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危害应急处置培训.pptx_第1页
职业危害应急处置培训.pptx_第2页
职业危害应急处置培训.pptx_第3页
职业危害应急处置培训.pptx_第4页
职业危害应急处置培训.ppt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职业危害应急处置培训国华北京燃气热电2015年7月,主 要 内 容 一、工作现场职业危害概述 二、职业危害应急告知 三、酸碱泄漏应急处置程序,一、工作现场职业危害概述,1、生产中的化学物质及存在的环节,一、工作现场职业危害概述,1、生产中的化学物质及存在的环节(续),1、生产中的化学物质及存在的环节(续),一、工作现场职业危害概述,一、工作现场职业危害概述,1、生产中的化学物质及存在的环节(续),一、工作现场职业危害概述,2、物理因素的种类及存在的环节,2、物理因素的种类及存在的环节(续),3、粉尘存在的环节,一、工作现场职业危害概述,1、甲烷的危害及控制措施,二、职业危害应急告知,甲烷 【理

2、化性质】甲烷常温下为无色、无味、易燃气体,蒸气密度0.55g/L,几乎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爆炸极限为4.9%-16%。 【毒性及对人体危害】甲烷对人基本无毒,只有在极高的浓度下为单纯性窒息剂。80%甲烷和20%氧的混合气体可引起人头痛。当空气甲烷浓度达25%-30%时,人出现头晕、呼吸加快、脉速、注意力不集中、乏力、共济失调、甚至窒息。皮肤接触液化气可引起冻伤。 【防护措施】要注意通风,保证必需的气流和空气容积。建立安全通风检查制度,当甲烷量高到2%时,工作人员应立即离开该地点。,二、职业危害应急告知,【理化性质】 六氟化硫(SF6)分子量106.06,相对密度1.88(-50,液体),

3、熔点-50.8,沸点63.8。可溶于酒精,微溶于水。为无色无臭的气体。 【毒性及对人体危害】 吸入六氟化硫气体可使人体缺氧导致呼吸困难。吸入一定量的六氟化硫气体可致呼吸困难、头疼、头昏、耳鸣、恶心;大量吸入六氟化硫气体可导致意识丧失,甚至死亡。SF6的降解产物S2F2、SF4、S2F10等有毒,均有强烈刺激性,吸入SF6的降解产物出现气短、胸紧、剧咳、鼻和眼刺激,而后头痛、疲乏、恶心、呕吐等症状。 【防护措施】六氟化硫因具有耐热性、不燃性、非腐蚀性等特点,用于高压设备的绝缘物质,制冷剂,示踪装置以及医疗等。作业环境加强通风换气。 注意:进入GIS楼,强制通风,务必遵守!,2、六氟化硫的危害及控

4、制措施,二、职业危害应急告知,2、六氟化硫的危害及控制措施,进入GIS楼,开启通风机,进入GIS楼,六氟化硫泄漏报警仪,3、氨的危害及控制措施,理化特性:第82类碱性腐蚀品 无色透明液体,有强烈的刺激性臭味。易分解放出氨气,温度越高,分解速度越快,可形成爆炸性气氛。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健康危害:吸入后对鼻、喉和肺有刺激性,引起咳嗽、气短和哮喘等;可因喉头水肿而窒息死亡;可发生肺水肿,引起死亡。氨水溅入眼内,可造成严重损害,甚至导致失明,皮肤接触可致灼伤。慢性影响:反复低浓度接触,可引起支气管炎。皮肤反复接触,可致皮炎,表现为皮肤干燥、痒、发红。 应急处理: 皮肤接触:

5、立即用水冲洗至少15分钟。若有灼伤,就医治疗。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至少15分钟。或用3%硼酸溶液冲洗。立即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困难时给输氧。呼吸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误服者立即漱口,口服稀释的醋或柠檬汁,就医。,二、职业危害应急告知,3、氨的危害及控制措施(续),泄漏处置: 疏散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污染区,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式呼吸器,穿化学防护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在确保安全情况下堵漏。用大量水冲洗,经稀释的洗水放入废水系统。也可以用沙土、蛭石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然后以少量加入大量水中

6、,调节至中性,再放入废水系统。如大量泄漏,利用围堤收容,然后收集、转移、回收或无害处理后废弃。 防护措施: 工程控制:严加密闭,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和全面排风。 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其蒸气时,应该佩戴防毒面具。紧急事态抢救或逃生时,佩戴自给式呼吸器。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防护服:穿工作服。 手防护:戴防化学品手套。 其他: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后,淋浴更衣。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二、职业危害应急告知,二、职业危害应急告知,氨水区的防护:围堰、泄漏报警装置、喷淋及洗眼器等,喷淋及洗眼器:眼部及皮肤接触氨水,水冲洗15分钟,防泄漏围堰,泄漏报警设施,二、职业危害应急告知,4

