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刑法学,主讲人 刘宪权,刑法学总述,刑法学的基本内容 沿革刑法学 比较刑法学 解释刑法学 刑法框架 刑法学框架 学习刑法学的意义 刑法学的地位 理论意义 实践意义,第一章 刑法概述,第一节 刑法的概念和性质 一、刑法的概念 广义刑法、狭义刑法 二、刑法的任务 政治、经济、权利、秩序,第二节 刑法的产生和发展,一、革命根据地时期的刑法概述 二、建国后我国刑事法律的初步发展 三、79年刑法的制定和颁布 四、97年修订刑法的颁布 五、97年以后刑法的修订,第三节 刑法的体系和解释,一、刑法的体系 (一)概念 (二)层次 编、章、节; 条、款、项; 但书规定 二、刑法的解释 (一)概念 (二)原因 理
2、解,实施,不足,完善 (三)种类 效力分类 方法分类,第二章 刑法的基本原则,第一节 刑法的基本原则概述 一、概念及内容 援引方式 规定方式 推论方式 二、意义:立法指导 司法指导 任务保障,第二节 罪刑法定原则,一、含义及其历史沿革 二、理论基础 卢梭等人:三权分立、天赋人权、社会契约论 费尔巴哈:心理强制说 三、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精神 有利于被告人 四、如何贯彻罪刑法定原则,第三节 平等适用原则,一、概念及基本要求 (一)概念 (二)基本要求 二、理论依据 三、内容 四、立法体现和司法适用,第四节 罪刑相当原则,一、概念及含义 (一)概念 (二)基本含义 二、理论基础 三、基本要求 四、立
3、法体现和司法适用,第三章 刑法的效力范围,第一节 概述 一、概念 二、确立的依据及其意义 空间效力(在什么地方、对什么人) 时间效力(生效、终止、溯及力),第二节 刑法空间效力,一、概述 (一)概念 (二)关于空间效力的几种观点 二、我国刑法的空间效力 (一)属地管辖权 (二)属人管辖权 (三)保护管辖权 (四)普遍管辖权,第三节 刑法的时间效力,一、概念 二、生效 三、失效 四、刑法的溯及力 (一)概念 主要解决的问题 (二)我国采用从旧兼从轻原则 含义 轻重判断问题 与从新兼从轻原则的区别 (三)刑事司法解释的溯及力问题,第二编 犯罪论第四章 犯罪概说,第一节 犯罪的概念及特征 一、我国刑
4、法的犯罪概念 二、基本特征 (一)犯罪行为的严重危害性 本质特征 中枢神经 1,如何考察社会危害性 发展观点、本质观点、全面观点 2,决定社会危害性有无和大小的因素 3,为什么说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本质特征 (二)犯罪行为的刑事违法性 法律特征 违法和犯罪的区别 与社会危害性的关系 (三)犯罪行为的刑罚当罚性 法律后果 当罚与必须判处的关系,第二节 犯罪的分类,一、理论上的分类 (一)自然犯与法定犯 (二)身份犯与非身份犯 (三)行为犯与结果犯 (四)实害犯与危险犯 二、立法上的分类 (一)国事犯罪与普通犯罪 (二)故意罪与过失罪 (三)亲告罪与非亲告罪,第五章 犯罪构成,第一节 犯罪构成理论沿
5、革 一、资产阶级犯罪构成理论 二、前苏联犯罪构成理论 三、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二、犯罪构成的概念和特征,(一)概念 (二)特征 (1)犯罪构成是以刑事实体法加以规定。 (2)犯罪构成是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总和。 (3)犯罪构成是由说明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的要素组合而成 (三)犯罪构成与犯罪概念:区别与相互关系,第二节 犯罪构成的要件与结构,一、犯罪构成的要件 二、犯罪构成的层次结构 客观要件: 客体 客观方面 主观要件: 主体 主观方面,三、犯罪构成的类型划分,一、基本的犯罪构成与修正的犯罪构成 二、叙述的犯罪构成与空白的犯罪构成 三、简单的犯罪构成与复杂的犯罪构成,第三节 犯罪
