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副 词,副词是限制和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意义的词。按传统的观点,一般都把它归入虚词。现代语法学家根据它的语法功能,将它归入实词。 古汉语副词的数量很多,用法复杂,表义广泛。它虽不能单独地表示实物、实情、实事,但仍具有一定的词汇意义。在句中一般充当状语,也可充当补语,其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的副词大致相同。,副词的用法,第一,何乐士收364个,占虚词总数57%;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说:“上古汉语动词没有形态变化,但不等于没有语法范畴,只不过有自己的特点罢了。”如: 过去式,“既、曾、已、业”现在式,用“正、今”;将来式,用“方、将”。 第二,根据用途,可分为若干小类,但其语法功能主
2、要是:修饰动词或形容词,有时也修饰名词性谓语或句子,大多当状语。 第三,关联副词容易与连词混淆,所以,有人另列关联词,如:秦礼君古代关联词语手册。,一、程度副词 程度副词是表示事物的性质、状态或动作、行为的程度的副词。它一般作状语,个别的也可作补语。 (一)表高强程度 、“殊”、“良”、“甚”、“颇” 可译为“很”、“十分”、“非常”、“特别”、“格外”等。例如: 老臣今者殊不欲食。(战国策赵策四) 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史记商君列传) 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贾谊论积贮疏) 奸民久于狱,与胥卒表里,颇有奇羡。(方苞狱中杂记),注意: “良”除了可以作程度副词,表示程度
3、高之外,还可以作情态副词,是“确实” 、 “实在”的意思。 “甚”在六朝以前是形容词,六朝以后,才由形容词转变为表程度高的副词,要注意两种用法的区别。例如: “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夫人。”(战国策赵策四) “颇”作程度副词,除表程度高外,还表示程度不深、轻微,要注意根据它所处的语言环境区分。,、“孔”、“重”、“至” 一般可译为“很”。 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诗经豳风东山) 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礼记檀弓下) 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也。(贾谊论积贮疏) 、现代汉语继承下来的有“最”、“极”、“绝”、“太”等。,(二)表低弱程度 “少”、“稍”、“略”、“颇”、“微” 一般
4、可译为“稍微”、“略微”等。 太后之色少解。(战国策赵策四) 稍不如意,则鞭笞酷疟。(方勺泊宅编) 请略陈固陋。(司马迁报任安书) 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汉乐府陌上桑) 莽色厉而言方,欲有所为,微见风采。党与承其指意而显奏之。(汉书王莽传),注意: 第一,先秦表示“稍微”、“略微”这类意思一般用“少”,汉代以后才用“略”、“微”、“颇”; 第二,“稍”在古书中主要表示“渐渐”、“逐渐”的意思,唐宋以后才分化出程度副词的用法,表示“稍微”、“略微”的意思。,(三)表程度在原有基础上加深加重 “愈”、“益”、“加”、“弥”、“兹”、“尤” 一般可译为“更加”、“越发”等。 主上愈卑,私门益尊。
5、(韩非子孤愤)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梁惠王上)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苏洵六国论) 以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墨子非攻)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后汉书张衡传),注意:现代汉语中“加”单独只作动词,不作副词。,二、范围副词 范围副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的范围的词。 (一)表总括 “毕”、“举”、“悉”、“咸”、“率”、“尽”、“俱”、“并” 表示总共的还有“共”、“凡”等。 列侯毕已受封。(史记萧相国世家) 君举不信群臣乎?(左传哀公六年)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陶渊明桃花源记)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同上)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苏洵六国论
6、) 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史记项羽本纪) 凡百三十篇。(报任安书),注意: 第一,“举”用在名词之前作定语时,是形容词而非副词,如“举家庆贺”; 第二,“悉”也可用在名词之前,但“悉”仍是副词,那是因为“悉”后面的动词省略了,或“悉”后的名词活用作动词。如: “不然,彼众我寡,悉军来战,必不能支矣。”(旧唐书太宗纪),(二)表限止 “但”、“第”、“特”、“徒”、“直”、“唯”、“止”、“独”、“仅” 不闻爷娘唤女声,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 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史记孙子列传) 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不为行道,徒求食也。
7、(论衡问孔)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梁惠王上)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木兰诗) 担中肉尽,止有剩骨。(聊斋志异狼三则)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战国策齐策四),注意: 第一,“但”字古今用法差异较大 第二,“独”字作范围副词,有时可以表示单独一人。如:“人皆有兄弟,我独无。”(论语颜渊) “独”还可以用作语气副词,表示一种反问语气。 第三,“仅”字先秦、两汉时期,用法和现在一样,极言其少,但汉代以后,尤其是在唐代,是“差不多达到”的意思。它是极言其多,不像近代的“仅”字极言其少。如: “江国逾千里,山城仅百层。”(杜甫泊岳阳城下)