7、、联氨的危害及控制措施,理化特性:属高毒类。无色发烟液体,微有特殊的氨臭味。与水混溶,不溶于氯仿、乙醚,可混溶于乙醇。遇明火、高热可燃。具有强还原性。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引起燃烧或爆炸。 健康危害:吸入本品蒸气,刺激鼻和上呼吸道。此外,尚可出现头晕、恶心和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液体或蒸气对眼有刺激作用,可致眼的永久性损害。对皮肤有刺激性,长时间皮肤反复接触,可经皮肤吸收引起中毒,某些接触者可发生皮炎。口服引起头晕、恶心。 应急处理: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

8、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洗胃,就医。,二、职业危害应急告知,4、联氨的危害及控制措施(续),泄漏处置:疏散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污染区,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式呼吸器,穿化学防护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在确保安全情况下堵漏。喷雾状水,减少蒸发。用沙土或其它不燃性吸附剂混合吸收,然后收集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经稀释的洗水放入废水系统。如大量泄漏,利用围堤收容,然后收集、转移、回收或无害处理后废弃。 防护措施: 工程控制:密闭操作,局部排风。 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其蒸气或

9、烟雾时,应该佩戴防毒面具。紧急事态抢救或逃生时,佩戴自给式呼吸器。 防护服:穿相应的防护服。 手防护:戴防护手套。 其他:工作后,淋浴更衣,进入罐或其它高浓度区作业,须有人监护 。 提示:联氨加药间,加药操作,必须戴好防护用品。,5、一氧化碳的危害及控制措施,理化特性:一氧化碳(CO)纯品为无色、无臭、无刺激性的气体。分子量28.01,密度0.967g/L,冰点为-207,沸点-190。在水中的溶解度甚低,但易溶于氨水。空气混合爆炸极限为12.5%74%。 健康危害:一氧化碳为高毒物品,无色、无臭气体,属易燃、易爆、有毒气体。一氧化碳经呼吸道吸入人体后,通过肺泡膜进入血液,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

10、,形成碳氧血红蛋白,使血液中的携氧功能发生障碍,造成人体低氧血症,因而导致组织缺氧,发生中毒。 轻度中毒者出现头痛、头晕、耳鸣、心前区疼痛或心悸、恶心、呕吐、四肢无力,甚至有短暂的昏厥,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可高于10%; 中度中毒者除上述症状外,还有皮肤粘膜呈樱红色、多汗、烦躁、步态不稳、意识模糊、甚至进入浅至中度昏状态,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可高于30%; 重度患者迅速进入深度昏迷,出现阵发性和强直性痉挛、瞳孔缩小、肌张力增强、频繁抽搐、大小便失禁、休克、伴脑水肿、肺水肿、严重心肌损害、心律紊乱或传导阻滞、高热、惊厥,皮肤黏膜呈樱红色或苍白,血液碳氧血红蛋白可高于50%。部分患者昏迷苏醒后,约

11、经260 天的症状缓解期后,又可能出现迟发性脑病,以意识精神障碍、锥体系或锥体外系损害为主; 深度中毒可致死。长期反复吸入一定量的一氧化碳可致神经和心血管系统损害。,二、职业危害应急告知,5、一氧化碳的危害及控制措施(续),应急处理: 抢救人员穿戴个体防护用品,加强通风。 1. 迅速脱离中毒环境 将病人转移到空气新鲜处,立即为密闭居室开窗通风,松开病人的衣领、裤带,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保暖。呼吸、心跳停止的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2. 纠正缺氧 立即吸氧,就医。 防护措施: 工程控制:密闭,局部排风,全面通风,生产生活用气分开。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佩戴自吸过滤型防毒面具,紧急抢救或

12、撤离时,建议佩戴呼吸器。 手防护:戴防护手套 其他:工作现场严禁吸烟。进入电缆沟、罐等有限空间及密闭空间,高浓度作业区,进行浓度测试,须有人监控。(遵照工作票及动火作业有关制度执行),二、职业危害应急告知,6、二氧化氮的危害及控制措施,理化特性:二氧化氮是一种棕红色、高度活性的气态物质。二氧化氮在臭氧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人为产生的二氧化氮主要来自高温燃烧过程的释放,比如机动车、电厂废气的排放等。 健康危害:氮氧化物主要损害呼吸道,吸入气体初期仅有轻微的眼及上呼吸道刺激症状,如咽部不适、干咳等。常经数小时至十几小时或更长时间潜伏期后发生迟发性肺水肿、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出现胸闷、呼吸窘迫、

13、咳嗽、咯泡沫痰、紫绀等。可并发气胸及纵隔气肿。肺水肿消退后两周左右可出现迟发性阻塞性细支气管炎。慢性作用:主要表现为神经衷弱综合征及慢性呼吸道炎症。个别病例出现肺纤维化。可引起牙齿酸蚀症。 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若是气体,合理通风,加速扩散。喷雾状水稀释、溶解。 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浓度超标时,建议佩戴正压式自给式呼吸器。 防护服:穿防酸碱工作服。 手防护:戴橡胶手套,二、职业危害应急告知,7、盐酸的危害及控制措施,理化特性:第81类酸性腐蚀品。无色或微黄色发烟液体,有刺鼻的