6、构成与定罪,一、定罪的概念与特征 二、犯罪构成与定罪关系,第六章 犯罪客体要件,第一节 概述 一、概念 二、特征 (一)犯罪客体是一种社会关系 (二)犯罪客体是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 (三)犯罪客体是被犯罪行为侵犯的社会关系 三、意义,第二节 犯罪客体分类,一、理论上的分类 (一)犯罪的一般客体 (二)犯罪的同类客体 (三)犯罪的直接客体 1、简单客体与复杂客体 复杂客体的分类问题 未遂问题 2、现实客体与可能客体 注意: 犯罪客体与犯罪行为在客观上所引起的间接后果的区别 二、立法上的分类 刑法分则的十类犯罪,三、犯罪客体的立法形式,(一)直接明确规定了犯罪客体 (二)规定了犯罪客体的物质形态
7、(三)规定了犯罪触犯的法律法规 (四)规定了犯罪侵害的具体的人 (五)规定了犯罪的行为特征,第三节 犯罪客体与行为对象,一、犯罪对象的概念及特征 (一)概念 (二)特征 二、犯罪客体与行为对象的区别 (一)是否是犯罪的必备要件; (二)是否决定犯罪的性质; (三)是否受到实际的损害; (四)是否是刑法分则犯罪分类的依据。,第七章 犯罪客观要件,第一节 概述 一、概念 行为、结果、因果关系;时间、地点、方法、手段。 二、特征 (一)是行为对客体的侵害 (二)是表现于客观的具体事实 (三)是刑法规定的客观事实 三、意义,第二节 危害行为,一、概念和特征 (一)概念 与人一般举动的区别 (二)特征
8、1、是能够改变、影响客观事物的身体动静或者言辞 2、是人的内在意识和意志的外在表现 3、是刑法上明文禁止的行为,二、基本形式 (一)作为 (二)不作为 1、概念 2、构成要件 特定义务;能力。 3、认定中应注意问题 积极、消极的含义;与主观方面的关系。 三、危害行为与时间、地点和方法 (一)犯罪的特定时间 (二)犯罪的特定地点 (三)犯罪的特定方法,第三节 危害结果,一、概念 与客体的联系 二、特征 (一)危害结果是客观存在的 (二)危害结果的形态是多样化的 物质性与非物质性的结果;已经发生与可能发生的结果; 物质性危害结果在定罪量刑中的作用和意义 (三)危害结果是由刑法规定的,第四节 刑法上
9、的因果关系,一、概念 研究范围 二、特征 (一)客观性 (二)相对性 (三)时间序列性 (四)复杂性 (五)多样性 必然性和偶然性 一定条件下,第八章 犯罪主体要件,第一节 概述 一、概念和范围 二、特征 (一)是自然人和单位 (二)是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或单位 (三)是实施了严重危害社会行为的自然人或单位 三、犯罪主体的意义,第二节 自然人犯罪主体,一、自然人犯罪主体的一般条件 (一)刑事责任年龄 五档年龄 如何计算年龄 不满18周岁人犯罪问题 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问题 (二)刑事责任能力 概念 精神病人三分法 醉酒人 又聋又哑的人和盲人 二、自然人犯罪的特殊条件身份 一般主体与特殊主体
10、对身份的理解,第三节 单位犯罪主体,一、概念 单位犯罪的由来 二、特征 与自然人犯罪的区别 三、处罚原则 对于两罚制的理解 对于单罚制的理解,第九章 犯罪主观要件,第一节 概述 一、概念 自由意志 以惩罚故意犯罪为原则,惩罚过失犯罪为例外 二、特征 (一)是支配危害行为的心理状态 (二)体现为对行为危害社会结果的心理状态 (三)是刑法明文规定的心理状态 三、意义 区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罪轻罪重的界限,第二节 犯罪故意,一、概念和构成要素 (一)概念 (二)构成要素 1、认识因素 明知 对什么的明知?与刑法分则中具体犯罪中明知的区别 2、意志因素 态度 希望或放任,二、种类 (一)法定分类
11、1、直接故意 (1)明知 即预见 包括必然性和可能性预见 (2)希望 肯定的态度 2、间接故意 (1)明知 即预见 只存在可能性预见 (2)放任 既不肯定也不否定的态度 (二)学理分类 1、确定故意与不确定故意 2、预谋故意与突发故意 三、犯罪故意的界限 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的区别,第三节 犯罪过失,一、概念和构成要素 二、分类 (一)法定类型 1、疏忽大意的过失 没有预见 应当预见 2、过于自信的过失 已经预见 轻信能够避免 (二)学理分类 1、无认识过失与有认识过失 2、普通过失与业务过失,三、犯罪过失的界限 1、 故意与过失的区别 2、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的区别 3、疏忽大意的过失与意