8、 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张中丞传后序),(三)表互相 “相” 1.一般可译为“互相”,表示主语不是单一的,双方既施行同一动作,又都受对方动作的支配或影响。例如: 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史记孙子列传)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 2.“相”还可表示“递相”的意思,表示动作、行为一个接着一个实现。例如: 天下者,高祖天下,父子相传,此汉之约也。(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亡国破家相随属。(史记屈原列传) 3.“相”还可以表偏指,表示一方发出动作,另一方接受动作。 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孔雀东南飞) 始吾与公为刎颈交,今王与耳旦暮且死,而公拥兵数万,不肯相救。(
9、史记张耳陈余列传) 稍出近之,然莫相知。(柳宗元三戒),三、时间副词 时间副词是用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频率的副词。 (一)“三时”副词 、表现在时(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或正在实现的时间) “方”、“鼎”、“适”、“会”,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史记项羽本纪 荆王适兴兵而攻宋。(汉书贾谊传) 天子春秋鼎盛,行义未过。(吕氏春秋召类) 会天大雨,道不通。(史记陈涉世家),注意:表现在时的“方”与“适” 、 “会”有所区别。,、表过去时(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在过去的时间) “已”、“既”、“尝”、“曾”、“业”、“向”、“素”、“雅”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论语微子) 相
10、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 孟尝君曾侍客夜饮。(史记孟尝君列传) 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史记留侯世家) 向也不怒,而今也怒。(庄子山本)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涉世家)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后汉书张衡传),注意: 第一,“既”还可以用来表示两件事在时间上相隔比较短暂,有时“既而”连用。都可译为“不久”。如: 荣公若用,周必败。既荣公为卿士,诸侯不享。(国语周语) 既而太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左传隐公元年) 第二,“曾”在古汉语中主要作用不是表时间,而是表示情态,用来加强否定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竟”、“居
11、然”之类。 第三,古代用来表示“曾经”的时间副词不是“曾”,而是“尝”。,、表将来时 “将”、“且”、“行”、“方”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左传庄公十年) 以为且噬己矣,甚恐。(柳宗元三戒) 法不信,则君行危矣。(韩非子有度) 今治水军八十万,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赤壁之战),(二)其它时间副词 、表终竟 “卒”、“竟”、“终”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陈涉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史记陈涉世家) 终死于秦,不能自脱。(史记韩非列传),注意: “终”除表终竟外,还可以表示自始至终的整个时间。例如
12、: 拳拳之忠,终不能自列。(司马迁报任安书) 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战国策魏策四),、表短暂 “寻” 、 “旋” 、 “姑” 、 “遽” 、 “亟” 、 “立” 、 “即” 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陶渊明桃花源记) 淄川王美人怀子而不乳,来召臣意。臣意往,饮以莨荡药一撮,以酒饮之,旋乳。(史记仓公列传) 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左传隐公元年)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吕氏察今) 君亟定变法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之也。(商君书更法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史记项羽本纪) 即遣兵三万以助备。(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注意: “亟”既可以表短暂,相当于“赶快”,又可以表反