14、酸味。与水混溶,溶于碱液。能与一些活性金属粉末发生反应,放出氢气。遇氰化物能产生剧毒的氰化氢气体。与碱发生中合反应,并放出大量的热。具有较强的腐蚀性。 健康危害:接触其蒸气或烟雾,引起眼结膜炎,鼻及口腔粘膜有烧灼感,鼻衄、齿龈出血、气管炎;刺激皮肤发生皮炎,慢性支气管炎等病变。误服盐酸中毒,可引起消化道灼伤、溃疡形成,有可能胃穿孔、腹膜炎等。 应急处理: 皮肤接触:立即用水冲洗至少15分钟。或用2%碳酸氢钠溶液冲洗。若有灼伤,就医治疗。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冲洗10分钟或用2%碳酸氢钠溶液冲洗。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呼吸困难时给输氧。给予24%碳酸氢钠溶液雾化吸入,就

15、医。 泄漏处置:疏散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污染区,应急处理人员戴好防毒面具,穿化学防护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禁止向泄漏物直接喷水,更不要让水进入包装容器内。用沙土、干燥石灰或苏打灰混合,然后收集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经稀释的洗水放入废水系统。,二、职业危害应急告知,防护措施: 工程控制:密闭操作,注意通风。尽可能机械化、自动化。 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其蒸气或烟雾时,必须佩戴防毒面具或供气式头盔。紧急事态抢救或逃生时,佩戴自给式呼吸器。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防护服:穿工作服(防腐材料制作)。 手防护:戴橡皮手套。 其他:工作后,淋浴更衣。单独

16、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服,洗后再用。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提示:化学酸罐间及加药间等工作区,注意个体防护。,7、盐酸的危害及控制措施(续),二、职业危害应急告知,8、硫酸的危害及控制措施,理化特性:第81类酸性腐蚀品。纯品为无色透明油状液体,无臭。与易燃物(如苯)和有机物(如糖、纤维素等)接触会发生剧烈反应,甚至引起燃烧。能与一些活性金属粉末发生反应,放出氢气。遇水大量放热,可发生沸溅。具有强腐蚀性。 健康危害:对皮肤、粘膜等组织有强烈的刺激和腐蚀作用。对眼睛可引起结膜炎、水肿、角膜混浊,以致失明;引起呼吸道刺激症状,重者发生呼吸困难和肺水肿;高浓度引起喉痉挛或声门水肿而死亡;口服后引起消化道烧伤

17、以至溃疡形成。严重者可能有胃穿孔、腹膜炎、喉痉挛和声门水肿、肾损害、休克等。慢性影响有牙齿酸蚀症、慢性支气管炎、肺水肿和肝硬化。 应急处理: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立即用水冲洗至少15分钟。或用2碳酸氢钠溶液冲洗。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呼吸困难时给输氧。给予24碳酸氢钠溶液雾化吸入。就医。 食入:误服者给牛奶、蛋清、植物油等口服,不可催吐。立即就医。,二、职业危害应急告知,泄漏处置:疏散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污染区,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好面罩,穿化学防护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勿使泄漏物

18、与可燃物质(木材、纸、油等)接触,在确保安全情况下堵漏。喷水雾减慢挥发(或扩散),但不要对泄漏物或泄漏点直接喷水。用沙土、干燥石灰或苏打灰混合,然后收集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经稀释的洗水放入废水系统。如大量泄漏,利用围堤收容,然后收集、转移、回收或无害处理后废弃。 防护措施: 工程控制:密闭操作,注意通风。尽可能机械化、自动化。 呼吸系统防护:能接触其蒸气或烟雾时,必须佩戴防毒面具或供气式头盔。紧急事态抢救或逃生时,建议佩戴自给式呼吸器。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防护服:穿工作服(防腐材料制作)。 手防护:戴橡皮手套。 其他:工作后,淋浴更衣。单独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

19、服,洗后再用。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8、硫酸的危害及控制措施(续),二、职业危害应急告知,9、氢氧化钠的危害及控制措施,理化特性:第82类碱性腐蚀品。白色不透明固体,易潮解。易溶于水、乙醇、甘油,不溶于丙酮。本品不会燃烧,遇水和水蒸气大量放热,形成腐蚀性溶液。与酸发生中和反应并放热。具有强腐蚀性。 燃烧分解可能产生有害的毒性烟雾。 健康危害:本品有强烈刺激和腐蚀性。粉尘或烟雾刺激眼和呼吸道,腐蚀鼻中隔;皮肤和眼直接接触可引起灼伤;误服可造成消化道灼伤,粘膜糜烂、出血和休克。 应急处理: 皮肤接触:立即用水冲洗至少15分钟。若有灼伤,就医治疗。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脸,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至少15分钟。或用3%硼酸溶液冲洗。就医。 吸入: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必要时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患者清醒时立即漱口,口服稀释的醋或柠檬汁,就医。 泄漏处置:隔离泄漏污染区,周围设警告标志,应急处理人员戴好防毒面具,穿化学防护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用洁清的铲子收集于干燥净洁有盖的容器中,以少量加入大量水中,调节至中性,再放入废水系统。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经稀释的洗水放入废水系统。如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无害处理后废弃。,二、职业危害应急告知,9、氢氧化钠的危害及控制措施(续),防护措施: 工程控制: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