12、外事件的区别,第四节 犯罪动机与目的,一、概念 (一)犯罪目的 (二)犯罪动机 二、两者的关系 三、两者在定罪量刑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五节 刑法中的认识错误,一、概念及分类 二、法律上的认识错误 1、对行为犯罪性的认识错误 假想犯罪 假想不犯罪 2、对行为受罚性的认识错误 定性错误 量刑错误 3、法律评价,三、事实上的认识错误 、行为对象的认识错误(也称目标错误) (1)同种类对象的认识错误 (2)不同种类对象的认识错误 2、行为手段(工具)的认识错误 与迷信手段的区别 3、因果关系的认识错误 4、关于行为差误问题,第十章 排除犯罪性的行为,第一节 概述 一、概念 阻却违法性的行为 阻却犯罪性的
13、行为 二、本质及分类 (一)本质 保护合法权益 弥补公力不足 无罪过的行为 (二)分类 1、法定类型 正当防卫 紧急避险 2、理论分类 履行法律 命令 职务 自救 被害人承诺行为等,第二节 正当防卫,一、概念及意义 权利 义务 二、构成条件 (一)起因条件 不法侵害的内容 暴力性 破坏性 紧迫性 合法的行为 牲畜的侵害 没有达到法定年龄人和精神病人的侵害 (二)时间条件 防卫不适时: 事前防卫 事后防卫 (三)对象条件 不法侵害人 没有身份要求 (四)主观条件 防卫目的 (五)限度条件 明显超过 重大损害 必要限度:足以制止,三、防卫过当及其刑事责任 (一)罪过形式 (二)罪名确定 (三)处罚
14、原则 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四、特别防卫 五种犯罪 严重危及人身安全 暴力犯罪,第三节 紧急避险,一、概念及意义 二、构成条件 (一)起因条件 人的不法侵害、自然灾害、动物的侵袭 人的疾患 (二)时间条件 避险不适时 事前避险 事后避险 (三)对象条件 第三者合法权益 (四)主观条件 避险目的 (五)限定条件 不得已要求 不适用特定义务 (六)限度条件 特定必要限度:只能小于 三、避险过当及其刑事责任 四、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的区别,第四节 意外事件与不可抗力,一、概念和特征 (一)意外事件 (二)不可抗力 二、意外事件与疏忽大意过失的区别,第五节 其他行为,一、依法履行职务行为 法律法规依据
15、正当目的 必要限度 二、执行命令的行为 合法有效 正当目的 执行以命令内容为限 三、履行业务行为 合法正当 正当目的 必要限度 四、经权利人同意的行为 有权处置 自愿 合法 有益 于社会 必要限度 安乐死问题,第十一章 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第一节 概述 一、概念及特征 (一)概念 (二)分类 完成形态与未完成形态 刑法规定的特点 (三)对“形态”的理解: 点 停顿 与故意犯罪过程、阶段的区别 二、犯罪停止形态的存在范围 过失 间接故意 三、故意犯罪未完成形态负刑事责任的根据 四、研究意义,第二节 犯罪既遂,一、概念 已经具备了犯罪构成的全部构成要件 犯罪目的 刑法分则均是以犯罪既遂作为标准的
16、二、犯罪既遂形态的类型 (一)结果犯 以刑法分则所规定结果出现为犯罪既遂的标准 (二)行为犯 与举止犯的区别 (三)危险犯 实害犯 危险状态 有无未遂问题 三、处罚 按照刑法的规定处罚,第三节 犯罪预备,一、概念 外国刑法中有关预备犯的规定 预备犯的种类 决定犯罪预备社会危害性大小的因素 二、构成 (一)已经实施了相关的准备行为 (二)未能着手实行犯罪而停止下来 (三)停止下来是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 三、犯罪预备和犯意表示 某些特殊的犯罪表示 四、犯罪预备的刑事责任 可以 比照既遂犯,第四节 犯罪未遂,一、概念及构成特征 (一)概念 (二)特征 1、已经着手实行犯罪 如何理解 “着手” 的含义
17、2、犯罪未得逞 没有达到希望达到的结果 没有发生任何结果 3、未得逞是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 欲达而不能达,二、分类 (一)实行终了的未遂与未实行终了的未遂 注意与既遂区别 (二)能犯未遂与不能犯未遂 工具不能犯和对象不能犯未遂 三、不存在未遂的情况 (一)过失犯罪 (二)间接故意犯罪 (三)结果加重犯 情节加重犯有无未遂问题 四、犯罪未遂的刑事责任 可以 比照既遂犯,第五节 犯罪中止,一、概念及构成特征 (一)概念 行为过程中的中止( 包括在着手之前和着手以后 ) 行为实施完毕结果未出现的中止 (二)构成 1、时间性 是中止而非终止 犯罪既遂以后的恢复原状和补偿损失 2、自动性 能达而不达 3