13、复,相当于“屡次”、“多次”。,、表渐进 “稍”、“渐”、“徐” 项羽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史记项羽本纪)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后汉书张衡传) 枹止响腾,余韵徐歇。(苏轼石钟山记),、表连续(表示动作、行为在时间上连续发生) “遂”、“乃”、“即”、“便”、“随”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诸葛亮出师表) 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史记魏公子列传) 岁余,高帝崩,即罢兵。(史记南越列传) 至,便问徐孺子所在。(刘义庆世说新语) 良殊大惊,随目之。(史记留侯世家),、表反复(表示动作、行为的频率或反复出现) “亟”、“复”、“仍”、“数”、“频”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左传
14、隐公元年) 壮士,能复饮乎?(史记项羽本纪) 吾乃见上,上甚聪明。(后汉书蓋(gi)勋传) 公子往,数请之。(史记魏公子列传) 是时,地数震裂,众灾频降。(后汉书李云传,注意: 第一,表示“又一次”这个意义时,现代汉语一般用“再”,而古汉语中一般用“复”。 第二,古汉语中,“再”是数量词,一般专指“两次”。 “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第三,唐代以后,“再”可以专指第二次,和“复”的意义接近了。如: “寺忆新游处,桥怜再渡时。”(杜甫后游修觉寺) 第四,古汉语中的“再来”一般都应理解为“来两次”(或“第二次来”),现代汉语的“再来”在古汉语要说成“复来”。 第五,“复”字在现代
15、汉语中基本已不能单独使用,古代“复”字的用法只保留在成语和书面语中。如:“死灰复燃”、“一去不复返”等。,、表经常(表示动作、行为持久保持) “恒”、“常”、“永”、“久” 楚国之举,恒在少者。(左传文公元年)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韩非子五蠹),四、情态副词 情态副词是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情态的副词。 (一)表示几个施事者一同做某事(范围副词) “俱”、“并” 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史记项羽本纪) 贤者与民并耕而食。(孟子滕文公上),(二)表示秘密地、暗中做某事 “间”、“微”、“窃” 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童微伺其睡。(柳宗元童区寄传) 窃载与之
16、齐。(史记孙子列传) (三)表示故意、特意做某件事 “故”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史记陈涉世家) 侯生下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史魏公子列传) (四)表示坚决地做某件事 “固” 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战国策齐策四) 主者固不受,则固请。(宗臣报刘一丈书),(五)古汉语中的情态副词,大量的是重言词、附音词 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孟子离娄下) 吾恂恂而起。(柳宗元捕蛇者说) 子路率尔而对。(论语先进) 天油然作云。(孟子梁惠王上),五、否定副词 否定副词是对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进行否定的副词。它一般用在动词、形容词之前作状语。按其否定的内容和方式,可分为五类: (一)表示
17、一般否定的副词 “不”、“弗”,“毋”、“勿”、“莫”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左传隐公元年) 若弗与,则请除之。(同上) 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史记苏秦张仪列传)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成仓猝莫知所救。(聊斋志异促织),注意: 第一,“不”的用法,古今相同,可以用在任何性质的动词、形容词和动词性短语、形容词性短语前表示否定。 第二,秦汉以前,“弗”的用法和“不”有分别。“弗”字一般只能用在不带宾语的及物动词前表示否定。秦汉以后,渐无分别。 第三,“毋”、“勿”主要用来表示祈使性否定。 第四,“莫” 汉代以后才多用作否定副词。,(二)表示祈使性的否定副词 “毋”、“
18、勿”、“无”、“莫” 距关,毋内诸侯。(史记项羽本纪) 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战国策赵策四) 无令舆师淹于君地。(左传成公二年) 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资治通鉴赤壁之战),注意: 第一,“毋”与“勿”用法略有不同,其区别与“不”与“弗”之区别平行,“毋”与“不”相当,后面的动词一般带宾语;“勿”与“弗”相当,“勿”一般用在不带宾语的及物动词前表示否定。“勿”字后面的动词带宾语的非常少见。如: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第二, “无”本是动词,古书中也常作为否定副词使用,相当于“毋” 。,(三)表示假设性的否定副词 “微”、“非” 微斯人,吾谁与归?(范
19、仲淹岳阳楼记) 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非”还可以用在名词谓语句中,表示否定判断,用在叙述句或描写句中,表示对行为和性质的否定。如: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秋水)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殽之战),(四)表示情况还没出现或动作还没进行的否定副词 “未”、“未尝” 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战国策赵策四) 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荀子天论) 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之。(冯谖客孟尝君),注意: 第一,“未”有时只是表示委婉的否定,与“不”相似。如 “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史记陈涉世家) 第二,“未”跟“未尝”的用法略有区别。 “未”表示“现在还没有实现”,
