K2为温床、温室占地面积占蔬菜轮作地净面积的比重,K2=23。,22,一、耕地需求量,4耕地需求量 1)确定粮食与经济作物之间比例简称粮经比,如取粮食占用耕地比重为87、83、80 2)计算粮食占用耕地面积

13、粮食占用耕地面积=粮食作物轮作地毛面积(S2)粮食占用耕地比重() 3)供选方案 根据测算形成不同方案,如规划人口数(A1、A2、A3),人均粮食需求量(B1、B2、B3),单位面积产量(C1、C2、C3),粮食自给率(D1、D2、D3),粮经比例(E1、E2、E3),预测耕地最低需求量。,23,二、果园用地需求量,1)确定果品内邵需婴量(V) 2)确定果品的商品率(P) 3)确定果品总产量(W) 4)确定果品加权平均单产(YF) 5)确定成年果树栽植面积(S1) 6)确定果园面积(S2) 式中:K1为果园内林带、道路、沟渠占果园总面积的比重,一般取K1=10;K2为幼年果树占果园总面积比重,

14、一般取K2=15。此面积不包括苗圃在内。,24,三、副业用地需求量,副业生产项目繁多,因各地的自然经济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包括养蚕、养蜂、采集野生植物、编织等,副业生产用地实际上是指副业原料生产用地,如发展养蚕需要桑叶,据此确定人工栽植桑园面积,每张蚕籽食500kg左右,每公顷桑园桑叶年产量为11250kg,即每公顷桑园可养22.5张蚕。再如蓖麻叶,每公顷蓖麻产叶7500kg,可养15张蚕。,25,四、渔业用地需求量,凡水深1m以上、水源充足、水质良好的水面(包括池塘、水库、湖泊)均可作为渔业生产用地,在可能条件下,还可发展稻田。,26,五、林地需求量,林业基地规模大小,主要决定于国家的

15、需要和客观条件的可能。根据林业发展规划的要求,南方各省中,凡有大片宜林地的地方都要积极地建立用材林基地。 确定林业用地面积,需要计算下列技术经济指标:平均单产(单位面积蓄积量)、地方用材自给水平、主伐年龄和轮伐期、年伐量,各地应根据具体情况加以确定。,27,第四节 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一、居民点用地需求量 二、水利工程用地需求量 三、公路工程用地需求量,28,一、居民点用地需求量,1指标概算法 常用指标有每户宅基地指标,每人用地指标或按耕地面积概算指标。将上述指标分别乘以总户数、总人口和总耕地面积即可概算居民点内居住用地面积,再按居住区与生产区占地比来推算生产区面积,两者相加即为居民点用地面积

16、。 依据人均用地定额指标(J2)(70-110平方米)计算居民点用地面积 Z2=N*J2 式中:Z2为居民点规划占地面积;N为规划人口数;J2为人均用地指标。,29,一、居民点用地需求量,2数学模型法 应用建设面积及其影响因素序列数据建立回归模型,建筑面积作为因变量(Y),人口(X1)和国内生产总值(X2)作为自变量,如 Y=39469.18+191.78X1+3.831X2(R2=0.91845) 据以预测规划年建筑面积。应用建设容积率序列数据,建立此时间为自变量自回归模型,如 Y=0.201666+8.285X(R2=0.928585) 据以预测规划年建筑容积率。在此基础上测算建设用地面积

17、(即建筑面积建筑容积率)。,30,一、居民点用地需求量,3需求推算法 根据规划需建房户数推算农民建房需新增用地面积 H=(N/PF0)n2de 式中:H为规划期农村个人建房需占用土地面积;N为规划目标年农村人口数;P为户均人口数;F0为规划基期农村总户数;n为规划年限;d为规划期间建房户所占比例;e为每户宅基地占地定额标准。 再考虑到农村居民点内部的公共建筑、道路和乡镇企业生产占地,推算农村居民点新增占地面积 Z=H(1+K) 式中:z为规划期新增农村居民点占地面积;K为公路、道路和乡村企业生产占地系数,一般取0.30.6。 城镇与农村居民点用地也可以采用人口与用地面积之间的回归方式或灰色系统

18、模型进行预测。,31,一、居民点用地需求量,4两区累加法 先分别计算生活区和生产区的占地面积,然后两区占地面积累加即可得到居民点用地面积。 要依次计算居民点内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和生产建筑面积,再行累加。 居住建筑面积应依据住宅建筑标准和单方造价以及户室比; 公共建筑通常以千人指标(如1000人中应有医院病床46张等)和远景人口数进行计算。 生产建筑面积一般依据其生产规模占地指标(如年产3万t水泥占地1.4hm2等)进行计算。,32,二、水利工程用地需求量,1输水工程用地需求量 渠道工程用地其面积依据其长度和宽度来计算。长度可在图上截取,借助比例尺核算,宽度与其流量、控制面积和渠道断面要素以及水

19、力计算参数有关。 渠道断面要素包括渠道纵坡、边坡、超高、渠顶宽、糙力、宽深比。 渠道只允许不冲不淤流速,渠道横断面各要素的尺寸应根据有关参数通过水力学公式加以确定:,33,二、水利工程用地需求量,2水源工程用地需求量 水库工程用地可依据水位一库容关系曲线(根据水位求出相应的库容)和水位一面积关系曲线(根据水位求出相应的库水面积)估算。水库库容估算方法有地形图法、断面法和系数法。地形图法依据库区实测地形图和拟建坝高,求出水库的淹没面积和库容。断面法是沿一定的方向施测断面,据以估算水库库容和库水面积。系数法是据经验公式估算库容 式中:V为库容;H为近坝处水库蓄水深度;B为近坝处水面宽度;L为水库内水面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