18、、有效性 犯罪中止的本质所在 有效防止法律所规定的结果 4、彻底性,二、界定 (一)彻底性是否是构成要件 放弃高位犯罪转而实施低位行为的形态认定 (二)犯罪既遂后是否还能成立犯罪中止 危险犯、持续犯的中止讨论 (三)放弃重复侵害行为的定性 三、刑事责任 没有造成损害 造成损害 应当,第十二章 共同犯罪,第一节 概述 一、概念 二、构成要件 (一)客体要件 对象的不一致性与客体的一致性 (二)客观要件 共同行为 一因一果 共同作为 共同不作为 一方作为与另一方不作为 (三)主体要件 二人以上 单位与自然人 自然人与自然人 单位与单位 (四)主观要件 共同故意 三层含义 共同故意的形成并非一定要预
19、谋,第二节 共同犯罪的界限,一、共谋行为是否构成共同犯罪 共谋属于预备行为,共谋属于共同行为中的一种形式 二、不构成共同犯罪的几种情况 二人以上共同过失行为, 一方故意另一方过失, 一方故意另一方无犯意, 同时犯, 先后犯, 过限犯,事先无通谋的事后帮助行为 三、关于片面合意问题 四、一般主体与特殊主体的共同犯罪问题 自然人 单位 自然人与单位,第三节 共同犯罪的形式,一、任意的共同犯罪与必要的共同犯罪 区分标准: 共同犯罪能否任意形成 二、简单共同犯罪和复杂共同犯罪 区分标准: 有无具体分工 正确理解分工的含义 三、事前有通谋的共同犯罪和事前无通谋的共同犯罪 事后帮助行为如果要形成共犯必须事
20、行有通谋 四、一般共同犯罪和有组织的共同犯罪 人数较多 组织性 稳定性 目的性 五、犯罪团伙 非法律用语 分属集团和一般共犯,第四节 共同犯罪人的分类,一、共同犯罪人的分类 二种不同的分类标准 各自的利弊 我国采用的分类标准 二、共同犯罪人的种类 (一)主犯 概念 首要分子的概念 与首要分子的关系 (二)从犯 概念 次要作用的实施犯 帮助犯 与主犯的关系 (三)胁从犯 概念 被胁迫的含义: 不完全自愿 如何理解 “被诱骗” 参加犯罪分子的性质 (四)教唆犯 概念 教唆犯的定罪 既教唆又实施 既教唆又帮助 教唆犯的作用如何确定 教唆犯的处罚,第五节 共同犯罪人的处罚,一、主犯的刑事责任 二、从犯
21、的刑事责任 三、胁从犯的刑事责任 四、教唆犯的刑事责任 注意: 部分共犯成员停止犯罪的形态认定,第十三章 罪数形态,第一节 罪数确定标准 一、一罪与数罪确定的标准 犯罪构成的个数 二、行为的个数 一个行为只能定一罪, 数个行为未必定数罪,第二节 一罪的类型,一、单纯的一罪 (一)纯粹的一罪 (二)选择的一罪 (三)复合的一罪 二、实质的一罪 (一)想象竞合犯 (二)结果加重犯 (三)继续犯,三、法定的一罪 (一)结合犯 设立结合犯的意义 独立性与结合性(法定性)的特征 与想象竞合犯区别 (二)惯犯 法定性 四、处断的一罪 (一)连续犯 与继续犯的区别 (二)牵连犯 设立牵连犯的意义 与结合犯的
22、区别 (三)吸收犯 与牵连犯的区别,第三节 数罪的类型,一、同种数罪与异种数罪 二、并罚数罪与非并罚数罪,第十四章 刑事责任,第一节 刑事责任概述 一、概念 二、属性 三、意义,第二节 刑事责任的根据,一、理论根据 (一)道义责任论 (二)社会责任论 (三)折衷性的责任理论 二、对作为我国当代刑法基础的道义责任理论评析,第三节 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与实现,一、刑事责任归责原则 二、刑事责任承担方式以及终结,第三编 刑罚论第十五章 刑罚概述,第一节 刑罚的概念 一、概念 二、本质,第二节 刑罚权及其根据,一、概念及内容 (一)概念 (二)内容 1、制刑权 2、量刑权 3、求刑权 4、行刑权 二、根
23、据,第三节 刑罚的功能与目的,一、刑罚的功能 (一)特殊预防功能 (二)一般预防功能 二、刑罚的目的 (一)概念 (二)具体内容,第十六章 刑罚体系,第一节 概述 一、概念 二、特点 三、主刑与附加刑的区别,第二节 主刑,一、管制 我国的独创 适用对象 期限 应遵守的规定 待遇 执行 二、拘役 与行政拘留、刑事拘留的区别 适用对象 期限 待遇 三、有期徒刑 适用对象 期限 与拘役的区别,四、无期徒刑 存废争议 五、死刑 (一)死刑的存废争议 (二)我国刑法对适用死刑的限制: 范围 不适用死刑的几种情况理解 程序上的限制 死缓制度 死缓的执行,第三节 附加刑,一、罚金 适用 数额 缴纳 二、剥夺
