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孟子两章》.ppt_第1页
第17课《孟子两章》.ppt_第2页
第17课《孟子两章》.ppt_第3页
第17课《孟子两章》.ppt_第4页
第17课《孟子两章》.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孟子两章,孟子:名轲,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有孟子(现存七篇)一书传世。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兼爱”“非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两章,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

2、人和。,有利的天气,地理形势有利,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施行,仁政,少,原文 译文,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摆出观点,提携全文。,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有利于作战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 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内城,外城,围,语气词,甲衣,兵器,武器装备,米,谷,泛指粮食,放弃,离

3、开,护城河,这,f,原文 译文,(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从进攻一方的失利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原文 译文,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

4、利不如人和也。 /,从防御一方的失利论证“地利不如人和”。,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 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 至,天下顺之。以天下 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限制,巩固,征服,通叛,背叛,到,归顺,服从,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泛指武器装备,极点,通“叛”,背叛,译文 原文,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

5、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内外亲属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则“战必胜”。,天时,而,环,攻,之,地利,不如,不胜,胜,举例证明论点一:天时不如地利(从进攻一方而言),攻城:,守方,守城:,城高,池深,兵革利,粮多,守方,地利,攻方,委而去之,败,胜,人和,不如,举例证明论点二:地利不如人和(从防御一方

6、而言),战争,域民,固国,威天下,治国,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主张(结论),施行“仁政”,(运用了排比句式。反面论证,使得文章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召力。),(对比论证),排比,论点范围,战争事例,类推,治国道理,论证方面的主要特点,得道多助 失助道寡,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论据(战例),进攻:天时不如地利 防御:地利不如人和,战争需要 “人和”,域民 固国 威天下,治国也需要 “人和”,结论:得道多助天下顺之 失道寡助天下畔之,类推(治国),一,摆出观点,论证观点,得出结论,结构图解,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战争事

7、例,治国道理,类推,总,总,分,3.本篇主要是谈战争,还是谈政治呢?,本篇主要是谈政治,写战争是为了借战争来表达政治观点。孟子借谈战争的取胜条件来阐明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得道”),这样才能“多助”,众人才会归顺,而“天下顺之”,“战必胜矣”,国家才能治理好。,艺术特色: .层次清楚,结构完整,论证严密,并使用类比论证,善于说理。 .运用排比、对偶、顶真等修辞手法,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召力。,排比: 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对偶: 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顶真: 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本文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8、是一篇短论,论述了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小 结,你知道孟子的有关故事或语录吗?,孟子语录:,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 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孟子故事 孟母三迁,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足辟bi,两字合一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o,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

9、揖yi,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过去孟子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仉氏守节。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足辟踊痛哭这样的事。母亲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长,要有一个健康、良好的环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课前复习

10、检测:温故知新 1、孟子名 字 , 时期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以 统一天下。 2、孟子是一部记录 及其弟子言行的书,现存 篇,南宋教育家 将孟子列为四书之一。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开头揭示 ,接着从 两方面分两层进行论证,得出“ ”的结论,进而推出“ ” 的结语。 4、得“人和”的实质: 。 5、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轲,子舆,战国,儒,“仁政”,孟子,七,朱熹,中心论点,攻、守,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得道,天下顺之,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 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 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 百里奚/举于/市。,qun,

11、f yu,g,x,起,被任用,田间、田地,被举用,被选拔,狱官,集市,舜从田野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高升,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而登上了相位。,第1段译文之一:,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 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承接上文,引起下文。“所以”,指示代词,这。,使劳累。,使饥饿。,使动用法,使痛苦。,使贫困。,使被违背、受阻挠,使被扰乱。,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使他的心惊动, 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同“增”增加。,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

12、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种种行动去阻碍、干扰他的事业,(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第1段译文之二:,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 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 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 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 忧患,而死于安乐也。,b,常常,过错。这里用作动词,犯错误,这样以后,同“横”,梗塞,不顺,奋起,指有所作为。,被人了解,在里面,指国内。,同“弼”,辅佐。,在外面, 指国外。,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

13、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而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第2段译文:,课文探究,自学研讨:,自学要求:思考以下问题,并与同桌交流探讨,得出答案。 方法指导: 1.课文第一段中,作者一共列举了几个人物? 这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作者列举这六个人的事例有什么作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一段,六个人,共同的特点,1、出身都卑微,种田、筑墙的、贩卖鱼盐的、犯人、隐居者、奴隶,2、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3、后来都被统治者委以重任,干出了一番出

14、色的事业。,排比举例,推断 归纳,结论,人才,艰苦的磨练,作者列举这六个人的事例有什么作用?,为下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这一著名结论作铺垫。 朗读并理解: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的内容。 这段话推断归纳了六个人之所以在事业上能获得成功的原因:艰险的环境,给人以困苦、饥饿、贫困、疲乏、忧虑,然而,也正由于经受了这些磨难,坚定、振奋了人们的意志,使人们在迎战困难、谋求生存的过程中不断增长了才干。 可作为论据,证明忧患使人有所作为。 ( “忧患使人有所作为”是从“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中概括出来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二段,常常处在困境, 才能不断奋发,常

15、常没有忧患, 往往遭至灭亡,个人,国家,正,反,小,大,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经受磨炼的益处,论证方法: 类比论证 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归纳推理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自主研讨2:,自学要求:判断本文的中心论点,分析第二段的论证思路。 方法指导: 1、判断一下: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怎样提出来的? 2、第二段是从什么角度进行论述的? 用时:2分钟。,1、中心论点: 文章最后一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提出方式: 先展开论述,后归纳中心论点。,2、读第二段,分析第二段是怎样的论证思路:,第二段从个人、国家两个方面,从正反两个角度进行对比论证。先正面论述了人常常处在困境中才能振作精

16、神,努力奋斗,发挥主观能动性,冲出困境而有所作为;然后说到国家,从反面论述国家如果没有忧患,则往往会遭至灭亡,即精神上的溃灭必然会导致物质上的灭亡。最后推出论点。 本段主要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法,一反一正,为推断出中心论点打下基础。,舜 傅说 胶鬲 管夷吾 孙叔敖 百里奚,出身卑微, 经过艰苦 的磨练之 后才成就 了不平凡 的事业。,-发,举,故,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思想磨练,生活磨练,行为磨练,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发展一个人的才能,过渡,人恒过而后喻 入则无国恒亡,(正),(反),然后知,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中心

17、论点,(个别),-,(一般),-,-,(推论到治国),-,(归纳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课内积累:至理名言,课外积累:,有关“困境”助人成才的名句: 1、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2、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3、玉不琢不成器/铁不炼不成钢。,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关的事例: 1、司马迁忍辱负重,搜集资料,发愤著书,写成不朽之作史记。 2、李时珍跋山涉水,尝遍百草,数十年如一日搜集整理,笔耕不辍,写出了药学巨著本草纲目。 3、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将一只青蛙丢进沸水中,青蛙奋力一蹦跳出来了。将青蛙放入温和的开水中,青蛙乐于呆在其中,温度渐升渐高,青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