20、并不否定将来实现的可能性,而“未尝”只是表示“过去还没有”。如 “未闻”,意思是“没有听说”,只表示现在还没有实现,包含有将来实现的可能性; 而“未尝闻”,意思是“没有听说过”,只是简单地否定过去。,(五)否定副词“否” “否”的用法特殊。它不作谓语的修饰成分,而是与谓语并用,构成肯定、否定迭用的句子,表示否定的一面。或单独使用,构成单词句,对所说的事实进行否定。例如: 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左传宣公二年) 听则进,否,则退。(国语晋语九 不问可否,不论曲直。(李斯谏逐客书) 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然。”“许子必织布然后衣乎?”曰:“否。许子衣褐。”(孟子滕文公上),六、语
21、气副词 语气副词是表示语气的副词,多用在动词前,也可用在句首。根据其所表语气,大致可分为五类: (一)表确认语气 “乃”、“即”、“则”;“必”、“定”、“诚”、“信”、“果”等,多用于判断句或表示说理的叙述句。 1.判断语气:“乃”、“即”、“则” 相当于“就”、“就是”; 2.肯定语气:“必”、“定”相当于“一定”; “诚”、“信”相当于“实在”、“的确”; “果”相当于“果真”。,吕公女乃吕后也。(史记高祖本纪) 神即形也,形即神也。(范缜神灭论)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劳民者国必无力,无力者其国必削。(商君书农战) 定知相见日,烂漫倒芳樽。(杜甫寄高适)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22、(战国策齐策一) 子皙信美矣。(左传昭公元年) 暮而果大亡其财。(韩非子说难),(二)表推测语气(猜度语气) “盖”、“殆”、“岂”、“其”,表示测度、估量的语气。例如: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苏秦已而告其舍人曰:“张仪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史记张仪列传) 今逢丈人,岂天之未丧斯文也。(马中锡中山狼传)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三)表祈使语气 “其” “庶”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五代史伶官传序) 我君景公引领西望,曰:庶抚我乎!(左传成公十三年 (四)表反问语气(反诘) “岂”、“宁”、“庸”、“独”、“巨(钜、渠、讵)
23、”、“其”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史记项羽本纪)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世家)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韩愈师说) 子独不闻涸泽之蛇乎?(韩非子说林上) 沛公不先入关,公巨能入乎?(汉书高帝纪) 其渠得免夫累乎!(荀子王制) 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左传僖公十三年),注意: 第一,“其”作为语气副词,可以表示推测、祈使、反问等多种语气,要结合语境 第二,“岂”作为语气副词,主要用来表示反问语气,但也可用来表示推测等语气,注意不要一律译为“难道”。,(五)表出自意外的惊异语气 “曾” 一般可译为“竟”、“竟然”等,多与否定副词“不”连用。例如: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战国策赵策四)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列子汤问) (六)表示侥幸语气 “幸”、“幸而” 一般可译为“幸亏”。例如: 适为虞人逐,其来甚速,幸先生生我。(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食品安全储存管理培训
- 2025至2030年磁感应油缸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2025至2030年皮革制手套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2025至2030年电动玻璃隔断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2025至2030年玻璃析晶电炉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2025至2030年特殊框式搅拌器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员工安全意识培养课件十八
- 2025至2030年港口控制中心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2025至2030年海绵积木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2025至2030年有机硅高效液体消泡剂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2024年初中级摄影师资格鉴定考试题库(含答案)
- 2025年徽商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控制计划课件教材-2024年
- 共同办展会合作协议书范文范本
- 《如何有效组织幼儿开展体能大循环活动》课件
- 第19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教学设计 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 医学课件慢性胰腺炎2
- CMOS光电图像传感器课件
- 基于BOPPPS模型的微观经济学网课教学设计探析-以市场结构理论的教学为例
- 《水泥窑炉富氧(全氧)燃烧技术规范》
- 体检培训系列课程(五)-体检套餐选择与制定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