24、政治权利 内容 期限 刑期起算 三、没收财产 没收的范围:一部或全部 所有和应有 四、驱逐出境 适用对象,第四节 刑法上的非刑罚措施,一、概念及种类 (一)概念 (二)种类 1、判处赔偿经济损失或责令赔偿损失 2、训诫、责令具结悔过及赔礼道歉 3、由主管部门予以行政处罚或行政处分 二、适用条件及意义 刑法第36条与37条的区别,第十七章 刑罚裁量,第一节 概述 一、概念 (一)概念 (二)定罪和量刑的关系 二、正确裁量刑罚的作用与意义,第二节 刑罚裁量原则,一、以犯罪事实为根据的原则 (一)根据犯罪事实 案件的实际情况 (二)根据犯罪性质 犯什么罪? 犯罪性质的确实与量刑的关系 (三)根据犯罪
25、情节 相同犯罪的不同情节对量刑的作用 (四)根据犯罪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程度 已经造成或可能造成的损害 二、以刑事法律为准绳的原则 (一)严格遵守分则的有关规定 具体犯罪的量刑幅度 (二)依照总则的的有关情节适当量刑 法定情节 (三)严格按照总则中有关刑罚方法及制度规定 不适用死刑的制度 死缓制度 累犯制度 缓刑制度等,第三节 刑罚裁量情节,一、概念 二、种类 (一)法定情节 从重 从轻 减轻 免除情节的含义 分类掌握 (二)酌定情节 动机目的 手段 平时表现 被害人的情况 犯罪后的态度 文化程度等,第四节 刑罚裁量方法,一、经验操作法 二、数学量刑法 三、电脑量刑法,第十八章 刑罚裁量制度,第一
26、节 刑罚裁量制度概述 一、概念 二、特点,第二节 累犯,一概念及分类 二、一般累犯的概念和条件 (一)概念 (二)条件 1、罪质条件是前罪与后罪都是故意犯罪 2、刑度条件是前后罪都必须是有期徒刑以上犯罪 3、前提条件是前罪的刑罚执行完毕或赦免以后 4、时间条件是5年之内,三、特殊累犯 (一)概念及种类 (二)危害国家安全累犯 与一般累犯的区别 四、累犯的刑事责任 应当从重 不得缓刑和假释,第三节 自首,一、自首概念及分类 刑法中设立自首制度的意义 二、一般自首的构成要件 (一)自动投案 投案的方式 投案的机关 几种情况 (二)如实供述罪行 犯有数罪的情况 共犯情况 主动交代未发现之罪的情况,三、特殊自首的概念及条件 (一)概念 (二)构成条件 1、适用对象的特殊性 2、适用条件的特殊性 (三)自首与坦白的区别 四、自首的刑事责任,第四节 立功,一、立功概念及分类 (一)概念 (二)分类 二、立功的成立要件及其认定 (一)成立要件 (二)认定 三、立功的刑事责任,第五节 数罪并罚,一、概念及特征 (一)概念 (二)特征 1、一人犯有数罪 2、所犯数罪在法定期限内 3、依照数罪并罚原则决定应当执行的刑罚 二、数罪并罚的各种原则,三、我国刑法的数罪并罚原则 (一)法条规定 (二)具体应用 1、吸收原则 2、限制加重原则 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小区窗户销售合同范例
- 手工柜子购买合同范例
- 商拍场地合同范例
- 上海人防工程施工合同模板
- 与国外合作合同范例
- 2024年泉州申请客运从业资格证2024年试题
- 制作 度合同模板
- 2024年福州客运从业资格证应用能力考试
- 2024年通辽小车客运从业资格证考试
- 2024年广东客运从业资格证实操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乳鼠肾细胞的原代培养盛心磊
- 青岛东北亚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可行性研究报告
- 八年级科学上册 《生命活动的调节》同步练习1 浙教版
- 硫酸储罐标准
- 2023年6月四级听力第一套真题及听力原文
- GB/T 40016-2021基础零部件通用元数据
- 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解读
- 搪塑成型工艺
- 体育概论全部课件
- 《整式的加减》第2课时示范课教学设计【数学七年级上册北师大】
- 个人简历制作指导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